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回忆----零花钱
小的时候,我们家从来没有给压岁钱的习惯,零花钱都是父母平时给的。家里给的钱我差不多都买零食吃掉了,主要是夏天的冰棍,冬天的糖葫芦,一年四季的果丹皮,山楂片,最主要的还是冰棍。开始的时候,零花钱是随吃随要,吃多少要多少,后来就成了定期发放了。关于这定期发放,还有个有趣的故事。
记得最早向家里要求定期给零花钱是小学三年级的夏天,受了同学好友的影响,她们有的人就是每天家里给个五分一毛的买冰棍用。当我向家里要求时,爸爸还是很爽快地答应了,还颇大方地问道:
“一天给你一毛钱,够不够?”
我那时年幼无知,不清楚家里经济条件一般,每天一毛钱已经够奢侈了。我心里盘算了一下:每天一毛,这中午放学一根冰棍,下午放学又一根冰棍,那这一毛钱一下就花完了,什么都不剩啦!於是,带着几分不满意地说:
“一天才一毛呀,那我每天吃两根冰棍就吃完了!”
爸爸面露难色,可怜巴巴地问:
“那给多少才行?。。。这样吧,一个礼拜五毛钱行吗?”
呵呵呵,老爸他老人家当时确切的话我已经不记得了,也实在不清楚他的思维过程,只记得他确是向我提供了一周五毛零花钱这样一笔款项;而我,小算盘打了一番后,居然就同意了!
好笑吧,当时的我,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竟然算不清一天一毛和一周五毛钱孰多孰寡!这事情后来被广为传送,引来亲戚,朋友,和GG的取笑。但我自己隐隐约约地有个印象,我当时是清楚哪笔钱多的:七毛,当然要多于五毛了。关键的是,爸爸向我提供数字的方式:一天一毛,和一周五毛极大地左右了我的选择。这给我的感觉是,一天一毛我会一分不剩地吃光,而一周五毛,我不会在拿到五毛钱的一天内吃掉十根冰棍,我是可以有结余的。当然,我这个逻辑是大大有问题的,但那时的我没有功夫和能力考虑这么多。於是,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周五毛;而老爸,也就乐得少给我些零花钱,全然没有想过自己的女儿是不是有些不够数。
三岁看到老,这句老话是有道理的,至少九岁看到老是没错的。我九岁时选择一周五毛而不是一天一毛零花钱的事实除了警示我数学可能没学好外(当然这点后来被证明并不太准),还暗示了我是一个善於攒钱的小孩,这一点在日后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
果然,每周拿到那五毛钱后,我几乎从没有花光过。其实冰棍每天吃一根也就够了,特别是我这种眼大肚皮小的孩子,有时一根都想不起来吃。零花钱很快就攒了起来,而且好像也没有特别留心抠门,就攒起来了。几个月后,我已经拥有五元钱的巨额财产了,爸妈还给我换成了整票子,大概是鼓励我攒钱吧。一天,我捏着那张还满新的,硬括括的五元大票,小大人似的跟妈妈讲:
“妈,我现在有五块钱了,如果哪天家里有困难,可以先拿去用。。。。嗯,五块钱应该可以吃几天的吧?”
妈妈嗯啊地敷衍着我,大概在暗笑这小丫头真没见过钱吧?
再后来,冬天来了,没有那么多冰棍要吃了,零花钱的使用量就更低了。我手头的钱还没有花完,爸爸给我零花钱也就不那么准时了,总是说,先记下来,下次一块儿给。我不等钱用,也就不急着要。
这样过了很久,不知道到底有多久,反正当我表示,我的零花钱已经好久没给的时候,爸爸终於准备一次给清欠我的钱。但他并不打算给我CASH,当然更不是支票了,而是 ---- 他打算给我买样价钱合适的东西,来顶替零花钱。
“爱爱,咱们干脆给你买样东西吧,差不多十几块钱的----反正你也花不完,那就买个用的东西,也挺好的,是吧?”
