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西南大门有人窥视,印度,中国潜在的敌人~组图:印度导弹试验场曝光 称用作“劝阻”中国

印度把自己国内的问题,诸如种族,经济等搞好或者有搞好的迹象前,不值得中国太多顾虑。印度如此叫嚣以中国为敌,是因为其对60年代那场梦魇般的教训记忆犹新,还有一个原因是树立一个敌人,能为自己继续脱掉裤子做军火和买军火找到一个很好的借口。
说道印度的军事工业,简直就是世界唯一,牛无穷的吹,一辆坦克“阿琼”造了十几年,还过不了关,一架飞机还没有上天就说是世界第一,今天发射一枚反坦克导弹要让全世界知道,明天买了一门大炮也要说比中国强。中国古话说得好:闷声发大财。也许印度知道自己的背面蹲着一头闷老虎,不大声吆喝几声,自己的胆壮不了。印度希望自己能成为世界第一,他也正在这么做,可能只要二十年就够了。到时,他又可以自豪的说:“我们印度人口世界第一”。
说道印度的种族和宗教,印度有世界上最多的印度教人口,第二多的穆斯林人口,最多的锡克教人口,还有五花八门的种姓。印度也许是上个世纪刺杀领袖最多的地方,自从英国人把民主留给了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烂摊子来,极端尖锐的种族问题一直困扰着能歌善舞的印度人,可怜的甘地家族可能一直都没闹明白别人这么恨他,除了那个英迪拉,她亲自下令进攻锡克教徒的圣地:阿姆利则金庙,几百锡克教徒的生死当然换得来她自己的性命:一个锡克卫兵开枪打死了她。
印度和中国一样有悠久的文明,可是延续到了现在,民主的印度选择了穷兵黩武,专制的中国选择了韬光养晦,一个口口声声要称为印度洋的主人,一个说绝对不会威胁任何人。且不论孰真孰假,就让印度继续造他的航空母舰,继续买世界级的军火,核弹当鸡蛋,核爆当放鞭,中国何忧之有?别以为那些玩意不花钱哟!
 
无论怎么说,印度的发展是势不可挡的,就像中国的发展一样

为未来中国西南部的安全,跟印度发展友好关系才是上上之策
 
中印的比较有人已经转贴过一篇,见 http://www.comefromchina.com/newbbs/showthread.php?s=&forumid=54&threadid=61980

俺见过几乎一样的观点,很有可能出自相同的经济学家.那个观点认为中国和印度的文明都太悠久,社会中存在着"超稳定结构"很难打破,向现代化过渡不象日本那么容易.但是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使用暴力打破的中国的这种结构,而印度没有.

中国的民族特性也是一个因素,既是劣根性但又是极强的竞争力的根源.如果没有战乱和动荡又有比较适合于经济发展的环境,中国就会以较快的速度发展.所以近20年以来的建设成就,并不能全部归功于共产党,以华人为主的社会在和平环境下发展都很快,而中国的本土则由于人口和幅员使得别的华人地区无法具有的优势显示出来.

不管经济发展水平怎样,中国都应该和邻国搞好关系,印度也有中国可以借鉴的地方,主要不是经济方面.至于威胁好象都是炒作,不值得认真对待.
 
中国不可能和印度有好的关系。世界上只有印度的高级官员敢于对着记者讲:中国是我们的敌人,一遍不行,两遍也少。这种赤裸裸的叫嚣能让中国挂得住?印度又是中国最不值得担心的国家,因为喜马纳雅山实在是太不能逾越了,况且过了这山,还有无穷的高原等在后面,而印度就在山脚下,没事拿着望远镜看看他们怎么摆弄那些万国军火,也许这也是他们担心的,就在山下跳脚骂吧?!,不行我们不是有强大的海军不是,这不,开着几艘军舰来到南海,演习也得搞搞,美其名曰反海盗联合演习。这可惜,印度人那点素质,参加印尼海军节,当着那么多国家的军舰,那首最值得印度炫耀的自制的“德里”级,动力失灵竟然开不回去了,灰溜溜的招来拖轮托回去,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没有人愿意去制造一个敌人,没有人愿意以印度为敌人,但一个总想以你为敌的人能成为你的朋友吗?
 
个人以为,一个国家的穷兵黩武是其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印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的这种不安全感来自于对中国的恐惧,60年代那场战争确实吓着了印度人。从本人接触的印度人来看,印度人普遍比较温和。和相对好战的黄种人作邻居,他们的不安全感是有理由的。而中国官方和民间都很少谈到印度,我想原因无非是看不不起印度,也不害怕印度。

从我看到的资料,即使印度和中国再打,印度也没有打算占领西藏,可是中国军队完全有可能占领它的大片领土。曾和总参的一个朋友聊天,他说印度自中印战争之后,印度在北部地区布置了大批军队和武器,在训练和战术上有很大提高,现在中国和印度如果发生中小规模的冲突,以现在布置在中印边界的军力来看,中国基本上打不过印度。不过也很难说,60年代那场战争前,印度也拥有很好的武器,但谁也没想到印度会那么不堪一击,包括中国人自己可能也没想到。
 
这一贴先送给微风:“又来了,好了,中国打不过印度行了吧,印度还担心中国什么?”
 
