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外打黑工的中国留学生注意!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SSOB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最初由 huhulalahappy 发布

自从在STAPLES开始,到FUTURESHOP,就帮助N多人,无论是买东西打折,还是弄工签,我一分钱也没拿. 我现在终于明白了,帮别人的人就是傻B,是我错了,我检讨,我会停止我的SB行为的.
不过还是要谢谢你的提醒,让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兄弟,消消火,不用火气那么大,我的意思就是说有些人是知道规定但条件限制没办法去遵循,但个人原因又急需工作的,所以没得选。
咱们都是学生,发生这种事大家都应该感到惋惜,你可以告诉大家你的经验,但是咱们不能觉得他们是活该不是吗?
 
最初由 Albee 发布


耐心点听听别人的经验教训对大家都有好处,你也许知道很多,但也还是有很多新来的学生没有这些信息的。
请读完全部帖子,我只是觉得大家发言的措辞要注意,不要让人觉得你幸灾乐祸
 
最初由 @宇@ 发布
各位同志们都别吵了,本来楼主发这个贴子是提醒那些没有能力去办工签打黑工的同学注意安全的好心贴子,题目很明显就是针对那些办不了工签的同学的。有工签的同志们也谢谢你们的提醒,但是麻烦你们开个新话题教一下那些不知道怎么办工签的人吧。当然所指的是那些有资格办的人了。想同情一下就进来灌灌。吵来吵去看着闹心。
http://www.cic.gc.ca/english/applications/work-students.html
 
最后,如果我的帖子让你感到不爽,我在这里向你道歉,我绝对没有任何别的意思~
我本人不打工,但我的朋友中有很多打工的,有正规的,也有打黑工的,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有很多人是情况所迫所以打黑工,我觉得我们应该理解他们,没人闲着没事干要和政府对着干,当然,我是不鼓励打黑工,我只想说请理解他们,他们也不容易,大家都是独自在外,请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关于这主题我不再回帖)
 
最初由 Alucard 发布

说实话,很多人并不是不清楚,不过是有时候条件所限无法做到,所以也不用摆出你比我们懂得多的样子

这话说的.
 
FUTURESHOP上班那点钱就算了,看都不用看,口气吹的跟台风似的
 
只要有9字头的社会保险卡就可以大工是吗?
 
最初由 ASURADA 发布
只要有9字头的社会保险卡就可以大工是吗?

you also need to have a off-campus work permit which looks almost identical to your study permit, and that's what people have been talking about here.

SIN card is only useful when you start working, to process your legal pay and taxes.
 
最初由 Alucard 发布

搞笑,我说你是他马甲了吗?
那你为什么不一边凉快去啊,叫我一边凉快去自己在这里JJWW,双重标准?
我说我是OU的了吗?你那里看出来的?没经过确认就乱下结论,是不是你看帖也是这样的?

不用看,听你大名就知道了,那么有"明". 老早看你总瞎回复别人帖子就很不顺眼了.
 
来来来,大家都消消气。别再闹下去了,没意思没意思~
 
zt
留下还是离开 by winnieye (winnieye) at 2006.11.16 12:46


<本文发表于: 相约加拿大:枫下论坛 www.rolia.net/forum
留下还是离开
------Kate写于2006年底,拿到公民准备回国前夕

“留下还是离开”,这几乎是每个在加拿大的中国人考虑的问题――不管你是visa student, permit residence and Citizen。当初不管你怀着什么样的目的来到多伦多这个多元文化的大都市――留学也好,移民也罢。每个人都经历了兴奋,孤独,适应和融合。最终不管喜欢也好,讨厌也好,每个人似乎都和这个城市融合。

