不同版本孰真孰假:毛泽东为什么没参加周恩来追悼会

mamaomao

新手上路
注册
2005-01-15
消息
15,179
荣誉分数
13
声望点数
0
不同版本孰真孰假:毛泽东为什么没参加周恩来追悼会

马铭 于2006年8月
http://www4.bbsland.com/forums/politics/messages/1516716.html


毛泽东为什么没参加周恩来追悼会?在网上,本人见到两个不同版本。


第一个版本
来源:http://cul.sina.com.cn/y/2005-12-16/1950149592.html


历史内幕:毛泽东为什么没参加周恩来追悼会(图)
http://cul.sina.com.cn 2005/12/16 19:50 大河报

1216b1401.jpg
在周恩来总理追悼会上,邓小平致悼词

  1976年1月8日上午9点57分,周总理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在这之前的十几个小时内,周总理的病情报告便不断送到主席这里来。毛泽东静静地看着一份又一份病危报告和治疗方案、抢救方案。

  总理逝世

  周总理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张耀祠得知了这一噩耗,马上来到主席那里,告诉了外面值班的护士小于。小于拿起铅笔,在一张常用来通报事情的白纸上写下了这一沉痛的消息。

  孟锦云此时正在主席卧室里值班。主席躺在床上看一本《鲁迅选集》。小孟听到外面大厅里有人走动的声音,按照往日的经验,知道这是有人来送条子或东西了。她悄悄地走了出去,一下子便看到纸条。一行字清晰地出现在她的眼前。小孟把纸条叠起来,放进了自己的口袋,回到了主席的卧室。主席依旧在那里看书,根本没有留意到小孟去大厅里的事。小孟便装作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又坐在了主席床边的沙发椅上,顺手拿起了一本书,心不在焉地翻看。

  中午吃过饭后,主席休息了两个小时,下午3点多钟,政治局派人送来了总理逝世的讣告清样。小孟收下来,看主席睡醒觉,精神还算可以,就决定找机会把总理逝世的消息告诉主席。

  泪流满面

  按照惯例,这时小孟要给主席读报、读文件。她先读了些别的内容,然后觉得再也没法隐瞒了,稍稍停顿了一会儿,便拿起那张讣告清样。一向很高的嗓门、很快的速度,忽然变得低沉、缓慢:“中国人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
周恩来同志,因患癌症,医治无效,于1976年……”主席听着,慢慢地闭上了眼睛,眉头紧锁,不一会儿,闭着的眼睛里滚出了泪珠。小孟自己已经哭出了声来,泣不成声地读完了讣告。

  主席没有说一句话,只任泪水默默地流淌,泪水流过了面颊,流到了嘴角,流到了脖颈。主席始终不说一句话。

  力不从心

  总理的追悼会在1月15日下午召开。在这之前,轮椅、氧气袋,一切抢救措施都准备好了,准备主席去参加追悼会。

  14日的晚上,早已病重的主席,病情又多次出现反复。他根本坐不起来,更不用说是站立了。小孟打电话请示汪东兴:总理追悼会的事,要不要告诉主席参加?汪东兴回答说:“政治局未发出通知请主席参加追悼会,你们就不要问主席参加不参加了。”

  就这样,毛泽东没有去参加周总理的追悼会。当时,谁也不知道毛泽东的处境。他早已力不从心,参加追悼会,对他来说,是无能为力的了。

  失声痛哭

  追悼会前一天,也就是1月14日的下午,又是小孟给主席读报的时间。小孟给主席读了追悼会上由邓小平同志致的悼词的清样。

  小孟读着,忍着眼泪,主席听着,不再默默地,而是泪如泉涌,失声痛哭。他依旧没说一句话。

  在后来几天每次给毛泽东读有关悼念活动的文章、各国的唁电,他都会默默地流泪。

  周总理逝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毛泽东的情绪,都笼罩着一层悲伤。本来还可以说说笑笑的主席,总理的去世,仿佛一下子带走了他本已不多的欢乐。那段日子里,他脸上几乎已无笑容,常常沉默着。

  最后一个春节

  就在这种气氛中,1976年春节到来了,2月4日,他度过了最后一个春节。

  除夕夜,他的住所,显得冷清而寂寞,没有亲人的团聚,也没有招待朋友的宴席,只有小张、小孟陪伴他。

  当日午夜,中南海传来鞭炮声,他听得那么真切,他一下意识到这是除夕,这是春节。他看看小张,又看看小孟,用他低沉而有些沙哑的声音说:“放点鞭炮吧,你们也应该过过节。”

  谁能相信,这就是毛泽东的最后一个春节。

==========================================

第二个版本:
来源:http://www1.bbsland.com/history/messages/19845.html


毛泽东为什么没有参加周恩来追悼会?

