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史以来最可怖的排抢声-加拿大的命运在10分钟被决定了

cruiser

知名会员
注册
2002-01-20
消息
880
荣誉分数
3
声望点数
128
有史以来最可怖的排抢声―阿卜拉汉平原战役
The Plains of Abraham

菲特烈

1758冬季过后,七年战争的第三年头来临了。在欧洲普鲁士的菲特烈在暂时打退了法国和奥地利的进犯后,开始向东迎击俄国人。在地球另一端的美洲大陆作为七年战争的战场之一,也迎来最血雨腥风的一年。

在伦敦老威廉-皮特(William Pitt)成为了新的首相,于他看来英法之间的争斗并无法在欧洲大陆得到一个决定性的了断,所以他开始主要的注意力移到了海外殖民地的战斗。在欧洲可以让菲特烈把法国人缠住。很快英国议会通过向北美洲增兵的计划。这使的在北美的英国本土正规军的数量达到了1万人,而殖民地的预备役民兵也上升到了1万5千人。到了1558年底,法国人在加拿大和英国殖民地边境上的三个主要要塞威廉-亨利堡,路易堡以及杜奎尼斯堡均纷纷被英军占领。侵入加拿大的门户也已被英国人打开了。


蒙特卡尔门侯爵(Montcalm, Louis Joseph de)

法国人开始意识事态的严重性,蒙特卡尔门侯爵(Montcalm)被任命为了加拿大全权负责防务,务必要抵挡住英国人进犯。他是曾经先后参加过波兰继承战争和奥地利继承战争的老兵。在1756年曾经成功攻占了威廉-亨利堡和奥斯威格堡,兵进英国殖民地,在日益腐败的法军中显得特别的突出。


詹姆斯-乌尔夫将军

而英军也在此时任命魁北克远征军的司令詹姆斯-乌尔夫将军(James Wolfe)和蒙特卡尔门不同,乌尔夫完全是一个初出茅庐之辈,北美地区的战斗也就是他的所有实战经验,1759之时他刚刚32岁。他的迅速提拔,多半拜他的家族的威望,其父就曾是英国名将马尔-波罗的得力部下。可能也是由于出身的原因,乌尔夫天赋傲慢,一直看不起殖民地的民兵预备役,同样也鄙视当地的印第安土著。所以在他的部队里只保留了极少的民兵,而原来雇用来的印第安人也都被他扫地出门,对其兵力作了一次精简。当他侵入加拿大的时候,数量为1万,主力为正规军三个旅。和他同时代的菲特烈一样,乌尔夫主张纪律的重要性,但是他用的却不是棍棒而是“羞辱”。有一次,他让临阵脱逃的士兵身着女装站在全军面前一个小时以示惩罚。同时,乌尔夫也要求其部队的自动性,他为其部队遭遇突发问题时预设了数套不同的计划,要求他的指挥官不必等候命令就要开始行动。乌尔夫被任命为司令后,随即要求全权的人事权,得到了老威廉-皮特的批准。于是他重新改组了军官层,之后其中几乎所有的高级军官都低于30岁,以至于在议会被叫做“美洲的童子军”。

正当乌尔夫蠢蠢欲动之时。蒙特卡尔门并不清楚英军的打击究竟会落在何处。1759年4月初,他很意外地得到了间谍传来的英军计划,了解到乌尔夫将对魁北克市发动进攻。他丝毫没有浪费时间,马上行动起来,在魁北克集中他的兵力。其主力为6千人本土正规军,还包括了殖民地民兵总兵力达到了1万3千人,另外加1千名印第安土著,火炮106门。而魁北克地处险要,他坐落一个高高的山崖上,夹在圣劳伦斯河与圣詹姆斯河之间,实际上就是前者的左岸。除非敌军可以绕到其西面就不可能威胁它的陆上的补给线。蒙特卡尔门认为,只要它可以坚持到10月,因为秋季的大雾和风向就会迫使英国舰队离去而陆上的陆军也不得不撤退。同时,蒙特卡尔门在魁北克周围筑建了一条长达七英里外围防线。