(一)留学生的选择
留学生是这群人中最特别的一群――他们不属于这个城市,因为他们身上永远有个烙印---Visa Student,他们不可能像本地人那样得到任何福利,工作的机会又少。但他们又是最熟悉这个城市的,因为是短暂的学习,他们不放过了解这个城市的机会 ――哪里的餐馆好,哪里的酒吧有特色;春天开始去钓鱼,夏天去wonderland, 秋天去亚冈昆赏枫叶,冬天去Blue Mountain滑雪。街上最漂亮的车是他们的;头发染得无颜六色,周身名牌的也是他们。于是很多人说:这些孩子是来浪费家长的钱来了。不管人们是怎么看待他们的,他们依然在这个城市挥洒着他们的青春:读书,打工,找异性朋友同居。渐渐地,他们熟悉了这个城市,没有当初的好奇,只是觉得那是一种生活。他们的成长就像他们的头发――第一年是刚来时的中国式的现代,第二年是像本地嬉皮士式的无颜六色,第三年以后就回归成传统的中国黑。所以在街上你只要根据他们的发型就可以判断他们来的年限了。

呆上三年的学生,已经很像一个老道的Torontonian――几个同学或男女朋友share a condo’s room, 那里完善的居住条件和运动设施,令他们可以像加拿大人一样热爱锻炼;买一部二手的名牌车上学和返工;买整套烧烤用具,天气好的时候和一帮朋友去大自然里烧烤。每个人谈起这里的生活都会用一个“闷”字来形容,但真让他们回去中国,似乎又很多的顾及。虽然他们并不觉得他们已经是一个多伦多人,因为他们根本都进不了所谓的主流社会,工作的歧视令他们只能做一个廉价的苦力。虽然加拿大移民局一直鼓励留学生去其他省份,那里可以容易找到工作,同时移民政策也优惠,但对这个城市的熟悉使他们变得懒惰。他们只能选择的方式是:读college两到三年,然后工作签证一年(很多时,这种工签都是廉价和被人剥削的),再回到大学继续深造同时递表,申请移民,一边读大学,一边等移民结果。那些不能进大学深造的学生,只能挂在那些所谓的“私立学校的项目上”在加拿大混。因为现在虽然好多其他省份的学生已经可以工作签证两年,但只有安省和BC还只能工签一年,所以学生如果在加拿大申请移民就只能又转回学生签证继续留在这里等。通常学生申请移民递表Buffalo需要一年时间可以得到移民身份,但如果回中国申请可能要等四年。而一旦回到中国再出来就很困难的了,所以很多人选择在加拿大耗着,为了那个所谓的“身份”。

从来留学,工签,申请移民到转大学,如果顺利的话至少要6年的时间。真拿到身份和大学毕业,接着的问题还是留在多伦多找工作,还是回国发展。留在这里找工作很难,但回去还有一个保持移民身份的问题。按照加拿大现时公民法,居民要保持身份需在每5年累计住够2年,只有公民才可以不受居住条件影响,来去自由。但公民的申请要在4年内住够3年的人可以申请。如果学生在拿到永久居民前一直连续在加拿大两年的话,可以最多当有一年居住,所以从拿到居民那天起,如果要等公民的话,要至少居住两年才可以申请公民。一个莘莘学子从18,9岁来到加拿大,一晃就是8年。当他们完成了学业和拿到身份回到中国的时候,发现原来他的老同学在中国有的已经发达,有的已经拖家带口。而他们却在无意间把青春丢在了无尽的等待中了。在那个时候他们决定回去的话,却发现已经很难适应。

似乎是一个很残酷的结局――和他们当初出国的愿望不同。但大多数人不愿回国的原因还有一个更加残酷的事实是他们父母为他们留学几乎要花费上百万的费用,但如果他们没有拿到加拿大身份的话,他们回国后的工资也就是2000元人民币,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收回他们在留学中的投资。所以拿个加拿大身份似乎是一个回报,因为虽然是廉价劳动力,但毕竟在加拿大可以每月收2000加元,所以在加拿大混着,至少比在国内混着强。

来加拿大的留学生除了第一年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以外,以后的日子都是在“去和留”的困惑中度过。其实不管“去和留”,都应该客观地认识。来加拿大留学,不管你学的好坏,你除了从课本上学的东西外,最重要的是学会认识这个世界,并在变化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其实这点很重要。Zhou是我的一个学生,他来加拿大前是一个游手好闲的公子哥,连中学毕业证都是靠父亲的关系搞来的。他的第一次留学签证拒签了,我告诉他父亲,他的英语很差,也不爱学习,你就放弃了吧。有钱的父亲说:“只要他出去学会自己洗衣服就行。”来多伦多四年,他连college都没有毕业,读了几间语言学校,换了几个女朋友(有日本,韩国和中国),但公子哥不见了,他知道钱不容易。他也学会了在加拿大不像中国什么事情都可以靠人际关系搞定,所以你要按照规矩来。终于在四年后,花了一大笔钱,“一无所获”地回国了。他很快在父亲投资的一个公司工作,但加拿大的经历给他人生一个重要的能力――站在另一个角度看待世界。所谓值不值其实是一个大众的价值观,但对每个留学生来说,出国就是他们人生的一个特殊经历,不是可以用价值来计算的,留学给了他们一段成长和成熟的经历,这也许是最有价值的。

