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重焕青春光彩

爱喝牛奶的wawdj

{品品布鲁}
VIP
注册
2002-07-28
消息
14,148
荣誉分数
533
声望点数
273
Img214241137.jpg

修缮后的四合院
更多精彩图片>>
  官方网站1月28日讯 近年来,随着北京城市建设拆迁和旧城改造工作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北京的城市环境更加宜居,京城的古都风韵得以永续。
  北京城市拆迁在不断解决矛盾中进步,为越来越的市民带来实惠。目前,引起房屋拆迁的城市建设项目主要包括以下情形:交通、能源、水利、环境和资源保护、市政公用等基础设施建设,旧城区文物和历史街区保护以及危旧房屋改造等工程建设,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以及限价商品住房等保障性或者政策性住房建设,土地整理储备以及其他经规划批准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及一些其他建设项目。在这些项目的拆迁过程中,相关部门遵循“必须符合城市规划”、“维护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和保护文物古迹”、“‘依法、阳光、文明、有情’实施拆迁”等原则,是越来越多的市民得到了实惠。
Img214241138.jpg

修缮后的四合院
  以崇文区前门地区为例,这里1.09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有1.8万间危房,是北京危旧平房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经过上百年的风雨侵蚀,这里大部分房屋破损严重,存在着各种不安全隐患,随时危及着居民的安全,加之该地区没有完善的市政设施,一遇雨季,老旧院落积水严重,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而且这个地区的很多市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活困难。崇文区结合“解危排险”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在前门地区实施居民搬迁工程。2004年,第一批六百户居民脱离危险房屋搬入新居;2005年、2006年,以“解危排险、改造市政、修路为民、保护风貌”为目标,完成了一万多户居民拆迁安置补偿工作。期间,崇文区除了为群众提供经济适用住房,多次组织房源供需见面会,向居民推荐二手房、低价位商品房等各类房源外,还在弘善家园筹建了一批低价房供搬迁居民选择。在拆迁过程中,为保障群众利益,考虑到百姓实际困难,有关部门在按照规定对腾房户进行补偿之外,还对困难家庭给予了一定的困难补助,前述困难家庭均得到了妥善的安置。
  保护古都风貌与改善市民居住条件的工作并行并举。另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自东城区。东城区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本区平房院落、简易楼和中式楼进行了调查,建立了平房区基础数据库。确定了以“微循环”方式实施平房院落修缮改造工作思路并启动了试点。微循环改造的工作程序是:居民提出改造申请→街道办事处组织集体签名→实施主体提出安置方案→街道办事处组织居民讨论→反馈意见给实施主体→实施单位修改安置方案→与全体居民达成安置协议→组织居民搬迁。
  在实施过程中,民意被放在了第一位,改造和搬迁工作要求达到两个100%,就是该院落居民要100%同意提出改造申请,还要100%同意安置方案。两项居民均同意后,就可和实施单位签约,正式开始居民搬迁。居民腾房后“搬而不拆”。首先要征求专家意见,确定院落房屋的维修方式,然后按照保护规划确定功能和建筑类型。微循环不是强制性的,而是充分考虑了居民意愿,需以院落为单位,以居民自愿、集体同意为前提,政府的作用是搭建平台,尽可能为居民服务,解决好可能出现的问题。
  北京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步伐正在改变着这座城市市民的生活,也为他们带来越来越多的实惠。首都国际机场东扩工程中的一组数据非常具有说服力——首都国际机场东扩工程自2003年11月起分期启动房屋拆迁工作,共涉及顺义区3个镇8个行政村2800多户村民;在对村民按照市场评估价格合理补偿后,为降低村民购房负担,顺义区还就近提供安置房,以优惠的价格向被拆迁村民出售,这些安置房市场价格均已超过4000元/m²,而被拆迁村民购买每人可以享受45m²的优惠价(2100元/m²);拆迁区域内的787名有培训意向的转非劳动力接受了免费培训,解决了部分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此外,拆迁区域内群众的就医、入学等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3镇8村2800多户的拆迁,几乎都是在公告后15天内全部签订拆迁补偿协议后自愿搬迁
  随着旧城改造工程的深入开展,北京市民的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在迈向国际化的进程中,北京古都风貌的保持和恢复被放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北京,正在沿着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迈向前进。
  为全面展现北京旧城改造和文物古迹保护成就,北京奥运会官方网站将于近日推出专题策划《北京城市建设拆迁和旧城改造——让旧城重新焕发青春光彩》,带您全面领略这座散发着古老和现代魅力的奥运之城,敬请关注。(黎晗)
 