我从小就跟爸爸挺铁的,想想这样做对我的利益好像也没什么损害,反正是给我买嘛,就答应了。几天后,爸爸买回家一个浅黄色的台式石英钟,放在我的房间里,喜滋滋地宣布:
“怎么样?这钟多好!正好你这房间也缺一个大点的钟!”
我言语上虽表示不错,但心里总有点什么东西别扭着,绕不过弯来。后来细想想,我是不喜欢我那白花花的银子还没见着就变成了个笨重的闹钟,而且后来证明还是个走得不准的。而妈妈从一开始就看出了爸爸的别有用心,她说:
“你就是欺负人家小,不懂事,用人家的钱给家里买东西!”
而爸爸则委屈万分地分辩道:
“我没有呀,这钟就是给她买的呀!”
这事后来也成为家人聊天儿时常提起的往日趣事,有时是在家里,有时是在越洋电话里。妈妈总会说,你还记得吗,那时候你爸爸还用你的零花钱给家里买了个钟呢,走得也不准;而爸爸则假装惨兮兮地辩解说冤枉呀,我那是给爱爱买的呀;我呢,在一旁故作义愤,却掩不住地偷笑。。。
买了石英钟以后,好像就没有再定期给过零花钱,还是象原来那样时报时销。为什么不给了,不记得了,大概是反正除了吃,我也没什么大的用钱的地方。那时,是小学后期和初中时期,我在学校里是个好孩子,没有太多自己奢望的花花玩意儿,我也不会自己逛街,更不会自己买除了练习本圆珠笔和零食外其它的东西;而随着一天天长大,我对零食也不那么感兴趣了。
再一次恢复给零花钱,是上高中以后,而哥哥已经上大学,我们兄妹俩已经成为要头要脸的青年和准青年了。妈妈决定每月给我和哥哥一定数目的钱,主要供我们买衣物(其它用品可以另外再给) 。这笔钱由我们自己支配,自己决定要买什么样的衣物。妈妈上高中后,姥姥就是这样给她零花钱的,她觉得这有利于孩子学会如何花钱,管理财务,所以也效仿姥姥,自己也落得清闲。钱的数目每年递增,就象涨工资一样。后来上了大学,花销更大些,零花钱自然又增加了不少。
恢复零花钱定期发放制度后,我善於攒钱的特征又显现出来了。新衣服当然不必每月都买,而且我高中班上的同学,特别是女同学,几乎没有一个人是特别注重打扮的,更无人为此攀比,朴素良好的风气使得我们班很不同于其他班级,同学友谊也异常深厚。由此也促使了我攒钱的习惯。上大学后,女孩臭美的天性再无处躲藏,我和要好的朋友爱跟着高年级或班上比较会打扮的女同学学新潮,对衣物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但总的来说不算太奢侈,所以也颇攒了点钱。
写自己能攒钱,目的可不是说自己是个一毛不拔的小气鬼。靠攒下的零花钱,和家里赞助的,我先是在某年暑假和同学结伴,去南方某风景文化名城玩了一圈儿,后来又给自己买了架崭新的手风琴(我原来学过二年手风琴的) ,剩下的,就全都贡献给了为出国所进行的投资里。当然,我那点钱,对於出国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只能是杯水车薪,只够上个托班G班,顶多再考个GRE的,就宣告破产了,多数资金还都来自父母。其实,这零花钱也是来自父母的,我那时还不是一个独立的人。
现在,我独立了,虽说仍是学生,但有微薄的收入,可以养活自己。目前,我自己给自己零花钱用,最大的用途,是在我和GG都酷爱的旅游上,一花就是几百乃至上千美元。但这些钱,都不能象小学时候那五块钱大钞,和那价值十几元人民币的浅黄色石英钟那样,令我怀念一辈子。
爱爱
2002 年 12 月
小的时候,我们家从来没有给压岁钱的习惯,零花钱都是父母平时给的。家里给的钱我差不多都买零食吃掉了,主要是夏天的冰棍,冬天的糖葫芦,一年四季的果丹皮,山楂片,最主要的还是冰棍。开始的时候,零花钱是随吃随要,吃多少要多少,后来就成了定期发放了。关于这定期发放,还有个有趣的故事。
记得最早向家里要求定期给零花钱是小学三年级的夏天,受了同学好友的影响,她们有的人就是每天家里给个五分一毛的买冰棍用。当我向家里要求时,爸爸还是很爽快地答应了,还颇大方地问道:
“一天给你一毛钱,够不够?”
