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A.---中国传统香艺及瓷艺欣赏-瓷艺部分-中国传统香艺及瓷艺品(第1页名窑上品-第2页景德镇茶具和丝绸香包手袋-第三页天然薰香老檀香-第五页紫砂预订。

中国传统瓷艺鉴赏贴-非商品推荐。

[FONT=仿宋体]宋 代 建 窑[/FONT]​



  宋代名窑之一。亦称“建安窑”、“乌泥窑”。窑址在福建建阳县水吉镇。以烧黑釉瓷闻名于世。小碗最多,胎骨乌泥色,釉面多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称“兔毫盏”。也有烧成“鹧鸪斑”和“银星斑”的,别致美观。釉下毫纹,是利用酸性釉料所后成的酸化痕迹作装饰,因建窑瓷皆仰烧,釉水下垂,成品口缘釉色浅。由于器壁斜度不同,流速快,成纤细毫纹,流速稍慢则粗,就成兔毫之状。有的器底,刻有“供御”和“”琖等字样,为贡瓷。

在今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的芦花坪一带,故名建窑(历史上也有人称建阳窑)。该窑始于晚唐,盛于宋,而衰于元。主要是烧制青瓷、黑釉瓷、青白瓷等。

建窑

  建窑在今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的芦花坪一带,故名建窑(历史上也有人称建阳窑)。该窑始于晚唐,盛于宋,而衰于元。主要是烧制青瓷黑釉瓷青白瓷等。

  主要产品以盏、碗、盘、碟为主,兼烧盒、罐、壶、灯、炉、钵、梅瓶、冥器等,在宋代盛产黑釉瓷而闻名于世。足底有“供御”、“进盏”字铭的,应是为宋代宫廷烧制的贡品。黑釉盏的特征:胎含铁量高,一向有“铁胎”之称,胎体厚重,呈黑灰色、紫黑色,胎质粗糙坚硬,露胎处色沉而无光。造型多样,有大小敛口、敞口等不同形式,圈足小而浅,修胎草率有力,刀法自然,釉质刚润,釉色乌黑,器物内外施釉,外釉近底足,足底无釉而露胎。釉面有明显的垂流和窑变现象,有“兔毫”、“油滴”和“曜变”及“鹧鸪斑”等有名的品种。目前日本所藏的几种闻名世界国宝级的“曜变”天目盏,就是建窑的产品。

  在建窑黑釉盏盛名的影响下,各地的仿烧者甚多,除福建本省的南至福清市,北至武夷山以北的几十处瓷窑之外,还有江西吉州窑四川山西陕西河北河南等地都有仿烧的,形成了以建窑为首的建窑系。

  建窑以今天福建省建阳为代表,窑址在建阳水吉镇,以产黑瓷而著称。唐代始创烧,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为极盛时期,至清代而终。.建窑原是江南地区的民窑,北宋晚期由于“斗茶”的特殊需要,烧制了专供宫廷用的黑盏,部分茶盏底部刻印有“供御”或“进”字样。这种瓷器在日本被称为:天目釉。日本和韩国茶道都非常重视此物。它的胎体厚实、坚致,色呈浅黑或紫黑,器型以碗、盏为主。

建窑特征

  1.胎体厚重坚致,胎色紫黑。

  2.釉色黑而润泽,器内外施釉,底部露胎,釉汁垂流厚挂,有的凝聚成滴珠状。釉面呈现褐黄色,银灰色和褐蓝色。因釉色细而下垂,酷似兔毫,故称"兔毫盏",按其釉色又叫"金盏"、"银盏"和"蓝盏"。"蓝盏"更为可贵。在高倍放大镜下,可见其釉面开细小蝉羽纹,点缀着雪花片的金星、银星和红星。其流淌下垂的兔毫纹,呈现着浓淡深浅、曲曲弯弯不规则的宛如西北黄土高原的丘壑,呈色上浓下淡,以至消失,给人一种自然的美感。在太阳光下,其黑色釉面闪烁着金红色的光点,盛满水其金红色光点在水中跳跃,其妙无穷。

  3.建窑器物以碗盏为多。其造型口大足小,形如漏斗,有敞口和合口两种,以敞口为多。底为浅玉环圈足,有旋坯纹。有的器物底足刻有"进王戋 "、"供御"铭文,为朝廷贡品。

