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A.---中国传统香艺及瓷艺欣赏-瓷艺部分-中国传统香艺及瓷艺品(第1页名窑上品-第2页景德镇茶具和丝绸香包手袋-第三页天然薰香老檀香-第五页紫砂预订。

O.C.A.

文明小店的伙计
注册
2008-05-05
消息
167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26
  喜爱中国传统的香瓷及香器瓷器,并打算在这边做这个主题的小生意。现在还不知道市场情况如何,我自己也在学习之中。所以先开个贴子,一方面了解市场情况,另一方面也希望把我们中国传统的香文化、香艺品和融合现代工艺技巧的仿古精美瓷器,介绍给这里的华人和本地居民。

  或许你认为它们和你的生活距离比较远,或者因为知之太少,所以虽然喜欢但担心上当受骗。这种心情我一样也有,对此我曾做了一些了解,会把相关信息陆续跟在这贴后面。

  现在开这个贴,一边转载些相关知识(比较基础的),一边贴些图片,希望大家留意一下即可。如果它能引起你的兴趣,可以一起交流;甚至你是行家,就请多多指点,都很欢迎。不知道能不能按小生意做,不过没关系,做不成就把它当做闲暇爱好也不错,毕竟都是我们中国传统的精粹,代表了我们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一隅,多了解些对我们自己也有一定的好处。

  希望这个开贴和随后的跟贴,能给你的业余生活带来享受和乐趣。如果你对陆续上传的香艺品(包括日用香类,非香水类)和仿古瓷器(包括欣赏品和仿古风格的日用品)有兴趣,也可以给我留言咨询。或者你有哪些喜欢的东西,不妨尝试和我联系,看是否能预订。

  [FONT=楷体]本贴是瓷文化和瓷艺品部分专题[/FONT],先开了这贴并感谢你的关注。

  O.C.A.


以艺术角度欣赏,以日用价格享受.


 
中国瓷器艺术发展概观

中国瓷器艺术发展概观

  从初创于商代、到真正创制于东汉时期的中国瓷器,是中国人为世界文明史的又一重要贡献。

  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达到高度成熟;

  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涌现,著名传世之窑有:哥窑,定窑,官窑,汝窑,钧窑;

  明清时代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又都超过前代。

  我国的陶瓷业至今仍兴盛不衰,质高形美,其中比较著名的陶瓷产区有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广东石湾和枫溪、江苏宜兴、河北唐山和邯郸、山东淄博等。

  鉴于力量所限,O.C.A.希望在后续的贴子中,先对 :cool:宋瓷:cool: 做些推荐,敬请关注。

  
 
中国传统瓷艺鉴赏贴-非商品推荐。

中国宋代五大官窑名瓷鉴赏(图)-钧瓷


【钧瓷】

[FONT=仿宋_gb2312]  宋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FONT]

[FONT=仿宋_gb2312]  钧窑瓷器历来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俱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它创造性地使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条件下烧制出窑变铜红釉,并由此繁衍出茄皮紫、海棠红、丁香紫、朱砂红、玫瑰紫等多种窑变色彩,红里有紫,紫中有蓝,蓝里泛青,青中透红,青蓝错杂,红紫相映,宛如蔚蓝[/FONT][FONT=仿宋_gb2312]的天空中出现的一片彩霞,五彩渗化,交相辉映。古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等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灵活,变化微妙之美。钧窑瓷器不但釉色绚丽多彩,周身还布满珍珠点、兔丝纹、鱼子纹、蟹爪痕和曲折迂回的蚯蚓走泥纹等生动美妙的窑变流纹。加之其釉质乳光晶莹、肥厚玉润,达到了类翠似玉赛玛瑙的美丽程度,形成了钧釉无可比拟的独有特色,确有巧夺天工之美,在我国陶瓷工艺美术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钧窑瓷器丰富多彩的铜红窑变釉的成功烧制,彻底改变了以往青釉类瓷器一览无余的单色格局,极大地丰富了陶瓷装饰的内容,并为以后中国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在中国陶瓷发展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FONT]

[FONT=仿宋_gb2312]  钧窑瓷器以其蕴润雅致,五彩斑斓的釉色著称于世,同时它也是釉和造型完美结合的产物。钧瓷造型既要讲究实用功能,符合生活的客观规律,还要考虑到艺术美,钧窑瓷器的釉层丰满且有流动性,为了适应钧釉的这种特点,在造型上除了注意圆、扁、方、长、曲、直、缩、张格局合称和虚实得当之外,还必须做到浑厚端庄,典雅大方,装饰简练,线条明朗,棱角突出,起伏得当,以增强钧釉的艺术美。其主要表现在:釉色美,铜红釉的成功运用以及窑内温度和还原气氛的恰到好处;纹路美,釉在器型的不同位置就会出现拉丝、沉积、结晶等变化,呈现出兔丝纹、蚯蚓走泥纹、鱼子纹和珍珠点等名贵纹路;流动美,厚釉在相应的器型上,经煅烧熔融流动,釉色与纹路相交出奇,浑然构成一幅幅神异的图画,这些流动的画面,变幻莫测,犹如鬼斧神工,又如自然天成,随着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呈现出各种绝纱奇景,如高山云雾、峡谷飞瀑、满山翠竹、星辰满天、寒鸦归林等,令人叹为观止,拍案称奇。 [/FONT]

[FONT=仿宋_gb2312]  尤为令人难以忘怀的是1997年7月1日,我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历史时刻,河南省选择了最能代表中原悠久历史与璀璨文明的钧瓷,制作成名为“豫象送宝”的特大钧瓷瓶,作为贺礼送往香港,表达了河南9600万人民对香港回归祖国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的良好祝愿。整件贺礼由瓶、座、墩、展台四部分组成,高贵的窑变紫红釉钧瓷瓶和宝石蓝色的座墩上下叠放,三个部分总高1997毫米,寓意1997年香港回归。其中墩为鼓形,饰有鼓钉。钧瓷瓶的造型则借鉴于传统的观音瓶造型,古朴端庄,浑厚肃穆。整体釉色经红色为主,红中泛紫,紫中透蓝,呈现出一派热烈欢腾的喜庆气氛。 [/FONT]

