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一九四九——对话龙应台

我等屁民

新手上路
VIP
注册
2008-12-22
消息
1,833
荣誉分数
34
声望点数
0
所在地
屁民国
作者: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黄广明 实习记者 翁倩 发自香港 2009-09-26 15:51:12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相关新闻 我在丛林里走着,有了那种“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感受。很多人写“一将功成”,这很重要,但这本书,写的是“万骨枯”


为什么要向失败者致敬


人物周刊:
[FONT=楷体_GB2312]这本书的主题在一开始就指明了,是向失败者致敬。这个失败者是从什么角度来说的?又为什么要致敬?[/FONT]
龙应台:一开始,我只是带着一个模糊的、想要认识1949的概念开始入手,并不知道要找什么、能找到什么、找到以后会从哪里出来、出不出得来。一直写到最后,写到95%、98%,才有了这个核心的概念。这是我一直在摸索,到最后出现的东西。

人物周刊:
[FONT=楷体_GB2312]创作之初你完全没想到会铺得这么开?[/FONT]
龙应台:这次写作算是一个探险之旅吧。
30613.jpeg
1949年,撤退的国民党士兵从南京的街上经过​
30614.jpeg
1949年,大批国民党官兵从海上乘船逃往台湾​
30616.jpeg
龙应台 图/人物周刊记者 大食​
人物周刊:[FONT=楷体_GB2312]你所说的“失败者”,就是“所有被时代践踏、侮辱、伤害的人”?[/FONT]
龙应台:原来出发的时候,我想象书的内容主要是以我父母为主的外省人的故事,他们那一代失败的国军。
一开始写,我马上就发现,我想要了解那200万人到台湾后受到的撞击,不可能只了解他们那一边,因为在地有600万人。
这600万人,之前50年的时间,所受的全部教育、所处的全部环境都是以为天皇战死为荣的,他们这样经历了几代,突然进来了200万人,也许这些人对600万本地人的撞击和改变更大。
哪怕是现在,有难民来到自己的地方,反对的声音、烧杀掳掠到处都在发生。可是从1945到1949,我所了解的主流历史叙述中,这样的事只有一件, 就是1947年的“二·二八”。为了了解那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我就决定往前走,往前走才能真正了解1949。这就决定了这本书后来的走向。
写到最后,我想,涵盖了这200万人和600万人共同命运的,到底是什么呢?向流离者致敬或向战败者致敬,都只涵盖了一部分。到最后,才发展出扉页上所写的主题——“向所有被时代践踏、侮辱、伤害的人致敬”,也就是向“失败者”致敬。
那200万到台湾的人是被内战这个机器绞出来的失败者;台湾的20万子弟被送到南洋,是为日本那个国家机器打仗、体无完肤的失败者;台湾本地的600万人过了50年没有选择的殖民生活,当然也是失败者。
为什么说致敬?以我的家族史来说,我们这一代人,除了老大在大陆以外,在台湾生长的这4个兄弟姐妹中(其中一个是在海南岛逃难时所生,在台湾长 大),有3个博士和一个大学生,现在一个是土木工程师、一个是医生、一个是我,还有一个是医院院长。以我们的父母亲60年前的状况来说,母亲在高雄满是难 民的码头上岸,找不到丈夫,带着个婴儿,以在菜市场摆个摊子为起点,到60年后子女都有所成就,你想想看,她做了些什么事情、是怎么做到的?你不能不致敬!我致敬是以像我这样的家庭为出发点。
你再看台湾整个社会的发展,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在60年前,他们被战争机器碾压、失败了的话,他们也许不会有机会去思考价值问题,可能还在走原来那 个国家大、集体大、胜利大的老路。正是因为在那一套价值里他们整个被打垮了,在后来的60年里,才会追求另外一套价值、另外一个方向,朝一个更柔软、更个 人、更文明的方向走。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当初失败了我反而更高兴。这是我写到最后才慢慢浮现出主题的过程。


这本书,写的是“万骨枯”


