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浅薄

ZhiZuChangLe

常乐仙子
VIP
注册
2009-05-21
消息
3,914
荣誉分数
281
声望点数
93
所在地
Ottawa
·李 昶·

活人活了这么多年,我慢慢意识到:其实,人与人之间的素质档次可以是很不一样。在性格、气质、品性上,人与人可以是很不同的。

有的人言词不多,但说出来的话,有思想、有分量。有的人夸夸其谈,一人包场,其浅薄、世俗、无聊,还自以为在发表着伟大的真理。有的人沉静稳重有城府。有的人虚浮轻佻。有本事有货有实力的人,不吹自己。没什么本事的,开口似乎天上的一半和地上的全部他都知道。在西方,专业人员,尤其是在那些必须经过数年严格专业训练和考核的专业领域,一般都很敬业也很严谨谦恭。而不需要专业执照的,几周培训出来的,靠嘴巴不是靠本事的,往往称自己是“XX专家”,在社区招摇撞骗。最搞笑的是:该不该他去的地方,他都要挤着去,要冲上去照相握手。

在海外在多伦多,各种人士我也算认识见过不少。我知道的华人中真正有知识、有能力,有钱的,一般都很低调,很少在那些社区场合去显示自己。有知识的去当教授教洋人。有能力的去洋人公司当主管,管理专业人士,或从事很专业的工作。真有钱的,根本看不上那些社区上成天忙着出风头的小混混们的低劣游戏,别人玩的是高档高雅的。

性格决定人的气质、品性、行为。浅薄是一种性格也是一种心态。从心理分析上来讲,虽然不能说人生下来就可能具有浅薄这种心态和性格,但这种性格和心态,在后天,都是可能被培养出来的。一般来讲,虚伪的父母,带大的多半是虚伪的孩子。

举个例子:一家人不是因为钱,而是因为吝啬,吃得很简单,这时来人敲门,一家人以风快的速度,收拾干净厨房餐室,不给他人看见尴尬。只为了面子,这种家庭出来的孩子,做人往往虚伪,做事往往表明不踏实。

父母有顺手牵羊习惯的,孩子也多半有小偷小摸的习惯。

不敢诚实面对情感的人,多半会在想放荡和装正人君子之间挣扎不决。

不诚实的父母,教出来的孩子也多半也是撒谎不眨眼。在社区里推销那些骗人东西的人,多半是此种类型。

还有搞笑的是:在网上去扔砖砸人,无理威胁谩骂他并不认识的人,其可笑可怜到了极点,还自以为很大块。连真实姓名和电邮都不敢留的人,都是编造出来的人,还在那里疯狂谩骂抨击他人。连讲理都不敢的人,你还飚什么?你羞不羞啊?你懂不懂“无耻”是什么含义?

最为严重的是此类人士,有着良心和良知在道德上的丧失缺失。当年在国内巴结当官的,背后向当局打小报告的,整人害人的,无非是要想捞张党票。不是为了党国的利益,而是为了自己的权益。宣誓加入独裁政党,嘴上说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其实心中暗喜:这下给自己终身为捞一大把上了保险。要出国了,可以一脚把他信誓旦旦效忠终身的党踢开。出得国门,在社区招摇撞骗,又给海外党组织的机构保持好联系,表忠心,巴结奉迎,为了搞上西方公民身份以后,再回去当个“海龟”什么的,再捞一把。

这类人,党机构组织一个暗示,跑得最快的是去扛红旗、耍大街。背地里,还不知干着些什么勾当。红白通吃,黑白两手,好处都要占完。

这一种人,当连做人的良知和良心都没有的时候,其人不仅是人品浅薄,并且人心是邪恶的。其言词是欺骗欺诈的,其行为是对公众和社会有毒害的。

这种人,其浅薄到了党、国不分。爱中国与爱共产党是两码事。这么简单的道理他都区分不了。其智商的低劣到了让他自己经常生气的地步:旁人不能对共产党说“不”,要不然就是不配是炎黄子孙啊,就是数典忘祖啊。

你还以为把红旗插遍西方的国会山庄,就叫爱国吗?!流着廉价的眼泪,唱着效忠的歌曲,靠着人多势众,狂呼乱叫,就是爱国吗?就是忠心吗?浅薄之极,你以为西方战略专家们和情报机关是吃素的?!

宽容、理解、交流、对话、协商、让步、达成妥协方案,是西方社会共同遵守的重要普世价值。你以为把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群众运动搬到西方来玩得转?靠人多势众就代表真理?希特勒当年还不是有大规模的群众运动,结果怎样?

