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都要进行健康投资 赵 霖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xyh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xyh

Moderator
注册
2002-03-07
消息
1,118
荣誉分数
13
声望点数
168
一生都要进行健康投资
-------吃什么和怎么吃,关系着民族的命运!

赵 霖
卫生部首席教育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微量元素研究室主任
中国保健->2005年第10期 -- 2006年第10期



  
  胡锦涛主席在2004年6月2日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资源,是引领未来发展的主导力量!”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营养状况是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看,营养不仅影响人民的体质、智能、发育和健康程度,也影响着整个民族的竞争力与创造力以及社会的文明和经济发展。
  党的十六大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我们想健康就是进入小康社会的通行证。健康是人类最大的财富。
  
  经济腾飞缘于健康健康就是GDP
  
  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在过去40年中,世界经济增长的8%―10%都是来源于健康的人群,而亚洲的经济腾飞有30%―40%也缘于健康的人群。全国城乡居民因疾病、损伤和早死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8.2%,相关的医药费消耗相当于GDP的6.4%,所以不难看出健康就是GDP。中国有13亿人口,在这个庞大的基数下,患病的人不在少数,如果得了病才忙于治疗,高昂的医疗费不仅普通的家庭难以承受,造成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还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增加公费医疗投入与医疗保险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只有重视营养知识的普及,提高全民健康素质,才能把庞大的医疗费用节省下来。
  
  把人生最后28天的抢救费用于预防
  
  中国国民平均寿命是71.5岁,但平均健康寿命只有62.3岁。平均每个人有9.5年是带病或残疾生活。人到晚年,60岁以后,消耗的医疗费用约占一生的40%以上,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医疗费用是在人生的最后28天花费的,也就是抢救费用。如果我们能够有效地预防疾病,把抢救费用改为进行预防,可以使人健康生命延长时间,远远超过28天。
  
  人类疾病的模式在发生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疾病的模式在发生变化,首先就是食源性疾病增多,2000年WHO宣布,全世界因营养过剩死亡的人数,首次超过因营养不良而死亡的人数。第二,药原性疾病不断增加,据WHO统计,全球约三分之一的患者死于药物的滥用,我国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如果住院病人平均每天合并用药5种的话,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率达21.8%,伴随化学合成药物特别是抗菌素的滥用,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难以治愈的疾病不断出现。第三,医源性疾病,医疗模式的商业化倾向日趋严重,医源性疾病不断增加。最近国际医学界有人批评中国,临床过度输液的问题,根据我们与解放军总医院护理部联合研究的结果,发现输液的微粒问题不能忽视。香港保健协会周文轩主席指出,由于化学合成药物有非常明确的作用点和药物作用效果,因此往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副作用很难避免,所以老年人用药后往往出现较多的副作用。导致药越用越多,病越来越多。
  
  “甘蔗没有两头甜,烦药都是双刃剑”
  
  “甘蔗没有两头甜,烦药都是双刃剑”。职业妇女为了不影响工作,克服妊娠反应是非常重要的,我国中医治疗妊娠反应常用伏龙肝(即农村烧柴的灶心土)煎水喝。但西方不知道这个方法,于是德国格律塔尔公司生产了合成药物“反应停”(困特甘),这个药物做了许多实验,据说老鼠点头了,猴子也点头了,但人类试用之后,最后在全世界诞生了2万个海豹儿,生下来的孩子没有手,没有脚,像海豹一样。造成了20世纪最大的药物丑闻。
  再就是拜耳药厂新的降脂药“拜思亭”带来的教训,全球31人服用后,因发生横纹肌溶解症而致死。
  解热镇痛药“扑热息痛”被称为“无声杀手”,英国每年因药物中毒住院的患者有48%是因为服用了“扑热息痛”,其中有200―300人死亡。抗生素的滥用造成霉菌感染;不在饭后服用“阿司匹林”,造成胃出血;抗心律失常药使用不当,引起“药物性猝死”;消炎痛的滥用诱发白血病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美国哈佛大学的调查显示,非处方药物止痛药布洛芬和醋氨芬可以使高血压的发生率达86%。
  
  现代医学强烈地受到西药公司的控制
  
现代医学越来越强烈地受到仪器公司和制药公司的控制。美国的医药公司每年仅为“培训”医生就要花费2亿美元。形形色色、不同检查目的的生化指标、越来越多的各种检查仪器,使得临床诊疗费用直线上升。美国斯坦福大学内分泌专家杰拉尔德•里文教授指出:“当前,医生受的许多教育来自医药公司,他们所以知道胆固醇,是因为医药公司都在关心这一问题;之所以知道高血压,是因为医药公司生产许多种治疗高血压的药物。但许多医生对胰岛素抵抗以及其后果却知之甚少,这真令人遗憾。”

  中国医药市场的现状如何呢?2002年全球人口62亿,中国要为全球人口20%以上的13亿人提供医药服务,但我们所掌握的卫生资源却只占世界卫生资源总量的2%。20年来职工工资提高了10至20倍,但医药费用上涨的幅度却达到了100至200倍,现代医学越来越强烈地受到仪器公司和制药公司的控制。因此只有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因此必须广泛应用“食疗”进行饮食调理,推广中医针灸、耳针和耳穴压豆、按摩、刮痧、拔火罐等传统治疗方法,因为这些方法充满了中华文化的积淀,既实用有效,又非常廉价,易于掌握,充分体现了高级、简单的原则。


吃什么和怎么吃,关系着民族的命运!(连载二)


  为了提高健康水平,一生都要进行健康投资
  
  18年前,作为中国卫生部官员的一位医生赴美深造。他到达美国之后,有两个问题让他困惑不解,一个是美国富人瘦,穷人胖;第二是美国的研究证明,医学的高科技化对美国人健康长寿的贡献竟然非常有限。2003年抗击“非典”斗争中,这位曾在美国三个大都市卫生局任部门负责人,在数所大学任中国教授的中国医师响应祖国的召唤回到了中国。他就是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助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助理、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黄建始教授,他在2004年5月出版的著作《最大回报:健康投资》一书中告诉我们,美国人之所以在总体上比中国人健康水平高,其原因是许多美国人一生都在不断地进行健康投资。
  
  真正使民众受益的:是健康教育传递给您的科学信息
  
  在20世纪,美国人的平均寿命延长了30岁,您也许认为这是先进发达的现代医学科技带来的。事实上美国的医疗服务系统只使美国人的寿命延长了5年;而正是健康教育、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各种服务于民众的预防和公共卫生措施使得当今的美国人多活了25年!对最广大的民众而言,现代医学科技和庞大的医疗系统并没有对您的健康帮太多的忙。真正使群众受益的却是健康教育传递给您的科学信息,正是它指导您如何进行健康投资,在亚健康和疾病状态下及时寻求真正有效的帮助。
  
  变疾病保健为健康保健,“不治已病治未病”!
  
  在《最大回报:健康投资》一书的序言中,中国医科院院长刘德培院士指出:“中医历来重视预防,强调养生保健,从整体、动态和辩证的角度认识健康和疾病,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健康战略观念与现代健康领域的许多新概念不谋而合。他又指出,中医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整合了解的干预方式,追求人体功能平衡状态,适应了生命过程的多样性和病变复杂性的实际情况。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理论及方法在老龄化社会和健康观念转变的现代社会里,正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抗击“非典”产生的观念变化
  
  抗击“非典”使得我们产生了许多观念的变化,首先从经济社会发展观方面,遵循新一届政府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在消费观方面,走向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在医疗保健观方面,则以维护人体自身免疫力,增强防病、抗病的能力为目标。我们要把疾病保健,变成健康保健!
  
  预防胜于治疗,牢记营养经济学
  
  “预防胜于治疗,牢记营养经济学”。2001年全国卫生资源消耗6100多亿,因疾病、伤残等造成的损失约7800亿,总计约14000亿。这是非常惊人的数字。众所周知,“三峡工程”,15年的总投资才2000亿。
  2004年12月,国家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正式公布了《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本次调查为估算中国人因健康引起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提供了数据基础。其计算结果是,仅2003年就高达8000多亿人民币,相当于当年 GDP比重的7%左右。
  国家“九五”攻关期间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在疾病的预防工作上投资1元钱,就可以节省8.5元的医疗费和100元的抢救费用。(未完待续)


一生都要进行健康投资(连载三)  


  接受平衡膳食观念与健康生活方式,可以大幅度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
  学习营养学知识,接受平衡膳食的观念可以预防许多疾病。在北欧国家芬兰,有一个省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很高,芬兰将该省作为这些疾病重点防治的试点省,5年内用于宣传教育和防治措施的经费约投入了100万美元。此后该省居民因心肌梗死、脑血栓、脑溢血发生偏瘫的患者数目大幅度减少,5年内总共节省了600万美元的医疗支出。这是一个非常生动的事例。
  牢记“预防重于治疗”的原则,加强健康教育,使人民群众接受平衡膳食的主张、贯彻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提高全民健康素质极其重要!
  聪明人投资健康,
  明白人爱护健康,
  普通人忽视健康,
  糊涂人透支健康!
  
  完全效仿西方医疗模式,我们无法维护民族生存
  
  2003年5月9日,吴仪副总理亲自召开座谈会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强调“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人民健康事业中的作用”。在国内,以中医为主治疗“非典”,不仅疗效好,没有副作用,且每治愈一位患者的费用仅为5000元人民币,用纯西医方法治疗“非典”,花费超过10万人民币,在香港特区则高达每个病人30~50万港币。仅600余万人口的香港,特区政府为防治“非典”投入了118亿港元,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完全效仿西方的医疗模式,我们无法维护民族的生存。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977年,美国医学家恩格尔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他强烈地批评长期统治着西方医学领域的教条主义模式―疾病模型(即生物医学模型),正是这种医学模式带来了下面两个结果:
  一是加速了药物的淘汰;
  二是对服用的药物产生依赖,如降压药、降血糖药必须天天吃,一旦停药就会反跳。
  
  世界卫生组织(WHO)倡导的健康医学观念
  
  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庄严宣布:“21世纪的医学不能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而应该以人类的健康为主要研究方向。”毫无疑问,现代医学的医学模式应当向健康医学、生态医学、稳态医学的方向转化。
  中医学在几千年前提出的基本理论与世界卫生组织(WH0)倡导的健康医学观念极为接近。
  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召开的国际《医学目的的再审查》会议指出:世界性的医疗危机,源于近代医学模式造成技术统治医学的长期结果。
  
  西医治“人得的病”,中医治“有病的人”
  
  西医治的是“人得的病”,中医治的是“有病的人”,所以平衡就是健康,调整就是治疗。营养状况是人口素质和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看,营养不仅影响人民的体质、智能、发育和健康程度,也影响着整个民族的竞争力与创造力,以及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经济发展。
  
  膳食安排不合理,每天都损害健康
  
  膳食结构平衡与否,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一个70岁的人,摄取食物总重量约为体重的1000多倍,也就是说每人每年平均饮食消费达一吨之多。人之所以能够维持生命、工作、思维都依靠食物中的营养供应。有些人不相信平衡膳食对健康的作用,觉得不像吃药那样,立竿见影,殊不知,如果膳食安排不合理,就会每天都损害健康,日久天长,自然会带来百病丛生的后果。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心脏健康会议发布了维多利亚宣言:提出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脏病的四项原则,即所谓“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均衡 天然 生鲜 洁净――日本的健康食经
  
  大家都知道,日本是现在世界上的长寿国家,日本居民为什么长寿?主要是膳食的均衡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首先食用生鲜食品的爱好,使他们养成了清洁卫生的饮食习惯。在家就餐时一般分餐,各个人的碗筷分开。第二,经常吃海产品、豆腐、酱汤等传统食品,加上西方的牛奶、酸奶等,搭配蔬菜,保持了膳食的平衡。第三,吃生鱼片用的佐料日本芥末(天葵),像中国大蒜一样,具有强烈的杀菌作用。第四,日本大力提倡减盐运动。配合药物治疗,现在患脑中风的人数已下降到20世纪60年代的一半以下。
  2000年日本提出以预防“生活习惯病”、减少壮年期死亡、延长健康寿命为目标的“健康日本21”计划:在以下九个领域(营养、饮食、运动、精神健康、吸烟、酒、糖尿病、循环器官病、癌等)提出了以加强信息提供、推行终生保健、完备健康设施为主要内容的“增进健康法案”。
  
