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和钱学森亩产万斤粮的故事 谁编的?

shoppingcart

新人
注册
2003-05-24
消息
3,480
荣誉分数
31
声望点数
0
二十一世纪钟馗


李锐讲过一段后来广为民运和党史著述引用的“故事”。“故事”的时间是1959年7月11日,庐山会议期间,李锐曾经向毛泽东发问:“主席您怎么也相信了亩产万斤呢?”主席回答说,一位科学家写文章说太阳能利用得好就能办到,所以就相信了(李锐著:《庐山会议实录》)。

  这里的科学家指钱学森先生。钱先生在1958年6月16日的《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一篇《粮食亩产量会有多少?》的短文,指出:“土地所给人们的粮食产量碰顶了吗?科学的计算告诉我们:还远得很!”

  李锐的“故事”一问一答,老来秀显得得意非凡 —— 毛泽东多把他当个人物看待呀!这姑且不论。本文告诉读者,李锐这段所谓的“故事”,其实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谎言。

  毛泽东相不相信钱学森的话,相不相信有“亩产万斤”,就好比询问邓小平“您怎么也相信央视在打假广告呢?”这样的设问不仅不可能,即便有过,也毫无研究的价值。然而,对于民运分子、对于极右派和部分党史工作者来说,这意义似乎很不同寻常。要问如何证明李锐是在造假,方法很简单,可以查中共中央档案局里到底有没有当时的谈话记录,如没有,就去查当时有没有第三者在场。而从李锐书中的叙述看出,这些都是不存在的,就是说,既无谈话记录,又无第三者在场,换句话说,李锐编造的这个故事,不过是一段死无对证的“二人谈”罢了。

  这段死无对证的“二人谈”,一般的帖文不算,还是被若干大部头的党史和国史著作奉为宝贝,用作重磅“证据”。这就怪了,一无谈话记录,二无他人在场,是典型的“孤证”;而孤证可以入史吗?竟就入了,可见那些作者的目的,无非是要读者相信毛泽东本人“相信亩产万斤”。不过作者们也很苦,苦就苦在他们找不出其他任何的证据来,偏巧这个时候李锐的谎言出笼了。这个时候,什么“孤证可不可以入史”呀,什么“故事”炮制者李锐的人品和信用呀,全都一古脑抛到了脑后,以至于谬种流传,使不少读者上当受骗,这才产生出本文对于李锐证伪之必要。

  当然,泛泛地说李锐说谎,是不能使读者信服的;要证明李锐说谎,需要从逻辑和事实出发。这第一个逻辑,从媒体出现“亩产万斤”的报道开始、到1959年7月11日毛泽东找他谈话的这一年多时间里,到底毛泽东有没有过肯定、附和甚至宣传“亩产万斤”的言论和行为?如有过(一桩就成),那么李锐的“故事”就不能当成空穴来风,就可以说具备了一定的史料价值。反之如果没有,可以设想,面对一个从来没有过这类言论和行为的人,难道李锐可以无耻地凭空地发问“您怎么也相信了呢?”好比兜住邓小平发问:“您怎么也相信了水变油呢?”同样的滑稽和可笑。

  后面大量史实都证明,毛泽东从来也没有过这类的言论和行为,只需要使用上面的逻辑其实就已经证伪了。但我们还有更强的逻辑,即:在同一时期内,毛泽东是否有过批评、否定甚至直接阻止媒体宣传“亩产万斤”的记录呢?如有过,李锐就不可能没听说过,既然听说过,作为一个小小的兼职秘书,又怎么可能发问“主席您怎么也相信了亩产万斤呢?”就好比,假设邓小平一直批评和否定“水变油”,却被人质问“您怎么也相信了水变油呢?”岂非莫名其妙和找抽?

