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女人看《南京南京》后的感想-让男人震撼 zt

。。真不好意思,您出身的那个地方直到南宋都是流放犯人的不毛之地,难得出几个名人, 失敬了。

你说『难得出几个名人』?这不见得吧,就随便举几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人物,你看这些人在中国历史上是否赫赫有名?譬如: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黄飞鸿、袁崇焕、詹天佑、冼星海、叶剑英、叶挺、蔡铤锴、谢晋元、萧扬、李小龙等等等等。。。
 
你说『难得出几个名人』?这不见得吧,就随便举几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人物,你看这些人在中国历史上是否赫赫有名?譬如: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黄飞鸿、袁崇焕、詹天佑、冼星海、叶剑英、叶挺、蔡铤锴、谢晋元、萧扬、李小龙等等等等。。。

你仔细看看,这些人基本都是明朝以后的。


区区数百年的历史,和我中华四千年的历史相比, 所出名人的数量自然是相形见绌。你如果愿意, 可以随便google另外一个省/市, 所能google出的名人肯定会是这个数量的几倍。
 
1939年9月,日军发动桂南战役,为的是彻底切断中国的最主要补给路线。中国获得外援最重要的路线即法属印度支那线,运进中国的补给物资的85%经过此线。日本认定,切断这条路线将必然使中国丧失抵抗能力,从而可以立即结束在华战争。
  日本在南京设立以西尾寿造大将任总司令、坂垣征四郎中将任总参谋长的“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日军桂南战役的主力第5师团是日本陆军第一流精锐机械化部队,参加过南口、忻口、平型关、太原、上海、台儿庄、广州等战役,屡次担任主攻任务,号称“钢军”。
  昆仑关战役,是整个桂南会战的核心战役。
  1939年11月16日,第5军归白崇禧指挥,投入昆仑关战役。
  11月25日凌晨,由戴安澜指挥的第200师第600团,在二塘独战日军第21、42两个联队。日军在飞机掩护下猛烈进攻,600团团长邵一之、团附吴其升阵亡。鉴于战况不利,戴安澜决定黄昏后撤退至高峰隘。此次虽然未能阻止日军前进,但这是日军自钦、防登陆后遇到的最激烈抵抗,战斗进行了两天两夜。12月1日中国军队失守高峰隘,4日日军占领昆仑关,双方以昆仑关一线山地为界,暂时对峙。


