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 蓄
(一)华裔斯洛伐克侨领可能被取消国籍
这不是什么新闻了,7月14日的消息,斯洛伐克内政部长在新闻发布会上说的,三位华裔斯洛伐克人可能被开除斯国籍,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结论。
事情的起因是今年6月份,中国对斯洛伐克高访,斯洛伐克总统府接待中国客人的会场外,发生了抗议示威活动,还有有组织的斯洛伐克华人和附近国家前来支援的华人,他们组成了反制抗议的群体。正反两方对峙,结果发生了抢夺旗帜和宣传材料的事情,还发生了小范围的肢体冲突,并且有xx团体华裔女被推倒受伤流血的情况,还上了电视镜头。
当时有斯洛伐克警察维持秩序,他们比较配合中方要求,还抓捕了斯籍xx团体抗议人,同时,也有一名反抗议的华裔男以偷窃宣传材料的缘由被捕。有报道说,斯洛伐克警方配合中国官方,引起当地民众和媒体激烈攻击斯洛伐克政府,说这里是斯洛伐克,不是它国,表达强烈不满。”
事情过去了一个月,斯洛伐克当局开始对这件事涉及到的人做出处理,聚焦到三个行为过激的华裔斯洛伐克人,他们都属于反抗议那一方。
据说,这三个人分别在2002年到2006年之间取得斯洛伐克国籍。然后斯洛伐克官方说发现这三个人一直和他们母国的国安系统有往来,而且说十分惊讶,斯洛伐克竟然神不知鬼不觉地让三名和其母国国安系统有来往的人加入了国籍!
就这么一件事情。
三个人是否真正像斯洛伐克政府说的那样有什么背景,不想去猜测探究,但是,从一个普普通通海外华人的角度,倒有一些感想。
说实话,我个人对于这样有组织的“反制”的做法挺不以为然地,(“反制”是个新有名词,经常在海外爱国华人团体中应用,是说爱国华人们组织起来,对反动势力的抗议游行进行对抗抵制遮挡的代名词)生活在国内外的人都知道,西方国家的抗议到处都是,并没有多少政府首脑把被民间和反对派抗议当成很大的丑闻,也没有什么西方官员把没有抵制住抗议当成自己的失职而落得什么下场,所以,有反对派抗议很正常,非要人为地把他们遮住挡住,反而不正常。从精神上说,不自由,从技术上说,不明智,从外交上说,在别人国土上自己人之间这样水火不容的样子,至少不是好形象。
不过,斯洛伐克政府的做法也挺有手腕的,中国领导人来了,他们的警察,虽然抓了两派的人,但是,总体来说让人觉得还是在积极配合中国官方的要求,结果自己国家的国民觉得不适应。事后呢,斯洛伐克政府,没有也不会对中国官方倒打一耙,倒是拿几个华裔斯洛伐克人下手,当然按照法律追究,如果他们违法了,该怎么办怎么办一点没错,同时他们还说几个华人和某国安系统早有联系,因为这种联系,这几个人的危险性也就加大了。
这几个人当时可能是由于他们本身的素养、对当地法律知识的欠缺,或者表现邀功心切,结果行为越界出格了。之后被发现“和国安系统有往来”这种敏感关系。不过,斯洛伐克政府打算做的,也就是处理敏感关系的这一端,而敏感关系的那一端估计不会受到任何抗议、质疑,或者外交举措。
总而言之,站在斯洛伐克法制的立场上,三华人做法越界该被处理是无话可说的;站在三华人自己的立场上,一时不理性,酿成没有想到的后果,假如真的丢失已经获得的国籍,对于他们的生活和经营,肯定是一大损失,就算有什么方法补救,也是要付出代价的。
(二)某些西方政府部门故弄玄虚
斯洛伐克可能开除三名华裔斯洛伐克人国籍这件事情,除了抓现场现行,还抓了个跟踪分析结果——和国安系统早有联系,这点可能是构成可能要取消其国籍的重点之一。
虽然,我不认同他们的过激行为,但是反过来,对于他们和国安系统早有联系之说,我觉得有点故弄玄虚。
很多搞政治的人,喜欢故意突显出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没事造事儿,哪里都是这样,哪里都有这样的人,西方也同样如此。看看某些媒体就知道了,同样是小题大做、突出他们设定的主题,渲染能吸人眼球的东西,政府部门的一些人也未能幸免。政府、机关、组织……,都是普通人组成的,普通人里什么样的都有,虽说他们的政府更加依赖于结构,不依赖于个人,但是事情最终都是经过人做出来的,人为的成分还是会左右一些事情的。西方的普通人多数受到良好教育,比较礼貌,注重社会公德,但他们中的一部分并不因为占有了这个世界的主流文化、占有了民主政治、占有了更好的教养,于是就占有更好的人品,不是这样的。
他们社会的阳光面,是民主环境和制度制衡的结果,是阳谋的结果,不是他们的人品和智力比我们好的结果。平常的人品和智力,可以因为好的系统得到最好的发挥,也同样会因为人的局限性、人的隔阂、人的品质做出错误的判断。
当然了,我不是说这三个人一定没有和什么部门的关系,我不了解,没有证据,也不打算去了解不想知道。
我想说得是,斯洛伐克政府这么多年没说发现他们什么蛛丝马迹,因为过激事件,这么快就判断出他们有什么背景,这种事情不算太少见。什么事情一沾上政治,就不纯洁了,另外,这也可能单纯是某些政府工作人员本身的局限性、小题大做的工作风格造成的。同时,我们还知道,斯洛伐克是从“秘密警察”阶段走过来,20年的时间,有些当年的社会主流至今还活跃着,年轻人也未必丝毫不受父辈工作方式思想方式的影响,制度改了,不等于每个人工作习惯都改了,不等于肃清流毒了,不等于肃清不应有的警惕性了。人类比较先进的制度,草菅人命的事情越来越少了,草菅人名誉的事情还不少呢。
可能他们说的是真的,但是,很多本来简单的事情,被异想天开或者别有用心的人搞得复杂深奥莫名其妙的,这种情况也很多。
其实,如果斯洛伐克政府愿意,并且有能力多理解一点在那里生活的华人,就能够理解,华人当中发生这种行为并不奇怪,不需要有什么背景,也可以发生这样的行为。可惜的是,人类最大的鸿沟就在人与人之间,自然的和故意的。
海外华人大多数,其实挺容易被母国感召,或者被母国政府代表感召。有些人是有目的的,有些人挺朴素的,最多有点朴素的私心。比如很多人在积极争取中国驻外使领馆的青睐,去积极从精神上靠近的,恰恰是从地理距离上早离开很远的。很多中国使馆召集华人开会的时候,都有新老华侨、侨领们的摇旗呐喊,有的发言方式发言内容在现今改革开放的国内社会都很难听到,这些华人们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儿的素材,要是被有相当“秘密警察”经验的某国机关获取,有可能大惑不解以为发现了什么重要趋势,其实,这只是差异,地缘和历史的差异、时空错位的差异,你用那样的思维做那样一件事情,被具有另一种思维的人看到,造成的另一种逻辑的判断。
