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7-06-14
- 消息
- 8,234
- 荣誉分数
- 64
- 声望点数
- 178
简化字的作者也是仓颉
本帖最后由 新鲜人 于 2009-6-14 09:40 编辑
新西兰华人 吕柏林著
简化字是繁体字的简化体。若问谁是简化字的作者?恐怕没有几个华人不答:中华
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造简化字的仓颉,二十世纪的仓颉。与中华人民共
和国敌对的偏居台湾的中华民国国民,因一直使用的是中华民国统治全国时期发布
的繁体字,便主张繁体字才是仓颉字的真传,以继承仓颉衣钵为名,以繁体字为正统自居,褒繁体字为正体字、传统字、文化字,视简化字为洪水猛兽,贬简化字为伪字、劣体字、错误字……是一堆汉字残骸。因专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共邪恶无比,偏居台湾的中华民国国民又因党废字,斥简化字为邪字、邪恶字。
然而,史实和天目所见的事实都证明,简化字的作者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史实证明,繁体字未必是古字,简化字未必是新字。或者说,繁体字未必是正
体字,简体字未必不是正体字。如洪迈《容斋随笔·卷第五·字省文》报告:“今
人作字省文,以禮为礼,以處为処,以舆为与,凡章奏及程文书册之类不敢用,然
其实皆《说文》本字也。许叔重释礼字云:‘古文。’处字云:‘止也,得几而
止。或从處。’与字云:‘赐予也,與与同。’然则当以省文者为正。”即是说:
㈠礼禮、処處、与與,均为同义异体的本字,都是繁体字和正体字;㈡“当以省文
者为正”则告诉:礼、処、与是正体字,禮、處、與不是正体字。
二、史实证明,简化字是几千来中华民族对汉字化繁为简、偷工减料的省笔字,或
称简体字、俗体字。
如隋唐时代就普遍使用当前在用的简化字:营、寿、尽、敌、
继、烛、壮、齐、渊、娄、顾、献、变、灯、坟、驴……,唐代颜元孙的《干禄字
书》和王仁昫的《刊谬补缺切韵》,都收了极多的俗体字。宋代后,简化字不仅数
量剧增,而且扩大了流行范围。刘复、李家瑞编著的《宋元以来俗字谱》①和《汉
字简化常识》②报告:宋元明清12种民间刻本中所用的简体字多达6240个,
合为繁体字共1604个,平均每个繁体字有3.9个不同的简化字,与今天完全
相同的简体字有:实、宝、听、万、礼、旧、与、庄、梦、虽、医、阳、凤、声、
义、乱、台、党、归、办、辞、断、罗、会、怜、怀……共达330多个。
三、史实证明,推广使用简化字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出世前的二十世纪上半叶就由
许多学者、学术机构经纸媒向社会倡议。如:
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
字》,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②。
1920年2月1日,钱玄同在《新青年》发表《减省汉字笔画的提议》②。
1922年,陆费逵发表论文《整理汉字的意见》,建议采用已在民间流行的简体
字,并把其他笔画多的字也简化②。
1928年,胡怀琛出版《简易字说》,收简体字300多个②。
1930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刘复、李家瑞合编的《宋元以来俗字
表》,反映了一千年来简体字的发展情况②。
1934年,中国图书馆服务社出版杜定友的《简字标准字表》,收简体字353
个。徐则敏在《论语半月刊》发表《550俗字表》②。
1935年,钱玄同主持编成《简体字谱》草稿,收简体字2400多个。同年,
上海文化界组织“手头字推行会”,发起推行“手头字(即简体字)”运动②。
1936年10月,容庚的《简体字典》出版,收字达4445,基本上本自草
书。同年11月,陈光尧出版《常用简字表》,收字3150个,约一半本自草
书,一半来自俗体字②。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体研究会发表《简体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个
②。
四、推行简化字的先驱政府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而是中华民国政府,中华人
民共和国政府推广简化字只是对中华民国政府推行简化字事业的继承。证据是:
1922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上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得
到陆基、黎锦熙、杨树达的联署。即向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
