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底要说什么?
广东的客家人只是广东人中很小的一部分, 两者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 更何况客家人也不止广东有。
你以为秦朝和东晋迁到广东的那一小部分人就是现在广东人的祖先? 他们造就了现在8千万的广东人? 恐怕没人相信赵佗和他带去的那些中原人士有如此种马般的能力吧。
说到底,还不如说广东人的主体是百越蛮夷的后裔更能让人信服。
『客家人』是在『五胡乱华』之后才开始逐渐从中原南迁的,是比较晚期了,而『客家人』是当时的士族。但在此之前(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岭南是如何汉化的,给你ZT一篇不错的文章,可供你做点考证:
根据广州旧志记载,在春秋时期,周惠王命令诸侯中最靠南方的楚国兼管岭南 ,岭南的百越民族开始臣服于楚国。所以,以前广州也有一个别称叫做"楚庭"。
为何这个别称渐渐失传了呢?这是因为岭南文化后来的发育,已非"楚文化"所能 概括,它成为了中华文明巨川当中别开生面的一条支流。
古称的"南越民族",指的就是生活在岭南两广(包括今日越南一部)的原住 民,据人类学家的测定,四、五千年前的越族和中原人的确分属不同的种 族,岭南土著的种族特征是身材较矮,脸盘比较狭小,眼睛大、鼻梁低,颧骨凸出,皮肤较 黑。今日的广西壮族、岭南黎族还保留了不少古越人的特征。
中原人将岭南越族贬称为"南蛮",其间固然有文化落差之因素,但最重要的 原因却是来自一个饮食上的偏见--古籍《淮南子》和《史记》都提到南 蛮吃蛇与贝壳类动物,在广东发现的多处文化遗址,均可证实,堆积层里有大量的蚬蚌蛤蚶 蛳螺的遗骸。有心者可留意到,它们的汉字名称都属"虫"字部首。贝 壳类动物和蛇一样,在中原人的心目中均为"不洁"的象征。
其实,一个族群的饮食习俗,是于他们的居住环境和物产分不开的。到了今日 ,无论是蛇类还是贝壳类,都已成了北方食肆的席上珍,他们的地盘并不 盛产这类东西,大抵都是由南方空运而来。若论当下中国的咸淡水资源之严重污染,那些软 体动物的确甚为"不洁",但是却抵挡不住口福与摆阔的双重市场需 求,南方的河涌竭泽而鱼之后,不得不大兴"箱网养殖",以应付南北同胞旺盛的食欲。与此同 时,"南蛮"的造句也从现代汉语词汇中彻底消失了。
说来,南蛮开始被"王化",并不在春秋战国时期,因为楚国自顾不暇,通常 是任命岭南人自己来管治自己,譬如在周显王时期,就是广东南海人高固 作为楚国的总督,管理两广地区。而岭南时而认同楚国,时而又和楚国离心离德,总之它始 终未曾成为"楚文化"的一部分。但是,无可否认,岭南的社会进化明 显滞后,中原各国已进入奴隶制社会,岭南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原始社会的末期,只有部落和部 落联盟,尚未形成国家。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他有 意将岭南并入大帝国的版图,就在秦朝立国两年之后,即由大将屠睢统领 大军南征,岭南的部落各自为战,互不相属,很快就瓦解了。但是南越民族非常刚烈骁悍, 他们不愿臣服,实行坚壁清野,部落战士从山林或者水路出击,打得秦 军不知所措,最后用诱敌深入之计,在山谷设伏,以夜战大败秦军,连主帅屠睢都被杀死。《 淮南子》一书记载了这一场著名的战役,谓"伏尸流血数十万",这 是秦军连荡平六国时都未曾遭受过的重创。