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朵茉莉花"

Rainstone

新手上路
注册
2005-08-11
消息
26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她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看花人儿骂。”
  
  这是一首普通的江苏民歌,曲调甜糯之极,听起来很舒服。但不知何时开始,也许是江淮之水润泽华夏时,这首歌几乎成了第二国歌,似乎是中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中国的歌坛大腕到国外演出一定要唱这首歌,国外的歌剧《图兰朵》也用这首歌为主题音乐,澳门回归,这首歌的旋律一直响彻。有如30年前一位山西人上台,《交城山》几乎要代替《东方红》一样。据说这首歌已经成了江苏省的省歌。
  以前我看过一篇文章,说《茉莉花》诞生于扬州的妓院,是妓女用软软的曲调取悦于嫖客的歌子,不太相信,觉得这不是说我民族音乐的代表是诞生于青楼么?
  前两天看余怀的《板桥杂记》,觉得持此说的人并不是居心叵测地攻击伟大的民族气质和民族精神,而是有所本的。余怀如此记明季秦淮风月之盛:
  “裙屐少年,油头半臂,至日亭午,则提篮挈?,高声唱卖逼汗草、茉莉花,娇婢卷帘,摊钱争买,捉膀撩胸,纷纭笑谑。顷之,乌云堆雪,竟体芳香矣。盖此花苞于日中,开于枕上,真媚夜之淫葩,?人之妖草也。建兰则大雅不群,宜于纱?文榭,与佛手木瓜同其静好,酒兵茗战之余,微闻香泽,所谓王者之香,湘君之佩,岂淫葩妖草所可比拟乎。”
  原来茉莉花是妓女用来诱惑嫖客的“媚夜之淫葩”,花界常客余怀如此说,应当不是胡言乱语。
  梅兰竹菊中的三种花,梅、兰、菊论香味都不如茉莉花浓郁,然后在中国传统审美中,一直是高贵、雅致之代表,而香能惑人的茉莉花一直没有这种待遇,到了国朝才翻身把歌唱。
  江苏的南京和扬州,最有名的应当是梅花,至今去扬州史可法祠,一进门映入眼帘的就是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台湾的邓丽君唱道:“梅花梅花满天下,愈冷他愈开花。”舍梅花而取茉莉,江苏人的审美观到了国朝怎的这样?
  十三年中成为准国歌的《茉莉花》源于花界,在国朝并不是孤例,源于陕北信天游的《东方红》最早的歌词是这样的:
  “骑白马,跑沙滩。
  你没有婆姨呀我没汉。
  咱俩捆成一嘟噜蒜,呼儿嗨哟。
  土里生来土里烂。
  
  骑白马,挎洋枪,
  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的粮。
  有心回家看姑娘,呼儿嗨哟。
  打日本也顾不上。
  
  三八枪,没盖盖。
  八路军当兵的没太太,
  待到那打下榆林城,呼儿嗨哟。
  一人一个女学生。”
  
  当年的理想原就是为了“一人一个女学生”,后来怎的变成“他是人民的大救星了”?
  “茉莉花”这朵青楼的淫葩一跃被庙堂供养,原来有其历史的逻辑。
 
似乎有几个乱码,再贴一遍试试?:p

-------------------------------------------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她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看花人儿骂。”
  
  这是一首普通的江苏民歌,曲调甜糯之极,听起来很舒服。但不知何时开始,也许是江淮之水润泽华夏时,这首歌几乎成了第二国歌,似乎是中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中国的歌坛大腕到国外演出一定要唱这首歌,国外的歌剧《图兰朵》也用这首歌为主题音乐,澳门回归,这首歌的旋律一直响彻。有如30年前一位山西人上台,《交城山》几乎要代替《东方红》一样。据说这首歌已经成了江苏省的省歌。

  以前我看过一篇文章,说《茉莉花》诞生于扬州的妓院,是妓女用软软的曲调取悦于嫖客的歌子,不太相信,觉得这不是说我民族音乐的代表是诞生于青楼么?

  前两天看余怀的《板桥杂记》,觉得持此说的人并不是居心叵测地攻击伟大的民族气质和民族精神,而是有所本的。余怀如此记明季秦淮风月之盛:

  “裙屐少年,油头半臂,至日亭午,则提篮挈?,高声唱卖逼汗草、茉莉花,娇婢卷帘,摊钱争买,捉膀撩胸,纷纭笑谑。顷之,乌云堆雪,竟体芳香矣。盖此花苞于日中,开于枕上,真媚夜之淫葩,?人之妖草也。建兰则大雅不群,宜于纱?文榭,与佛手木瓜同其静好,酒兵茗战之余,微闻香泽,所谓王者之香,湘君之佩,岂淫葩妖草所可比拟乎。”

  原来茉莉花是妓女用来诱惑嫖客的“媚夜之淫葩”,花界常客余怀如此说,应当不是胡言乱语。

  梅兰竹菊中的三种花,梅、兰、菊论香味都不如茉莉花浓郁,然后在中国传统审美中,一直是高贵、雅致之代表,而香能惑人的茉莉花一直没有这种待遇,到了国朝才翻身把歌唱。

  江苏的南京和扬州,最有名的应当是梅花,至今去扬州史可法祠,一进门映入眼帘的就是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台湾的邓丽君唱道:“梅花梅花满天下,愈冷他愈开花。”舍梅花而取茉莉,江苏人的审美观到了国朝怎的这样?