实物欣赏:台湾建窑象牙瓷粉彩薄胎功夫茶器八件套。

------- 生活/品味/茶器 -------

实物请见(11-13楼)

 
实物欣赏:龙泉哥窑仿宋双耳瓶。

[FONT=楷体]类型:龙泉哥窑; [/FONT][FONT=楷体]颜色:青  灰; [/FONT][FONT=楷体]规格:27cm 高[/FONT][FONT=楷体][/FON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 [FONT=楷体]cm 宽;[/FONT]
[FONT=楷体]推荐:工艺欣赏;[/FONT]

[FONT=仿宋体]备注:艺师手工制作。[/FONT]

45589d1212569788-009-%E5%93%A5%E7%AA%91%E4%BB%BF%E5%AE%8B%E5%8F%8C%E8%80%B3%E7%93%B6-01-jpg
45590d1212569797-009-%E5%93%A5%E7%AA%91%E4%BB%BF%E5%AE%8B%E5%8F%8C%E8%80%B3%E7%93%B6-02-jpg

45592d1212569903-009-%E5%93%A5%E7%AA%91%E4%BB%BF%E5%AE%8B%E5%8F%8C%E8%80%B3%E7%93%B6-04-jpg

45593d1212569918-009-%E5%93%A5%E7%AA%91%E4%BB%BF%E5%AE%8B%E5%8F%8C%E8%80%B3%E7%93%B6-05-jpg
45594d1212569927-009-%E5%93%A5%E7%AA%91%E4%BB%BF%E5%AE%8B%E5%8F%8C%E8%80%B3%E7%93%B6-06-jpg


实物欣赏及寻价请见下面地址:(第二页16楼)

http://bbs.comefromchina.com/forum19/thread566313-2.html
 
汝瓷知识欣赏贴.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雨过天青话汝瓷[/FONT]


[FONT=宋体]转自<新民晚报>2008-06-20[/FONT]

[FONT=宋体][FONT=宋体]香港著名收藏家徐展堂先生,曾以[/FONT]154[FONT=宋体]万美元之巨资购得一件直径仅为[/FONT]8[FONT=宋体]厘米的汝瓷小碟,引起世界收藏界的轰动。[/FONT][/FONT]

[FONT=宋体][FONT=宋体]  北宋时期,由于经济繁荣、科技进步,陶瓷生产得到空前发展。汝瓷由于进贡朝廷,所以又称汝官瓷,窑址在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一带。被誉为“汝、官、哥、定、钧”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它的特点是釉色天青,釉面布满小纹片,胎质细腻,呈深灰色,俗称“香灰胎”,通体上釉,入窑前,坯底用细小耐火泥钉支撑。[/FONT]

[FONT=宋体]  据陶瓷考古前辈陈万里先生推断,汝州烧宫廷用瓷的时间为宋哲宗元佑元年(公元[/FONT]1086[FONT=宋体]年)至徽宗崇宁五年(公元[/FONT]1106[FONT=宋体]年)。北宋晚期,因朝廷使用的定州白瓷口部不上釉,俗称有“芒”或称“芒口”,不堪用,朝廷才命汝州烧造青瓷进贡。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汝官瓷出戟尊,底部刻有“奉华”两字,为北宋奉华殿的专用之器物。由于烧造时间短,所以到南宋时就极难觅得。自宋至元、明、清,历朝都有规定,汝瓷不许随葬。当时苏东坡倾心于汝官瓷,据传,他遗嘱死后葬于汝窑窑址之侧。《红楼梦》中也有介绍,王夫人把汝瓷的“美人觚”视若珍宝,摆在案头上以显示富贵。现今存世珍品据说仅[/FONT]60[FONT=宋体]余件,分别藏于英、日、美等国和北京、上海、台北一些大型博物馆内。图中一件汝瓷三足洗,现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高[/FONT]4[FONT=宋体]厘米,口径[/FONT]18.5[FONT=宋体]厘米,足距[/FONT]17[FONT=宋体]厘米,直口、平底,底下承以三足。洗内外满釉,外底均匀分布[/FONT]5[FONT=宋体]个细小的支钉痕,小如芝麻,十分清秀,是典型的汝官瓷烧制法。釉色纯正呈天青色,温润如玉,釉面则开细碎纹片。规整的造型,纯正的釉色与釉面的细碎纹形成对比,使单一的青釉增添了节奏韵律之感,显示出宋代追求理性之美的时代艺术风格。这是代表汝官瓷水平的杰出之作。[/FONT]