“围城”里说:世界就像个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留学如此,回国亦然,但在决策那瞬间的确很难,人是很难打破自己已经熟悉的一切的。当初留学八成的决策在父母,看着自己的存款,跑遍城市里的所有中介,一怕受骗,二怕孩子出去后受苦。但回国的决策就在于学生自己。一来怕拿不到身份,二来怕回国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其实身份即便是回国也一样可以申请,一辈子的事情用不着几年内一下搞定,加拿大政府其实很欢迎在加拿大读书的学生移民加拿大。回中国作为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收入低是自然的,不管你是国内毕业还是海外留学。但留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比国内的学生有很大的优势:一是他们有很好的英语基础,这个英语基础不像国内大学生是考出来的,没有实际应用能力。但留学生却可以很容易地用西方人接受的方式来沟通;二是西方的实用教育模式加上几年独立的生活使他们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国内大学生虽然也是离开父母,远离家门读书,但中国的大学几乎提供他们生活的一切,衣食住行,这种象牙塔里的生活和留学生自己租房,做饭,打工,甚至于寂寞和困难时无人相助的日子比实在是天堂一般,所以留学生更加能够适应生活;三是留学生比国内学生更加能够吃苦,在国外不管你家庭是多么富裕,每个留学生几乎都有打工的经历,而所谓的“工作”因为是不合法的Cash work,都是特别辛苦而且人工最低,本地人不愿做的工作。比如:餐馆服务员,搬运和工厂最脏的活。在这样的工作中,他们深深体会工作的来之不易,所以他们会更加珍惜工作的机会;四是留学生没有国内大学生的浮躁,也许加拿大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国家,新来的总是机会最少的,大家只有慢慢地熬才能有出头日,所以每个人都培养了较好的打工心态。但国内的大学生却不同他们觉得自己大学毕业好了不起,所以往往容易高不成低不就。虽然留学生刚回国和国内大学生站在同一个起点,但长期来说他们比国内大学生更加具有发展的潜力。我相信一份投入一份收获的道理,但要将眼光放远点。
下面就是回去的实例:

Jiang & Lisa 是学计算机和管理的,在加拿大大学毕业后,在多伦多工签一年,因为要一起申请移民,所以他们在还没有见过对方父母的情况下,在一帮同学和朋友的帮助下在多伦多结婚了。工签的那年很无聊――Jiang在一个小电脑公司做维修电脑,同时业余时间就帮一个餐馆送餐,Lisa就到处打些散工。工签一年后他们又申请了原来大学的双学士录取信,然后打算递表移民申请。但他们实在不愿在加拿大耗了,就决定递表香港回国了。回去到深圳不久,他们分头找到了IBM和 Microsoft 两家大公司的工作,而且收入也比较客观。他们的移民申请由于递表香港可能比在Buffalo慢很多,对此他们已经不在乎了。

Kevin在中国大学毕业以后,又来加拿大读书6年,在拿到加拿大大学毕业证后,也结婚申请移民。他说他想回国看看就回来,所以搞好所有可以回来的签证,将一堆申请移民的资料丢在我那里,说:回国将不齐的材料搞好就寄给我,让我帮助他递表香港。但现在他回去一年了,却没有动静。打电话过去他似乎很忙,我想在新疆石河子政府工作的留学生他可能是第一个,所以重视程度可以想象。