  “饮食者,人之命脉也”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资料:影响人类健康的众多因素,第一位的就是遗传因素,占15%。第二位是膳食营养因素,占13%。医疗条件因素的作用则少得可怜,只比气候环境的影响(7%)多了一个百分点,为8%。所以,如果把自己的健康完全寄托在医院是非常不明智的。
  中医称肾为“先天之本”。由于肾关系生长、发育与衰老,老年人往往肾虚,中医称“久病穷必及肾”。
  古今医家都注重脾胃功能,称脾胃为“水谷之海”,是“后天之本”,对健康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医素有“调理脾胃,以治百病”之说。所以饮食适时、适量,劳逸适度,讲究卫生,精神愉快,“正气内守”,才能保持健康。
  
  消化道――体重要的免疫器官
  
  人体肠道粘膜的总面积约有一个网球场大,它的结构和防御功能构成了机体强大的粘膜免疫系统,外界的细菌、病毒和毒素很难突破这道防线。小肠免疫细胞种类多,数量大,是人体的重要免疫器官。大肠的免疫细胞和淋巴组织与众多的微生物也是粘膜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
  
  流感等病毒在不断变异
  
  变异的病毒和细菌"无药可治"
  人类每天都要接触各种病毒和细菌,由于它们都在不断地变异,因此许多病“无药可治”。如每年导致全世界约20~30万人死亡的流感病毒就是如此,由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免疫因子组成的人体免疫系统,其发挥识别、屏障、吞噬、清除作用,始终与各种传染病相抗衡。因此保持免疫功能的稳定和完整,是预防传染病的根本手段。当前的首要问题是医学观念需要改变,应该将注意力转移到自身调节能力、抗病能力,即人体自我防护和痊愈能力上来。
  任何一种营养的缺乏或失衡,对免疫系统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当今社会,许多人都缺乏对免疫系统有益的植物营养素、抗氧化剂与多糖等;营养失调会使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人体更容易受病毒的侵袭与感染。在抵抗感染方面,营养因素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由于免疫系统的绝大部分功能依赖于饮食,因此一旦营养失调,受影响最大、被严重损害的就是机体免疫系统。对非洲儿童的研究发现:幼年期营养不良导致的免疫系统不健全,会造成呼吸道和胃肠道为主的重复感染。
  古代先贤提倡“寓医于食”应该牢记!
  关注“寓医于食”的结果,就是:
  个人少受罪。
  儿女少受累,
  节省医疗费。
  造福全社会。
  
  “药片文化”误导消费 天然膳食促进健康
  
  下面我讲一下中国传统膳食和西方的药片文化
  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为人类选择和生产了丰富的食物原料。中国的第一部农耕专著《齐民要术》,收集了谷类、豆类植物十多类,约200余种,蔬菜20多类,100多个品种,为养生保健奠定了物质的基础。中华民族伟大的农业文明,为人类选择和生产了极其丰富的食物原料,并且充分体现了食物来源生物多样性的原则。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生态农业的成功实践,为“寓医于食”、利用饮食养生保健,奠定了物质基础。
  作为食物的评价标准――色、香、味、形、器、效,六个方面缺一不可。好的厨师做的菜是“烂而不失其形”,而且要配合相应、合适的、美丽的器皿。《养老奉亲书》指出:“缘老人之性,皆厌于药而喜于食,以食治疾,胜于用药”。《遵生八笺》中说:“饮食活人之本。”“由饮食以资气,生气以益精,生精以养气,气足以生神,神足以全身。”

一生都要进行健康投资(连载四)

  西方的"药片文化"
  
  由于西餐食物品种单调,动物性食物过多,而蔬菜品种有限、造成摄入量不足,大部分欧美国家蔬菜摄入量(不包括土豆)约每人每日80~100g左右、中国约每人每日500~600g,膳食营养不平衡;为了弥补这一缺陷,西方从工业文明造就的现代医药学理念出发,从各种食物原料中提取其有效成分制成药片――即各种食物补充剂服用,形成了现代的所谓西方”药片文化”。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信息时代的生活挑战着每一个人的能力极限,无数的美国人求助于营养品充实自己,或至少保持实力。”美国《新闻周刊》的文章如此评论道。
  大家可以注意到,你在电视台永远不会见到蔬菜和水果的广告,因为所有的广告费用都要出现在价格里面,只有通过提取才能获取暴利。
  西方有识之士对药片文化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一位专家说,在大多数人看来,实验室中精心研究出来的那些大大小小的药品,才是治疗我们身上大疾小恙的灵丹妙药。而事实并非如此,现在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正致力于开发和研究另一种大相径庭的药用资源,既动物和植物,他们在这个星球上已经存在了上百万年,这就是我们随餐而入的食物。食物成分不像化学合成药物那样有明显的作用点和非常单纯的效果,因此不用担心它会有副作用,它能维持体内的平衡,并促进健康。
  由于维生素C或胡萝卜素都是强还原剂,因此从合成的这一天开始,就不停地被氧化,当到了保质期,药片变黄了就含有了有毒的物质,而在蔬菜、水果中的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则是非常稳定的。
  
  美国的医疗开支及有关对策
  
  1994年美国的医疗开支占GDP的12%;2000年达到 GDP的17%(14000亿美元),尽管如此,医疗保险仅覆盖了85%的人口,有3700万人仍处于无医疗保障的境地。
  克林顿总统离职前曾警告:如果医疗开支不节制、医疗保险体制不改革,2010年以后美国医疗费用可能会达到GDP的24%(20000亿美元)。因此美国采取了奖励非药物对应疾病,充分利用健康辅助食品的政策。在食品和药品之间专门列出了”营养辅助食品”这一类别,并将其分为“有潜在功能性的食品”和“已确立功能的功能性食品”两类。而中国的大豆则被宣布是”已确立功能的功能性食品”。
  中草药放异彩,美国《食品补充剂健康与教育法》
  
  中为洋用
  
  美国政府为降低医疗开支,于1994年10月25日颁布了《食品补充剂健康与教育法》,明确中草药等植物及相关健康产品可作为食品补充剂进入美国市场。
  美国《膳食补充剂健康与教育法》以非常宽容的态度对待中草药这样的中医中是药物而在美国的法律体系中难以被批准为药物的产品,其背景在于,美国当局认识到中医食疗的巨大科学价值:适当使用以中草药为代表的食物补充剂,可以有效地预防慢性退行性疾病:如癌症、心脏病和骨质疏松等疾病的发生,大大降低医疗费用和不必要的手术费用(如心脏血管搭桥术、心血管重建术等昂贵的手术)。由于食品补充剂的应用被美国广大消费者所接受,所以联邦政府果断地颁布了上述法案,在对食品补充剂质量进行严格控制的同时,取消不合情理的限制条例,以加快具有保健功能的产品的生产。这是一件非常成功的、“中为洋用”的生动事例。
  
  社会医疗经济难题,使日本为中医药平反
  
  难以解决的社会医疗经济难题,使日本重新认识中医药。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的白皮书透露,日本近年医疗费已经突破31兆亿日元,但是疾病的治愈率却始终徘徊在20%左右,日本65岁以上的人群已占总人口的19%,2003年底,百岁老人超过了2万,高龄化加长寿化带来一系列健康保健与医疗问题,令配备清一色”西医师”的日本各大医院束手无策。在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全盘接受西方医学,中医业被禁止,中医学不能被列人大学医学教育课程。最近日本文部科学省正式给打入冷宫的中医药”平反”,《中医学概论》被列入日本全国80所专业和综合性大学医学部的必修课程,而且从2006年起要作为日本临床医生考试的内容之一,并在2008年后将纳入日本的医生资格考试的试题范围。实践证明中医在预防和治疗现代生活方式病中,发挥着西医西药无法替代的作用!中西合璧、中医主导解决现代生活方式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中医药已经成为时代的“新宠儿”。
  值得强调指出的是:日本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的方剂都给予特殊的宽松政策,鼓励开发。
  
  中国食疗理论指导日本功能食品的发展
  
  《本草纲目》传人日本后,日本有识之士借鉴该书编辑出版了《本朝食鉴》,将食品和农作物的名称、性味、主治和烹调方法等结合日本实际情况加以记述,成为日本食物学的专著,该书处处渗透着中医倡导的理念,对近代日本功能食品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药局方收载的天然药物和汉方中也常见家常蔬菜、水果、谷物、甘味料、香辛料等众多食物。
  
  食物是“神”造的,药片是人造的
  ――药片永远代替不了完整的食物
  
  100克胡萝卜含2800IU维生素A,虽然超过了我们每天的需要量,但每天食用100克胡萝卜绝对不会中毒或产生副作用;但是如果摄取过量维生素A,就会产生毒性或副作用。人工合成的Vit.c摄取过多容易造成依赖性。维生素c在橘子中是抗氧化剂,而离开橘子就会通过自身氧化产生自由基,变成促氧化剂。
  儿童过量摄入维生素D可造成前囱过早封闭,形成小脑儿,如摄入5倍建议量,可造成肝脏损害。高剂量维生素B6治疗痛经,会造成神经系统损害。美国每年有30000名以上6岁以下的儿童发生维生素摄入过量的问题,表现为严重头痛,视物不清及机体丧失协调能力。
  
  “用进废退”!长期补充营养素导致消化功能退化
  
  西方哲学思想在现代农业上的体现是化肥的直接补充,农药的直接对抗;而在现代医学上的体现:就是外源性营养素――维生素、矿物质等的直接补充,抗生素等化学合成药物的直接对抗。
  人体在几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已经习惯于从自然界的食物中获取营养。复杂的食物成分使得机体具有更为复杂的消化功能,吃的东西越纯粹、直接补充的营养素越多,就会导致“用进废退”。机体加工食物的能力退化,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外源性营养素的长期直接补充,会伤害人体内部的调整与调节机制,伤害机体的正常功能,危害健康!
  2004年7月出版的美国儿科学会的专业杂志《儿科学》报道,补充多种维生素会造成儿童患哮喘和食物过敏的危险,美国近半数刚刚会走路的孩子就开始吃各种维生素,并习惯于将维生素添加在婴儿奶粉中,从而造成美国3岁婴儿由于摄取多种维生素而患食物过敏症的危险明显增加。黑人婴儿过早摄入维生素容易患哮喘,而吃添加维生素奶粉的婴儿容易发生食物过敏症。上世经90年代初我访问欧洲时,发现市场上婴儿食品特别丰富,每个月份的都不一样,一开始我很羡慕,后来我就不羡慕了,如果不合理搭配吃新鲜的蔬菜、水果,是不符合人类营养和健康的要求的。完全吃这样的制成品不就成了“饲料化喂养”了吗?
  动物实验发现,某些维生素在遇到某种免疫抗原时会使细胞发生变化,增加过敏反应的可能性。这就是工业文明带来的灾难。
  


一生都要进行健康投资(连载五)