  十三年中成为准国歌的《茉莉花》源于花界,在国朝并不是孤例,源于陕北信天游的《东方红》最早的歌词是这样的:

  “骑白马,跑沙滩。
  你没有婆姨呀我没汉。
  咱俩捆成一嘟噜蒜,呼儿嗨哟。
  土里生来土里烂。
  
  骑白马,挎洋枪,
  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的粮。
  有心回家看姑娘,呼儿嗨哟。
  打日本也顾不上。
  
  三八枪,没盖盖。
  八路军当兵的没太太,
  待到那打下榆林城,呼儿嗨哟。
  一人一个女学生。”
  
  当年的理想原就是为了“一人一个女学生”,后来怎的变成“他是人民的大救星了”?

  “茉莉花”这朵青楼的淫葩一跃被庙堂供养,原来有其历史的逻辑。
 
华国锋上台那《交城山》几乎要代替《东方红》,这是子虚乌有吧,76年那会儿开始记事的同学可以好好回忆一下,有这事儿吗?

一人一个女学生的时候,那歌名还没叫东方红呢,把这说成是<<东方红>>的原歌词也不太费尔泼赖,据这篇博客的说法,好像这一人和一个女学生之间也少了个动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27ff0b01000a35.html

茉莉花这调调是被唱得有些滥了,但要因为其阶级成分不好而否定之,这好像成了那个年代所说的复辟了
 
最初由 Rainstone 发布
“茉莉花”这朵青楼的淫葩一跃被庙堂供养,原来有其历史的逻辑。

才疏学浅没看懂.这历史的逻辑是啥呀?
 
http://ah.people.com.cn/GB/channel9/37/200604/20/29638.html


《茉莉花》究竟是哪里的民歌?
――从凤阳花鼓《鲜花调》到江苏民歌《茉莉花》


夏玉润


  提起《茉莉花》,当今人们都认为它是江苏民歌。知道它的前身称[鲜花调]却为数很少。知道它最早出现于凤阳花鼓之中,并由此传播全国,流传国外,更是凤毛麟角。

《茉莉花》最早版本,为清乾隆年间刊印的《缀白裘・花鼓》中的插曲。该剧演一对凤阳夫妻打花鼓卖艺,被浪荡公子曹月娥邀至家中,唱了一首《花鼓曲》(又称《鲜花调》)。该曲共12段,前两段唱词是:好一朵鲜花,(重)有朝的一日落在我家。你若是不开放,对着鲜花儿骂。(重)/好一朵茉莉花,(重)满园的花开赛不过它。本待要采一朵戴,又恐怕看花的骂。(重)后10段唱的是《西厢记》中“张生戏莺莺”的故事。演唱中,浪荡公子不时乘机调戏花鼓女。花鼓女躲之,其丈夫护之,形成热闹的三人歌舞表演。唱词中的“茉莉花”,即为剧中的“花鼓女”;想“采一朵戴”者,为剧中的“浪荡公子”;“看花的”为花鼓女的丈夫。

早在乾隆年间,李声振《百戏竹枝词・打花鼓》就记录了凤阳花鼓艺人在北京街头演唱[鲜花调]的情况:“打花鼓,凤阳妇人多工者,又名《秧歌》,盖农人赛会之戏。其曲有《好朵鲜花》套数,鼓形细腰,若古之搏拊然。”文中的[好朵鲜花]即《鲜花调》。

1973年,笔者在凤阳县燃灯公社采风时,71岁的刘陆氏演唱了《鲜花调》。该曲目有15段,前4段分别唱了“鲜花”、“茉莉花”、“玉簪花”、“牡丹花”,后11段亦为“张生戏莺莺”故事。唱词的句式结构与《缀白裘・花鼓》相同,其曲调亦与昆曲[鲜花调]相似。据刘陆氏回忆,她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听奶奶说,这首曲目流传很久。笔者认为,李声振在北京听到的《好朵鲜花》,当为刘陆氏演唱的《鲜花调》。

《鲜花调》的流传主要有两个载体:一是流传600年、走遍全国的民间凤阳花鼓艺人,二是戏曲《打花鼓》中的[鲜花调]。到了清末,随着地方戏、地方曲艺的兴起,这首小曲成为全国众多地方戏、地方曲艺、各地民歌中的重要曲目。如1932年版刘复、李家瑞《中国俗曲总目》中就收有遍布全国近10种不同名称的《鲜花调》;中国戏曲、曲艺音乐集成中可找出诸多《鲜花调》;《霓裳续谱・花鼓献瑞》是专为乾隆皇帝祝寿的曲目,便使用《鲜花调》来演唱;20世纪初,上海各唱片公司录制多首《打花鼓》中的《鲜花调》;18世纪末,《鲜花调》流传至英国,后传遍世界,并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用于歌剧《图兰多》中。

1942年,新四军小战士何仿在江苏六合采风时,记录了一位民间艺人演唱的《鲜花调》(拟为扬剧《打花鼓》中的《鲜花调》)。15年后(1957年),改编成民歌《茉莉花》,参加全国会演。在媒体的运作下,《茉莉花》被首次标名为“江苏民歌”而传遍全国。在唱词上,删除“张生戏莺莺”的故事,专唱“茉莉花”;在曲调上,在昆、徽、京剧[鲜花调]的基础上,追求旋律婉转细腻,节奏稳重并富于变化,把以叙事为特征的《鲜花调》改编成以抒情、歌唱为特征的《茉莉花》。但是[茉莉花]曲调结尾,仍保留上扬8度、渐慢、大拖腔的戏曲唱腔特点,与昆、徽、京剧《打花鼓》中的《鲜花调》完全相同。

如今,《茉莉花》已代替了传唱数百年之久的《鲜花调》,普契尼《图兰多》中《当月亮升起的时候》在全世界广泛传播,使该曲成为中国民歌最杰出的代表。但是我们不要忘记[鲜花调]数百年来为中国民间艺术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更不要忘记传播它的载体――凤阳花鼓。

来源:文艺报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