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3-03-27
- 消息
- 1,364
- 荣誉分数
- 29
- 声望点数
- 158
华山论板
序
华:华盛顿的华
板:脚板的板
华盛顿山位于新英格兰的新罕布什尔洲,为美洲东北最高峰。那里有个塔克曼山谷,滑雪季节从三月底到六月初,雪深最高纪录为19米。
去那里滑雪除了要一付合适的雪板之外,还需要一付好脚板,因为那里没有缆车。
海关小插曲
Derby Line, Vermont。
我收齐护照,降下车窗。看了看车内光线还好,就没打开车箱灯,也没降下后排的车窗。亭子里的海关官员招手叫我开过去。
“住哪?”
“渥太华。”
“去哪?”
“华山。”
“干什么?”
“滑雪。”
“靠什么为生?”
“软件开发员,工程师,工程师,软件...”
“软件开发员。”官员笑着接过了我的话,“你们所有带的东西都会在美国用完吗?”
“是。”
“你把车停在那边那辆车旁边,所有的人进大厅接受检查。”
大厅里一个年轻官员让我们填申报表。我们硬着头皮照实填上了肉类和水果。
年轻官员旁边的一位年纪大点的官员听说我们是去Mountain Washington,就问我们:
“你们是不是去Tuckerman Ravine?”
“是的。”我说。
他扭头对年轻的官员说:“这些家伙是牛人。他们爬几个小时上山,运气好可以滑一趟雪。去年那里还死了人。”
年轻人问我们:“你们以前去过吗?”
“去年去过。”
“谁开车?”
“我。”
“把钥匙给我。你们坐在凳子上等着。”
几个带了违禁食品的同伴坐立不安地看着年轻官员打开车门,仔仔细细地翻看着我们的包。终于,他关好车门回来了,进了门,面带笑容把护照还给我。
“你们可以走了。开车小心。”
我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接过护照和钥匙,推开门就往外走。听见他在我背后继续发问:“路上还要开几个小时?”
“两个小时。”是老于在回答。
“你们为什么要检查我们?”老于在寒喧。
“别担心,只是随机抽检。”
失落
天黑之前我们赶到了山脚下。游客中心的一位慈祥的大妈面带笑容告诉我们:“Tuckerman Ravine的雪崩警告等级为高,你们明天最多只能去看一下,而不能进去。你们知道这点吗?”这句话让我们失落了整整一个晚上。
游客中心放着巨大的华山的沙盘,沙盘座的一边记载着一长串的死亡名单。去年的那个死于心脏病。与滑雪有关的最近一例是2002年11月有两人死于Tuckerman Ravine的雪崩。美国的雪崩警告分五级,第一级低级,绿色;第二级中级,黄色;第三级相对高,橙色;第四级高,红色;第五级极高,红色加黑框。由于连日来普降暴雪,山谷的雪崩风险已经很高,当日的警告为红色,也就是说自然和人为的雪崩都容易发生。据老大妈说红色会一直持续这个周末。但值得庆幸的是“雪蹦”野雪道也覆盖着厚雪,可以一直从山腰滑到停车场。
在这个以“不自由毋宁死”为口号的州,你想干什么,没有人会禁止你。但是,留得清山在,不怕没柴烧。经集体讨论,我们决定第二天只上山谷的门口去看一看。为了今天我们等了整整一年,要克制住心底的欲望,不去硬闯,非常的不容易。我们嘴上说着“山一直在那里,以后还有机会”等等,但失落在每个人的脸上都清清楚楚地写着。
一夜就这样在郁闷中渡过。
惊喜
上帝的安排总是最好的。昨天的郁闷竟换来了一夜的安稳觉。第二天我们起了个大早,七点半出门,八点就开始了爬山。公告栏的雪崩预告还没有更新,依旧一片红。
天气看起来很稳定,阴天,无风。从山脚到山腰的庇护所有四公里。山路上铺着厚厚的雪,我们背着装备深一脚浅一脚地往上攀登。我们这一队人的成份比较复杂,有小移,有老移,还有两个奔四。小移自称北极熊,体重占了我们总体重的三分之一,体力估计也占了三分之一。人说相朴运动员身上全是肌肉,只怕是真的。老于其实一点都不老,他的体力和小移不相上下,一直走在队伍的前面。倒是两个奔四,可能是被生活的重担所累,体力明显不行,但凭着一口真气在奋力前进。一路上我们和一队来自缅因州的年轻人你追我赶,最后差不多同时到达。去年我们大部队用了四个小时,这次我们只花了不到两个小时就到了庇护所。
