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德经》的视频讲座

寒冬冷

新手上路
注册
2009-06-14
消息
67
荣誉分数
35
声望点数
28
《道德经》是人类文化遗产,在世界各地广为传颂。李锦祥先生这个讲座只涉及到道德经中的几章,贴近生活的讲述。这前两个视频都是他的一些背景讲述。还没进正文。

[media]http://www.youtube.com/watch?v=LlaV4S8czE4&feature=related[/media]
[media]http://www.youtube.com/watch?v=6Qhq2zEQOXY&NR=1[/media]

从这里开始进入正文。其中有谱成曲的《道德经》81章的部分唱段,优美。


[media]http://www.youtube.com/watch?v=yiLEXpjcjL4&feature=related[/media]
[media]http://www.youtube.com/watch?v=mqKvDVJ0cgM&feature=related[/media]
待续。
 
从这儿开始进入正文讲解无形无相的大道,修道成道,虚、空之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media]http://www.youtube.com/watch?v=QjRQu_5KWco&feature=related[/media]

“故常无,欲以观其秒;常有,欲以观其徼。”

[media]http://www.youtube.com/watch?v=2BdB_Wyka64&feature=related[/media]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media]http://www.youtube.com/watch?v=2GyP2Ib47Oo&feature=related[/media]

讲了孔子的一些思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世界大同" 等等......

[media]http://www.youtube.com/watch?v=-docpdRNgII&feature=related[/media]
 
这是本坛难得的一个表述除基督教/反基督教信仰以外的其他信仰的帖子。特加精以便查考。也希望其他网友能利用这个难得的平台在此推广讨论各自的信仰。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明心见性” ,金刚经“有为法”

[media]http://www.youtube.com/watch?v=j15X2hi3fGY&feature=related[/media]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media]http://www.youtube.com/watch?v=cBiv22Lg2PQ&feature=related[/media]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无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

[media]http://www.youtube.com/watch?v=9qx0Kas3pF0&NR=1[/media]

“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为不居,是以不去“
[media]http://www.youtube.com/watch?v=7GIwDt2bH70&NR=1[/media]
 
二章唱段“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性,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无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侍,功成不居,夫为不居,是以不去”。

七章“天长地久” ,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正,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media]http://www.youtube.com/watch?v=CwrODg3aIBA[/media]


[media]http://www.youtube.com/watch?v=4Pq5yPInNeY&feature=related[/media]


[media]http://www.youtube.com/watch?v=hBah4n0x7AY&feature=related[/media]


待续。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media]http://www.youtube.com/watch?v=E0K-Bm2H5346[/media]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media]http://www.youtube.com/watch?v=Ie8FQa8EipE&feature=related[/media]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辨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即以为人己愈有,即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81章唱段

[media]http://www.youtube.com/watch?v=5-EAofF_xZE&feature=related[/media]

[media]http://www.youtube.com/watch?v=36RPddCsr54&feature=related[/media]

[media]http://www.youtube.com/watch?v=9EVNe-VYW8g&feature=related[/media]
 
这段讲了道德经的精华。句句都是警句。

“和谐社会,以道相通。”

[media]http://www.youtube.com/watch?v=KwbbWZftyJ4[/media]
 
谢版主顶贴。

下面是英文的道德经的简单视频讲座。

[media]http://www.youtube.com/watch?v=1BSiZQqlg5E&feature=fvw[/media]

解说词1-10章:

1
The tao that can be told
is not the eternal Tao
The name that can be named
is not the eternal Name.

The unnamable is the eternally real.
Naming is the origin
of all particular things.

Free from desire, you realize the mystery.
Caught in desire, you see only the manifestations.

Yet mystery and manifestations
arise from the same source.
This source is called darkness.

Darkness within darkness.
The gateway to all understanding.
2
When people see some things as beautiful,
other things become ugly.
When people see some things as good,
other things become bad.

Being and non-being create each other.
Difficult and easy support each other.
Long and short define each other.
High and low depend on each other.
Before and after follow each other.

Therefore the Master
acts without doing anything
and teaches without saying anything.
Things arise and she lets them come;
things disappear and she lets them go.
She has but doesn't possess,
acts but doesn't expect.
When her work is done, she forgets it.
That is why it lasts forever.
3
If you overesteem great men,
people become powerless.
If you overvalue possessions,
people begin to steal.