[FONT=宋体]  乾隆皇帝喜欢作诗,传世的诗作有近[/FONT]5[FONT=宋体]万首,其中吟咏陶瓷的诗作有[/FONT]200[FONT=宋体]余首,多刻于清宫收藏的瓷器上。汝窑三足洗一直在宫中流传,清代乾隆皇帝对此器备加珍惜,专门吟诗一首,令宫廷玉作匠师镌刻于器之外底,诗曰:“紫土陶成铁足三,寓言得一此中函。易解本[/FONT][FONT=宋体]退藏理,宋诏胡夸切事谈。”下署“乾隆戊戌([/FONT]1778[FONT=宋体]年)夏,御题”。镌刻字体为隶书,十分规整,字和诗融为一体,更为此三足洗增添了色彩,使之成为传世汝窑瓷器中难得的一件珍宝。[/FONT]

[FONT=宋体]  汝官瓷还有许多充满神秘色彩的传说。成吉思汗的母亲得青衣童子托梦,嘱大汗往荒寺白塔中觅宝,可得[/FONT]120[FONT=宋体]件,结果攻陷汴京时只得[/FONT]90[FONT=宋体]余件。上个世纪[/FONT]60[FONT=宋体]年代初,中华国宝在美国巡回展出。英国戴维德爵士专程搭机从伦敦飞往华盛顿,意欲亲手摸一下梦想已久的汝官瓷。当时他因病只能坐在轮椅上,由于瓷器已放入橱窗陈列,工作人员拒绝了他的要求。[/FONT]3[FONT=宋体]个月后,正当工作人员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开箱时,这位英国爵士竟又赶来了,主持人只得破例满足他“摸一下汝官瓷”的强烈欲望。这位年迈的英国爵士激动地说:“我是一名中国瓷器的鉴赏家,如果今天不能亲手摸一下汝官瓷,死都不会瞑目!”[/FONT]

  [FONT=宋体]张海国[/FONT]

[/FONT]
 

附件

  • 00-0004-汝瓷-001-汝窑莲花式温碗.jpg
    00-0004-汝瓷-001-汝窑莲花式温碗.jpg
    23.8 KB · 查看: 91
  • 00-0004-汝瓷-003-汝窑碗.jpg
    00-0004-汝瓷-003-汝窑碗.jpg
    19 KB · 查看: 90

功夫茶道



  一杯工夫茶,泡出了海外游子的多少故乡梦,泡出了潮汕子民的多少家乡情。一杯浓浓的工夫茶,泡出了多少优美动人的故事。虽然不是酒,却胜似酒,多少人由此而陶醉。诗人李曙光曾高声咏唱:“淳朴的乡亲捧起你/捧起对生活的诚挚和热爱/海外的赤子捧起你/捧起对故乡缠绵的眷恋/一杯功夫茶,是一阙古老的歌谣。” 一杯功夫茶,体现出潮汕人谦逊礼让的美德。

  一杯功夫茶,还能体现潮汕人的爱心。客无亲疏,每当你进了门,主人便会立刻冲泡起功夫茶,一杯香浓的功夫茶,一番热情的话语,为你驱走疲倦,为你带来温馨。宋人杜小山说:“寒夜客来茶当酒。”郑板桥也说:“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可谓茶香飘飘,香飘四海,人情冷暖,情暖人心。喝一杯潮汕功夫茶,享受许多温暖的人情味,令人回味无穷。

  一杯功夫茶,引出多少茶文茶趣,就让我们都来品那茶香飘飘的功夫茶吧……

潮韵工夫茶道
  首先,要泡出一壶好茶,必需先准备好上等的乌龙茶,一般我们用的是铁观音,其它的如黄枝香、大红袍、水仙茶也可以。茶具最好用中国的宜兴紫砂茶壶。水以山泉水为上,矿泉水次之,用过滤后的自来水也可。火最好用炭火,不过现在一般用酒精或煤气来煮就行了。之后就是冲泡茶叶的工夫了,如果泡茶没有工夫、技巧,那绝对泡不出一壶好茶来,也不能叫做工夫茶了。所以工夫茶特别重视烹茶、泡茶之法,潮韵工夫茶艺馆门口的金漆对联“大工夫小工夫一样功夫,人有道茶有道同求有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小工夫是指茶用具,大工夫就是泡茶的技巧了。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温杯烫罐 温杯烫罐也叫“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炉,洁器,候水,淋杯(壶)等六个动作。先起火大约十几分钟后,当水声飕飕作响时,那就是“鱼眼水”(95℃-98℃的水)将成了,应立即将水壶提起,淋罐淋杯,起到高温消毒的作用。