2002年10月16日 11:08 环球时报
  本报驻印度特派记者钱峰
  纵观印度独立以来50多年的发展史,努力向尼赫鲁所描绘的“有声有色的大国”方
向迈进,一直是印度历届政府国家总体战略的主线。自印度人民党1998年3月执政至今
伴随着经济、军事、科技等多方面力量的不断增长,印度早已不满足其南亚头号强国的
称谓,成为世界大国的心情愈发迫切和自信。最近,阿德瓦尼副总理两度发出“21世纪
属于印度”的豪言壮语,卡拉姆总统也表达了“印度总理要与八国首脑平起平坐”的殷
切期望,都是这种心态的真实流露。
  天然条件优越
  潜力正在萌发
  任何学者专家在感悟印度的大国雄心时,都不会忘记尼赫鲁在其《印度的发现》一
书中的名言―――“印度以它现在的地位,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要么做一个有
声有色的大国,要么销声匿迹。” 岷章车 时的话,不仅代表了一个拥有辉煌历史的民
族在摆脱数百年外族凌辱和殖民压迫后,急于复兴的呼声,更从侧面点出了一个事实:
印度在很多领域的确不同于一般的第三世界国家,拥有成为强国乃至大国的巨大潜力。

如今这些潜力有的尚在萌发之中,有的已经转换成印度的“骄人资本”。
  从自然条件看,造物主对印度不薄。南亚绝大部分自然资源都集于印度一身,除石
油之外,其他矿产可谓应有尽有。国土面积只排世界第七、约300万平方公里的印度,耕
地面积却高达17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二,灌溉面积则为世界第一。记者曾有好几次印
度乘火车采访的经历,放眼窗外,基本上都是一马平川的广阔平原,很少见到丘陵纵
横、崇山峻岭甚至大漠黄沙的景象。这也是面积不到中国1/3的印度,却能养活10亿人的
一个重要原因。
  从海洋角度看,印度条件更为优越,其国土像一艘巨大而又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
向印度洋纵深1600多公里,扼守着印度洋的战略要冲。南面的印度洋、东面的孟加拉湾
、西面的阿拉伯海尽在印度的可控制范围之内。可以说,目前除美国之外,在印度洋范
围内没有能与印度影响力匹敌的国家。从安全角度看,印度所处的地理位置极为有利。

无论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南亚任何国家都无法对印度构成致命威胁;此外,北
面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和东西辽阔的海域为印度构筑了防范任何区外大国的地理屏障。


  从人口资源看,相对发达的教育事业已为印度储备了数量巨大的科技人才,其中近
3500万英语熟练的人口,更为印度经济与国际接轨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印度软件出口和
服务产业能在短短10年内增长近43倍,一跃成为全球第二软件大国,很大程度上也得益
于此。
  从政治角度看,印度独立以来政局相对平稳,还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印度社会特有
的封闭和保守。
  10年经改成绩斐然
  军力猛增外交活跃
  此间不少媒体认为,印度未能在独立后50多年的时间里 材岷章持 梦,很大程度上
是为经济所累。自1991年印度前总理拉奥实施经济改革政策以来,印度正在努力“补课
”,GDP(国内生产总值)连续10年保持了6%的高增长速度,即便是在亚洲金融危机肆虐
1998年,也有6.6%的骄人增长率。10年改革为印度经济发展奠定了较为雄厚的基础,现
印度GDP已近4900亿美元,外汇储备有620亿美元,与改革之初的10亿美元相比,实乃天
壤之别。按实际购买力折算,西方国家认为印度GDP已高达2.5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五

  印度人民党执政以来,更是努力将21世纪的印度经济送入快车道。印度政府在最新
的第十个五年计划中,将未来5年的年经济增长率确定为8%,以实现在今后10年内使印?
人均收入翻番的目标。为使印度经济腾飞,瓦杰帕伊政府近年来还陆续对基础设施建设
、外贸、软件业、高科技农业、生物技术、核能及空间技术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发展措
施,力图推动印度在2020年迈入发达国家的行列,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大国。
  军事力量是世界大国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本,而不断壮大的经济也为此提供了坚实的
后盾。自1998年瓦杰帕伊政府悍然进行核试成为有核国家以来,印度不仅斥巨资加紧建
设“三位一体”的核打击力量,而且连续多年大幅提高国防预算,一大批先进的战机、
坦克、军舰和高科技装备正源源不断流入印度的军火库,使得原本实力就居世界前茅的
印军在常规武器上有了进一步的飞跃。在军事战略上,印军在确保南亚绝对优势地位的
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共同巡逻、联合军演、建立基地等手段,扩大了对马六甲海域、南
中国海以及中亚地区的影响力,冲出南亚的态势愈发明显。
  近年来,印度以大国外交为主轴,基本打破了核试后的尴尬困境,战略回旋空间不
断增大。在继续保持与俄罗斯传统合作关系的同时,印度改善了对华关系,与西方国家
的外交关系也节节升温。此外,印度积极支持世界的多极化进程,谋求安理会常任理事
国席位,以便名正言顺地迈入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政治强大、经 梅 荣、军事有力
”三部分勾勒出印度心目中未来世界大国地位的宏伟蓝图。
  做强国或许可能
  当世界大国很难
  尽管在新兴国家中,印度的成绩和优势明显,但主要是纵向的比较。能否成为真正
意义上的“世界一极”,印度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面临的制约因素相当多,有的问
题甚至会在相当长时间内制约印度的发展。
  首先,现行政治体制内在的弊端难以克服。印度虽师承英国的议会民主政治体制,
但将这一套西方民主政治体制,嫁接到印度这样一个发展水平偏低、文盲人口庞大、社
会多元性极强的发展中大国,所引发的弊端显而易见。目前,印度拥有代表不同阶层、
宗教、种姓、民族和利益集团的数百个大小政党以及十几个主要政党。自国大党独揽政
权的局面在20世纪90年代初结束之后,虽然教派政党和地方势力开始兴起,但无论哪一
个政党都无法在议会获得多数席位,以至于最终催生出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囊括24个政
党的瓦杰帕伊政府。许多政治分析家预言,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多党联合政府仍是印
度政治的发展趋势。在这种体制下,由于利益多元性的存在,任何重大改革措施都会在
不同程度上受到阻碍和反对。在中央政府缺乏权威的环境下,政府的效率,国家政策的
连续性,乃至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无疑都将大打折扣。对此,印度政要比谁都清楚,但
谁也无可奈何。日前,印度内阁中央斥资部部长苏瑞在接受电视采访时曾表示:“50年
前,我们和中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而现在中国比印度领先了50年。为什么?因为我们
的政策缺乏连贯性!”
  其次,国内社会矛盾尖锐,传统负担众多。独立以来,印度始终为民族、宗教、部
族和种姓问题所困扰,由此引发的大规模冲突和社会暴力事件层出不穷,伤亡人数远远
超过3次印巴战争的总和。从今年古吉拉特邦大规模的宗教冲突看,这些尖锐的矛盾不?
没有化解,反有升温之势,往往一个火花就能引来燎原之火。此外,巨大且还在不断膨
胀的人口压力,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经济改革的成果,阻碍了印度经济的发展速度。一些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来过印度的国内朋友曾感慨地对记者讲,当时新德里城市建设明
显要好于北京,如今故地重游,许多地方景物依旧,差距不言而喻。
  再者,地区安全环境不容乐观。因历史、宗教和克什米尔等问题,印巴长期交恶,
关系始终未有实质性改善,导致印度50多年来,不得不将很大精力和财力投入到印巴对
抗的无底洞里。在印巴都公开拥有核武器的情况下,印度其实已失去了50多年来对巴的
常规军事优势,未来使用大规模军事手段解决矛盾的可能急剧降低。围绕克什米尔问题
,印巴之间的低强度冲突和小规模的消耗战将会更加频繁。长此以往,对印度经济、社
会发展的危害性更大,不仅将迫使印度进一步加重国防负担,牵制印度社会和经济的发
展,更为重要的是,将会把印度牢牢地拴在南亚地区,限制它在更为广阔的国际舞台上
发挥作用。
  可以肯定的是,在国内不出现大的动荡以及发生战争的前提下,21世纪的印度将是
一个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的强国。不管今后国内政局如何变幻,进
入世界政治舞台核心、成为世界大国始终将是印度国家战略的总目标,而且随着时间的
推移,这一信念会更加坚定。但印度成为世界大国的道路将是缓慢而曲折的,现在就断
言“21世纪属于印度”还为时尚早。▲
 