[FONT=仿宋_gb2312]  钧瓷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在经历了几百年的沧桑之后的今天,它又被重新挖掘出来,得到了更为空前的发展,并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如今的钧瓷生产无论是造型设计,烧成工艺,还是品种釉色,艺术风格,都日臻完美。当代钧瓷取“宋钧”釉厚均匀,采“元钧”聚色成形,继千年传统技艺,融现代美学情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陶瓷爱好者所珍藏,收藏界也历来就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之说。当我们欣赏它的时候,不仅会为它乳光晶莹,五光十色的釉色感到惊奇,而且更会为它浑然天成,极富有诗情画意,绚丽多彩的窑变景观所折服,它的可贵之处也就体现在这一点,钧瓷的窑变釉色是任何美术大师也不可能设计绘画出来的,“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便是对钧瓷窑变的形象说明。 [/FONT]

[FONT=仿宋_gb2312]  钧窑瓷器不仅具有强烈的古典魅力,使人产生出民族自豪感,而且它还把自然艺术、科学和历史浑然融为一体,充分显示出含蓄、柔和之美。“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愿这灵性天地的钧瓷珍品,能给世人增添无限的艺术享受。[/FONT]
[FONT=仿宋_GB2312][/FONT]
 

附件

  • 00-0004-钧瓷-001-钧窑鼓钉三足洗.jpg
    00-0004-钧瓷-001-钧窑鼓钉三足洗.jpg
    16.3 KB · 查看: 494
  • 00-0004-钧瓷-002-玫瑰紫釉尊.jpg
    00-0004-钧瓷-002-玫瑰紫釉尊.jpg
    19.2 KB · 查看: 491
  • 00-0004-钧瓷-003-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托.jpg
    00-0004-钧瓷-003-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托.jpg
    31.6 KB · 查看: 485
  • 00-0004-钧瓷-004-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jpg
    00-0004-钧瓷-004-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jpg
    25.7 KB · 查看: 497
中国传统瓷艺鉴赏贴-非商品推荐。

中国宋代五大官窑名瓷鉴赏(图)-汝瓷


【汝瓷】

[FONT=仿宋_gb2312]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冠绝古今之中国磁器名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FONT]​


[FONT=仿宋_gb2312]  汝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闪耀着灿烂的光辉。南宋叶真《坦斋笔衡》说:“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说明汝窑在接受宫廷的任务,烧造汝官窑器,使北方青瓷的技术成为全国之冠。[/FONT]

[FONT=仿宋_gb2312]  在制瓷工艺上开创了香灰色胎,超过了以前南方所有的青瓷,在烧成工艺上,采用满釉支烧的方法烧成的支钉痕,其细小而规整的程度绝无仅有,汝窑主要依靠釉中所含少量铁份,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纯正的天青色,使汝窑釉面开裂纹片成为一种装饰,使在烧成过程中无意识的缺陷(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而产生的缺陷)变成了有意识的装饰。 [/FONT]

[FONT=仿宋_gb2312]  由上可知,汝窑采用了南方越窑的釉色,同时又吸收定窑的印花技术,创造了印花青瓷的特殊风格,南宋周辉《清波杂志》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汝窑产品土质细腻,胎骨坚硬,釉色润泽,釉中含玛瑙末,产生特殊色泽,其色有卵白、天青、粉青、豆青、虾青、虾青中往往微带黄色,还有葱绿和天蓝等。尤以天青为贵,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称誉。釉屋莹厚,有如堆脂,视如碧玉,扣声如馨,釉面沙眼显露了蟹爪纹、鱼子纹和芝麻花。汝瓷的烧制,以小支钉满釉支烧。由于为宫廷烧制时限很短,产量有限,流传很少,南宋时已“近尤难得”。[/FONT]

[FONT=仿宋_gb2312]  著名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曾说过“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得尽善美也。”汝州一带民间也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件”的口碑广为流传。 目前,传世汝官窑器物不足百件,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英国达维德基金会以及美国、日本、香港等私人收藏家手中。 由于文献记载不详,遗址出土甚少,汝官窑口在何处?汝窑之谜一直困扰着中国古陶瓷研究人员。[/FONT]

[FONT=仿宋_gb2312]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寻找汝窑,直到80年代才在河南省宝丰县发现。经过中央和河南地方文物考古工作者数十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河南宝丰县清凉寺村找到了为北宋宫廷烧造的御用汝瓷的窑口。 [/FONT]

[FONT=仿宋_gb2312]  从1987年开始,由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进行试掘,首次发现了为北宋宫廷烧制御用汝瓷的窑口,从而使这一重大历史悬案有了答案。到目前为止,对汝窑址已进行了五次发掘,发掘品中除了与原世品中相同的完整器和碎片外,还出土一些传世品中见不到的新器形,如镂空香炉,乳钉器及天蓝釉刻花鹅颈瓶等,获得了一批重要的实物资料,为传世汝窑器鉴定与鉴赏提拱了可行的实物依据及新资料。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相信汝窑将会有更多的发现。 [/FONT]

[FONT=仿宋_gb2312]  汝窑的高超技艺,不仅为宫中禁烧,更由于要求严格,产量有限,为一般人所难得,所以到南宋时,就已“近尤难得。”为了不断满足宋皇室的需求,继汝窑之后,又在北宋京都汴梁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当然,大观政和间在京都置窑烧造的官窑器,也离不开汝州工匠们熟练的技巧,所以北京故宫物院收藏汝窑三足洗与北宋官窑的冲耳足炉,两者釉色极相似,风格也类同。 北宋末年,宋金对峙,金人南侵,北宋灭亡。宋皇南迁至临安后,仍在郊坛下设官窑烧造瓷器,史称南宋官窑,当然,南宋官窑更直接受到北宋官窑的直接影响,其中部分来自北方的制瓷匠师。随着北宋南迁到达临安,制瓷匠师也将原有的汝瓷与北宋官窑的烧造技术带到了南方,加上当地制瓷原料和条件,使南宋官窑更加兴旺发达起来。[/FONT]