我那时年幼无知,不清楚家里经济条件一般,每天一毛钱已经够奢侈了。我心里盘算了一下:每天一毛,这中午放学一根冰棍,下午放学又一根冰棍,那这一毛钱一下就花完了,什么都不剩啦!於是,带着几分不满意地说:
“一天才一毛呀,那我每天吃两根冰棍就吃完了!”
爸爸面露难色,可怜巴巴地问:
“那给多少才行?。。。这样吧,一个礼拜五毛钱行吗?”
呵呵呵,老爸他老人家当时确切的话我已经不记得了,也实在不清楚他的思维过程,只记得他确是向我提供了一周五毛零花钱这样一笔款项;而我,小算盘打了一番后,居然就同意了!
好笑吧,当时的我,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竟然算不清一天一毛和一周五毛钱孰多孰寡!这事情后来被广为传送,引来亲戚,朋友,和GG的取笑。但我自己隐隐约约地有个印象,我当时是清楚哪笔钱多的:七毛,当然要多于五毛了。关键的是,爸爸向我提供数字的方式:一天一毛,和一周五毛极大地左右了我的选择。这给我的感觉是,一天一毛我会一分不剩地吃光,而一周五毛,我不会在拿到五毛钱的一天内吃掉十根冰棍,我是可以有结余的。当然,我这个逻辑是大大有问题的,但那时的我没有功夫和能力考虑这么多。於是,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周五毛;而老爸,也就乐得少给我些零花钱,全然没有想过自己的女儿是不是有些不够数。
三岁看到老,这句老话是有道理的,至少九岁看到老是没错的。我九岁时选择一周五毛而不是一天一毛零花钱的事实除了警示我数学可能没学好外(当然这点后来被证明并不太准),还暗示了我是一个善於攒钱的小孩,这一点在日后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
果然,每周拿到那五毛钱后,我几乎从没有花光过。其实冰棍每天吃一根也就够了,特别是我这种眼大肚皮小的孩子,有时一根都想不起来吃。零花钱很快就攒了起来,而且好像也没有特别留心抠门,就攒起来了。几个月后,我已经拥有五元钱的巨额财产了,爸妈还给我换成了整票子,大概是鼓励我攒钱吧。一天,我捏着那张还满新的,硬括括的五元大票,小大人似的跟妈妈讲:
“妈,我现在有五块钱了,如果哪天家里有困难,可以先拿去用。。。。嗯,五块钱应该可以吃几天的吧?”
妈妈嗯啊地敷衍着我,大概在暗笑这小丫头真没见过钱吧?
再后来,冬天来了,没有那么多冰棍要吃了,零花钱的使用量就更低了。我手头的钱还没有花完,爸爸给我零花钱也就不那么准时了,总是说,先记下来,下次一块儿给。我不等钱用,也就不急着要。
这样过了很久,不知道到底有多久,反正当我表示,我的零花钱已经好久没给的时候,爸爸终於准备一次给清欠我的钱。但他并不打算给我CASH,当然更不是支票了,而是 ---- 他打算给我买样价钱合适的东西,来顶替零花钱。
“爱爱,咱们干脆给你买样东西吧,差不多十几块钱的----反正你也花不完,那就买个用的东西,也挺好的,是吧?”