笔画案》的学者是钱玄同、陆基、黎锦熙、杨树达四人。这是历史上有关简体字的
第一个具体方案,主张把过去只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作为正体字应用于一切正规的
书面语。它提出的八种简化汉字的方法,就是现行简体字的产生依据②。
193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出版国语筹备委员会编订的《国音常用字
汇》,收入不少简体字,并指出:“现在应该把它(简体字)推行,使书写处于约
易。”②
1934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提出《搜集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
案》②。
1935年8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324个。因反
对声音强烈,公布人于次年2月通令收回②。
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可能是一贯主张汉字简化的领袖,如《蒋介石两次试图推行简
体字,阻力太大难以实行》报告:1920年代,蒋介石就找来教育部部长王世杰
询问汉字简化的可行性,赞成王世杰的意见,并当即指示,逐步推行简体字。19
35年8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后,遭到国民党元老——国民
党中央常委、考试院院长戴季陶的强烈反对而搁浅:“因事没有参加讨论简化文字
会议的国民党中央常委、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得知此事后,十分气愤。他跑到蒋介石
办公室大吵大闹,说简化汉字十分荒谬,破坏了中国文化,还说教育部趁他不在
京,讨论这么重要的事情,是有意回避他。蒋介石虽做了一些解释,但戴季陶仍听
不进。他多次在公开场合扬言,如果教育部不收回《简体字表》,蒋介石及国民党
中央召开的任何会议,他一概不参加。果然,在此后的3个月里,戴季陶拒不参加
国民党的会议,也很少过问公事。蒋介石虽然觉得戴季陶太过分,但由于戴季陶是
国民党元老,没办法,蒋介石只得让步,下令暂不施行简化汉字,1936年2
月,戴又促蒋介石以‘国民政府’的名义下了一道‘不必推行’简化字的命令”。
在1952年秋的一次国民党宣传汇报会上,蒋介石再次提出文字改革。他说:“
我们的汉字笔画太多,士兵教育困难,学生学习难度也太大。我觉得汉字还是应做
适度的简化。我的意见,与在大陆时期一样,先提出一个简化方案,再提交到会上
来讨论。”为取得大众支持,蒋介石指示“考试院副院长”罗家伦先在报刊上写些
文章造舆论。教育部则根据蒋介石指示,立即组织专家、学者研究简化汉字的方
案。只因这次汉字简化立即遇到以国民党中央委员、著名学者胡秋原强烈抵制而搁
浅。可见,蒋介石独裁胆太小,中国国民党专政胆太小,否则,简化字早就是中华
民国专利。
即是说,简化汉字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华民族的主流民意,推行简化汉字是二十世
纪执政中国的政府之舟不可拒绝、必须顺应的文化潮流。如果后来不是发生了抗日
战争和随后三年内战,如果江山不易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的工
作就是中华民国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教育部的工作。偏居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所
以没在1953年后继续推行简化字,是因为1956年2月1日大陆先于台湾推
行第一批简化汉字,中华民国政府不好意思跟着敌人走。后来中华民国政府又所以
反对简化字,则是因为它没有拿来主义的态度,只有不承认、不使用敌人作品的态
度。把简化字视为敌人作品的成因是视力模糊:只看到简化字上贴着的敌人标签,
看不到敌人标签是覆盖着自己标签的标签;只看到表层标签张扬的官意,看不到两
层标签后面沸腾的民意;只看到两层标签的出品人,看不到产品的生产者。
可见,造简化字的仓颉是人民而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推行简化字的推行者是人
民而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汉字简化的作用,只是使用统
治权组织汉字学术单位搜集现成的简体字再作整理、取舍、编排、公布和监督执
行。汉字学术单位搜集现成的简体字再作整理、取舍的原则是“述而不作”,“述
而不作”的实质就是不做创字仓颉。故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不是仓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是仓颉。