送交者: HCl 2006年8月01日02:53:14 于 [史地人物]http://www.bbsland.com

1976 年1月8日,周恩来在晚期癌症的惨痛折磨中逝世。1月15日,周恩来的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举行。在人们的印象中,毛泽东主席与周恩来总理是几十年出生入死的亲密战友,感情自是相当深厚。而周恩来更是在天下大乱的文化大革命中殚精竭虑,鞠躬至死,帮助毛泽东稳定了国家。无论于情于理,还是对历史的交待,毛泽东都应该出席周恩来的追悼会的。在追悼会前,毛泽东没有表态是否要参加。而中央则是做了毛泽东参加的准备的。从沿途的警卫工作,到毛行车的路线、乘坐的电梯、轮椅都作了认真仔细的检查。无论是邓颖超,还是主持追悼会的邓小平,以至于广大老干部和群众代表,都在极切地盼望着毛泽东出席周恩来的追悼会。然而,时间到了,毛泽东没来,时间过了,毛泽东还是没来。最后汪东兴给毛泽东家里去电话,答复说主席不来参加了,只是派人送来了几个花圈。

  对于毛泽东为什么不出席周恩来的追悼会,一般的资料都是说毛泽东当时已站不起身,说话含糊,不愿意在公众面前露面。但这总让人心中充满疑问。因为不久过后,毛泽东就接见了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女儿和女婿,并谈了很长时间。毛既然能如此,为什么不能去参加周恩来的追悼会呢?他当年不是去参加陈毅的追悼会了吗?再往前推,就算是不能公开参加周的追悼会,难道不能秘密地来和周作一最后的道别吗?这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同样,周恩来重病时住在305医院,与中南海毛的住所只有一墙之隔。毛如果想去看周恩来,只要把人清场,暗中前往就可以,他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这件事情可以说让广大人民非常不理解,也暗中伏下了导火索。后来官方又限制人民自发地悼念周恩来,以及批判对文革乱局进行整顿,得人心的邓小平,终于激起民变,爆发了“四五”天安门事件。

  因为资料缺乏,笔者在此无意探究毛泽东的心中之谜,只是根据手上现有的资料,对此事稍为梳理一下。

  周恩来在身染重病的最后几年里和毛泽东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对分析事情是有帮助的。众所周知,在林彪逃亡后,周恩来不失时机地提出批“极左”,因而为毛泽东非常不满,不但遭到阻止,反而在政治上又掀起一场批“极右”的风暴。周晚年的一件大事是促成了中美接触及中国重返联合国,周的威望也空前大增。然而,周正是在做了这样两件大事后,却遭到了晚年最深重的磨难。1973年底,中央政治局开会对周恩来严厉批判,借口就是周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几乎就是敌我矛盾了。而批判的起因一是外交部的一篇理论文章,二是周和基辛格的一次会谈被毛认为是向美国要保护伞。会上众人群起而攻之,不让周作辩解,当然周的风格也是不会作辩解的。最后周以老迈之躯被迫亲自写了检讨,而这时毛又出面批了江青几句,又把责任推给负责联络的唐闻生、王海容二人一些,算是让周恩来过了关。然而周恩来喘息未定,1974年初又掀起了一场“批林批孔”运动,矛头所指又是所谓的经验主义和投降主义,可说极为明显。周此时已重病在床,忍了又忍,在进手术室之前还是大声疾呼“我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我不是投降派!”周在最后几年里连续遭到攻击和批判,而且还是在他个人威望最高之时,不能不让深思。可以明确的是,对周的批判如果毛泽东不点头,那是绝对不可能进行的。