庇护所的最新雪崩公告给了我们一个莫大的惊喜。山谷正中的雪崩风险降到了橙色,山谷的两面侧翼侧降到了黄色。这意味着我们至少可以爬上两侧。我们向森林巡逻员了解情况。他指着山谷的陡壁上正在往上爬的两个黑点说:“他们违反了基本原则,两个人靠得太近,这样的话一有雪崩两个人会同时遇险。最好是留一个人在下面了望,雪崩发生后可以给救援人员定位。”他还告诉我们以往人们休息的地方--午餐岩也成了雪崩可危及到的地方,不可靠近,要尽量呆在谷底的入口处。为了不至于全军覆没,我们进行了分组。老于和飞哥一组,我和北极熊一组。一组攀爬雪壁的时候,另一组会留在谷底了望。
时候尚早,进山谷的队伍还不多。我们本可以在庇护所多做停留,让别人先去试探雪崩的风险。但是经过昨天的失落和今天的惊喜,看着这一年里经常想念的地方就在眼前,我们已经迫不及待了。
仙界
从庇护所到谷底还有一段一公里左右的石头路要登。走的人少,路上的雪更厚,一不小心雪就会没过膝盖。我们小心翼翼地踩着前人的脚印往上爬。半路赶上了两个义务救援人员。他们好心地询问我们有没有带雪崩信标机和雪铲。我们当然一样都没有。不过他们还是肯定了我们只呆在左右翼的想法。
塔克曼山谷就象半只巨大的碗,四面八方的雪都被风吹进了碗里。虽然对这里的情况早有所了解,但当我们到达碗底的时候,还是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了。去年来的时候能看到的一些树今年被埋得只见树梢了。人一不小心就会陷到齐腰深的浮雪里,脚还踩不到底。昨天的雪崩留下的痕迹在山谷正中的雪壁上清析可见。由于山谷关闭了好几天,整个碗壁和碗底除了少数几行脚印之外,雪面还处于原始状态。
老于和飞哥打头阵,向右翼冲击。由于雪太深,他们只能跪着往前爬。我在正对着碗壁的一块石头上做了一个窝,半躺着一面当了望哨,一面欣赏这只应天上才有的美景。厚厚的云层笼罩在碗顶,顺着白茫茫的雪壁望上去看不出山和天的分界。天空之下只有这块巨大的雪壁,仿佛这里就是世界的最高点。眼力所及都是纯净的白雪,没有一丝杂色。能在这里看上一眼就已经让我很满足了。
老于他们已经跪着爬过了谷底区域,开始在一片树梢上往上爬。那一片雪好象更松软,两个人手脚并用爬得很辛苦。飞哥在树梢丛中间停下来准备往下滑,老于则爬过了树梢丛,到了午餐岩的上方。飞哥在下滑中摔了一跤,在雪上砸出了一个大坑,身体大部分被埋进了雪里。碗壁的回声效果相当好,我能清楚地听见他回答老于说:“我没事。”老于则在树梢丛里小心翼翼地迂回下滑。
等他们俩都处于安全地带了,我和北极熊开始热身,先在谷底的缓坡上小跑了一下。然后也开始爬右翼。有了前人的脚印就好爬多了。我们很快就爬过了树梢。但碗壁从这里开始急剧变陡,我们开始爬一步休息一下。就在这个时候,有四个身影出现在碗顶的舌部。那个地方的角度有55度,去年我们的人就是在那里纷纷滚落。今天那里是雪崩的高风险区。整个山谷里的人都停止了移动,屏声静气地看着他们。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人全部漂亮地飘然而下,以往只能在录象上看到的镜头就在我们眼前上演。经过他们这一试探,他们下滑的路线附近的雪崩风险大大降低。我们可以利用他们的成果。
我们爬到右翼的下部,再往上就是一条狭窄的通往碗顶的通道。我们在一块巨大岩石下找到了一小块平整的雪面,坐下来喘口气。坐在这里看山谷和在谷底往上看的感觉又完全不一样。这里雪壁的角度在45度左右,往下一看脚会发软。坐在谷底时那种悠然自得的感觉早就不翼而飞,取而代之的是挥之不去的疑问:“我为什么会来这个鬼地方?”