人物周刊:
[FONT=楷体_GB2312]你把焦点放在普通人身上,是如何起意的呢?[/FONT]
龙应台:完全是探险探出来的。2008年7月15日,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公开蒋介石日记1949年前后的片段。8月1日,我飞 到胡佛研究院,像小学生一样跟着一群历史学者每天去图书馆读那些日记。看了两个礼拜之后,我决定,我的主角不是大人物而是小人物。有了那样模糊的想法之 后,慢慢地走,最后越来越清楚。我写的台籍日本兵都是没名没姓的,我在丛林里走着,有了那种“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感受。很多人写“一将功成”,这很重要, 但这本书,写的是“万骨枯”。写完这本书后我特别平静,我感觉这是我用文学上的一炷香,为那些60年前被时代践踏、曝尸于荒野的人上的一炷香。

人物周刊:
[FONT=楷体_GB2312]1949年对你们的家庭影响最大的是什么?[/FONT]
龙应台:槐生和美君两个人一夜之间脱离了原来的社会网络,连根拔起被丢到一个空的地方,这对我们的影响是很大的。我们小时候就知道, 你跟身边所有的人都不一样,上学时我就是那1比59,那59个孩子都有很大的家族,逢年过节会去祭祖啦逛庙会啦,清明节有墓可扫。我们是难民的孩子,从小 就知道自己跟人家不一样。这200万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全部投资都给了孩子的教育,对这200万人,教育就是垂到深井、能让你爬出来的惟一一根绳子。

人物周刊:
[FONT=楷体_GB2312]你的书主要写了两种人的痛。一种是大陆去台湾的人,经历了颠沛流离骨肉分离的痛,比较好理解,另一种是台湾本省人的痛,可否具体谈谈后一种痛?[/FONT]
龙应台:现在台湾网络上已经有了一种说法,自以为是蓝营的人说,“我以前对于深绿的痛苦不了解。”这就是这本书的疗伤和解作用。探险 的时候,去访问屏东乡下的老人时,我才发现他们的痛。十七八岁的时候,万分荣耀地穿上军服效忠天皇了。像书里提到的两个人蔡新宗和柯景星,学习怎么打耳 光、监护俘虏营、虐待战俘。很多人为日本死在战场上。日本战败,这些人中活着的成了战犯。26个死刑,100多个10年、20年徒刑。
台湾归还中国,那台湾到底是战败还是战胜?他们懵了,不知道了。这是我在做这本书时的最大震撼。刚才说到的那两个人,被当作战犯关了10年,回到台 湾时,已经改朝换代了。他们不会说国语不会写汉字,整个社会以你为耻,你还不知道怎么回事。从此之后连对你的儿女述说都不可以。这一辈台湾人的痛苦超过我 的父辈,是双重的。吊诡的是他回到了故乡,可他是流亡的。所以他们绝对地沉默了。
一个帮我做校对的朋友,25岁,校对完眼泪汪汪地对我说,读这本书让她想起了祖父,她祖父常常喝酒,和一帮白头发的老人喝了酒就大唱日本军歌,她说我当时都觉得很羞耻,看完这本书后她很震撼。所以我觉得,这一段历史大陆不能不了解,否则两岸怎么可能和平?

人物周刊:
[FONT=楷体_GB2312]你把外省来的国民党士兵和本省为日本打仗的台湾兵相提并论,不怕有的读者,特别是大陆读者情感上接受不了?[/FONT]
龙应台:在台湾本地我也担心会有一些反弹,所谓深蓝的人会受不了我对深绿的同情,深绿的人受不了我对新四军的同情。但现在书已经出来半个月了,这样的情况并未出现。这本书反而让原本敌对的双方加深了了解,进而和解。
由于我缺乏在大陆生活的经验,以前我的书都是在大陆出版之后,我才知道,原来大陆读者也这么喜欢。而这本书,从头到尾,大陆读者都在我的心里。我写东西时心里有个自觉,就是有什么东西我希望大陆读者知道,虽然台湾读者一直是我的第一读者。
其实这本《大江大海》在大陆出版可以有一个副题,就叫《你可能不知道的台湾》。在写的时候,我知道,我在为你写你不知道的台湾。同时我也知道,国共内战的那个部分,会刺伤大陆读者,因为以前他们从未有过这样的认知,我所呈现出来的一部分他们不习惯。
但这层还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民族的界限——中国和日本的界限,就触及到他们的底线。但我不能不去碰,我也希望大陆的读者接受我的底线,看看自己有没有更宽阔的视野来重新认识这些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我免不了会挨骂,甚至“万箭穿心”。