The Master leads
by emptying people's minds
and filling their cores,
by weakening their ambition
and toughening their resolve.
He helps people lose everything
they know, everything they desire,
and creates confusion
in those who think that they know.

Practice not-doing,
and everything will fall into place.
4
The Tao is like a well:
used but never used up.
It is like the eternal void:
filled with infinite possibilities.

It is hidden but always present.
I don't know who gave birth to it.
It is older than God.
5
The Tao doesn't take sides;
it gives birth to both good and evil.
The Master doesn't take sides;
she welcomes both saints and sinners.

The Tao is like a bellows:
it is empty yet infinitely capable.
The more you use it, the more it produces;
the more you talk of it, the less you understand.

Hold on to the center.
6
The Tao is called the Great Mother:
empty yet inexhaustible,
it gives birth to infinite worlds.

It is always present within you.
You can use it any way you want.
7
The Tao is infinite, eternal.
Why is it eternal?
It was never born;
thus it can never die.
Why is it infinite?
It has no desires for itself;
thus it is present for all beings.

The Master stays behind;
that is why she is ahead.
She is detached from all things;
that is why she is one with them.
Because she has let go of herself,
she is perfectly fulfilled.
8
The supreme good is like water,
which nourishes all things without trying to.
It is content with the low places that people disdain.
Thus it is like the Tao.

In dwelling, live close to the ground.
In thinking, keep to the simple.
In conflict, be fair and generous.
In governing, don't try to control.
In work, do what you enjoy.
In family life, be completely present.

When you are content to be simply yourself
and don't compare or compete,
everybody will respect you.
9
Fill your bowl to the brim
and it will spill.
Keep sharpening your knife
and it will blunt.
Chase after money and security
and your heart will never unclench.
Care about people's approval
and you will be their prisoner.

Do your work, then step back.
The only path to serenity.
10
Can you coax your mind from its wandering
and keep to the original oneness?
Can you let your body become
supple as a newborn child's?
Can you cleanse your inner vision
until you see nothing but the light?
Can you love people and lead them
without imposing your will?
Can you deal with the most vital matters
by letting events take their course?
Can you step back from you own mind
and thus understand all things?

Giving birth and nourishing,
having without possessing,
acting with no expectations,
leading and not trying to control:
this is the supreme virtue.

待续。
 
好贴.

[FONT=宋体]佛门大德 [FONT=宋体]憨山大师[/FONT][FONT=宋体]有道德经注述.[/FONT][/FONT]摘录片言如下:

[FONT=宋体]老氏所宗、以虚无自然为妙道。此即楞严(经)所谓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者、是已。此正所云八识空昧之体也。以其此识、最极幽深、微妙难测、非佛不足以尽之。此言识精元明、即老子之妙道也。故曰、杳杳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由其此体至虚至大、故非色。以能生诸缘、故非空。不知天地万物皆从此识变现、乃谓之自然。由不思议熏、不思议变、故谓之。至精不杂、故谓之真。天地坏而此体不坏、人身灭而此性常存、故谓之。万物变化、皆出于此、谓之天地之根、众妙之门。凡遇书中所称真常玄妙、虚无大道等语。皆以此印证之、则自有归趣。[/FONT]

[FONT=宋体]老氏[FONT=宋体]所宗虚无大道。即楞严(经)所谓晦昧为空、八识精明之体也。然吾人迷此妙明一心而为第八阿赖耶识。依此而有七识为生死之根。六识为造业之本。变起根身器界生死之相。是则十界圣凡、统皆不离此识。故孔子设仁义礼智教化为堤防、使思无邪、姑舍恶而从善。至于定名分、正上下、然其道未离分别。即所言静定工夫。以唯识证之。斯乃断前六识分别邪妄之思、以袪斗诤之害。而要归所谓妙道者、乃以七识为指归之地。孔氏亦曰、知止而后有定。又曰、自诚明。此人乘止观也。老子曰、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又曰、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庄子亦曰、莫若以明。又曰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又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惟止、能止众止也。又曰、大定持之。[/FONT][/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FONT=宋体]。所离之欲、即己私也。清净则廓然无碍、如太虚空、即孔子之大公也。是知孔老心法未尝不符、第门庭施设、藩卫世教、不得不尔。以孔子专于经世。老子专于忘世。佛专于出世。然究竟虽不同、其实最初一步、皆以破我执为主。[/FONT][FONT=宋体]工夫皆由止观而入。[/FONT][/FONT]


