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华人没必要反中国,不过要亲中也没有什么意义吧

1965 年,中共输出革命,收买印尼当地“侨领”,煽动印尼当地华侨跟随“侨领”在印尼革命,最终遭到对方报复,而此后,中共竟弃印尼当地华侨于不顾,甚至没有提出抗议。
 
作为反美人士,你一向对穆斯林充满同情,怎么突然反起穆斯林来了?

按你的理论,华人因为吃猪肉,和穆斯林冲突是不可避免的,那么美国人也吃猪肉,美国人和穆斯林冲突,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你原来总是认为,美国人被穆斯林袭击,是活该。
小炮,做人要厚道点,我只就事论事。请别一再把你自己的想当然,乱往我头上套,好吗?
 
记得好像是周恩来赴万隆会议时,途经新加坡,是当地的某侨领向他提议的。

这个侨领能耐蛮大的哈,他的提议可以影响中国政府的法律和决策。那后来印尼排华的时候,这个侨领有没有再提议点啥呢?
 
这是事实。当初,主要是针对几个东南亚国家对红色中国影响的担心而这么定的,是周恩来的杰作(为了保护大家)。


是“为了保护大家”,还是推卸保护海外侨民的责任?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每次需用“支持XX”和“反对XX”,我党就想起海外侨民了,而由此产生的后果,那是海外侨民自己的事情。
 
...。

大部分国家是不承认承认双重国籍,比如说某人有美加双重国籍,他如果在美国,美国政府只会认为他是美国公民,而不会承认他是加拿大公民。但美国政府也不会因为本国公民有外国国籍而自动剥夺他的美国国籍。

...。

In this case, the US Administration/law makkers were smart enough.

Does anyone prefer the American way here?

This sounds even worse to me than the case of China. :blink:
 
这个侨领能耐蛮大的哈,他的提议可以影响中国政府的法律和决策。那后来印尼排华的时候,这个侨领有没有再提议点啥呢?
我不知道,你有兴趣可在这方面做点研究,相信中国的外交档案会有记载的。
当时的整个东南亚不像现在,是美国势力的范围。越战后,才逐渐改观。
 
提醒那些准备申请移民的同志,这样的“示威”,只会使政府收紧移民政策
 
If an American dual citizen does not want his/her American citizenship, he or she can abandon it by following certain procedures. In other words, by choice...

This sounds even worse to me than the case of China. :blink:
 
此言差矣,他们显然不是把自己当成了本地人,要是他们觉得自己是本地人,他们决不会害怕因为一些同胞的行为会对他们造成影响。我倒觉得他们把自己当成了偏房,没有正式地位,随时都得小心翼翼,生怕一点举动让本地人不高兴把他们逐出家门。甚至同乡的作为都让他们吃不下睡不着,生怕得罪了主人,连累了他们。

:cool:

是的,有些人的确有这样的偏房心态。
 
If an American dual citizen does not want his/her American citizenship, he or she can abandon it by following certain procedures. In other words, by choice...

看来没有明白我的意思。

我的理解是,美国不承认双重国籍,但是你可以有双重国籍,也可以选择放弃美国国籍。

如果有了他国国籍,不放弃美国国籍的话,美国政府是不承认他国国籍的,如果犯了事,按美国公民处理。换句话说,你得不到他国的领事保护。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的国籍法,还不如中国的。
 
看来没有明白我的意思。

我的理解是,美国不承认双重国籍,但是你可以有双重国籍,也可以选择放弃美国国籍。

如果有了他国国籍,不放弃美国国籍的话,美国政府是不承认他国国籍的,如果犯了事,按美国公民处理。换句话说,你得不到他国的领事保护。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的国籍法,还不如中国的。

另外,请问美国是怎么向那些人收税的呢?
 
总不可能什么好处都得吧

再说如果真在美国犯了法,有领事保护其实也没有什么用,美国也不会对外国人客气

如果有了他国国籍,不放弃美国国籍的话,美国政府是不承认他国国籍的,如果犯了事,按美国公民处理。换句话说,你得不到他国的领事保护。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的国籍法,还不如中国的。
 
另外,请问美国是怎么向那些人收税的呢?