我从小就跟爸爸挺铁的,想想这样做对我的利益好像也没什么损害,反正是给我买嘛,就答应了。几天后,爸爸买回家一个浅黄色的台式石英钟,放在我的房间里,喜滋滋地宣布:
“怎么样?这钟多好!正好你这房间也缺一个大点的钟!”
我言语上虽表示不错,但心里总有点什么东西别扭着,绕不过弯来。后来细想想,我是不喜欢我那白花花的银子还没见着就变成了个笨重的闹钟,而且后来证明还是个走得不准的。而妈妈从一开始就看出了爸爸的别有用心,她说:
“你就是欺负人家小,不懂事,用人家的钱给家里买东西!”
而爸爸则委屈万分地分辩道:
“我没有呀,这钟就是给她买的呀!”
这事后来也成为家人聊天儿时常提起的往日趣事,有时是在家里,有时是在越洋电话里。妈妈总会说,你还记得吗,那时候你爸爸还用你的零花钱给家里买了个钟呢,走得也不准;而爸爸则假装惨兮兮地辩解说冤枉呀,我那是给爱爱买的呀;我呢,在一旁故作义愤,却掩不住地偷笑。。。
买了石英钟以后,好像就没有再定期给过零花钱,还是象原来那样时报时销。为什么不给了,不记得了,大概是反正除了吃,我也没什么大的用钱的地方。那时,是小学后期和初中时期,我在学校里是个好孩子,没有太多自己奢望的花花玩意儿,我也不会自己逛街,更不会自己买除了练习本圆珠笔和零食外其它的东西;而随着一天天长大,我对零食也不那么感兴趣了。
再一次恢复给零花钱,是上高中以后,而哥哥已经上大学,我们兄妹俩已经成为要头要脸的青年和准青年了。妈妈决定每月给我和哥哥一定数目的钱,主要供我们买衣物(其它用品可以另外再给) 。这笔钱由我们自己支配,自己决定要买什么样的衣物。妈妈上高中后,姥姥就是这样给她零花钱的,她觉得这有利于孩子学会如何花钱,管理财务,所以也效仿姥姥,自己也落得清闲。钱的数目每年递增,就象涨工资一样。后来上了大学,花销更大些,零花钱自然又增加了不少。
恢复零花钱定期发放制度后,我善於攒钱的特征又显现出来了。新衣服当然不必每月都买,而且我高中班上的同学,特别是女同学,几乎没有一个人是特别注重打扮的,更无人为此攀比,朴素良好的风气使得我们班很不同于其他班级,同学友谊也异常深厚。由此也促使了我攒钱的习惯。上大学后,女孩臭美的天性再无处躲藏,我和要好的朋友爱跟着高年级或班上比较会打扮的女同学学新潮,对衣物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但总的来说不算太奢侈,所以也颇攒了点钱。
写自己能攒钱,目的可不是说自己是个一毛不拔的小气鬼。靠攒下的零花钱,和家里赞助的,我先是在某年暑假和同学结伴,去南方某风景文化名城玩了一圈儿,后来又给自己买了架崭新的手风琴(我原来学过二年手风琴的) ,剩下的,就全都贡献给了为出国所进行的投资里。当然,我那点钱,对於出国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只能是杯水车薪,只够上个托班G班,顶多再考个GRE的,就宣告破产了,多数资金还都来自父母。其实,这零花钱也是来自父母的,我那时还不是一个独立的人。
现在,我独立了,虽说仍是学生,但有微薄的收入,可以养活自己。目前,我自己给自己零花钱用,最大的用途,是在我和GG都酷爱的旅游上,一花就是几百乃至上千美元。但这些钱,都不能象小学时候那五块钱大钞,和那价值十几元人民币的浅黄色石英钟那样,令我怀念一辈子。
爱爱
2002 年 12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