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德经》的视频讲座

[ame="http://www.youtube.com/watch?v=q6bhwU44FGY"]太上道祖 星空版(法相系列 無為 無不為 無虛卦法) - 鄧康仕主席監製 - YouTube[/ame]
 
太上道祖老子亲自白话批注 《 道德经 》3

「无」的用途--道德经虚中章第十一


虚中章第十一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太上道祖演讲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笔蔡生扶鸾)

  车轮要三十支径木,插入中间的轴心,这个车轮才有作用。

  制造盛物的器具,要留个中空的地方,这些器具才能盛物。建造房屋,开凿门窗,要留个空间才能住人。所以说,有形的东西是给人方便使用的,无形的空间,才是活动的地方,如天与地之间是中空的,可是中空才能让万物来去无阻,通行无碍。如天与地之间,没有这个中空的地方,万物就没有活动与生化的余地了。
 
追求外在的人--道德经为腹章第十二
为腹章第十二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太上道祖演讲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笔蔡生扶鸾)

  追求外在的形色,将离去本性的灵明,譬如──声色货利本是身外之物,但是受到眼睛物欲的影响,就会流逸奔驰,因此,五色使人的本性趋于迷盲,就是这个原因。

  贪求外在的声色,也会使人本性蒙蔽,一旦蒙蔽了本性,正法的声音就难以听入心灵之中,像这种人不是好像耳聋的人吗?

  人一旦贪求食物的滋味,本性便被味觉所惑,所以五味常使人的本性流逸奔放,而不知本性之中,淡中有味,如子曰:「饭疏食饮水,而乐在其中」此就是真味也。

  如果人无所事事,每天骑著马追逐鸟兽,打猎竞技,像这种人将会使自己疯狂于斗争之心,导致身心不宁,而迷失天赋之本性。

  拥有珍贵宝物的人,常使自己行动受到妨碍,而且过份追求虚荣的人,往往会不顾节操,而身败名裂。

  因此圣人知道物慾之害,所以在为人处事方面,就不去强求物质的享受,一心一意,常养性中之腹饱,不受外物而乱心,就是这个原因呀!


宠爱与羞辱--道德经宠辱章第十三
宠辱章第十三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可以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可以托天下。

太上道祖演讲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笔蔡生扶鸾)

  世人皆注重于宠爱与羞辱的差别,所以一旦遇有外来的宠爱或是羞辱,就感到惊慌而不知所措。

   而圣人就不同了,他对于别人的宠爱,就好像我们有这个身体一样的祸患,因为人身是四大 ( 水、火、风、土 ) 假合。
  为什么不想受人宠爱呢?因为宠爱就好像功名富贵,有一天恐怕又要失去,而羞辱就好像被辞职的人,将要受人嘲笑。

  又为什么有身体是祸患呢?因为人生在世,有了此身,便有生、老、病、死之苦,所以圣人便将这个身体当做祸患,因此他将别人的宠爱与羞辱,就看成我们有这个身体一样的祸患。

  所以有道的人,他虽然得到尊荣的地位,但是他不视为自己的荣耀,因为他认为自己的尊贵,就是天下人的尊贵,自己的荣耀,就是天下人的荣耀,像这种有道之人,我们才可以把天下交给他。

  因此如果有人,贵重自己的身体,但并不是为了贪享荣华富贵,而是为了拯救天下众生的大任务,像这种人,我们也可以将天下托负给他。


无相、无声、无形--道德经道纪章第十四
道纪章第十四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道纪章第十四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太上道祖演讲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笔蔡生扶鸾)

  看不出什么东西,就叫做「无相」。

  听不出是什么声音,就叫做「无声」。

  摸不著的东西,就叫做「无形」。

  以上三样,无相、无声、无形。就是道体的微妙,所以世人是看不见,听不到又摸不著,因此道体是不可思议的。

  虽然「无相、无声、无形」的理论可以分开来说,可是它的本体,其实还是混合的。

  而有形的世界就不同了,凡是有一边明的,就有一边是暗的,如上面是明的,下面就是暗的,而道体的微妙就不同了,它上面不是明的,下面也不是暗的。

  它绵绵不绝充塞于天地、宇宙之间,似乎是有个物体又难以立言。

  因为它毕竟是非常虚无的东西,虽然它生长了万物,但又好像不是它生长的。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物体」。

  所以有人说道体为恍惚不定的,是好像有,又好像没有的。

  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因为如果你想在前面去迎接道体的话,根本也看不到它的前头。你要是想在道体后面跟著它,你还是看不到它的尾巴。

  因此圣人就是秉持著,这古始以来就存在的道,去治理世间的一切。所以我说能够知道古始之道的人,就是能知道「道」的系统的人,因为这个系统,就是道的纲纪呀!