[FONT=仿宋_gb2312]  所以,北宋汝窑、汴京官窑与南宋官窑,不仅一脉相承,而且各有千秋,并有发展与创新。由于汝窑以玛瑙为釉,形成特殊色泽,还以香灰胎满釉裹足支烧,为其它窑所不及,更受到北宋皇宫的偏爱与赞赏,因而汝瓷成为“名瓷之首,汝窑为魁”,得以流芳百世。[/FONT]
 

附件

  • 00-0004-汝瓷-001-汝窑莲花式温碗.jpg
    00-0004-汝瓷-001-汝窑莲花式温碗.jpg
    23.8 KB · 查看: 512
  • 00-0004-汝瓷-003-汝窑碗.jpg
    00-0004-汝瓷-003-汝窑碗.jpg
    19 KB · 查看: 477
  • 00-0004-汝瓷-004-汝窑三足洗.jpg
    00-0004-汝瓷-004-汝窑三足洗.jpg
    17.7 KB · 查看: 485
  • 00-0004-汝瓷-005-汝窑三足樽.jpg
    00-0004-汝瓷-005-汝窑三足樽.jpg
    22.5 KB · 查看: 492
  • 00-0004-汝瓷-006-被蒋介石带到台湾的国宝-汝瓷盘.jpg
    00-0004-汝瓷-006-被蒋介石带到台湾的国宝-汝瓷盘.jpg
    24.1 KB · 查看: 483
中国传统瓷艺鉴赏贴-非商品推荐。

中国宋代五大官窑名瓷鉴赏(图)-官瓷


【官瓷】

[FONT=仿宋_gb2312]  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有南北之分。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FONT]
[FONT=仿宋_GB2312][/FONT]

[FONT=仿宋_gb2312]  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由官府直接营建,专烧宫廷用瓷,官窑有南北之分。据宋人叶[FONT=仿宋体]寘(转贴按音同:制)[/FONT]在《坦斋笔衡》中记载,北宋徽宗大观年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官府设窑开始烧造青瓷,称为北宋官窑。靖康之难,宋高宗赵构避逃东南,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在杭州凤凰山设立修内司官窑,也称“内窑”。并在南郊的乌龟山八卦田郊坛下附近别立新窑,即郊坛下官窑。这是北宋汴京官窑的继续,历史上称为南宋官窑。[/FONT]


[FONT=仿宋_gb2312]  北宋官窑胎骨与汝瓷极似,精细坚密,分为深、浅灰色。釉面光润,釉下并有一层深酱色“护胎釉”。而南宋官窑的胎土多呈黑褐色、灰褐色、灰色及红褐色等,胎质轻薄,釉层较厚,釉色有粉青、月白、油灰和米黄等多种,以粉青为上,浑厚滋润,纯净莹澈。其造型端庄,线条洗练。[/FONT]

[FONT=仿宋_gb2312]  官窑瓷器与汝、哥、钧窑瓷器一样,特别注重釉色美。其凝厚的釉层就是采取先素烧胎体,然后多次施釉的方法完成的,釉层厚度往往大于坯体的厚度,如同堆脂,釉面上显露横竖交织的蟹爪纹片或层层叠错的冰裂纹片。官窑瓷器多为素面,既无精美的雕饰,又无艳彩的描绘,且多用凸凹直棱或弦纹为饰,在釉面自然优美的片纹点缀下颇显高贵典雅。同时,由于胎料中含铁量极高,致使器物的口缘釉薄处露出胎色,称为“紫口”。器足底端刮釉露胎处呈黑褐或深灰色,称为“铁足”。“紫口铁足”是官窑瓷器的重要特征。也许是釉色和苍天之色相似,官瓷尤为历代皇帝所推崇和喜爱。清乾隆皇帝曾为官瓷作诗曰:“李唐越器久称无,赵宋官窑珍以孤。色自粉青泯火气,纹犹鳝血裂冰肤。摩挲真是朴之朴,咏吧仍非觚不觚。合赠何人合长吉,簪花得句负奚奴。”清代陈浏在《陶雅》中赞道:“宋官窑者绝不经见,世人罕有识之者。”[/FONT]

[FONT=仿宋_gb2312]  官窑瓷器的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多仿周、汉古制,谆厚朴实,崇高古雅。 [/FONT]
 

附件

  • 00-0004-官瓷-001-南宋官窑瓜棱瓶.jpg
    00-0004-官瓷-001-南宋官窑瓜棱瓶.jpg
    13.7 KB · 查看: 475
  • 00-0004-官瓷-002-宋官窑清瓷小碗.jpg
    00-0004-官瓷-002-宋官窑清瓷小碗.jpg
    16 KB · 查看: 475
  • 00-0004-官瓷-003-老虎洞官窑青瓷敞口球腹瓶.jpg
    00-0004-官瓷-003-老虎洞官窑青瓷敞口球腹瓶.jpg
    14.5 KB · 查看: 479
  • 00-0004-官瓷-004-官窑釉花口 玉壶春.jpg
    00-0004-官瓷-004-官窑釉花口 玉壶春.jpg
    10.8 KB · 查看: 476
  • 00-0004-官瓷-005-官窑斗立杯.jpg
    00-0004-官瓷-005-官窑斗立杯.jpg
    9.3 KB · 查看: 481
中国传统瓷艺鉴赏贴-非商品推荐。


中国宋代五大官窑名瓷鉴赏(图)-定瓷


【定瓷】

[FONT=仿宋_gb2312]  宋代北方著名瓷窑。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始烧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金、元时期逐渐衰落。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FONT]


[FONT=仿宋_gb2312]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涧滋村及东西燕村,宋代属定州,故名。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着称,兼烧黑釉、酱釉和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 [/FONT]
[FONT=仿宋_GB2312][/FONT]