我们知道有一些没去过中国的老外可以把中国骂到地,去过一两个主要城市以后,又会捧上天,他们无法逾越这种差异带来的不理解,于是,在理解华人行为的时候,也用他们自己的简单逻辑,加上对华人的隔阂,三下五除二,就把他们理解不了的华人行为定性了,这一点别看在民主社会,其实也很可怕。
当然,也不排除人为故意地小题大做借题发挥,海外华人弄不好一大半都有可疑之处。
其实,我们不认同这种出格的行为,但是,也觉得事情未必像某些西方政府部门分析得那么玄乎。
(三)所处寂寞夹缝于是呼爹找娘
按我原来的想象,海外华人那也属于下海,却看到很多人还非要找个“爷爷”依靠。
有人会很简单地做个结论,有些人在海外挣了钱,觉得还不满足,要捞取政治资本提高自己的地位呗,或者还有什么其它目的要拉拢关系呗。
可以这么说。
不过,我们还看到这样的事实。
温家宝总理在5月份前往布拉格出席欧中峰会的时候,中国驻捷克大使馆组织了群众迎送队伍,被通知到的华人华侨不少都乐颠颠地前来参加,虽然不一定能看上总理一面,甚至连总理的坐骑都看不到一眼,就是在太阳底下打个小旗溜溜干晒大半天,但是,大家依然热情高涨。有的人宁愿让自己的商店关门一天,有的人特意从外地跑长途几百公里赶到布拉格,更有人从国内匆匆赶回,参与其中,留张照片,挂入库房餐馆办公室,拿回家乡光荣炫耀。这里面很多人从这样的活动中是得不到什么实际利益,甚至使馆事后的答谢宴会都可能捞不到参加,抑或事情过去以后,不会有谁记得他/她参加过,只有自己互相照的照片聊以自慰,这样的热情和凝聚力,在国内恐怕也不多见。
他们为了什么?
有人会说,朴素的爱国热情呗,这样说也对,不过我想把爱国热情讲得更加朴素一点。
目前生活在海外的第一代华人,绝大多数是经济原因,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出来的,刷盘子刷碗比在家种地挖山强,进修苦读比多少人竞争一个职位强,说句不好听的话,可以叫经济移民(难民),也像丧失土地,到城里打工的民工。很多人有时间奔命,却没机会享受生活,经过一些年的奋斗以后,情况改观,但是大好年华也已然流逝。这里边没文化或者文化不高的人,很多还是生活在小华人圈里,有文化特别是懂当地语言的人,能够和当地人交流,和当地人没有大沟通障碍,但是,一般说来,出国的时候,都已经成年人格已经定型,很难有可塑性,真正和当地人获得精神共鸣的机会也很小。很多人所从事的事业,在和当地人发生利益置换,按理说比较深刻地纳入当地社会了,但是交易纳入社会了,人还在“对岸”,很难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价值、喜乐当中去,真正能够全然理解当地社会坦然进入当地社会的人少之又少。甚至一些在国内长到几岁十几岁,再来海外读书生活的第二代,都觉得和当地同学有隔阂。用一句煽情的话说,“他们的根在中国”。
很多人出国不是为了生活,而仅仅是为了谋生,好有一天出人头地,省吃俭用回到家乡光宗耀祖,就是说,屁股坐在海外,大脑留在家乡。本来海外华人(第一代)就先天地不具备融入当地社会的因素,如果以这样的背景和目的,就更不容易属于当地社会,不容易被当地社会接纳。还有些人顽固地抱着自己固有的生活习惯和意识形态,就存在被当地人视为异类的可能。记得我在青海听汉族朋友用很奇怪的口气说当地的藏人,其实汉藏同居一个城市,却属于截然不同的族群,少有往来。
一方面由于先天客观缺失,并没有真正融入当地社会,另一方面,从原来的单位离开,从原来的大家庭亲友圈离开了,从原来的乡村离开了……,海外华人也丧失了原来的社群土壤,客观上成为不在任何体制的一群人,这就是海外华人事实上所处的寂寞夹缝。
特别是当今现代社会,体制真是一切。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身份,失去了团体,比失去他自己还可怕,社会可以不认可你,容易被当地社会怀疑,容易被父老乡亲怀疑。在这种客观缺失的环境中,人们当然渴望找到组织。
人是社会性群体动物,我们华人又有被家庭集团照顾被社会组织管理的习惯,家有族长,党有中央。很多人从小就是被家庭社会安排好抱大的,所以,当使馆或官员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发出召唤的时候,就涌现出高涨的热情,朴素的,怀着朴素私心的,还有不朴素的,皆有之。
不同的人会按照各自的为人处世方式,做出不同的表现,过激行为也有了发生的可能。一如三名斯洛伐克籍的华人,又如巴黎曾经的红旗飘飘。
所以,假如三名华裔真有什么背景另说,我想说的是,不需要有什么背景,本源客观上因为寂寞夹缝,一样有人听从召唤和驱动,做出过激的举动,存在这种可能性。
或有其他原因不是这里要讨论的话题。
(四)狭窄空间里的你争我抢
最近听到国内一位知名学者聊天,其实挺伤人,他听到海外不同华人之间的分歧,并不在意弄清楚分歧的关键点,就一言以蔽之,这不过就是海外华人互相明争暗斗而已,这样说,明显透着对于另类的轻视,既然轻视,就令人感到侮辱的成分。
其实,就像我们总说的种族歧视,不在于制度,而在于心理和习惯。我听一个旅行社的朋友讲过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儿,她的中国客人去德国使馆签证,签证官说需要补充几家酒店的订单,而且必须在某日某时之前补齐,客人如临大敌般地要求旅行社,旅行社也如临大敌地向各个旅馆发出请求,德国的旅馆工作效率很高,一个小时之内就纷纷把订单传来了,于是这位(或是这个团组的)客人按时去使馆交材料,领事却说,你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这么多旅馆订单都要齐的,所以,一定是假的!申请人说,你可以一家一家打电话去核实。领事说,我有很多工作,没工夫核实。
我们说这明显地歧视中国人,侮辱中国人!
