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瓷艺鉴赏贴-非商品推荐。
[FONT=仿宋体]宋 代 建 窑[/FONT]
宋代名窑之一。亦称“
建安窑”、“
乌泥窑”。窑址在
福建建阳县水吉镇。以烧黑釉瓷闻名于世。小碗最多,胎骨乌泥色,釉面多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称“
兔毫盏”。也有烧成“
鹧鸪斑”和“
银星斑”的,别致美观。釉下毫纹,是利用酸性釉料所后成的酸化痕迹作装饰,因建窑瓷皆仰烧,釉水下垂,成品口缘釉色浅。由于器壁斜度不同,流速快,成纤细毫纹,流速稍慢则粗,就成兔毫之状。有的器底,刻有“
供御”和“
进”琖等字样,为贡瓷。
在今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的芦花坪一带,故名建窑(历史上也有人称建阳窑)。该窑始于晚唐,盛于宋,而衰于元。主要是烧制青瓷、黑釉瓷、青白瓷等。
建窑
建窑在今
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的芦花坪一带,故名建窑(历史上也有人称
建阳窑)。该窑始于晚唐,盛于宋,而衰于元。主要是烧制
青瓷、
黑釉瓷、
青白瓷等。
主要产品以盏、碗、盘、碟为主,兼烧盒、罐、壶、灯、炉、钵、梅瓶、冥器等,在
宋代盛产黑釉瓷而闻名于世。足底有“供御”、“进盏”字铭的,应是为宋代
宫廷烧制的贡品。黑釉盏的特征:胎含铁量高,一向有“铁胎”之称,胎体厚重,呈黑灰色、紫黑色,胎质粗糙坚硬,露胎处色沉而无光。造型多样,有大小敛口、敞口等不同形式,圈足小而浅,修胎草率有力,刀法自然,釉质刚润,釉色乌黑,器物内外施釉,外釉近底足,足底无釉而露胎。釉面有明显的垂流和窑变现象,有“兔毫”、“油滴”和“曜变”及“鹧鸪斑”等有名的品种。目前日本所藏的几种闻名世界国宝级的“曜变”天目盏,就是建窑的产品。
在建窑黑釉盏盛名的影响下,各地的仿烧者甚多,除
福建本省的南至
福清市,北至
武夷山以北的几十处瓷窑之外,还有
江西的
吉州窑,
四川、
山西、
陕西、
河北、
河南等地都有仿烧的,形成了以建窑为首的建窑系。
建窑以今天福建省建阳为代表,窑址在
建阳水吉镇,以产黑瓷而著称。
唐代始创烧,到了
宋代尤其是
南宋为极盛时期,至清代而终。.建窑原是江南地区的民窑,
北宋晚期由于“斗茶”的特殊需要,烧制了专供
宫廷用的
黑盏,部分茶盏底部刻印有“供御”或“进”字样。这种瓷器在
日本被称为:
天目釉。日本和
韩国的
茶道都非常重视此物。它的胎体厚实、坚致,色呈浅黑或紫黑,器型以碗、盏为主。
建窑特征
1.胎体厚重坚致,胎色紫黑。
2.釉色黑而润泽,器内外施釉,底部露胎,釉汁垂流厚挂,有的凝聚成滴珠状。釉面呈现褐黄色,银灰色和褐蓝色。因釉色细而下垂,酷似兔毫,故称"兔毫盏",按其釉色又叫"金盏"、"银盏"和"蓝盏"。"蓝盏"更为可贵。在高倍放大镜下,可见其釉面开细小蝉羽纹,点缀着雪花片的金星、银星和红星。其流淌下垂的兔毫纹,呈现着浓淡深浅、曲曲弯弯不规则的宛如西北黄土高原的丘壑,呈色上浓下淡,以至消失,给人一种自然的美感。在太阳光下,其黑色釉面闪烁着金红色的光点,盛满水其金红色光点在水中跳跃,其妙无穷。
3.建窑器物以碗盏为多。其造型口大足小,形如漏斗,有敞口和合口两种,以敞口为多。底为浅玉环圈足,有旋坯纹。有的器物底足刻有"进王戋 "、"供御"铭文,为朝廷贡品。
实物欣赏:台湾建窑象牙瓷粉彩薄胎功夫茶器八件套。
------- 生活/品味/茶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