魁北克地区图


当时的魁北克

6月初,在英国舰队的掩护下,乌尔夫在圣路易斯河湾登陆。6月26日,英军完成了登陆,然而直到28日法军这才释放了几条火船,却几乎没有给英军造成什么任何实质上的损失。6月30日,乌尔夫亲自对魁北克进行了一次侦查,很快认识到城市的防守极为坚固,正面的急攻很难有效果。随后,他命令部队在圣劳伦斯河的东岸魁北克的河对面修筑据点炮台,以便对城市进行长时间炮击。此时,乌尔夫也开始考虑他计划的另一方面,即迫使蒙特卡尔门脱离坚固的阵地来攻击自己。他的做法就是抢占了魁北克西面高地,进而威胁城市的西部补给线。蒙特卡尔门识破了乌尔夫的想法,在7月12日,他非但没有出击西部反而派出2千人,而是渡过了圣劳伦斯河袭击乌尔夫在东岸的据点。这造成英军相当的恐慌,乌尔夫不得不又自己的重点移到了东面,并加快了据点的修筑工作。16日,英军从东岸的据点开始了对魁北克炮击。炮火点燃了市区的一部分,大火焰烧到了次日。乌尔夫修改了他的计划,他开始在另一方面也开始寻找一个合适渡口,以期迅速快捷地从他的东岸据点渡过圣劳伦斯河,尝试迂回到市区北面,对魁北克发动一个奇袭。


英军的东岸据点

7月23日,英军的后援部队由舰队送到了战区,而法军又作了火船攻击,但是同样毫无效果。而乌尔夫在得到了增援后,又开始重新拾起了他的西部作战计划,在8月1日命令向蒙特卡尔门的防线推进。2日后,法军迎战,双发在魁北克以西的蒙特摩西小树林展开了会战。英军参战6千人,法军为7千另有800印第安土著。蒙特卡尔门对英军发动了侧翼袭击,双方战况激烈。英军在和法步兵作战的同时遭到了法军防线火炮的猛击,而印第安土著在战役期间又突然出现在了他们的后面遭受了偷袭。而更让乌尔夫意外的是法军中得阻击手火力的强大,这让他的部队尝尝遭到莫名其妙的袭击。到了下午3点,英军阵线开始崩溃,若不是此时的突降的大雨,英国人很可能遭到了致命的打击。战役结束后,乌尔夫损失了7百人。失败后的乌尔夫开始检讨自己战术,尽管他瞧不起殖民地部队和印第安人,但是此后他也不得不开始重新起用他们。此时的乌尔夫开始了围困作战,既然强攻效果极差事实也证明这一点,那就困死敌军,切断他们的补给。而对城的持续炮击也在天天继续。到了9月,魁北克沿河的下城几乎被完全摧毁化为废墟连教堂也不例外。整个八月英军都在忙于破坏法军的补给只可能。而蒙特卡尔门却只能无奈地等待法国本土的救援舰队的到来。

8月20日,乌尔夫突然风湿病发作,在床上挣扎了一个礼拜这才勉强站起来。在28日的军官会议,他和部下们重新又制定了一个计划。即把主力移到河西岸的阿卜拉汉平原,并向上方的魁北克作战,此时的蒙特卡尔门就不得不远离他的防线和英军作战,因他们的位置正好将他和他的陆上补给线彼此隔开,那么他就没有理由拒绝会战了。

到了9月1日,英军开始了行动, 而乌尔夫也向老威廉-皮特递送了最后一个报告。9月7日,1千5百人由30艘平板船被送到了西岸的乐格角,这里是魁北克以南18英里处。他们和当地驻防的法军进行了交火。后英军主动退出,继续向上游寻找登陆点。最后他们发现了佛轮湾(Anse du Eoulon)也就是今天的乌尔夫湾实为理想的登陆点,唯一的问题就是英军需要攀登山崖才能到达魁北克以南的阿卜拉汉平原。

