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科普啦~~~深海冷血霸主档案~ 让大海颤抖的身影

1194803702_1277.jpg

北澳大利亚须鲨Orectolobus wardi
 
1194803935_2748.jpg





豹纹鲨Stegostoma fasciatum

名称 豹纹鲨
门名 脊椎动物门
纲名 软骨鱼纲
目名 须鲨目
科名 须鲨科
属名 豹纹鲨属


【生活习性】
  暖海性底栖鱼类,主要栖息于大陆棚与岛屿棚的沿、近海中大型鲨鱼,举凡砂泥底、石砾底、礁石区、珊瑚礁区等水域皆可见其踪迹。夜行性,白天活动力迟缓。细长之体躯,使其可轻易穿梭于礁石岩洞、细缝间以寻找猎物。主要以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为食,亦捕食小鱼。若激怒它,会展开攻击行为,有潜在性之危险。 卵生。

  豹纹鲨拥有与众不同的身形:体侧有显著的棱状突起,大大延长的尾鳍几乎占到体长的一半。豹纹鲨幼年期和成年期的色彩及图案差异很大。年幼时称它们为斑马纹鲨,粗大的黑白条纹覆盖全身;长大后变成浅褐色斑点遍布全身,具豹子一样的花纹,因而得名豹纹鲨。它们性情温顺,喜欢在夜间活动,可自由穿梭在珊瑚礁穴中。常单独生活,无袭击人类记录,很难饲养。在水族馆中是珍惜名贵的观赏鲨鱼。
 
六:铰口鲨属

铰口鲨


2006391746050.jpg


Gicir_j1.jpg



铰口鲨科躯干圆柱形或稍纵扁,体侧无隆脊。头宽而扁平,头侧不具肉垂(皮瓣)。喷水孔位于眼之后方,远小于眼。鼻孔缘具须,不具鼻沟或鼻瓣。本科有3属。

铰口鲨俗名护士鲨,全长雄2.0~2.6米,雌2.2~2.7米,体色从明黄色到暗棕色都有,分布于大西洋和东太平洋热带和亚热带沿岸海域。夜行性,白天在沙底、洞穴或岩缝中,紧密地靠在一起睡觉,有时挤得把身体都竖立着,偶尔能见到40个以上的大群。

到了晚上都行动起来,除了在底部巡游外,有的也能用灵活强健的胸鳍当肢脚在海底爬动。平常在10~250米水深栖息的较大的鲨,黄昏过后都到20米以内的浅水活动。大于1.7米的铰口鲨通常会在水深1~4米的岩礁、草丛出现。
 
nurseshark.JPG

铰口鲨把经常睡觉的岩洞或礁缝当成自己的窝,夜晚过后,白天都回到原来的地方歇息。


stingray.JPG

黄貂鱼


以包括黄貂鱼在内的鱼类、软体动物和甲壳类为主食。偶尔吃些藻类和珊瑚。因嘴部较小,不像一般鲨鱼嘶咬猎物,而是用吸食方式进食,吸力相当大。主要凭借敏锐嗅觉获知食讯,其鼻孔前缘有一对会颤抖的鼻须侦测食物位置,然后迅速吸进猎物。


铰口鲨平时个性温和,但在交配季节时却会变得攻击性十足。铰口鲨卵胎生。生育周期大约两年。交配后,受精卵在雌鱼卵巢内发育6个月后生出小鲨。以后雌鱼须18个月生成另一拨成熟卵。

通常初夏进行交配。一大群雄鲨紧贴在一只雌鲨周围追逐,为了让雌鲨的泄殖腔冲向自己,便于插入生殖器,雄鲨会猛力冲击雌鲨。雄鲨逼近雌鲨,试图让雌鲨转个方向的冲力常导致雌鲨伤痕累累。雌鲨不断地躲避,把自己沉入海底,恨不能钻入沙中。


绞口鲨一般不会攻击游泳时接近他的人类,偶有它伤害人的报道。



Ginglymostoma_cirratum.jpg


lemonshark.JPG


两只雄鲨紧贴在一只雌鲨周围追逐

eggcases.JPG

来自雌鱼的卵鞘



小鲨初冬被产出。一窝30~40只。刚出生的幼体长28~30厘米,全身上下有很多黑斑点,每个斑点周围环绕亮的着色区域,沿着背脊布有亮暗相间的斑块。长到60厘米以后斑点斑块均消失。体长70~120厘米的未成年鲨会改变体色。
 