  食物是最好的药物
  
  2001年7月在维也纳召开了第17届国际营养学大会,来自全世界各国的3,000余名营养学专家出席了本次会议。通过热烈的讨论,与会代表达成了一致的学术观点:“食物是最好的药物”。
  “食疗”的保健效果浸透着历代先贤的血汗,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集中升华了亿万民众的实践、经验、痛苦和成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健康与疾病这一对矛盾、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与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总体把握。在欧洲,“营养医学”、“营养药理学”新学科纷纷出现,反映了中国传统"食疗"思想被西方广泛接受的生动事实。
  国际营养学界近年对膳食指南的认识发生了方向性的转变,从过去以营养素为基础转向以食物为基础。问题很清楚,因为营养素的发现依赖于人类的认识水平,而现在发现,在食物中存在着许多生物活性物质,所谓非必需营养素,这些物质如低聚糖、香菇多糖、黄酮类化合物、叶绿素、番茄红素、谷维素、茶多酚和二十八烷醇等同样也在发挥重要的健康作用。它们可以预防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延缓机体衰老、提高免疫力,在膳食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而这些生物活性物质大多存在于蔬菜和水果等植物性食物中。
  饮食结构“西化”,“文明病”登陆中国
  中国营养与健康的现状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即"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同在,贫困病和富裕文明病并存"。中国儿童营养不良人数达2.400万,佝偻病与缺铁性贫血仍是农村主要的营养缺乏病,而营养不良是造成感染流行的重要因素。经济发达地区膳食结构“西化”的倾向日益明显。“洋快餐”无孔不入,营养过剩诱发一系列“文明病”。肥胖已成为威胁少年儿童健康的严重问题!
  2004年10月12日,卫生部新闻发布会宣布,2002年8月至12月开展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成人糖尿病患病率2.6%,全国约2,000万患者,大城市2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从1996年的4.6%上升到6.4%。1979年,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仅占总人口的0.67%,1998年全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上升至3.21%;2001年北京地区糖尿病的患病率已达到6%,而且大部分集中在城乡结合部,即富裕起来的农民群体。
  膳食、营养因素可有效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2001年,WHO/FAO提出用膳食方法来纠正高血压,即 DASH(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计划。提倡通过多消费蔬菜、水果、低热量的食物来预防高血压。
  2003年WHO/FAO发布的"膳食、营养与慢性病预防"的专家报告中,提出了膳食和生活方式因素与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癌症发病危险性相关关系的证据。这个资料尤其提到要控制肥胖,就不能吃大块的食物。越是大块,像炸鸡腿,就非常容易引起肥胖。
  
  北京居民存在的饮食"误区"
  
  最近,我室鲍善芬研究员领导的课题组利用承担国际课题“北京市居民铜摄入量调查”的机会,在完成课题的同时,用称量法入户进行了居民全膳食调查。从2004年9月1日开始,通过4个月的连续工作,对北京市6个区县、12个居民区的初步调查数据看,存在以下饮食“误区”。
  1.许多家庭烹饪强调口味,用油过多。相当多居民家庭直接用装油的大塑料桶往锅里倒油,往往一倒就过量,三口之家一个月吃一桶油(5升)的家庭不在少数。每人平均每天要摄入30~50克油。尽管中餐比西餐的蔬菜摄入量多,但是饭店和食堂炒菜用油也多,吃完菜、盘底都是油,这是一个弊病。在和食堂炊事员交谈中,不少人指出:食堂炒菜用油少了,就餐者还有意见,嫌炒的菜不香。
  2.许多北京居民存在的饮食营养"误区",认为吃荤油不好,多吃素油没事。
  3.城乡居民目前普遍比较重视饮食营养,知道要多吃蔬菜,少吃肉。但是目前大部分家庭烹饪以炒菜为主,炒菜比白灼、炖菜费油,如西红柿炒鸡蛋一般用油50~60克,素炒菜花、炒洋葱、炒青椒也要用油约40~50克,有的高达60~70克。而素炒茄子一般用油高达100多克。
  4.另外菜肴搭配不合理,荤素不平衡。往往一份菜、三份肉,或一份菜、四份肉;应该调过来,变成一份肉、三份菜,或一份肉、四份菜这样才平衡。2003年“非典”期间侯玉瑞同志编了一本《68个营养食谱》。在电视台介绍过,其中有"苦瓜芙蓉蛋",炒鸡蛋很好吃,但这个菜油多、胆固醇高,若配上一段苦瓜、一大段葱,切碎后一起炒,这样既好吃,又平衡健康。
  5.城乡居民"口重"的比较多,烹饪用盐量普遍比较大。我们入户调查发现:蒸一笼包子要用16克盐。烹饪、炒菜用盐量一般应当控制在1%左右。
  
  饮食结构“西化”,导致大肠癌高发
  
  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郑树教授与斯坦福和南加州大学合作,以1个病人与3个健康人的比例,两地各选择1,200人进行生活习惯的统计分析,发现虽然生活在同一纬度,但加州的华人居民大肠癌、直肠癌发病率远高于浙江人。移民美国20年的华人因长期摄入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的饮食,使他们在健康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患大肠癌的危险性比浙江居民高出3~5倍。饮食习惯西化是导致大肠癌高发的罪魁祸首。因为大肠癌发病有83%是由环境因素所决定,饮食因素至为关键,其主要诱因就是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低膳食纤维的西方膳食模式。
  
  饮食误区不扫,“文明病”难除
  
  “文明人”吞进了“文明病”,用自己的牙齿制造坟墓!
  “文明病”是所谓五病综合征,就是以肥胖为核心,然后是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现在美国人把牛奶当水喝、美国人平均每年吃一百公斤牛肉。美国当初很多移民都是英国的清教徒,他们的饮食结构和现在是不同的。在1914年美国完成了一个著名的动物实验,即让大白鼠吃动物蛋白,结果发育非常的快,这个实验的结果就被食品公司组织的所谓非赢利机构印成小册子,分发到所有的中学和小学。到1920年,所有的资料都"发酵"了,美国人接受了现在这种饮食结构。什么时候发现了问题呢?就是朝鲜战争时期,对20岁左右的美朝死亡士兵进行尸检,结果惊讶地发现,两者的动脉硬化程度竟有很大的差异,77%的美军士兵存在动脉硬化。究其原因,在于膳食结构的差异给美国兵体内埋下了定时炸弹。在越南战争期间对美、越死亡士兵开展的研究,出现了同样的结果。如果现在天天给孩子吃洋快餐,就会导致同样的结果。
  中老年时患“文明病”,并非完全是由于发病前一段时间饮食不合理所致,而是年轻时就已埋下了祸根。人类食物生产与食品消费的基本模式应当逐步从“吃饱求生存”向“吃好求健康”的方向转化。
  腰带长,寿命短,一胖百病缠。
  肥胖是欧洲最严重的慢性病,在欧洲国家,3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是肥胖,德国更厉害。在美国,肥胖是压倒一切的忧虑。1980年美国四分之一的成年人体重超标,如今达到了三分之一,其中四分之一是肥胖者。2002年11月24日法国《玛丽安娜》周刊报道,现在美国人口31.5%,约6,000万人是大胖子,而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分别为15%和23%,美国5岁以下的儿童10%超重。肥胖也成了中国青少年健康的“公害”,根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提供的资料,我国20岁以上人口中,超重者不低于2.4亿,肥胖患者已达3,000万人以上。
  调查显示如果腹部脂肪的厚度增加一英寸,体内就要增加4英里长的血管,从而大大加重心脏的负担。
  

一生都要进行健康投资 (6)

  在西方,贫穷的人反而肥胖
  
  贫穷的人反而肥胖,会使我们的祖先不可思议!2004年3月14日,《纽约时报》题为――“所有的‘进步’都在渐渐危害生命”的文章指出:正是美国社会底层的穷人大量食用“垃圾食品”――双料三明治、鸡肉汉堡包、特大比萨饼、大包装的油炸土豆条等,使他们成为美国最容易发胖的人群。美国国民普遍肥胖的现实,反映出西方社会取得的“进步”具有深刻内在的矛盾性。2000年因饮食不当和缺少运动,导致10万美国人死亡,死于肥胖的人数是死于传染病人数的5倍。
  肥胖是美国第二位死因,吸烟是第一位。美国联邦CDC指出:64%的美国人体重严重超标;肥胖对健康的危害不久将超过烟草、成为首位死因。出口到欧洲的*********,一面是大字――吸烟是杀手,另外一边的黑体字是――吸烟会杀死你的精子,危害你的后代。而出口中国的*********就没有这些标注。
  
  “欲得小儿安,须带三分饥和寒”
  
  “欲得小儿安,须带三分饥和寒”是古代儿童保健的原则。新生儿(第一胎)正常体重应该在3,000克左右,超过4,000克属巨型婴儿,2001年,南京妇幼保健医院一年接生的6,400多个婴儿中,体重在4,000克以上的达540名!北京新生儿肥胖比例高达20%。前几年,我们医院妇产科接生了两个孩子,一个体重是10斤,一个是12斤,这两个孩子一检查,发现都是先天性糖尿病。然后我们就调查妈妈怀孕时吃的什么,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往往认为怀孕时候吃的多婴儿越好,所以吃葡萄一下就吃两斤,傻吃,结果吃傻了。我觉得上面这句话应该改为“欲得身体安,须带三分饥和寒”。
  2000年5月13日,北京晚报报道,中华医学会召开的科学减肥论坛披露,北京入肥胖率高达45%,据全国首位。
  
  “沙发土豆文化”威胁人类的健康
  
  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沙发土豆文化正在威胁人类的健康。就是指坐在沙发上,吃着炸薯条、喝着可乐看电视!我国青少年长时间看电视的比例达12.7%,美国对10~15岁的青少年的调查显示,平均每天看电视5小时的孩子肥胖症发生的危险比看电视不足2小时的孩子高5.3倍。
  “正当快餐店的金色标志风靡全球的同时,香烟广告中的男子又骑着马出现在地平线上,形形色色的洋酒的广告更是不绝于耳。”美国《商业日报》记者用形象的语言这样描述美国向世界发展中国家发动的以快餐、香烟和酒等广告为代表的商业文化攻势。
  
  哮喘、咳嗽、皮痒、头疼――谨防儿童“果汁饮料综合征”
  
  英国发现了儿童“果汁饮料综合征”,这类儿童任性,感情冲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差,大都与食用人工合成色素有关。1973年,美国医学会就提出食品添加剂与儿童多动症有关。人工合成色素和香精可引起过敏,如哮喘、喉头水肿、咳嗽、鼻炎、荨麻疹、皮肤搔痒及神经性头痛。可乐过量饮用,导致钙/磷比例失调,影响儿童发育。
  
  “糖尿病”在日本被称为“生活方式病”
  
  吃得过饱,营养过剩,加之运动量不足,是“糖尿病”发病率不断增加的原因。
  防治糖尿病要“管住嘴,迈开腿!”,从限食、运动与减肥人手!
  在这里我介绍一个病例,我们医院有一个同志的爸爸得了糖尿病,请我去咨询,他爸爸生活条件不错,体质也可以,但由于退休后生活不规律,经常白天晚上搓麻将,来北京探亲、检查发现各项指标都够糖尿病了。他问我怎么办?我说糖尿病是生活方式病,是无药可治的,只能通过行为干预和膳食调整来治疗和预防。我建议:第一你让儿子给你买一个计步器,每天走8,000步,即6.5公里左右。另外,每天买一条苦瓜当早餐吃,由于在印度医学中苦瓜是用来治疗糖尿病的,印度还有从苦瓜里面提取植物胰岛素的专利。苦瓜切碎之后用开水焯,然后早餐吃掉苦瓜,把煮苦瓜水的水灌在瓶子里带出去散步,走累了渴了就喝苦瓜水。结果坚持了三个月以后,各项指标都正常了。
  另外我这儿有一封北京朝阳区一个有1,000户居民的社区居委会主任给我来的信。她说从“非典”以后我在电视台做的节目他们都看,所介绍的有关防治高血压的“食疗”方法(即白天喝菊花茶、晚上喝芹菜汁、以及“食疗”的天麻钩藤素汤面),在社区居民应用后很见效,……现在我们送礼都不再送点心水果了,而是送健康教育的书。她信中的最后一句话特别让人感动,她说:“我们大家祝愿您健康,因为您的健康就是所有希望健康的人的健康。”从这封人民来信,我们深深体会到中央文明办和卫生部组织的“相约健康社区行”倡导的健康教育活动,确实给社区人民大众带来的切实利益。
  
  关注“食品慢性安全”
  
  从“食品慢性安全”的角度看“洋快餐”对健康的潜在危害!
  食品的慢性安全:是指食品对各种慢性疾病和人体健康与寿命的影响。有关食品慢性安全的评价标准如下:
  1、食品对某些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
  2、食品对某些疾病危害因子的影响。
  3、食品对人体基因的影响。
  4、不平衡的饮食结构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
  美国国家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指出,人类的“食品安全”问题,95%来自动物性食物。美国参议院《营养与健康特别委员会》、主席麦戈文提交国会的报告说:“现在的营养问题或者说营养不平衡、营养过剩,营养质量已成为关系到人民健康的首要问题。今天的危险已经不是脚气病或者坏血病,我们面临的现实情况要比这微妙、可怕得多,千百万美国人塞进肚子里的东西很可能使他们患肥胖病、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癌症,一句话,会慢慢地致命。”这是他对70年代美国食品状况的尖锐抨击!
  
