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买的toyota可不可以退

发现这个网站,你如果分享一些有用信息的话,总会招来莫名其妙的恶骂,而管理员又不管。

尤其滑稽的是,你有时回答某人的问询贴子,给他/她提供有用信息,还可能遭到那人的恶言相向。

看来,还是沉默是金。

干正经事去吧!
 
现在的new model也会是crap,看时间检验吧。乌龟就是那个王八样

别把话说得那么绝,美国佬也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其实日本车也有可能出故障。朋友的朋友的CRV发动机坏了,花了几千才修好。四五个星期前去一个修车行,看到一辆CAMRY在修,原因也是发动机坏了。上周末在同一家修车行看到一辆SIENNA,车门坏了。我对车行老板(中国人)说:“日本车也有这种故障”?他回答道:“你以为呢”?
 
别把话说得那么绝,美国佬也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其实日本车也有可能出故障。朋友的朋友的CRV发动机坏了,花了几千才修好。四五个星期前去一个修车行,看到一辆CAMRY在修,原因也是发动机坏了。上周末在同一家修车行看到一辆SIENNA,车门坏了。我对车行老板(中国人)说:“日本车也有这种故障”?他回答道:“你以为呢”?

美国佬的问题在于把汽车零件价格压地太低了。那样的价格只能生产出大量次品。这个不是设计的问题。
及时是美国新车开着也不放心。
 
不能说不喜欢日本车就仇日。我在国内论坛上看见一个飞度的车主追尾了美国车,自己毫发无伤很是得意。结果连自己坛子里的人都笑话他。一般追尾后车吃亏,但如果很轻微那就不一定了。买车毕竟是大件商品,不要听风就是雨。日本车我是不买的,一方面的确是仇日,另一方面我一个朋友是国内福特的高管,他告诫我不要买日本车,因为他们自己并线生产日系的马3。他知道日系车在一些重要骨架上节约了材料。
日系车的全面性我是肯定的。日系车虽然出现近期的情况,但也并不能全面否定日系车的电气性能。国内的欧系车也出过这类的事。只相对少很多。日系车弱是框架的机械性能。这些用户是看不见的。只有在重大车祸中这点才能得到验证。
日方和欧美的厂家在处理车祸上有着本质的区别,日方厂商绝对是掩盖,欧美是主动分析问题原因,这和双方的文化有很大关系。这一点也关联着两派在处理关键安全性问题上的态度有所不同。
还有就是车越重,高速越稳定。但就会费油。不一定每辆欧系车都一定重很多。其实比较一下参数发现日系车的重量并不一定轻。只有低端车型是一定很轻的。
另外,对a_little,如果是日本人我会尊敬,如果是中国人我会鄙视。虽然从国际化的角度来讲仇日不一定对,但仇日在中国是有历史原因的,是可以理解的,我就仇日。就像在日本反华是一样的。我认识一个苏格兰人很反感英格兰人,一个道理。华人可以不仇日,但不应该指责仇日。
 
好像Honda30天可以退。
哪一家?这样会误导人哦!

据我所知, 只要开出了门,不管几分钟,不管有什么问题,只是保修而已。 想退,没门!不信你就去试试。
 
果然是潜力贴啊,美日车大战又拉开了。
 
补充一点,马自达被福特收购了。实际上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相并购或者零配件供应是很普遍的。
目前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我们不能说那些车就一定是日本的,那些车和日本完全没有关系。在国内,新蒙迪欧的变速箱也是日本的。但两种设计风格依然保持,但也在逐渐弱化。
关于日系车和美系车的争论永远持续。毕竟有经济利益的支撑,这种争论不会停止。就算完全国际化了也不会停止。舆论上至少会有一方会投入人力物力支持这种争论。品牌会更长时间的保持两派的差距。
我个人最反感的是丰田和三菱。也是听说他们的一些事情,我自己无法验证,但情感上我会很反感。对本田我倒觉得比较友好,像阿童木和卡西欧,我童年有好的回忆,至少从情感上比较亲近。而且那些早期进入中国的品牌,或者愿意把先进技术引入中国的品牌,我觉得至少他们高管层面的人不会太反华。没有人希望中日永远敌对,但双方友好共处也是需要理由的。
 
我觉得车辆就像食品,的确不应该退的。
 
太恐怖了!
有打911的时间,为什么不能挂中档,或熄火?

我想大家都明白,看了那段视频的人知道,其实车主当时还是相对很冷静的。估计是变速箱本身出了问题。现在的车辆自动化程度很高,自动化程度越高,人工干预的成分就越少,这是一把双刃剑。就像很多年前就出现过的科幻片题材,机器人统治社会,道理有些相同。
我们不知道当时的车主是否有些失误,但自己最好有些时间想清楚都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的确有些可笑,亲美亲日都是有问题的。还是指望咱们中国的吉利和奇瑞吧,还有比亚迪。啥时候咱们统一战线,都和别人说中系车如何如何好才对啊!
 
我觉得车辆就像食品,的确不应该退的。
呵呵,话可以这样说,但是如果你买了辆新车, 一到手就发现有问题, 不知道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开进去修?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