摘录于《老子道德经憨山注》http://bookgb.bfnn2.org/books2/1731.htm

 
专访:《道德经》让人类精神变得更加丰富ZT

2009年12月04日 11:29:01  来源:新华网


专访:《道德经》让人类精神变得更加丰富——访《道德经》拉脱维亚语译者史莲娜

新华网里加12月3日电(记者杨德洪)拉脱维亚语-汉语对照版《道德经》日前在拉脱维亚出版并举行首发式。《道德经》拉脱维亚语译者、拉脱维亚斯特拉京什大学孔子中心创办人、汉学家史莲娜教授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道德经》是一本“让人类精神变得更加丰富”的著作,她很高兴将这本书介绍给拉脱维亚人民。

史莲娜潜心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多年,此前曾经翻译出版过拉脱维亚语-汉语对照版《论语》等著作。对于此次出版拉汉对照版《道德经》,史莲娜表示,《道德经》是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代表作之一,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供人们学习和研究。以前有过从德文版翻译成拉文版的《道德经》,但译本里难免有不准确之处,于是史莲娜从中文版直接翻译《道德经》。她认为,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应该有资格用母语读到从原文种直译过来的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经典名著。

史莲娜说,拉汉对照版《道德经》凝聚了她前后30多年的关注和研究成果。还在上大学的时候,她就写了有关中国古代哲学史的论文,也是从那时起,她开始接触《道德经》并加以研究。担任大学教师后,史莲娜同拉脱维亚一些学习汉语的大学生在课堂上共同阅读和翻译《道德经》。多年的研究积累为这本书拉文版的翻译出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经过两年时间的翻译整理,拉汉对照版《道德经》终于面世。在译著首发式上,人们排队购买这本书,让史莲娜感到非常欣慰。

史莲娜说,她有幸将《道德经》这部得到世界承认的中华哲学文化经典论著介绍给拉脱维亚人民,很高兴自己在翻译的过程中能够对本书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内涵感知一二。

当记者问及翻译并出版《道德经》的意义时,史莲娜表示,中国驻拉脱维亚大使程文举为该书作了序,她更愿意用中国大使的话来回答这个问题:这是中拉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两国文化交流中的又一件喜事,对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友谊将大有裨益

http://bbs.comefromchina.com/forum79/thread751324.html
 
太上道祖老子親自白話註解 《 道德經 》1

太上道祖老子親自白話註解 《 道德經 》1

道德經註解─ 太上道祖奉旨降鸞

台中聖天堂 天筆蔡生 扶

著作者:台中聖天堂‧聖天雜誌社
電話:( 04 ) 2239 - 3830
傳真:( 04 ) 2239 - 2448
贈閱暨助印處:台中市北屯區軍功里建成巷 19 號
郵政劃撥帳號:02433446    戶名:台中聖天堂


道祖寶誥 志心皈命禮

隨方設教。歷劫度人。為皇者師。帝者師。王者師。假名易號。立
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隱聖顯凡。總千二百之官君。包萬億重
之梵炁。化行今古。著道德凡五千言。主握陰陽。命雷霆用九五數

大悲大願大聖大慈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太上無極混元教主 元始天尊 降

              序
  真道難談,真道難說;真道難言,真道難書。自古至今道德經
五千言盡述真道之機,但是奈於文言深奧,文義深藏,因此使有心
人探究道德真機者,往往望而生畏,不知所云。

  今聖天堂諸生崇尚道德,推行普化大任,弘道甚勤,當仁不讓
。此種精神感召 太上道祖下凡註解道德經,尤以在文言文義方面
,一理貫通;更原文對照,白話通俗,使有心深究道德真義者,能
夠一目了然,洞徹真機。故此書一出,誠為修道者之福音,智慧者
之聖典,讀書者之經書;更是人生永恆之真理,哲學之泰斗,又是
一本最通俗最簡明的翻譯寶典。