  昆仑关,位于广西南宁东北50公里的昆仑山上,虎踞于曲折的柳州、宾阳至南宁的公路,居高临下,地势险要,山岭延绵,无论往北往南,均为平坦地势。东面2公里处有653高地,西面2公里处屹立445和441高地,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历代兵家必争战略要地。早在宋朝,狄青征南时此处便成了著名战场。
  12月7日,蒋介石决定反攻,目标是“攻略昆仑关而后收复南宁”。15日,白崇禧以桂林行营名义发出第一号反攻令:以北路军第5军主攻昆仑关。
  12月16日,第5军军长杜聿明召开团长以上军事会议,布置对昆仑关之攻坚战,制定了“关门打虎”的包围全歼战术,命令以戴安澜第200师、郑洞国荣誉第1师正面主攻昆仑关;邱清泉新编第22师为右翼迂回部队,由小路绕过昆仑关,打击南宁方面日本援兵;彭璧生率第200师两个补充团侧击昆仑关之外,堵住其退路并阻击援军。
  18日凌晨,战斗打响,中日两军最精锐部队在昆仑关碰撞了!
  防守昆仑关的日军第5师团主力第21旅团的松本总三郎大队,以炮火和飞机对中国军队进行了猛烈的轰炸,第5军的重炮兵团以及各师炮营同时开火,炮火延伸后,戴安澜指挥第200师与荣誉第一师开始攻坚,至夜晚,荣一师攻占了昆仑关附近的几个高地;第200师攻占了653、600两个高地,并一举攻占昆仑关主阵地。
  19日中午,日军再次出动飞机狂轰滥炸,第21旅团的第21联队,由联队长三木吉之助大佐率领,夺回昆仑关。
  昆仑关得而复失。
  在昆仑关主攻阵地上,调拨给第200师指挥的荣一师第三团团长郑庭笈,用望远镜发现九塘公路边大草地上有日军军官正集合开会,马上命令第一营以轻重机枪、迫击炮集中火力猛击。炮弹击中目标,敌军官死伤惨重,乃至后来不得不空投军官来补充作战。日军第21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即是被炮火击中于24日身亡的。
  12月23和24日,仅第5军正面进攻的两个师,伤亡就达2千余人,日本军伤亡也在千人以上。昆仑关日军工事非常坚固,上两层下一层碉堡,构成交叉火力,中国军队攻击受阻。
  战斗空前惨烈。戴安澜将军亲率两个团兵力,以大刀、铲刀和血肉之躯,一路斩草开路,割破日军设下满山遍野的铁丝网,向昆仑关最后一道大门——界首阵地发起猛攻。
  界首高地位于昆仑关北,是日军最坚固的据点。戴安澜指挥郑庭笈团,于28日晚开始攻击界首高地,尽管敌机在头上扫射、轰炸,该团士气旺盛,不顾牺牲顽强进攻。中国士兵组成敢死队,以手榴弹塞进日军据点的枪眼,不怕牺牲,终于在29日上午攻克界首高地,郑庭笈团9个步兵连,其中7个连长伤亡,指挥官身边的司号长也中弹牺牲。
  12月31日,中国反攻军队肃清了昆仑关全部残敌。打扫战场时,在中村正雄尸身上搜出了一个日记本,该旅团长在战死前写到:“帝国皇军第5师第21旅团之所以在日俄战争中有‘钢军’称号,那是因为我的顽强战胜了俄国人的顽强。但是,在昆仑关我应该承认,我遇到了一只比俄国军队更顽强的军队”。
  日本战后公布,在昆仑关战役中,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包括中村正雄少将旅团长、第42联队长坂田原一大佐、第21联队队长三木大佐以及第1、2、3大队的长官,该旅团班以上的军官死亡达85%,士兵死亡4千余人。日军统帅部收到的报告中也称:“在昆仑关地带,中国军队比任何方面都空前英勇,值得我军敬意。” 战后的日军战史也称,昆仑关战役是:“中国事变以来,日本陆军最为暗淡的年代。”“中国军队攻势的规模很大,其战斗意志之旺盛,行动之积极顽强,在历来的攻势中少见。我军战果虽大,但损失亦为之不少。”
  昆仑关战役使日军第21旅团已经名存实亡。中国军队虽然伤亡14000余人,但基本干部仍健全。中国军队能全歼日军一个精锐旅团,基本消灭了其各级指挥官,首次以攻坚战打败日本“钢军”的战例,在中国战争史上,涂上了一笔浓彩
 
你仔细看看,这些人基本都是明朝以后的。


区区数百年的历史,和我中华四千年的历史相比, 所出名人的数量自然是相形见绌。你如果愿意, 可以随便google另外一个省/市, 所能google出的名人肯定会是这个数量的几倍。
我举的这些人的祖先原本也来自中原,这种比有意义吗?
 
德军一打到,举国的法国男人都投降了。

也没听说犹太人怎么反抗了

(注:我不是南京人,也不是男人)

这也是犹太人的耻辱,记得我看过一本在美国的犹太人的漫画,他叙述的就是他父亲那代人经历大屠杀的事实,他把犹太人画成了老鼠,德国人是猫,美国人是狗,波兰人是猪。。。犹太人几百万人束手就擒,任人宰割,像老鼠一样到处躲藏,人倒是很聪明,建的夹层连狼狗都找不到,可惜聪明才智只用在自家的逃亡了,到最后都没有觉悟要集体反抗,他们太在意自己和自己一家人的存活,不团结,结果个人小家庭企是德国人的对手呢。我想现在的以色列人一定记得或者反省了,这一点可以从他们对付巴勒斯坦人看出来。。。
 