全球收税。就是说,只要你拥有美国国籍,就必须向美国政府交税。如果你不交,那么美国政府就将你告上法庭,法庭再发出通缉令。其后果,就是你以后不敢去美国或与美国有引渡条约的国家旅游或公干。典型的例子是目前躲在香港和中国大陆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张五常。

-------------------------------------

http://bbs.icxo.com/viewthread.php?tid=216829&page=1&authorid=555
建议中国政府:将美国通缉犯张五常交给美国政府

中国政府, 张五常, 通缉犯


为了方便今后从美国引渡腐败分子,建议政府将美国通缉犯张五常交给美国政府。

刚才看到一个网友建议“将张五常引诱到美国大使馆去”,我觉得这个建议的方向很好,但是可操作性不强,老僧来做一点补充。中国有很多腐败分子在国内犯罪之后,携款潜逃,避居美国,逃避国家法律的制裁,在美国逍遥的过着福家翁的日子,严重妨碍了国家伸张“社会主义正义”。又因为中美之间没有签订引渡协议,所以每一个具体的案件都需要共同协商,这就需要在互信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协商机制,紧密协作,共同打击经济犯罪。虽然老僧清楚中美之间有很多战略分歧,但也还是有很多共同利益的,在共同利益点上,大家当然可以进行战术上的合作。

先来说说张五常的情况,刚在网络上搜索了一些资料,发现张五常涉嫌在美国逃税约九百一十万美元,折算成人民币就是七千多万,属于“案情特别严重,情节特别恶劣”的,如果按照案值计算,在中国是够得上判几个死刑的。所以,张五常所涉案件,不是小案,算是特大偷税案。如果中国政府包庇了张五常,那么今后凭什么去和美国协商引渡国内逃跑出去的腐败分子?既然你中国政府可以包庇美国的特大逃税犯,美国当然也可以包庇你中国的特大贪污犯。所以呢,为了建立起互信的引渡协商机制,中国政府应该主动将张五常交给美国,这也是向美国人民表示友好的一种举措。

另外,除了有利于和美国建立起引渡协商机制外,将张五常交给美国政府,还有以下几点好处:

第一,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现在社会不是太和谐,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以腐败分子为首的利益集团,截取了改革的利益,利用手里掌握的资源,将国家的发展成果大多占为己有,因此人民仇视腐败分子,但是很多腐败分子一旦吃饱喝足拿够,就移居海外,逃离了中国的法律管辖范围,因此以腐败分子为龙头的利益集团是社会不和谐的根源。遏止腐败现象的发生,社会才有可能和谐。而将张五常移交美国,就表明了一种态度——中美两个在打击经济犯罪上是有共同利益的,美国不是腐败分子的避风港。如此以来,利益集团的腐败现象就会收敛很多。这样,社会必将更加和谐。

第二,有利于凸现社会主义的正义性。温总理才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要“让正义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包庇一个巨额逃税的通缉犯,从维护“正义”的角度上来说,怎么都说不过去。为了让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得以体现,无论如何,都得对一个人类公认的犯罪行为采取行动,不然会失掉社会主义正义的公信力。如果不采取措施,今后人们怎么会相信政府说的话会兑现呢?秦朝的商鞅尚且知道立“信木”,“以明不欺”,何况是共产党的政府呢?所以,单单为了一个“信”字,共产党的政府也应该对张五常的犯罪嫌疑采取措施。

第三,有利于张五常的个人利益。这一点可能有人不同意,但容老僧细细讲来。张五常是著名的经济学家,据说是有得诺贝尔奖实力的,而他是讲市场经济的,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经济体,对于这样的大师级人才,我相信美国政府不可能视而不见。所以,我相信美国通缉张五常先生,虽然税务纠纷是一个原因,更可能的原因是害怕失去了一个“大师”。想想当年,钱学森先生要回国,美国人说宁愿枪毙他也要阻止他回国。可见大师级人才是多么重要多么难得。但是,由于中国实施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张五常大师的本领不太合适,所以还是在美国更能发挥他的作用,我觉得我们不能耽误人家得诺贝尔奖,这也算是一仁吧?此外,中国现在社会不是很和谐,张五常先生的言论难免会引起方方面面的反对,要是某天按照中国的法律追究他的罪行,那可能会比在美国严格得多。所以,为张五常先生安全计,也应该主动回美国。