  因此,凡是觀看此書者,定能領悟道祖的真實智慧,進而腳踏
實地,確實履行道德之真義,方不失 太上道祖下凡註解之苦心。

  今值道德經註解完成之際,特降壇加頌其德,是為序。

元始天尊謹序於台中聖天堂
天運甲子年十月初八日


靈寶天尊 降

              序
  大道久遠,奈何世人偏行羊腸小道;大道光明,奈何世人偏向
黑暗之途。

  故,人心不古,已成事實。在此之際幸有南贍部洲台疆寶島,
台中聖天堂,適時適途,奉旨開堂闡教,諸生道志,如虹貫日,感
召天心。因此 仙佛紛紛降鸞著書。尤以 道祖老子,慈悲惻隱,
一來為了開示道德真機;二來為了扶助聖天道務發展。所以不惜雲
路迢迢,臨壇註解道德經,更以通俗白話文翻譯成書,書中字字珠
璣,言言沉檀,深入淺出,微妙精深,誠為無上大法一氣呵成之
巨作,更是末世之指針,茫海之燈塔。

  故,此書一出正可復興道德之文化,振起世人崇尚道德之共鳴
,希聖天諸生能廣傳天下,有德之士能誠心助印,俾使此書流傳不
朽。

  茲值道德經註解即將付梓之前,特降序,以為勉。

靈寶天尊謹序於台中聖天堂
天運甲子年十月初八日


廣成子仙翁 降

              序
  道隱無名,道隱無言;道隱無形,道隱無相。但是「道」之無
名、無狀、無形、無相;卻顯其有名、有言、有形、有相,更藏於
「道德經」五千言之中。只是世人智慧淺薄,靈根日昧,難以體悟
,難以力行而已。

  故末法以來,能透視道德真機者,寥寥無幾。今 道德天尊 
 太上老君為了使道德真義能廣播世人知曉,不惜瑣屑之煩,下凡
註解道德經,更以最通俗最簡明之方法翻譯成書,讓人人皆能體悟
真實的道德良知,使人觀看此書,好比 道祖登壇說法,一樣親近
平實。

  所以,有心深入道德經八十一章之士,不必再受古文之隔閡,
而不能領悟 老子的真實智慧, 吾希天下有德之士,在此書出版
之後,能宣化知音,使五濁惡世漸入清平之象。今道德經註解即將
付梓之際, 余特臨壇祝賀,願此書一出芸芸蒼生,咸歸彼岸,是
為序。

廣戊子仙翁 謹序於台中聖天堂
天運甲子年十月初八日      


本堂主席 關 登台

              序
  溯自癸亥年九月十九日本堂奉旨開堂闡教以來,神人在歷盡滄
桑,蓽路藍縷之下,諸子艱苦奮鬥,方能推行道務之進展,真是皇
天不負苦心人也。

  余觀此種現象,亦欣慰無比,因為本堂之道務,除了諸天仙佛
降壇著書之外,尚承蒙善心人士,默默扶助之功,始能完成如期之
巨作。苦心血汗,並無白流。尤以 太上道祖臨壇所註解之道德經
,人人注目期待,人人樂見其成。可見末法之中有好道之音,默默
行善之士。

  今此書在千呼萬呼之下,終著成功,道德精華盡洩無遺,希天
下之士,凡閱此書者,當沐手誠心閱讀,如遇深奧妙理難以體悟之
處,只要閉目靜心幾分,遂能深入其妙,體會內在真實之智慧,得
到內在震撼之寧靜,此是道德經精髓之處。

  今值此書出版之前,余特作序以為勉。

天運甲子年十月初八日       

�X�B: 太上道祖老子親自白話註解 《 道德經 》1 - 善書流通處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kinshing/3898218#ixzz1suQV9Bq1
 
