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天灾人祸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mds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mds

新手上路
VIP
注册
2006-09-30
消息
14,407
荣誉分数
94
声望点数
0
环球华报

俗话说:“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前日主流媒体连篇累牍地细数天灾人祸,霍然发现身旁的危险有时比我们想象得还要普遍,从连环杀手到癌症,从小行星撞击地球到小偷钻进车里行窃,可以说危险无所不在如影随形,有时想躲也枉然。这正如著名的危险控制专家威尔德所言:生活中的危险就像我们日常喝的汤里的盐一样,太多了不行,也不可能会太少。

生命保险并不只是金钱上的,有时花钱也是买不来的,更重要的生命保险端赖于观念上的转变,一念之间改变局面的事情并不鲜见,所以我们从理念上给生命上一道保险。

危险离我们更近还是更远?

根据大温2005年犯罪统计和人口比例,在未来一年和未来15年可能会有如下危险:

被谋杀的机率:34376分之一和2292之一;
被入室行窃的机率:69分之一和5分之一
被偷车的机率:63分之一和4分之一
车内被窃的机率: 31分之一和2分之一
截止到2005年,大温地区的人口为213万。

至于儿童方面,在卑诗省的新生儿超轻的机率:18分之一;

胎儿出现复杂症状的机率:2分之一;
早产的机率: 24分之一;
早夭的机率: 240分之一。

自然灾害方面,大西洋西部冰灾的机率:20分之一,包括在未来2百年内,大西洋13%的总冰量崩塌,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一些沿海城市将被淹没。

未来50年,发生影响低陆平原的大地震的机率:9分之一,震级将在7级以上。

危险无处不在

我们所面临的危险从大到小,诸如疯牛病(mad-cow disease)、萨斯、火灾、交通事故、中毒、严寒冻馁、运动伤害等。


(火灾在加拿大经常发生)

还有核电站与手机的辐射,都产生不等的放射性物质,它们对人的身体都有危险,但程度大不一样,并不是每一种都能导致癌变。

有专家透露,自然界的辐射尽管不像核辐射那样可怕,但是每年都有平均750人死于皮肤癌,而美国的数字则高达7千人,皮肤癌的病灶就是来自于自然界的辐射。

家长们总嘱咐小孩子不要跟陌生人接触,但拐卖孩子的事情时有发生。肥胖症可以引发多种疾病,但不当的节食又带来新的不适。

登山、滑雪、攀岩等都是危险的运动,但参与者都自觉自愿地接受。所以说,有些危险是强加的,而有些危险是自寻的。


(生活中会遇到的危险)

由于地域、族属、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的不同,对上述危险的程度大小排列都不一样。

911之后,由于人们担心恐怖分子劫机,许多人出远门也改乘汽车,结果高速公路上发生的交通事故大幅上升。例如美国,因意外车祸死于高速公路的人超过1500位,4倍于911事件中4架遇害飞机乘客的总和。

根据去年犯罪统计,一个人在温哥华遭到谋杀的机率大约为35000分之一,据说这在大城市中已经算是很低了,因为这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推算。

据皇家骑警透露,在卑诗省发生的谋杀案中,80%以上的受害者都认识凶手。如果在街上随便问一个人:“你知道谁会杀害你?”对方肯定会说神经病!但如果这个人是地狱天使(Hells Angel)或其他匪帮的成员,那他就会列出一个很长的名单了。

所以危险不危险、危险的程度大小,有时是因人而异的。

安全与危险的辨证关系

在美国,业余从事空降活动的人与日俱增,但每年的伤亡人数也不断增加,一个主要死因就是空降者没有能够按照要求及时打开降落伞。为了减少这类事故的发生,有关方面研制出“自动控制降落伞开启系统”,即使空降者自己不能打开降落伞,降落伞也会在设置的距离内自行开启,这一发明受到空降活动喜好者们的雀跃欢迎。本来可以冀望大大提高安全系数了,结果却大出意外,死亡人数竟反而上升。降落伞开启的问题解决了,却在着陆等方面出现了致命的问题。