知道敌人痛在哪里,你就拿不起枪来


人物周刊:
[FONT=楷体_GB2312]你以一种普遍的人道关怀,对抗日的国民党士兵、打内战的国民党士兵,乃至实施侵略战争的日本士兵、为日本打仗的台湾兵都一视同仁,这么有挑战性的写作,你的信心来自于什么地方?[/FONT]
龙应台:现在想要把我五马分尸的人,是因为看得不够多,如果他看得够多,我相信他慈悲的心不见得比我少。我更相信,如果你有机会看到 敌人的伤处,就不会有战争。如果你知道你的敌人痛在哪里,你就拿不起枪来。这本书就是让国军和解放军都能看到对方的痛,本省人和外省人也能看到对方的痛。
这本书还没出版的时候,日本《朝日新闻》的记者来采访我,我先把和日本有关的部分给他看了,日本记者的反应是,这本书一定要有日文版。因为我写的这个部分正好是日本人的“黑盒子”。
第一,日本人是不愿面对1945的,正如国军不愿面对1949。所以1945的前前后后,都是美国学者在写、中国学者在写。
第二,我描述的台湾日本兵的遭遇,都是殖民者带给他们的,但他们并未得到和日本兵同样的国家赔偿,或者得到的赔偿是日本兵的两百分之一。所以到现在 为止,台湾兵还在上诉。日本政府的回应是,《国际法》规定战败之后你就是中国人了,我对你没任何义务。他们受到的还不止双重伤害,而是三重伤害。所以我也 希望日本人能认识到台湾人的伤、大陆人的伤。
有人问我,如果这本书不叫《一九四九》,还可以叫什么?我说,那就叫《战争与和平》吧。

人物周刊:
[FONT=楷体_GB2312]所以你是站在人类普遍情感中来说这些事情。[/FONT]
龙应台:对,如果你是大陆人,你满18岁的时候正好是1937年抗战爆发,你就会投笔从戎变成后来的李维恂。如果你是台湾少年,你18岁的时候刚好是1942年,你就变成日本兵。如果你18岁的时候刚好是1945年,你在台湾,你就变成国军。你说他们的命运有差别吗?完全没有。

人物周刊:
[FONT=楷体_GB2312]他们当年的可悲在于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面对强大的国家机器时没得选择,而今天的年轻人是可以有所选择的。[/FONT]
龙应台:对,但我也不是说他们完全没有选择。我书里讲到1991年海湾战争的德国士兵,就是不愿意德国参战而离开了军营。一个国家的整体,往哪个方向走,跟里边的螺丝钉怎么思考是有关系的。我一点不愿意说教,但我希望读者能够领会,这跟你太有关系了。你要做选择,你要思考。

人物周刊:
[FONT=楷体_GB2312]历史不可假设,但我们还是不妨一问,60多年前那场兄弟阋墙的战争必须打吗?没有办法避免吗?[/FONT]
龙应台:这恰恰不是我该回答的问题,这是历史学家回答的问题。

人物周刊:
[FONT=楷体_GB2312]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你通过这本书,想对大陆政府说些什么?[/FONT]
龙应台:我反而觉得最重要的是对大陆的人民——我的读者说。我希望大家来读这本书,因为只有当你了解了对方的痛苦,才能对一些行为、 一些思维有新的认识。你再作的价值判断,才能够更接近真实。另外,我觉得要写出大陆人的痛苦,需要一万本这样的书。当我说大陆人不知道台湾人痛处的时候, 台湾人同样不知道大陆人的痛处。只有两岸人民对对方有了真正的了解,才会有真正的和平。如果两岸人民充满误解和不理解,即使两岸领导人作出什么和平举动也 不能持久。
另外,我很想说的是:过了60年,我们——包括大陆,要跳出军事史的单一眼光,必须用文明史的眼光来看这60年。
文明最核心的意义,就是人的价值。如果用文明史的眼光来看的话,从各条路线逃亡到台湾来的200万人,加上本地的经过50年殖民历史的这600万 人,这两股在战争中失败的人在一起,变成今天这个以文明的价值、和平的价值为核心思维的一个团体、一个岛屿。经过这60年的转型,战争史上的失败者,在文 明史上是成功者。这种转换,你名之为神奇都不为过。
我非常非常以我的失败者上一代为荣。
[FONT=楷体_GB2312]