  “洋快餐”对人类大脑营养的不良影响
  
  唐代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药方》一书的《食治》篇指出,“食谷者,则有智而劳神;食草者,则愚痴而多力;食肉者,则勇猛而多嗔”。
  人类大脑对工业文明的产物“洋快餐”是陌生的,大脑渴望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已经习惯的营养,即与4万年前相同的天然食物。而我们却用40年前尚不存在的食物――“洋快餐”、氢化油来搪塞它,难以想像,在许多人的大脑中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如何饥馑的场面!(录自美国出版的《大脑的营养》一书)
  
  “洋快餐”损害少年儿童的智力
  
  2004年11月6日的出版的《中国食品报》,刊载了程昭寰教授的文章,指出最近加拿大的研究人员发现,洋快餐为代表的垃圾食品,会损害青少年与儿童正在发育的神经通道,可对其大脑和思维素质造成永久性的伤害。加拿大研究人员用高脂和普通饲料来喂养2组一月龄的小鼠。当长到4个月时,在训练老鼠完成一项简单的记忆任务后发现,“胖”老鼠的表现远不如“瘦”老鼠,后者学习能力强。



一生都要进行健康投资(连载七)

  “洋快餐”是不折不扣的“能量炸弹”和“垃圾食品”
  
  2002年2月15日,埃菲社记者发自北京的报道“中国传统深受西方风尚冲击”,文章中说道“从战国时代以来的数千年中,中国的古老传统一直得以保存,但现在却仿佛屈服于不可抗拒的西方生活方式。从美国那里,中国模仿到的是最糟糕的东西――“洋快餐”。美式“洋快餐”具有三高(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质)和三低(低矿物质、低维生素和低膳食纤维)的特点。营养学家为“洋快餐”取了个绰号――叫做“能量炸弹”和“垃圾食品”。
  
  “洋快餐”严重破坏膳食酸碱平衡
  
  酸碱平衡才能摆脱亚健康状态:瓜、果、蔬菜是碱性食品,富含蛋白质的鸡、鸭、鱼、肉以及谷物属于酸性食品。无论何时,餐饮中都应掌握膳食“酸碱平衡”,注意菜肴的荤素搭配,不可偏颇。只有平衡方可益补得当,使人体保持弱碱性体质。否则终日饱食膏粱厚味,酸碱失衡会严重影响健康。
  中华民族传统饮食从整体来看是在素食的基础上,荤素搭配,平衡膳食,就是在日常饮食上尽可能注意多样化,讲究荤素、主副食的合理搭配。
  而组成“洋快餐”的食物――汉堡包、烤牛肉、炸鸡、炸薯条等无一不是酸性食物,其中搭配的一片菜叶根本不可能起到平衡食物酸碱性的作用。
  
  “洋快餐”具有成瘾性
  
  2003年1月29日伦敦出版的《新科学家》杂志报道,华盛顿大学内分泌学家迈克尔•施瓦茨教授发现:快餐(汉堡包、油炸土豆条等)可引起体内激素变化,使食用者上瘾,难以控制进食量。文章说:“快餐生物效应的发现具有爆炸性的意义,发胖的原因不能归结为肥胖者没有自我控制能力。”
  一顿快餐能提供一天需要的热量和脂肪,伴随体重增加,对“瘦素”的抵抗力增强,“瘦素”通过对大脑发出信号协调人的饮食行为,其与刺激食欲的脑肽物质――甘丙肽有密切关系。
  
  “洋快餐”用的“氢化油”危害健康
  
  洋快餐使用的氢化油含有大量的反式脂肪酸。东西方传统膳食结构的巨大差异,使中国国民对反式脂肪酸的认识远远落后于西方,我国消费者甚至不知道膳食中存在 TFAS,国内有关TFAS的研究也非常滞后,迄今为止有关反式脂肪酸膳食分布和安全评价的研究报道,伴随“洋快餐”的泛滥,饮食结构的西化,煎炸加工的快餐类食品消费量不断上升,国民膳食中的反式脂肪酸越来越多。反式脂肪酸是所有含反式双键的不饱和脂肪酸的总成。洋快餐用的氢化油即是将植物油加氢化成分固态或半固态的油脂。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系主任威利特教授指出,“将天然植物油加氢后产生的氢化油危害健康”。因为,氢化油中含38%左右自然界本不存在的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会影响人类内分泌系统,危害健康。洋快餐的油炸食品和带包装的西式烤制食品中均含氢化油。
  许多研究发现,反式脂肪酸或氢化油与天然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相比较,有增加血浆胆固醇的作用。有关评估反式脂肪酸对血脂和脂蛋白影响的研究一致表明:增加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可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水平升高,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使LDL-C/HDL-C比值增加,并且可以使脂蛋白(a)升高,并且可明显增加心血管疾病患病的危险性。目前认为:在膳食中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小于1%的总热量才是安全的。
  
  FDA要求标示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
  
  2002年9月3日,麦当劳宣布:该全球快餐业集团将面临降低所有煎炸油及油炸食品中的TFAS含量。2002年11月15日,经过长达数年、反复多次的评议,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宣布,将要求在传统食品和膳食补充剂食品标签中标示TFAS含量,计划从2003年开始逐步执行。“FDA要求标示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消息入选了《哈佛健康通讯》刊载的“2002年十大健康新闻”之一,产业巨擘、权威管理机构和学术界的举措说明:“反式脂肪酸对健康有害无益。”
  
  丹麦政府率先对反式脂肪酸制定了严格的规定
  
  丹麦营养委员会得出结论,TFAS对心血管疾病的病情发展有极大的影响,丹麦食品、农业和渔业部还报告了TFAS对胎儿体重和2型糖尿病有不利影响。鉴于上述确凿的证据,从2003年6月1日起丹麦市场上含反式脂肪酸超过2%的油脂都被禁止出售。从2003年12月31日起,此规定又拓展到加工食品油脂,新规定对丹麦和国外生产的产品都有效。
  
  “洋快餐”含致癌物质“丙毒”
  
  瑞典国家食品管理局2002年4月24日公布:斯德哥尔摩大学与瑞典食物安全机构“国家食物委员会”完成的研究表明:汉堡包、炸薯条、薄脆饼、烤猪肉、水果甜品上的棕色脆皮,饼干、蛋糕等食品中含大量丙烯酰胺(acrylamide)。
  丙烯酰胺可导致基因突变,损害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诱发良性或恶性肿瘤。这一发现解释了西方国家肿瘤高发的原因。全球25位顶尖科学家在日内瓦讨论了三天,最后达成如下共识:人类正遭受“丙毒”的严重威胁,而这种物质大量存在于“洋快餐”中。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2004年3月24日公布了750种食品的检验结果:报告再度证实了炸薯条、炸薯片、爆玉米花及饼干中这类致癌物质含量最高。炸鸡和炸鸡块中也有丙烯酰胺,但家庭制作的肉品则比较好;新鲜的蔬菜、水果经检验是安全的。
  
  低温烹饪 有益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每公斤食品中丙烯酰胺不得超过1毫克,但洋快餐卖的炸薯条中高出该标准约100倍,一包普通的炸薯片超标约500倍,面包、蛋糕和饼干中丙烯酰胺的含量也都超标,高温炸烤食品对健康的危害,将迫使西方尽快改变传统的饮食习惯。中国主食馒头、米饭、面条等烹制都采用100摄氏度左右的温度,比烘烤要低得多,爆炒菜肴在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高低温结合的烹饪方式不仅有益于保持营养成分不受损失,满足表面杀菌的需要,也减少油脂的氧化。由此说明中国的传统主食更安全。
  
  “洋快餐”破坏了生物多样性的原则
  
  “洋快餐”破坏了食物的生物多样性原则,食物生产与消费方式的改变,扰乱了自然的生态平衡,长期食用“洋快餐”,产生了大量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美国芝加哥市儿童纪念医院营养学家吕蓓卡•恩格指出:“一个3岁的肥胖孩子,往往经常喝果汁饮料,而且每星期要吃5次肯德基、麦当劳。”
  美国国会议员、营养学家和消费者协会声称“肥胖和吸烟一样,已成为公众健康问题”,号召“把快餐赶出校园!”充斥校园的快餐使越来越多的美国孩子肚大腰圆:2002年11月,在纽约,因长期食用“洋快餐”变成肥痴的儿童,在法院控告“麦当劳”。
  
  儿童性早熟与过量食用炸鸡有关
  
  儿童性早熟,也是因偏食肉类食物所致。据报道:在天津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门诊,每月都要接待不少带孩子来治疗性早熟的家长,这些孩子五、六岁就变声,或乳房发育,出现生理性月经,家长感到既可怕,又不可思议。医学上将男性儿童10岁以前,女性儿童8岁以前出现第二性征定义为性早熟。曾有一位母亲找到内分泌科主任,告知她不到6岁的儿子已出现了第二性征,母亲感到很委曲,说平时十分注意,从不给孩子盲目进补,就连吃药都很小心。但当医生询问孩子的饮食时,母亲说孩子特别爱吃炸鸡,天天不离。究其原因,很可能就出在偏食上,一些家长认为进食肉制品就是有营养,“洋快餐”肉量大,儿童容易接受,长期过量食用,肯定会对生长发育造成负面影响。
 
  全球抵制“洋快餐”
  
  英国专家指出,可乐、汽水、炸薯条、炸薯片、汉堡包等所谓的“垃圾食品”,是造成全球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主要祸首。世界卫生组织警告说,肥胖症已经给人类健康和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险。
  据英国食品标准署统计,食品厂商每年花在垃圾食品上的广告费用高达到2.85亿英镑,快餐广告的品牌效应严重影响孩子们的饮食嗜好,造成孩子偏食,许多父母说,教育孩子100遍“不要吃垃圾食品”,也不如足球明星说一句“味道好极了”管用。
  为了防止儿童肥胖现象在英国蔓延,2004年11月15日英国政府发布的《公共卫生白皮书》规定:禁止电视台在晚上6时到9时黄金时段,播放有关“垃圾食品”的广告。因为英国广播电视和通讯业的监管机构统计发现,约有70%的4至15岁的少年儿童在晚上6时到9时之间看电视。英国的医学专家警告,如果不采取措施,下一代英国人中的40%都可能患肥胖症。英国政府有关人士说:作为上述《公共卫生白皮书》中规定的补充,为了使得效果最大化,除广告外,对这类食品的标签、包装和零售店都要进行限制。
  2005年元旦出版的《中国食品报》转发新华社的报道,“洋快餐”在美国一家心脏病专科医院被“驱逐出境”。美国权威心脏病研究中心――克利夫兰诊疗院院长、国际著名专家托比•科斯格罗夫认为:医院必须禁止汉堡包、炸薯条之类食品出现,从而为医院倡导的建立有利于心脏健康的饮食结构作出表率!院方表示,他们不能在劝告病人调整膳食结构的同时,又提供钠和脂肪过高的食品。2004年10月,必胜客餐厅关闭了设在该医院的分店,此后,平均每周有1.2万名顾客就餐的麦当劳也接到了要求关闭的通知。
  
  “洋快餐”错误导向使肉类消费剧增,危及民族生存!
  