五、简化字的作者也是仓颉,仓颉即心,心即万物之母的道,即道心之月。
众所周知的仓颉不是古猿进化的后代,而是神仙——月人;不是一个神仙的名字,
而是全体月人的化名,月亮的化名。仓在创始、创作、创造,创为仓在刂,刂是月
亮绕地盘旋的符号,仓是绕地盘旋的月亮。仓生苍天,苍为二个以上的十字架都是
仓颉;十在田心,苍为万物田心都是仓颉,仓颉通过人类心田下放文字。一切文字
都是仓颉所造——月亮所造,都通过人类心田下放文字。仓颉造字的真相,是仓颉
传字。
仓颉传汉字汉语途径有二:一是在生育第一代中华民族时的黄帝时代,大批神仙下
凡神州,亲身和信道同步生育中华民族第一代并教授汉字汉语(见《虫在風中,谁
能见到風中群虫?》③)。二是通过信道生化每个写汉字的人心下传汉字汉语。数
量上,黄帝时代下传的汉字估计在三千来个,依据是秦始皇实行“书同文”国策
——统一全国文字和写法而推出的三本字书范本《仓颉》、《博学》、《爰历》(
分别由李斯、赵高、胡毋敬编纂)收字总数为3300个,而在此前的春秋战国时
期问世的十三经使用的汉字数是“书同文”字数的二倍:6544个。从黄帝到春
秋战国期间,应该新增了一倍的汉字。1994年冷玉龙等编发的《中华字海》收
到的汉字达85000字,说明春秋战国至1994年,汉字增加了13倍。
查看现有的历史资料,无论是出土文献还是影印典籍,都能清楚地表明,简体字的历史不是几十年,而是几千年,简体字古已有之。例如,从 商代甲骨文开始就能见到当今简化字“从”的身影:两个人一前一后,表示跟从的意思;而繁体的“從”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大约在西周)。又如,商代甲骨文里 就有象形的“网”字;在东汉的《说文解字》中以“网”为正体。又如,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虫”的字形,地下出土的西汉马王堆汉墓帛书、银雀山汉墓竹简以 及东汉的许多碑刻,昆虫的“虫”大都写作“虫”。其他像“电、云”等简化字,其源头也都见于甲骨文、金文。
汉字发展的史料足以证明,自从有了汉字,就有了简体,而简体与繁体的并存从汉字产生就是客观存在。例如,“众”和“眾”出现的历史都能追溯到商代的甲 骨文,都是会意字,“众”的写法是:三“人”并列;“衆”的写法是:“日(周代讹为‘目’)”下三“人”。经过后代的字形演变,“衆”已经完全看不出是“ 日”下三“人”了,“众”由并排的三“人”写成上边一“人”下边两“人”,“人三为众”,会意犹存。笼统地说,简体字的历史跟繁体字一样长。
本帖最后由 新鲜人 于 2009-6-14 09:40 编辑
新西兰华人 吕柏林著
简化字是繁体字的简化体。若问谁是简化字的作者?恐怕没有几个华人不答:中华
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造简化字的仓颉,二十世纪的仓颉。与中华人民共
和国敌对的偏居台湾的中华民国国民,因一直使用的是中华民国统治全国时期发布
的繁体字,便主张繁体字才是仓颉字的真传,以继承仓颉衣钵为名,以繁体字为正统自居,褒繁体字为正体字、传统字、文化字,视简化字为洪水猛兽,贬简化字为伪字、劣体字、错误字……是一堆汉字残骸。因专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共邪恶无比,偏居台湾的中华民国国民又因党废字,斥简化字为邪字、邪恶字。
然而,史实和天目所见的事实都证明,简化字的作者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史实证明,繁体字未必是古字,简化字未必是新字。或者说,繁体字未必是正
体字,简体字未必不是正体字。如洪迈《容斋随笔·卷第五·字省文》报告:“今
人作字省文,以禮为礼,以處为処,以舆为与,凡章奏及程文书册之类不敢用,然
其实皆《说文》本字也。许叔重释礼字云:‘古文。’处字云:‘止也,得几而
止。或从處。’与字云:‘赐予也,與与同。’然则当以省文者为正。”即是说:
㈠礼禮、処處、与與,均为同义异体的本字,都是繁体字和正体字;㈡“当以省文
者为正”则告诉:礼、処、与是正体字,禮、處、與不是正体字。
二、史实证明,简化字是几千来中华民族对汉字化繁为简、偷工减料的省笔字,或
称简体字、俗体字。
如隋唐时代就普遍使用当前在用的简化字:营、寿、尽、敌、
继、烛、壮、齐、渊、娄、顾、献、变、灯、坟、驴……,唐代颜元孙的《干禄字
书》和王仁昫的《刊谬补缺切韵》,都收了极多的俗体字。宋代后,简化字不仅数
量剧增,而且扩大了流行范围。刘复、李家瑞编著的《宋元以来俗字谱》①和《汉
字简化常识》②报告:宋元明清12种民间刻本中所用的简体字多达6240个,
合为繁体字共1604个,平均每个繁体字有3.9个不同的简化字,与今天完全
相同的简体字有:实、宝、听、万、礼、旧、与、庄、梦、虽、医、阳、凤、声、
义、乱、台、党、归、办、辞、断、罗、会、怜、怀……共达330多个。
三、史实证明,推广使用简化字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出世前的二十世纪上半叶就由