  毛泽东一生极少参加党内同志的追悼会,唯一例外的两次一是罗荣桓的,二是陈毅的。罗荣桓不但是最早跟毛上井冈山的嫡系,大概也是军内最被毛泽东所信任的人,有着相当强烈的私人感情。而陈毅则和毛在历史上有一些过节,毛对他也有看法。我们可以注意到毛参加陈毅的追悼会是突然前往的,而且在会上讲的一些话也耐人寻味。如“陈毅是个好同志”“林彪是要打倒我们这些人的”以及提出邓小平问题等。当时的形势背景正是林九一三后,毛的威信一落千丈,党内军内人心不稳之际。而陈的追悼会之后周恩来秉承毛的旨意迅速解放了一大批老干部,毛也一生罕见地连续作了些自我批评,相当程度地缓解了老干部们的怨恨之情。那么,毛出席陈的追悼会是不是有一些政治上的考虑呢?

  毛在得知周恩来逝世时的反应是什么呢?根据张玉凤的回忆是:1976年1月8日上午10点,毛主席正在中南海游泳池看文件。张耀祠匆匆赶来,将周总理逝世的噩耗报告了毛主席。主席听后许久一言未发,只是点点头表示知道了。对于总理的逝世,主席显然早已料到了。在近几年的医生报告中,总有所觉。长期的伤感,使他的眼泪枯竭了。此时,他已无法向这位患难与共的同志、战友表露他内心的痛苦和悲伤。

  那么毛是怎样决定不出席周的追悼会呢?同样根据张的回忆:我一直心里存有一线希望,或许会有前几年参加陈毅同志追悼会那样的突然决定,或许也能去参加周总理的追悼会。一句憋在我心里许久的话,不由自主地脱口而出,像孩子般冒昧地问主席:“去参加总理的追悼会吗?”一直处于悲伤中的主席,这时,一只手举着还没来得及放下的文件,另一只手拍拍略微翘起的腿,痛苦而又吃力地对我说:“我也走不动了。”

  从这里,我们看不出毛泽东对于周恩来逝世的倾向性反应,而不出席追悼会也只是因为身体上的原因。但是毛是个大政治家,他应该明白他出席与否周恩来的悼会实在是有着极为重要的政治影响和象征性意义。而当时的形势背景是怎么样的呢?毛正发起了一场 “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以老干部为基础的整顿派再次遭到打击,江青张春桥等的文革派气焰正凶,一场新的权力斗争已经展开。

  在这个时刻,毛泽东不出席被认为是老干部们后台的周恩来的追悼会,是不是也是一种政治象征呢?

  对于周恩来来说,他的一生可谓是求仁得仁,决无二愿的。尽管年晚年磨难重重,在政治上的忧虑与身体上的疾病的双重折磨下,周恩来仍然表现出了对毛泽东的忠心耿耿。在病床上,周恩来也一直佩戴着那枚毛泽东像章,枕头下则放着毛泽东诗词。即使从昏睡中醒来,周恩来也不忘了问一问毛泽东的病情。1976年元旦时,电台广播了毛泽东在六十年代所写的《念奴娇鸟儿问答》一词。周恩来静静地听着,当听到“不须????,度看天地翻覆”时,周露出了笑容,喃喃自语道: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在这里,《晚年周恩来》一书的作者披露了毛泽东在周逝世后说的两段话,有心的朋友可以考证。毛说:“总理是反对我搞文化大革命的,有一批,不是小批,还是老的,都听他的。拥护我,高呼我万岁,是无奈的。我明白,这点我和总理的鸿沟是没法弥补的。”“为什么我要参加总理的追悼会?我还有不参加的极力嘛!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谁送给总理的?我和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总理,就斗争过不少于十次。不要勉强,建议其他政治局同志都参加。”

  毛泽东为什么不参加周恩来的追悼会,到现在也是众说纷纭,恐怕在长期内是一个谜。本文的目的是就当时的政治形势提出一些可能性,以供进一步进行探讨。


===============================================================================================================

按《晚年周恩来》(作者:吴基民 出版:台湾一桥出版社1998年10月初版)文中所讲:
http://www.boxun.com/hero/zhou/37_1.shtml)

“人们本来就对毛泽东对周恩来去世的冷漠态度憋了一肚子气,因为毛不去参加周的追悼会,却在几天之前接见已经因"水门事件"而下台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女儿和女婿,而且又从"四人帮"那里传出"不要用死人压活人"的最高指示,百般压制老百姓自发悼念自己总理的活动。”