William是我最喜欢的学生,他当初父母移民美国都是为了他,但到移民申请下来了,他却超龄了。父母只好把他送来加拿大“曲线救国”,他在加拿大一呆就是六年。他已经是所有留学生中在加拿大发展最好的了,计算机专业大学毕业,找到一份洋人公司的工作,顺利移民。当他开始像一个正常的加拿大人那样生活的时候,他的美国移民拿到了,放弃加拿大已经拥有的一切----工作,朋友似乎很难,他也是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后离开。他在美国很快找到一份工作,而这份工作还会日后到中国发展。

Raymond走的时候已经将移民材料递到Buffalo,现在只等他的雅思成绩了,但在国内做小个体户的他似乎没有时间去考试。用他的话说:离开加拿大,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染上了加拿大情节,其实我们并不在乎所谓的“身份”,我们只是希望能够经常有机会去加拿大放松一下,去回味我们经历过的一切。其实回国后的学生每个人都有和他一样的想法――加拿大是他们成长的故事,是“闷”出精彩的日子,是他们最自由的日子,而这个日子在回去以后就很难找到了,因为生活在中国是现实而又残酷的,机会和压力是并存的。

“去和留”的确是很难决策,但我始终相信:只有破才能立。有个数据是很有意思的:每年大约有10000左右来加拿大留学的中国学生,但最终留下的可能只有三分之一,但每年加拿大移民局要完成的移民指标是24万,其中技术移民占一半,而且中国的技术移民占技术移民的一半,也就是说每年要有6万人口的人从中国技术移民来加拿大。而在技术移民中优先考虑的是那些有加拿大教育背景的学生。所以其实每年的留学生根本不能满足加拿大移民的需要,所以学生回国再申请移民是时间问题,只要能够保持他们的英文水平,他们移民没有任何问题。


(二)永久居民和公民的选择

近年从中国来加拿大的移民主要是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技术移民通常是那些在国内已经是技术骨干的中年知识分子。他们当初来到加拿大,也许是为了逃避国内的工作压力,但来了加拿大才发现这里的工作压力比国内大得多。首先,是国内学的专业在这里不能得到认可。在加拿大无论你做什么,都要上岗证,所以你至少要到 college读个两年课程才能够拿到所谓的“上岗证”;其次,拿到上岗证还是不能顺利地找到工作,这里是一个很严格论资排辈的国家,因为这里的工会是很厉害的,老板完全没有用人的自由。所以老的人,不管你是否能干,你都可以“站着茅坑不拉屎”。所以找工作只能去排队,好不容易排到了,往往是最低层,最辛苦的工作,拿工厂来说:几乎新来的人只能上夜班。这些技术移民在国内都是企业的技术骨干,可来这里只能做工人做的事情心理好不平衡。再就是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虽然技术移民都要较好的英语基础,但毕竟是吃中国饭长大的,对于语言和文化的内涵还是不能精通,所以即便是可以和洋人一起工作,也难以进入他们的主流社会。鉴于这些原因作为技术移民来加拿大的很多人,尤其是男人都希望在拿到加拿大公民后回国发展。(通常女人比较容易在洋人地方发展)。

另一类是投资移民来的,他们的心态似乎比技术移民好些,有钱自然就有好的服务和生活。在多伦多一点都不用担心语言问题,几乎所有的服务都有中国人,所以只要有钱没有办不到的事情。投资移民通常是老公帮老婆和孩子在加拿大买个大房子和车,然后他们回国继续拼搏。老婆在加拿大一边去Link学校读书,一边陪孩子“坐移民监”,这一呆就是四年,等着拿公民。因为加拿大移民法规定:如果一个永久居民不能在5年内住够2年的话,有三个条件可以视同在加拿大居住,其中一条是陪一个加拿大公民在第三国居住。通常太太在加拿大的四年(三年住,一年的等公民批准)孩子也大了,有些已经进大学,不需要照顾了,四年后他们都会选择回国陪老公,这样老公即便不住在加拿大也可以保持居民身份。