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认为,中国应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亚洲首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日前在北京大学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
,中国应该将发展的重点放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他说,这样一方面能提高各阶层的收
入,另一方面也能切实消除中国目前所存在的贫困。阿马蒂亚・森进一步指出,实际上
,将发展的重点放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也是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现实选择。
  阿马蒂亚・森对经济学的贡献涉及公共选择、福利、饥荒和经济发展等领域,是现
今为数不多的几个横跨多学科的经济学家。由于他对社会底层人民以及道德的关切,被
誉为“经济学良心的肩负者”。这位1933年出生于印度孟加拉湾的著名经济学家,先后
在印度、英国和美国任教,1998年离开哈佛大学到英国剑桥三一学院任院长,并于1998
年因其在福利经济学方面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由于他虽长期居住于英美两国
,但从未放弃他的印度国籍,因此,他成为第一位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亚洲人。
■印度IT业也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作为出生于亚洲的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对于他的祖国和中国这两个亚洲大国始
终予以特别的关注。在回答印度在IT业和软件业上为何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时,阿马
蒂亚・森特别强调指出,印度的IT业并非如美国IT业那样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而是与
中国的制造业一样同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他补充说,印度得到的就业机会不仅发生在IT
领域内,而且和IT相关的产业都有效利用了IT领域的发展。同时,他也指出,中国已经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硬件制造国之一,这实际上对软件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中国基础教育更有利于消除贫困
  在就中国和印度两国IT业的发展和差异进行比较时,身为印度公民的阿马蒂亚・森
指出,尽管印度的IT产业是因为印度政府重视高等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而取
得的,但是他还是认为印度政府将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高等教育上是错误的。他说,中
国十分重视基础教育,而印度在这方面做得不够。他认为,中国的教育发展得更健康,
更有利于消除贫困,并使得贫富差距降到了最低。
  阿马蒂亚・森指出,如果每年中国有1个大学生毕业,那印度就有9个,但是呢,与
此同时,在中国受过基础教育的人,中国人的识字率要高得多。据此,他认为,印度应
该更加强有力地侧重自己的基础教育,而中国则应把精力更多地放在高等教育、技术教
育上。不过,在他看来,在教育方面中国只需做一些小小的变化,而印度的调整却要大
得多。
  阿马蒂亚・森还指出,虽然在基础教育等领域中国具有优势,但是在基本医疗保障
的渗透性和占有率方面印度要高过中国,他建议中国应该仔细考虑城市环境的保护和城
市规划问题,更多地考虑怎样在农村为农村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多的教育医疗
方面的社会保障。
 
在印度当兵好!过节过得爽

由于印度具有多民族、多宗教的特点,这就使印度军队的节日显得特别多。据2002年《
印度防务年鉴》一书介绍,每年印度军队的节日多达51个。
各军兵种都有自己的节日
  对于印度三军来说,最重要的节日莫过于每年的国庆日。每年的1月26日,印度三军
都要在德里举行规模盛大的阅兵式。印度陆军、海军、空军参谋长首先来到独立门,检
阅仪仗队后前往总统府,陪同总统参加阅兵式。在每年的阅兵式上,印度三军都要展示
新研制或购买的新式武器。除了国庆日和独立日这两个全国性假日外,印度武装力量各
军兵种都有自己的节日。除了陆、海、空三军和后备役的地方军外,陆军的各个兵种,
炮兵、装甲兵、通信兵、工兵、医务部队、军械部队、勤务部队也都有自己的节日。如
1月15日为陆军节、2月8日为装甲兵节、2月14日为通信兵节、2月24日为工兵节、4月3
日为陆军医务部队节、4月8日为陆军军械部队节、6月1日为陆军教育部队节、10月8日
空军节、12月4日为海军节、12月8日为陆军勤务部队节。每到各军兵种节日到来的时候
,军兵种首长将会向所属部队祝贺节日,向优秀官兵授勋,并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各种宗教节日都放假
  印度是两大世界性宗教―――印度教和佛教的诞生地,绝大部分印度人信教,印度
的宗教主要有印度教、伊斯兰教、佛教和锡克教四种。此外,还有基督教、犹太教、拜
火教等。印度军队的大部分官兵都信教,因此各种宗教节日也成为军队的节日。军队每
逢印度教的泼水节、印度春节、贾纳马斯塔米节、杜尔加节、灯节;伊斯兰教的开斋节
、宰牲节;锡克教的彼赛克节、古鲁・那纳克诞生日、古鲁・古宾德・辛格诞生节;基
督教的耶稣受难日、圣诞节等节日都会照例放假,军队中的教徒按照各种宗教的传统庆
祝节日。