由此看出上述的两个版本主要区别在于:

1.毛泽东接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女儿和女婿,而不去参加周恩来的追悼会; 根本不是身体不好
2.周恩来死后,毛泽东指使四人帮压制人们对周的追悼

================================================================================
一些基本背景和事实:

《1975年12月毛泽东接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女儿和女婿》
http://www.diplomacy.com.cn/content.asp?id=2147&sortid=330&channel=1)

1972年2月21日下午2点40分。中南海。一次令全世界瞩目的会晤。毛泽东欢迎尼克松的到来,两人的手有力地握在一起了,握手的时间大大超过了礼节性握手的时间。

两位领导人的会晤,本来预定15分钟,却延续了一个多小时。尼克松在回忆录里生动记述了当时的感受:“毛泽东有一种非凡的幽默感。他永远是谈话的中心。在他的引导下,这一次历史性的重要会晤,是在漫不经心的一种戏谑、玩笑的气氛中进行的,轻松的俏皮话使人觉得是几个经常来往的熟人在聊天,一些十分严肃的原则性的主题,在毛泽东诙谐随意的谈吐中暗示出来。”

毛泽东也送给尼克松几件礼物。他挥毫泼墨写下几个条幅:“老头坐凳”,“嫦娥奔月”,“走马观花”,其中深意,令人难解。

陪同尼克松会见毛泽东的基辛格,对毛泽东留下了十分深刻而非凡的印象。他把这次谈话比做瓦格纳歌剧的序曲,需要加以发展才能显示出它们的意义。半个多月后,当他在白宫的办公室里,细心琢磨毛泽东和尼克松谈话的记录时,发现毛泽东实际上已勾画出了“上海公报”的内容。他注意到,公报里的每一个段落,在谈话里都有相应的一句话。

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被迫辞职后,毛泽东几次托人传话,邀请他再次访华。1975年12月,毛泽东会见了尼克松的女儿朱莉和女婿戴维(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之子)。他问:“总统先生的腿怎样了?我欢迎他到中国来,”当戴维告诉毛泽东,尼克松已不是总统时,毛泽东说:“我习惯这样叫他。”接着又转向朱莉,说:“马上给你爸爸写信,说我想念他。我这句话可以登报:”

1976年2月21日5529日,几乎与四年前同一时间,尼克松夫妇再次来华,毛泽东仍然按总统规格会见了他,与之长谈1小时40分钟。半年后,毛泽东辞世,尼克松为之洒泪,并于当天发表声明说:1972年在北京会见时,我们两个作为代表完全不同的哲学和观点的领导人都认识到,中美友谊已成为对我们两国利益同样是必不可少的了。毛泽东对世界形势的客观现实也有深刻的了解。中美两国自那时所建立的新关系应当归功于他的这种高瞻远瞩。

--------------------------

《周恩来最后六个月》

(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72/64915/4613048.html)

到了1975年秋天,周恩来的病情有了新的发展,即由原来的“移行上皮细胞癌”转为“鳞状细胞癌”之后,恶性程度更高了,并很快扩散到盆腔内临近器官、腹腔内脏,继而转移到全身重要器官。他基本上处于卧床不起状态。大小便已开始在床上解决,进食主要靠鼻饲,偶尔在病床上喝一点汤汁及茶水。那双令敌人望而丧胆、使同志倍感亲切的眼睛已不再炯炯有神。他的体力非常差,呼吸与脉搏也很弱;说话声音轻微,生命处在垂危之中。


  病危之际,周恩来多次询问毛泽东的身体状况,询问中央其他领导人的健康,并对一些党内领导干部、民主党派人士、高级知识分子、文艺界人士以及过去身边工作人员的处境和下落表示关切。

  病危之际,他最放心不下的是中央领导权问题。他嘱咐叶剑英说:要注意斗争方法,无论如何不能把权落到“他们”手里。

  为此,在1976年1月5日凌晨,医务人员为生命垂危的周恩来做了最后一次手术,即做“结肠造瘘术”,就是在左下腹部开一个口子,以解决大便不通问题,将肠道里的“残渣余孽”尽量清除出去,但毫无效果。随后,接到周恩来病危通知的在京中央政治局成员、国务院负责人等陆续来到医院。