北京市崇文区明城墙遗址



Img214239136.jpg

拆违改造前:破旧房屋
更多精彩图片>>
  明城墙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距今已有580多年的历史。崇文门一线的城墙遗址是目前仅存的北京内城城垣,全长1.5公里。城东南角楼是全国仅存的规模最大的城垣转角角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几何时,遗址范围内竟有79个单位、2600余户居民,依着城墙建造的厂房、车间杂乱不堪。埋没于平房堆里的古老城墙,非但神采不再,而且危机四伏——有的住户甚至拆了城砖盖房子,将城墙打洞改做后山墙。2001年,市委市政府投巨资,腾退占用遗址的单位和居民,并将残断城墙加固修缮。一年后,500年的老城墙遗址“复活”了,变成了弥漫着古风遗韵的都市公园。
Img214239137.jpg

拆违改造前:明城墙遗址被违建房屋损坏
Img214239138.jpg

拆违改造前:拥挤的街道成为安全隐患
Img214239139.jpg

拆违改造前:有些房屋已经岌岌可危
Img214239140.jpg

拆违改造后:明城墙遗址公园里漂亮通道
Img214239141.jpg

拆违改造后:到处是美丽的鲜花
Img214239142.jpg

拆违改造后:明城墙遗址被有效的保护了起来
Img214239143.jpg
 
永定门



Img214239381.jpg

改造前:街边都是破旧的房屋
更多精彩图片>>
  2004年,老北京“五镇”之一的燕墩从垃圾堆中“现身”,中轴线的南大门永定门城楼再次高高耸立,成了南城的标志性建筑。
  50年前拆除了永定门,“北京的中轴线从此像一根断了线的琴弦”。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城市南中轴线的结点——永定门不修复,北京的旧城就不完整,那将是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
Img214239382.jpg

改造前:破旧的房屋
  在大规模修缮的同时,一些消失已久的老北京地标式建筑也重新出现在北京的版图上,比如永定门城楼。
  中轴线南端是永定门,它的历史脉络非常清晰:初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2年),乾隆年间重建城台和瓮城。1957年,这座明清北京外城七门中最大、最重要的城门被彻底拆除。“北京的中轴线从此像一根断了线的琴弦”。
Img214239383.jpg

改造前:杂乱的街道
  “没了永定门,北京的旧城格局就不完整了。”两院院士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说。
  2000年6月,年逾七旬的专家王世仁先生在《关于重建永定门的建议书》中写道:“完整的中轴线代表了北京的历史文脉。中轴线上的门、桥、枋、殿,就是文脉的标志,每处都记载着首都的历史变迁。城市失去历史标志,等于失去了记忆,保护好这条中轴线,也就是使后人不至于看到一个失去记忆的城市。”
Img214239384.jpg

改造后:整洁的街道(效果图)
  建议几上几下,规划几经曲折,交通、资金成了一道道拦路虎。
  永定门的重建得益于申奥成功。永定门是中轴线的南端,而汇集了一半以上奥运会设施的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正位处中轴线的北延长线顶端,不修复永定门,中轴线就是不完整的,北京的旧城就是不完整的。更何况重建永定门是北京实施“人文奥运文物保护工程”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北京城中轴线景观整治工程最重要的一点。也正因为此,最终,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在原址按历史原貌复建永定门城楼。
Img214239385.jpg