1194804859_9778.jpg

a614-06.jpg


光鳞鲨Nebrius ferrugineus


光鳞鲨全长约3.2米。口裂位于眼之前方,眼侧位,喷水孔很小。尾鳍长度超过全长的1/4。体与各鳍锈赫色,腹淡黄色。

分布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南北纬30度之间的沿岸海域,主要栖息于大陆架与岛屿架的沿、近海,栖息深度由潮间带到70米深处,通常活动于礁石外围之砂泥地或沙滩水域。夜行性,但亦活动于白天。有穴居之习性,但活动范围很大,经常从一地洄游至另一地。捕食的范围广泛,各式各样之无脊椎动物及魚类皆可。在我国为罕见种,性情温和,不具攻击性。一般情况在水中缓慢游动或趴于沙底休息。

它看似笨拙,但具有超强的嗅觉,尾部有力的摆动可以快速的游动,是寻找食物的好手。哪里有食物,它立即游到哪里。擅于在珊瑚礁群和沙层中寻找隐匿于中的小鱼。虽然没有锋利的牙齿,但他们具有强大的吸力,一条5Kg重的大鱼可以被他们一口吸进去。嘴部两侧的触须,用来伸进小洞和沙层寻找食物,而后用力一吸小鱼就应声入肚了。

 
七: 六鳃鲨属

【大小】:12-18英尺(3.7-5.5米)
【栖息范围】:热带和温带海域
【栖息深度】:1,500-6,000英尺(457.2-1,828.8米)

六鳃鲨属于六鳃鲨目是深海鲨中的一个常见种类,它也是不以浮游生物为食的大型鲨鱼之一。它的名字就来自于它有六对鳃裂,而不是象多数鲨鱼那样有五对;它的另一大特点是背鳍位置靠近尾巴,而绝大部分其它种类鲨鱼都是在后背中部有一个突出的背鳍。

六鳃鲨是一种大型鲨鱼,可以长到18英尺(5.5米),它们有一个别的鲨鱼没有的特技,就是能短时间改变身体颜色。由于这种鲨游泳不快,它们就利用这种技能和背景混合起来,然后偷偷靠近游泳快的猎物。

六鳃鲨吃好多种动物,包括鱿鱼等头足类动物、虾蟹等甲壳动物、各种鱼、以及海洋哺乳动物,除非被故意激怒,否则通常对人无危险。它们可以潜至6000英尺深(1,828.8米),夜晚追逐那些到表层进食的洄游猎物来到海洋浅层,所以它也是典型的昼夜洄游的动物。


六鳃鲨的生殖方式是卵胎生。由于它们多数时间都呆在深海,对于这个种类的鲨的习性知道得不多。
 
八:其他
cn09.gif
cn09.gif


鲸鲨
学名:鲸鲨 (鲸鲨科)
拉丁文:Rhincodon typus
英文:Whale shark

11898224315232451.jpg


【鲸鲨简介】

鲸鲨是最大的鲨,而不是鲸,用鳃呼吸,是鱼类中最大者,通常体长在10米左右,最大个体体长达20米,体重10-15吨,为鱼类之冠。身体延长粗大,每侧各具二显著皮嵴。眼小,无瞬膜。口巨大上下领具唇褶。齿细小而多,圆锥形。喷水孔小,位于眼后。鲤孔5个,宽大。鳃耙角质,分成许多小枝、结成过滤港状。背鳍2个,第二背鳍与臂鳍相对。胸鳍宽大。尾鳍分叉。体灰褐或青褐色,具有许多黄色斑点和垂直横纹。

【分布地区】
国内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东海、黄海南部;国外分布于热带和温带海区。

【生活区域】
生活于暖温性大洋海区的中上层,性温和,不攻击人。鲸鲨的游动速度缓慢,常漂浮在水面上晒太阳。以浮游生物、甲壳类、软体动物及小鱼为食。产量不大。


【鲸鲨俗名】
鲸鲨俗名豆腐鲨、大憨鲨,属于全球性洄游鱼种,为已知体型最大的海洋鱼类,可以成长至20公尺体重30公吨以上,分布于温带及热带海域之沿岸或外洋,性喜于表层巡游,以动物性浮游生物、甲壳类、乌贼等为食,性情温和,行卵胎生。