虽然有那么多好处,但当事人不一定想得通,而国内的利益集团腐败分子们巴不得中美之间不要协商引渡机制,这样就有退路。所以,看到张先生的网友或者知道他在国内住址的网友们,不妨打电话提醒一下当地警察,说有一个美国通缉犯在某处,至于管不管,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

==================================
http://www.gemag.com.cn/Content/Article.asp?Aid=104
张五常的困境



200303026.jpg
  知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开在西雅图的古董店最近被当地报刊披露出售假古董,现面临美国政府的偷税指控,古董店也受到了政府调查。

  今年1月底,美国司法部指控张五常及其妻子苏锦玲,未向美国政府申报香港停车场及其它公司所得的数百万美元收入,企图蒙混过关。

  州检察长在采取单独的行动时宣布了对该夫妇在先锋广场的古董店:Thesaurus Fine Arts展开调查。政府展开调查缘于《西雅图时报》刊文披露,Thesaurus在店内及eBay拍卖网站上兜售假古董。

  西雅图联邦地方法院宣读了政府起诉书,从而为调查张五常来自香港停车场和境外公司的收入及从香港秘密汇款到西雅图地区的行为划上了句号。

  有罪还是无辜?

  身为美国公民的张五常夫妇在香港、西雅图和上海拥有住宅。65岁的张五常曾任华盛顿大学和香港大学的经济学教授,被认为是亚洲最杰出的经济学家之一。

  张五常被控犯有六项虚报收入罪和六项虚报海外银行账户罪,如果被定罪,将面临长达83年的刑期、475万美元的罚款。苏锦玲被控犯有串谋罪。一旦被定罪,最多可判5年刑期和25万美元罚款。

  首席检察长助理珍尼特·弗里曼称,至少从1989年以来,张五常就在隐瞒收入;至少从1993年以来在秘密汇款。按照美国法律,美国公民必须申报各地收入

  检举人称,张五常用未申报收入投资多家公司(包括一家银行和一家飞机零件公司)、购买地产(包括西雅图的一栋百万豪宅和一幢公寓大楼),以及购买价值近30万美元的豪华游艇:Westwind。

  长达28页的起诉书指称,Thesaurus古董店只是张五常用来隐瞒收入而建立的“公司网及其它实体”的一个部分。自周六《西雅图时报》发表调查以来,该店一直大门紧闭。

  司法部发言人说,现人在香港的张五常放弃了引渡请求,答应会在2月20日回西雅图出庭接受传讯。

  起诉书指称,张五常企图隐藏他在多家公司的股东身价,这些公司在香港经营50余家公共停车场,年收入高达数千万美元。起诉书称,他把来自停车场的现金及其它收入用现金电汇的方式汇到美国,“企图掩饰资金来源。”

  美国国税局(IRS)称,设在英属维尔京群岛的Celinal有限公司所登记的经营业主其实就是张五常本人。Celinal这一名字来自其家人的姓名。
检举人指控张五常通过在华盛顿的公司和投资从事大量洗钱的违法活动,其中包括:
  1993年,斥资693000美元以个人名义投资西雅图的亚欧美银行;
  1996年,斥资110万美元购买西雅图的尤尼弗西蒂海茨公寓;
  1997年,斥资350万美元购买加州的飞机零售制造公司:Dow Elco;
  1997年,斥资170万美元购买阿纳科特斯市的海滨房产;
  1997年,斥资12万美元从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买走没有鉴定标记的古董。