但是,话说回来,这种歧视也有原因,因为中国人在材料上作假的事情是很常有发生的,接下来变成恶性循环,你越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我越不得不作假,进入了怪圈。当然,就算是有起因,我们还是要据理力争,这是题外话。
那位学者对海外华人的印象,用没有明说但实际上很轻蔑的态度,根本不把海外华人视为同类,这种歧视,也是有根源的,因为海外华人争宠争斗,的确是声名远播,甚至可以追溯到百多年前孙中山辛亥革命时期。
几年前,偶然看到些别国的华文报纸,上面发表着火药味十足的文章,指名道姓地互相指责发难。虽然有人说,这样才正常,不是一言堂,有活泼自由民主之风气,不过言辞之激烈,已然超出观点讨论的范畴,直接的人身攻击。
不觉地想起了今年捷克的议会选战,这还不是国内大选,只不过是欧洲议员的选战,社民党接到了扔鸡蛋的攻击,说是公民党干的,公民党说这是社民党的阴谋。公民党的广告牌上党主席无比阳光,占大半个版面,对手灰暗地偏在一角,社民党的广告牌,则把公民党主席和布什等人都做成蓝调照片,告诉大家“经济危机就是这些闹人出来的”。不过,咱某些学者见状,肯定说可爱的民主,转头见华人之间的攻击,必然还是不屑一顾。
海外华人不止有阳谋对骂,还有暗中较劲儿的,其实从本质上和国内单位里的明争暗斗,也没啥差别,可是,人们似乎对海外华人的要求挺高。人们觉得在单位里,闹点人事纠纷,争取个表扬和上进提职,顺理成章,可是那些连单位都没有的海外华人,那些自己跟自己就是一个单位的海外华人,在海外不好好做生意比谁挣钱多,比谁生活好,却非要互相攻击争宠,这里存在着拉拢关系有所图谋的,也有不具备明确实惠物质目标的,总之很无聊。所以在人们理解民选对抗的同时,会不屑海外华人之间的攻击。
是很无聊。
可是这其实也是有缘由的。我们看到了,不能融入当地社会的海外华人自成一体,虽然表面上生活在百多万、千多万人口的国家和城市,人们的眼睛多半只盯着自己那一群——几千、几万、几十万人,这些人形成的社会空间其实很狭窄。
人都想竞争,“与人斗其乐无穷”的确是相当一部分人的天性。那么,在没有广阔空间风度多彩之社会竞争的时候,局限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有些矛盾就显得更加突出,而大家都希望往主流靠拢,就变成在同一个狭窄的空间里争宠,争宠的对象就是中国国内正统的认可和承认,中国使馆、中国正统的机关单位和组织、在中国大范畴具有权威地位的人士,都算是中国正统。谁让咱既不能挂靠当地,又不愿散兵游勇呢,结果一个个国家的海外华人(第一代/取得国籍的和未取得国籍的/生活着的)社群,就成了一个个中国的卫星县,“匈牙利县”、“意大利县”、“荷兰县”、“捷克县”。咱大中华倒真是形成了,不过海外华人的生存空间还是那么狭窄,狭窄得你死我活明争暗斗,不是争民意,而是向一个方向争宠。
还有一个特点,如果是国内的某个县城,不会聚集这么多各色人等,当县城冠以“俄罗斯”、“西班牙”这类地名儿,有些本来一辈子不会相遇的人,就聚在一起,站到同一个平台上,原来生活环境的反差在同一个平台上显现得更加明显,有些思想基础完全不在一个时代的人,却要在同一个时空里碰撞,做着差不多的事情。在海外的华人社会,空间就是如此之狭窄,这样,互相之间又产生了另外一种本来没有的“竞争”。
(五)时间断层中的陈旧手法
记得曾经有个媒体的朋友到各地考察,在一个国家听取华人组织的会议,听到在场的华人代表表态,事后,他说简直不忍心听下去,比国内还左,而且不是一点儿半点儿,很多在国内早都听不到的语言,在这里复活,似乎这些人还生活在文革时代。
按理说,生活在海外,最近距离地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法,应该比国内更开放更自由,可是我们却见到这样的情况。后来理解了,很多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反而很不西化,无论公派私派。有些人表面上学会了晒太阳、喝咖啡,但是骨子里还顽固地固守自己早已经形成的习惯和观念。
目前生活在海外的华人(第一代),在国内生活的阶段,还比较陈旧,出国以后,因为辛苦谋生,没有及时连续的精神生活,特别是前些年网络不发达,卫星电视不发达,不管在国内多么识文断字,出国一下子像个文盲被抛到精神荒漠上一样,反而处在精神生活的断层。一些年后,生活稳定了,开始寻找精神归宿的时候,他们使用的方式方法却还停留在多少年之前,或者故意生活在时代以前的年份,才能找回他们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还有一些来源比较底层的人,原来的生活空间就比较有限,出来以后,也没有机会填补,于是,一些想象中的方式方法,在他们看来还是很正常的方式方法,其实已经不时兴了,他们却在积极发扬光大。
他们会用一些类文革式的语言和词汇发言,以为这样就靠近使领馆,靠近政府,以为终于可以扬眉吐气,和政府站在一个水平线上,发出斗争最强音。也许只是为了纯朴的心理满足,也许是完成最原始的利益交换。
说到这儿,想起一个说法,客家话最接近中国古语,客家人是从中原地带逃到边陲的,之后生活封闭,反而不像中原地区,因为民族交融朝代更替,文字语言有变迁。于是恰恰因为出走之后的封闭,脱离了原来社会的发展轨道,反倒保留了传统。
咱海外华人也在无意中保留了我十数年前的语言啊。
当然,还不止于此。
有些人从过去的生存环境中,积累形成了生存之道,昨天含辛茹苦花大价钱偷渡成功,找律师到当地政府声称在国内受迫害当难民,有“民运难民”、“法轮功难民”、“计划生育难民”……,今天拿到新绿卡新护照攒点钱,摇身一变就跑到政府那里高呼爱国口号,拉着政府请吃喝,取得政府认可和支持,积极参加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八面玲珑,十张面孔,唯利唯权唯名是图,越是苦大仇深,越是没有底线。
这样的手法,在国内很多地方,也许都早已因为与时俱进而被淘汰,却还在一个脱离原来社会发展轨道的社群中具有生命力。
(六)体制外求生存的理性态度
当我们跟国内的朋友说海外华人不容易的时候,有些人总不理解,你们发达国家天比国内蓝,空气比国内好,屋前有花草,屋后动物跑,好像海外华人叫苦连天,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叫苦就回国去,多简单啊。
很多地方环境好,但并不属于海外华人自己。
说个不恰当的比喻吧,在某一个时期,多数人都在国营企业端铁饭碗,企业效益不好,工资低,工作环境差,但是,端着铁饭碗感觉踏实,而少部分人不安分,到一些私人企业或者外企当合同工,这样的企业效益高、环境好,但是临时工、合同共好歹都是外人,没有稳定感,那企业似乎是自己的又似乎不属于自己,随时可能走人,万一不小心走人,回家的铁饭碗也没了,至少别人论资排辈已经有了资历,自己要一切从头开始;想要维持现状越干越好不走人,就是要小心翼翼,承受一些压力。
海外华人的环境就有点像这个意思。
不过不要全部对号入座,咱国现在效益不太差、“工资”不太低,有自己的问题,但是还不能和当时国企无缝隙对号,这里重点说海外华人那种感觉。
在海外肯定不是说一切都不好,否则为了谋求更好生活的人早回去了,但是,的确存在着和国内不同的压力,人在很多方面是平衡的,凭空获得了好的环境好的空气,同时也要付出背井离乡的境遇;得到了一些比原来好的工作或者经商机会,同时也要承受有所不同的压力,不是为这个叫苦,而是说,事情不存在单一方面,海外华人在谋经济利益的同时,所处的环境并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美好。
前面说过,海外华人所处客观位置的三个特点,寂寞夹缝、狭窄空间,和错位时间,都是先天的缺失,事实上的环境是怎样的呢?