各民族联队也有节
  印度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主要民族有印度斯坦族、泰鲁固族、孟加拉族、泰米尔
族、古吉拉地族、锡克族、旁遮普族、廓尔喀族等。为了便于统一分类管理,印度陆军
沿用了英国殖民当局的作法,按民族、宗教、种姓或地区编为三种训练“联队中心”和
战斗营,形成具有印度特色的各民族联队。
  第一种是单一民族、单一宗教、单一种姓联队和营,如锡克联队、廓尔喀联队;第
二种是多民族、多宗教、多种姓混编的联队和营,如旁遮普联队,规定锡克族占50%,其
他民族占50%;第三种是全民族联队和营,如警卫、近卫军联队。新兵一入伍,就按照?
族、宗教或地区分到相应的“联队中心”,接受9~12个月的新兵训练。训练结束后,分
配至联队所属的战斗营服役。
  为此,印军还设立了各民族联队节。如2月1日为陆军锡克联队节、10月29日为陆军
马步塔轻步兵联队节、12月1日为比哈尔联队节、12月18日为廓尔喀部队节、12月28日?
拉加普特那步枪联队节。每逢节日,由印军高级军官担任的各民族联队的荣誉上校都要
向各民族联队营所属士兵和家属祝贺节日,并举行庆祝活动。
--
 
印度空军编了一个“寡妇营”

2002年11月19日02:04 人民网
  印度空军飞行事故多在全世界是出了名的。仅在记者赴印度就任不到1个半月的时间
里,就先后摔掉一架米格-21和一架"美洲虎"战斗机。开米格-21的那个飞行员算是命大
, 跳伞成功,拣了条命,可后面的那个"倒霉蛋"就没那么幸运了,不仅自己一命呜呼,
还捎带拐走了另外9条性命--飞机裁到了村子里,9名村民没等明白发生了什么事,
就糊里糊涂地送了命。
  最近披露的一份军方统计报告显示,1996年至2001年五年间,印度空军总共发生89
起坠机事故,摔毁作战飞机89架,其中米格-21五十六架、米格-23十一架、米格-27十
架、米格-29三架,另外加上"美洲虎"七架。折合五年里平均每个月坠机1.5架,与记者
到任1个半月里发两条军机坠毁消息的频度正好相符。
  频发的事故不仅使印度空军损失严重,也让一向自我感觉良好的"空中骄子"们在国
民面前丢尽了脸。印度媒体批评说,当无辜受害者的家属找到军方"讨个说法"时,自知
无言以对的高级军官们仿佛事先商量好了似的,一下子全都"从人间蒸发"到不知什么地
方去了,空留下一帮孤儿寡母在那里哭着喊着要上苍还回他们的亲人。
  出了事,死了人,躲起来总不是办法。为了给国民一个交待,印度空军在承诺对编
制内所有飞机进行全面检修的同时,最近也开始在内部展开分析调查。本月初,印度国
防部长费尔南德斯亲自主持会议检讨事故原因,与会者心里都清楚,这会儿不是摆"高姿
态"的时候,于是大家一致认为,罪魁祸首应当是空军目前仍在使用的大量过时俄罗斯
英国装备,尤其摔得最多的米格-21飞机,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期间获得原苏联出口许
可的情况下,在印度自行组装生产的。印度方面当时得到的只有组装图纸,没有任何设
计数据,因此无法在后续的生产组装中,对飞行员反映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技术改进,这
种状态下造出来的飞机不摔才叫怪事。当然,把责任推到装备落后上还有另外一个好处
--可以向政府申请更多军费拨款。
  可是对于来自军方高层的解释,似乎并没有什么人愿意相信。有人指出,就算米格
-21技术上已经过时,但这五年摔掉的飞机里,像米格-27、米格-29这样型号相对较新战
机为数也很可观。于是,一些人自发成立了调查组,希望能够找出事故多发的真正原
因。这一调查不要紧,很快在空军内部掀起喧然大波,弄得这一阵子几乎人人自危,因
为几份报告几乎同时把焦点聚到了空军内部"人"的因素上。
  尽管每份报告之间在数据统计上有出入,但调查都认为,在这89起坠机事故当中,
至少有多一半是飞行员处置不当造成的,总比例应当在70%至80%左右。余下的原因有机
械故障、地面指挥失误以及空中遭遇飞鸟撞击等。但报告又进一步分析说,除了飞鸟撞
击属于"不可抗拒因素"之外,其余事故均与人有关。以机械故障为例,事故多数情况似
乎并不是像军方所说零部件供应短缺或质量不好所致,而是由于地勤人员疏于维修保养