[FONT=仿宋_gb2312]  定窑是继邢窑而起的白瓷窑场。器型唐以碗为主,宋代以碗、盘、瓶、碟、盒和枕为多,亦产净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胎薄而轻,质坚硬,色洁白,不太透明。由上迭压复烧,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这是定窑产品的特征之一。 [/FONT]
[FONT=仿宋_GB2312][/FONT]

[FONT=仿宋_gb2312]  定窑器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深受人们喜爱。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印花以花卉为主,主要有莲、菊、萱草、牡丹、梅等,也有鸳鸯、龙凤、狮子等动物图案,画面严谨,讲究对称,工整素雅的白釉印花定器历来视为陶瓷艺术中的珍品而颇受人们的青睐。北宋早期定窑刻花、构图、纹样趋简,以重莲瓣纹居多,装饰有浅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用单齿、双齿、梳篦状工具,刻划出由深、浅不一的主线与辅线相衬构成的物象,生动自然,有较强的立体感,装饰题材以花果、莲鸭、禽鸟、浮鸟、云龙等为主。 [/FONT]
[FONT=仿宋_GB2312][/FONT]

[FONT=仿宋_gb2312]  定窑虽原为民窑,但北宋后期曾一度烧造宫廷用瓷,因此,影响较大,各地纷纷仿制。有“土定”、“新定”、“北定”、“南定”、“粉定”等仿器。[/FONT]
[FONT=仿宋_GB2312][/FONT]
[FONT=仿宋_GB2312][/FONT]
 

附件

  • 00-0004-定瓷-001-定窑印花缠枝牡丹莲花盘.jpg
    00-0004-定瓷-001-定窑印花缠枝牡丹莲花盘.jpg
    25.5 KB · 查看: 474
  • 00-0004-定瓷-002-宋定窑白瓷划花龙耳方壶.jpg
    00-0004-定瓷-002-宋定窑白瓷划花龙耳方壶.jpg
    19.8 KB · 查看: 480
  • 00-0004-定瓷-003-定窑白瓷孩儿枕.jpg
    00-0004-定瓷-003-定窑白瓷孩儿枕.jpg
    19 KB · 查看: 470
  • 00-0004-定瓷-004-定窑白釉刻花折腰碗.jpg
    00-0004-定瓷-004-定窑白釉刻花折腰碗.jpg
    21.9 KB · 查看: 476
  • 00-0004-定瓷-005-北宋定窑白釉笠式碗.jpg
    00-0004-定瓷-005-北宋定窑白釉笠式碗.jpg
    21.5 KB · 查看: 465
中国传统瓷艺鉴赏贴-非商品推荐。

中国宋代五大官窑名瓷鉴赏(图)-哥瓷


【哥瓷】

[FONT=仿宋_gb2312]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这里所说的哥窑是指传世的哥窑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FONT]

[FONT=仿宋_gb2312]  哥窑之名,在宋代文献中未能查到,在元代《至正直记》中始有哥窑之说。清人许之衡《饮流斋说瓷》释云:“哥窑,宋处州龙泉县人,章氏兄弟均善冶瓷业,兄名生一,当时别其名曰哥窑,其胎质细,性坚,体重,多断裂,即开片也。”就是说,南宋处州龙泉县(今属浙江省)有章姓兄弟俩以烧瓷为业,哥哥章生一烧瓷以胎细质坚、断裂开片为特色,因而被命名为哥窑,这似乎是名副其实的。1956年以来在龙泉县的考古发掘,即发现了黑胎青釉、细丝片纹的龙泉青瓷。但人们却仍有怀疑,因为传世的宋代哥窑,琢器造型多仿青铜器,俨然为宫廷用瓷样式,按理应出自官窑;而如上所述,章生一的哥窑显然只是民间私窑。 [/FONT]

[FONT=仿宋_gb2312]  为解此疑问,1964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特请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所提供的宋哥窑实物标本进行化验,结果证明其化学成分、纹片颜色和形式皆与龙泉青瓷有所不同。研究者因而推断,宋哥窑似应出自南宋修内司官窑,只是因当时的官窑对民间保密,弃窑时又作了处理,故其窑址迄今未能发现。后世因章生一之哥窑声名大噪而以之命名为南宋修内司官窑所出的这批名瓷,应有穿凿附会的成分。 [/FONT]

[FONT=仿宋_gb2312]  宋代哥窑在后世备受人们青睐,元明清仿制者颇多,且各有风格,被称为仿哥窑或哥釉,但其制作工艺已不能与宋代哥窑相媲美。清乾隆帝尤喜赏宋代哥窑,尝欣然作诗赞云:“铁足圆腰冰裂纹,宣成踵此夫华纷。”[/FONT]
[FONT=仿宋_GB2312][/FONT]
[FONT=仿宋_GB2312][/FONT]
 

附件

  • 00-0004-哥瓷-001-哥窑八方碗.jpg
    00-0004-哥瓷-001-哥窑八方碗.jpg
    34.4 KB · 查看: 472
  • 00-0004-哥瓷-001-哥窑碗.jpg
    00-0004-哥瓷-001-哥窑碗.jpg
    35.1 KB · 查看: 481
  • 00-0004-哥瓷-003-哥窑瓷器贯耳瓶.jpg
    00-0004-哥瓷-003-哥窑瓷器贯耳瓶.jpg
    17.9 KB · 查看: 478
  • 00-0004-哥瓷-005-哥窑冰裂菊花碗.jpg
    00-0004-哥瓷-005-哥窑冰裂菊花碗.jpg
    30.5 KB · 查看: 474
  • 00-0004-哥瓷-006-哥窑明月壶.jpg
    00-0004-哥瓷-006-哥窑明月壶.jpg
    28.2 KB · 查看: 480
中国传统瓷艺鉴赏贴-非商品推荐。