  洋快餐的错误导向使肉类消费剧增,危及中华民族的生存。1988年-1998年,中国的肉食消费量增长了1倍,国内经济发达地区达人均46公斤/年,接近发展中国家平均消费量的两倍,超过了韩国和日本。成为亚洲保持东方饮食习惯的国家之首,猪肉消费量则名列世界第一。从短视的眼光看,这似乎标志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然而从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过量肉食危及民族生存。生产一斤猪肉和禽类需投入5倍到3倍的粮食,一亩地用来养牛能生产1磅动物蛋白质,而种黄豆可生产17磅优质植物蛋白,吃肉比豆类需要土地多16倍,家禽养殖业的耗水量是种植蔬菜、谷类用水量的8倍,其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不亚于工业污染。
  

一生都要进行健康投资(连载八)

  “地中海式饮食”
  与中餐有异曲同工之妙
  
  生活在环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西班牙、希腊等国的居民,环境与北欧地区大致相同,心脏病发病率却很低,是世界长寿地区之一。研究这一现象给人们不少启示。经过大量调查分析,谜底逐渐被揭开,人们认为这与该地区的饮食结构有关,20世纪90年代,WHO推荐了地中海式饮食。基本特点就是杂食,将谷类、肉类、海鲜类、蛋类及蔬菜、水果有机组合,加上大量绿叶蔬菜和新鲜水果、少量肉食,食物品种多样、营养丰富全面,满足了人体对营养的综合需要。
  
  地中海式饮食与红葡萄酒
  
  地中海人的餐桌上常有红葡萄酒。红葡萄酒的奥妙在于葡萄酒成分中含有一种人们所熟悉的阿司匹林的基础成分――水杨酸。红葡萄酒中水杨酸含量比白葡萄酒几乎高1倍,长期适量饮用红葡萄酒等于吃了小剂量的阿司匹林;众所周知,低剂量阿司匹林有防止血栓形成、预防心肌梗死发生的功效。
  
  美国“食物指南金字塔”
  
  1996年美国农业部推行了“食物指南金字塔”,提出了每日选择食物品种和数量的建议,其目的在于促进健康,减少心脏病、高血压、癌症、糖尿病等与饮食结构有关的疾病的发生。1992年秋这张图形公布后,立即遭到肉类和奶制品商全方位的抨击,认为这不符合西方居民的生活需求。在耗费了86万美元完成了进一步的验证后,才确认“食物指南金字塔”的设计是科学的。从图中不难看出,“食物指南金字塔”正是东方膳食结构的翻版。营养学家认为,改变西方的饮食结构,可使美国人的平均寿命延长10年。
  
  “营养配餐员”
  第一保健医生
  ――从吃饱求生存到吃好求健康
  
  国务院公布了第64个职业准人,我国出现了一个为保证人民健康的崭新职业“营养配餐员”,于若木同志曾经指出,“科学配餐是不用资金投入,就能提高和改善人民健康状况的有效方法”。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加之经济、文化和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特别是由于膳食结构不平衡,导致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同在,而通过科学配餐,就能够有效地控制因营养过剩和营养不良造成的各种疾病。为了避免重蹈西方发达国家的覆辙,根据国情调查、优化食物结构,引导全民族科学、合理地进行食物消费,已是当前刻不容缓的历史任务。
  
  人类最早的医疗体系
  
  中国人民从与自然界斗争的实践中,认识到许多食物具有药性。《周礼•天官篇》记载,早在3000年前的西周时代,我国就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医疗体系,医事制度中已设有负责饮食营养管理的专职人员。当时医生分为四类,即“食医”,“疾医”,用“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疡医”,则“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兽医”。周代医疗体系以“食医”为先,“食医”的任务是“掌和王之六食、六阴、六膳、百馐、百酱、八珍之齐”。即调和食味,确定四时饮食,预防疾病。这是迄今为止人类最早的“营养医学”的实践。
  
  古代历代先贤
  关于膳食重要性的论述
  
  战国名医扁鹊说:“君子有病,期先食以疗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
  清代黄宫绣指出:“食物入口,等于药之治病同为一理,合则于脏腑有益,而可却病卫生,不合则于人脏腑有损,而即增病促死。”
  唐代药王孙思邈说:“安身之本,必须于食,不知食疗者,不足以全生。”
  “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
  “为医者,当晓病源,如其所犯,以食治之。食之不愈,然后命药。”
  
  传统营养学的哲学内涵
  
  中华民族传统营养学有非常深厚的哲学内涵:
  第一,天人合一,身土不二的生态观。
  第二,调理阴阳,阴平阳秘的健康观。
  第三,药食同源、寓医于食的食疗观。
  第四,“审因施食,辩证用膳”的平衡膳食观。
  中国传统膳食结构强调平衡膳食、辩证用膳,提倡含不同营养成分食物的互补,有关中华民族传统膳食结构也有精辟的论述。例如“饮食清淡,素食为主”;“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豆”;“粗茶淡饭、青菜豆腐保平安”;“食,不可无绿”等中华民族传统养生保健的膳食原则。
  
  中华民族膳食与就餐的
  “十大平衡”
  
  中国传统膳食结构强调“平衡膳食、辨证用膳”,提倡含不同营养成分食物的互补。有关中华民族传统膳食结构有如下精辟论述:
  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
  五畜适为益,过则害非浅,
  五菜常为充,新鲜绿黄红,
  五果当为助,力求少而数,
  气味合则服,尤当忌偏独,
  饮食贵有节,切切勿使过。
  主副食比例适当,保持酸碱平衡
  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结构从整体来看,是在素食为主的基础之上,荤素搭配,平衡膳食。所谓平衡膳食,就是要求日常饮食长期、经常地,尽量注意做到多样化,食品广而杂。要讲究荤素食、主副食、正餐和零散小吃以及食与饮之间的合理搭配和平衡。
  中国的方块字是智慧的符号,自古以来,论及人体健康状态时,常用精、气、神充足加以描述。精、气是生命的支柱。中华民族素有“世间万物米称珍”之祖训。中餐有“主、副食”之分:主食包括稻、黍(高粱)、麦(麦类)、菽(豆类)、粟(谷子)和玉米、莜麦、荞麦、黍子、薏米等杂粮以及薯类。
  “得谷者昌,失谷者亡”
  “得谷者昌,失谷者亡”。我们的先贤从生活实践中已经深刻认识到五谷杂粮――主食的巨大健康作用。中国人民从实践体验中得出了“食五谷治百病”,“米粥饭暖胃养气”的结论。《随意居饮食谱》称: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贫人患虚症,以浓米汤代参汤,每收奇效。病人产妇,粥养最宜。李时珍称:米油是穷人的人参汤,婴儿“食米油,百日则肥白”。中医认为糙米味甘、性温,健脾养胃、补中益气,调和五脏、镇静神经、促进消化吸收。主食精与粗的平衡是现代营养学用于指导人们科学安排膳食的最简便易行的办法。
  提倡适量肉食
  孔子在《论语•乡党》篇指出:“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提倡适量肉食。指日常饮食即使肉类丰富时,亦不可食肉超过食谷。
  人有32颗牙齿,其中臼齿20颗,用于磨碎谷物、豆类和种子类食物;切齿8颗,用于切咬果蔬;惟独4颗犬齿为撕咬肉类所用。臼齿:切齿:犬齿=5:2:1。依此推算,人类正常食物结构中植物性与动物性食物的比值应为7:1!正是这个神秘的比例,凸显了人类合理的膳食结构!说明了植物性食物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这无疑是数百万年人类自然进化的结果。
  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在美国居高不下,国内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对内蒙古自治区牧区和农区蒙古族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以肉食为主的牧区,男性成年居民前列腺肥大的发病率远高于农区。显示膳食结构与前列腺疾患的发病率有关。
  吃四条腿的不如吃两条腿的
  吃两条腿的不如吃一条腿的
  四条腿的是形容猪、牛、羊等畜肉,两条腿的是指鸡、鸭、鹅等禽类;一条腿的指鱼类和食用菌类(蘑菇等食品);常言道:“飞禽莫如鸪,走兽莫如兔”,“宁吃飞禽四两,不吃走兽半斤”;鱼类含油脂量低、蛋白质丰富,且消化率高达98%,是健康的食品;菌类(蘑菇等食品)能量低、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其中所含各种多糖类物质均有抗癌作用。木耳被誉为“素中之荤”。
  杂食者,美食也,广食者、营养也
  商代的宰相尹伊,是中国最有成就的厨师。他就是通过烹饪发明了熬中药。英、美科学家发现素食者与非素食者肠道内的微生物菌群组成明显不同――当人的消化液与上述肠道微生物作用时,所产生的化学物质也不同,这导致非素食者更容易患癌症。
  中华民族传统膳食结构提倡食物来源多样化,具有广杂性、主从性和匹配性。适合人类消化道的生理结构和人体全面营养的需要,由于微量元素等微营养素只能从外界摄取,体内不能自身合成或产生,所以杂食的重要性不言自明。著名营养学家李瑞芬教授主张:为保持身体健康,每天要吃30种以上不同种类的食物。
  
  食物寒、热、温、凉四性的平衡
  
  食物也有寒、热、温、凉四性,因此同中药一样,平衡组合,才能有益于健康。绿豆性寒无毒,清热解毒,生津止渴;菊花苦平无毒,清热明目;西瓜则有“天生白虎汤”之誉,用于发热、口渴、尿赤。羊肉甘苦大热无毒,补虚祛寒,效同人参。我国百姓夏天喜喝绿豆汤、菊花茶,以西瓜为餐后水果;冬天则喜食涮羊肉;螃蟹性寒,生姜性热,吃螃蟹时佐以姜末。破坏摄食时食物四性的寒热平衡,自然有损健康。这种食物的选择和搭配正是基于对食性平衡的了解。
  
  “五味调和,不可偏嗜”
  
  食物有甘、酸、苦、辛、咸五味。五味调和,方可增进食欲,相得益彰。2500年前,古代医书《黄帝内经》就阐述了过量食用食盐的危害。上世纪80年代全国高血压抽样普查结果显示,北京约五分之一的人口患高血压。与“南甜、北咸”的饮食习惯相对应的高血压患病率存在规律性的变化,自北至南呈明显下降趋势,在大城市中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北京市高血压患病率为广州市的4.4倍。因此,改变口重的饮食习惯,科学地安排膳食,已是控制高血压的重要手段。
  山东农民每天吃盐17.3克,高血压患病率15.3%,广西农民每天吃盐7.5克,高血压患病率8.2%,爱斯基摩人每天吃4克盐,高血压发病率是4%。日本秋田地区居民由于习惯吃咸鱼,每天食盐摄入量达26克,高血压患病率高达38%。


一生都要进行健康投资(连载九)

  “食宜细缓,不可粗速”就餐速度快与慢的平衡
  
  《养病庸言》一书中说:“不论粥饭点心,皆宜嚼得极细咽下。”《医说》中记述说:“食不欲急,急则损脾,法当熟嚼令细。”要求病人每口饭咀嚼50次再吞咽下,有利于机体康复。咀嚼是帮助摄食及消化的重要环节。进食时缓嚼慢咽,能使唾液大量分泌,可预防消化道癌症。
  唾液的神奇作用
  中医说“远唾损气,多唾损神”;隋代名医陶弘景说:“勿咳唾,损肥汁。”元代李鹏飞《延寿书》说:“口中津液是金浆玉醴,能终日不唾,常含而咽之,令人精气常留,面目有光。”
  唾液中的淀粉酶可助消化,溶菌酶和分泌性抗体可杀菌解毒。唾液具有使致癌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的神奇作用――如:亚硝胺、黄曲霉毒素、3,4-苯并芘及烷化剂、烟油,鱼和海味的焦糊物等,其对细胞的致突变性在30秒钟内可完全丧失。对化学合成色素、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唾液也有明显的解毒作用。这是由于咀嚼时唾液中含的多种酶与维生素、矿物质、有机酸和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食宜暖”,膳食的冷热平衡
  
  “饮食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指出了膳食的冷热平衡。“食宜暖”,生冷、寒凉的食物进食过多会损伤脾胃和肺气,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体虚胃寒的人,特别是在夏日更应慎重。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的论述是值得借鉴的,他指出“热食伤骨,冷食伤肺,热无灼唇,冷无冰齿”。
  “食前忌动,食后忌静”
  
  就餐前后的动静平衡
  
  人们饮食中摄入的各种食物及营养与热量消耗之间需要保持平衡。《食寿保元》书中称“食后便卧令人患肺气、头风、中痞之疾,盖营卫不通,气血凝滞故而”。俗话说“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说明进食后缓行散步有利于健康。《论语•乡党》篇说:“食不语,寝不言。”《千金翼方》中说:“食勿大言”,“及饥不得大语”。说明古人主张食前及食中宜静而专致,不可高谈阔论、分心,以利纳谷和消化。
  
  “饮食以时”就餐时间和饥与饱的平衡
  
  “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饥不可太饥,饱不可太饱,这就是饥与饱的平衡。《尚书》中有“食哉惟时”之论,有规律的进食可保证消化吸收机能有节奏地活动,宜固定时间进食、脾胃协调配合,有张有弛。定量定时进食是保护消化功能的调养方法,是饮食养生的重要原则。“废止朝食论”是不可取的!
  《千金翼方•道林养性》说:“须知一日之忌,暮无饱食”,“饱食即卧,乃生百病。”晚餐“少吃一口,舒服一宿”,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食欲少而数,不欲顿而多”,提倡进食适度。这也是控制肥胖的好方法,妇女减肥和保持体重有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就是要学会“羊吃草”。什么概念呢?就是少食多餐;做到“顿顿不饱,饿了就吃,吃得很少”。
   你想聪明吗?快去跑步吧!你想美丽吗?平衡就餐吧!
  