这也是犹太人的耻辱,记得我看过一本在美国的犹太人的漫画,他叙述的就是他父亲那代人经历大屠杀的事实,他把犹太人画成了老鼠,德国人是猫,美国人是狗,波兰人是猪。。。犹太人几百万人束手就擒,任人宰割,像老鼠一样到处躲藏,人倒是很聪明,建的夹层连狼狗都找不到,可惜聪明才智只用在自家的逃亡了,到最后都没有觉悟要集体反抗,他们太在意自己和自己一家人的存活,不团结,结果个人小家庭企是德国人的对手呢。我想现在的以色列人一定记得或者反省了,这一点可以从他们对付巴勒斯坦人看出来。。。

犹太人可不是不团结。

犹太人被屠杀与中国人南京被屠杀完全不能放一起类比。因为犹太人当时还没有自己的国家和军队。

你看看犹太人建国(复国)以后的以色列就知道了。


关于为什么中国男人没ball的问题,下面转一篇短文:

--------------------------------------

中国为何如此软弱?(zt)


有人问:中国现在的综合及横向国力,乃是一百余年中最强大的时候,却为何仍然如此软弱?

这个问题,不能归为什么国民性之类。自鲁迅后动不动就将问题归为国民性的作法,是非常不负责任和草率而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的作法。因为它无法解释为何从三十万人被屠杀一个个如小鸡一样反绑结绳拉去活埋少有反抗到以一贫如洗吃不饱饭的新中国初敢一人独战武装到牙齿十八国血战到底最后能打赢至少了之间,只有短短的十五年不到的时间!

我记得日本有个叫松下XX的奸商,写了本数字化管理之类的书,里头提到:一个公司的成败和性格,百分之九十九决定于公司的CEO。这个看似很粗鲁的观点,无论从史实还是从实践经验来看,其实都非常的有道理。如华为就是任正非的华为,微软就是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的个性文化,它的策略它的生存技术,都主要是老总的个人的一个反应。而如果老总是个暗弱的人,那么这个公司可能就让人看不到性格,其管理过程往往就会一团浆糊,让人不知就里。

回到南京大屠杀和朝鲜战争之差异的问题。之所以以一代人不到的时间内,中国对外部压力的反应如此截然不同,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两任国家元首的不同!国家元首就是一个国家的CEO,实质上决定了他执政时期国家的性格。秦皇汉武的帝国是秦皇汉武个人的缩影,而同样的帝国,一转到他们儿子身上,短短几年功夫,就完全面目全非,经济规律固然是一个长期的决定因素,但那却无法解释帝国的短期行为如何如此的泾渭分明。

老蒋和老毛的个人性格特点,正是解释上述问题的一个关键切入点。老蒋虽然是流氓出身,不要命的赌徒性格一生都具备,但他娶了宋美龄做老婆后,一边杀人一边又敲木鱼念圣经,但那边又整天曾文正公不离口,写字都一笔一划规规矩矩的,性格于是出现三元化严重分裂,最终是人也杀不好,圣经也念歪,曾文正公也没学会,意志于是游移不定,首鼠两端,进退失据,再也不是北伐战争初期南昌城头那个冲锋陷阵不要命的校长了。

这样的一个领袖,遇到强悍到极点的日本人打进来,就难于有一个清晰的坚定的战略,所以有时候想打,有时候想逃,有时候又想自杀殉国死了百了。一打就不惜血本不计代价不计效果,把王牌精锐尽上,结果打的稀巴烂;一逃就从东北一屁股逃到关内,从关内再一屁股逃到千里外的重庆大后方山洞里, 扔下三千里黑山白水大好河山和三十万子民交付敌寇之手任由宰割!这些一个关键原因,就是这位当时的中国CEO,自己三重分裂的缘故。

再看老毛。老毛一生个性都极其鲜明而坚定,小时候造老爸的反,后来造老蒋的反,到晚年造自己的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不信天王老子的邪,上井冈山四次反围剿论持久战偏要在天上出两个太阳跨过鸭绿江大跃进一万年也要搞出原子弹输出革命在越南珍宝岛和美国佬老毛子干架,所有这些都鲜明地反应出老毛的个性。他这样的张扬不屈的个性,使得他所带领的军队、他任上所治理下的党和国家,也都具有如许张扬不屈的特点。

老毛帐下的爱将,随便拉出一个来,都足可以在今日这个丧失了阳刚性格的阳痿糜烂的时代里,纵横捭阖,难遇对手。那就因为他身上所有的老毛的性格特点的投影残余,在这个时代也够用了。比如老邓。