有个朋友在捷克生活,想留下来,又很矛盾,看到我们对捷克的文字中透发着很深的喜爱和感情,就找我聊天,我跟他说,我不能给你你所期待的答复,只能实话实说。
这个社会在不断地伤害我们,这个社会也在不断地爱护我们。
一位华人朋友说,他小孩学校里,同学有谁丢了东西,一定先来问他的孩子。我们也遇到过,住在一栋公寓楼里,有人打非法长途电话,房东马上应邻居们的要求向我们查询。在公共汽车上,明明我怀孕大肚子,还有人专门挑我给让位子。
表面上大范围上,海外华人乐呵呵地在当地社会里生活,去当地超市买菜,去当地酒吧喝酒。可真正的不被容纳,反映在你永远是个外人(移民国家不包括在内),你是他们社会体制之外的人,有个著名学者说过的话,我引用了很多次,大意是,体制就是一切,体制之外的人,即便做美好的事情也被怀疑。海外华人事实的生存环境,印证了前面说的那些客观上的先天缺失,典型的体制外,不争的事实。
“体制”之外,还带来个有趣的现象,当你哪怕在一个很流俗的社群里,做着一些流俗的事情,别人反倒认可你,接受你,认为合乎逻辑,当你做一些有点特立独行的事情,别人就要大大地怀疑你了。这样的事情到处都有,国内也常见,对于海外华人,这些本来就不具备体制的人,就更明显。
但是,我们也在这个社会得到很多关爱。
我们刚刚丢了汽车,咬牙切齿地骂,这是什么狗屁地方!但是当天下午,就得到当地朋友的帮助,这位朋友是个单身老太太,自己没车也不开车,她一点都不富裕,过日子很简单,她很善良很有自尊,看到我们的难处,忽然想到弟弟有辆闲置的旧车,就帮着联系。没错,车很老,即将报废,但是可以开,可以解我们的燃眉之急,而且,人家也不是没事干,但是放下手里的事情,当天下午就把车开到我家门口。我们很感动,当我们还车的时候,他们却坚辞我们要付的一点感谢。我们还遇到过很多好心的帮助,不过,平心而论,不为利益真心帮助过我们的,很多是那些社会中无钱无权无势默默无闻的朴素得掉渣儿的人。
我给老同学看我写的捷克人,她说没特色,就像自己身边的人。其实,这正是我要写的我要说的,他们就是这样,美好、丑恶、宽容、小气、自私、阳光、猥琐,和我们的人一模一样。
朋友问我,你自己这样矛盾,但是写出来的捷克和布拉格,还是透着美好。我说是啊,情感上亦爱亦恨,理智上,我的确不得不称赞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美好,她真的有很多让人敬佩的地方。
不知道我们的感情是否有代表性,但是,体制外生存就是海外华人的现状,这种现状说白了,也可以讲叫做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同时,在润物细无声的不知不觉中,海外华人也在一步一步走近当地人的社会,得到当地人的善待。
在人屋檐下说句私心话,我们应该珍惜当地人的爱护,减少招惹当地人的反感,理性地诚心诚意地培养好一点的生存环境。
换角度看待海外华人行动
去年火炬传递时,巴黎发生些事。街头到处五星红旗,我们从电视转播上,都没有看到奥运的五环旗、法国国旗、巴黎市旗。
当时在巴黎的朋友告诉我们,事实不是这样的,西方的媒体也在找噱头拍片,并没有显露了全部事实场面,(我们当时看的是中文电视)。
我们有时候会反问自己,假如在中国的长安街头,法国人以世界的名义,满怀民族情感,众多留学生,开法国餐馆的老板员工,中国标致汽车厂的技术人员……,他们高举着法国国旗走上长安街头,一片三色旗的海洋,到处都是马赛曲,北京人会作何感受?
如果是美国人呢?
当然,这种假设是不存在的,首先,如果美国法国奥运会火炬传递到中国,中国政府一定会组织妥善,不出任何纰漏,中国也很少干涉它国内政,不会激起别人的民族情绪,即便有,美国人法国人也可能并不那么在意中国人对他们某些事务的观点和看法。还有呢,美国法国没有那么大数量留学生在中国。
虽然如此,我还是做了一个假设,主要是换位思考。
中国留学生大张旗鼓在巴黎街头“爱国”,得到的将会是什么?理解还是反感?
在我们爱国的时候,对一个事件群情激昂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在当地一个民主社会里面,这可能只是一件很局部的事件,代表局部情绪,或者对方仅仅针对我们的某个局部事件,而我们的抗议热情,往往是全民族同仇敌忾性质的。这样是遭到当地人的理解?还是会引起当地人的隐忧?
在我们“爱国”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是在别人的国土上,我们要向别人宣示什么?我们自信自爱,是不是要不要该不该尊重别人的民族情绪?我们的自信自强需要如何表现?