  进食量与体力活动的平衡
  
  大脑在血糖与激素作用下调控饮食与体重,该平衡调控机制对热量摄取与实际需要的调节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准确。成人一年要消耗热量900,000kcal,但只要额外摄取4,000 kcal,体重就会增加一磅。导致肥胖的根本原因是能量摄入与消耗不平衡。摄入的能量超过机体消耗、就会储存,长此以往,其结果必然导致肥胖!必须使进食量与体力活动保持平衡,才能维持体重稳定。为防止热量摄入过度,含油脂、糖、酒的“纯热能食物”,含糖饮料、冰激凌、果酱、奶酪等食品和饮品都应当控制。东方有一句老话:少食健康。有两条证据可以证明:有严格膳食规律的动物比自由进食的动物寿命长;长寿村的村民吃得很少,且主要吃素。所以中国古话说:“饮食有节,则身利而寿命益。”
  
  “百练不如一走”
  
  由于人类花了100万年才完成了进化、从猿到人,整个人的身体结构就是为步行设计的,而且步行运动量容易掌握,不易发生偏颇。所以中国有句古语叫做“百练不如一走”。当然你身体比较好的时候,应该遵从古希腊的名言。
  在奥林匹克运动的故乡希腊,岩石上刻有这样一句名言:
  “你想变得健康吗?跑步吧!
  你想变得聪明吗?跑步吧!
  你想变得美丽吗?跑步吧!”
  人类需要的三大营养――
  
  饮食营养、行为营养、心理营养
  
  第一是饮食营养,第二是行为营养,我觉得运动就是行为营养,其价值不亚于食物的进补,运动可以加速机体的代谢,舒展身心,解除抑郁,提高食欲。合理运动能促进消化系统的正常生理活动,加强对食物所含营养成分的吸收。进行有规律的、具备一定强度、并持续一定时间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肥胖。同时减少心脑血管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敏度,增强记忆力,预防老年痴呆症的发生。再一个就是心理营养,我们腹部有丰富的神经系统、称为“腹脑”,“腹脑”神经细胞的数量要比脑细胞还要多。为什么许多人一生气就胃痛,恶心、呕吐,这就是“腹脑”的反应。
  我们每天上班的时候,就应该想到天空是晴朗的,阳光是灿烂的,心情是美好的,生活是快乐的。如果注意这三个方面的营养,我们就会获得健康。
  “寓医于食”――
  
  饮食就是你首选的医疗方式
  
  西方公认的现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在公元前400年就曾指出:我国应该以食物为药,饮食就是你首选的医疗方式。我曾经在德国用榨芹菜汁来控制血压,得到了一定的效果。杂粮――莜麦面、荞麦面蛋白质含量较一般禾谷类高1-2倍,其所含的亚油酸、黄酮苷、酚类、微量元素等有降血脂、降血糖、软化血管的作用。
  菊花茶,天麻、钩藤,芹菜汁可降血压,“天麻钩藤素汤面”是著名的养生膳食。
  绿豆清热解毒,抗炎消肿,保肝明目,有“济世之谷”之誉,而且是中国独有的一种豆类。
  
  谷类、薯类的防病治病功能
  
  《本草》记载,五谷杂粮中的薏苡仁性凉、味甘、淡,可治疗因积热而引发的其他病变,1982年平野京子教授发现它含有木瓜蛋白酶,可分解体内的病变细胞,解释了薏苡仁治疗痤疮、疣和抗癌功能的机理。红薯含8%的膳食纤维,且大多是可溶性膳食纤维,通便功能很强。李时珍称:“红薯食之使人长寿少疾”,“红薯能补中、和血暖胃肥五脏,充粮食延年益寿”。日本东京大学曾对130种植物性食物抑制胆固醇生成的功能进行研究,发现红薯是其他食物作用的10倍。现在美国最新研究发现,红薯中含有雄性激素去氢表雄酮。所以每天中午吃一块红薯,坚持几个月你的健康就好多了。
  
  藻类食物――紫菜的健康作用
  
  紫菜中含有食物纤维卟啉可以促进排钠,预防高血压:并且可以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下降24%,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上升30%。研究发现经常食用紫菜可以提高红血球的变形能力,由于人类毛细血管的平均直径为5微米,红细胞的直径为8微米,所以如果红细胞变形力差,就无法通过毛细血管。紫菜中的矿物质与磷脂可以使得红血球膜变软、流动性增加。动物实验发现,喂紫菜的动物红血球的变形能力提高了10%,长期吃紫菜粉的小鼠癌症控制的比率达到53%。
  
  植物性食物是防范某些疾病的良药
  
  挪威奥斯陆大学发现,类风湿关节炎的肿痛、强直症状可通过一周的节食和一年的蔬菜食谱而获得缓解。美国纽约的医生根据低热量膳食可降低免疫过激反应的机理,提出素食有益于狼疮病人的缓解。日本有1名患系统红斑狼疮16岁的女孩改吃素食以后,病情明显好转。意大利米兰的医生为肾病综合征病人开的饮食处方是以大豆为主食,脂肪不超过每天摄入热量的四分之一,蛋白质比例也很低,食物的主角含大量膳食纤维。8周后,全部受试者反映良好,症状减轻。美国加州大学附属医院则用13种蔬菜汁为接受放化疗治疗癌症病人进行调理。
  

一生都要进行健康投资(连载十)

  植物性食物对大脑的健康作用
  人类食用动物性食物时打开动物蛋白化学键用的能量远高于植物蛋白,植物蛋白由于可帮助机体维持弱碱性,可提高脑细胞进行运算时的开关速度,提高大脑的判断力和记忆力。日本营养学家研究表明,人聪明与否,主要取决于脑细胞之间的开关速度和开关接触效果,人体处于微碱性状态时开关功能最佳。
  “人衰先走脑,脑衰人自老”。WHO提出“衰老首先是脑衰老”的观点。
  
  发酵食品的保健功能
  公元前二世纪汉代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中有酒、豆腐、酱、糖等食物,是世界上最早有关发酵食品的记载。“百酱”系指当时制作的多种发酵食品,并发现豆类的发酵食品有食疗作用:如豆豉可健胃解毒等,现代研究发现豆豉含有丰富的尿激酶,有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日本的纳豆就是豆豉前发酵的半成品)。
  
  “此物胜肉远矣”健体强身的乳制品
  元代邹宏著的《寿亲养老新书》中有关于牛奶的食疗方――“食治老人益气牛乳方”。该书指出:“牛乳最宜老人,平补血脉、益心、长肌肉,令人身体康强、润泽、面目光悦,志不衰。”书中强调指出:“故为人子者当须供之,以为常食,或为乳饼,恒使恣意充足为度。此物胜肉远矣!”
  
  酸奶的健康功能
  人一生中95%以上的感染性疾病直接或间接与消化道有关。在世界范围内已证明益生菌(整肠食品)有防治疾病、促进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延缓衰老和延长寿命的功能。人和动物的体内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微生物,肠道正常菌群是指正常寄居在肠道内的微生物菌群,它是微生物与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态体系,是人体正常生理必不可少的构成组分。肠道正常菌群通过与细胞能量与物质交换、传递信息,对机体的营养状态、生理功能、细菌感染、药物效应、毒素反应、免疫反应、疫苗作用、肿瘤发生、衰老过程和应激反应都发挥重要的作用!
  
  富含左旋肉碱,羊肉效同人参
  我曾经去过欧洲慕尼黑西边的奥格斯堡,成吉思汗最后一仗打到那里,我就奇怪成吉思汗的部队吃什么了?这么有战斗力。后来发现就是涮羊肉,欧洲称涮羊肉是蒙古火锅。
  《金匮要略》中收载有著名的“当归羊肉汤”方,猪肉性平、而羊肉大热,中医说羊肉效同人参。最近几年谜底才得以揭开,原来羊肉中含有大量的左旋肉碱,其他的肉类中则少得可怜,中华民族的先贤在对于现代科学毫无所知的古代,有如此深刻的洞察力,令我们佩服不已。
  
  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豆
  1999年10月,FDA极为罕见地宣布,确认源自东方的黄豆可减少冠心病风险的健康声明。其正式条文是,每天食用25克黄豆蛋白,可以减少患冠心病的风险。这是继“水果、蔬菜、谷麦可以减少患癌症、冠心病的风险”等之后的第11个声明。
  国际上对大豆食品的开发广为关注,中国是大豆的故乡,自古有食用大豆的传统。但现在城乡居民每人平均每日摄入豆制品仅11.8克,另外还有干豆类4.2克,离每人每日50克大豆的目标有较大差距。食品、营养学界有识之士一直在提倡开发大豆的传统食品和新兴食品,提倡弘扬动、植物蛋白并重的东方膳食结构模式,但对大豆、蔬菜、水果等方面的研究开发还远远不够。中医说大豆性味甘平,不凉不燥,具有益气养血、清热解毒、宽中下气、健脾、利水消积、通便定痛等功效。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准许宣传大豆的健康效用时指出:大豆异黄酮作为植物雌激素,其化学结构与已烯雌酚相似,能促进女性器官发育和骨骼中钙的沉积。像市场上卖的丰乳膏,那最终会导致乳腺癌。另外豆芽也是非常有营养的食品,豆芽菜的生产至少可追溯到900多年以前,北宋苏颂《图经本草》有“菜豆为食中美物,生白芽为食中佳品”的记述。
  
  湖南湘西民间的食物――“和渣”
  30年前,湖南湘西龙山地区的山民生活清苦,甚至连油、盐也难以保证,但7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却不少见。在冬天,中老年人能睡在竹席上,小孩也可以着单衣单裤,除了当地山民勤劳、善良外,饮食赋予了他们健康的体魄。当地人的主食为玉米,饮用山泉。山民最普通、最养人的传统食物叫“和渣”――将黄豆泡发后于石磨中磨碎,连水带渣放入锅中,同切碎的萝卜缨、萝卜、白菜叶等蔬菜一起煮一大锅,然后每人舀一大碗,加点盐当饭吃,长年如此。
  无独有偶,日本一家专门研究植物对人体影响的医院,发明了一种“六合菜汤”。据说其不仅提供营养,还能增强抵抗力。“六合菜汤”与湘西龙山的“和渣”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制作简单。其配方如下:带叶的白萝卜200克、红萝卜100克、洋葱200克、生姜200克、花椰菜300克、莲藕100克,将菜洗净后切成小块,置沸水中煮l~2小时后,加入盐、味素及香油,便成了“六合菜汤”。汤中姜、萝卜、莲藕同煮能补气血,其他三菜又各司其职,故“六合菜汤”能使人体平衡,防病祛病,益寿延年。
  