不管是技术移民来的男人还是投资移民来的女人他们的回国之路也不是那么顺利的。作为技术移民的男人,虽然他们在加拿大拿了上岗证,但他们回国却很难用上,因为他们不可能再回到中国再做这种最基础的工作。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工资,他们在加拿大最差也有2000加元一个月,而2000加元在加拿大基本可以够一个小家庭的日常生活。但他们回国不可能像留学生那样可以从2000元人民币开始,因为他们还要养加拿大的家庭,所以至少要维持他们在加拿大的生活水平―― 2000加元相当于年薪近20万人民币的工作。这样的工作都是一般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而他们技术也不够很精,英语也不是特别好,管理也没有很好的经验,通常很难找到这样的打工机会,所以这也是这类人的尴尬。还有一个很特殊的原因是他们在加拿大呆了几年也呆出加拿大情节了,他们在加拿大也从来没说这里好,但一回国就显现出来了:国内的空气差了,国内的医疗太贵,国内的社会治安差。。。还有长期离开加拿大家庭的不习惯,也导致他们不能在国内很好的发展。国内人是这样评价这类“海龟”的:说话很洋气,穿着很土气,花钱很小气。所以,现在就有“海龟”=“海带”的说法。之所以是这样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海龟”们究竟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可以和中国人才来竞争。中国的社会目前是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千变万化的社会,不可能有很长的打算,所以一般企业不希望储备很多的未来人才,都是希望人能拿来就用,这也是为什么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但企业又找不到合适的人才的原因,因为任何一方都不愿投资在职业培训上。同样“海龟”有很多潜在的能力――英语,技术和见识,但这些不能马上见效,不能满足企业“你能给我带来什么利益”这个用人的需要,所以没有形成在“海龟”和企业需要之间的桥梁。只有那些在高科技领域工作或读书的技术移民可以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在国内发展。

做为投资移民的太太,她们似乎一辈子都是一个辅助的角色。当初她们也许也是单位的骨干或是和老公一起拼搏出来。刚刚享受几天富婆的日子,就让老公发配来加拿大受苦。比起中国有保姆,养尊处优的生活,加拿大的生活倒像“小保姆进城”。不但要做全部家务还要去适应新环境,学讲洋话,还不能像国内那样随意花钱,因为每花一元都是7元人民币。对于没有经济来源的女人,即便老公很有钱都觉得钱花起来心疼。但女人是世界上最能适应新环境的动物,像草一样只要有水,土和阳光的地方,他们都能坚强地生活。Link学校是一个特殊的地方――我认为这是加拿大移民政策中最具有人性的地方。这里不仅仅是她们学习英语的学校,也是人们认识加拿大和交流的地方。我相信你如果想知道那里东西最便宜,那里可以找到工作,那里可以换到最优惠的加元。。。你就去Link学校。很大程度上,女人们是在link学校认识这个城市和熟悉这里的生活。她们从这里起步开始了她们的移民生涯――学车,学英语,找工作。。。当三年过去了,她们不觉地变成了一个新人。看不到富婆的影子,也许是一个车衣厂的女工或者是华人超市的casher;不是子女看不起的“无所事事者”,而是和子女在一起学习的同学。在中国一个40岁的女人,除了有钱以外,可能什么也没有,甚至没有了名字变成“某太”。但在这里她们在苦闷和寂寞的日子里却找到了自己――那个咖啡店的漂亮中国女人,那个在热心的超市服务员,那个重新背起书包的“大”学生。。。。

当他们忍受了夫妻长期分居的寂寞,终于拿到加拿大公民的时候,他们犹豫了,回国终于可以和老公在一起了,但要和子女分开,尽管他们也许不是很需要她们,但作为母亲的心还是多了很多的牵挂。还有一层意义:他们又要离开她们熟悉的生活,重新去适应那种“富婆”的日子。但问题是她们已经不满足“无所事事”的生活,但在中国他们能重新就业吗?她们会像加拿大那样做咖啡店,超市和工厂的工人吗?一切似乎都是未知数。

“留下还是离开”太多的困惑,太多的诱惑。不知道什么人说的:移民是一条不归的路。其实不管什么人,当你在Landing那一瞬间,你的人生就从此不同。我来多伦多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皮儿逊国际机场――接新来的兴奋的学生,紧张的新移民,送回国的学生和公民。其中悲欢离合都令我回味。其实每个人在“去和留”中的困惑,也许是我们这个时代生活的写照――寻找变化,改变自我。看我们身边的加拿大大人安居乐业,一辈子连门都没出过,我们幸运多了,我们可以出来还可以回去。也许我们的烦恼也是因为我们追求的太多了吧。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