□第二步:引龙入宫 引龙入宫也叫“纳茶”,就是将茶叶倒在一张白色的纸上,粗细分开,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壶嘴处,再将细未放在中层,最后才将粗叶放在上面。这样,纳茶的工夫就完成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是因为茶未(碎茶)是最浓的,茶末多了容易发苦,同时也容易堵塞壶嘴,如果粗细均匀,就可以使茶味逐渐发挥了。纳茶:每一泡茶,大约以茶壶、茶叶的品种为标准;如:铁观音大概以茶壶的五份之二、黄枝香、大红袍、水仙茶则要以八分满、而一叶茶则放一片就够了;如果没有按茶壶、茶叶的品种来分配,茶叶放多的话,不但泡出的茶太浓,而且味带苦涩,茶水混浊,甚至有时连水也冲不进去了;如放得太少就没有味道。所以“纳茶”是冲工夫茶的第一步功夫。

□第三步:闻声起羹 闻声起羹也叫候汤,曾有苏东坡的煎茶诗云:“蟹眼已过鱼眼生”,也就是说用这时候的水来泡茶是最好的。也有《茶说》云:“汤者茶之司命,见其沸如鱼目,微微有声,是为一沸;铫缘涌如连珠,是为二沸;腾波鼓浪,是为三沸;一沸太稚,谓之婴儿沸;三沸太老,谓之百寿汤;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二沸,正好之候也,《大观茶论》也说:“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锋进跃为度。”科学的说法,泡工夫茶的水温最好是95℃-98℃。

□第四步:高山流水 当水二沸时,就可以提水壶冲茶。揭开茶壶盖,将沸水环壶口,沿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壶心(如用盖瓯,冲一角,然后再冲各角,同样忌直冲壶心)。提水壶宜高,正所谓“高冲低斟”。高冲使开水有力地冲击茶叶,使茶的香味更快的挥发,让茶香精迅速挥发,茶叶中单磷酸则来不及溶解,所以茶叶才不会有涩滞。所以冲水这个程序是工夫茶之中最重要的。

□第五步:淋盖刮沫 也叫“春风拂面”。冲水一定要冲满,茶壶是否“三山齐”,水平面如何,这时就可以看到了,好茶壶水满后茶沫浮起,决不溢出,左手提壶盖,右手提水壶,轻轻刮去茶沫,然后盖定。

□第六步:里应外合 里应外合也叫“淋罐”,即盖好壶盖,再以滚水淋于壶上。淋罐有个作用:一是使热气内外夹攻,逼使茶香精迅速挥发,追加热气;二是小停片刻,罐身水份全干,即是茶熟;三是冲去壶外茶沫。潮汕人有个风俗,第一遍茶水是不喝的,用来清洗茶叶,同时清洗茶杯。

□第七步:货如轮转 潮汕有句俗话说“烧盅热罐”也即洗杯。乃是冲功夫茶中最有意思最富有艺术性的动作,即用一个茶杯竖放于另一个茶杯中,用三只手指转动清洗,表示财源滚滚的意思。熟练者可以同时两手洗两个杯,动作迅速,声调铿锵,姿态美妙。

□第八步:关公巡城、韩信点兵 这一道是工夫茶中另一道重要程序,也即是洒茶。第一遍茶水洗过茶杯之后,再从第三步做起,候汤、冲水、淋罐。洒茶也有四字诀:低,快,匀,尽。“低”就是前面所说的“高冲低斟”的“低”。洒茶切不可高,高则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对客人极不尊敬;“快”也是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可保持茶的热度。“匀”就是匀均,使每一杯茶同色同香同量,也是对每一位客人的同等尊敬,也就是工夫茶讲究的“关公巡城”;“尽”就是不要让余水留在壶中;因为只要没有水在,单磷酸就不能溶解,茶就不会苦涩,潮汕人还有个说法是把茶的精华(茶香精)都滴出来,称为“韩信点兵”,取“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意思。

□第九步:敬茶品茗 最后是敬请贵客品茶了,敬茶也有个讲究,就是先从左边的第一个客人开始敬起,从左到右。因为中国的传统是以左为先、以左为大的。品茗(喝茶)也有讲究: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端着茶杯的边沿,中指护着杯底,叫“三龙护宝”,无名指和尾指收紧,不能指向别人,以示对别人的尊重。
 
汝瓷知识欣赏贴.