【鲸鲨的食物】
鲸鲨的移动和浮游生物的消长、珊瑚礁的产卵及水温的变化有极为密切的关联,在西太平洋地区,鲸鲨经常于黑潮流域被发现。鲸鲨和表层洄游性鱼群如鲭鱼群的出现有直接的关系,经由鲸鲨的胃内容物分析显示,鲸鲨以小鱼、虾及浮游生物为主食。

【卵胎生的鲸鲨】
鲸鲨是卵胎生的种类,曾有记录一尾怀孕的鲸鲨怀有超过300尾的胎仔,这可能是软骨鱼类中(鲨鱼及魟)每胎孕子数最高的种类。尽管成熟的鲸鲨有不少被渔获的记录,但却很少发现怀孕的个体,由此推测鲸鲨事十分的晚熟,怀孕的机率很低。




鲸鲨是世界上最大的鱼类,体长可达15米,是大白鲨的3倍,体重重达15吨。但有趣的是,这种鲨鱼的性情却十分温顺,菲律宾人一直将其称为“海洋中温和的巨人”。
 
狗鲨
20061116163118Fdrwp.jpg


20061116163118Fqaby.jpg


1152091820429362.jpg



一种小型鲨鱼。有许多科。大斑狗鲨和小斑狗鲨身上带褐色斑纹,分布在地中海和英国沿海水域,可供食用。

学名:chiloscyllium punctatum

科种:鲨鱼科

产地:分布于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

体长80-100cm,头扁平,体色灰白,北部有椭圆形黑带,腹部两侧各有数十个黑色圆斑,尾细。胸鳍宽大,背鳍由前后两个。饲养水温26-27摄氏度,海水比重1.022-1.023,海水PH值8-8.5dH,海水硬度7-9dh。其饵料有冰冻鱼虾肉、水蚯蚓、海水鱼颗粒饲料等。喜欢藏于岩缝中。
 
1194806336_8467.jpg

11568229987119583.jpg


短吻柠檬鲨Negaprion brevirostris

特征:体呈黄棕色,至腹部为黄色,因似柠檬的颜色而得名,属中型鲨鱼。牙齿十分尖锐,眼角小,体长可达3.4m,有时生活在平坦的沙地及泻湖区的红树林一带,长大后则移至深达400m左右的较深水域,以硬骨鱼、虾蟹、海鸟为食,性情凶残,对人类有一定威胁。

 
题外话:海洋馆1.5米石斑鱼吞下1米柠檬鲨

2920117.jpg


2920123.jpg




今年一月,一条长达1.5米左右的石斑鱼,它的体型异常庞大,恐怕连成年人都难以用双臂将它抱住。或许是因为这顿“早餐”吃得太多了,这条石斑鱼在水中不停地游来游去,而另外一条石斑鱼却非常安静。

鲨鱼的尾巴还没有被完全吞下,还有约10厘米露在石斑鱼的嘴外。一名游客说,早晨到海洋世界参观时,发现露在石斑鱼嘴外的鲨鱼尾巴还有约30厘米。石斑鱼的大嘴不断地一张一合,而鲨鱼尾巴慢慢的被吞进肚。记者看到,与另外一条石斑鱼相比,这条石斑鱼的肚子异常肿胀,扁平的腹部“肿”成了弧形不说,其右侧身子还出现了一个“凸起”。显然,这条石斑鱼根本不顾自己被撑得异常肿胀的胃口,非得把这顿“美味”完全吞下肚。

据了解,惨遭“毒手”的是一条柠檬鲨。虽然它的体重较轻,只有几公斤,但其长度不小于1米,因此,石斑鱼才无法完全将它吞下肚。估计因为柠檬鲨身体过长,它被石斑鱼吞下肚时,整个身子已经扭曲。


从工作人员口中得知,这条石斑鱼的饭量很大,平时一顿能吃下多条重达1公斤左右的鲅鱼,估计这次吞下鲨鱼,它不会被“撑坏”。但因为石斑鱼的牙齿不像鲨鱼那样锋利,加之鲨鱼身体太长、外皮较硬,石斑鱼恐怕无法正常消化,极有可能会将鲨鱼吐出来。如果鲨鱼尸体被吐出且较完整,工作人员可能将其制作成标本。