北极熊先下。他使的是单板,从我们坐的地方到45度的坡面对他来说不是大问题。屁股往前一挪,脚往下一伸就可以开始滑。他沿着右翼往山谷中间横切,准备绕到午餐岩后走刚刚那几个牛人走的路线的下段。北极熊年纪不大,心理素质却很不错,在这样陡的坡上,在这样松的雪上,丝毫没有畏惧,沿着预定路线稳稳当当地滑到了谷底。
轮到我了。怎么下到坡面上对我来说是个问题。我穿好雪橇,正对着雪坡研究的时候,老于也快爬上来了,他叫我等等他。等他爬上来坐好,我正式下了。还没等我明白过来,就一头扎进了雪里,来了个“野鸡摔”,只剩屁股还露在外面。雪太松,板头深深地插进了雪里,雪杖连着手臂,带着肩膀也插了进去,就这样也没探到硬底。脸也在雪里,幸好还能呼吸。我当时的姿势基本上属于高难度技巧动作,双脚被板子固定住,双手向前向下伸出,超过了雪橇。如果当时滑雪靴不够紧的话,脚会被生生从靴子里拔出来。就这样高难度的动作我还得保持住,手不能动,一动就会失去平衡,脚被卡在板子上动不了。我叫老于:“快拉我一把!”老于过来帮忙,我听到他一不小心好象滑落了一下,把我吓得一哆嗦,以为去年的惨剧又要上演。老于不愧是大风大浪里闯过的人,也就滑了一下,而没滚下去。他帮我压开外脚的脱除器,我顺势就贴坐在了雪坡上。在雪坡上穿好板子,再要往下滑就容易了。也是横切过去。半路还在雪上坐了坐,休息了一下颤抖的双腿。一直切到了雪崩痕迹的下方才拐弯。顺利地下到了我们的休息地。这新鲜的粉雪真是爽啊,怪不得有那么多人在追求这个,真是害死人的白粉。
大家又在左翼滑了几趟,三点的时候我们准时往下撤。从庇护所顺着“雪蹦”野雪道一直滑到了停车场。野雪道上的雪也是很不错,全是自然雪包。我们在这里胜似闲庭信步,慢悠悠用了一个小时才滑下山。
美女与野兽
对于第三天的安排,我们经过认真的讨论,最后一致决定采用老于近乎疯狂的计划,上午再爬一趟山,从野雪道上滑下来,下午去“野猫”雪场滑商业雪。因为那里星期天下午的票价只要二十块钱。
于是我们第三天早上又起了个大早,又爬上了庇护所。连原本只准备爬一半的飞哥也一口气爬完了全程,令人刮目相看。山上都有人认识我们了。
不过这一天山腰以上的天气非常恶劣,狂风大作,风吹着雪粒打在脸上生痛。能见度极低,塔克曼山谷不见了踪影。雪崩告示牌上再一次一片红色。我们在庇护所躲了很久才暖和过来。飞哥还在留言簿里留下了中文墨宝:我们什么也没留下,除了脚印;我们什么也没带走,除了照片和美好的记忆。
如果说昨天的山是个端庄的美女,那么今天的山就是个狂暴的野兽。但是不管面对美女也好,野兽也好,只要放低自己,做好逆来顺受的准备,就总能获得快乐。这不,这只狂暴的野兽带给我们的是野雪道上近二十厘米厚的新雪。近四公里长的雪道让我们的快乐无以言表。
老于的安排是个完美的计划。我们用了一小时四十五分钟爬山,用了半个小时滑下了野雪道。吃完午饭休息了十分钟就是十二点,买好了半天的票,就坐上了“野猫”的缆车。这个雪场有三个特点,一是号称景色最佳;二是觉得雪不好可以退票;三是拥有美洲东北单个最大落差雪道。在“野猫”仅三个小时,我们就深深体会到了这些特点。它的对面就是华山,塔克曼山谷。虽然塔克曼山谷始终躲在面纱后面,但对面山上的云海让我们叹为观止。这三个小时为我们这一趟行程划上了完美的句号。
序
华:华盛顿的华
板:脚板的板
华盛顿山位于新英格兰的新罕布什尔洲,为美洲东北最高峰。那里有个塔克曼山谷,滑雪季节从三月底到六月初,雪深最高纪录为19米。
去那里滑雪除了要一付合适的雪板之外,还需要一付好脚板,因为那里没有缆车。
海关小插曲
Derby Line, Vermont。
我收齐护照,降下车窗。看了看车内光线还好,就没打开车箱灯,也没降下后排的车窗。亭子里的海关官员招手叫我开过去。
“住哪?”