  1月7日,周恩来病情继续恶化, 深夜11时,弥留中的周恩来从昏迷中苏醒。他微睁双眼,认出守在他身边的吴阶平大夫,用微弱的声音说道:“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这是周恩来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周恩来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终年78岁。

----------------------------------------------------
《周总理的讣告和悼词起草前后》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feature/460183.htm)

((注:作者曾任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局长。)(摘自《世纪》2003年第6期,周启才文。)

周总理病情危重,汪东兴、纪登奎召开小范围会议,安排准备总理后事。
1975年11月中旬,汪东兴和纪登奎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召开小范围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时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郭玉峰和副部长郑屏年,以及在中央办公厅秘书局任职的笔者。会议内容是根据中央指示,安排准备周总理的后事。
这次会议十分保密。汪东兴、纪登奎先后讲话,综合有以下内容:
1、最近一段时间,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听取了总理医疗组的汇报。经过几次大的手术,目前总理的身体非常虚弱,已不能下床,生命处于垂危之中。
2、毛主席和邓小平、叶剑英等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对总理的病情非常关心,也很焦虑,多次指示医疗组想方设法加强治疗,尽一切可能挽救和延长总理的生命,减少疾病造成的痛苦。医疗组全力执行中央的指示,精心治疗,但治好总理的病已难能为力。
3、根据总理目前病情的发展趋势,中央领导同志商定,先在很小的知密范围内,指定少数同志对总理的后事预做准备。要准备的有:(1)起草讣告和悼词,这是必须提前准备好的,一旦出现不幸事件,现写就要误事。(2)拟定治丧委员会名单和遗体告别、吊唁活动、追悼大会等初步方案。
4、讣告和悼词由周启才执笔拟出初稿,治丧委员会名单和遗体告别等事项,由郭玉峰和郑屏年拟出初步方案。
5、你们三人要亲自动手,绝对保密。完成时间暂定十天,越快越好。
6、在此期间,中央交办的日常工作和地方请示办理的各种事情你们要照常进行。

1976年1月8日九时五十七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周恩来与世长辞。

下午三时,中央政治局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召开,会议由邓小平同志主持。治丧办公室有关成员、李鑫和我列席了会议。我将讣告印件分发给到会成员。小平同志指示我在会上读一下。总理讣告是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名义发布的,全文约一千字左右。我用较慢的速度,较高的声调,不到一刻钟读完了全文。经过讨论,中央政治局一致通过了这个文件。这时小平同志问汪东兴:“悼词准备好了吗?”汪东兴说:“在总理生前准备了一个初稿,正在修改,还没改好,今天会议讨论不成了。”邓小平说:“那就等修改好了另找时间开会讨论。”

接着,讨论通过了治丧办公室提出的周总理治丧委员会名单,遗体告别、吊唁活动和追悼大会方案等。

在讨论总理丧事过程中,“四人帮”十分猖狂,他们极力压低周总理的治丧规格,对治丧办公室提出的有关治丧方案和建议横加斥责。如治丧办公室提出请外地的李德生、许世友、韦国清和赛福鼎四位政治局同志来京参加总理的遗体告别和追悼大会的建议时,江青、张春桥厉声厉色地责问:“你们什么意思?你们是不是还要把京外的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也都叫到北京来呀?”当治丧办公室提出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吊唁活动,时间安排五天,人数安排六万时,“四人帮”极力反对,硬是把时间压缩为三天,人数压缩到四万。

周总理讣告和治丧委员会名单,报经毛主席批准后,1月9日在全国各大报纸头版整版登出,当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反复向国内外进行广播,沉痛宣告了周恩来总理逝世的消息。这一不幸噩耗,如晴天霹雳震惊了中华大地,举国上下顿时陷入了极度的悲痛之中。国际社会也对这位备受世人尊敬的伟大政治家的逝世深表哀悼。


1月8日的政治局会议开过之后,李鑫和我集中全力修改总理悼词初稿。

修改过程中,除对悼词初稿的文字进行修改和润色外,根据中组部提供的材料对初稿中周总理一生光辉战斗的革命历程进行了核正和补充,扼要详实地表述了周总理在各个革命历史时期担任的领导职务,参与指挥和组织领导的各项重大革命活动。我把悼词中这段文字引述如下:

“周恩来同志从青年时代起就献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1919年,他积极参加五四运动,从事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革命活动。.................1922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书记,并在中国共产党旅欧总支部工作。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参加了北伐战争,对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作出了重要贡献.........(中间略)........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 1945年8月,他跟随毛主席在重庆同国民党谈判。《双十协定》签订以后,他继续率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在重庆和南京同美蒋反动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在 1947年3月蒋介石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时,周恩来同志跟随毛主席留在陕北,参与人民解放战争的领导工作。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新的历史阶段,周恩来同志从建国以来一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总理,兼任过外交部长,担任过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政协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委员会主席。他还被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党的八届、十届一中全会被选为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此外,对悼词初稿中最后部分,即号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以周总理为榜样,向周总理学习的部分,根据总理办公室提供的情况也充实了内容。

悼词修改完,由中办秘书局将印件在会前分发给了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的成员。
1月12日下午三时,由邓小平主持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周总理悼词和追悼大会的有关事项。李鑫和我列席了会议。

会议开始,邓小平就采取先声夺人、主动出击的方针,使“四人帮”处于被动地位。他说:“总理悼词文稿,会前已经发给大家,为节省时间会上就不读了,请大家发表意见。”接着又说:“这篇悼词我仔细看过多遍,我认为写得是不错的。对总理一生的评价,对总理的革命简历,对以总理为榜样,号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向总理学习的几段话,都符合总理的实际。我同意这篇悼词,认为可以用。大家有什么修改、补充意见,请讲。”短短数语,对悼词给予了充分肯定,也等于给多数政治局成员交了底。接着,叶剑英、李先念、汪东兴、纪登奎、吴德、陈锡联等都相继发言,表示同意悼词文稿。江青在会上以所谓“路线问题”对周总理进行恶毒攻击和诬蔑,妄图贬低周总理的伟大形象和丰功伟绩,但她只是放空炮,除王洪文、姚文元跟着帮腔外,其他与会人员对她的“发言”不予理睬。


当讨论悼词即将结束时,邓小平再次发言。他说:“大家讲得差不多了,对悼词文稿大多数同志表示赞成,会上没人提出具体修改或补充意见。........”并指示我们改后先送邓大姐过目,看邓大姐还有什么意见。

"四人帮”里的军师张春桥对悼词中向总理学习的几段话特别重视,他心怀恐惧,想从悼词中抹掉它,淡化它,为了使读者了解,为什么张春桥害怕这几段话,笔者按照历史将这几段话的原文引述如下:

“在悼念周恩来同志的时候,我们要学习他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无限忠诚。他衷心爱戴和崇敬伟大领袖毛主席,坚决捍卫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反修防修,终生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而奋斗。
我们要学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在毛主席、党中央的领导下,周恩来同志担负着处理党和国家日常事务的繁重任务。他总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忘我地、不知疲倦地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谋利益。
..............
我们要学习他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他光明磊落,顾全大局,遵守党的纪律,严于解剖自己,善于团结广大干部,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他广泛地密切联系群众,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他坚决贯彻执行老、中、青三结合的原则,满腔热情地支持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涌现出来的新生力量和新生事物。
.......................
我们要学习他同疾病作斗争的革命毅力。他在病中不断地研究和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方针政策,继续坚持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就是在病情十分严重的时候,他还一再聆听今年元旦发表的毛主席的两首光辉诗篇。这充分表现了他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

事后,汪东兴说:“张春桥反对总理,反对悼词中这几段话,不敢在会上提出来,在下面向你们施压,你们把他顶回去,做得对,我支持。”

在这次政治局会议上讨论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由谁来给周总理致悼词。开始“四人帮”反对由邓小平致悼词,江青提出由王洪文致悼词,王洪文认为自己不行,张春桥也感到王洪文不够格,提出请叶帅致悼词。叶剑英带着怒气说:给总理致悼词,应该是小平同志!