(龙应台女士为台湾居民,文中的一些称谓保留了她的习惯说法,不代表本刊立场)





屁民在此为那些由于兄弟[/FONT][FONT=楷体_GB2312]阋墙而死于战火[/FONT][FONT=楷体_GB2312]60周年[/FONT][FONT=楷体_GB2312]的普通人[/FONT][FONT=楷体_GB2312]祭祀。
他们,其实跟我们也没啥区别,也是父母所生,众望所归,[/FONT][FONT=楷体_GB2312]最后却无声无息,[/FONT][FONT=楷体_GB2312]死在炮火中,死的时候甚至于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庆祝,不过是万人骨堆上,一将得意的笑。

[/FONT]
 
《建国大业》“巧遇”《大江大海 1949》

林楚方 更新于2009年09月22日

龙应台与韩三平
当《建国大业》巧遇《大江大海》


一个是大陆中影集团老板,一个是台湾作家,韩三平与龙应台,本不相干的人,却因1949而“巧遇”,基于同一段历史,前者导演了《建国大业》,描摹共产党如何夺取政权,后者写作《大江大海 1949》,讲的是国民党败逃台湾后,如何根植台湾,重塑价值。

《大江大海 1949》我还没看到,《建国大业》我看过,也听到很多评价。

有人说这是近年来难得的将主旋律成功商业化的电影,有人说在电影技术上无可挑剔,更多的人是基于明星们集体出场而走进影院。

目前,大陆正在隆重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在一些人看来,无论韩三平的电影如何将领袖人物个性化,都不能否定,这是原有文宣模式的改良,更是胜利者的“高歌”;无论部分国民党人对龙应台新书有多大意见,都不能否定龙应台对台湾60年变迁进行判断的独特价值。

我没有看到龙应台先生的新书,但基于其一贯立场,和相关书评,我对龙先生传达的观念很有兴趣,比如,两岸领导人应该向当年死去的几百万人表达歉意。

我一直赞同这样的观点,对内战,我们应抱有的态度绝不是喜剧。无论当年的共产党领袖如何兴奋,无论蒋氏父子如何沮丧(影片中淮海战役结束后),都不能掩盖几百万中国军人沦为炮灰的历史真相。

今天的国共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否认,三年内战是无比巨大的人间悲剧,亦不能只抱“胜利”和“失败”的心态,多少要表达慈悲为怀。

除此之外,对大陆来说,想通过《建国大业》等类似影片,凝聚人民爱国之情,但一个清楚的道理是,如果不鼓励人民有基于不同立场的对国家的爱,爱就会大打折扣。

顺便举一个例子,今天乘坐出租车,我问司机,有没有去看《建国大业》,他说上一次看电影是十几年前了,说着说着,司机打开了音乐播放器: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

张明敏悠扬的歌声把听者带入1984,这个北京司机显然沉浸在记忆里,张明敏歌曲之后是侯德健《龙的传人》,我们同时跟着音乐唱。

我们爱这个国家,不是因为这个国家由全世界最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来领导,而是因为中国是我们先人以及自己埋葬尸骨的地方,是因为人民赋予我们生命和成长经历,是因为我们强烈的乡土之情。

遥望1984,当年“爱祖国”,不仅超越了刚刚结束的阶级斗争,也超越了共产党与国民党。

再回到韩三平与龙应台,我相信,两个人都是两岸精英中的精英,两者的相同点是,都在自己体制所给予的空间中,将才情发挥到极致,两者不同点是,他们被给予的空间大小不一。

毛泽东和刘少奇的“两条路线之争”可能并不明显,建国大业完成之后的大陆和台湾,是真的存在“两条路线之争”,但两党究竟该如何反思自己所走路线,其实都有空间,在60周年的当下,任何一种到位的反思,都会激起民众的认同,而不是相反。

今天(9月21日)上午,一队队飞机飞越北京上空,作为国庆阅兵预演,10月1日,坦克和士兵也将跨越长安街,我很关注这些硬实力,但我更希望人民的内心中有真正的自信和坚强,执政者也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过去与未来。

《大江大海 1949》,也应该让两岸精英阶层都来读一读,并大声表达观感。
 
人民大众开心之日就是反革命分子难受之时(zt)

国庆60周年,中国要大庆祝,要搞大阅兵,很好啊!纪念和欢庆1949年以来人民的胜利,纪念和欢庆自1840年以来中国人复兴中华的重要里程碑,好的很!