“渥太华。”
“去哪?”
“华山。”
“干什么?”
“滑雪。”
“靠什么为生?”
“软件开发员,工程师,工程师,软件...”
“软件开发员。”官员笑着接过了我的话,“你们所有带的东西都会在美国用完吗?”
“是。”
“你把车停在那边那辆车旁边,所有的人进大厅接受检查。”
大厅里一个年轻官员让我们填申报表。我们硬着头皮照实填上了肉类和水果。
年轻官员旁边的一位年纪大点的官员听说我们是去Mountain Washington,就问我们:
“你们是不是去Tuckerman Ravine?”
“是的。”我说。
他扭头对年轻的官员说:“这些家伙是牛人。他们爬几个小时上山,运气好可以滑一趟雪。去年那里还死了人。”
年轻人问我们:“你们以前去过吗?”
“去年去过。”
“谁开车?”
“我。”
“把钥匙给我。你们坐在凳子上等着。”
几个带了违禁食品的同伴坐立不安地看着年轻官员打开车门,仔仔细细地翻看着我们的包。终于,他关好车门回来了,进了门,面带笑容把护照还给我。
“你们可以走了。开车小心。”
我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接过护照和钥匙,推开门就往外走。听见他在我背后继续发问:“路上还要开几个小时?”
“两个小时。”是老于在回答。
“你们为什么要检查我们?”老于在寒喧。
“别担心,只是随机抽检。”
失落
天黑之前我们赶到了山脚下。游客中心的一位慈祥的大妈面带笑容告诉我们:“Tuckerman Ravine的雪崩警告等级为高,你们明天最多只能去看一下,而不能进去。你们知道这点吗?”这句话让我们失落了整整一个晚上。
游客中心放着巨大的华山的沙盘,沙盘座的一边记载着一长串的死亡名单。去年的那个死于心脏病。与滑雪有关的最近一例是2002年11月有两人死于Tuckerman Ravine的雪崩。美国的雪崩警告分五级,第一级低级,绿色;第二级中级,黄色;第三级相对高,橙色;第四级高,红色;第五级极高,红色加黑框。由于连日来普降暴雪,山谷的雪崩风险已经很高,当日的警告为红色,也就是说自然和人为的雪崩都容易发生。据老大妈说红色会一直持续这个周末。但值得庆幸的是“雪蹦”野雪道也覆盖着厚雪,可以一直从山腰滑到停车场。
在这个以“不自由毋宁死”为口号的州,你想干什么,没有人会禁止你。但是,留得清山在,不怕没柴烧。经集体讨论,我们决定第二天只上山谷的门口去看一看。为了今天我们等了整整一年,要克制住心底的欲望,不去硬闯,非常的不容易。我们嘴上说着“山一直在那里,以后还有机会”等等,但失落在每个人的脸上都清清楚楚地写着。
一夜就这样在郁闷中渡过。
惊喜
上帝的安排总是最好的。昨天的郁闷竟换来了一夜的安稳觉。第二天我们起了个大早,七点半出门,八点就开始了爬山。公告栏的雪崩预告还没有更新,依旧一片红。
天气看起来很稳定,阴天,无风。从山脚到山腰的庇护所有四公里。山路上铺着厚厚的雪,我们背着装备深一脚浅一脚地往上攀登。我们这一队人的成份比较复杂,有小移,有老移,还有两个奔四。小移自称北极熊,体重占了我们总体重的三分之一,体力估计也占了三分之一。人说相朴运动员身上全是肌肉,只怕是真的。老于其实一点都不老,他的体力和小移不相上下,一直走在队伍的前面。倒是两个奔四,可能是被生活的重担所累,体力明显不行,但凭着一口真气在奋力前进。一路上我们和一队来自缅因州的年轻人你追我赶,最后差不多同时到达。去年我们大部队用了四个小时,这次我们只花了不到两个小时就到了庇护所。