  “酒为百药之长,饮必适量”
  中国人民在四千年前就掌握了酿酒术,酒既可做饮料和调料,又可活血、养气、暖胃、驱寒。自古有“医源于酒”之说,繁体字“医”字写作“医”,下半部的“酉”在古汉语中即代表酒,古书《食货志》称:“酒为百药之长,饮必适量。”
  李时珍称:“酒能够消冷积寒气,燥湿痰,开郁结,止水泄……杀虫辟瘴,利小便,坚大便等。”
  适量饮酒能舒畅心志,解忧忘愁,振奋精神,可帮助人保持心理健康。
  李时珍也指出“过饮败胃伤胆,丧心损寿,甚则黑肠腐胃而死”。唐代名医孙思邈也告诫嗜酒者:“久饮酒者烂肠胃,溃髓蒸筋,伤神损寿。”
  中国目前白酒消费人群是3.5亿,居发展中国家之首,美国人均酒精消费量是4.5升,中国已直逼这个数字。饮酒人群集中在20岁到50岁,男性有饮酒经历的占51%,女性35%,其中有醉酒经历的约30%,中国烈性白酒的产量每年超过460万吨,可以灌满一个西湖。
  在2004年7月17日发行的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论文指出,每天饮酒50克以上的男性比滴酒不沾者患痛风的几率高2.5倍。每天饮酒30~50克者痛风发病率高2倍,每天饮酒15~30克者痛风的发病率高50%,每天饮酒10~15克者痛风的发病率高30%。
  物无美恶,过则为灾,长期大量饮用啤酒是引起男性痛风的原因之一。
  利用群组研究、长期纵向调查等科学分析方法,对4.7万名未患痛风的男性追踪12年,对其中患痛风的730名患者饮酒量分析发现,每天饮用啤酒2瓶以上者痛风发病率增加2.5倍左右,每天喝2杯洋酒痛风危险增加1.6倍,问题的关键在于啤酒中的其他成分对引发痛风造成影响。
  
  “男子不可百日无姜”
  按中医理论,生姜是助阳之品,自古以来中医素有“男子不可百日无姜”之谓。宋代诗人苏轼在《东坡杂记》中记述钱塘净慈寺80多岁的和尚,面色童相,“自言服生姜40年,故不老云。”姜也称生姜,我国人民栽培历史十分久远。姜含有挥发性姜油酮和姜油酚,具有活血、祛寒、除湿、发汗等功能,还有健胃止呕、辟腥臭、消水肿之功效。故民间医家称“家备小姜,小病不慌”,另外还有“夏季常吃姜,益寿保安康”、“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的说法。
姜同葱、蒜一样,是烹调菜肴不可少的香辛配料。姜的营养成分大体和葱蒜相似,同样含有蛋白质、糖类、维生素等物质。生姜同样含有植物杀菌素,其杀菌作用不亚于葱和蒜。生姜还含有较多的挥发油,它可以抑制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防止肝脏和血清胆固醇的蓄积。用生姜、红糖熬制的姜汤可活血、驱寒,防治感冒。自古就是患风寒感冒时的食疗良药。外出旅游,出发前口嚼生姜服下、贴一片在肚脐上,或放在鼻旁嗅闻,可防晕车晕船。故民谚有“出门带块姜,时时保健康”。
  一位因在手术中发现全身淋巴系统已有癌细胞转移、接受化疗的患者发生条件反射性呕吐,每次化疗后体重都要减轻2~3公斤,身体受到严重损害。为此采用临床营养支持、调理其饮食,每天上午接受化疗时不硬性强迫病人进食,而让患者口中含一片薄姜,因为鲜姜有止呕和温中散寒的作用。而在下午四时,趁化疗药物的毒性高潮期已过的时机,分多次少量进餐,以保证患者获得足够的热量补充。在历时一年多的过程中,患者体重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增加了十多公斤;由于免疫功能增强,患者的生命又延续了五年之久。在这里生姜的作用功不可没。
  
  “女子不可百日无(红)糖”
  具有民族特色的红糖不可与白糖同日而语。红糖含蔗糖95%左右,颜色呈暗黄色至红棕色,是我国传统工艺生产的糖,现多产于广西、云南、贵州一带。红糖传之于中医古籍:唐《新修本草》中,在“甘蔗”条下有如下记述“……取法以为砂糖,甚益人”;公元1596年,李时珍撰著的《本草纲目》中“砂糖”条下记载:砂糖“和脾缓肝”,“补血、活血、通瘀以及排恶露”。据资料记载,“一千克红糖含钙九百毫克、铁一百毫克”,而钙、铁又是人体必需的矿物质与微量元素。2000年在全国的营养学术会议上,我们报告了有关研究结果――用原子荧光光谱仪测定,发现红糖含有十分丰富的微量元素成分,其中有些微量元素具有强烈刺激机体造血的功能。
  中医认为妇女产后身体多瘀,且八脉空虚,每致腹痛。凡偏瘀者,医生常处以生化汤、失笑散或金铃子散,并嘱在药煎好后以红糖调服,目的在于利用红糖“通瘀”或“排恶露”的作用而达到止痛之目的。对无力购药或不及备药者,医生或嘱取适量的中段童尿拌红糖口服,亦可收到异曲同工之效。“女子不可百日无糖”,指的就是红糖。曾有一个女青年,因长期患病,身体瘦弱,体重不足50公斤。她怀孕后思想负担很重,担心自己承受不了,经采用中国传统的食疗方法,设计以温热补虚寒的“对症之食”:给她吃糯米酒酿卧鸡蛋、以及加有红糖和芝麻的小米粥等食物。结果不仅产下了健康的婴儿,而且身体比产前还结实健康。她产后坚持哺乳,婴儿也发育良好、活泼健康。
  中医营养学认为性温的红糖通过“温而补之、温而通之、温而散之”来发挥补血作用。相对而言,白糖虽味甘,然其色白,性平,故其补血的效果远不及红糖。根据我们的分析结果,由于白糖过于纯净,其中几乎不含微量元素成分。即使在科技发达的日本,许多食品还特地标明“纯正红糖”字样,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红糖非同于白糖的作用。所以家庭和食堂应常备红糖。

一生都要进行健康投资(连载十一)


  
  
   “茶为万病之药”,勿忘饮茶健身
  
  茶是当今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中国是茶的故乡。世界上最早的野生茶树生长于云南山区,后经四川、秦岭传向内地,并经印度等国传向世界。饮茶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茶之为饮,发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便是古之写照。“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叶神奇的解毒功能,使人们对它敬而远之;魏、晋、南北朝以前,茶叶一直当做药用。唐朝建立后,社会经济空前繁荣,饮茶风气遍及全国,茶、酒并称,成为日常生活的两大饮料。创造“茶”字的是被尊为“茶神”的唐代陆羽。从传统概念上说,茶有驱散疲劳,清思明目,生津止渴,利尿止泻,清热解毒,镇咳平喘和消食减肥等功用。
   绿茶是未经发酵的茶,它保持了茶叶的天然特性,冲泡后青翠碧莹,色清,香醇,味美,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茶叶种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一些人追求鱼、肉荤腥,糖果甜食及香醇美酒等美味佳肴。这些酸性食物食用后在体内可产生乳酸、尿酸等废物,致使血液酸度下降,形成酸性体质。偏酸性体质是一种病态体质,易使人疲劳、情绪急躁、胃肠闷胀、消化不良、呼吸加快、智力减退等慢性酸中毒现象。茶叶里含有咖啡碱、茶碱、可可碱、胆碱及黄嘌呤等生物碱,是优质的碱性饮料。饮茶后,茶水在体内迅速吸收与氧化,产生浓度较高的碱性代谢产物,中和酸性代谢物质,维持血液的酸碱平衡,使人体保持正常的弱碱性状态。日本科学家还发现,常用茶漱口有预防流感和抗龋齿的作用。研究表明,茶里还含有能杀死流感病毒的成分。要注意,儿童一定不要常饮咖啡,因为这会导致食欲下降、记忆力减退、易发生多动症、不明原因的腹痛等,而饮茶则无此弊病。
  茶的药用,在数千年前就被我国发现。《淮南子》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古代大医学家陈藏器所著《本草拾遗》称:“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由此足见茶之药功卓著。当今世界,各国医药界面对西药强烈的副作用、抗药性日剧的形势,很多人都把目光投向东方,以期找到治疗相对较广、毒副作用小的优秀药物。以茶作为日常饮料的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则先后依中国古训开始对茶叶的药用进行了研究。香港大学的研究发现,绿茶对大鼠的降胆固醇作用优于常用的降脂药,可使胆固醇水平降低约25%。儿茶素类茶多酚在未经发酵的绿茶中含量最高、达25%以上,研究发现,绿茶明显降低血清及肝脏胆固醇水平,同时还使动脉粥样硬化指数下降,饮绿茶有助于降低心脏病的发病危险。我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食品卫生研究所的科学家也发现,饮茶有明显的抗癌作用。当前欧美越来越多的人在改变原来饮用红茶的习惯,饮用健康的绿茶。综上所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茶是预防和纠正亚健康状态的良药。
  
  “遍尝百果能成仙”――水果的保健功能
  
  《齐民要术》所论42种果品中,枣居首位,与桃、李、杏、栗并称为五果。民谚称:“一日吃数枣,终生不显老。”红枣性温味甘,补益脾胃、壮胃气、健脾肾,调和药性,养血宁神。可改善怕冷、苍白、手脚冰冷症,并可减少烦躁与抑郁。
  樱桃:“甘为舌上露,暖作腹中香”,“闻道令人好颜色,神农本草应自知”;西瓜则有“天生虎汤”之誉,民间常说“夏天常吃瓜,中药不用抓”。
  “One apple a day.keeps doctor away!”这是欧洲人称誉常吃苹果,养生保健功能的谚语。
  2004年11月路透社报道,美国康乃尔大学食品科学和技术系的研究证实:“每天吃一个苹果可防病,是有科学依据的。”用苹果喂小鼠,该鼠的脑细胞抵抗疾病的能力比其他试验鼠要强得多。因为水果中的Vit.C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接受Vit.C的鼠脑细胞氧化快,易患类似老年痴呆等疾病。
  “与其他水果相比,新鲜苹果是预防老年痴呆症的最佳选择”!
  在日常生活中,细胞受阳光、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等因素的破坏,及时补充新鲜水果、蔬菜,可以保护细胞不受伤害,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2004年4月2日,在浙江杭州召开了“国际暨第三届全国胰腺癌诊治研讨会”,会议指出,近25年来胰腺癌发病率,男性增加了3倍,女性增加2.19倍。多喝咖啡和吃霉变的食物已经成为引发胰腺癌的主要诱因。
  
  栗子的保健功能
  
  《本草纲目》中有栗能“治肾虚、腰脚无力,能通肾益气,厚胃肠”的记载。老年人肾亏、腰脚无力或小便频数者,早晚各细嚼慢咽生栗1―2枚,常食有效。
  宋代诗人苏子有诗云“老去自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客来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
  唐代诗人杜甫年迈时患脚气病久治不愈,一老农见状,献方说:以栗去壳捣烂,早晚生食或煮汤食即愈。杜甫依方而行,半月后脚气病果愈。
  