海洋世界中的鱼群是一个完整的食物链。此前,柠檬鲨吃下其他小鱼很常见,可柠檬鲨被大石斑鱼吞下肚,这还是头一次遇到。面对如此罕见的情景,工作人员纷纷猜测,很可能是柠檬鲨与石斑鱼对游时,柠檬鲨误打误撞地钻进石斑鱼的口中,之后,柠檬鲨本能地往里钻,而石斑鱼则本能地往下吞。最后,石斑鱼“被动”地将柠檬鲨吃了下去。
 
1194806441_5365.jpg

点纹斑竹鲨Chiloscyllium punctatum


dog.jpg

刺狗鯊 (Spiny Dogfish)
刺狗鯊是數量最龐大的鯊魚,在世界各地的海岸水域都會發現牠的蹤跡。刺狗鯊身長可達 4 英呎,一年巡游 5,000 英哩,會依體型和性別聚集成不同的鯊群,當季節變換時會遷離較冷的水域。刺狗鯊的掠食範圍很廣,從水母到龍蝦都是牠們的掠食對象,但牠們自己也是歐洲和亞洲饕客們的桌上佳餚。它孕期长达二十二至二十四个月,幼鯊得生長20 年才能長成成鯊,壽命可長達 100 年。

whitetip.jpg

白頂礁鯊 (Whitetip Reef)

白頂礁鯊具有光滑细致的皮肤、鼻状腮蓋和白色蓋狀主背鰭,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浅水域为主要活动范围。白顶礁鯊通常在夜间掠食,喜欢潜进珊瑚礁掠食蟹类、龙虾和硬骨魚,通常不会靠近人类。白頂礁鯊的身长可达 7 英呎。
 
鲨鱼的X档案


鲨鱼早在恐龙出现前三亿年前就已经存在于地球上,至今已超过四亿年,它们在近一亿年来几乎没有改变。

1.世界上有几种鲨鱼

约有380种鲨鱼。约有27种会攻击人类,有12种可能会攻击人类,还有27种因为体型和习性的关系,可能具有危险性。

2.鲨鱼的骨架

所有的鲨鱼都有一身的软骨。鲨鱼的骨架是由软骨构成,而不是由骨头构成。软骨比骨头更轻、更具有弹性。所有的鲨鱼都属于鲨纲,而鲨纲动物都具有软骨。

3.鲨鱼由甚么样的体型?

鲨鱼的体型不一,身长小至6寸,大至18公尺。鲸鲨是海洋中最大的鱼类,长成后身长可达18尺。虽然鲸鲨的体型庞大,它的牙齿在鲨鱼中却是最小的(以浮游生物为食)。最小的鲨鱼是侏儒角鲨,小到可以放在手上。它长约6到8寸,重量还不到1磅。

4.鲨鱼必须不断向前,否则就会窒息。

鲨鱼必须不停游泳,让水通过鳃,否则就会窒息。鲨鱼和硬骨鱼类的不同之处是,它们没有鳔来控制浮潜。如果停止游泳,大部分的鲨鱼会往下沉。为了减轻在水中的重量,鲨鱼的肝内具有大量的油。

5.鲨鱼除了具有人类的五种感觉器官,还有其他的器官。

鲨鱼最敏锐的器官是嗅觉,它们能闻出数哩外的血液等极细微的物质,并跟踪出来源。它们还具有第六感----感电力,鲨鱼能藉着这种能力察觉物体四周数尺的微弱电场。它们还可藉着机械性的感受作用,感觉到600尺外的鱼类或动物所造成的震动。

6.鲨鱼的一生中可以生出数千颗牙齿。

很多鲨鱼包括大白鲨,口中都有成排的利齿。只要前排的牙齿因进食脱落,后方的牙齿便会补上。新的牙齿比旧的牙齿更大更耐用。而角鲨和棘角鲨等鲨鱼则会更换整排牙齿。鲨鱼的牙齿呈锯齿状,如此一来,鲨鱼不但能紧紧咬住猎物,也能有效的将它们锯碎。