以这个观察,来看历史上每一个时期的总体特点,虽不敢说十分吻合,十中其六七,差不离。以此来看三代四代时期的外交内政的特点,也基本不会太离谱。就算拿这个来看美国,克林顿小布什黑包,一样的。

这种唯心史观,有时候是真管用的。

CG
 
你了解吗?:D




广东在秦代以前基本没有记录在册的历史, 秦始皇统一六国时, 顺便用征服了百越的蛮族,设郡置县, 这就是广东的雏形。
只不过因为那个地方实在太荒凉,所以一直到南宋都是流放犯人的地方。

唐人有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由此可见唐朝盛世之时,岭南仍是荒凉一片。
南宋时期,岳飞被杀,亲族被流放广南。

直到明朝中后期,沿海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广东才逐渐凭借地理优势开始发展。

这就是为什么广东在元明以前少有名人。


---------------------------------------------------------------------
不知道我这个你们口中的“北方人”, 对于广东的历史的了解, 和你们这些光荣的广东人相比如何。
 
广东在秦代以前基本没有记录在册的历史, 秦始皇统一六国时, 顺便用征服了百越的蛮族,设郡置县, 这就是广东的雏形。
只不过因为那个地方实在太荒凉,所以一直到南宋都是流放犯人的地方。

唐人有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由此可见唐朝盛世之时,岭南仍是荒凉一片。
南宋时期,岳飞被杀,亲族被流放广南。

直到明朝中后期,沿海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广东才逐渐凭借地理优势开始发展。

这就是为什么广东在元明以前少有名人。

---------------------------------------------------------------------
不知道我这个你们口中的“北方人”, 对于广东的历史的了解, 和你们这些光荣的广东人相比如何。

虽未提『五胡乱华』所造成的大批中原汉人南迁,(譬如:客家人之所以称『客家』,正因为他们原本就不是南方人,他们是来自中原的士族)。但无论如何,你所言也算基本正确,值得赞扬。
 
虽未提『五胡乱华』所造成的大批中原汉人南迁,(譬如:客家人之所以称『客家』,正因为他们原本就不是南方人,他们是来自中原的士族)。但无论如何,你所言也算基本正确,值得赞扬。

光知道“南迁”, 南迁迁到哪你知道么?
你以为南迁就是跑到广东么? 倘若如此,在五胡乱华到明朝中期大约一千年之间为何岭南还如此荒凉。

而且客家人也不是广东人, 至于客家人是什么时候南迁的,到底源于何处,目前都有待考证。
 
光知道“南迁”, 南迁迁到哪你知道么?
你以为南迁就是跑到广东么? 倘若如此,在五胡乱华到明朝中期大约一千年之间为何岭南还如此荒凉。

而且客家人也不是广东人, 至于客家人是什么时候南迁的,到底源于何处,目前都有待考证。
『南迁』就是『南迁』,谁说只限广东一处?你说『客家人也不是广东人』,那么广东人是那些人呀?:confused::confused::confused::confused:你能否多多考证考证?再告诉一个故事,平百越的南越王赵陀,定都番禺,赵陀原是秦朝大将,他可是河北人哦。
 
你到底要说什么?

广东的客家人只是广东人中很小的一部分, 两者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 更何况客家人也不止广东有。

你以为秦朝和东晋迁到广东的那一小部分人就是现在广东人的祖先? 他们造就了现在8千万的广东人? 恐怕没人相信赵佗和他带去的那些中原人士有如此种马般的能力吧。

说到底,还不如说广东人的主体是百越蛮夷的后裔更能让人信服。
 
你到底要说什么?