古代的有道之士--道德经不盈章第十五
不盈章第十五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太上道祖演讲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笔蔡生扶鸾)

  古时候的有道之士,他们的灵性是微细奥妙的,他的本性是永远通达的。这都是外人难以窥测,难以了解的玄机。就是这样难以窥测他的玄机,如果要去描述古时有道之士的话,也只能勉强形容而已。

  比如他们在处理事物方面的行动,绝对不会急迫冲动,就好像古时候的「豫兽」一样,一定要等到冬天河水的冰结冻了,才敢走过,否则未等到河水结冰,就鲁莽走过去,不是等于自己去送死吗?

  他慎独的工夫,就好像古时候的「犹兽」要下山一样的谨慎,不敢扰动山下村庄的百姓,否则牠的生命就危险了。

  因此古代的有道之士,他为人恭敬的样子,就好像身为主人礼遇贵宾一样的谨慎,不敢轻举妄动。

  在心性清静方面,他对一切外缘的干扰心不染著,就好像春天的冰,自然的解冻散开一样。

  因此他心中淳厚的本性,就好像一块木头尚未雕琢一样的朴实无华。心胸的开阔,就好像空旷中的山谷,能够虚受一切,涵容万物。并且他有大智若愚的美德,将自己混合在污浊的水中一样。这就是圣人不自以为自己是圣人,所以才能成为圣人,凡人自命不凡,所以才越像一个凡人的道理呀!

  所以,谁能像他们 ( 古时有道之士 ),在动荡之中,还能除去心中污浊的恶水,使他慢慢的澄清呢?谁能在安定自守之中,久久以待,使体内的清正之气发动呢?

  因此能够保持以上这章道理的人,他一定是虚心知足的人,不自满,不自傲的人。就是因为他不自满,不自傲,只是为了世人着想,反而使自己得到永生之道。


致知的极点--道德经复命章第十六
复命章第十六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日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太上道祖演讲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笔蔡生扶鸾)

  如果人能够致知,达到虚无妙境,虚空妙有的时候,便可达到大智能的极点,又能诚心诚意的守静达到最高止境的时候。那么万物的生长、孕育、死亡,我们就能够从无形的气胞,观察到有形的物体。

  又能从有形的物体,观察到无形的气胞,这些生生化化的过程,我们不难去发现它,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的奥妙。

  因此虽然万物是众多的,但是最后还是要回归到生命的根源。所以万物回归到自己生命的根源,就叫做「静」,静也就是回复到自己真我的生命。回复到真我的生命,才是真正的长生。

  知道什么是长生的人,可说是明白什么是「假我」,什么是「真我」的人。如果不明白灵性不灭的人,大多是胡思乱想或是异想天开的人,因此容易轻举妄动,一旦轻举妄动,往往就要招来灾殃了。

  因此想珍惜真我的人,他能容受一切,无所不包,所以这种人的心胸开朗,更是大公无私的人。像这样至公无私的人,就会将挽救苍生视为己任,这就是圣人了。

  所以圣人也称为「王」,既然是王,必然是顺天行事了。能够顺天行事,就合乎真常之道了。能够合乎真常之道的人,就是假我的肉体死了,也不会堕入六道轮回了。


国君的治世--道德经知有章第十七
知有章第十七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太上道祖演讲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笔蔡生扶鸾)

  上古时候,有德的圣君,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使天下百姓不知不觉的自化,如此人民暗受圣君的恩赐,仍然不知道有圣君的存在。

  再其次的贤明国君,虽然不能像上古的圣君一样淳朴无为,但尚能以德教化百姓,亲近百姓,如此仁德的国君,还能得到天下百姓的称赞颂扬。

  再其次的时期,再其次的国君,他教化百姓,就以刑政与赏罚去治理人民,这时候的人民,就知道畏惧国君了。

  最差一等的国君,就无道无德了,他只会以权术愚弄人民,所以人民也就开始轻视侮辱国君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这种国君本身的诚信不足,所以人民也就不相信他呀!

  因此想要达到上古淳朴的治世风气,首先必要先尊重他的号令,诚信他的语言,使人民都能安居乐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人人都能顺利将自己的事做好,这种国君的治世,才可算是大功告成了。可是大功告成之后,人民还是不晓得这是国君的功劳,反而说:「这是很自然的事嘛!」所以这种国君的治世,才是最上等无为的国君呀!