  至于飞行处置不当,固然可以归结于飞行员个人技艺不精,本事不济,但似乎这也
并不能洗清其他部门的责任。调查者在报告中质疑,难道空军在人才挑选、培养、训练
、管理以及应急保障等其他方面就没有问题?把责任一股脑都推到死者身上很难让人信
服。
  可是想找出个部门甘愿充当大家的替罪羊绝对不是件容易事。培训部门说,我们的
飞行员个个都是"千里挑一"、"万里挑一",每个人都在国外受过专门训练,飞行技术上
无可挑剔,如果论责任,只能归结于缺少地面飞行模拟设备,无法让飞行员在上面反复
演练处置突发意外的方法;飞行指挥部门强调,调度指挥上没有任何问题,不信的话有
通话记录可查;地勤保障部门当然也不肯承认在飞机保养检修上存在漏洞,硬要人家拿
出证据来。可飞机都摔成碎片了,就算谁有这个本事能从破烂堆里分析出飞机在维修保
养上的毛病,恐怕也不肯这么去做,毕竟得罪人的事还是少做为妙。
  空军高官们看透了,照这样子吵下去反正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为了防止把军心搞乱
,不如早些结束无谓的争论。于是将军们决定以空军的名义发表一份声明,提醒国人注
意一个"基本事实",即近年坠毁的作战飞机几乎全部来自一线战备值班部队,为了提高
保卫国家领空的能力,这些部队的飞行员日常升空训练的强度和密度明显高于其他部队
。言外之意,飞得多自然摔得多,无可非议。在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安宁的神圣使
命面前,军人连生命都要随时准备付出,摔几架飞机又算得了什么。
 自从这份声明发表以后,印度空军内部关于坠机事故原因的争论平息了许多,公众
媒体上的议论也基本上不见了踪影。看来这一招还真管用。只是对外人来说,不管上述
逻辑是否合乎情理,要想改掉对印度空军"手艺潮"的印象,大概是不太容易了。
  (后记:就在记者把这篇文章传回编辑部的第二天,印度媒体再次传来又一架米格-
21双座教练机坠毁的消息,两名飞行员在位于西孟加拉邦的巴格多格拉空军基地结束飞
行训练返回机场准备着陆时,迎面撞上了高压线,飞行员当场死亡。这一天离记者抵印
两个月只差一天,与记者此前计算平均两个月摔机三架的数字完全吻合。)本报驻印度?
派记者张静宇(完)
 
近来,“中国”这个词从印度高官嘴里说出的频率越来越高,印度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
量也明显增加。这种关注程度在中共十六大召开前后,更是达到顶峰。无论是印度最大
的通讯社―――印度报业托拉斯,还是印度各大电视台都迅速地播报了大会的情况。印
度各大报纸更是不惜版面,不约而同地在头版或显著位置报道十六大盛况,并配发照片
。这对于一向偏重国内新闻的印度媒体而言,尚属少见。这一切似乎表明,印度各阶层
已将更多的眼光投向中国。

印度房东担心中国没宾馆
在印度颇具影响力的《印度教徒报》日前曾有文章感叹,尽管中印山水相邻,但在绝大
多数印度人心目中,中国仍相当遥远、十分神秘。作为中国的邻国,印度民间对中国的
了解程度远不如许多西方国家,记者常驻印度期间,对此深有感触。
记者两年前赴任时,报纸上很少见到有关中国的报道,偶尔冒出的几篇,基本上是转载
西方媒体的“舶来品”,其中也包括一些西方记者拍摄的中国“老少边穷”地区的照片
。有的当地媒体在通过西方媒体隐约知道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消息后,竟然不无忧虑地
得出了“中国上海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将在若干年后赶超印度孟买”的结论。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印度百姓,一见东亚面孔,首先想到的便是日本人、韩国人,似乎
只有他们才有不远万里来印度的经济实力。一次,记者曾让一名自称去过不少国家的印
度商人猜记者的国籍,他一口气报出日本、韩国、新加坡等近十个亚洲国家后,看见记
者还是摇头,他也无可奈何。实在忍不住,记者只好提醒他,“哪个是印度最大的邻国
?”他这才恍然大悟,“啊!中国?”记者的房东一家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受教育程
度来看,在当地应属富有之家。尽管如此,他们除知道计划生育政策之外,对中国的了
解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水平,现在总说想去中国旅游,可居然担心中国“没有宾馆”,
实在让人啼笑皆非。
时间一久,记者对此已习以为常。毕竟由于历史原因,几十年来中印交往实在太少,惟
一往返两国首都的直航也是今年年初才开通的;庞大的印度新闻界只有区区一名驻华记
者。有资料显示,1999年前往中国的2700万外国旅游者中,即便把不在印度居住的海外
印度人算在一起,总共也只有8.4万印度人。

“中国已成了我们的焦点”
近几年来,出于巩固周边安全的全方位考虑,印度政府意识到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有必
要加强与中国在各个领域的磋商与合作;中国政府也在积极稳妥地处理双边关系,两国
关系迎来了稳步发展的良好时期。
在两国关系改善的大背景下,中印两国在官方、经贸、新闻、文化等各种层次的交流开
始呈现上升的势头。在经贸领域,双边贸易额已从1991年的2.6亿美元增长到2001年的3
6亿美元;仅今年1至9月份,已达到34.4亿美元;印度成为中国在南亚地区最大的贸易伙
伴,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越来越多地受到印度消费者的青睐。近来印度Infosys、TCS、
Wipro和Satyam等软件巨头也纷纷准备登陆中国市场,期望挖掘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蕴?
的广袤商机。
应中国国务院新闻办的邀请,印度新闻代表团今年首次访问了西藏。此间中国问题专家
拉贾・莫汉作为代表团成员之一,回来后连续发表了5篇西藏日记,向印度百姓展现了?
度记者眼中一个真实的西藏以及西藏社会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在当地引发了不小的轰
动。记者日前偶遇他时,他高兴地表示,期待能再度访问中国。旁边的一位印度外交部
官员于是开玩笑地对记者说:“看看,中国已成为我们的焦点了!”