广东的客家人只是广东人中很小的一部分, 两者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 更何况客家人也不止广东有。

你以为秦朝和东晋迁到广东的那一小部分人就是现在广东人的祖先? 他们造就了现在8千万的广东人? 恐怕没人相信赵佗和他带去的那些中原人士有如此种马般的能力吧。

说到底,还不如说广东人的主体是百越蛮夷的后裔更能让人信服。

『客家人』是在『五胡乱华』之后才开始逐渐从中原南迁的,是比较晚期了,而『客家人』是当时的士族。但在此之前(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岭南是如何汉化的,给你ZT一篇不错的文章,可供你做点考证:

根据广州旧志记载,在春秋时期,周惠王命令诸侯中最靠南方的楚国兼管岭南 ,岭南的百越民族开始臣服于楚国。所以,以前广州也有一个别称叫做"楚庭"。

为何这个别称渐渐失传了呢?这是因为岭南文化后来的发育,已非"楚文化"所能 概括,它成为了中华文明巨川当中别开生面的一条支流。

古称的"南越民族",指的就是生活在岭南两广(包括今日越南一部)的原住 民,据人类学家的测定,四、五千年前的越族和中原人的确分属不同的种 族,岭南土著的种族特征是身材较矮,脸盘比较狭小,眼睛大、鼻梁低,颧骨凸出,皮肤较 黑。今日的广西壮族、岭南黎族还保留了不少古越人的特征。

中原人将岭南越族贬称为"南蛮",其间固然有文化落差之因素,但最重要的 原因却是来自一个饮食上的偏见--古籍《淮南子》和《史记》都提到南 蛮吃蛇与贝壳类动物,在广东发现的多处文化遗址,均可证实,堆积层里有大量的蚬蚌蛤蚶 蛳螺的遗骸。有心者可留意到,它们的汉字名称都属"虫"字部首。贝 壳类动物和蛇一样,在中原人的心目中均为"不洁"的象征。

其实,一个族群的饮食习俗,是于他们的居住环境和物产分不开的。到了今日 ,无论是蛇类还是贝壳类,都已成了北方食肆的席上珍,他们的地盘并不 盛产这类东西,大抵都是由南方空运而来。若论当下中国的咸淡水资源之严重污染,那些软 体动物的确甚为"不洁",但是却抵挡不住口福与摆阔的双重市场需 求,南方的河涌竭泽而鱼之后,不得不大兴"箱网养殖",以应付南北同胞旺盛的食欲。与此同 时,"南蛮"的造句也从现代汉语词汇中彻底消失了。

说来,南蛮开始被"王化",并不在春秋战国时期,因为楚国自顾不暇,通常 是任命岭南人自己来管治自己,譬如在周显王时期,就是广东南海人高固 作为楚国的总督,管理两广地区。而岭南时而认同楚国,时而又和楚国离心离德,总之它始 终未曾成为"楚文化"的一部分。但是,无可否认,岭南的社会进化明 显滞后,中原各国已进入奴隶制社会,岭南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原始社会的末期,只有部落和部 落联盟,尚未形成国家。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他有 意将岭南并入大帝国的版图,就在秦朝立国两年之后,即由大将屠睢统领 大军南征,岭南的部落各自为战,互不相属,很快就瓦解了。但是南越民族非常刚烈骁悍, 他们不愿臣服,实行坚壁清野,部落战士从山林或者水路出击,打得秦 军不知所措,最后用诱敌深入之计,在山谷设伏,以夜战大败秦军,连主帅屠睢都被杀死。《 淮南子》一书记载了这一场著名的战役,谓"伏尸流血数十万",这 是秦军连荡平六国时都未曾遭受过的重创。该书还记载残余秦军"三年不解甲弛弩",显见得征 服岭南绝非易事。秦军的弱点除了不擅山地战和水战之外,还在于 补给线太长,粮草运输相当困难。秦始皇就派军队和民工开凿了水运工程--灵渠,将湘江水引入 漓江,然后又汇入珠江,一举沟通了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从而 解决了南下大军的后勤给养问题。灵渠的建成,虽然是出于军事目的,但它对南方的开发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它是中国人继万里长城和都江堰之后所创建的伟大工 程。

秦朝的第二次南征,任命任嚣为主帅,赵陀为水军统领,领军50万,特别是选拔了原来吴国、越国善于水战的军士,又采取步步为营、避免孤军深入的 稳妥策略,很快扭转了战局。当然,任、赵二人最明智之处在于"攻心为上",他们善待当地土著,结交各部酋长,南越民族分三大支,其中栖息在今广西桂江流域 与广东西江流域的的这一支,称之为"西瓯",他们的抵抗最激烈,但这一支的大酋长终于被 秦军擒杀。在公元前214年,中国的统一霸业遂告完成。

