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粒子”的称谓因何而来?ZT

飞来客

本站元老
VIP
注册
2006-01-25
消息
35,406
荣誉分数
3,060
声望点数
373
所在地
龙宫
作者:江帆
   
从1955到1965年,在10年多的时间里,毛泽东曾经以自己的思想影响,引领世界科学家群体(包括直接组织动员中国科学家),向形而上学的粒子观宣战,向基本粒子的内部世界进军。  

毛泽东生前频繁地接见美国物理学家格拉肖和萨拉姆,接见美籍华人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和吴健雄,接见日本物理学家坂田昌一,接见来北京参加物理学会议的亚非拉和澳大利亚的物理学家们,谈论的话题之一就是微观粒子的可分性,无限小的世界也是对立统一的。  

毛 泽东逝世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格拉肖向国际社会和科学界呼吁:把基本粒子下一个层次的物质组份命名为“毛粒子”。他说:构成基本粒子下一个层次的物质 组份,既不应当称为层子(当时中国物理学家们的称谓),也不应当称为夸克(美国物理学家盖尔曼等人的称谓),而应当称为“毛粒子”。因为这一世界科学史上 的重大发现,“是与毛泽东主席的哲学思想分不开的”。格拉肖还现身说法,讲述了他自己对强子结构(强子曾经被看成基本粒子)的认识转变过程。他说:在毛泽 东生前我和温伯格·萨拉姆(另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经两次访问过中国。每一次都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并同他一起讨论基本粒子到底还有没有自己的内部结 构和矛盾这样一个现代物理学的前沿问题。毛泽东主席总是认为基本粒子还有自己的内部结构和矛盾,在理论上是可以再分的这样一种哲学思想,而我自己和萨拉姆 两个却坚持不同意见,认为基本粒子只是一种数学上的点状物,它们是不可能再分了。现在的事实是,新的物理实验已经把基本粒子分开了,毛泽东主席的科学预见 已被证实为真理,它改变了我和像我一样曾经有过错误认识的人。  


57_1219_3ceea12b921e8bf.jpg


每 一个读过格拉肖讲话的中国人,都不能不产生一种肃然起敬的心情。一是为科学家的老实态度,二是为毛泽东的崇高和伟大。毛泽东以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论思 想,打破自然科学上的形而上学粒子观,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并为此而倾倒和折服了一代著名的物理学家。  

盖尔曼关于基本 粒子内部结构的夸克模型,不仅在先进性上比中国物理学家提出的层子模型稍逊风骚,而且在提出的时间上比“毛粒子”也整整晚了九年。 “毛粒子”的思想早在1955年1月就明确提出来了。当时毛主席向中国科学家提出:“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那么质子和中子又是由什么组成的?质子 和中子仍然是可分的。现在的实验虽然还没有证明,将来实验发展了,会证明它们是可分的。你们信不信?你们不信,反正我信”。此后他又多次阐述这一思想,抨 击形而上学粒子观。中国物理学家之所以能提出层子模型理论,与毛泽东的《矛盾论》思想影响分不开,原创思想的确属于“毛粒子”。  

格拉 肖关于“毛粒子”的命名和呼吁,决不仅仅是毛泽东的个人荣誉问题,而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智慧、成就和骄傲。这是世界科学史上的千古奇观!可惜,由于当时 的中国政情变化,忙于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对格拉肖关于“毛粒子”的科学命名和呼吁没有进行响应。中国科学界禁若寒蝉,不闻不问,致使本来有可能荣登榜 首的“毛粒子”提名,名落孙山,反倒让美国物理学家盖尔曼的夸克说摘走了桂冠。这又不能不说是世界科学史上的千古缺憾!  

恩格斯指出: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矛盾论》和“毛粒子”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最高精神成果,也是我们今后攀登世界 科学高峰的最可宝贵的思想财富。“毛粒子”不仅是《矛盾论》思想在自然科学前沿问题上的成功运用和辉煌验证,同时也是《矛盾论》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思想升 华,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丰富和发展。  

只有作为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最后一位历史伟人的毛泽东,作为伟大马克思主义革命家、理论家和战略家的毛泽东,才能把它创立出来,这并不是任何别的什么阶级及其代表人物所能觊觎得了的。  

让那些害怕阳光的吴牛去喘月,蜀犬去吠日吧!  
   