7.大白鲨的上下鄂并未和头部紧密相连。

由于大白鲨的上下鄂并未和头部紧密相连,它可以将上颚向上和向前延伸吞下猎物,甚至能将猎物一口吞下。

8.鲨鱼的进食

鲨鱼大多以受伤的海洋哺乳动物类、鱼类和腐肉为生,剔除动物中较弱的成员。鲨鱼也会吃船上抛下的垃圾和其他废弃物。此外,有些鲨鱼也会猎食各种海洋哺乳类、鱼类和海龟螃蟹等动物。有些鲨鱼能几个月不进食,大白鲨就是其中一种。据报导,大白鲨要隔一、两个月才进食一次。

9.大白鲨是个擅长伪装的掠食者。

大白鲨由于身体庞大,并不象其他鲨鱼那么灵活。但大白鲨却是绝佳的猎人,因为它总能出其不意。它的上半身颜色很暗,下半身很明亮,它们能藉着这种保护色悄悄的逼近猎物。当它从下方来袭时,由于它的颜色和深海接近,要等到它发动攻击时才会被发现。它很少从上方攻击,但它从上方来袭时,白色的下侧和海水反映出的明亮天色融为一体。
 
10. 鲨鱼的睡眠

以前,大家都普遍认为鲨鱼从不睡觉。据佛罗里达州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记载,白鳍鲨、虎鲨和大白鲨其实是睡觉的,它们是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其它种类如护士鲨通过气孔,迫使水通过鳃,提供稳定的富氧水,让它们在静止不动时可以呼吸。支配游水的器官--中央测试信号发生器位于脊髓,它让鲨鱼可以无意识地游泳。但因为鱼没有眼睑,所以无法判断鲨鱼是否在睡觉。


11.鲨鱼的繁殖

和多数动物一样,鲨鱼是有性繁殖。鲨鱼的交配行为非常复杂,不同种类的雄性和雌性鲨鱼在交配前的例行程序也有很大的分别。结伴同游,撕咬和颜色变化等行为模式是共有的。姥鲨等种类的鲨鱼采用复杂的成群环游的行为,目前还不了解这一行为的目的。

短吻棘鲛的卵囊,通常被称为「美人鱼的钱包」。

在雌雄鲨鱼成功交配、同时雌性鲨鱼体内的卵子完成受精之后,这一种属鲨鱼的受精卵就会以下列三种方式中的某一种继续发育:

卵生鲨鱼产下带有厚厚的卵鞘的卵,使它们能够附着在岩石或者海藻上,并抵抗捕食者。这些卵在几天或几星期后孵出,鲨鱼就会离开幼仔让它们独立生存。大多数的卵鞘呈宽广的矩形,也有一些如角鲨产下的"美人鱼钱包"经常被冲到海滩上。

鲨鱼产出幼仔,它们在雌性鲨鱼的子宫内通过胎盘或一种称为子宫液的分泌物获得营养。胎生确保幼仔在生长期间得到很好的孕育,因此出生后能够立刻在严酷的大海中生存。

鲨鱼也养护体内的胚胎,然后产出活的幼仔,但他们不能向它们的后代提供任何直接的营养。相反,孕育中的鲨鱼依赖于卵的卵黄囊维持生计。某些种类的鲨鱼,如鲭鲨使用"奥佛吉(oophagy)"的方式,即鲨鱼妈妈产出一串小的没有受精的卵,被生长中的胚胎吃掉。

1.卵生:一般是大型鲨鱼采用。鲨鱼的卵很大,营养供应不虞匮乏。排出的卵包在扁平的垫形鞘内,而垫形鞘是卵在通过输卵管时四周加上去的,鞘的外皮于进入水中后会变硬,鞘的每个角落都有一个短而中空的角状物,海水能由此进入,使卵获得氧气。每次排卵数目有限。卵呈布袋状或螺旋状,产出后被固定于珊瑚礁、海底植物或石缝中。被冲上海岸的棘鲛空卵囊则被昵称为「美人鱼的小钱包」。

2.卵胎生(非胎盘型胎生): 受精卵在子宫中发育,以卵黄囊或由卵巢排入子宫的卵为营养来源,在子宫中并不形成胎盘。除鲸鲨每次可产300尾以上外,其余每次顶多数十尾,最少的是狐鲛(长尾鲨),每次只产两尾。

3.胎生(胎盘型胎生):外包角质壳的受精卵于子宫中发育,成长所需的营养由卵黄囊胎盘得,直到幼鲨几乎完全成形才产出,每次产数十尾。远洋的大部份鲨鱼是胎生。大部份鲨鱼每年按照季节进行繁殖,一些大型鲨鱼隔年繁殖。大部份鲨鱼怀孕期达8-9个月,白斑角鲨的怀孕期甚至高达24个月。一般而言,大型鲨一次生产较多小鲨,小型鲨则相反。鲨鱼的生长也异常缓慢,直到5-10岁才算性成熟。



12.为什么鱼类怕鲨鱼,而鲨鱼怕海豚?