改造后:雄伟的城门
  2003年,南中轴危改整治工程正式运行。市文物局、城建道桥公司、北京公联、崇文区文委、宣武区文委、北京园林古建公司等十几家单位同时聚集在27公顷的地界上,永定门城楼复建、坛墙外拆迁、绿化、管道铺设……全部同时进行。为建城楼打地基而拆掉永定门桥北端的一跨,仅仅用了一个下午,如果照着正常工序至少需要一周。当时,所有的部门都为永定门城楼复建开了“绿灯”。
  2004年3月10日,永定门开工复建,其原则就四个字:“原汁原味”。文物专家对永定门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以1937年的永定门城楼实测图为基础进行了复建设计;从非洲购置了12根铁力木,加工成12米高、重达4吨的“金柱”;两段百米长的明末御道重见天日,被原状保留;发现的百余块清代旧城砖物尽其用。最幸运的是,消失多年的永定门城楼石匾也完好无损地在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被发现。
Img214239386.jpg

改造后:成为市民闲暇的好去处
  2004年9月,消失了近半个世纪的永定门城楼重新屹立在中轴线的南端。
  “从此,7.8公里的中轴线再次贯穿南北,‘方城中轴’的都城规划布局的基本程式得以再现。”古建专家王世仁难掩兴奋之情。
  站在城楼上向北眺望,苜蓿叶状的永定门新桥环绕城楼,双向8车道打通了南中轴路瓶颈,绿树掩映下,天坛、先农坛清晰可见,一条笔直的天街通向正阳门……
Img214239387.jpg

改造后:绿草繁花
Img214239388.jpg

改造后:优美的环境

Img214239389.jpg
 
永定门



Img214239381.jpg

改造前:街边都是破旧的房屋
更多精彩图片>>
  2004年,老北京“五镇”之一的燕墩从垃圾堆中“现身”,中轴线的南大门永定门城楼再次高高耸立,成了南城的标志性建筑。
  50年前拆除了永定门,“北京的中轴线从此像一根断了线的琴弦”。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城市南中轴线的结点——永定门不修复,北京的旧城就不完整,那将是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
Img214239382.jpg

改造前:破旧的房屋
  在大规模修缮的同时,一些消失已久的老北京地标式建筑也重新出现在北京的版图上,比如永定门城楼。
  中轴线南端是永定门,它的历史脉络非常清晰:初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2年),乾隆年间重建城台和瓮城。1957年,这座明清北京外城七门中最大、最重要的城门被彻底拆除。“北京的中轴线从此像一根断了线的琴弦”。
Img214239383.jpg

改造前:杂乱的街道
  “没了永定门,北京的旧城格局就不完整了。”两院院士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说。
  2000年6月,年逾七旬的专家王世仁先生在《关于重建永定门的建议书》中写道:“完整的中轴线代表了北京的历史文脉。中轴线上的门、桥、枋、殿,就是文脉的标志,每处都记载着首都的历史变迁。城市失去历史标志,等于失去了记忆,保护好这条中轴线,也就是使后人不至于看到一个失去记忆的城市。”
Img214239384.jpg

改造后:整洁的街道(效果图)
  建议几上几下,规划几经曲折,交通、资金成了一道道拦路虎。
  永定门的重建得益于申奥成功。永定门是中轴线的南端,而汇集了一半以上奥运会设施的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正位处中轴线的北延长线顶端,不修复永定门,中轴线就是不完整的,北京的旧城就是不完整的。更何况重建永定门是北京实施“人文奥运文物保护工程”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北京城中轴线景观整治工程最重要的一点。也正因为此,最终,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在原址按历史原貌复建永定门城楼。
Img214239385.jpg

改造后:雄伟的城门
  2003年,南中轴危改整治工程正式运行。市文物局、城建道桥公司、北京公联、崇文区文委、宣武区文委、北京园林古建公司等十几家单位同时聚集在27公顷的地界上,永定门城楼复建、坛墙外拆迁、绿化、管道铺设……全部同时进行。为建城楼打地基而拆掉永定门桥北端的一跨,仅仅用了一个下午,如果照着正常工序至少需要一周。当时,所有的部门都为永定门城楼复建开了“绿灯”。
  2004年3月10日,永定门开工复建,其原则就四个字:“原汁原味”。文物专家对永定门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以1937年的永定门城楼实测图为基础进行了复建设计;从非洲购置了12根铁力木,加工成12米高、重达4吨的“金柱”;两段百米长的明末御道重见天日,被原状保留;发现的百余块清代旧城砖物尽其用。最幸运的是,消失多年的永定门城楼石匾也完好无损地在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被发现。
Img214239386.jpg