9月11日夜,乌尔夫下达了作战命令,并要求所有部队“各自登陆后立即自动转为攻击”。在对全军的训令中乌尔夫说到“这一次的进攻将决定加拿大的命运,各部官兵应牢记祖国对你们的期望。在战斗中一个坚强的士兵胜过一群乌合之众。军官们应该做到以身作则,而士兵们应该坚决地执行长官的命令,满怀决心地去履行职责。”这个时候,蒙特卡尔门似乎也察觉到了英国人的行动,派出了部队前往南方战区警戒,然而他只吝啬地派出了2个团而已。同时虽然他也要求他的前线不下和乌尔夫的船队作时刻不离地平行移动,但是对于兵力投入的忧郁酿成了日后失败。

到了12日下午,乌尔夫的部队全部在佛轮湾上岸,很轻松地击溃了少得可怜的驻地法军。得到这个消息后,蒙特卡尔门马上命令在魁北克东北的法军立即向他靠拢。然而,此时他的行政上司法德鲁尔表示反对,而魁北克的城防司令也和他站在一起,他们认为南部佛轮湾的攻击只是乌尔夫的详攻。双方各执一词,最后不得不临时召开会议。最后双方达成妥协,即立即对登陆的英军发动进攻,这也就是乌尔夫等待多时的“决斗”。蒙特卡尔门的理由很简单魁北克城内的粮食只能够维持两天了。而现在乌尔夫切断了他和内陆的补给线,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乌尔夫的地位就会日益增加,等到他挖好了堑壕工事,在把重炮运上阿卜拉汉平原,到了那个时候就只能坐等英国的大炮砸烂魁北克的城墙了。而法国支援舰队还在大西洋上颠簸,在加拿大更不存在什么有能力支援他的法军。所以在他的面前就只有三条路,饥饿,投降又或是战斗。而作为军人的荣誉感促使他选择了最后一项。


英军的登陆


攀登山崖的英军

到了13日早晨,双方开始了行动。乌尔夫的兵力为三个正规旅,散兵线由前卫有殖民地部队和印第安人组成,并立为6人到6千8百人。乌尔夫将他的部队分为了两条作战线其最右翼紧靠河边的山岩,左翼稍稍向后偏转形成一个勾型。另一方面,蒙特卡尔门率领开出魁北克城的部队为18个营8000人左右。虽然法军在数量上稍占优势,但是乌尔夫部队的素质好的太多了,他的军官可以说是当时英军的最拔尖的分子,当然这离不开他自己的调教。而早在罗斯巴赫战役后,乌尔夫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过“法国人的精神已随着路易十四而消失了”。


法军行动开始

大约上午9时,阿卜拉汉平原战役正式开始,法军的战线现开始向英军移动,前面有散兵线掩护。当他们从树林里走出来的时候,乌尔夫突然命令所有的英军卧倒在地上,同时展开他自己的散兵线。这个命令,完全是因为对于法军阻击手的担心。蒙特卡尔门手上有着专门一个阻击营,这曾让他在蒙特摩西吃过苦头。10点钟,法军的军乐突然加快了节奏,全军开始了突击,他们以英军向后偏斜的左翼作为攻击重点。而乌尔夫此时也命令他的右翼乘势向左前方偏转。在离英军100码的时候,法军就迫不及待地发射了第一次排抢,其效果的差强人意完全可以想象。在法军开始重新装弹的时候,乌尔夫却意外地被火炮的流弹击伤,他的手臂被弹片划伤,在简单接受了包扎后他就重新上马指挥。这对于英军的士气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在第一次排抢后,法军继续在震天的喊杀中向英军前进,而英军却丝毫不为所动,如同一个个木桩一般沉默地站在阵地上一动不动。在乌尔夫的训令中他明确要求自己的部队“除非奉令上刺刀进行冲锋,否则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许发出喊杀声。”因为这在他看来是“缺乏教养和文明的”。