太上道祖老子親自白話註解 《 道德經 》2
道與名(道德經觀妙章第一)
觀妙章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癸亥年十月初八日 
   今天由我來講道,那麼道是什麼呢?
  「道」這一個字,是表示宇宙萬物尚未形成之前的真理,也表示虛空之間,一切有形世界與無形世界的能源。因此人類是難以使用語言與文字,去形容它,去描述它。可是世人卻偏偏喜歡以語言或文字去表達這個「道」,而且說得很多,很多。依我看來,這只是口頭之「道」而已,因為這個「道」,如果是可以講出來,或是形容出來,就不是真正本來的「道」了,更不是永恆不變的「道」了。因為講出來的「道」,只是描寫與形容而已,與事實畢竟是距離很遠的。
  譬如說:一張桌子,就是一張桌子,你就是巧奪天工,畫得跟真的一樣,畢竟還不是真正的桌子,這就是「本來的東西與形容描寫的差別距離」。可是世人就是這麼頑固,喜歡門戶之爭,都去強調我們才是「道」,你們不是「道」,而且每個人所強調的「道」都不一樣,更造成人與人之間的衝突與矛盾。因此,我看到這種情形,才發覺到,可以用言語表達出來的,已經不是真正的「道」了,因為這只是形容與描寫而已,而真正的「道」是無法形容與描寫的,就好像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談到說:「我說法四十九年,實在是沒有說法的,如果你們以後講我有說法,就是在毀謗我」,由此可知,釋迦牟尼佛對「道」的體悟,也是難以使用言語代替的,所以修行的人,如果自己不去體悟大道的話,只想依靠別人的說詞,像這樣的瞭解還是離道很遠的。
  「名」這一個字,是指宇宙萬物還沒有形成之前的名字,那個時候宇宙萬物,都沒有名字,可是沒有名字,才是真正永恆不變的名字。
  一旦到了宇宙萬物變成有形體,可以看得出來,又可以摸得到的時候,人類就會給它立個名字,可是這只是人間的巧立名目而已。因為萬物是經常在變換更改的,因此這個名字也就跟著變換更改。譬如人的名字,隨著人的死亡後,這個名字也就跟著死亡,所以有名字的稱呼,都不是真正長久的稱呼。
  所以說,沒有名號及沒有名稱的東西,才是天地之間的原始。
  照這樣說來,稱呼與名字,不就像萬物的母親嗎?
  所以我說:人的心靈在清清靜靜連一點慾望也沒有的時候,才能觀察出一切萬物的本來面目。如果在心中充滿慾望的時候,所觀察到的,只是萬物的外表而已。
  以上兩種人的心境不同,所以所觀察到的事物,當然就有不同的見解與看法,這不是很玄嗎?在如此玄妙之下,我們如果再深入去探討的話,便可得到更玄妙的問題,你相信嗎?所以我說,研究「道」這門學問,的確是所有玄妙之門中,最玄妙的了,你說不是嗎?

相對論(道德經觀徼章第二)
觀徼(ㄐ一ㄠˋ)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
  假使為了表現美好的形相,就一再去虛偽的巧扮,像這種作為,難道還能算是美好嗎?
  如果只是希望行善讓別人知道,才去作善事,那麼這種行為,還能算是行善嗎?
  因此凡是沒有「有」的感覺,就沒有「無」的感覺,因為「有」與「無」是相對的。
  沒有「困難」的感覺,就沒有「容易」的感覺,所以困難與容易也是相對的。
  沒有「長」的名稱,就沒有「短」的名稱,所以長與短,也是相對的。
  沒有「高」的名稱,就沒有「下」的名稱,所以高與下也是相對的。
  沒有「小聲」的分別,就沒有「大聲」的分別,所以小聲與大聲也是相對的。
  沒有「前方」的分別,就沒有「後方」的分別,因此前方與後方,也是相對的。
  所以聖人知道以上這些相對的問題之後,為了要超越褒獎與煩惱的包袱,所以他就以無為的心去處事,因為以無為的心去處事,他就不會感到困擾。
  因此,他對人民的教化,就不喜歡以辯論的語氣去實行。他會學著天地培養萬物一般,不辭辛勞,而且不自傲,更不視為己有一樣的無為。
  因此聖人他以天地之德為榜樣,所以就做了許多事情,可是他做了許多事情之後,還是感到自己沒有做一樣。因為他是不想居功的,所以他往往在大功告成之後,就功成身退,不想去佔有這個榮譽。
  像他這樣寬容大量的涵養,連自己所建立的功德,都不去攀緣,因此反而使他的功德,更是萬古流芳啊!