许多学者、学术机构经纸媒向社会倡议。如:
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
字》,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②。
1920年2月1日,钱玄同在《新青年》发表《减省汉字笔画的提议》②。
1922年,陆费逵发表论文《整理汉字的意见》,建议采用已在民间流行的简体
字,并把其他笔画多的字也简化②。
1928年,胡怀琛出版《简易字说》,收简体字300多个②。
1930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刘复、李家瑞合编的《宋元以来俗字
表》,反映了一千年来简体字的发展情况②。
1934年,中国图书馆服务社出版杜定友的《简字标准字表》,收简体字353
个。徐则敏在《论语半月刊》发表《550俗字表》②。
1935年,钱玄同主持编成《简体字谱》草稿,收简体字2400多个。同年,
上海文化界组织“手头字推行会”,发起推行“手头字(即简体字)”运动②。
1936年10月,容庚的《简体字典》出版,收字达4445,基本上本自草
书。同年11月,陈光尧出版《常用简字表》,收字3150个,约一半本自草
书,一半来自俗体字②。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体研究会发表《简体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个
②。
四、推行简化字的先驱政府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而是中华民国政府,中华人
民共和国政府推广简化字只是对中华民国政府推行简化字事业的继承。证据是:
1922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上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得
到陆基、黎锦熙、杨树达的联署。即向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
笔画案》的学者是钱玄同、陆基、黎锦熙、杨树达四人。这是历史上有关简体字的
第一个具体方案,主张把过去只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作为正体字应用于一切正规的
书面语。它提出的八种简化汉字的方法,就是现行简体字的产生依据②。
193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出版国语筹备委员会编订的《国音常用字
汇》,收入不少简体字,并指出:“现在应该把它(简体字)推行,使书写处于约
易。”②
1934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提出《搜集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
案》②。
1935年8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324个。因反
对声音强烈,公布人于次年2月通令收回②。
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可能是一贯主张汉字简化的领袖,如《蒋介石两次试图推行简
体字,阻力太大难以实行》报告:1920年代,蒋介石就找来教育部部长王世杰
询问汉字简化的可行性,赞成王世杰的意见,并当即指示,逐步推行简体字。19
35年8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后,遭到国民党元老——国民
党中央常委、考试院院长戴季陶的强烈反对而搁浅:“因事没有参加讨论简化文字
会议的国民党中央常委、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得知此事后,十分气愤。他跑到蒋介石
办公室大吵大闹,说简化汉字十分荒谬,破坏了中国文化,还说教育部趁他不在
京,讨论这么重要的事情,是有意回避他。蒋介石虽做了一些解释,但戴季陶仍听
不进。他多次在公开场合扬言,如果教育部不收回《简体字表》,蒋介石及国民党
中央召开的任何会议,他一概不参加。果然,在此后的3个月里,戴季陶拒不参加
国民党的会议,也很少过问公事。蒋介石虽然觉得戴季陶太过分,但由于戴季陶是
国民党元老,没办法,蒋介石只得让步,下令暂不施行简化汉字,1936年2
月,戴又促蒋介石以‘国民政府’的名义下了一道‘不必推行’简化字的命令”。
在1952年秋的一次国民党宣传汇报会上,蒋介石再次提出文字改革。他说:“
我们的汉字笔画太多,士兵教育困难,学生学习难度也太大。我觉得汉字还是应做
适度的简化。我的意见,与在大陆时期一样,先提出一个简化方案,再提交到会上