法军的远距离排抢

法国人继续向前推进,每前进15码就向英军发射一次排抢,而英国始终没有任何反击。乌尔夫在会战开始之时,更是明确告诉其指挥官“必须等到法军进入了20码之内才可以命令射击,违者军法处之”。此时法军以三个近乎平行的纵队,一路喊杀着冲向英军,其中两个纵队攻向英军的左翼,另一个则趋向右翼,他们向英军的阵线作着不断的两边斜向排抢射击。但是英军却还是顽强地坚守着,既不后退也不射击。乃至当法军进入了40码之内后,他们都还保持了惊人的忍耐力,不少的部队此时已经有将近4分之一人被击倒,但是还是完全坚守着他们得到命令。

当法军在35码发射了又一次的排抢后,乌尔夫命令英军开始向前移动,而此时的法军正在重新装弹。正所谓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在到了20码时也就是上午10点55分时,全线英军突然发射了他们的第一次排抢。如同是一阵震耳欲聋的炮响一样。蒙特卡门特当时的反应就是“这是我在战场上从未见过的,想来也是有史以来,最完善可怖排抢”英国人的排抢就如同一个空前巨大的发射器所喷出的火焰,浓密的黑烟笼罩着整个战场。在排抢后,全线英军继续向前一步又开始了做了一次排抢,效果同样惊人。




英国人的猛烈排抢

英国在10分钟内连续作了3次排抢。然而就是这个10分钟彻底地决定了这次会战的命运。法军在第一次排抢中被击倒了530人,后两次中又被击倒了700至800人。整个法军战线开始彻底地崩溃了,整条战线被突如其来的猛击打得先去秩序陷入了空前的混乱之中。而英军掷弹兵开始了上刺刀对法军发动了进一步的突击。法军在这一连串暴风雨般的打击后,开始了完全地败退,高地部队也开始了白刃追击。


英军刺刀冲锋

然而就在英军获了全面胜利之时,乌尔夫却被三颗子弹击中,摔落下马。他抓着旁人说:“扶着我,扶着我,不要让我勇敢的部下看到我倒下。”他马上被抬到了后方,人们招呼军医的时候,乌尔夫却说“不需要了,我已经不行了。”当他听到有人高呼“他们逃跑了!”之时,他又挣扎着坐起来问“谁跑了?”他的一个参谋回答“法军已经到处溃散了。”直到这个时候,乌尔夫才说道“感谢上帝”,随即断了气。


乌尔夫战死

同时,蒙特卡尔门同样遭到了和乌尔夫一样的命运,当他在溃逃的法军中被涌入魁北克时,一颗子弹击穿了他的身体,最后被两个掷弹兵夹入了城内,当晚不治去世,临死前喃喃道:“法国的命运结束了”。就这样双方的主将都先后在战斗中殒命。

到了次日晚上9时,法军开始被迫放弃了魁北克撤出城市,秩序同样的混乱,向北面的退却。

阿卜拉汉平原战役中,英军伤亡了8百人,而法军却遭受了多达2千人的伤亡,其中一半以上都是在英军的10分钟排抢中被打倒的,这可能也的确是历史上最为“可怖的排抢”打击。

这一失败对于法国来说是决定性的,法国至此一蹶不振,到了次年9月法军最后的部队宣布投降,加拿大全境被英军征服。法国人的势力被彻底赶出了美洲。英国以次为起点成为了历史最强大的海洋强国和殖民国家。而对于法国而言这成为了衰败的开始,也成为了革命的远因。

乌尔夫在其极为短暂的军旅生涯中却成为了英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将领之一。《英国陆军史》评价其为“自马尔-波罗后英国虽产生过的最伟大的将领,直到了威灵顿的出现,才算是有了一个可以取代他的人物”。


位于今天魁北克市的乌尔夫塑像




__________________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关键则在于改变世界。


最后由 菲特烈 在 01-15-2003 12:23 AM 编辑



01-13-2003 07:49 AM



菲特烈
版主


注册日期: Aug 2002
发帖数量: 214
精华数量: 29
顺便提一句,不知大家有没有看过那部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最后的莫西干人》其中的法军司令就是文中的蒙特卡尔门。


__________________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关键则在于改变世界。





01-13-2003 10:15 AM



killer
会员


注册日期: Nov 2002
发帖数量: 188
精华数量: 0
《最后的莫希干人》里是法军打赢了啊(攻下了要塞)。是同一场战争吗?