比较的内容包罗万象
众所周知,从人口、经济发展历程等许多方面看,中印两国国情十分相似。因此,当中
国的轮廓在越来越多的印度人眼中变得逐渐清晰后,印度官方、学术界和新闻界近来都
喜欢把印度和中国做比较,内容可谓包罗万象。
印度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4月时曾表示,“中国去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近1.1万亿美?
,而印度的GDP刚刚5000亿美元多一点。虽然印度偶尔会进入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名,但?
不是一个令人感到舒服和愉快的名次。”
10月底,印度减资部部长绍里耶应邀在一次军方高层会议上,长篇阐述了印度未来面临
的安全问题。熟读《孙子兵法》的他,讲话中引经据典,阐述经济发展对国家安全的重
要性。他称,尽管美国国内存在不小的反华势力,但由于美国在中国有着巨大的商业利
益,美国政府不会傻到在两国关系上干“自断财路”的事情。同时,他以中日关系和印
日关系为例,指出虽然印日关系不错,但中日两国在经贸领域和人员交流方面的规模,
印度实在无法比拟,因此倘若今后印度和中国在边境问题上发生麻烦,美国和日本到时
究竟站在哪一边,还很难说。
就连引以为豪的软件业,印度也愿和中国比。许多年以来,在印度IT精英眼中,中国软
件发展水平不足为虑。但刚访华回来的印度信息产业部秘书(相当于常务副部长)拉贾
瓦・沙日前在“印 硅谷”班加罗尔对IT界人士发出了“红色警报”:千万不要低估中
国人,他们正无情地进入软件行业。中国人不会介意为此付出一代人的艰苦努力。

媒体呼吁取长补短
印度新闻界自然扮演了中印比较的主角。近段时间以来,像《研读中国的奇迹》、《中
国对印度》、《中国龙觉醒》标题字样的文章比比皆是。《印度斯坦时报》日前有文章
引用大量数据指出,50年前,中国和印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穷困程度差不多,直到20
世纪70年代两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都极为相近。但最近的20年,从国际地位、经济
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民生活等领域考察,印度是全方位地落后了。文章指出,目
前,中国人均寿命高印度7岁,中国GDP已是印度的一倍多,而中国的GDP增长率仍在以?
于印度近4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每年流向中国的外资有450亿美元,而印度
只有30亿美元。文章呼吁印度应进一步为外资流入松绑,改变现有的僵化政策,为外资
创造宽松的条件。
一些当地同行告诉记者,由于瓦杰帕伊政府提出的第二代经济改革目前正处在一个选择
缓慢前进还是快速前进的关键时期,因此印度各界近来爱与中国比也在情理之中。作为
新闻媒体,当然要向大众呼吁改革思想,取中国之“长”补印度之“短”,让国家发展
得更快一些。有意思的是,就在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向世界亮相的当晚,印度星空
电视台迅速组织了几位专家和政党人士讨论,议题是:鉴于中国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呈现
大幅年轻化的趋势,印度是否应从中学习些什么。

美日也加入比较热潮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和日本驻印度官员近来也加入了当地关于中印比较的热潮,让印度
政府颇感压力。美国驻印度大使日前在对印度工商联合会的一次演讲中,暗示了美对印
度经济改革现状的不满,而且不厌其烦地列举了中印之间的一长串经济和社会发展数据
,证明印度已被中国远远甩在后面。
日本驻印度大使此前在接受采访时,也提醒印度各界应该反省:为什么日本公司都愿投
资中国,而不选择印度?对此,有印度同行私下表示,不排除美日官员的表态含有挑拨
中印关系的可能。
印度内阁秘书处前负责人普拉萨德日前呼吁,印度各界必须要以现实的眼光在各个层面
正视印度和中国之间的竞争。印度总理瓦杰帕伊日前也表示,印度与中国相互间是一种
“健康的竞争关系”。舆论普遍注意到,这是印度首脑首次公开针对中印关系作出的上
述表态。瓦杰帕伊是在出席完东盟―印度首次峰会回国时,在专机上讲这番话的。此前
,中国刚与东盟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印度
也在峰会上向东盟国家提出了类似建议。
印度的许多分析人士认为,在全球化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
中国家,加上又是邻国,中印存在竞争是完全合理正常的,但应该是在相互学习、相互
借鉴基础上的友好竞争。从瓦杰帕伊政府执政初期的“中国威胁论”到如今“健康的竞
争关系”,印度政府的对华政策已开始变得更加理性务实。
《环球时报》驻印度特派记者 钱峰
 
印度兵,搞不清

印军士官来源于普通士兵,只有服役满四年表现优异的上等兵才有机会得到提升。印军
的士官又称非委任军官,分为上士、中士和下士三级,他们活跃在印军各行各业,是印
军战斗力中最坚实的力量,且由于文化及军制等诸多原因,印军士官成为了世界上最具
特色的军人之一。

“大胡子”:印军士官的显著特征
印军中的士官,因为等级和所在军种的不同,具有不同的服役年限。最高服役年限须21
至33年之间,最低等级的士官也可服役到45岁以后退役,而海军上士最高则可服役至55
岁才退出现役。由于服役年限长,大多数的士官都有了一把年纪,因而印军中常看到蓄
着大胡子的士官,“大胡子”成为印军士官的一大特色。刚入伍的新兵们常常管他们叫
大叔,他们也乐于接受这种称呼,以显示他们在军中的“老资格”。但也有令他们感到
尴尬的事,有位士官阿贾・辛格把儿子抚养长大,进了军校,儿子苏尔坦・辛格毕业后
当了军官,成了自己的上司,一次,阿贾・辛格因母病故要与儿子商量丧事,他还得首
先向低级委任军官提出申请,经儿子本人同意后才得以见面。印军士官虽然是兵中老大
,但在军官面前,地位非常低。要想见他们的上级长官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他们不得不
接受这样的事实,有的士官直到退役甚至连营长都未见过。

“签合同”:印军士官的雇佣军特色
印军士官作为职业军人首先必须与印军当局签订服役合同书。印军士官大多出身贫寒,
文化水平低,极少数人才有机会被选拔为低级委任军官,或送军校学习后提拔为军官。
印军士官地位低下,但他们忍辱负重、吃苦耐劳,把当兵作为一种职业和谋生的手段。
印度政府为提高军队士气,在军中颁发各种各样的勋章、奖章,还设立了一种“勋绩奖
章”,专门授予具有18年军龄以上、从未违犯过军法的三军上士及海军造船厂工匠。获
“勋绩奖章”者每年还可领取一定的奖金。
印军实行薪金制,班长除基薪之外,还有军龄和地区等各种补贴,免费的伙食、服装、
医疗、假期旅游等,即使退出现役后,也有一笔安家费,并可每月领取退伍金。印军士
官多半已婚,家属随军。印军士官并不关心政治和时事,时常考虑的是自己的老婆和孩
子,不愿因打仗丢了性命,断了一家人的生活来源。但是,印度军人“仆人般的”忠诚
在世界军队中是有名的,他们对上级的命令,不管是对是错,都会坚决执行。印度军官
和士官等级森严,待遇相差悬殊,一个年轻军官的薪金大约是有10年左右军龄的士官的
3倍。在中印边境地区,我们经常感受到印军士官十分羡慕我军官兵的平等,对我方官?
同吃、同住、同修工事赞叹不已。