看着难受的当然也有,什么土鳖民运李大同之流啦,夹洋枪自甘化作胡尘的龙应台之流啦,什么假冒“屁民”的傻功之流啦。。。。。。

看那龙应台最可笑,还搜肠刮肚钻天入地搞出本什么书装扮成什么“人文价值”来诋毁新中国和掩饰它那痛苦悲凉的失败情绪,还不自量力要共产党道歉并自称是什么“文化”“价值”上的胜利者,也就是国民党把自己的溃败当成是“转进”的现世版吧。

一个两夹洋枪自绝中华的台巴子,承继了在民不聊生、物价飞腾、老百姓买半袋子米要扛一袋子钞票的年代还要助纣为虐把中国人民的血汗钱偷抢到台湾的国民党宪兵队长(这种人还有什么良心?!)的劣质血统和反动立场的台湾傻女,还有何面目谈什么“良心”、“中国文化”、“人文价值”,不就是想替国民党从失败的泥潭中找回点儿面子和企图和平演变中国的年轻一代吗?!

还好意思抬出什么“河南豫衡联中”、“山东联合中学”的学生来为她的烂书粉饰,岂不知,当年欺骗胁迫这些年幼无知的“河南豫衡联中”、“山东联合中学”学子的就是国民党反动派!让这些年幼无知的“河南豫衡联中”、“山东联合中学”学子颠沛流离道死于途的就是国民党反动派!最后抓了这些年幼无知的 “河南豫衡联中”、“山东联合中学”学子的壮丁把他们变成炮灰的还是国民党反动派!就是龙应台的宪兵爹这种混蛋!60年一过,当年的刽子手的女儿又敲起亡魂的白骨唱起慈悲歌来了,真是笑话!真是太有讽刺意味了!

战争有胜利者吗?1949年的解放战争当然有胜利者------中国人民胜了,成了中国的主人;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败了,只好被赶出中国大陆跑到台湾去当丧家犬(象台巴子龙应台这种中国人中的渣滓就只好去夹洋枪自绝于中华)。

60年后,新一轮的战争还会有胜负------结果是不言自明的,土鳖民运李大同、台巴子龙应台、屁民傻功之流憋着劲儿唱衰中国盼着中国糟中国垮的渣滓们还会继续输,中国人民还会继续赢!

这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大庆而作
 
看看无辜的百姓被当做战争胜负的人质的例子,可怜那饿死的30万长春人啊,他们一样也是中国人,没有参加战争。




长春围困战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评价

长春围困战造成很多平民由于经济封锁得不到粮食而饿死,具体饿死饥民数目尚存争议,死亡人数也一直是个谜团,日本方面估计饿死二十万人左右,当时人在城中的国军军官段克文则在回忆录中估计饿死了六十五万人。这一点使得很多研究者给予长春围困战负面评价,认为共产党应为这一问题负责。国民党认为,解放军围城期间的行为构成战争犯罪;共产党方面认为国军应该放粮给市民,自己围城没有放粮给市民的责任。相关讨论在大陆被当局禁止。