以此为标志,岭南文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据《史记》记载,秦朝有计 划地向岭南移民十多二十万,其中多系戴罪在身的犯人或是王朝不放心他 们留居中原的姓氏家族。后来戍守南疆的赵陀又上奏朝廷,请求遣送三万名未曾婚嫁的女子 到岭南,为士卒缝补征衣。其实也是为了解决他们结婚成家的人生大 事。秦始皇批准调集一万五千名中原女子南下,这当然是"杯水车薪",数十万留守岭南的秦军 ,大多数都与本地的越族女子通婚了。

说起来,这并非岭南土著首次与中原实行文化与血统的融合。广州著名的"五 羊仙子"传说,原不是虚无缥渺的神话。据考证,在西周后期,楚国境内 居住著一个姓姬的民族,他们与周朝王室是同宗,由于周王朝衰微破落,他们就受尽楚国的 欺凌与排挤,终于有一天,他们上演了一出"出埃及记",带著他们的 羊群和谷种,南迁到天涯的九州尽头,给当地人送来了先进畜牧与耕种技术,这和传说中的五仙骑羊衔穗降临广州的情景十分吻合。

秦朝设立的郡县制,全中国有三十六郡,其中岭南有三个郡,南海郡包括今日 广东的大部分地区,桂林郡包括了今日广西的大部分地区,象郡包括了今 日越南北部和广西的部分地区,这三个郡都由南海尉任嚣统管。由于岭南山重水复,交通不 便,与中央王朝的联系相当困难,加上土著人的反抗尚未完全平息,秦 始皇特许南海尉有军、政、财三位一体的独立大权,这客观上给未来的南越王国割据创造了条件。

秦始皇在统一岭南之后四年就去世了,而在第二年(公元前209年),即爆 发了陈胜、吴广的农民大起义。"天下苦秦久矣",各路义军揭竿而起,风云际会。不出两年,秦王朝就灭亡了。

南海尉任嚣是个深谋远虑之人,他看清"秦为无道,天下苦之",也看出中原 各方"兴军聚众,虎争天下,中国扰乱,未知所安",他决心拥兵自重,据 关自守,保境安民,不参与流血纷争,最终割地称王。可惜任将军短寿,便于临终时将这 套"隆中对"大计交付给赵陀。赵将军依计行事,派重兵封锁秦关,隔绝 岭南岭北的交通,阻止战火向南蔓延。公元前204年,赵陀乘中原楚汉相争之际,正式竖旗成立了南越国。

大英雄的名声与霸业,总是人民的白骨堆砌而成的。赵陀既无西楚霸王项羽" 力拔山河气盖世"之胆魄,麾前也无刘邦的文臣武将张良与韩信。赵陀更 无逐鹿中原的抱负,但若论治理好一个小国寡民之邦,他的能力却绰绰有余。他乃行伍出身 ,要以刀兵相要挟,可唬不住他。赵陀南来后一直任龙川县令,对地方 民政了若指掌,南越国遂紫气东来,五岭雄关如一道天然屏障,阻隔了中原的兵燹与匪患的南伸,在天下大乱之际,唯有南越一处国泰民安,经济昌荣。南越国的疆 域其实也并不比以前的宗主国楚国小,它包括了两广、海南的全部和福建、江西、湖南、贵州 、云南和越南的一部分。所谓"楚虽三户能亡秦",但秦亡了又怎么 样呢?项羽真能吞掉南越国吗?他连吃奶的劲头都拿出来了,依然未能将小小的汉王刘邦摆平,南越国之归附与否,已完全轮不到他去想了。

即使是汉高祖得了天下,他也未能把南越国怎么样。刘邦审时度势,觉得还是 不便妄动干戈。汉朝派了使臣陆贾南来册封。赵陀欣然接受南越王的玉玺,岁岁进贡,与宗主国贸易往来。实际上南越仍然是一个独立王国。