改造后:成为市民闲暇的好去处
  2004年9月,消失了近半个世纪的永定门城楼重新屹立在中轴线的南端。
  “从此,7.8公里的中轴线再次贯穿南北,‘方城中轴’的都城规划布局的基本程式得以再现。”古建专家王世仁难掩兴奋之情。
  站在城楼上向北眺望,苜蓿叶状的永定门新桥环绕城楼,双向8车道打通了南中轴路瓶颈,绿树掩映下,天坛、先农坛清晰可见,一条笔直的天街通向正阳门……
Img214239387.jpg

改造后:绿草繁花
Img214239388.jpg

改造后:优美的环境

Img214239389.jpg
 
火神庙

日期:2008-01-24

Img214239420.jpg

修缮前的火神庙
更多精彩图片>>
  2005年,火神庙在违建中躲了近半个世纪,终于亮相街面。
  火神庙在西城区地安门外大街77号。现已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传为元建。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重修,殿宇改作琉璃瓦顶,并建重阁,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重修。俗称火神庙。市区两级政府投资1000万元修缮资金的支持,以修缮资金带动中国道教协会筹资2000万元搬迁占用单位和住户,不足部分由区财政承担。火神庙的腾退及修缮工程不仅可以彻底消除安全隐患,使文物得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同时还将带动周边地区景观环境的改善,为今后的文物腾退工作探索出一条新路。
Img214239421.jpg

修缮前的火神庙
Img214239422.jpg

修缮前的火神庙

Img214239423.jpg

修缮前的火神庙

Img214239424.jpg

修缮后的火神庙

Img214239425.jpg

修缮后的火神庙

Img214239426.jpg

修缮后的火神庙

Img214239427.jpg
 
圆明园



Img214239179.jpg

含经堂遗址保护前
更多精彩图片>>
Img214239180.jpg

含经堂遗址考古发掘前
Img214239181.jpg

含经堂遗址保护现状
  一、历史概况
  据史料记载,圆明园大规模兴建由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起,是经清朝五代皇帝150余年扩建经营而逐步形成的大型御园。共占地352.13公顷,其中陆地面积228.4公顷,水面面积123.73公顷,建筑占地面积60公顷(约17万平方米), 叠山250余座,筑桥180余座,有风景群组108处。而中西合璧的西洋楼,在中国和世界园林建筑史上更是独树一帜。
  园内造景以松、竹、柳、荷为四大植物要素,包括牡丹在内的各种名木佳卉约80余种。它集中了历代珍藏的图书、器物、珠宝,种类繁多,难以计数;另有匾额千余,御制诗文近5000篇,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皇家博物馆。
  从雍正朝起,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均在圆明园临朝听政,每年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园内居住。清廷许多重大决策及重大外交活动,都是在园内决定和进行的。
  自1860年10月圆明园遭英法联军劫掠焚毁,至1976年11月圆明园管理处成立,圆明园经受过四次大的劫难——即“火劫”、“木劫”、“石劫”、“土劫”,而逐步沦为一片废墟。
  历史上的圆明园是中国皇家园林的杰作,在中国乃至世界园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曾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被英法联军焚毁以后的圆明园遗址,既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也是广大群众享用的园林资源,又具历史研究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功能,同时还是传承人类文明的独特载体。如何保护和利用好圆明园遗址,历来备受世人关注。因而也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整治情况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市、区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相关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圆明园管理处围绕《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近期实施方案”的落实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实质上的进展。
  ⒈完成了三园内27个村点的居民拆迁和13个单位的“腾退”工作,从根本上制止和解决了圆明园遗址遭受人为蚕食和破坏的现象。基本上实现了“迁出去”的目标。总投资3.5亿元。其中,市文物局支持资金1000万元;海淀区政府斥资3.4亿元。
  ⒉清除三园内垃圾50万立方米,拆迁地上物2万余平方米。累计投入资金1560万元。其中,市文物局支持资金400余万元;海淀区政府投资1160万元。
  ⒊调整三园内经营、活动项目和内容,先后取消了碰碰车、“图腾”、“花骄”等游乐经营项目,拆除了3000余平方米不符合遗址公园内涵和环境氛围的商业网点。管理处投入资金10万余元(而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达200万元)。
  ⒋恢复山形30万平方米(占总量的57%);恢复清挖疏通水系100余公顷(占总量的80%);调整新植树木13万余株,栽植莲藕20公顷;整修驳岸29885余延长米(占总量的52%);海淀区政府共投资1.4亿元。
  ⒌大面积考古勘探遗址29处(占总量的26%);工程前期考古勘察5.72万平方米(占陆地总面积的2.7%);遗址保护面积近万平方米(占总量的0.58%);累计投入资金3662万元。其中市文物局投资3490万元;区政府投资172万元。
  ⒍铺装园路2.4万平方米;修建桥涵40余座(占总量的22%;其中按原貌恢复的仅为2座,占总量的1.1%)。
  ⒎复建修缮古建1627平方米(占总量的0.9%),包括复建保护绮春园宫门、槛碧亭、迷宫石亭、抢险修缮正觉寺等。其中市文物局投资600万元。
  ⒏复建三园围墙11000延长米(占总量的65%)。累计使用资金1740万元。其中,市政府投资40万元;市文物局拨款685万元;区政府投资215万元;曾宪梓先生捐资800万元。
  初步形成了福海、绮春园和长春园三大景区。目前圆明园遗址公园对外开放的面积到达200公顷。
Img214239182.jpg