(附注:本文来自马文戈《关于“毛粒子”的历史述评》,特此致谢!)
http://wg1976.net/read.php?tid=23164
 
以毛泽东名字命名的“毛粒子”。ZT

  在世界科学界,经常用科学家或者发现者的名字来命名一些科学概念,但几乎没有以政治家的名字来命名的。惟一的特例是在1977年,在美国夏威夷召开的世界第七届粒子物理学讨论会上,爆出一个以毛泽东名字命名的“毛粒子”的珍闻。

  在科学家云集的大会上,美国著名微粒子物 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格拉肖,把物理学家逐层研究物质结构的历程,形象地比作剥洋葱。他说:“洋葱还有更深的一层吗?‘夸克’和‘层子’是否都有共 同的更基本的组成部分呢?许多中国物理学家一直是维护这种观念的。我提议把构成物质的所有这些假设的组成部分命名为‘毛粒子(Maons)’,以纪念已故 的毛主席。”格拉肖的提议,被大会通过。

  然而,这个让中国人感到自豪和欣慰的消息,当时的媒体却没有报道。事隔若干年后,人们才逐渐了解到有关情况。

  毛泽东何以在世界尖端科学领域里得到那么高的荣誉呢?这还要从他“当小学生”讲起。

   1955年1月15日下午,毛泽东在他的住处中南海颐年堂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讨论发展中国的原子能事业问题。面对李四光、钱三强等著名的科学家, 毛泽东说:“今天,我们这些人当小学生,请你们来上一课。”接着,他就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一起仔细听李四光、钱三强的讲解。当钱三强讲到核原理时,毛泽东 问:“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质子组成的吗?”钱三强回答:“是这样。”毛泽东又问:“质子、中子又是什么东西组成的呢?”这一问把钱三强难住了,因为当时世 界上认为质子、中子是最小的基本粒子了,对此各国科学家从未怀疑过。钱三强停了一会儿说:“根据现在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只知道质子、中子是构成原子的基 本粒子。基本粒子也是最小的,不可分的。”毛泽东微笑着说:从哲学的观点来说,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原子、中子也应该是可分的。一分为二,对立统一嘛!你们 信不信?听到这句话,当时在场的科学家们都沉默了,有的人露出怀疑的神情。毛泽东却自信地说:“你们不信,反正我信。现在,实验室里还没有做出来,将来, 会证明它们是可分的。”

  半年后,美国第一次发现了反质子;一年后,又发现了反中子,毛泽东的预言似乎得到了证实。有科学家说,毛泽东比我们这些搞专业的物理学家还行!

  毛泽东本人并未满足,他在继续关注自然科 学研究的最新动向。1964年,国外物理学家发现了基本粒子“夸克”。就在这一年,毛泽东又看到了日本物理学家坂田昌一1961年写的文章《新基本粒子观 对话》,坂田的文章说:“发现电子和放射性元素,而当时的自然科学家们……深信原子是名副其实的物质可分性的极限,因此,在新的事实被发现时就惊慌失措 了。”坂田的话,引起毛泽东的极大兴趣,他立刻请来发表这篇文章的于光远和科学家周培源。在谈话中,毛泽东引证《庄子》一书《天下》篇中“一尺之棰,日取 其半,万世不竭”的说法,再次说明“物质是无限可分的”这一哲学论断。

  由于毛泽东的重视,中央宣传部门加强了这 方面的宣传,粒子物理学工作者也跃跃欲试,探索粒子结构的问题。1965年到1966年间,由中国原子能研究所、数学研究所、北京大学物理系、中国科技大 学物理系等40多人组成了专攻物质结构的科学精英小组,进行攻关。1966年他们提出了基本粒子的“层子模型”理论,引起了国际科学界的瞩目。此后,就基 本粒子的问题,在国际上又有一些新的发现,毛泽东关于世界无限可分性、基本粒子无限可分的理论思维,被世界科学界所公认。因此就有了故事开头的一幕。

—摘自《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特刊(六)》
北京青年报与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联合推出。


跟帖:看看老外的文章,让中国的科学家汗颜。
[ 202.38.9 ] 发表时间: 2007-09-21 14:51:14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seventies several models have been created that consider quarks and leptons as composite particles consisting of ”more elementary” particles - preons, subquarks, maons, alphons, quinks,rishons, quips, haplons and so on.


http://zhiyanle.blog.hexun.com/13292230_d.html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