至于这种浅薄心态怎么来的?家庭和生长的环境起决定作用。浅薄的父母,带出来的多半是浅薄无知、没脑筋没自己主见的后代。这种状况还多半会一代代传下去。

我这里说的人品上的浅薄,与学历并不成正比。学历并不代表人的成熟。你看看那些在华人社区,招摇撞骗的人,多半都有大学以上的学历。但其人品人格的可笑、无知、无聊、无赖、无理、无耻,可以在人品低劣奥运会上拿金牌、银牌和铜牌。

同时,许多受教育程度不高的父母,人品很好,并没有那种浅薄和无聊。我自己是当过几年农民种过地的,我曾经有不少社会下层的朋友,我了解下层的人们。多年以后,在西方我在工作中也同底层人士打过不少交道。我知道教育程度与人品人格是没有直接关系的。

人们经常不清楚为什么有些四、五十岁的人,还是那样地不成熟、浅薄,比个四、五岁的孩子还不如。这里就回到了发展心理学中一个很大的研究专题:即“内心儿童”。

“内心儿童”是指一些成年人,由于在过去某个年龄阶段上的心理、行为、情绪的正常发展受阻或受到伤害,从此,在某些人格的方面、思维的能力、行为的运作、情绪的把握能力方面就没有真正发展起来,给锁定在一个早期的阶段上了。到了成年阶段以后,那些不成熟的心态行为,就会以浅薄可笑无聊的方式体现出来。

以上意见,仅供参考。

注:有理你讲理。对于骂人撒泼者(这种人是内心太懦弱自卑,故要贬低他人来显示自大自傲),敬请自己拿回去享用。

http://www.cnd.org/my/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3Farticleid=24305
 
此文的中心思想:浅薄就是党、国不分。不浅薄就是认为爱中国与爱共产党是两码事。(???)

浅薄的原因是父母言传身教的——〉父母浅薄的原因是父母的父母言传身教的——〉父母的父母浅薄的原因是父母的父母的父母言传身教的——〉。。。“这种状况还多半会一代代传下去。”
---这不就是遗传嘛!

什么叫做“行为的运作”?
"发展心理学"中有"一个很大的研究专题“内心儿童”"吗? google半天没有结果。

说句实话,这篇政论不象政论,杂文不象杂文的文章,主题不清,结构不合理;语句运用也词不达意。反映出作者思维混乱,概念不清。对语言的掌握也不好,不仅词贫,以至生造词句,叙述/论证也没有条理。

这篇文章,实际是一篇骂文。不过,水平不如咱们的小C.
 
作者很愤,谁都骂。属于非既得利益集团。

不会偷,没胆抢,没脸皮拍,没后台提,没实力上,想要卖屁股还长痔疮。

:D:D:D:D:D
 
《华夏文摘》的东东,作者首先屁屁坐得不正,各位就别吹毛求庇了。:p:D

作者在多伦多,有人认识么?

作者李昶,在中国获学士硕士学位,后赴英国和美国攻读心理辅导及婚姻家庭心理研究,获硕士博士学位。曾担任美国《亚洲广播电台》婚姻家庭系列专题节目主讲人,多年在加拿大多家电台电视台演讲, 并在多家报纸杂志发表近400篇专业文章。现为美国/加拿大注册婚姻家庭心理治疗师,注册婚姻家庭心理治疗督导/导师,从事心理治疗工作,帮助解决精神健康、心理、情绪、行为、人际关系、交流、婚姻、家庭、子女问题。电话: 416-755-2343 或 647-290-2343

李昶开办 “李昶博士心理专栏及咨询” (Dr. Li Chang's Counseling Service), 帮助解决心理情绪行为婚姻家庭子女婚前及男女交友问题。17 Midholm Dr, Scarborough, M1K3A9

个人博客
 

附件

  • changli.jpg
    changli.jpg
    6.2 KB · 查看: 729
《华夏文摘》的东东,作者首先屁屁坐得不正,各位就别吹毛求庇了。:p:D

作者在多伦多,有人认识么?

作者李昶,在中国获学士硕士学位,后赴英国和美国攻读心理辅导及婚姻家庭心理研究,获硕士博士学位。曾担任美国《亚洲广播电台》婚姻家庭系列专题节目主讲人,多年在加拿大多家电台电视台演讲, 并在多家报纸杂志发表近400篇专业文章。现为美国/加拿大注册婚姻家庭心理治疗师,注册婚姻家庭心理治疗督导/导师,从事心理治疗工作,帮助解决精神健康、心理、情绪、行为、人际关系、交流、婚姻、家庭、子女问题。电话: 416-755-2343 或 647-290-2343

建议他进Hood基地做心理医生。:D
 
嗯,看着不舒服,别从头读到尾,一条一条的看试试。:blowzy:
 
不像是心理健康的人写的。。估计丫已经买好shot gun了。哈哈哈
 
这位仁兄有点玩世不恭。

这个有点意思:

“还有搞笑的是:在网上去扔砖砸人,无理威胁谩骂他并不认识的人,其可笑可怜到了极点,还自以为很大块。连真实姓名和电邮都不敢留的人,都是编造出来的人,还在那里疯狂谩骂抨击他人。连讲理都不敢的人,你还飚什么?你羞不羞啊?你懂不懂“无耻”是什么含义? ”
 
这为仁兄有点玩世不恭。

这个有点意思:

“还有搞笑的是:在网上去扔砖砸人,无理威胁谩骂他并不认识的人,其可笑可怜到了极点,还自以为很大块。连真实姓名和电邮都不敢留的人,都是编造出来的人,还在那里疯狂谩骂抨击他人。连讲理都不敢的人,你还飚什么?你羞不羞啊?你懂不懂“无耻”是什么含义? ”

心理医生就是一个垃圾袋,啥压力啥精神都往里面倒。自己变态是很正常的事。
 
“。。。在多家报纸杂志发表近400篇专业文章。”

估计这篇文章也属于“近400篇专业文章”中的一篇吧?cnd也算曾有一定影响的网络杂志。
 
心理医生就是一个垃圾袋,啥压力啥精神都往里面倒。自己变态是很正常的事。

嗯,是有点相当自命不凡。
 
****************
这篇似乎较客观。
****************

没有哀伤,但有忧愁
李昶
中国有首流行歌曲,中间的歌词大意是:没有忧愁,没有悲伤。歌的主题是砺志,让人们从困难、挫折以及失望的心情中走出来。

移民出国,总是有无数的挑战、烦恼、不安、焦虑甚至是愤怒,生活似乎总是那么难,那么地不安定和那么地具有挑战性。

我有时在想,我出国近二十年了,其中约有一半的时间在英、美、加大学里读研究生,工作以后,还用另一半的时间一边工作一边去拿专业执照和不断参加培训和专业发展项目。连我都觉得在西方生活十分不易,可以想象其他大部分移民们的心态了。

焦虑忧愁,是我们每个移民都有的。第一代移民,多半不要幻想轻轻松松地安顿下来。我们会面临许多挑战,无论我们在国内曾经是多么辉煌,移民这一新身份的定位,就把我们给定在了最基本的、最原始的起跑线上。当你一旦接受移民,就意味着你人生的许多方面,将被定位到最初级的起点上。

首先是语言,移民中能流畅正确使用英(法)文的人很少,不少人能进行专业交流,但不但有口音,而且许多时候是词不达意,比如对“名人”的翻译,我听见过华人口头说出来的是“famous people”,但正确的英文应是“celebrity”。对于这些细节的把握,是需要多年的功夫的。

另外就是交流技巧。很可惜,在中国的教育制度里,没有这样的课程。而在西方,人际之间的交流沟通能力,是一个人是否能成功的关键。(另一关键是专业能力)
我们移民出国,来到西方,处处看见的是困难,心中担心、焦虑、害怕、忧愁、悲伤。这些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和情感反映,具体体现为看什么都不满意,看见的都是弱点、缺点和负面的,自然把我们的情绪搞得很不好,不开心。因而在与人交流时,这些负面的东西也会流露出来。

而在西方,生存艺术中讲究的是正面的信息、评价和正面的情感的传递。比如在人文、社会、心理工作方面,非常看重一个工作人员这方面的素质。作为一名专业工作的主管人员,我曾经多次会见那些申请者,我非常看重的不光是一位候选人的专业水平,而且还十分看重对方与人交流的技巧以及处理同事之间关系的能力。

比如在设计的面谈问题中,可能会有这类问题:“你的同事是怎样评价你的?”“请你举个例子,是关于你在工作中曾经在人际关系中处理得不太好,后来你是怎样想办法去把这件事处理下来的?”

以前的工作面谈,问题设计大都是老板公司一方,根据公司工作的要求,来设计问题。对方答的,大都是去应付迎合这一需要。这些问题,不少是可以提前准备答案的。即这种面谈不一定能真正考察出一个人的真实情况。近两年来,由于人事研究方面的发展,工作面谈的重心开始有所转移,即既要问专业能力,又要问一位候选人在特定的环境下,会怎样去处理专业问题以及怎样去处理人际关系,包括怎样打理一些困难的关系。以特定情景为核心设计的工作面谈,正在逐步取代以公司要求为核心的面谈。

以前的问题会问:“请给我一个你曾经做得成功的例子。”而现在的问题可能会问:“请给我一个你曾经失败的例子,以及后来你怎么想办法去弥补改正的。”经研究和实践发现,这种重心转移到考查对方的实际运作能力,而不是一味考虑他是否能符合公司的工作需要。这样,往往更能考查出一个人的真实专业水平,以及在解决困难和问题,人际交流手段方面的真实能力。

谈到人际交流,以前的问题总是:“谈谈你的团队运作能力。”来面谈的,当然都是有备而来,把自己吹得天花乱坠。而招进来后真正进入工作,管理层可能会发现他能力并不如此。

如今的面谈问题,尤其是在人文社会方面,多半是改为用一段情节,用来真实考查当事人的实际人际交流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可能会问:“如果你听见两位同事在背后对另一位同事说三道四,传播小道消息,你会怎么处理?”