有专家就此分析说,所谓安全与危险是互相转化的,“自动控制降落伞开启系统”使用后,人们反而放松了必要的警觉,结果在一个较之以前安全的环境内,倒变得更不安全了。这一事实无疑给我们提供了巨大的启示,安全都是相对的,危险都是绝对的。

有时在一个被认为是更安全的环境中,人们反而更愿意尝试冒险,倒不如在危险环境中那样小心翼翼,结果更不安全了。

其实环境还是那样的环境,关键在于心态,从社会行为学的角度来看,观念有时也制约着安全系数的大小。

曾有专家非常严肃地说,如果人类没有惧怕的心理,也许本身在地球上早就不存在了。

在原始社会的早期,正是在与大自然的“交往”中,人类的祖先正是出于畏惧,逐渐摸索和掌握到许多自然界的规律,懂得了如何躲避剑齿虎和其他猛兽。

尽管早先的危险与现代社会的危险内容上有了极大的改变,今天所担心的更多的是危险来自于工业的、化学的或暴力犯罪等,但时空的间隔并没有使危险的性质有根本的改观。人们所面临的致命危险不是少了,而是更多了;不是分量减轻了,而是更为加重了。

所以说畏惧并不是件丢脸的事情,并不说明胆小软弱,而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意识与心态。在这种意义上讲,常怀畏惧之心,应该是个好事。

畏惧与小心其实是相通的。像加拿大高危群的心脏病患者,很难就其细节进行掌握。在加拿大,根据2003年的统计资料,死于心脏病的人要多于死于癌症的人10%以上,但死于癌症者的平均年龄要比死于心脏病者年轻7岁,为71岁。

肺癌病患者中85%吸烟,而不吸烟者患有肺癌的机率则不到1%。

安大略省女王大学(Queen's University)教授威尔德(Gerald Wilde)分析说,我们应该接受“目标危险”(target risk)这样一种观念,在危险与表现之间达致一种平衡。因为正是通过“可控制研究”(Controlled studies)发现,当人们获得一种新的安全手段后,比如在车里安装了更有效的驾驶气囊等,有些人开车时就会更快,更咄咄逼人,这些行为更经常化。

还有当香烟里被认为含有低度焦油的时候,吸烟者有时就会下意识地吸得更长,吸入肺里更深,结果使香烟的改造前功尽弃。

因此威尔德特别强调,应该更多地用行为的安全来代替产品的安全,如果不采取行为的安全,产品的安全程度无论怎样改进,也达不到有效防止危险的地步,反而因为精神麻痹而加重危险。

据威尔德研究,在减少车祸方面汽车保险对零事故者打折,有时比起改进汽车安全设备有更明显的效果。还有,当工厂老板对不受或少受工伤的职员实行奖励时,安全状况的改进要比制定一项新的规章制度来得还要有效。由此可见,心理态度和自主行为有多么重要。

威尔德明确说,要理解危险不是人们避免的事情,而是人们需要加以控制的事情。由此看来,对待危险的主要方式就是学会控制,有效的控制取决于行为方式。

正确恰当地评估风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们对危险的回应有时会陷入某种怪圈。有时忽略的危险,要比日常关注的危险更危险。

有专家指出,应该把日常的危险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像嘱咐出行骑自行车的孩子戴头盔,坐在汽车里不忘系安全带,保持良好膳食习惯防止肥胖,遵医嘱接受必要的疫苗注射等。

专门研究危险的专家葛雷果里(Robin Gregory)表示,生活在世上的人,不可能完全摆脱危险,只能说及时认识危险。

危险的防范是不能不考虑成本估算的,不同的安全需要不同的投入,例如在飞机上安装烟探头,其造价就与房屋安装烟探头不一样。这也说明,如果有风险意识,就会更为理智地在相关领域投资。

著名医师桑德曼(Sandman)说,罹患并死于乳腺癌的妇女越来越多,主要在于病患者没有及时加以检查,其中有些人是根本不重视,而另一些人则不愿意面对现实,通过不检查而刻意回避现实。这种做法犹如跳出热锅,而又跳入火坑。

(萧元?)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