1月12日的政治局会议,在邓小平的主持下,对总理丧事两大重要问题――悼词和由谁致悼词,经过斗争,均以“四人帮”罪恶阴谋的失败而告终。

这时,悼词就要进入最后的报批程序了,即由小平同志审阅后报送毛主席审批定稿。我和李鑫又通读了一遍悼词,一个两天来一直挥之不去的想法涌上了我们心头。 “四人帮”在政治局会上讨论悼词时,曾恶毒攻击和诬蔑周总理不捍卫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我们考虑应该在悼词中加上一句“坚决捍卫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这样悼词报经毛主席批准后,如果“四人帮”再敢在路线问题上造谣诬蔑周总理,就有了尚方宝剑制约他们。可是悼词政治局已经讨论通过,按组织原则,我们无权加上这句话,但在未报毛主席批准之前,应该大胆提出这一建议。考虑再三,我们把这个想法报告了汪东兴,得到了他的支持。他说:“我赞成你们的想法,加上这句话有必要。但这个事要报告主持中央工作的小平同志。你们最好带上悼词印件去小平同志家里,当面向他报告我们的建议,请小平同志定夺。”经联系同意后,我们驱车赶到当时小平同志在东交民巷17号的家中,当面向他汇报了我们的建议。小平同志看了一遍改好的悼词印件,亲自提笔在“他衷心爱戴和崇敬伟大领袖毛主席”这句话的后面,加上了“坚决捍卫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这句话。并在悼词首页写上“请主席审批”。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和时间。

毛主席于1月14日圈阅同意了这份重要文件,给了处心积虑地反对周总理的“四人帮”一个沉重打击。


1月15日下午三时,五千人参加的周总理追悼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隆重举行。邓小平表情严肃,面带哀伤,以低沉悲痛的声音宣读悼词。

>>>>>>>>>>>>>>>>>>>><<<<<<<<<<<<<<<<<<<<<<<<<<<<<<
依据上述文字,我个人评价:

从以上当事人的回忆来看,周恩来死后追悼词的评价是很高的,对这个高度评价毛泽东是认可的了并且最后批准了的!尽管中间有江青等的阻挠。

如果毛泽东欲整周恩来,完全可以在追悼词上作文章,尽力压低周的评价,尽量缩小周去世所产生的影响。


围绕周恩来去世,双方势力的交锋是激烈的。其中一个关键就是接班人问题。

周恩来临终前嘱咐叶剑英说:要注意斗争方法,无论如何不能把权落到“他们”手里。(见上文《周恩来最后六个月》)

毛泽东对接班人的问题关注之切,也是无须怀疑的。在此,不必多叙。

毛泽东应该在其最后几个月内是非常关注几件大事的,上面的接班人是一件,外交方面如中美关系也是毛泽东非常关心的:

1975年12月,毛泽东会见了尼克松的女儿朱莉和女婿戴维。他问:“总统先生的腿怎样了?我欢迎他到中国来,”当戴维告诉毛泽东,尼克松已不是总统时,毛泽东说:“我习惯这样叫他。”接着又转向朱莉,说:“马上给你爸爸写信,说我想念他。我这句话可以登报:”

1976年2月21日5529日,几乎与四年前同一时间,尼克松夫妇再次来华,毛泽东仍然按总统规格会见了他,与之长谈1小时40分钟。半年后,毛泽东辞世,尼克松为之洒泪,并于当天发表声明说:1972年在北京会见时,我们两个作为代表完全不同的哲学和观点的领导人都认识到,中美友谊已成为对我们两国利益同样是必不可少的了。毛泽东对世界形势的客观现实也有深刻的了解。中美两国自那时所建立的新关系应当归功于他的这种高瞻远瞩。

(见上文《《1975年12月毛泽东接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女儿和女婿》)


毛泽东在最后岁月所关注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个人感情个人恩怨,更多关注的是中国的将来发展问题。

所以《晚年周恩来》所谈到的“人们本来就对毛泽东对周恩来去世的冷漠态度憋了一肚子气,因为毛不去参加周的追悼会,却在几天之前接见已经因"水门事件"而下台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女儿和女婿,而且又从"四人帮"那里传出"不要用死人压活人"的最高指示,百般压制老百姓自发悼念自己总理的活动”,这段话缺少客观历史依据!

一言之,“毛泽东为什么没参加周恩来追悼会”之谜,不是后人能用三言两语就能简单解释清楚的了。如果只是作为“宣传”,这个之谜比较好解释,如果是想研究历史,还需要更多可信的历史资料研究。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