长春围城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长春居民之人口,由围困前之120万左右(包括围城前从周围地区逃至长春以躲避战乱之难民)锐减到围城后17万人。饿死居民人数,目前尚无确切统计。作家解放军中校张正隆在《雪白血红》里分别引用时任长春市长尚传道之回忆录称“根据人民政府进城后确实统计”“饿、病而死的长春市民共达十二万人”和国民党《中央日报》战后报道称城外“尸骨不下十五万具”;日本媒 体估计为二十至三十万人(战前滞留长春之日本人约3千,据说其中很多战后被饿死)。1975年被释放之“战犯”段克文在《战犯回忆》一书中说,长春围城饿 死了六十五万。而据当年亲历者描述,“几乎没有任何家庭全部(在围城中)活下来,许多人一家都死光了……除非是当年开粮店的,或者像我们家一样(在国民党 统治期间,有一定身份地位、可以获得空投补给的家庭)”
国民党方面认为,中共军队在围城期间的行为构成战争犯罪
共产党方面则认为其军队为解放长春而采取的行动是正义和积极的,城内国军实行“杀民养军”、“驱民养军”政策,见死不救,长春惨剧的责任应归于国军 队,其重要理由就是长春破城后国民党新七军和六十军手中仍有大量馀粮,其中新七军的馀粮可以坚持半年左右,当时饿死的大都是长春的市民,国民党军几乎无人 饿死。在中共官方宣传口径中,有“兵不血刃取长春”之说,但也承认“为时不长的延误确实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影响”、“长时间围城,也给城市人民带来了一些苦 难。”
很多非国共人士及国际舆论则认为,长春围城是二十世纪最惨重的战争灾难之一。
 
人民大众开心之日就是反革命分子难受之时(zt)

国庆60周年,中国要大庆祝,要搞大阅兵,很好啊!纪念和欢庆1949年以来人民的胜利,纪念和欢庆自1840年以来中国人复兴中华的重要里程碑,好的很!

看着难受的当然也有,什么土鳖民运李大同之流啦,夹洋枪自甘化作胡尘的龙应台之流啦,什么假冒“屁民”的傻功之流啦。。。。。。

看那龙应台最可笑,还搜肠刮肚钻天入地搞出本什么书装扮成什么“人文价值”来诋毁新中国和掩饰它那痛苦悲凉的失败情绪,还不自量力要共产党道歉并自称是什么“文化”“价值”上的胜利者,也就是国民党把自己的溃败当成是“转进”的现世版吧。

一个两夹洋枪自绝中华的台巴子,承继了在民不聊生、物价飞腾、老百姓买半袋子米要扛一袋子钞票的年代还要助纣为虐把中国人民的血汗钱偷抢到台湾的国民党宪兵队长(这种人还有什么良心?!)的劣质血统和反动立场的台湾傻女,还有何面目谈什么“良心”、“中国文化”、“人文价值”,不就是想替国民党从失败的泥潭中找回点儿面子和企图和平演变中国的年轻一代吗?!

还好意思抬出什么“河南豫衡联中”、“山东联合中学”的学生来为她的烂书粉饰,岂不知,当年欺骗胁迫这些年幼无知的“河南豫衡联中”、“山东联合中学”学子的就是国民党反动派!让这些年幼无知的“河南豫衡联中”、“山东联合中学”学子颠沛流离道死于途的就是国民党反动派!最后抓了这些年幼无知的 “河南豫衡联中”、“山东联合中学”学子的壮丁把他们变成炮灰的还是国民党反动派!就是龙应台的宪兵爹这种混蛋!60年一过,当年的刽子手的女儿又敲起亡魂的白骨唱起慈悲歌来了,真是笑话!真是太有讽刺意味了!

战争有胜利者吗?1949年的解放战争当然有胜利者------中国人民胜了,成了中国的主人;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败了,只好被赶出中国大陆跑到台湾去当丧家犬(象台巴子龙应台这种中国人中的渣滓就只好去夹洋枪自绝于中华)。

60年后,新一轮的战争还会有胜负------结果是不言自明的,土鳖民运李大同、台巴子龙应台、屁民傻功之流憋着劲儿唱衰中国盼着中国糟中国垮的渣滓们还会继续输,中国人民还会继续赢!

这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大庆而作

不知道你从哪里转来得评论,不过每个人看待历史的角度,立场都不相同,并且不同时期对历史也会有不同的评判,你不觉得近期的宣传包括这个《建国大业》,都不象以往那样一味地批判国民党了吗?
《建国大业》和《大江大海 1949》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这段历史,后者更注重“人“在这段时期里的情感变迁和痛苦,仔细读读这本书,之后再来回答问题“战争有胜利者吗?“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