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2-01-16
- 消息
- 5,925
- 荣誉分数
- 18,522
- 声望点数
- 1,393
茅奖作家见面会实录:为何本届获奖作品农村题材比例略大
http://book.sina.com.cn 2008年11月02日 12:31 新浪读书
[URL="http://book.sina.com.cn/"]新浪[URL="http://book.sina.com.cn/people/ddddddd/index.shtml"]读书[/URL][/URL]讯 11月2日上午9点,第七届[URL="http://book.sina.com.cn/nzt/maodun/"]茅盾文学奖[/URL]新闻发布会在茅盾故乡乌镇举行。新浪读书联合中国作家网对茅盾文学奖新闻发布会暨获奖作家见面会进行了现场直播,以下是第一时间从乌镇传回的现场文字实录。
主持人:由于时间的关系只好结束,因为下面还有一个会。就茅盾文学奖的有关情况,记者朋友们还可以在会后向有关人员采访。我们今天的第一个会就是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我们向新闻发布人陈建功先生表示感谢。
不休息了,因为就着这个会场,时间关系比较紧张,我们就紧接着开第二个会,那就是获奖作家的见面会,和大家见面,我相信大家通过这一次的颁奖,对四位作家他们的作品、他们的创作经历、他们的创作观念、人生观念、以及对文学未来的看法等等,都有很多的想法和问题,想跟他们接触、交流、对话。我们现在就开始了第二个会,就是获奖作家的见面会。参加我们会议的除了记者以外,还有很多文学爱好者以及作者,我们也趁这次颁奖活动安排了这样一次和获奖作家交流的活动,相信也会受到大家的欢迎。
这个会现在已经开始了,四位作家刚才已经介绍了,我就不再介绍了。下面就是这样一种形式:咱们大家对他们四位,或者对他们其中某一位有什么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提出来,作家和大家做一个交流。现在就开始。
图为本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者贾平凹
记者:非常感谢。我想问一个问题,从本届的茅盾文学奖的四部作品来看,有两部都是以农村为题材的,来揭示某种主题,来引发我们的思考。这是否能告诉我们要想产生具有前沿性的文学作品,是应该着眼于社会的低层,关注小人物的生存百态,还是向我们间接地反映我们现在的文学创作缺乏更多的突破口,或者说创造性?如果是的话,我想请文学前辈贾平凹先生,能不能给我们当代文学青年一个可以参考的文学方向呢?谢谢!
贾平凹:这个题很难回答的。(笑)这个问题应该请胡平同志来谈,他从理论上好谈一些,作家比较难谈,我一会儿可以谈别的方面。
胡平:那我就勉强说几句我自己的一个看法。我曾经说农村题材就是天生具有文学性,这是一个事实,我们搞评论的经常看很多作品,确实是,不要说评奖,平时评价作品的时候我们自觉不自觉地就比较偏爱农村题材作品。这里边原因很多,我觉得不能展开说了,比如说农村的语言,农民中很多有智慧、有文化积淀的语言是几千年形成的。我们看很多小说,比如贾平凹先生里边的语言,这语言不是贾平凹先生独自创造的,是农村几千年沉淀下来的,非常有文学性。
但是城市呢,比如北京市聚集了全国各地的人,大家互相交流的人哪一种地方语言都不可能成为一种主导,最后北京市就是一个普通话的世界,我们完全用普通话写作的时候就失去了农村题材很多作品那种语言的魅力,也就是说全国化了,全球化了,同时也就失去了特性,失去了很多文学性。所以仅语言一点,我觉得农村题材就占到先天优势。
再有一点,我们城市化进程还正在进行,在这个进行过程中作家去适应都市文学和城市文学写作的时候,应该说还有一个探索过程,在审美形态上也有一个探索过程,农村一个氏族社会互相之间的观点,本身已经形成了一个审美系统的基础,但是城市我们如何把握它呢?这个还要有一个过程。但是我认为将来城市文学、都市文学是有着非常大的发展前景的,而且它的比例将会在文学创作中占有相当重要的比例,这点是毫无疑问的,只不过还需要一个过程。比如我们现在的很多青年文学作家,写的一些新的都市文学题材作品就有了越来越广泛的读者,这个已经证明了城市文学的发展前景。
所以我们今天的评奖评出的农村题材的比例是略大一点,这个是和我们现实生活有关的,和我们现实生活的文学土壤有关的,所以不是说我们完全偏重于农村题材,谢谢大家。
记者:您好,我想问贾平凹老师一个问题,您的作品一直关注农村生活,以及文化在这几十年中的变迁。您在1978年以前是在做什么?