庇护所的最新雪崩公告给了我们一个莫大的惊喜。山谷正中的雪崩风险降到了橙色,山谷的两面侧翼侧降到了黄色。这意味着我们至少可以爬上两侧。我们向森林巡逻员了解情况。他指着山谷的陡壁上正在往上爬的两个黑点说:“他们违反了基本原则,两个人靠得太近,这样的话一有雪崩两个人会同时遇险。最好是留一个人在下面了望,雪崩发生后可以给救援人员定位。”他还告诉我们以往人们休息的地方--午餐岩也成了雪崩可危及到的地方,不可靠近,要尽量呆在谷底的入口处。为了不至于全军覆没,我们进行了分组。老于和飞哥一组,我和北极熊一组。一组攀爬雪壁的时候,另一组会留在谷底了望。
时候尚早,进山谷的队伍还不多。我们本可以在庇护所多做停留,让别人先去试探雪崩的风险。但是经过昨天的失落和今天的惊喜,看着这一年里经常想念的地方就在眼前,我们已经迫不及待了。
仙界
从庇护所到谷底还有一段一公里左右的石头路要登。走的人少,路上的雪更厚,一不小心雪就会没过膝盖。我们小心翼翼地踩着前人的脚印往上爬。半路赶上了两个义务救援人员。他们好心地询问我们有没有带雪崩信标机和雪铲。我们当然一样都没有。不过他们还是肯定了我们只呆在左右翼的想法。
塔克曼山谷就象半只巨大的碗,四面八方的雪都被风吹进了碗里。虽然对这里的情况早有所了解,但当我们到达碗底的时候,还是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了。去年来的时候能看到的一些树今年被埋得只见树梢了。人一不小心就会陷到齐腰深的浮雪里,脚还踩不到底。昨天的雪崩留下的痕迹在山谷正中的雪壁上清析可见。由于山谷关闭了好几天,整个碗壁和碗底除了少数几行脚印之外,雪面还处于原始状态。
老于和飞哥打头阵,向右翼冲击。由于雪太深,他们只能跪着往前爬。我在正对着碗壁的一块石头上做了一个窝,半躺着一面当了望哨,一面欣赏这只应天上才有的美景。厚厚的云层笼罩在碗顶,顺着白茫茫的雪壁望上去看不出山和天的分界。天空之下只有这块巨大的雪壁,仿佛这里就是世界的最高点。眼力所及都是纯净的白雪,没有一丝杂色。能在这里看上一眼就已经让我很满足了。
老于他们已经跪着爬过了谷底区域,开始在一片树梢上往上爬。那一片雪好象更松软,两个人手脚并用爬得很辛苦。飞哥在树梢丛中间停下来准备往下滑,老于则爬过了树梢丛,到了午餐岩的上方。飞哥在下滑中摔了一跤,在雪上砸出了一个大坑,身体大部分被埋进了雪里。碗壁的回声效果相当好,我能清楚地听见他回答老于说:“我没事。”老于则在树梢丛里小心翼翼地迂回下滑。
等他们俩都处于安全地带了,我和北极熊开始热身,先在谷底的缓坡上小跑了一下。然后也开始爬右翼。有了前人的脚印就好爬多了。我们很快就爬过了树梢。但碗壁从这里开始急剧变陡,我们开始爬一步休息一下。就在这个时候,有四个身影出现在碗顶的舌部。那个地方的角度有55度,去年我们的人就是在那里纷纷滚落。今天那里是雪崩的高风险区。整个山谷里的人都停止了移动,屏声静气地看着他们。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人全部漂亮地飘然而下,以往只能在录象上看到的镜头就在我们眼前上演。经过他们这一试探,他们下滑的路线附近的雪崩风险大大降低。我们可以利用他们的成果。
我们爬到右翼的下部,再往上就是一条狭窄的通往碗顶的通道。我们在一块巨大岩石下找到了一小块平整的雪面,坐下来喘口气。坐在这里看山谷和在谷底往上看的感觉又完全不一样。这里雪壁的角度在45度左右,往下一看脚会发软。坐在谷底时那种悠然自得的感觉早就不翼而飞,取而代之的是挥之不去的疑问:“我为什么会来这个鬼地方?”