来源:《解放军报》 2002年10月23日
 
看看印度的中产阶级, 比比


中产阶级一般是指比较富裕的社会阶层。最近,印度中产阶级人口已达3亿的报道不断?
诸报端。这个数字、这些消息让人感到吃惊、疑惑,仿佛印度一夜之间就暴富起来。那
么,所谓的印度中产阶级到底是什么样子?它会给印度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和影响呢?

中等中产阶级的大多数只能买印度产轻便摩托车
印度独立之前,中产阶级实际上是不存在的。那个时候,只有居住在大城市里占人口1%
的上流社会,以及生活在农村和城市贫民窟里的劳动阶层。20世纪60年代,印度的农村
人口仍然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赤贫现象严重。但到了20世纪末,印度社会突然崛起
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其速度之快、人数之多令人瞠目。据印度“政策研究中心”估计
,印度中产阶级已有3亿人。也就是说,在印度10亿人口中,有将近1/3的人跻身中产阶
级行列。猛一听,这是一个非常吓人的数字。
那么,这个数字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呢?2001年年底,权威的印度“国家应用经济研究
理事会”发表了一份评估印度中产阶级的标准和数据。按该理事会的统计标准,年均税
后收入在3.375万卢比到15万卢比(约合700―3000美元,目前美元对卢比的比价为1∶4
8.5)的家庭为中产阶级家庭。按此计算,到2001年,印度有6000万户家庭已经成为中?
阶级。按一家平均5口人计算,就可以得出印度目前中产阶级人数为3亿这个数字。
另外,按该理事会的统计,这3亿人又可分为3个等级:上等、中等和下等中产阶级。上
等中产阶级约有4000万人,年均税后收入为10万―15万卢比(2000―3000美元);中等
中产阶级约有1.5亿人,年均税后收入为6.75万―10万卢比(1350―2000美元);下等?
产阶级估计有1.1亿人,年均税后收入为3.375万―6.75万卢比(700―1350美元)。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贫困线标准是每天1美元。如果按此计算,印度人所说的中产阶级
起码有1/3是刚刚脱贫的群体,而非不愁吃穿的富有阶层。可见,印度定义中产阶级的
标准是相当低的。实际上,在印度的中产阶级中,只有不到10%的家庭买得起目前最流
行的印日合资“玛鲁蒂”牌小汽车或日本的丰田摩托车;中等中产阶级的大多数只能买
一部印度产轻便摩托车;而下等中产阶级中的多数人还得骑自行车上班。

你瞧,我每个月只花200卢比去娱乐,到外面吃饭更是想都不敢想
为了弄清印度中产阶级的生活状况,记者在印度首都新德里采访了几个人。记者注意到
,他们在接受采访时都很乐意称自己是中产阶级。
拉姆是新华社新德里分社雇的汽车司机,今年23岁,德里人,已婚,妻子不工作。他原
来是开出租车的,后来被新华社雇用,每月工资3000卢比。他每天骑小摩托车上班,为
了工作方便,还买了一部手机(新华社给一点补贴)。除3000卢比的工资外,拉姆每月
还能得到差不多1000卢比的加班费等其他收入。另外,他家还有房子出租,每月又有10
00多卢比的进账。拉姆并没有说自己属中产阶级的哪个阶层,但按他的年收入计算,他
应属下等中产阶级。
在一家私人办的化学纤维公司里,身属中等中产阶级的乔兹和梅黑施瓦里接受了记者的
采访。乔兹今年36岁,来自印度最南部的喀拉拉邦,大学毕业,是这家公司的会计。他
现在每个月的工资是1万卢比(税后),妻子没有上班,专门在家照顾两个孩子。 乔兹
还得租房子住,每月房租2200卢比。此外,他的一个孩子已经上学,每月要花1300卢
比。像很多人一样,乔兹每天骑一辆印度产小摩托车上班。他告诉记者,他对目前的生
活状况还是比较满意的,但对没钱孝敬父母一直深感内疚。而梅黑施瓦里的境况就要差
很多。他今年34岁,是公司的助理会计,月工资6000卢比。他说,他们一家三口挤在一
套5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日子过得比较拮据,对目前的生活状况不是很满意。
在新德里国家开放大学的校园里,记者拦住一名教师模样的人攀谈起来。此人名叫萨蒂
亚卡姆,是这所大学的印地语高级教师,今年42岁,月收入为2.1万卢比。他说,他妻?
位小学教师,每月收入为5700卢比。记者和他开玩笑说:“那你算得上一个有钱人了
。”但他却说,每月扣除各种开支和税款后,他们全家可支配的钱只有1.8万卢比。他妻
子以及两个孩子和他的老父亲都住在学校的单元楼里。他为家里雇了一个“全日制”
保姆,但那并非是他的钱多得没地方花了,而是因为他没时间照顾家庭。他满腹牢骚地
说,他们家有一辆小汽车,有人便因此说他们是富裕户,但实际上,他每个月都过得紧
巴巴的。他已经两年没有休假了,生活根本谈不上豪华、舒适,得省吃俭用才行。最后
,萨蒂亚卡姆苦笑着对记者说:“你瞧,我每个月只花200卢比去娱乐,到外面吃饭更?
都不敢想。”
记者在采访中感觉到,这些被采访者都很诚恳,在介绍自己情况时丝毫没有隐瞒的迹象
。记者相信,他们所说不会有假。由于记者的采访属于“随机抽查”,所以,这几个人
应该可以作为印度中产阶级大部分人的代表。虽然他们愿意把自己归为中产阶级,但记
者从他们的谈话中觉察到,他们对目前的生活状况并不满意,也没有因为头上套着“中
产阶级”的光环而沾沾自喜。
印度《周刊》杂志估计,到2010年,印度中产阶级的人数有可能达到4.5亿人
人们普遍认为,中产阶级的崛起是印度近10年经济改革的结果。10年中,印度货币比较
稳定,通货膨胀率只有3%。加上粮食连年丰收、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印度的经济?
况大为改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社会的变化提供了基础,中产阶级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
运而生的。
由于经济发展了,失业和贫困相对减少了,财富得到了重新分配,中产阶级的人数有了
明显的增加;另外,城市化的发展也加速了中产阶级人数的急剧增加。特别值得一提的
是,印度的信息产业这几年突飞猛进地发展,这一行业的从业者大量地加入到中产阶级
的队伍中。而且,印度现在每年还有10万名大学毕业生进入信息产业,他们都有迈入中
产阶级行列的潜力。因此,印度《周刊》杂志估计,到2010年,印度中产阶级的人数有
可能达到4.5亿人。
据印度媒体介绍,印度中产阶级的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富裕了的小企业主、初级技
术员、富裕农民、白领工人、商人、军人和一切为了致富而努力劳动的人。尽管他们中
的大多数没有其他国家的中产阶级富裕,但毕竟许多人拥有自己的住房和汽车,有的还
有亲戚在国外。印度媒体在评价这个群体时特别指出: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比以往任何
时候都有钱了,这就使印度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消费阶层和一个比较广大的消费市场。