后来和在巴黎的朋友聊起来,他们说,这在巴黎倒很正常,巴黎经常可以飘满某种旗帜,因为他们的文化包容性很强,也很民主,而我们的留学生做事越来越聪明,这让人松了一口气,不过还是不能释然。
比如,媒体相对单边的做法,或许不是别有用心,而只是突出主题,但是这种突出,还是带出一种情绪,也会影响一些情绪。
再比如,斯洛伐克发生的一幕,就遭到很多斯洛伐克人的质疑,民众也同样质疑了自己国家的警察。
我们觉得,遇到事情,规则、理性、反思,才有助于海外华人从深层次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 读者投稿
My China News Digest
(一)华裔斯洛伐克侨领可能被取消国籍
这不是什么新闻了,7月14日的消息,斯洛伐克内政部长在新闻发布会上说的,三位华裔斯洛伐克人可能被开除斯国籍,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结论。
事情的起因是今年6月份,中国对斯洛伐克高访,斯洛伐克总统府接待中国客人的会场外,发生了抗议示威活动,还有有组织的斯洛伐克华人和附近国家前来支援的华人,他们组成了反制抗议的群体。正反两方对峙,结果发生了抢夺旗帜和宣传材料的事情,还发生了小范围的肢体冲突,并且有xx团体华裔女被推倒受伤流血的情况,还上了电视镜头。
当时有斯洛伐克警察维持秩序,他们比较配合中方要求,还抓捕了斯籍xx团体抗议人,同时,也有一名反抗议的华裔男以偷窃宣传材料的缘由被捕。有报道说,斯洛伐克警方配合中国官方,引起当地民众和媒体激烈攻击斯洛伐克政府,说这里是斯洛伐克,不是它国,表达强烈不满。”
事情过去了一个月,斯洛伐克当局开始对这件事涉及到的人做出处理,聚焦到三个行为过激的华裔斯洛伐克人,他们都属于反抗议那一方。
据说,这三个人分别在2002年到2006年之间取得斯洛伐克国籍。然后斯洛伐克官方说发现这三个人一直和他们母国的国安系统有往来,而且说十分惊讶,斯洛伐克竟然神不知鬼不觉地让三名和其母国国安系统有来往的人加入了国籍!
就这么一件事情。
三个人是否真正像斯洛伐克政府说的那样有什么背景,不想去猜测探究,但是,从一个普普通通海外华人的角度,倒有一些感想。
说实话,我个人对于这样有组织的“反制”的做法挺不以为然地,(“反制”是个新有名词,经常在海外爱国华人团体中应用,是说爱国华人们组织起来,对反动势力的抗议游行进行对抗抵制遮挡的代名词)生活在国内外的人都知道,西方国家的抗议到处都是,并没有多少政府首脑把被民间和反对派抗议当成很大的丑闻,也没有什么西方官员把没有抵制住抗议当成自己的失职而落得什么下场,所以,有反对派抗议很正常,非要人为地把他们遮住挡住,反而不正常。从精神上说,不自由,从技术上说,不明智,从外交上说,在别人国土上自己人之间这样水火不容的样子,至少不是好形象。
不过,斯洛伐克政府的做法也挺有手腕的,中国领导人来了,他们的警察,虽然抓了两派的人,但是,总体来说让人觉得还是在积极配合中国官方的要求,结果自己国家的国民觉得不适应。事后呢,斯洛伐克政府,没有也不会对中国官方倒打一耙,倒是拿几个华裔斯洛伐克人下手,当然按照法律追究,如果他们违法了,该怎么办怎么办一点没错,同时他们还说几个华人和某国安系统早有联系,因为这种联系,这几个人的危险性也就加大了。
这几个人当时可能是由于他们本身的素养、对当地法律知识的欠缺,或者表现邀功心切,结果行为越界出格了。之后被发现“和国安系统有往来”这种敏感关系。不过,斯洛伐克政府打算做的,也就是处理敏感关系的这一端,而敏感关系的那一端估计不会受到任何抗议、质疑,或者外交举措。
总而言之,站在斯洛伐克法制的立场上,三华人做法越界该被处理是无话可说的;站在三华人自己的立场上,一时不理性,酿成没有想到的后果,假如真的丢失已经获得的国籍,对于他们的生活和经营,肯定是一大损失,就算有什么方法补救,也是要付出代价的。
(二)某些西方政府部门故弄玄虚
斯洛伐克可能开除三名华裔斯洛伐克人国籍这件事情,除了抓现场现行,还抓了个跟踪分析结果——和国安系统早有联系,这点可能是构成可能要取消其国籍的重点之一。
虽然,我不认同他们的过激行为,但是反过来,对于他们和国安系统早有联系之说,我觉得有点故弄玄虚。
很多搞政治的人,喜欢故意突显出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没事造事儿,哪里都是这样,哪里都有这样的人,西方也同样如此。看看某些媒体就知道了,同样是小题大做、突出他们设定的主题,渲染能吸人眼球的东西,政府部门的一些人也未能幸免。政府、机关、组织……,都是普通人组成的,普通人里什么样的都有,虽说他们的政府更加依赖于结构,不依赖于个人,但是事情最终都是经过人做出来的,人为的成分还是会左右一些事情的。西方的普通人多数受到良好教育,比较礼貌,注重社会公德,但他们中的一部分并不因为占有了这个世界的主流文化、占有了民主政治、占有了更好的教养,于是就占有更好的人品,不是这样的。
他们社会的阳光面,是民主环境和制度制衡的结果,是阳谋的结果,不是他们的人品和智力比我们好的结果。平常的人品和智力,可以因为好的系统得到最好的发挥,也同样会因为人的局限性、人的隔阂、人的品质做出错误的判断。
当然了,我不是说这三个人一定没有和什么部门的关系,我不了解,没有证据,也不打算去了解不想知道。
我想说得是,斯洛伐克政府这么多年没说发现他们什么蛛丝马迹,因为过激事件,这么快就判断出他们有什么背景,这种事情不算太少见。什么事情一沾上政治,就不纯洁了,另外,这也可能单纯是某些政府工作人员本身的局限性、小题大做的工作风格造成的。同时,我们还知道,斯洛伐克是从“秘密警察”阶段走过来,20年的时间,有些当年的社会主流至今还活跃着,年轻人也未必丝毫不受父辈工作方式思想方式的影响,制度改了,不等于每个人工作习惯都改了,不等于肃清流毒了,不等于肃清不应有的警惕性了。人类比较先进的制度,草菅人命的事情越来越少了,草菅人名誉的事情还不少呢。
可能他们说的是真的,但是,很多本来简单的事情,被异想天开或者别有用心的人搞得复杂深奥莫名其妙的,这种情况也很多。
其实,如果斯洛伐克政府愿意,并且有能力多理解一点在那里生活的华人,就能够理解,华人当中发生这种行为并不奇怪,不需要有什么背景,也可以发生这样的行为。可惜的是,人类最大的鸿沟就在人与人之间,自然的和故意的。