有关交流技巧,说话语调平和一点,手势不要太张扬,要与对方保持目光接触(keep eye contact)。这些表面上似乎不重要,但在西方交流文化中,人们很看重这些。

有的人,急于想得到此份工作,但不注意语调,听上去咄咄逼人(这是最失策的),也可能丢了要到手的工作。

1996年,我在波士顿读书时,接受过一份夏天在蒙特利尔实习的电话面谈,对方老师总体满意,但最后问了一个问题:“听上去你似乎总是大声说话,似乎有些愤怒”。我马上意识到了问题,解释说因为是长途(那时长途电话音质还不是很好),我又急于表达自己想去实习,所以说话显得比较急促大声,说了对不起。又解释说加上过去我多年在中国当大学老师,上课大嗓门用惯了,今后一定注意改正自己。那位洋人老师接纳了我的解释,也接收了我。

另外,不少老板,如果对工作人员有不满意,一般只要不为自己护短辩解,说声对不起,以后一定注意改,多半老板或主管就算了。太多的自我辩解,在西方文化中都不看好,搞不好会教走人的。

还有对西方文化理解方面的问题。

90年代末,我马上要博士毕业,急于找份工作养家糊口,简历像雪片一样到处飞。后来阿尔伯塔省的爱德蒙顿市有一份工作,电话面谈,一切谈得均好,对方三位主管交替问我,最后一个问题是:“你想搞心理辅导方面的工作,你本人是华人,想听听你对不同文化及族裔交流方面的看法。”我那时才开始(还不是真正)体会到了这个国家的文化精髓的部分,于是说:各文化各族裔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学习、理解、包容,这也是加拿大多元文化的一部分。又问:“你认为不同族裔之间能进行深刻交流吗?”答:我认为是可以的,因为我会努力地去学习去倾听他们,理解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心理情绪上的问题难点。又问:“我们几位评委都是白人,你认为我们能够真正地理解你和华人文化吗?包括在心理辅导方面?” 我这时回答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我说:“你们可以理解许多,但涉及华人文化深层的一些东西,因为你们不是那个文化中来的人,你们可能不一定能真正理解。” 他们又重新问了一遍,我重复了同样的答案。如果是现在,我会回答说:只要你努力去学习理解另一种文化,如华人文化,你总可以不断加深对它的理解和欣赏的。在心理辅导方面,也是如此。到此就该打住,足以。后来一位主管来电话说决定不录用我,我说可以问问原因吗?他说实际上他们对我总体很满意,但对最后一个问题的答案,体现出我对加拿大多元文化的理解认识不足。我想还包括了我说话方式上的负面信息。

就这样砸了一个饭碗,当时我家里全无收入,我心里那个后悔,那种哀伤忧愁,不用提了。

在移民生存方面,还有就是勤奋。关于勤奋努力,我自己是十分看重的。我别无所长,就是勤奋。我写的文章,许多就是上下班在地铁上写,在开会或中间休息时在停车场车上写出来的。

我个人历来认为,一个人只能自己救自己,如果自己不勤奋努力,那就没有了希望。提出这一点,是因为有一部分移民,过一天算一天,看看报,上上网,睡睡觉,这日子也无精打采地过去了。

作为过来人,我慢慢认识到了,咱们移民来到西方,以下几点是要用最大努力去准备的:1,语言能力;2,西方要求的专业能力和专业认证;3,交流能力——即怎样把话说得正面、积极;4,自己的勤奋努力。

总之,移民生活会有许多焦虑、忧愁和伤痛,但不必哀伤。我们没有必要自怜,也没有必要自暴自弃。太多的哀怨,可能会让我们觉得生活无希望,人也就可能掉到忧郁症里边去。其实,我真正最相信的,还是自己的勤奋,自己救自己,以及希望——希望明天能过得更好!

我认为,如果每天能前进一点点,包括做一两件有效有意义的小事,想一两个正面的问题及答案,一些年下来,再回头看看,人就前进了一大步,甚至进展了一大节。

以上为个人意见。

注:有理你讲理。对于骂人撒泼者(这种人是内心太懦弱自卑,故要贬低他人来显示自大自傲),敬请自己拿回去享用。
Dr. 李昶:416-755-2343;647-290-2343 。
原文载于《北美时报》

http://blog.51.ca/u-2126/2009/09/11/dr-李昶-没有哀伤,但有忧愁/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