技艺高超、精美称道的龙泉青瓷


[FONT=仿宋体]  南宋是龙泉窑青瓷在历史上的鼎盛时代。无论在品种、造型、纹饰、釉色等方面都达到了精美绝伦的地步,代表了龙泉青瓷的最高艺术水平。因为当时宋室南渡,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南移,一时人口激增,市场上对瓷器需求猛增,促进了龙泉窑迅速发展。同时宋王朝为了克服财政困难,鼓励对外贸易通商,为此,龙泉窑青瓷大量外销,从而更促进了龙泉青瓷的繁荣发展,使制瓷技术和瓷器质量明显提高,制作技术精湛、优美、秀丽的艺术造型,各种各样的品种工艺烧练技术掌握得恰到好处,许多晶莹润澈,浑厚华滋的粉青釉、梅子青釉相继出现。青瓷工艺上的主要变化是薄胎厚釉。其装饰手法也随着改变。表现在一是以印、贴、堆的方法代替刻、划方法。前期常用的刻、划花手法,由于薄胎不易操作,加之刻出的纹样在厚釉下且不易显露,最佳的方法则是由凹变凸,即在胎骨上增加厚度不损伤胚体,凸出的纹样施釉后,釉在高温烧成时产生流动,这样纹样的凸起部分显得清清楚楚。在胚胎上加厚,一般来说采用模具印纹饰和贴纹饰的方法,如馆藏龙泉窑粉青釉花瓶上的主题纹饰,就是采用了此种方法,制样规范、标准,花纹与花瓶的器型协调一致,完美得体。再如馆藏南宋龙泉窑印花莲瓣碗、南宋龙泉窑三足炉等,碗的外壁是南宋盛行的丰腴厚肥的仰式莲瓣纹,就是采用深雕式的莲瓣纹,工整细致,立体感强。龙泉窑青釉三足炉,从器物肩部到足部分别饰以一条凸起的线,烧成后隐现出白线,通常称其为"出筋",既加强了器物的形体美,又是青瓷釉色出现了浓淡的变化。[/FONT]

[FONT=仿宋体]  另外,在器物某些部位采用雕塑纹饰,这一时期主要体现釉色美妙的效果,使器物成为莹润秀丽、匀称端巧的造型。从整体上看,龙泉窑作为造型中的双耳式盖钮,既是整体造型不可分割的部分,又是装饰的一个主要方面。这些耳和钮都是根据不同的题材塑成半立体的形象,模印下来装饰在器物颈肩或盖顶上,加强了器物的形体特征,起到良好的装饰作用,如凤耳、象耳、螭耳、鱼耳、贯耳等,这种先塑后印再贴的方法在南宋时期运用较为广泛。如馆藏南宋龙泉窑梅子青双鱼耳瓶,就是一件十分完美的典型器物,造型以直线为主,瓶身短,瓶颈长,在颈部两旁塑贴了一对鱼耳,除了鱼鳞、鱼头、鱼尾纹饰清晰可见形象逼真之外,其余整个瓶身均无任何纹饰,整体效果十分舒服得体,表现出釉色造型的美。 [/FONT]

[FONT=仿宋体]  南宋时期的装饰手法是根据当时的工艺制作和审美观念加以选择的。如龙泉窑黄釉暗花高三足炉就是此类产品。厚釉薄胎工艺是为突出釉色的美,秀丽端庄的造型是体现釉而产生的。这两者本身就体现了装饰美,至于装饰纹样就退居次要位置,纵然有纹样也是趋于简练,绝无那种堆砌繁杂的作品。反而器物上不施任何纹饰的产品同样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宋代很多窑口大都采用此种常见手法。 [/FONT]

[FONT=仿宋体]  总之,南宋龙泉窑和其他姊妹窑系一样,开拓了一个崭新的陶瓷美学意境,创用釉稠的石灰碱釉,代替过去使用的稀淡浅薄的重石灰釉,不仅使青瓷呈色青翠纯正,而且使其"釉汁莹润如堆脂",使龙泉青瓷艺术增添其迷人的色泽与质感之美。采用多次施釉方法,烧造成功青翠欲滴的粉青和梅子青釉,使龙泉青瓷工艺达到了历史高峰。从而又使青瓷艺术能利用釉中微小气泡所造成的折光散射,形成凝重深沉的质感,使人感觉有异常丰富的蕴蓄。[/FONT]

另一篇


[FONT=仿宋体]龙泉青瓷[/FONT]

[FONT=仿宋体]  浙江龙泉是中国著名的青瓷之都。龙泉青瓷始于五代,盛于南宋,极具典雅、端庄、古朴、青淳之特色。产品种类涉及现代与仿古的人物、动物、花瓶、挂盘、茶具、文房用具、高档茶、酒、餐饮、药品皿具、灯具、版瓷版石及浮雕瓷画等,产品品种成百上千种。龙泉青瓷一直被誉为世界瓷器皇冠上的璀璨明珠。[/FONT]

[FONT=仿宋体]哥窑和弟窑[/FONT]

[FONT=仿宋体]  哥窑和弟窑是龙泉青瓷的两大流派。相传在南宋时期,有章姓兄弟二人,在今浙江龙泉一带烧造瓷器,兄所烧的惯称为哥窑,弟所烧的惯称为弟窑。龙泉哥窑瓷品以紫口铁足、釉裂成纹幻变见长,釉层饱满丰厚,釉色清灰淡雅,素有“金丝铁线”之美称,瓷器古色古香,庄重典雅,因此被视为瓷中珍品,列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而龙泉弟窑则以晶莹润泽的青釉闻名天下。白胎厚釉,釉层丰厚,光泽柔和,蕴润如美玉,其有棱线处,微露白痕为“出筋”,脚呈红色为“朱砂底”,被誉为“青瓷之花”。[/FONT]
 

附件

  • 00-0004-龙泉青瓷-001-小口大腹瓶.jpg
    00-0004-龙泉青瓷-001-小口大腹瓶.jpg
    12.3 KB · 查看: 510
  • 00-0004-龙泉青瓷-002-菊瓣葵口碗.jpg
    00-0004-龙泉青瓷-002-菊瓣葵口碗.jpg
    28.5 KB · 查看: 462
  • 00-0004-龙泉青瓷-003-青瓷茶具.jpg
    00-0004-龙泉青瓷-003-青瓷茶具.jpg
    14.2 KB · 查看: 467
  • 00-0004-龙泉青瓷-004-龙泉青瓷鱼纹盘.jpg
    00-0004-龙泉青瓷-004-龙泉青瓷鱼纹盘.jpg
    59.4 KB · 查看: 469
中国传统瓷艺鉴赏贴-非商品推荐。