仁义与孝慈--道德经四有章第十八
四有章第十八
大道废。有仁义。智能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太上道祖演讲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笔蔡生扶鸾)

  很多事情是很巧妙的,不相信你看,当大道难行于世的时候,才显出仁义的可贵,大道普行的时候,反而现不出仁义在什么地方,也不知什么叫做「仁义」。

  就好像上古时代,人心纯朴,顺天行事,大道普行,到中古时代,大道就渐渐难行于世了,因此至圣孔子看到大道就要废弃的时候,便大力提倡「仁义」。这也是大道废弃以后,才出现的「仁义」呀!一旦到了科学越发达,社会越文明的时候,人心越奸巧虚伪,到那个时候,人民也不遵守仁义道德了,因此,投机取巧,欺诈攻讦的事,也就层出不穷了。

  当六亲和的时候,虽然有孝慈的人,但因为六亲祥和,就显不出有什么孝慈。而且因为人人孝慈,则不知谁是孝慈,一旦在六亲不合的情况下,倘若有人还能行孝慈的事,这就难能可贵了,而且更能显出这个人的孝慈。

  有忠臣必有奸臣,但是在天下太平的时候,就显不出谁是忠臣,谁是奸臣,一旦到国家战乱的时候,奸臣则卖国求荣,忠臣便尽其无私之心,舍身报国。成为万古不朽的忠臣之名。因此是「国家昏乱,有忠臣」。


道德经--朴素章第十九
朴素章第十九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太上道祖演讲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笔蔡生扶鸾)

  真正的圣人,不自以为圣人,如至圣先师孔夫子,在世的时候,以圣人之行,但不以圣人之名自居,反而使他的圣名长久,就是因为他能够弃除智巧的心机,顺其自然,反而能够让人民学习他的言行榜样,这对人民来说,是利益百倍的。

  在力行仁义的时候,也是一样,不必刻意去标榜自己,能够这样的话,人人才能回复到孝慈的自然本性。比如说,人人都不以奸巧的手段去骗人,那么其它的人,就不会起盗贼之心了。

  以上这三种理论,有些人认为是多余的,是难以感化天下的。所以我就另外传下一种启示,来教导天下的百姓。就是持守朴素纯洁,少思寡慾,回复到纯真的本性。


视万物为一体---道德经食母章第二十
食母章第二十
绝学无忧。唯之于阿。相去几何。善之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所止。
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太上道祖演讲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笔蔡生扶鸾)

  你看只要断绝奸巧的心思,反而使人没有分别计较的忧愁。

  比如在接待对话之间,轻轻和气的回答「唯」,和不耐烦忿怒的回答「啊」,这两句话同样是声音,相差没有多少!可是在别人听到耳里的感受就不同了,一种是觉得良善的,另一种就觉得恶意的。

  所以只是一句话的应声回答,良善与恶意,就很明白的表露出来,相信每个人都觉得很可怕,我也一样,不能不怕呀!

  可是世人不修心德,心田宝地都好像荒废的田园一样,忿恨贪欲的杂草到处丛生,不去修剪。

  这种贪欲无厌的样子,就好像要参加丰盛的筵席一样,很想尝试。又像春天登上高台,远眺风景一样的愉快。

  唯有我的心境淡泊恬适,心清意定。就好像婴儿在母体的怀抱中,好像动,又好像不动,没有思慾,也没有烦恼,像这种不沾染世俗的样子,又好像无所归的游子一般。

  不像世人经常自得意满,尤其在追求功名利禄的时候,就好像有用不完的才智与能力。而我的才智与能力,就好像遗失一样,心境之中空空洞洞,我真像愚人啊!是那么的无知无识,浑浑沌沌的。尤其世人的眼目,谋虑多端,就好像很精明锐利的样子。唯有我昏昏昧昧,像无知的小孩。

  还有世人斤斤计较的样子,就好像很会分别。唯我像没有知识的人,不知道怎样去分别与计较。哈!我的心,恬淡宁静,就好像大海一样的深阔广大。像风一的飘摇自在,不执著一定的住所。

  世人都仗恃自己聪明才智,以为自己很有作为。而我呢?就像一位愚顽又鄙陋的粗人。唯有我跟世人不一样,是因为我一心以道为重,视万物为一体,就好像时时要吸食母乳的婴儿一样。得到母乳,性命可全,失去母乳,性命就难保了呀!
( 休闲生活|生活情报 )
 
阿弥陀佛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