無為之治(道德經安民章第三)
安民章第三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
  一個人最好不要標榜自己的尊大,就不會讓人去爭取虛名的地位,那麼人與人之間反而能達到和平相處。
  不要特別去標榜或是珍藏難得的財物。這樣別人就不會有貪慾的妄念,而淪為盜賊。
  因此由以上的啟示,我們就可以了解,如果不去見那些足以起心動念的聲色貨利。心思就不會受到外物的迷惑。
  所以聖人治理天下的方法,是先教人斷除一切的邪思妄念為要首的步驟。因為能斷除邪思妄念,身心才能神清氣爽,精神飽滿。
  再來又教人,消除高傲與自滿的骨氣,及不擇手段的互相競爭之心,能夠這樣的話,爭端就平息了。
  再其次是增加人的體魄,就能夠使人自食其力自力更生,更能堅定自己,自強不息的概念,及保持天真和諧的狀態,又沒有偽詐的心智,及爭奪的慾念。
  像這樣教化人民的方法,縱然有一些詭計多端的陰謀家,也不敢胡作非為了。因此照這樣無為又安然的方法來治理天下。天下那裡還有治不好的道理呢?

道的功用(道德經不盈章第四)
不盈章第四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
  道體雖然像虛空一樣的渺茫,然而它所產生的能量,卻能讓萬物,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的效果。它深厚博大的樣子,不就像萬物的宗主嗎?
  因此它的本性是虛無瀰漫的,決不鋒芒顯露,這就是它沒有爭強好勝的鬥心。而且它不與萬物相爭,所以它更有解脫紛擾的寬宏大量。在光明的地方,也有它的存在。在塵埃的地方。也有它的存在。在清靜的地方,也有它的存在,可見它的妙用是如何廣大又變化無窮,難怪凡俗的人,難以觀察它的跡象,只是說它好像存在的樣子。
  道體既然如此的玄妙,在天地之間,又無跡可尋,所以吾也不知它的來歷。但是,它應該在主宰萬物的上帝之前,就有了它的存在了。
編者:(由此可知 太上道祖,祂心中的悟境,已達無邊無際了。)

天地與聖人(道德經守中章第五)
守中章第五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ㄔㄨˊ)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ㄊㄨㄛˊ)籥(ㄩㄝˋ)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
  天地真的不仁慈嗎?為什麼將萬物當成祭祀的草狗一樣,用過之後就不要了。聖人真的不仁慈嗎?為什麼將天下百姓,當成祭祀用的草狗一樣,用過之後就不要了。其實天地化育萬物是遍及一切的,聖人博愛的精神也是遍及一切的,他們的心境,絕不存有偏狹之心與分別之念。
  因此萬物的退化,完全是隨著他們的因果造化,這怎能怪罪天地的不仁慈,或怪聖人的不仁慈,其實這完全是人民自己所作所為,自己招來的因果禍福啊!
  所以說天地之間,就好像一個風箱一樣。
  如果沒有人去搖動它,它就虛靜無為,但是它生風的本性仍然是不變的,如果有人去拉動它,那麼,風就自然吹出來。
  因此,天地與聖人的心境是無為的,而現在有些人,他的思想不是偏左,就是偏右,不能默守中庸之道,常常以為自己很聰明,妄作主張,固執己見,互不相讓,像這種作為,不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嗎?
  所以像以上這些多餘的做為,不如守住中和之道,譬如說:
眼晴如果不多看,魂氣就隱藏在肝臟。
鼻子如果不多嗅,魄氣就隱藏在肺臟。
嘴巴如果不多說,神氣就隱藏在心臟。
耳朵如果不多聽,精氣就隱藏在腎臟。
身體如果不移動,意氣就隱藏在脾臟。
  以上這五種神氣,如果能夠守中,身體中的五氣自然歸於本位,濁精自然化元氣,元氣自然化神氣,神氣自然歸於虛無之中,這就是修身的要訣,性命的關鍵,學道之人不可不知呀!

無形的真神(道德經谷神章第六)
谷神章第六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
    天地有無形的真神,人體有無形的元神,這都是虛無妙有的,看也看不到的。現在我們就簡稱祂為萬物之母吧!
  萬物之母,雖然毫無門路可尋,但是,天地萬物無不是從此而出,從此而入,因此祂才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呀!
  所以妙有之門是至虛至無的,是用之不竭,取之不盡的,像這種變化的玄妙,不是現在才有的,而是自古以來就有的。

無私之心(道德經無私章第七)
無私章第七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
  從無法計算的年代之前,天仍然是這個天,地仍然是這個地,可見它的生命是長久的,那麼天地為什麼能夠如此的長久呢?就是因為它不自己生長自己,而生長萬物,不為自己,而為別人,所以它能夠長生。
  因此聖人,明白這個道理之後,他也學著天地一樣,將自己的事放在後面,將別人的事情放在前面,可是 祂的靈性,卻永遠在別人之上。
  因此他雖然將自己置之度外,但是祂的真我,反而永遠長久存在啊!
  這就是聖人, 祂沒有私心,反而能成就 祂的偉大,而且等到 祂的身體死了之後, 祂的靈性,永遠超脫三界,不再受到六道輪迴之苦,還受到後人的敬仰,這就是 祂沒有私心,反而得到了好處。