海外华人大多数,其实挺容易被母国感召,或者被母国政府代表感召。有些人是有目的的,有些人挺朴素的,最多有点朴素的私心。比如很多人在积极争取中国驻外使领馆的青睐,去积极从精神上靠近的,恰恰是从地理距离上早离开很远的。很多中国使馆召集华人开会的时候,都有新老华侨、侨领们的摇旗呐喊,有的发言方式发言内容在现今改革开放的国内社会都很难听到,这些华人们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儿的素材,要是被有相当“秘密警察”经验的某国机关获取,有可能大惑不解以为发现了什么重要趋势,其实,这只是差异,地缘和历史的差异、时空错位的差异,你用那样的思维做那样一件事情,被具有另一种思维的人看到,造成的另一种逻辑的判断。
我们知道有一些没去过中国的老外可以把中国骂到地,去过一两个主要城市以后,又会捧上天,他们无法逾越这种差异带来的不理解,于是,在理解华人行为的时候,也用他们自己的简单逻辑,加上对华人的隔阂,三下五除二,就把他们理解不了的华人行为定性了,这一点别看在民主社会,其实也很可怕。
当然,也不排除人为故意地小题大做借题发挥,海外华人弄不好一大半都有可疑之处。
其实,我们不认同这种出格的行为,但是,也觉得事情未必像某些西方政府部门分析得那么玄乎。
(三)所处寂寞夹缝于是呼爹找娘
按我原来的想象,海外华人那也属于下海,却看到很多人还非要找个“爷爷”依靠。
有人会很简单地做个结论,有些人在海外挣了钱,觉得还不满足,要捞取政治资本提高自己的地位呗,或者还有什么其它目的要拉拢关系呗。
可以这么说。
不过,我们还看到这样的事实。
温家宝总理在5月份前往布拉格出席欧中峰会的时候,中国驻捷克大使馆组织了群众迎送队伍,被通知到的华人华侨不少都乐颠颠地前来参加,虽然不一定能看上总理一面,甚至连总理的坐骑都看不到一眼,就是在太阳底下打个小旗溜溜干晒大半天,但是,大家依然热情高涨。有的人宁愿让自己的商店关门一天,有的人特意从外地跑长途几百公里赶到布拉格,更有人从国内匆匆赶回,参与其中,留张照片,挂入库房餐馆办公室,拿回家乡光荣炫耀。这里面很多人从这样的活动中是得不到什么实际利益,甚至使馆事后的答谢宴会都可能捞不到参加,抑或事情过去以后,不会有谁记得他/她参加过,只有自己互相照的照片聊以自慰,这样的热情和凝聚力,在国内恐怕也不多见。
他们为了什么?
有人会说,朴素的爱国热情呗,这样说也对,不过我想把爱国热情讲得更加朴素一点。
目前生活在海外的第一代华人,绝大多数是经济原因,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出来的,刷盘子刷碗比在家种地挖山强,进修苦读比多少人竞争一个职位强,说句不好听的话,可以叫经济移民(难民),也像丧失土地,到城里打工的民工。很多人有时间奔命,却没机会享受生活,经过一些年的奋斗以后,情况改观,但是大好年华也已然流逝。这里边没文化或者文化不高的人,很多还是生活在小华人圈里,有文化特别是懂当地语言的人,能够和当地人交流,和当地人没有大沟通障碍,但是,一般说来,出国的时候,都已经成年人格已经定型,很难有可塑性,真正和当地人获得精神共鸣的机会也很小。很多人所从事的事业,在和当地人发生利益置换,按理说比较深刻地纳入当地社会了,但是交易纳入社会了,人还在“对岸”,很难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价值、喜乐当中去,真正能够全然理解当地社会坦然进入当地社会的人少之又少。甚至一些在国内长到几岁十几岁,再来海外读书生活的第二代,都觉得和当地同学有隔阂。用一句煽情的话说,“他们的根在中国”。
很多人出国不是为了生活,而仅仅是为了谋生,好有一天出人头地,省吃俭用回到家乡光宗耀祖,就是说,屁股坐在海外,大脑留在家乡。本来海外华人(第一代)就先天地不具备融入当地社会的因素,如果以这样的背景和目的,就更不容易属于当地社会,不容易被当地社会接纳。还有些人顽固地抱着自己固有的生活习惯和意识形态,就存在被当地人视为异类的可能。记得我在青海听汉族朋友用很奇怪的口气说当地的藏人,其实汉藏同居一个城市,却属于截然不同的族群,少有往来。
一方面由于先天客观缺失,并没有真正融入当地社会,另一方面,从原来的单位离开,从原来的大家庭亲友圈离开了,从原来的乡村离开了……,海外华人也丧失了原来的社群土壤,客观上成为不在任何体制的一群人,这就是海外华人事实上所处的寂寞夹缝。
特别是当今现代社会,体制真是一切。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身份,失去了团体,比失去他自己还可怕,社会可以不认可你,容易被当地社会怀疑,容易被父老乡亲怀疑。在这种客观缺失的环境中,人们当然渴望找到组织。
人是社会性群体动物,我们华人又有被家庭集团照顾被社会组织管理的习惯,家有族长,党有中央。很多人从小就是被家庭社会安排好抱大的,所以,当使馆或官员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发出召唤的时候,就涌现出高涨的热情,朴素的,怀着朴素私心的,还有不朴素的,皆有之。
不同的人会按照各自的为人处世方式,做出不同的表现,过激行为也有了发生的可能。一如三名斯洛伐克籍的华人,又如巴黎曾经的红旗飘飘。
所以,假如三名华裔真有什么背景另说,我想说的是,不需要有什么背景,本源客观上因为寂寞夹缝,一样有人听从召唤和驱动,做出过激的举动,存在这种可能性。
或有其他原因不是这里要讨论的话题。
(四)狭窄空间里的你争我抢
最近听到国内一位知名学者聊天,其实挺伤人,他听到海外不同华人之间的分歧,并不在意弄清楚分歧的关键点,就一言以蔽之,这不过就是海外华人互相明争暗斗而已,这样说,明显透着对于另类的轻视,既然轻视,就令人感到侮辱的成分。
其实,就像我们总说的种族歧视,不在于制度,而在于心理和习惯。我听一个旅行社的朋友讲过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儿,她的中国客人去德国使馆签证,签证官说需要补充几家酒店的订单,而且必须在某日某时之前补齐,客人如临大敌般地要求旅行社,旅行社也如临大敌地向各个旅馆发出请求,德国的旅馆工作效率很高,一个小时之内就纷纷把订单传来了,于是这位(或是这个团组的)客人按时去使馆交材料,领事却说,你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这么多旅馆订单都要齐的,所以,一定是假的!申请人说,你可以一家一家打电话去核实。领事说,我有很多工作,没工夫核实。
我们说这明显地歧视中国人,侮辱中国人!