鱼类怕鲨鱼,而鲨鱼怕海豚。成群的海豚联合起来,有组织地围攻鲨鱼,轮番用有力的鼻子,击撞鲨鱼的体侧部。由于鲨鱼骨骼是软的,防护内脏的能力差,聪明的海豚抓住其要害,拼命地撞击,不让它有喘息之机,直到把鲨鱼的内脏撞坏为止,往往鲨鱼在一场围歼战中很快毙命。


13.鲨鱼的电感受器

鲨鱼头部有个能探测到电流的特殊细胞网状系统,被称为电感受器。鲨鱼就利用电感受器来捕食猎物及在水中自由游弋。美国研究人员对小斑点猫鲨的胚胎进行了研究。通过分子测试,他们在鲨鱼的电感受器中发现了神经嵴细胞的两种独立基因标志。神经嵴细胞是胚胎发育早期形成各种组织的胚胎细胞。人类的神经嵴细胞对人面部骨骼和牙齿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这一发现说明,神经嵴细胞从鲨鱼的脑部移至其头部的各个区域,并在其头部发育为电感受器。
 
鲨鱼的趣话

鲨鱼的种类很多,世界海洋中至少有350多种。鲨鱼,在古代叫作鲛、鲛鲨、沙鱼,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所以号称“海中狼”。鲨鱼食肉成性,凶猛异常,连“海中之王”鲸鱼见了它也得退避三舍。它那食饵时的贪婪凶残本性,给人们留下了可怕的形象。因此,一提起鲨鱼,人们往往会有谈虎色变之感。鲨鱼捕捉食物更比老虎高出一筹,它可充分利用自己独特的嗅觉,探测食物存在的方向和位置,而老虎只是用眼睛和鼻子寻找食物。

奇特的嗅觉根据化石考察和科学家推算得知,鲨鱼在地上生活了约1.8亿年,它早在3亿多年前就已经存在,至今外形都没有多大改变,说明它的生存能力极强。但它性格极为凶猛,难怪人们对它存有较大的偏见,认为它是那么的原始和愚苯,其实,鲨鱼不但具有高度发达的脑子,能借助电磁场导航,能将信息储存在大脑的中心部位,而且可直接把信息发送到运动神经系统;并且凭借敏感的嗅觉维持全部生命活动。因此,嗅觉对鲨鱼更显得十分重要而神奇莫测。

鲨鱼在海水中对气味特别敏感,尤其对血腥味,伤病的鱼类不规则的游弋所发出的低频率振动或者少量出血,都可以把它从远处招来,甚至能超过陆地狗的嗅觉。它可以嗅出水中1ppm(百万分之一)浓度的血肉腥昧来。日本科学家研究发现,在 1万吨的海水中即使仅溶解 1克氨基酸,鲨鱼也能觉察出气味而聚集在一起。如雌鲨鱼临分娩过后,即使在大海里漫游千里之后,又能沿着气味逆游回到它的出生地生活。 1米长的鲨鱼,其鼻腔中密布嗅觉神经末梢的面积可达4842平方厘米,如5—7米长的噬人鲨,其灵敏的嗅觉可嗅数公里外的受伤人和海洋动物的血腥味。

更有趣的是鲨鱼还能根据各种气味来判别自己的孩子,区别敌人和朋友,使自己经常保持与群体的联系,并能雌雄鲨鱼相约去产卵和排精。由于鲨鱼的嗅觉极为灵敏,非常容易地嗅出它们害怕或厌恶的气味。在海水中含量为 800亿分之一的一种人体分泌物——左旋羟基丙氨酸的气味,鲨鱼也可嗅出来。据说曾经有一位钓鲨能手,在后来钓鲨当中,鲨鱼总是不上他的钩,而在同一渔场的其他渔民反而钓的鲨鱼多。鲨鱼为什么害怕这位钓鲨能手呢?经鱼类学家研究发现,那位钓鲨能手曾得过皮肤病,因此留在钓竿上的指纹中含有这种左旋羟基丙氨酸较为丰富。鲨鱼闻到了此种气味,对他自然而然地要退避,不上钩的道理就在此因。