该书还记载残余秦军"三年不解甲弛弩",显见得征 服岭南绝非易事。秦军的弱点除了不擅山地战和水战之外,还在于 补给线太长,粮草运输相当困难。秦始皇就派军队和民工开凿了水运工程--灵渠,将湘江水引入 漓江,然后又汇入珠江,一举沟通了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从而 解决了南下大军的后勤给养问题。灵渠的建成,虽然是出于军事目的,但它对南方的开发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它是中国人继万里长城和都江堰之后所创建的伟大工 程。
秦朝的第二次南征,任命任嚣为主帅,赵陀为水军统领,领军50万,特别是选拔了原来吴国、越国善于水战的军士,又采取步步为营、避免孤军深入的 稳妥策略,很快扭转了战局。当然,任、赵二人最明智之处在于"攻心为上",他们善待当地土著,结交各部酋长,南越民族分三大支,其中栖息在今广西桂江流域 与广东西江流域的的这一支,称之为"西瓯",他们的抵抗最激烈,但这一支的大酋长终于被 秦军擒杀。在公元前214年,中国的统一霸业遂告完成。
以此为标志,岭南文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据《史记》记载,秦朝有计 划地向岭南移民十多二十万,其中多系戴罪在身的犯人或是王朝不放心他 们留居中原的姓氏家族。后来戍守南疆的赵陀又上奏朝廷,请求遣送三万名未曾婚嫁的女子 到岭南,为士卒缝补征衣。其实也是为了解决他们结婚成家的人生大 事。秦始皇批准调集一万五千名中原女子南下,这当然是"杯水车薪",数十万留守岭南的秦军 ,大多数都与本地的越族女子通婚了。
说起来,这并非岭南土著首次与中原实行文化与血统的融合。广州著名的"五 羊仙子"传说,原不是虚无缥渺的神话。据考证,在西周后期,楚国境内 居住著一个姓姬的民族,他们与周朝王室是同宗,由于周王朝衰微破落,他们就受尽楚国的 欺凌与排挤,终于有一天,他们上演了一出"出埃及记",带著他们的 羊群和谷种,南迁到天涯的九州尽头,给当地人送来了先进畜牧与耕种技术,这和传说中的五仙骑羊衔穗降临广州的情景十分吻合。
秦朝设立的郡县制,全中国有三十六郡,其中岭南有三个郡,南海郡包括今日 广东的大部分地区,桂林郡包括了今日广西的大部分地区,象郡包括了今 日越南北部和广西的部分地区,这三个郡都由南海尉任嚣统管。由于岭南山重水复,交通不 便,与中央王朝的联系相当困难,加上土著人的反抗尚未完全平息,秦 始皇特许南海尉有军、政、财三位一体的独立大权,这客观上给未来的南越王国割据创造了条件。
秦始皇在统一岭南之后四年就去世了,而在第二年(公元前209年),即爆 发了陈胜、吴广的农民大起义。"天下苦秦久矣",各路义军揭竿而起,风云际会。不出两年,秦王朝就灭亡了。
南海尉任嚣是个深谋远虑之人,他看清"秦为无道,天下苦之",也看出中原 各方"兴军聚众,虎争天下,中国扰乱,未知所安",他决心拥兵自重,据 关自守,保境安民,不参与流血纷争,最终割地称王。可惜任将军短寿,便于临终时将这 套"隆中对"大计交付给赵陀。赵将军依计行事,派重兵封锁秦关,隔绝 岭南岭北的交通,阻止战火向南蔓延。公元前204年,赵陀乘中原楚汉相争之际,正式竖旗成立了南越国。