但是,话说回来,这种歧视也有原因,因为中国人在材料上作假的事情是很常有发生的,接下来变成恶性循环,你越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我越不得不作假,进入了怪圈。当然,就算是有起因,我们还是要据理力争,这是题外话。
那位学者对海外华人的印象,用没有明说但实际上很轻蔑的态度,根本不把海外华人视为同类,这种歧视,也是有根源的,因为海外华人争宠争斗,的确是声名远播,甚至可以追溯到百多年前孙中山辛亥革命时期。
几年前,偶然看到些别国的华文报纸,上面发表着火药味十足的文章,指名道姓地互相指责发难。虽然有人说,这样才正常,不是一言堂,有活泼自由民主之风气,不过言辞之激烈,已然超出观点讨论的范畴,直接的人身攻击。
不觉地想起了今年捷克的议会选战,这还不是国内大选,只不过是欧洲议员的选战,社民党接到了扔鸡蛋的攻击,说是公民党干的,公民党说这是社民党的阴谋。公民党的广告牌上党主席无比阳光,占大半个版面,对手灰暗地偏在一角,社民党的广告牌,则把公民党主席和布什等人都做成蓝调照片,告诉大家“经济危机就是这些闹人出来的”。不过,咱某些学者见状,肯定说可爱的民主,转头见华人之间的攻击,必然还是不屑一顾。
海外华人不止有阳谋对骂,还有暗中较劲儿的,其实从本质上和国内单位里的明争暗斗,也没啥差别,可是,人们似乎对海外华人的要求挺高。人们觉得在单位里,闹点人事纠纷,争取个表扬和上进提职,顺理成章,可是那些连单位都没有的海外华人,那些自己跟自己就是一个单位的海外华人,在海外不好好做生意比谁挣钱多,比谁生活好,却非要互相攻击争宠,这里存在着拉拢关系有所图谋的,也有不具备明确实惠物质目标的,总之很无聊。所以在人们理解民选对抗的同时,会不屑海外华人之间的攻击。
是很无聊。
可是这其实也是有缘由的。我们看到了,不能融入当地社会的海外华人自成一体,虽然表面上生活在百多万、千多万人口的国家和城市,人们的眼睛多半只盯着自己那一群——几千、几万、几十万人,这些人形成的社会空间其实很狭窄。
人都想竞争,“与人斗其乐无穷”的确是相当一部分人的天性。那么,在没有广阔空间风度多彩之社会竞争的时候,局限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有些矛盾就显得更加突出,而大家都希望往主流靠拢,就变成在同一个狭窄的空间里争宠,争宠的对象就是中国国内正统的认可和承认,中国使馆、中国正统的机关单位和组织、在中国大范畴具有权威地位的人士,都算是中国正统。谁让咱既不能挂靠当地,又不愿散兵游勇呢,结果一个个国家的海外华人(第一代/取得国籍的和未取得国籍的/生活着的)社群,就成了一个个中国的卫星县,“匈牙利县”、“意大利县”、“荷兰县”、“捷克县”。咱大中华倒真是形成了,不过海外华人的生存空间还是那么狭窄,狭窄得你死我活明争暗斗,不是争民意,而是向一个方向争宠。
还有一个特点,如果是国内的某个县城,不会聚集这么多各色人等,当县城冠以“俄罗斯”、“西班牙”这类地名儿,有些本来一辈子不会相遇的人,就聚在一起,站到同一个平台上,原来生活环境的反差在同一个平台上显现得更加明显,有些思想基础完全不在一个时代的人,却要在同一个时空里碰撞,做着差不多的事情。在海外的华人社会,空间就是如此之狭窄,这样,互相之间又产生了另外一种本来没有的“竞争”。
(五)时间断层中的陈旧手法
记得曾经有个媒体的朋友到各地考察,在一个国家听取华人组织的会议,听到在场的华人代表表态,事后,他说简直不忍心听下去,比国内还左,而且不是一点儿半点儿,很多在国内早都听不到的语言,在这里复活,似乎这些人还生活在文革时代。
按理说,生活在海外,最近距离地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法,应该比国内更开放更自由,可是我们却见到这样的情况。后来理解了,很多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反而很不西化,无论公派私派。有些人表面上学会了晒太阳、喝咖啡,但是骨子里还顽固地固守自己早已经形成的习惯和观念。
目前生活在海外的华人(第一代),在国内生活的阶段,还比较陈旧,出国以后,因为辛苦谋生,没有及时连续的精神生活,特别是前些年网络不发达,卫星电视不发达,不管在国内多么识文断字,出国一下子像个文盲被抛到精神荒漠上一样,反而处在精神生活的断层。一些年后,生活稳定了,开始寻找精神归宿的时候,他们使用的方式方法却还停留在多少年之前,或者故意生活在时代以前的年份,才能找回他们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还有一些来源比较底层的人,原来的生活空间就比较有限,出来以后,也没有机会填补,于是,一些想象中的方式方法,在他们看来还是很正常的方式方法,其实已经不时兴了,他们却在积极发扬光大。
他们会用一些类文革式的语言和词汇发言,以为这样就靠近使领馆,靠近政府,以为终于可以扬眉吐气,和政府站在一个水平线上,发出斗争最强音。也许只是为了纯朴的心理满足,也许是完成最原始的利益交换。
说到这儿,想起一个说法,客家话最接近中国古语,客家人是从中原地带逃到边陲的,之后生活封闭,反而不像中原地区,因为民族交融朝代更替,文字语言有变迁。于是恰恰因为出走之后的封闭,脱离了原来社会的发展轨道,反倒保留了传统。
咱海外华人也在无意中保留了我十数年前的语言啊。
当然,还不止于此。
有些人从过去的生存环境中,积累形成了生存之道,昨天含辛茹苦花大价钱偷渡成功,找律师到当地政府声称在国内受迫害当难民,有“民运难民”、“法轮功难民”、“计划生育难民”……,今天拿到新绿卡新护照攒点钱,摇身一变就跑到政府那里高呼爱国口号,拉着政府请吃喝,取得政府认可和支持,积极参加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八面玲珑,十张面孔,唯利唯权唯名是图,越是苦大仇深,越是没有底线。
这样的手法,在国内很多地方,也许都早已因为与时俱进而被淘汰,却还在一个脱离原来社会发展轨道的社群中具有生命力。
(六)体制外求生存的理性态度
当我们跟国内的朋友说海外华人不容易的时候,有些人总不理解,你们发达国家天比国内蓝,空气比国内好,屋前有花草,屋后动物跑,好像海外华人叫苦连天,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叫苦就回国去,多简单啊。
很多地方环境好,但并不属于海外华人自己。
说个不恰当的比喻吧,在某一个时期,多数人都在国营企业端铁饭碗,企业效益不好,工资低,工作环境差,但是,端着铁饭碗感觉踏实,而少部分人不安分,到一些私人企业或者外企当合同工,这样的企业效益高、环境好,但是临时工、合同共好歹都是外人,没有稳定感,那企业似乎是自己的又似乎不属于自己,随时可能走人,万一不小心走人,回家的铁饭碗也没了,至少别人论资排辈已经有了资历,自己要一切从头开始;想要维持现状越干越好不走人,就是要小心翼翼,承受一些压力。
海外华人的环境就有点像这个意思。
不过不要全部对号入座,咱国现在效益不太差、“工资”不太低,有自己的问题,但是还不能和当时国企无缝隙对号,这里重点说海外华人那种感觉。
在海外肯定不是说一切都不好,否则为了谋求更好生活的人早回去了,但是,的确存在着和国内不同的压力,人在很多方面是平衡的,凭空获得了好的环境好的空气,同时也要付出背井离乡的境遇;得到了一些比原来好的工作或者经商机会,同时也要承受有所不同的压力,不是为这个叫苦,而是说,事情不存在单一方面,海外华人在谋经济利益的同时,所处的环境并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美好。
前面说过,海外华人所处客观位置的三个特点,寂寞夹缝、狭窄空间,和错位时间,都是先天的缺失,事实上的环境是怎样的呢?