上善若水(道德經若水章第八)
若水章第八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不而爭。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
 
  世人都想學善,今日 吾就來講,最上等的善,到底是什麼?那就是「水」了,為什麼呢?不信的話,我可用以下的比喻去分析之:
  一、水的善德,在那裏呢?就是它利益萬物,滋潤萬物,也不去爭名、爭利、爭功、爭大。
  二、它處在眾人所厭惡又卑下的地方,這就是它最接近「道」的作為了。
  三、它無論居住在什麼地方,都能隨處而安,真靜自守。
  四、而且它的善德,淵深得很,幾乎難以測量,為什麼呢?因為它能夠沈靜,又能和合萬物之用。
  五、水施予萬物,皆出自於仁愛之心,這就是它的仁慈。
  六、水本無言,可是無言之言才是真言,更是信言,如朔望的潮水,皆能適時而來去,這就是水的信言。
  七、水以滋潤萬物,就好比處理政治一樣,遇熱就昇華成雨露,多餘就流入江河,如此生生不息的現象,不就是水善於處理政治的表現嗎?
  八、水在行事方面,又能盡其所長,如行舟渡筏,滋潤萬物,煮飯、燒菜、洗衣,無不是水的善能。
  九、水在舉動方面,很合乎自然的,如水流到圓的地方,它就變圓,流到方的地方,它就變方,氤氳的時候,它就會下雨,晴天的時候,它就昇華,人如果能夠像水一樣,不違背天時行事,不妄做,不妄為,不妄言,這才是學習水的善德。
  尤其水不與它物相爭,所以它物也不會與水相爭,這就是水以「和」的表現。所以如果人能夠學「水」的涵養與和氣,自然也不會有錯誤之紛爭了。

為人的道理(道德經持盈章第九)
持盈章第九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常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
   為人的道理,應該知道進退的分寸,凡事適可而止,不要自誇自大,因為過於自信、自滿的人,往往就像水溢流出來一樣,得不償失的,倒不如放下自滿、自大的心,使得自己安逸恬適。
  自恃聰明才智,而且還鋒芒顯露的人,將會受到別人的排斥與嫉妒,因而這種人就不可能受到別人的擁戴與愛護。
  金與玉雖是珍貴之物,但仍是身外之物,因此縱然富有之人,金玉堆積滿堂,一旦臨命終時,還是守不住的。所以修道之人,倘若能直取身中之金玉,養性命之真常,才是用之不盡,取之不竭也。
  還有富貴之人,如不生驕傲之心,他人必定會以謙恭之心禮敬於你。倘若貪戀富貴,又驕傲自得,這將使人嫉妒批評,又是自取禍殃的開始。只有功成身退的人,才是最合乎自然的天道了。

修道難易--道德經玄德章第十
玄德章第十
載魂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
    修道說容易也容易,說困難也困難,因為心一外馳,魂就與魄相離,那麼你們能夠保持神不外遊,意不散亂嗎?
  你能夠專守先天的元氣,如嬰兒赤子一樣,保全天真柔和的本性嗎?
  你能洗除貪執之心,自淨其意,使心靈清淨澄澈而毫無瑕疪嗎?
  你能在愛國家、愛民族,或治理國政的時候,保持一種天真博愛自然無為之心嗎?
  人心為一身之主,那麼你的一身之主,在喜、怒、哀、樂出入動靜的時候,是不是經常守住安樂柔弱呢?
  你們能夠在事物完全明白之後,還能保持不以聰明為驕傲,而守住無見、無聞、無為、無欲的境界嗎?
  以上這些道理,其實都是要你們學習天地土般,因為天地雖生長萬物,養育萬物,但是它仍然不把它當成自己的。
  它生育萬物,養育萬物,做了天下的事,仍然還不仗恃自己的才能。長養育萬物還不認為自己是主人翁。
  像天地這種作為,便可稱為最深、最厚、最高、最遠,更難以立名的德行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