从和珅摔碎三足洗谈汝窑瓷器

  在已经出台的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有一段关于宋朝汝窑三足洗的故事,是说和珅用两万两银子买到了一对汝窑三足洗,其中一件有补痕。他把那件完好无损的三足洗摔碎后,认为世界上就只有他留下来的这件汝窑三足洗了,于是他诡称是用十两银子买来的,献给了乾隆,以取悦于皇帝。对这种珍贵文物,乾隆不相信十两银子可以买到,于是让太监出价两万五千两又转卖到古玩市场上,并当众宣布,宫中失盗,有人偷走了和珅贡献的汝窑三足洗。

  纪晓岚在古玩店无意中看到了宫中“失盗”的三足洗,告诉老板这是宫中失窃的东西,叫他再也不要拿给别人看。纪晓岚用虚张声势的手段从和珅手中取到银票,把三足洗买出来后送给了和珅。因为和珅诡称是用十两银子买来一件稀世珍宝犯有欺君之罪,所以他只好把用两万五千两银子重新买回来的三足洗摔碎了。由于世上再也没有汝窑三足洗了,所以他的欺君之罪也就死无对证。

  这段故事虽然纯属杜撰,但汝窑瓷器极其珍贵却是真的,可以说稍有文物知识的人都知道,所以乾隆才认定和珅的报价不实,让太监高价出售,给和珅出个难题。

  [FONT=楷体]事实上清庭确实有汝窑三足洗,而且是完好无损的,至今还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17件汝窑瓷器中,以这件三足洗声望极高,代表了北宋时期北方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为宫廷陈设用瓷,清代列为皇家的珍藏品之一。这件三足洗高3.6厘米,口径18.6厘米,足距16.7厘米(按:见本贴下图)。这件瓷洗仿古铜器式样,直口平底,底部有五个细小的支钉烧痕,下承三个弯曲形足。造型非常简洁雅致,制作严格规矩,一丝不苟;其目底交待得清楚利落。里外均施天青釉,并开细碎纹片,釉色幽淡隽永,即有蓝色之冷,又有绿色之暖;显示出汝窑的特殊魅力。此洗在清代备受乾隆皇帝的赏识,曾题诗一首;并由当 时的宫廷玉作匠师镌刻在器物的底部。[/FONT]

  汝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内。宝丰县在宋时属汝洲,故名汝窑。汝窑主要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产品风靡一时;曾被选为宫廷用瓷。器物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制作规整。汝窑烧造历史极短,约在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到微宗三年(1106),仅20年左右。

  汝窑瓷器,在当时就被宋人列为宋代诸窑之魁首。作品风格独特,胎体细洁而呈香灰色,器足满釉,多为裹足支烧,留有细小的支钉痕迹,有的称“芝麻花细小挣针”。釉色主要是纯正的天青色,青中闪蓝,有“雨过天青”的美誉。同时还包括天蓝、淡青、粉青、月白等色。色调稳定,变化较少。釉面往往开有极小的纹片,细碎繁密,宛如冰裂纹和蟹爪纹。形成汝窑瓷器的特殊风格;这是因为在釉料的配制中加入了玛瑙矿石,故烧出的瓷器釉面色泽滋润,青翠雅丽,给人以恬静之感。据南宋人周谭《清波杂志》记载:“汝瓷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返方许出卖,近尤难得。”由此可以看出,宋代皇室烧造汝窑瓷器,不计成本,以奢侈豪华为尚。同时,也说明当时其身价已非一般,烧出的产品首先经过皇上亲自拣选,合格的留为御用,不合格者方许在市场出售。

  由于汝窑瓷器烧造时间不长,工艺要求高,产量有限,故传世品稀少,流传至今也只有60余件,主要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和英国伦敦达维德基金会。被收藏家们称为秘器珍品。
 

附件

  • 汝窑三足洗.JPG
    汝窑三足洗.JPG
    8.5 KB · 查看: 76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