独特的牙齿人们知道,鲨鱼在海洋生物中有它许多独特的生态。除了上述它的灵敏嗅觉和很少生病死亡外,而鲨鱼的牙齿结构又是它的另一个独特生态之一。凡是熟悉鲨鱼的人都知道,它的牙齿像一把锋利的尖刀,能轻而易举地咬断像手指般粗的电缆。如魔鬼鲨,有着长而尖的鼻吻以及锐利的牙齿。不同种类的鲨鱼,它的牙齿大小、形状和功能几乎都不相同。因此,鱼类学家只要从鲨鱼牙齿的形状和大小,就能判别出它是属于哪个目、属、科。

令人惊讶的是鲨鱼的牙齿不是像海洋里其它动物那样恒固的一排,而是具有5—6排,除最外排的牙齿才是真正起到牙齿的功能外,其余几排都是“仰卧”着为备用,就好像屋顶上的瓦片一样彼此复盖着,一旦在最外一层的牙齿发生一个脱落时,而在里面一排的牙齿马上就会向前面移动,用来补足取代脱落牙齿的空穴位置。同时,鲨鱼在生长过程中较大的牙齿还要不断取代小牙齿。因此,鲨鱼在一生中常常要更换数以万计的牙齿。据统计,一条鲨鱼,在10年以内竟要换掉 2万余只牙齿。它的牙齿不仅强劲而有力,而且锋利无比。例如,有些鲨鱼的牙齿长的利如剃刀,它就可以用来切割食物;有的牙齿生成锯齿状,可以用来撕扯食物;还有的牙齿呈扁平臼状,它就可以用来压碎食物外壳和骨头等。好像北美洲的印第安人把鲨鱼的牙齿用作刮胡子的工具。但可怕的是它在相互抢食时,鲨鱼常常就会不分青红皂白,甚至连自己亲生的孩子——鲨仔,也不放过,吃得一干二净;当一条鲨鱼为其它鲨鱼所误伤而挣扎的时候,这头伤鲨就该倒霉了,其它同宗族的兄弟也同样会群起而攻之,直至完全吞食完毕为止;还有更加恐怖的是鲨鱼由于是胎生的,一胎可产10余条鲨仔,最高可达80余条之多,这些鲨仔在娘胎里竟也互相残杀,人们曾在大西洋海岸发现在一种虎鲨的肚子里,作了解剖得出这一结论:娘胎却成了战场,这在任何动物中都是未曾见过的先例。

鲨鱼之所以如此更换牙齿,既与它残暴凶猛、厮杀成性有关,又与它的牙齿形不同分不开。因为鲨鱼的咬食力可以说是在海洋所有动物中最强有力的。曾有人用金属咬力器藏在鱼饵中,用来测定一条体长 8英尺鲨鱼的咬食力大小,经测定结果得知其咬食压力每平方英寸高达18吨。所以有些商轮在航海的日记上曾记载过轮船推进器被鲨鱼咬弯、船体被鲨鱼咬个破洞的事故,这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鲨鱼牙齿的形状很奇特。例如噬人鲨的牙齿边缘具有细锯齿,呈三角形;大青鲨的牙齿则大而尖利;而鲸鲨虽躯体庞大,但它的牙齿却是短细如针;锥齿鲨的牙齿是呈锥状且长而尖;长尾鲨的牙齿则是扁平的呈角状;姥鲨的牙齿既细小而又多似米粒;虎鲨的牙齿宽大呈臼状等等。鲨鱼的牙齿形状之所以繁多,这就象上述所说的与其生态食性是极为密切相关的。

在某种意义上讲鲨鱼全身是牙,其体表覆盖的盾鳞构造和牙齿相近,可以称得上皮肤牙齿。鲨鱼的牙齿有几百颗,可以移动,因此鲨鱼不用担心牙齿不够用,因而具有很大的攻击力。

大白鲨是目前为止海洋里最厉害的鲨鱼,以强大的牙齿称雄。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