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的一贯原则是:先射击,后讲理!





01-13-2003 02:39 PM



菲特烈
版主


注册日期: Aug 2002
发帖数量: 214
精华数量: 29

quote:
--------------------------------------------------------------------------------
最初由 killer 发表
《最后的莫希干人》里是法军打赢了啊(攻下了要塞)。是同一场战争吗?
--------------------------------------------------------------------------------


是同一样一场战争(七年战争),但不是同一场战役。电影描述的应该是1756他围攻威廉-亨利堡的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关键则在于改变世界。





01-13-2003 03:27 PM



reiter
会员


注册日期: Aug 2002
发帖数量: 36
精华数量: 0
该片中英军内部英格兰人挺看不起苏格兰人的,事实上也如此吗?





01-13-2003 04:07 PM



菲特烈
版主


注册日期: Aug 2002
发帖数量: 214
精华数量: 29

quote:
--------------------------------------------------------------------------------
最初由 reiter 发表
该片中英军内部英格兰人挺看不起苏格兰人的,事实上也如此吗?
--------------------------------------------------------------------------------


这并不奇怪,苏格兰刚刚并入英格兰50年左右,其间又支持国詹姆士二世的叛乱,英格兰人对其的轻视和不信任的确是确有其事。


__________________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关键则在于改变世界。





01-14-2003 02:59 PM



菲特烈
版主


注册日期: Aug 2002
发帖数量: 214
精华数量: 29
补充一副当时的战役地图。


途中上方蓝色为法军,下放红色为英军,这是双方在9点刚刚开战的态势。之后如文中所述法军的两个纵队开始攻向英军左翼,英军战线随之变为了斜行。


这是之后的战役中的演变。


__________________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关键则在于改变世界。





01-15-2003 12:20 AM



卡农
会员


注册日期: Jan 2003
发帖数量: 2
精华数量: 0
您知不知道乌尔夫过去的战斗生涯呢?还有那位蒙特卡尔门侯爵。

多谢。





01-29-2003 03:01 AM



VV
会员


注册日期: Jun 2002
发帖数量: 82
精华数量: 3
影片中英军投降之后为什么没有被解除武装?


__________________
……鉴于前线部队的物资数量劣与敌军,因此新坦克不许走简化高产的路线,而是要提升技术含量,以质量对抗敌军的数量……





01-29-2003 04:45 AM



菲特烈
版主


注册日期: Aug 2002
发帖数量: 214
精华数量: 29
乌尔夫之前是北美英军的一位旅长,当时的英军北美总司令为佛尔比斯。

至于蒙特卡尔门侯爵之前则是在欧洲的波兰王位继承战争和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战斗,在当时日渐衰落和腐败的法国陆军实为不可多得将才。路易十五曾经为其授勋,从1750开始他一直负责北美地区的防务。

至于英军没有缴械的问题,这是当时战争的礼仪和规范即所谓绅士战争,对方在放弃了另一方所要谋求的目标就意味着战斗的结束,同时要求一个绅士解除武装是不名誉和道德的。另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1733年的皮奇敦围攻战,当双方休战,就在城壕上架去了桥梁,以便双方互相往来,夜里双方则是一起举办宴会。而在北美独立战争,投降的英军依然可以保留武装并被送回本土,前提是投降的部队不能再次介入战事,而影片中的情况也一样。
 
总觉得那时候的战术比较好笑,站着不动也不躲等别人瞄准放枪。
如果我当兵肯定争取站在最中间:D :D :D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