  近年来,随着大量权威史料在民间被发掘,民运和极右们以往编造出的大量谎言都已经不攻自破。例如,涉及“大跃进”,楼下“我真不知道”网友写的《有关大跃进运动的几个问题(修改稿)》就是一篇史料翔实,实事求是,相当具有说服力的好文章。文中列举了大量史实,确凿无疑地证明了,毛泽东从来就不相信有什么“亩产万斤”。

  我们先摘录《有关大跃进运动的几个问题(修改稿)》的若干段落,来引证毛泽东非但不相信“亩产万斤”,更对这类的宣传采取了批评、否定和直接发话阻止宣传的态度。

  “1958年8月13日,毛泽东去天津新立村参观稻田。有关领导同志和社领导汇报说,亩产10万斤。他摇头撇嘴,表示不相信。他说;‘不可能的事。’他指着一位领导同志说:‘你没有种过地。这不是放卫星,这是放大炮。’有的同志为了证明亩产10万斤,让小孩往水稻上站。他摇头说‘娃娃,不要上去。站得越高,跌得越重哩’。又说:‘吹牛,靠不住的,我是种过地的。亩产10万斤?堆也堆不起来么!’(许全兴;《毛泽东晚年的理论与实践》第138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以下简称《晚年》)”

  “在湖北省时,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讲有一块试验田水稻亩产上万斤,毛泽东摇头说:‘我不信’。外国朋友问他,亩产万斤粮的奇迹是怎样创造出来的?他一笑置之:不要相信这些骗人的数字。(《晚年》第138~139页)”

  请读者注意,并非没有人提出过疑问,这位外国朋友就发问“亩产万斤粮的奇迹是怎样创造出来的?”“不要相信这些骗人的数字”,这才是毛泽东对如此问题的真正的答复。

  在中共产党内,毛泽东是发现并在很早(从1958年11月初开始)就提出纠正“浮夸风”的第一人,遗憾的是,“尽管他反复讲不要务虚名而得实祸的道理,仍纠正不了高指标、浮夸风的盛行。1959年4月29日,毛泽东以他个人的名义,用党内通信的形式写信给省、地、县、社、队、小队六级干部。其中说:

  ‘第一个问题,包产问题……包产一定要落实。根本不要管上级规定的那一套指标。不管这些,只管现实可能性。例如,去年亩产实际只有三百斤的,今年能增产一百斤、二百斤,也就很好了。吹上八百斤、一千斤、一千二百斤甚至更多,吹牛而已,实在办不到,有何益处?

  第六个问题,讲真话问题。包产能包多少,就讲包多少。……每项都不可讲假话。老实人,敢讲真话的人,归根到底,于人民事业有利,于自己也不吃亏。爱讲假话的人,一害人民,二害自己,总是吃亏。应当说,有许多假话是上面压出来的。上面‘一吹二压三许愿’,使下面很难办。因此,干劲一定要有,假话一定不可讲。’(《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八册第237页)。”

http://www.wangshangxing.com/show-999-183095-毛泽东和钱学森亩产万斤粮的故事 谁编的?
 
亩产万斤时【毛泽东】在干什么?——你所不知道的历史真相!!

作者:达不溜 出自:西风如血 浏览/评论:204/0 日期:2007年11月12日 18:31

以下资料来源于人民网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文献和《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按照时间顺序摘录如下:

1958年夏,国际形势骤然紧张。美国在黎巴嫩登陆;英国出兵约旦。在远东,美国重申不承认中国,并支持台湾当局在台湾海峡进行战争挑衅。毛泽东开始思索和酝酿炮击金门
1958年6月8日,《人民日报》报道河南省遂平县卫星农业社5亩小麦平均亩产达到2105斤。
1958年6月12日,又报道该社放出的第二颗“卫星”,2.9亩小麦试验田,亩产达3530斤。
1958年6月16日,新华社报道,湖北省谷城县星光社王明进试验田的小麦亩产4353斤。
1958年6月23日,《人民日报》报道湖北省谷城县先锋农业社小麦试验田亩产4689斤。
1958年7月3日,毛主席对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处书记□□□一九五八年六月八日给广东省委的信写下如下批语:广东省委书记□□□同志最近率领北路检查团到从化县,经四天工作,给省委写了一封信,提出了三个问题:一、对早造[2]生产的看法问题;二、群众路线问题;三、大字报问题。这些都是全国带普遍性的重要问题,值得一切从中央到基层的领导同志们认真一阅。红旗半月刊应当多登这样的通信。
这封信的风格脱去了知识分子腔,使人高兴看下去。近来的文章和新闻报导,知识分子腔还是不少,需要改造。这封信在广东党内刊物上发表,由新华通讯社当作一份党内文件发到北京的。其实,这类通讯或文章,完全可以公开发表,无论对当地同志和全党同志都有极大好处。我同意□□□同志的意见,早造每亩么能收300斤已经很好,比去年的200斤增长50%,何况还有350-400斤的希望。原先的800斤指标是高了,肥料和深耕两个条件跟不上去。这是由于缺乏经验,下半年他们就有经验了。对于这件事,从化的同志们感到难受,这种难受将促使他们取得经验,他们一定会大进一步。群众路线问题,仍然是一个值得全党注意的问题。其办法是从全省各县、
全县各乡中,经过鉴定,划分为对于群众路线执行得很好的,执行得不很好也不很坏处于中间状态的和执行得很坏的这样三大类,加以比较,引导第二、第三两类都向第一类看齐,到第一类县乡去开现场会议,可以逐步地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不但农村有,城市也有,故是全党性的问题,仍然需要采取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方法去解决。
小平、彭真、震林、伯达[3]同志:你们看这封信是否可以发表?我看发表毫无害处。请伯达打电话给广东省委,问一下这封信是否已在党内刊物上发表,或者是用单个文件发表〈到〉各县,或者并没有发去?再则告诉他们,我们拟在红旗上发表,他们意见如何?以其结果告我为盼!
注释:〔2〕早造,即早稻,又叫上造。〔3〕小平,即邓小平,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彭真,当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震林,即谭震林,当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伯达,即陈伯达,当时任《红旗》杂志总编辑。
1958年7月12日,《人民日报》报道河南省西平县城关镇和平农业社2亩小麦创亩产7320斤的记录。
1958年7月17日,毛泽东召集军委及空军、海军领导人开会,决定在金门、马祖地区主要打击蒋介石。
1958年7月18日,《人民日报》报告福建省闽侯县连坂农业社2.6亩早稻试验田亩产5806斤。
1958年7月21日,从莫斯科返回的苏联大使尤金紧急求见毛泽东,提出中苏建立一支联合潜艇舰队,共同对付美国。
1958年7月22日,毛泽东召见尤金等人,在谈话中,毛泽东重申了不搞联合舰队的立场,宣布撤回请苏联援助的要求,并莫大发雷霆,强烈指责苏联。
1958年7月25日,新华社报道,江西省波阳县桂湖农业社干部试验田早稻亩产9195斤。
1958年7月27日早上毛泽东指示彭德怀和黄克诚,“打金门停止若干天”
1958年7月31日毛泽东邀请赫鲁晓夫秘密访华,回国时却在毛泽东的坚持下公开的,毛泽东在7月31日和8月1日、2日、3日与赫鲁晓夫进行了4次正式谈话。后人评论说,毛泽东并没有把炮击金门透露给赫鲁晓夫,但巧妙而充分地利用了中苏同盟在冷战背景下的作用和影响,为炮击金门向美国做了个假象。
1958年7月31日,《人民日报》报道了湖北省应城县春光农业社生产队长甘银发种的早稻平均亩产10597斤。
1958年8月13日,新华社报道,湖北省麻城县溪建园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36900斤。
1958年8月16日 《红旗》第六期发表了□□□的信,题为《从化四日----给广东省委的一封信》。
1958年8月17日,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的会议上,作出了炮击金门的最后决定。
1958年8月18日,毛泽东致信彭德怀,亲自部署炮击金门。信中写到:“准备打金门,直接对蒋,间接对美”。
1958年8月23日,毛泽东正式下令开始对金门进行大规模炮击。福建前线万炮齐轰,举世震动,国民党军队盘踞的金门岛立刻笼罩在火光烟雾之中,从而揭开了长达4个多月空前激烈的“金门炮战”序幕。
1958年9月3日,毛泽东突然宣布停止炮击3天。
1958年9月5日,《人民日报》报道广东省连县1.73亩中稻亩产60437斤。
1958年9月6日周恩来发表《关于台湾海峡地区局势的声明》,强烈谴责美国侵略行径,同时倡议“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谋求台湾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和消除”。
1958年9月8日,国民党海军四艘登陆舰在四艘美国舰的护航下,再次驶向金门外海,国民党军登陆舰开始靠岸卸货。我炮兵突然猛烈炮击金门港口、军事目标和国民党登陆舰。国民党运输舰“美乐”号当即被击中起火爆炸而沉没,另三艘运输舰也在中弹后逃走。炮战中美舰根本不管国民党船只,急忙退到公海,徘徊观望,始终未发一弹。
1958年9月15日,中美两国大使级谈判在炮击金门的背景下于华沙复会。
截止1958年9月25日资料,小麦亩产最高数是青海柴达木盆地赛什克农场第一生产队的8586斤,稻谷亩产最高数为广西环江县红旗人民公社130435斤。
1958年10月6日至25日为金门炮战第二阶段,针对美蒋矛盾的激化,毛泽东适时改变策略,将原定封死金门,逼蒋撤退或打到一定程度相机登陆解放金门的方针,改为对金门采取\"保留金、马在蒋军手中\"的方针,也就是扩大美蒋矛盾,联蒋抗美的方针。\"打而不登,断而不死\"就是在这一阶段提出来的。
本文参考了[天理公道2]的《毛主席在“亩产万斤”问题上的责任分析 》部分资料。
----------------------------------------
附:《从化四日-给广东省委的一封信》
(一九五八年七月三日、三十日)                 一