大英雄的名声与霸业,总是人民的白骨堆砌而成的。赵陀既无西楚霸王项羽" 力拔山河气盖世"之胆魄,麾前也无刘邦的文臣武将张良与韩信。赵陀更 无逐鹿中原的抱负,但若论治理好一个小国寡民之邦,他的能力却绰绰有余。他乃行伍出身 ,要以刀兵相要挟,可唬不住他。赵陀南来后一直任龙川县令,对地方 民政了若指掌,南越国遂紫气东来,五岭雄关如一道天然屏障,阻隔了中原的兵燹与匪患的南伸,在天下大乱之际,唯有南越一处国泰民安,经济昌荣。南越国的疆 域其实也并不比以前的宗主国楚国小,它包括了两广、海南的全部和福建、江西、湖南、贵州 、云南和越南的一部分。所谓"楚虽三户能亡秦",但秦亡了又怎么 样呢?项羽真能吞掉南越国吗?他连吃奶的劲头都拿出来了,依然未能将小小的汉王刘邦摆平,南越国之归附与否,已完全轮不到他去想了。
即使是汉高祖得了天下,他也未能把南越国怎么样。刘邦审时度势,觉得还是 不便妄动干戈。汉朝派了使臣陆贾南来册封。赵陀欣然接受南越王的玉玺,岁岁进贡,与宗主国贸易往来。实际上南越仍然是一个独立王国。
据史料记载和文物发掘,南越国在中原战乱连绵的年代里,致力发展生产,使 得落后的岭南已经追平、至少是大大拉近了与中原生产力的距离。难得的 是,赵陀对民智的开发、文化的扶植颇有贡献。这可能得益于赵陀的长寿,相传他活到百岁 高龄,之所以不能确证这一点,无非是查不到他的生辰,但有案可稽, 赵陀治理南越国长达67年之久,这个边陲国邦总共才存在了93年,赵陀在位时间就占去了 三分之二还多。在他的治下,汉字开始普及,粤语作为一个独特语 系,开始形成,其特色是中原的语言结合当地越族的土语,是汉越文化的混合体。今日的粤语保留 了最多的中原古汉语,其原因就在于此。
另外,历次文物大发现,都出土了很多乐器,据考,它们从音乐体系上基本属 于中原汉乐,但加入了大量的越族地方乐器。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这种南北融合,应该正是南越统治阶层的文化取向。
汉朝到吕后垂帘听政时,南越国与中央王朝关系恶化,主要是因为吕后改变了 先帝的睦南政策,她禁止贩卖铁器农具和马牛给南越国,即使卖出牲畜,也 只给公的,不给母的,使之不能繁殖。赵陀三次派使臣赴长安上奏,都被扣留。吕后还铲 平了赵陀在河北老家的祖坟,杀尽赵家宗族在中原的人丁。导致南越国叛 汉自立,赵陀称帝,但这种格局自吕后身亡,汉文帝当政之后就结束了。汉文帝重修赵家祖坟,又派老臣陆贾出使南越。赵陀遂自动废除帝制,再度称臣。
至汉武帝时,赵陀已故,南越王位已传到第三代,这时候南越国发生了内乱, 王室宗族与做过三朝宰相的本地越族士绅发生冲突,叛乱势力废去汉族王 太后所生的太子,拥立越族王妃所生的长子为南越王。此时的汉朝国力鼎盛,汉武帝即发大军南下讨伐,历时将近一个世纪的南越国终于走进了历史。
然而,在这一百年里,真正的岭南文化已经扎下了根系,并且开枝散叶,成了 中华文明重要的一脉。汉朝以后,"越族"的名称自然而然地消亡了,南越的"越"字也被"粤"字所取代。只有她衍生的独特文化被永久地保存下来。
1983年,在广州的象岗发现了第二代南越王的陵墓,轰动了整个史学界。 1995年,在广州繁华的闹市中心中山四路的电信大楼施工时,不期然发 现了南越国王赵陀的御花园,再次震动全国,文物发掘工作至今仍在进行。专家认为,等 到遗址完成发掘和保护之后,肯定会成为联合国特批的世界重要历史文化 遗产之一。其实,联合国尊意如何,根本无关要紧。对于岭南人的后裔来说,南越国正是他们整个族群的发祥地,也是他们文化寻根的终极祖庭。于是想起了宋人杨 万里凭吊赵陀王朝的遗迹越王台(位于广州越秀山)的一首七绝:
榕树梢头访古台,
下看碧海一琼杯。
越王歌舞春风地,
今日春风独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