据史料记载和文物发掘,南越国在中原战乱连绵的年代里,致力发展生产,使 得落后的岭南已经追平、至少是大大拉近了与中原生产力的距离。难得的 是,赵陀对民智的开发、文化的扶植颇有贡献。这可能得益于赵陀的长寿,相传他活到百岁 高龄,之所以不能确证这一点,无非是查不到他的生辰,但有案可稽, 赵陀治理南越国长达67年之久,这个边陲国邦总共才存在了93年,赵陀在位时间就占去了 三分之二还多。在他的治下,汉字开始普及,粤语作为一个独特语 系,开始形成,其特色是中原的语言结合当地越族的土语,是汉越文化的混合体。今日的粤语保留 了最多的中原古汉语,其原因就在于此。

另外,历次文物大发现,都出土了很多乐器,据考,它们从音乐体系上基本属 于中原汉乐,但加入了大量的越族地方乐器。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这种南北融合,应该正是南越统治阶层的文化取向。

汉朝到吕后垂帘听政时,南越国与中央王朝关系恶化,主要是因为吕后改变了 先帝的睦南政策,她禁止贩卖铁器农具和马牛给南越国,即使卖出牲畜,也 只给公的,不给母的,使之不能繁殖。赵陀三次派使臣赴长安上奏,都被扣留。吕后还铲 平了赵陀在河北老家的祖坟,杀尽赵家宗族在中原的人丁。导致南越国叛 汉自立,赵陀称帝,但这种格局自吕后身亡,汉文帝当政之后就结束了。汉文帝重修赵家祖坟,又派老臣陆贾出使南越。赵陀遂自动废除帝制,再度称臣。

至汉武帝时,赵陀已故,南越王位已传到第三代,这时候南越国发生了内乱, 王室宗族与做过三朝宰相的本地越族士绅发生冲突,叛乱势力废去汉族王 太后所生的太子,拥立越族王妃所生的长子为南越王。此时的汉朝国力鼎盛,汉武帝即发大军南下讨伐,历时将近一个世纪的南越国终于走进了历史。

然而,在这一百年里,真正的岭南文化已经扎下了根系,并且开枝散叶,成了 中华文明重要的一脉。汉朝以后,"越族"的名称自然而然地消亡了,南越的"越"字也被"粤"字所取代。只有她衍生的独特文化被永久地保存下来。

1983年,在广州的象岗发现了第二代南越王的陵墓,轰动了整个史学界。 1995年,在广州繁华的闹市中心中山四路的电信大楼施工时,不期然发 现了南越国王赵陀的御花园,再次震动全国,文物发掘工作至今仍在进行。专家认为,等 到遗址完成发掘和保护之后,肯定会成为联合国特批的世界重要历史文化 遗产之一。其实,联合国尊意如何,根本无关要紧。对于岭南人的后裔来说,南越国正是他们整个族群的发祥地,也是他们文化寻根的终极祖庭。于是想起了宋人杨 万里凭吊赵陀王朝的遗迹越王台(位于广州越秀山)的一首七绝:

榕树梢头访古台,
下看碧海一琼杯。
越王歌舞春风地,
今日春风独自来。
 
这篇文章本身就有常识性的错误, 随便挑几个:

1 ” 岭南土著的种族特征是身材较矮,脸盘比较狭小,眼睛大、鼻梁低,颧骨凸出,皮肤较 黑。" 是个中国人都知道, 这不就是广东人和他们口中的“北方人”的区别, 往人家壮族身上扯什么。

2 周时的南蛮是指楚国人,而不是指百越,因为当时大国几乎全在北方,齐在山东,晋在山西河南,秦在陕西, 而楚国人的主要疆域是湖南湖北, 即使百越属于楚国,那也是楚国的荒凉边境。

3 霸王没吞并南越,不是因为他没有能力,也不是因为他吞并不了“小小的”汉王刘邦,而是因为那块穷乡僻壤实在是毫无吞并的价值。 物产贫乏,当地蛮夷不服王化。

-----------------------------------------------------------------------------------
这篇带着不少常识性错误的文章究竟是考证的什么,不得而知。

归根结底,这篇文章带着明显的主观色彩,无非就是一篇给蛮夷们脸上贴金的文章, 不过也难为他们了,短暂的历史没有留下什么文化积淀, 就连出了个土匪头子洪秀全,都有人觉得脸上发光。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