北极熊先下。他使的是单板,从我们坐的地方到45度的坡面对他来说不是大问题。屁股往前一挪,脚往下一伸就可以开始滑。他沿着右翼往山谷中间横切,准备绕到午餐岩后走刚刚那几个牛人走的路线的下段。北极熊年纪不大,心理素质却很不错,在这样陡的坡上,在这样松的雪上,丝毫没有畏惧,沿着预定路线稳稳当当地滑到了谷底。
轮到我了。怎么下到坡面上对我来说是个问题。我穿好雪橇,正对着雪坡研究的时候,老于也快爬上来了,他叫我等等他。等他爬上来坐好,我正式下了。还没等我明白过来,就一头扎进了雪里,来了个“野鸡摔”,只剩屁股还露在外面。雪太松,板头深深地插进了雪里,雪杖连着手臂,带着肩膀也插了进去,就这样也没探到硬底。脸也在雪里,幸好还能呼吸。我当时的姿势基本上属于高难度技巧动作,双脚被板子固定住,双手向前向下伸出,超过了雪橇。如果当时滑雪靴不够紧的话,脚会被生生从靴子里拔出来。就这样高难度的动作我还得保持住,手不能动,一动就会失去平衡,脚被卡在板子上动不了。我叫老于:“快拉我一把!”老于过来帮忙,我听到他一不小心好象滑落了一下,把我吓得一哆嗦,以为去年的惨剧又要上演。老于不愧是大风大浪里闯过的人,也就滑了一下,而没滚下去。他帮我压开外脚的脱除器,我顺势就贴坐在了雪坡上。在雪坡上穿好板子,再要往下滑就容易了。也是横切过去。半路还在雪上坐了坐,休息了一下颤抖的双腿。一直切到了雪崩痕迹的下方才拐弯。顺利地下到了我们的休息地。这新鲜的粉雪真是爽啊,怪不得有那么多人在追求这个,真是害死人的白粉。
大家又在左翼滑了几趟,三点的时候我们准时往下撤。从庇护所顺着“雪蹦”野雪道一直滑到了停车场。野雪道上的雪也是很不错,全是自然雪包。我们在这里胜似闲庭信步,慢悠悠用了一个小时才滑下山。
美女与野兽
对于第三天的安排,我们经过认真的讨论,最后一致决定采用老于近乎疯狂的计划,上午再爬一趟山,从野雪道上滑下来,下午去“野猫”雪场滑商业雪。因为那里星期天下午的票价只要二十块钱。
于是我们第三天早上又起了个大早,又爬上了庇护所。连原本只准备爬一半的飞哥也一口气爬完了全程,令人刮目相看。山上都有人认识我们了。
不过这一天山腰以上的天气非常恶劣,狂风大作,风吹着雪粒打在脸上生痛。能见度极低,塔克曼山谷不见了踪影。雪崩告示牌上再一次一片红色。我们在庇护所躲了很久才暖和过来。飞哥还在留言簿里留下了中文墨宝:我们什么也没留下,除了脚印;我们什么也没带走,除了照片和美好的记忆。
如果说昨天的山是个端庄的美女,那么今天的山就是个狂暴的野兽。但是不管面对美女也好,野兽也好,只要放低自己,做好逆来顺受的准备,就总能获得快乐。这不,这只狂暴的野兽带给我们的是野雪道上近二十厘米厚的新雪。近四公里长的雪道让我们的快乐无以言表。
老于的安排是个完美的计划。我们用了一小时四十五分钟爬山,用了半个小时滑下了野雪道。吃完午饭休息了十分钟就是十二点,买好了半天的票,就坐上了“野猫”的缆车。这个雪场有三个特点,一是号称景色最佳;二是觉得雪不好可以退票;三是拥有美洲东北单个最大落差雪道。在“野猫”仅三个小时,我们就深深体会到了这些特点。它的对面就是华山,塔克曼山谷。虽然塔克曼山谷始终躲在面纱后面,但对面山上的云海让我们叹为观止。这三个小时为我们这一趟行程划上了完美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