来讨论。”为取得大众支持,蒋介石指示“考试院副院长”罗家伦先在报刊上写些
文章造舆论。教育部则根据蒋介石指示,立即组织专家、学者研究简化汉字的方
案。只因这次汉字简化立即遇到以国民党中央委员、著名学者胡秋原强烈抵制而搁
浅。可见,蒋介石独裁胆太小,中国国民党专政胆太小,否则,简化字早就是中华
民国专利。
即是说,简化汉字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华民族的主流民意,推行简化汉字是二十世
纪执政中国的政府之舟不可拒绝、必须顺应的文化潮流。如果后来不是发生了抗日
战争和随后三年内战,如果江山不易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的工
作就是中华民国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教育部的工作。偏居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所
以没在1953年后继续推行简化字,是因为1956年2月1日大陆先于台湾推
行第一批简化汉字,中华民国政府不好意思跟着敌人走。后来中华民国政府又所以
反对简化字,则是因为它没有拿来主义的态度,只有不承认、不使用敌人作品的态
度。把简化字视为敌人作品的成因是视力模糊:只看到简化字上贴着的敌人标签,
看不到敌人标签是覆盖着自己标签的标签;只看到表层标签张扬的官意,看不到两
层标签后面沸腾的民意;只看到两层标签的出品人,看不到产品的生产者。
可见,造简化字的仓颉是人民而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推行简化字的推行者是人
民而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汉字简化的作用,只是使用统
治权组织汉字学术单位搜集现成的简体字再作整理、取舍、编排、公布和监督执
行。汉字学术单位搜集现成的简体字再作整理、取舍的原则是“述而不作”,“述
而不作”的实质就是不做创字仓颉。故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不是仓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是仓颉。
五、简化字的作者也是仓颉,仓颉即心,心即万物之母的道,即道心之月。
众所周知的仓颉不是古猿进化的后代,而是神仙——月人;不是一个神仙的名字,
而是全体月人的化名,月亮的化名。仓在创始、创作、创造,创为仓在刂,刂是月
亮绕地盘旋的符号,仓是绕地盘旋的月亮。仓生苍天,苍为二个以上的十字架都是
仓颉;十在田心,苍为万物田心都是仓颉,仓颉通过人类心田下放文字。一切文字
都是仓颉所造——月亮所造,都通过人类心田下放文字。仓颉造字的真相,是仓颉
传字。
仓颉传汉字汉语途径有二:一是在生育第一代中华民族时的黄帝时代,大批神仙下
凡神州,亲身和信道同步生育中华民族第一代并教授汉字汉语(见《虫在風中,谁
能见到風中群虫?》③)。二是通过信道生化每个写汉字的人心下传汉字汉语。数
量上,黄帝时代下传的汉字估计在三千来个,依据是秦始皇实行“书同文”国策
——统一全国文字和写法而推出的三本字书范本《仓颉》、《博学》、《爰历》(
分别由李斯、赵高、胡毋敬编纂)收字总数为3300个,而在此前的春秋战国时
期问世的十三经使用的汉字数是“书同文”字数的二倍:6544个。从黄帝到春
秋战国期间,应该新增了一倍的汉字。1994年冷玉龙等编发的《中华字海》收
到的汉字达85000字,说明春秋战国至1994年,汉字增加了13倍。
查看现有的历史资料,无论是出土文献还是影印典籍,都能清楚地表明,简体字的历史不是几十年,而是几千年,简体字古已有之。例如,从 商代甲骨文开始就能见到当今简化字“从”的身影:两个人一前一后,表示跟从的意思;而繁体的“從”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大约在西周)。又如,商代甲骨文里 就有象形的“网”字;在东汉的《说文解字》中以“网”为正体。又如,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虫”的字形,地下出土的西汉马王堆汉墓帛书、银雀山汉墓竹简以 及东汉的许多碑刻,昆虫的“虫”大都写作“虫”。其他像“电、云”等简化字,其源头也都见于甲骨文、金文。
汉字发展的史料足以证明,自从有了汉字,就有了简体,而简体与繁体的并存从汉字产生就是客观存在。例如,“众”和“眾”出现的历史都能追溯到商代的甲 骨文,都是会意字,“众”的写法是:三“人”并列;“衆”的写法是:“日(周代讹为‘目’)”下三“人”。经过后代的字形演变,“衆”已经完全看不出是“ 日”下三“人”了,“众”由并排的三“人”写成上边一“人”下边两“人”,“人三为众”,会意犹存。笼统地说,简体字的历史跟繁体字一样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