  广东省委书记赵紫阳同志最近率领北路检查团到从化县,经四天工作,
给省委写了一封信,提出了三个问题:一、对早造[2]生产的看法问题;二、
群众路线问题;三、大字报问题。这些都是全国带普遍性的重要问题,值得
一切从中央到基层的领导同志们认真一阅。红旗半月刊应当多登这样的通信。
这封信的风格脱去了知识分子腔,使人高兴看下去。近来的文章和新闻报导,
知识分子腔还是不少,需要改造。这封信在广东党内刊物上发表,由新华通
讯社当作一份党内文件发到北京的。其实,这类通讯或文章,完全可以公开
发表,无论对当地同志和全党同志都有极大好处。我同意赵紫阳同志的意见,
早造每亩么能收300斤已经很好,比去年的200斤增长50%,何况还
有350-400斤的希望。原先的800斤指标是高了,肥料和深耕两个
条件跟不上去。这是由于缺乏经验,下半年他们就有经验了。对于这件事,
从化的同志们感到难受,这种难受将促使他们取得经验,他们一定会大进一
步。群众路线问题,仍然是一个值得全党注意的问题。其办法是从全省各县、
全县各乡中,经过鉴定,划分为对于群众路线执行得很好的,执行得不很好
也不很坏处于中间状态的和执行得很坏的这样三大类,加以比较,引导第二、
第三两类都向第一类看齐,到第一类县乡去开现场会议,可以逐步地解决这
个问题。这个问题,不但农村有,城市也有,故是全党性的问题,仍然需要
采取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方法去解决。

                    毛 泽 东
                  一九五八年七月三日


(博主同意,文章可用于任何媒体,网络。望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转载文章】 原文作者:泥忆云 原文出处:http://work.cat898.com/disp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