您的那段经历对于您的创作有没有什么影响?
贾平凹:1972年我就在乡下,属于回乡青年。后来进城上学,上学以后基本上和农村没有脱离关系,因为那个城市离家乡也不是特别远,现在城乡交流也特别多,我们村子的亲戚、朋友都到城市打工,每年一有时间就回去了,所以对农村一些小时候的记忆、对农村那一套的生活、那种劳动的情况特别熟悉,所以对以后的发展也相对来说了如指掌,那儿发生了什么事。
记者:老师好,我是茅盾中学的学生。我想问一下贾平凹老师,你为什么要改名字呢?因为您原来名字叫贾平娃,这个名字写得很乡村,既然您是一个乡村作家,为什么就要嫌弃一个名字呢?
贾平凹:原来我名字也不叫贾平娃,叫贾立平。在西北乡下任何人都取一个名字,再加一个娃来叫,所以一直大名就没有了,小名就叫起来了,后来就长大了,总不能老是叫“娃娃”,而且“娃娃”总是女性的,后来就改了,改了只是同音不同字。
记者:老师,您这个“凹”字又是什么意思呢?
贾平凹:没有什么意思(笑)
记者:我也是来自茅盾中学的,我想问一下迟老师,我们最近网上有很多写了那种青春小说的,我也在写,我的长篇小说也在连载。我想问一下,怎么样才能从青春文学过渡到一种有深度的文学上去?
迟子建:我很羡慕你这个年龄,因为你的问题让我想起来我写作的时候,我发表《北一村童话》是1986年在人民文学,那是我的第一篇中篇,我写的时候是1984年,那时候就是20岁左右,大概你比我还要小一些。
我觉得一个作家的梦想从青春开始是非常幸福的,因为文学有一些审美的东西,有一些纯净的东西,在你青春的时代你表达出来了,可能这种气息会伴随着你,而且我觉得青春也是一种力量。所以我曾说过,我说一个真正写作的人他不管年纪多大了,他不会苍老了,因为只要你有一支笔,你永远都会是青春的。
至于你写作从青春开始会经历怎样的一个过程,对于我个人来说我是经历了20多年的写作,所以我说我的青春是在写作当中渡过的,这种成长是时间、知识、生活,各个方面都会给予你很多很多东西,使你慢慢变的成熟。但是我觉得从青春开始写作是非常美好的,我也相信你将来会成为非常好的作家。谢谢!
http://book.sina.com.cn 2008年11月02日 12:31 新浪读书
[URL="http://book.sina.com.cn/"]新浪[URL="http://book.sina.com.cn/people/ddddddd/index.shtml"]读书[/URL][/URL]讯 11月2日上午9点,第七届[URL="http://book.sina.com.cn/nzt/maodun/"]茅盾文学奖[/URL]新闻发布会在茅盾故乡乌镇举行。新浪读书联合中国作家网对茅盾文学奖新闻发布会暨获奖作家见面会进行了现场直播,以下是第一时间从乌镇传回的现场文字实录。
主持人:由于时间的关系只好结束,因为下面还有一个会。就茅盾文学奖的有关情况,记者朋友们还可以在会后向有关人员采访。我们今天的第一个会就是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我们向新闻发布人陈建功先生表示感谢。
不休息了,因为就着这个会场,时间关系比较紧张,我们就紧接着开第二个会,那就是获奖作家的见面会,和大家见面,我相信大家通过这一次的颁奖,对四位作家他们的作品、他们的创作经历、他们的创作观念、人生观念、以及对文学未来的看法等等,都有很多的想法和问题,想跟他们接触、交流、对话。我们现在就开始了第二个会,就是获奖作家的见面会。参加我们会议的除了记者以外,还有很多文学爱好者以及作者,我们也趁这次颁奖活动安排了这样一次和获奖作家交流的活动,相信也会受到大家的欢迎。
这个会现在已经开始了,四位作家刚才已经介绍了,我就不再介绍了。下面就是这样一种形式:咱们大家对他们四位,或者对他们其中某一位有什么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提出来,作家和大家做一个交流。现在就开始。
图为本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者贾平凹
记者:非常感谢。我想问一个问题,从本届的茅盾文学奖的四部作品来看,有两部都是以农村为题材的,来揭示某种主题,来引发我们的思考。这是否能告诉我们要想产生具有前沿性的文学作品,是应该着眼于社会的低层,关注小人物的生存百态,还是向我们间接地反映我们现在的文学创作缺乏更多的突破口,或者说创造性?如果是的话,我想请文学前辈贾平凹先生,能不能给我们当代文学青年一个可以参考的文学方向呢?谢谢!