龙泉青瓷中的冰裂纹


[FONT=仿宋体]  青瓷在烧制过程中,坯釉会发生较大收缩,我们的先人巧妙地利用坯釉收缩系数不同的特性,发明了裂纹釉。宋朝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就是以烧制纹片釉著称,哥窑产品根据大片和小片的不同,号以冰裂纹、蟹爪纹、牛毛纹、流水纹、百圾碎和鱼子纹,冰裂纹尤为难制,视为瓷中珍品。
  
冰裂纹的开片成水平层压状,晶莹剔透的翡翠釉片如玻璃板挤压下的冰花,层层叠叠覆盖在坯体,釉面没有纹片开裂线,丰润饱满,平滑如镜。
  
古代青瓷冰裂纹是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后专为宫廷烧制的御用瓷,制作工艺异常复杂,需近百道工序,这个工艺已失传一千多年。
  
制作冰裂纹釉,要对坯、釉原料的收缩比例有准确的控制,过之与不及都不能奏效。施釉的厚度也至关重要,釉薄,不起纹片,釉厚了,烧制时不是将坯体拉裂、变形,就是釉面严重剥落。烧成是一道难关,窑内的一氧化碳淡了,釉色不出,浓了,釉面又会吸烟变色,烧成温度的曲线控制更是直接影响着效果,所以冰裂纹的成品率极低,传世作品很少。
  
为恢复失传千年的龙泉青瓷冰裂纹艺术,在无史料记载的情况下,青瓷艺人历经无数次的试验和摸索,终于烧制成功如冰破裂立体感非常强的冰裂纹,并荣获国家发明专利,中央电视台作过专题采访。
  
冰裂纹作品典雅大气,和谐中变化万千,衬以优美的器型,美不胜收。
  
体验青瓷冰裂纹作品的出窑过程,真是一次美的享受,当窑温降至100℃左右,窑门徐徐拉开,只听见窑内噼噼啪啪响成一片,取出一件瓷品,未见任何裂纹痕迹,须臾,随着一声声清脆的炸裂声,令人惊奇的现象出现了,就像在暗房冲洗照片的显影效果一样,似万花筒花卉的奇异纹片渐渐显露,简直令人不可思议。
[/FONT]
 

附件

  • 00-0004-龙泉青瓷-005-冰裂纹双耳炉.jpg
    00-0004-龙泉青瓷-005-冰裂纹双耳炉.jpg
    31.1 KB · 查看: 464
  • 00-0004-龙泉青瓷-006-冰裂纹洗.jpg
    00-0004-龙泉青瓷-006-冰裂纹洗.jpg
    20.3 KB · 查看: 502
  • 00-0004-龙泉青瓷-007-冰裂纹碗.jpg
    00-0004-龙泉青瓷-007-冰裂纹碗.jpg
    29.9 KB · 查看: 466
  • 00-0004-龙泉青瓷-008-冰裂纹鸡心碗.jpg
    00-0004-龙泉青瓷-008-冰裂纹鸡心碗.jpg
    36.8 KB · 查看: 456
瓷器小常识

開片是什麼?



[FONT=仿宋体]開片即是瓷器釉面出現裂紋的現象。[/FONT]
[FONT=仿宋体][/FONT]
[FONT=仿宋体]開片主要是兩種因素造成的:
[/FONT]
[FONT=仿宋体]一.是成形时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响分子的排列;
[/FONT]
[FONT=仿宋体]二.是胎、釉膨脹係數不同,在冷却過程中收缩率也有差異,形成開片。[/FONT]
[FONT=仿宋体][/FONT]
[FONT=仿宋体]因而,開片是瓷器燒成過程中的一種缺陷。[/FONT]
[FONT=仿宋体][/FONT]
[FONT=仿宋体]宋以前的瓷器中常有開片現象,只是到了宋代才開始將開片作為裝飾而成為某些窯口追求的效果。[/FONT]
[FONT=仿宋体][/FONT]
[FONT=仿宋体]宋代燒製開片釉產品的主要有汝窯、官窯和哥窯等。[/FONT]
[FONT=仿宋体][/FONT]
[FONT=仿宋体]明、清時期景德鎮窯場也仿汝、官、哥窯等碎器品種,尤以雍正的仿品為佳。[/FONT]
[FONT=仿宋体][/FONT]
[FONT=仿宋体]開片按其裂紋的大小、深淺、疏密和形狀,名稱不一...
[/FONT]
[FONT=仿宋体]有冰裂紋、魚子紋、蟹爪紋、文武片、百圾碎、梅花片、兔絲紋、牛毛紋、金絲鐵線等等。 [/FONT]
 
中国传统瓷艺鉴赏贴-可与我联系实物欣赏。

[FONT=楷体]实物欣赏:仿宋鱼耳炉。[/FONT]

[FONT=楷体]类型:龙泉弟窑; 特点:光润细腻;  颜色:粉  青; [/FONT]
[FONT=楷体]            极富质感; [/FONT]
[FONT=楷体]材质:紫金土胚; 规格:15公分高;   推荐:工艺欣赏;         [/FONT]
[FONT=楷体]            12公分口;     高档香炉。[/FONT]

[FONT=仿宋体]备注:艺师手工制作。[/FONT]
 
鱼耳炉风格考:

  此炉造型仿商周青铜礼器簋(转载按:音同“轨”,器皿),“S”形轮廓线上收下凸,勾勒出端庄饱满的体态,两侧对称置鱼耳,下承圈足。炉的外观古朴典雅,通体施粉青色釉。

  因两侧置鱼形耳且可用来焚香而得名,是宋代龙泉青瓷窑瓷器中的名品。元、明时虽有仿品传世,但均貌似神离,无法企及原作之风韵。

  另,清宫旧藏品中有一件哥窑鱼耳炉,乾隆皇帝颇为赏识,曾拟诗一首,由宫廷玉作匠师镌刻于器外底,诗云:

伊谁换夕薰,香讶至今闻。
制自崇鱼耳,色犹缬鳝纹。
本来无火气,却似有云氲。
辨见八还毕,鼻根何处分。
后署“乾隆丙申仲春御题”。​
 

附件

  • 001-弟窑仿宋耳炉-01.jpg
    001-弟窑仿宋耳炉-01.jpg
    23 KB · 查看: 456
  • 001-弟窑仿宋耳炉-02.jpg
    001-弟窑仿宋耳炉-02.jpg
    12.3 KB · 查看: 454
  • 001-弟窑仿宋耳炉-03.jpg
    001-弟窑仿宋耳炉-03.jpg
    15.3 KB · 查看: 449
中国传统瓷艺鉴赏贴-可与我联系实物欣赏。

[FONT=楷体]实物欣赏:仿宋莲花碗(两只成对可称“并蒂莲花对碗”)。[/FONT]

[FONT=楷体]类型:龙泉哥窑; 特点:金丝铁线、纹路疏畅、晶莹剔透;[/FONT]
[FONT=楷体]颜色:青  灰; [/FONT][FONT=楷体]规格:4.5cm高;[/FONT]
[FONT=楷体]            10 cm口; [/FONT]
[FONT=楷体]推荐:工艺欣赏;    [/FONT]
[FONT=楷体]   高档饮具。[/FONT]

[FONT=仿宋体]备注:艺师手工制作。[/FONT]
 

附件

  • 002-哥窑仿宋莲花碗-01.jpg
    002-哥窑仿宋莲花碗-01.jpg
    28.9 KB · 查看: 457
  • 002-哥窑仿宋莲花碗-02.jpg
    002-哥窑仿宋莲花碗-02.jpg
    30.5 KB · 查看: 445
  • 002-哥窑仿宋莲花碗-03.jpg
    002-哥窑仿宋莲花碗-03.jpg
    10.1 KB · 查看: 440
中国传统瓷艺鉴赏贴-可与我联系实物欣赏。

[FONT=楷体]实物欣赏:冰裂纹碗(多色)。[/FONT]


[FONT=楷体]类型:龙泉青瓷; 颜色:多  色; [/FONT]
[FONT=楷体]推荐:工艺欣赏;         [/FONT]
[FONT=楷体]   高档饮具。[/FONT]

[FONT=仿宋体]特点:独特冰晶纹,水晶自然柔美色泽。釉下无数单个冰晶,一般冰裂工艺不能相比。4种颜色套装,配有典雅礼盒,送礼自用都很合适。[/FONT]

[FONT=仿宋体]备注:艺师手工制作。[/FONT]
 

附件

  • 003-冰裂纹碗-01.jpg
    003-冰裂纹碗-01.jpg
    25.4 KB · 查看: 442
  • 003-冰裂纹碗-02.jpg
    003-冰裂纹碗-02.jpg
    26.2 KB · 查看: 449
  • 003-冰裂纹碗-03.jpg
    003-冰裂纹碗-03.jpg
    23.6 KB · 查看: 436
  • 003-冰裂纹碗-04.jpg
    003-冰裂纹碗-04.jpg
    17.2 KB · 查看: 449
  • 003-冰裂纹碗-05.jpg
    003-冰裂纹碗-05.jpg
    36.5 KB · 查看: 452
[FONT=仿宋体]什么是骨瓷,以及它的特点有哪些[/FONT]​

[FONT=楷体]  所谓骨瓷,是于1794年由英国人发明的。因在其黏土中加入牛、羊等食草动物骨灰(以牛骨粉为佳)而得名,是环保的绿色消费品。[/FONT]

[FONT=楷体]  骨质瓷的形成主要依靠氧化硅、氧化铝和氧化钙,其中氧化钙的含量越高,色泽越好。在自然界中,氧化钙的来源不多,所以选择动物的骨粉作为氧化钙的来源。[/FONT]

[FONT=楷体]  骨瓷色泽呈天然骨粉独有的自然奶白色。一般说来,原料中含有25%骨粉的瓷器则可称为骨瓷,国际公认骨粉含量要高于40%以上,质地最好的骨瓷一般含有51%的优质牛骨粉。其中骨粉成分为40%以上,器具颜色则更呈乳白色,属高档骨瓷。我国只有唐山、淄博等地的少数厂家生产出口。[/FONT]

[FONT=楷体]  经过到灌浆、模压制胚、石膏模脱水,以及初烧、上釉烧、贴花纸烤制等工艺,经高温烧制,成为白度高、透明度高、瓷质细腻的瓷器。骨质瓷在烧制过程中,对它的规整度、洁白度、透明度、热稳定性等诸项理化指标均要求极高,由此废品率很高。由于用料考究、制作精细、标准严格,所以价值高于其它瓷种。独特的烧制过程和骨碳的加入,使瓷土中的杂质被消除,骨瓷显得更洁白、细腻、通透、轻巧,极少瑕疵,并且比一般瓷器薄,在视觉上有一种特殊的清洁感,强度高于一般瓷器,是日用瓷器的两倍。骨粉的含量越高,黏土的成分就相对降低,在制作过程中就越易烧裂,在成形上需要更高的技术,增加了烧制难度,所以更加珍贵。[/FONT]

[FONT=楷体]  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把4只骨瓷杯子垫在一辆劳斯莱斯车轮下,这4只晶莹的杯子竟能胜任支撑房车的重量![/FONT]

[FONT=楷体]  高档的瓷器有骨瓷(bonechina)、贝瓷、珍珠瓷等。由于贝瓷、珍珠瓷成本太高几乎没有工业化生产,所以骨瓷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高档瓷种。[/FONT]


实物欣赏: 骨瓷白色盖碗八件套(链接地地址)
http://bbs.comefromchina.com/forum19/thread566313.html#post5263872
(实物在5楼)
 