  张五常坚称自己是无辜的,他并不知道有关收入应该申报。他在接受《西雅图时报》采访时说:“我在这起税案中遭到了‘陷害’。”他曾竭力否认自己是Thesaurus古董店的老板,但后来又告诉香港的《苹果日报》,他和妻子拥有该店的部分产权。张五常夫妇在西雅图的刑事辩护律师并未就相关评论作出回复。

  《西雅图时报》的调查披露,Thesaurus在店内及eBay上出售的古董有许多被中国古董专家认为是明显的赝品。该报曾向Thesaurus购买了两件所谓的古董,但鉴定表明这些文物年代近得多,价值也低得多。

  eBay公司证实,政府调查人员在与自己合作。前不久Thesaurus仍在eBay网站上售卖古董,但贴在某些古董上的标签表明,《西雅图时报》证明为赝品的那些古董实乃真品,但被这家报社或邮递部门动了手脚。Thesaurus在eBay网页上写道:“我们可以保证自己的信誉,而且品质保证单始终有效。”

  张扬的学术人生

  张五常1937年生于香港。弱冠之年,移民加拿大,随后移民美国。与许多香港华人一样,他取了一英文名——Steven。

  张曾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经济学博士头衔,后来到芝加哥大学深造,师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密尔顿·弗里德曼。1969年进入华盛顿大学经济系,1973年晋升为正教授。张于1977年结婚,育子女一对,创办以夫妻姓氏命名的公司,并在大洋两岸开始购买及开发房地产。

  1982年,张向法院申请离婚,重返香港。据离婚文件记录,当时,张五常夫妇已在香港和西雅图等诸多地方拥有产权。张五常搬回香港后,创办香港大学经济学院。声誉渐隆的他写了大量著作和文章。多次盛邀私交甚笃的弗里德曼来华,频频拜谒政府要员。

  香港大学网站将张五常列入“八大经济学家”之中,与亚当·史密斯和弗里德曼等大家齐名。

  期间,张五常的经济研究领域逐步扩大,对艺术兴趣渐厚。1975年开始从事翡翠品买卖,后来在1982年涉足古董买卖。

  张五常曾在写一本艺术品价格差异方面的经济教科书时,这样写道:如果一方知道的多于另一方,“信息不对称”就会导致欺骗性及不公正的行为。缺少信息的买家根据商品价格判断质量,而“在艺术品交易市场往往存在价格虚高的现象。”

  他举例说明:有人请朋友抬高其作品价格,由此成为书法家名人。较高的价格本身提升了名气,这样到时作品就很好卖。他还写道:“你想不想玩一票呢?”

  张五常被港人誉为“香港的多才多艺之士”,出过20本著作;在香港第二大报刊《苹果日报》和另一家周刊《Next》上辟有经济专栏;此外,他还是一名书法家、发表过作品的摄影师。

  1980年代,借着《卖桔者言》的非凡传播力,张五常的声名始播于大陆。而后,两度晤见中央领导人,并向中国高层领导推荐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等人。张在中国内地的声名很快超越了学术圈。

  1990年代中期,经过1989年后长达四年的销声匿迹,《经济学消息报》开始连篇累牍地刊登张五常的文章,张的名声再度渐起于大陆。

  前不久,张五常被中国一大网站评选为“年度最红的经济学家”。有电视节目主持人说他“红得像学术界明星”。《人民日报》去年曾预测他将获得诺贝尔经济奖。他本人也讲起过“张五常热”。

  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才华,说自己已有多年没看书了,称从中学不到什么东西。他自诩是中国最受欢迎的演讲者、最出色的摄影师。

  他在接受访问时曾说过:“我讨厌名气。我不想出风头。可别人楞是不肯放过我。你也知道我很有名,是吧?”

  他认为政府管制其实是在助纣为虐,声称建立的管理制度“结果却成了牟取私利的官员贪污腐败的温床。”

  他在1996年有关《腐败经济学》的大会上发言时说:“要想根除腐败,唯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扔掉孳生腐败机会的管理制度。”■□ 沈建苗/文(文/《环球企业家》 出自:2003年3月 总第84期)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