  花生――长生果
  
   明代巨著《本草纲目》中尚未见收载,可能是因当时国内种植面积较少的缘故。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方见记载。传统营养学认为“花生性和平而味美香,生用清火润肺,炒用能健脾胃”。花生含丰富的蛋白质,100克花生仁含蛋白质约27.6克,花生蛋白吸收率为90%左右。
  2004年7月《The Peanut Grower》报道,美国FDA根据大量研究结果,批准有关花生的一项健康声明,声明建议:“每日食用一盎司(28.4g)花生之类的坚果,作为低饱和脂肪与低胆固醇膳食的一部分,可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花生油中的油酸含量次于橄榄油,最近有些报道倡导人们食用橄榄油、茶油,却让人民避免食用大豆油、花生油,并将这些油称为是低档油,这是完全错误的认识。
  可以说:“花生油就是中国的橄榄油。”
  
  花粉――青春与健康的源泉
  
  花粉的英文名是“pollen”,其拉丁文的原意为“强大的、充满元气的”。花粉类食物,古希腊人称之为青春与健康的源泉。花粉是理想的开胃剂,能改善精神状态,对白细胞减少症,贫血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希腊人称之为神仙的饮料。
  松花粉是世界上最早被人类食用的非蜂源纯净花粉,我们中国有两个花粉是纯花粉,一个是松花粉,还有一个就是蒲黄。松花粉在民间被称为“益寿粉”,药用历史有2000年,并被收入现代中国药典,其食用历史更为久远。云南每年一度的松花会更是世界稀有的花粉集市。上世纪80年代国家卫生部将松花粉确定为“新资源食品”。90年代进行了大规模开发,当前国珍牌松花粉已成为闻名于世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保健食品。
  全国马尾松种植面积约三亿亩,资源丰富,松花粉产业的发展促进植树造林,用中国人的智慧,采集松花粉使林农增收,扶贫、脱贫,林业增效,产品结构得到调整,不仅可以缓解日益突出的三农问题,而且在资源条件差的西部,松花粉的生产可建立良性生态产业链,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消费蜂蜜是爱国行动
  
  蜂蜜是成年蜜蜂主要的食料,含葡萄糖、果糖65~70%,还有少量蔗糖、糊精、矿物质、有机酸、酶、芳香物质和维生素等。提倡民众多吃蜂蜜,不仅能够提高健康水平,而且促进养蜂事业,蜜蜂多了,传粉的昆虫多了,农林产品增产了,就能够带动整个产业链,所以消费蜂蜜是爱国行动。
  
 
  要想美吃蔬菜,萝卜青菜保平安
  
  蔬菜对健康的重要作用,古籍《尔雅》称“凡草可食者,通名为蔬”。神农尝百草,把它们分为可食的菜和不可食的草,不宜常食,有药效,可医病的则称为草药。
  
  “五绿”――保持青春的秘诀
  
  我在2003年10月,曾经应香港保健协会邀请,和夫人鲍善芬教授一起去香港讲学,她给香港妇女联合会做的科学报告题目是“钙营养与骨质疏松”,参加的人都是香港上层社会的妇女同胞,这些女士个个看起来都很年轻漂亮,人家70多岁看起来跟50多岁一样。我们问她们保持青春有什么秘诀,香港保健协会周文轩主席的夫人周严云震女士告诉我们,她们每天早上都要吃“五个绿”。即用一只绿苹果、一个绿柿子椒、一根绿黄瓜、一根绿苦瓜、一根绿芹菜,5种果蔬一起粉碎后榨成汁喝。大家不难发现制备上述鲜果蔬汁是很容易做到的,许多人都误以为富人每天都在吃山珍海味,而实际上是“五绿”――新鲜的蔬菜水果给了她们健康和美丽。
  
  欧美各国的蔬菜消费量(不包括土豆)
  
   欧美各国的蔬菜消费情况如下:美国80克/日,德国83克/日,荷兰100克以下/日,法国120克/日,意大利230克/日,希腊270克/日,美国102~103克/日。所以中国人就像鲁迅说的,我们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德国年蔬菜消费量8.5百万吨,但国内生产量仅3.9百万吨。
  
  欲得长生,肠中当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津
  
  我国传统膳食中膳食纤维丰富,日平均摄取量与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的推荐量相近。多吃蔬菜、粗粮、红薯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美容绝非表面处理,要想美,吃蔬菜,面晦者,必便难。
  
  生吃细嚼萝卜可以抗癌、抗病毒
  
  “萝卜上市,郎中下乡”。“过了九月九,医生高抬手,萝卜白菜汤,吃了保健康”。前年“非典”期间做节目,我去电视台,他们把接到的好多电话条给我看,说现在有钱的人打胸腺肽干扰素,没钱怎么办?我说吃萝卜,萝卜诱生的干扰素正好就是抗“非典”病毒的α-干扰素,但是并不包括胡萝卜,因为它不是十字花科的植物。
  
  洋葱降压又降脂杀菌还能抗衰老
  
  洋葱原产西南亚,有降血压、降脂、杀菌、抗衰老的作用。洋葱含类黄酮物质槲皮素,可预防血栓形成。慕尼黑大学研究发现洋葱中含有可降低血小板凝聚度的化合物,吃洋葱后血小板黏滞度可降低34%,洋葱含有二烯丙基二硫化合物,其能激活血溶纤维蛋白质的活性成分,这些物质均为血管舒张剂。欧洲民间有一种降血脂的食疗方法,就是将洋葱泡在红酒中饮用。
  
  番茄红素的生理功能
  
  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用4年的时间,跟踪了47894名成年男性,发现大量食用番茄红素可以降低前列腺癌的发生率。研究也表明人体内番茄红素含量过低与子宫癌、肺癌、乳腺癌及动脉硬化等慢性病的发生有关。
   番茄红素最易被人体吸收、代谢和利用,是人体血清中浓度最高的类胡萝卜素,占所有类胡萝卜素的50%左右。德国研究发现番茄红素是抗氧化性最强的类胡萝卜素,其清除单线态氧的速率是维生素 E的100倍,是?茁一胡萝卜素的两倍多。
  
  自然界食物中番茄红素的来源
  番茄 0.88~10mg/100g
  西瓜 2.3~7.2mg/100g
  红色葡萄柚 3.6 mg/100g
  李子 0.01 mg/100g
  木瓜 2.0~5.3 mg/100g
  人类所摄入的番茄红素,80%以上来自番茄。
  


一生都要进行的健康投资(连载十二)

  
  “凡膳皆药”,好菜胜过好药,植物性食物抗肿瘤
  
  处方一:佛手柑内酯,胡萝卜素、芹菜贰、丁基苯酞、新蛇床酞内酯,瑟月内酯,α-芹子烯。
  处方二:果胶、苦瓜贰、丙氨酸、β丙氨酸、苯丙氨酸、r-氨丁基酸、脯氨酸、半乳糖醛酸、谷氨酸、5-羟基色胺、β-谷甾醇-β-D葡萄糖贰、5.25豆甾二烯醇-3-葡萄糖贰、苦瓜多肽-植物胰岛素。第一个处方是食物芹菜的成分,第二个是食物苦瓜的成分。植物中抗氧化物质的抗肿瘤作用有三方面,第一是阻断致癌物质的前提,第二是阻碍致癌物质启动,第三是阻断损伤的细胞癌变。
  
  “疯狂养殖”使食品味道改变
  
  食品的味道现在大不如前。西班牙巴伦西亚理工大学的农业多样化保护和改良中心经过研究得出证据,现在西红柿的味道指数是2.77,而过去是3.24,损失了近15%。而维生素c的含量比30年前下降了17mg,糖的含量从5.29%降到4.95%,相反,西红柿的硬度却从6.86上升到了12.10。疯狂养殖对肉、禽、蛋的影响,高产的猪肉,疯狂畜牧业主给畜禽吃动物蛋白如鱼粉,生产出体积大、但身体瘦弱的猪,为了防止猪生病,就要给它们注射抗生素,这种做法在瑞典和丹麦已经被禁止,从2006年开始将在全欧洲禁止,因为长期食用这种猪肉对人体健康是有害的。超大肉鸡采用过量的和集中投放饲料的方法,可以使鸡加快生长,迅速增加体重,鸡的平均寿命是2年,现在“洋快餐”用的鸡出生后45天就送去宰杀,过去则需要3个月,因此,鸡肉的口味下降,因为这些鸡没有到达成熟期,由于承受不了体重,宰杀前许多鸡都已经骨折了。机械化养鸡生产的鸡蛋蛋黄少,蛋清多,由于在饲料中添加色素,所以鸡蛋蛋黄更黄,在疯狂养殖中,有的鸡每天可以下两个蛋。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丰厚的利润和高额投资,使现代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客观趋势,因此转基因食物已无法回避。
  1993年改变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的转基因番茄出现,这是将此酶的表达基因取出后,将基因顺序颠倒后再整合回原位,是非常谨慎的。而美国的转基因大豆是另外一种思路,我曾经问有关研究人员。做转基因大豆是为了健康还是为了什么目的?他们说我们没有力量对抗经济的力量。为了减少大豆种植的管理费用,他们首先研究了一种专利农药,其可以杀死各种杂草和某些昆虫;然后再将对抗此农药的基因整合到大豆中、生产出转基因大豆,将专利农药与有抗药性的转基因大豆混合在一起卖给农民种植。这是否意味着该公司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该专利农药。为什么日本和欧共体,均不允许转基因大豆进入,就是有这方面的食品安全考虑。
  癌症预防要靠新鲜蔬菜与水果,预防癌症不能依靠营养素,而要依靠食物!
  这是一个德国的杂志,上面这些蔬菜都变成了人,喊着“快来吃我们!”来对抗癌症!1997年英国科学家研究指出:如果减少肉食而多吃蔬菜和水果,癌症发病率可降低40%。并建议肉类至多可做配菜、且日摄入量应少于85克。欧美直肠癌较多、而印度较少;移民美国的中国人与日本人,癌症发病率大大提高,都说明了高肉食摄入的危害。美国专家建议,肉食应该作为配菜。英、美科学家发现素食者与非素食者肠道内的微生物菌群明显不同――当人的消化液与上述肠道微生物作用时,所产生的化学物质也不同,这导致非素食者更容易患癌症。
  
  摒弃药片文化,回归饮食文化
  
  1996年1月13日美国医学研究中心DCPC主任宣布:β-胡萝卜素对吸烟的肺癌病人的干预实验表明,有两组表现为刺激肺癌生长。研究表明,化学合成的营养素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预防癌症的作用均不理想。
  1997年又宣布:我们不主张添加任何营养素预防肿瘤。食用黄色和深绿色蔬菜可使肿瘤发病率下降20%。
  
  自觉地捍卫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文化!
  
  1945年毛主席赴重庆谈判,初到之日晚宴是黄油、面包、牛排等,次日早饭还是西餐。他将秘书叫去说:“吃饭也学美国人,中国人不吃中国饭我不习惯,你去商量一下,换成中餐”。改成中餐后,他高兴地说;“对嘛!中国人还是应该吃中国饭的。”这不仅是生活习惯的反映,更体现了坚持民族膳食结构的深邃的饮食观!
  1972年,尼克松访华,当得知美国贵宾对中国烹饪文化赞赏不已时,毛主席说:“我相信,一个中国菜,一个中药,这是对世界的两大贡献。”回顾上述史实,我们更应该在吸收其他民族先进文化的同时,更加清醒、自觉地捍卫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文化!
  1988年1月,世界第一流的学者,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奖人在法国巴黎开会,发表的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吸取中国孔子的智慧。”
  
  中西文明渗透互补,精华结合完整贯通
  
  长期以来我们热衷于学习西方文化,致力于接轨、引进、模仿,却忽视了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造成洋快餐的泛滥、文明病肆虐的严重局面。反思发现,其原因正是未能珍视中华民族膳食的优秀传统。人类是生物进化的产物,人类文明中出现的东西方文明,恰好构成了一阴一阳的对立统一关系,人类文明的双向性可导致两者相互补充和渗透,只有将两大文明中的精华结合在一起,才可能出现更加高级、完整的人类文明形式。因此,必须站在两个文明结合的高度,去学习、理解中国传统饮食结构的科学内涵,并且身体力行、实践应用,才能够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最后我想用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的话来结束我的讲话:
   “我中国近代文明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