茜园遗址围墙原状
Img214239183.jpg

茜园遗址围墙现状
Img214239184.jpg

四宜书屋遗址住户拆迁前
Img214239185.jpg

四宜书屋遗址住户拆迁后现状
Img214239186.jpg

正觉寺三圣殿西配殿修缮前
Img214239187.jpg

正觉寺三圣殿西配殿修缮后
Img214239188.jpg

正觉寺文殊亭修缮前
Img214239189.jpg

正觉寺文殊亭修缮前
Img214239190.jpg

正觉寺文殊亭修缮后现状
Img214239191.jpg

正觉寺山门修缮后现状
 
白塔寺



Img214239223.jpg

白塔寺修缮前
更多精彩图片>>
Img214239224.jpg

白塔寺修缮后
  白塔建成于至元十六年(1279年),这一工程由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主持,经过8年精心修建,并迎释迦佛舍利藏于塔中。同年,忽必烈又令以塔为中心,修建一座面积约16万平方米的大寺院,名“大圣寿万安寺”(因塔又名白塔寺),因塔、寺位于大都城的西部,故又有“西苑”之称。寺建成于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此后,这里就成为元代皇家进行宗教活动和百官习仪的中心场所,同时也是蒙汉佛经及其他书籍的译印之处。元末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特大雷火焚毁了大圣寿万安寺的所有殿堂,只有白塔幸免。直至明宣德八年(1433年)明宣宗朱瞻基才又敕令修葺白塔。到明天顺元年(1457年)宛平县民郭福向朝廷请修寺庙。寺建成后改称妙应寺,面积仅13000平方米,只是原元代白塔寺的白塔以南的中间一个狭长地带。明成化元年(1465年)在白塔塔座的周围加修了铁灯龛108座,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重修了白塔宝盖,并在覆钵上放上一座小铜碑,上书“重修灵通万寿宝塔天盘寿带”和“大明万历岁次壬辰季春”字样。清代对白塔又屡有修葺。如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乾隆十八年(1753年)、乾隆五十年(1785年)、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都对寺、塔进行过修缮。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白塔寺的供器、经卷也被劫掠一空。宣统元年(1909年)对寺庙进行了一次整修。民国十四年(1925年)及二十六年(1937年)又对白塔及寺院进行了较大的修缮。解放后,国家为保护这处重要的历史文物采取了很多措施。1961年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4年。文物部门在塔上安装了避雷针。1965年行了一次修缮。“文化大革命”中,白塔寺也遭到了破坏。1976年唐山地震,白塔天盘下的十三天顶部被震坏。1978年对白塔及4座殿堂进行了全面整修,在铜塔顶内部发现了乾隆十八年(1753年)修缮时存留的一批珍贵佛教文物。1980年成立了保护机构,正式对外开放。2000年北京市政府投入3000万元资金,搬迁腾退白塔寺西路居民,投入修缮经费3500万元对西路进行修复、中路现有建筑进行修缮,并对社会开放。
 