贾平凹:这个题很难回答的。(笑)这个问题应该请胡平同志来谈,他从理论上好谈一些,作家比较难谈,我一会儿可以谈别的方面。
胡平:那我就勉强说几句我自己的一个看法。我曾经说农村题材就是天生具有文学性,这是一个事实,我们搞评论的经常看很多作品,确实是,不要说评奖,平时评价作品的时候我们自觉不自觉地就比较偏爱农村题材作品。这里边原因很多,我觉得不能展开说了,比如说农村的语言,农民中很多有智慧、有文化积淀的语言是几千年形成的。我们看很多小说,比如贾平凹先生里边的语言,这语言不是贾平凹先生独自创造的,是农村几千年沉淀下来的,非常有文学性。
但是城市呢,比如北京市聚集了全国各地的人,大家互相交流的人哪一种地方语言都不可能成为一种主导,最后北京市就是一个普通话的世界,我们完全用普通话写作的时候就失去了农村题材很多作品那种语言的魅力,也就是说全国化了,全球化了,同时也就失去了特性,失去了很多文学性。所以仅语言一点,我觉得农村题材就占到先天优势。
再有一点,我们城市化进程还正在进行,在这个进行过程中作家去适应都市文学和城市文学写作的时候,应该说还有一个探索过程,在审美形态上也有一个探索过程,农村一个氏族社会互相之间的观点,本身已经形成了一个审美系统的基础,但是城市我们如何把握它呢?这个还要有一个过程。但是我认为将来城市文学、都市文学是有着非常大的发展前景的,而且它的比例将会在文学创作中占有相当重要的比例,这点是毫无疑问的,只不过还需要一个过程。比如我们现在的很多青年文学作家,写的一些新的都市文学题材作品就有了越来越广泛的读者,这个已经证明了城市文学的发展前景。
所以我们今天的评奖评出的农村题材的比例是略大一点,这个是和我们现实生活有关的,和我们现实生活的文学土壤有关的,所以不是说我们完全偏重于农村题材,谢谢大家。
记者:您好,我想问贾平凹老师一个问题,您的作品一直关注农村生活,以及文化在这几十年中的变迁。您在1978年以前是在做什么?
您的那段经历对于您的创作有没有什么影响?
贾平凹:1972年我就在乡下,属于回乡青年。后来进城上学,上学以后基本上和农村没有脱离关系,因为那个城市离家乡也不是特别远,现在城乡交流也特别多,我们村子的亲戚、朋友都到城市打工,每年一有时间就回去了,所以对农村一些小时候的记忆、对农村那一套的生活、那种劳动的情况特别熟悉,所以对以后的发展也相对来说了如指掌,那儿发生了什么事。
记者:老师好,我是茅盾中学的学生。我想问一下贾平凹老师,你为什么要改名字呢?因为您原来名字叫贾平娃,这个名字写得很乡村,既然您是一个乡村作家,为什么就要嫌弃一个名字呢?
贾平凹:原来我名字也不叫贾平娃,叫贾立平。在西北乡下任何人都取一个名字,再加一个娃来叫,所以一直大名就没有了,小名就叫起来了,后来就长大了,总不能老是叫“娃娃”,而且“娃娃”总是女性的,后来就改了,改了只是同音不同字。
记者:老师,您这个“凹”字又是什么意思呢?
贾平凹:没有什么意思(笑)
记者:我也是来自茅盾中学的,我想问一下迟老师,我们最近网上有很多写了那种青春小说的,我也在写,我的长篇小说也在连载。我想问一下,怎么样才能从青春文学过渡到一种有深度的文学上去?
迟子建:我很羡慕你这个年龄,因为你的问题让我想起来我写作的时候,我发表《北一村童话》是1986年在人民文学,那是我的第一篇中篇,我写的时候是1984年,那时候就是20岁左右,大概你比我还要小一些。
我觉得一个作家的梦想从青春开始是非常幸福的,因为文学有一些审美的东西,有一些纯净的东西,在你青春的时代你表达出来了,可能这种气息会伴随着你,而且我觉得青春也是一种力量。所以我曾说过,我说一个真正写作的人他不管年纪多大了,他不会苍老了,因为只要你有一支笔,你永远都会是青春的。
至于你写作从青春开始会经历怎样的一个过程,对于我个人来说我是经历了20多年的写作,所以我说我的青春是在写作当中渡过的,这种成长是时间、知识、生活,各个方面都会给予你很多很多东西,使你慢慢变的成熟。但是我觉得从青春开始写作是非常美好的,我也相信你将来会成为非常好的作家。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