中国传统瓷艺鉴赏贴-非商品推荐。

[FONT=仿宋体]什么是鬲式炉.[/FONT]​

  青釉鬲式炉源自于商周时期青铜鬲样式。据四川遂宁窖藏、韩国新安海底沉船等出土、出海资料,以及对传世品的研究表明,龙泉窑青釉鬲式炉的烧造年代当为南宋后期至元代。

  南宋龙泉窑青釉鬲式炉,板沿,短直颈,圆鼓腹,下承以三足,三足中部各有一小洞,是为防止烧造过程中,足部胎体过厚引起炸裂而特制的。炉整体造型端庄古朴,虽以青铜鬲为蓝本,然又融入了宋人独特的审美情趣。直线条板沿及颈部的设计与腹部饱满圆浑的处理,形成了直线与曲线的对比,使器物造型更富有线条的变化,振荡出动静谐趣的韵律。炉腹部至足部凸起三条棱线,俗称“出筋”,其原为青铜制作时留下的合范线,后为修饰此线将其演化为装饰纹样,当时宋代许多窑场盛行此装饰。

  而龙泉窑青釉鬲式炉的“出筋”颇具特色,其足部装置一条三角形的直线,在器物的边缘或肩腹的转折处堆做一圈棱线,线条挺直,棱角明显,无矫揉造作之态,通过釉汁的流离作用,烧成后显露一条条规整的白线,与青翠釉色形成对比变幻的效应,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

  众所周知,龙泉窑青釉的粉青、梅子青是中国古代青釉艺术的巅峰之作,这是龙泉窑制瓷匠师们不断改良胎釉配方和制作工艺所取得的成果。早期龙泉窑青釉使用的是含钙量高的石灰釉,其高温粘度小而易流动,烧成后釉层薄而透明。南宋中后期,为了提高青釉美感,改石灰釉为石灰碱釉,由于釉内增加了钾钠成分,高温黏度大釉不易流动,同时采用多次素烧多次上釉的繁复工艺,形成釉层愈厚绿色愈浓的效果,其中将发色最美的分别喻为粉青、梅子青。粉青、梅子青二者釉在化学组成上,除粉青釉钙、镁略低,钾、钠略高外,其余均与梅子青釉相近。

  在呈色方面,粉青釉色泽青中带粉,幽雅高洁,由于釉熔得不透,釉层中存在着大量小颗粒未熔石英和硅灰石晶体,致使进入釉层的光线发生散射,釉面没有浮光为失透状,有似美玉凝脂般的感观。梅子青釉则由于烧成温度较高,还原气氛较强,釉熔得较透,釉层中未熔石英颗粒和气泡都很少,故釉面光泽较强,釉层清澈晶莹,色泽青翠碧绿,犹如初生梅子,“梅摘浸于晶瓶”,令人望而生情,浮想联翩。图中这件鬲式炉为粉青釉,整体色调淡雅中折射出静穆端庄,匀净中蕴涵着温润柔丽,一派“大家闺秀”之气,历经八百年之久,仍熠熠生辉。

  南宋龙泉窑鬲式炉通常满施青釉,只在足端部位露胎,呈现出火石红色,这是胎体在烧造后期的冷却阶段局部氧化而形成的。龙泉窑青瓷的胎体有白胎和黑胎之分,早期龙泉窑以单一瓷石为原料,产品多为白胎,且胎厚釉薄。至南宋中期,为了生产胎体轻薄细巧的瓷器,坯土改为瓷石和紫金土的二元配方,紫金土中含有较高的氧化铝和氧化铁元素,氧化铝能提高胎的抗弯强度,高温中不易变形,为制作薄胎厚釉器奠定了基础。氧化铁则赋予胎体灰黑的色调,从而对釉的呈色起到衬托调节作用,同时,使未上釉露胎部分借助于烧成后期二次氧化的作用呈现朱色,避免生成与青釉不协调的白色。粉青、梅子青鬲式炉的胎体一般为白中带灰,其胎内氧化铝含量不如黑胎青瓷高,相对胎体较厚,但较南宋前期的胎明显要薄,其釉层厚度往往超过胎壁,从一些残器的断面可清楚地看到釉层可达三至四层,说明是经过三至四次的素烧及上釉而成的。

  南宋中后期龙泉窑胎体的革新,除了为薄胎厚釉青釉器的制作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人们的审美观开拓了新的视野。就拿这件鬲式炉来说,灰白的胎体自釉下隐隐透出,映衬出青釉的葱翠华滋,足端的朱色与整体的青色天成一趣,相得益彰,分外绰约。

  两宋之际崇古慕古引为时尚,刊刻《先秦古器图》、《宣和博古图》的相继问世,激发了人们对古器投入极大的热情,此时,窑场的瓷工们再现历史新载体,创烧了以三代青铜器形为范本的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树立了一个里程碑。瓷仿青铜炉,还缘于宋代流行的焚香习俗。香除了驱虫消毒外,还可佩香、薰衣被和祭祀等,宋代常用的香有香丸、香饼和香篆,燃烧时在炉内铺砂隔烧,用瓷炉烧香则不会因温度过高而导致炸裂。正是由于宋人对香的特殊喜好,使得宋代各窑场都有焚香炉具的生产,其中则以南宋龙泉窑烧制的青釉鬲式炉为人们最爱。


  南宋龙泉窑青釉鬲式炉以造型古拙典雅,线条曲直有致,釉质柔和莹润,釉色青碧如玉,达到了实用与美观相统一的艺术效果,为后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历史佐证,弥足珍贵,现多藏于各大博物馆,如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2003年4月,香港苏富比拍卖行曾拍出一件南末龙泉窑青釉鬲式炉,价格高达320万元港币,由此可见一斑。
 

附件

  • 00-0005-001-南宋鬲式炉.jpg
    00-0005-001-南宋鬲式炉.jpg
    13.7 KB · 查看: 352
  • 00-0005-002-青釉三足鬲式炉.jpg
    00-0005-002-青釉三足鬲式炉.jpg
    4.5 KB · 查看: 342
  • 00-0005-003-龙泉青釉三足鬲式炉.jpg
    00-0005-003-龙泉青釉三足鬲式炉.jpg
    13.9 KB · 查看: 353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