有个朋友在捷克生活,想留下来,又很矛盾,看到我们对捷克的文字中透发着很深的喜爱和感情,就找我聊天,我跟他说,我不能给你你所期待的答复,只能实话实说。
这个社会在不断地伤害我们,这个社会也在不断地爱护我们。
一位华人朋友说,他小孩学校里,同学有谁丢了东西,一定先来问他的孩子。我们也遇到过,住在一栋公寓楼里,有人打非法长途电话,房东马上应邻居们的要求向我们查询。在公共汽车上,明明我怀孕大肚子,还有人专门挑我给让位子。
表面上大范围上,海外华人乐呵呵地在当地社会里生活,去当地超市买菜,去当地酒吧喝酒。可真正的不被容纳,反映在你永远是个外人(移民国家不包括在内),你是他们社会体制之外的人,有个著名学者说过的话,我引用了很多次,大意是,体制就是一切,体制之外的人,即便做美好的事情也被怀疑。海外华人事实的生存环境,印证了前面说的那些客观上的先天缺失,典型的体制外,不争的事实。
“体制”之外,还带来个有趣的现象,当你哪怕在一个很流俗的社群里,做着一些流俗的事情,别人反倒认可你,接受你,认为合乎逻辑,当你做一些有点特立独行的事情,别人就要大大地怀疑你了。这样的事情到处都有,国内也常见,对于海外华人,这些本来就不具备体制的人,就更明显。
但是,我们也在这个社会得到很多关爱。
我们刚刚丢了汽车,咬牙切齿地骂,这是什么狗屁地方!但是当天下午,就得到当地朋友的帮助,这位朋友是个单身老太太,自己没车也不开车,她一点都不富裕,过日子很简单,她很善良很有自尊,看到我们的难处,忽然想到弟弟有辆闲置的旧车,就帮着联系。没错,车很老,即将报废,但是可以开,可以解我们的燃眉之急,而且,人家也不是没事干,但是放下手里的事情,当天下午就把车开到我家门口。我们很感动,当我们还车的时候,他们却坚辞我们要付的一点感谢。我们还遇到过很多好心的帮助,不过,平心而论,不为利益真心帮助过我们的,很多是那些社会中无钱无权无势默默无闻的朴素得掉渣儿的人。
我给老同学看我写的捷克人,她说没特色,就像自己身边的人。其实,这正是我要写的我要说的,他们就是这样,美好、丑恶、宽容、小气、自私、阳光、猥琐,和我们的人一模一样。
朋友问我,你自己这样矛盾,但是写出来的捷克和布拉格,还是透着美好。我说是啊,情感上亦爱亦恨,理智上,我的确不得不称赞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美好,她真的有很多让人敬佩的地方。
不知道我们的感情是否有代表性,但是,体制外生存就是海外华人的现状,这种现状说白了,也可以讲叫做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同时,在润物细无声的不知不觉中,海外华人也在一步一步走近当地人的社会,得到当地人的善待。
在人屋檐下说句私心话,我们应该珍惜当地人的爱护,减少招惹当地人的反感,理性地诚心诚意地培养好一点的生存环境。
换角度看待海外华人行动
去年火炬传递时,巴黎发生些事。街头到处五星红旗,我们从电视转播上,都没有看到奥运的五环旗、法国国旗、巴黎市旗。
当时在巴黎的朋友告诉我们,事实不是这样的,西方的媒体也在找噱头拍片,并没有显露了全部事实场面,(我们当时看的是中文电视)。
我们有时候会反问自己,假如在中国的长安街头,法国人以世界的名义,满怀民族情感,众多留学生,开法国餐馆的老板员工,中国标致汽车厂的技术人员……,他们高举着法国国旗走上长安街头,一片三色旗的海洋,到处都是马赛曲,北京人会作何感受?
如果是美国人呢?
当然,这种假设是不存在的,首先,如果美国法国奥运会火炬传递到中国,中国政府一定会组织妥善,不出任何纰漏,中国也很少干涉它国内政,不会激起别人的民族情绪,即便有,美国人法国人也可能并不那么在意中国人对他们某些事务的观点和看法。还有呢,美国法国没有那么大数量留学生在中国。
虽然如此,我还是做了一个假设,主要是换位思考。
中国留学生大张旗鼓在巴黎街头“爱国”,得到的将会是什么?理解还是反感?
在我们爱国的时候,对一个事件群情激昂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在当地一个民主社会里面,这可能只是一件很局部的事件,代表局部情绪,或者对方仅仅针对我们的某个局部事件,而我们的抗议热情,往往是全民族同仇敌忾性质的。这样是遭到当地人的理解?还是会引起当地人的隐忧?
在我们“爱国”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是在别人的国土上,我们要向别人宣示什么?我们自信自爱,是不是要不要该不该尊重别人的民族情绪?我们的自信自强需要如何表现?
后来和在巴黎的朋友聊起来,他们说,这在巴黎倒很正常,巴黎经常可以飘满某种旗帜,因为他们的文化包容性很强,也很民主,而我们的留学生做事越来越聪明,这让人松了一口气,不过还是不能释然。
比如,媒体相对单边的做法,或许不是别有用心,而只是突出主题,但是这种突出,还是带出一种情绪,也会影响一些情绪。
再比如,斯洛伐克发生的一幕,就遭到很多斯洛伐克人的质疑,民众也同样质疑了自己国家的警察。
我们觉得,遇到事情,规则、理性、反思,才有助于海外华人从深层次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 读者投稿
My China News Dig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