印度专家介绍说,尽管印度中产阶级人士还算不上非常有钱,但他们在促进城乡繁荣方
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记者也有此体会。在孟买、新德里、加尔各答和马德拉斯4个?
大城市,郊外新建的小区绵延数十公里。在市区里,繁忙的饭店和旅馆,拥挤的购物中
心和商场,满座的火车和国内航班,到处都有中产阶级的身影。随便拉住一个印度人,
他都会告诉你,所有这些繁荣的景象都是中产阶级人口增加的结果。
另外,中产阶级正在带动印度人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购买汽车、卫星电缆电视、摄像
机、手机、家用电脑的人越来越多。光是在过去5年里,印度手机的销量就增加了1000万
部,汽车增加了230万辆,而饮食业的产值平均每年都增长40%。另外,印度旅游业也得
益于中产阶级的崛起。由于受“9・11” 植 袭击事件的影响,印度外国游客的数量明显
减少,但是印度本国游客的骤然增加正好弥补了这一空缺。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传统
的旅游景点,印度本国的游客依然蜂拥而至,而过去由外国人“独占”的果阿、科钦、
西姆拉等地,现在也几乎成了印度人的天下。
美国的CNN家喻户晓,伦敦和纽约的时装成了他们的至爱
中产阶级的崛起还强烈地冲击着印度的一些社会传统。由于个人能力和发展潜力越来越
成为优先考虑的因素,出身和家庭背景的重要性相应地就不那么重要了。这最明显不过
地体现在中产阶级的身上。
中产阶级人数大量增加,使许多印度人的传统价值观开始改变。由于许多人是在新经济
条件下脱颖而出的,因此,他们具有开放的心态和前卫的消费观念。在衣着打扮、生活
方式、饮食娱乐等方面,他们都更加开放、随意和舍得花钱。他们有许多共同点:旅游
和户外娱乐是他们最大的兴趣;他们都关心犯罪、通货膨胀、失业和教育等社会问题;
英文报纸是他们每日必读的刊物,美国的CNN家喻户晓;伦敦和纽约的时装成了他们的?
爱……
以消费观念的改变为例,印度中产阶级中的许多人改变了以往的习惯,从“储蓄购物”
变为“先借后还”。因此,印度的消费借贷总额在过去3年里翻了一番。个人租借、家?
贷款、信用卡等是金融服务领域里增长最快的领域。目前,印度信用卡的拥有者已达40
0万户,银行方面估计,在最近几年,印度潜在的信用卡用户可达4000万户。
中产阶级崛起使许多人喜出望外。现在,越来越多的商家和企业都开始制定长期战略,
要从这些人的口袋里掏钱。美国商业部宣称,印度是目前世界上十大新崛起的市场之一
,中产阶级(即消费阶级)可达1.75亿人左右。目前,印度有3300万人有电缆电视,他
们每人至少还要购买一台电视机、一台录音机、一个压力锅、一个吊扇、一辆自行车、
一块手表;他们中2/3的人还要购买一辆轻便摩托、一台彩电、一个电熨斗、一个食品
搅拌器和一台缝纫机;一半以下的人要买一台冰箱……这将是多么大的一个消费市场!

总之,印度近10年大量出现的所谓中产阶级是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它的出现有可能影
响未来印度政治和经济发展的方向。但是,如果不加区别地把印度的所谓中产阶级同欧
美货真价实的中产阶级相提并论,就有可能把我们对印度现实社会的分析带入误区。记
者认为,所谓印度的中产阶级,实际上是一些经济改革的既得利益者,市场经济的暴发
户和脱贫致富的成功者。他们中许多人刚刚脱离贫困过上好日子,还远没有达到欧美国
家中产阶级那种殷实的生活水平。另外,我们不应忘记,在印度,至少有3.5亿人还生活
在贫困线以下,其数量之多远远超过美国的人口。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从印度本身的
经济发展水平来看,10年之内有这么多人脱贫而成为所谓的中产阶级,已经是件非常了
不起的事情。
《环球时报》 驻印度特派记者 赵章云
 
想必各位对印度有了一点了解,如果大家就事论事,讨论自己的观点,抛开恶毒攻击的毛病,本人与大家分享讨论的乐趣。
印度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国家,有机会要亲自去看看。
 
我想说的是,不管印度怎么发展核武器,我们专心发展经济,让经济和军事实力协调发展.等我们经济强大了,那不想造什么造什么.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