组图:央视新台址全面安装玻璃幕墙 8月直播奥运

日期:2008-01-24

Img214238848.jpg


更多精彩图片>>
  官方网站讯 2008年1月23日,北京,高度达234米的中央电视台新台址主楼全面开始安装玻璃幕墙,2009年1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新台址电视文化中心(TVCC)将在2008年8月奥运期间投入使用,并进行奥运赛事直播。
  据悉,中央电视台新台址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07年世界十大建筑奇迹”,2008年9月央视50周年台庆将在新台址举行。(图片来源:国新图片库)
Img214238849.jpg


Img214238850.jpg
 
月坛



Img214240642.jpg

修缮前
更多精彩图片>>
  月坛又名夕月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祀夜明之神(月亮)和天上诸星宿神祗的处所。 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月坛在1955年辟为月坛公园,面积120亩。1933年在外坛修建了天香庭院、揽月亭、爽心亭和嫦娥奔月雕塑等。1987年又增建了月下老人祠和碑墙。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Img214240643.jpg

修缮后
  由于历史原因,月坛内部分文物古建长期被一些单位和居民占用。2004年以来,北京市及西城区政府投入1.9亿元搬迁占用单位和居民,进行文物修缮,2004年开始一期工程,主要完成坛墙和神路的修复。2005年至2007年进行二期工程,主要完成钟楼、具服殿和东、北天门修缮。2007年4月26日月坛文物修缮一、二期工程竣工,月坛公园重新对社会开放。
 
组图:首都机场第三航站楼将试运营 进行最后模拟演练

日期:2008-01-24

Img214238907.jpg


更多精彩图片>>
  官方网站讯 2008年1月23日,一架飞机从首都机场第三航站楼旁飞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重点工程之一——首都机场第三航站楼将于2月29日投入试运营,目前正在进行最后的模拟演练。(图片来源:国新图片库)
Img214238908.jpg


Img214238909.jpg


Img214238910.jpg


Img214238911.jpg
 
组图:“亚洲第一站”北京南站扩建工程主体建成

日期:2008-01-22

Img214237455.jpg

即将竣工的北京南站主站屋屋顶。
更多精彩图片>>
  2008年1月22日,北京奥运会配套工程——北京南站扩建工程主体基本建成,预计2008年8月1日正式投入运营。
  据介绍,“亚洲第一站”北京南站是京沪高铁和京津城际铁路起点站。(图片来源:国新图库 钮一新摄)
Img214237456.jpg

一辆“和谐号”列车穿越主体建成的北京南站。
Img214237457.jpg

即将竣工的北京南站京沪高铁和京津城际候车大厅。
 
图文:车公庄南街开通 与百万庄大街等三街一线贯通

日期:2008-01-16 来源:北京晚报

Img214233470.jpg


更多精彩图片>>
  车公庄南街的道路修建完工通车。这条道路是从一片居住区中开辟出来的,将车公庄北街向南延伸了约1公里,并使车公庄大街、百万庄大街和阜成门外大街一线贯通。李刚摄
 
图文: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开始修缮 崭新面貌迎客

日期:2008-01-10

Img214229749.jpg


更多精彩图片>>
  2008年1月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开始修缮施工,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两会”的召开。(来源:国新图库)
 
元旦至春节南北方传统灯饰精华登陆王府井日期:2008-01-04 来源:北京晚报

Img214226313.jpg


更多精彩图片>>
  从元旦一直到春节期间,荟萃了南北方传统灯饰精华的大红灯、花灯、宫灯、走马灯、水晶圆灯、铁编灯等,将分别以“贺岁迎新花灯俏”、“花灯争艳喜迎春”、“红红火火过大年”3个节庆主题,在金街张灯结彩。这是各地传统灯饰首次以贺岁迎春的形式大规模地集中亮相京城商街。 本报记者阎彤摄
 
京城迎来2008年首个蓝天 阳光灿烂过新年日期:2008-01-01 来源:北京晚报

Img214224464.jpg


更多精彩图片>>
  今天上午,京城迎来2008年首个蓝天,阳光让走在街头的人们多了份新年的惬意。白继开摄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