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毛泽东文革的争论(zt)

shoppingcart

新人
注册
2003-05-24
消息
3,477
荣誉分数
31
声望点数
0
右说毛泽东发动文革是为了把共产党的所有权力统统集中到他一个人身上. 因为文革中谁都可以反对,唯独不能反对毛本人。所以文革是真独裁,假民主。

左答:"我的一张大字报" 不过一百多字,刘少奇的权力就没了。你认为如此权威还需要靠文革来集权?

再点化你一下:文革之前,人们大都被刘少奇邓小平“修养”成“驯服工具”了。哪里还有半点造反精神?对普通共产党员来说,其支部书记的话就是金科玉律,敢多问个“为什么”都有“反党”帽子在后面跟着。对于任何一级党委成员,其“班长”(第一书记)就是“上帝”,说一不二。敢不服从,就等着穿小鞋儿吧。而各级党委的第一把手在其上级面前,又变成了“小绵羊”,绝不敢说半个“不”字。那么对于普通党外民众呢?他们在官员面前更是只能唯唯诺诺,绝无非份之想。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本人亲眼目睹。

毛主席发动文化大革命之初,绝大多数人也依旧是习惯性的“驯服工具”,敢说出不同意见的凤毛麟角,且必须要是“红五类”。就那样,像蒯大富等不还是被刘邓工作组打成反革命,整得死去活来?直到毛主席于1966年8月5日贴出“我的一张大字报”,加上毛主席写给清华附中红卫兵的信中,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公开发表之后,中国百姓才如梦初醒,意识到:对呀!凭什么要做你走资派的“驯服工具”?凭什么不允许我们发表一点不同见解?

自那以后,敢于独立思考的人成几何级数增长。

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发展工农业,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建设强大国家,哪一样缺了独立思考,能够成功?光靠个别几个人高高在上地发号施令能成吗?

所以,我认为毛主席抓到了中国旧文化的要害:反动统治阶级就是要愚民以便利其统治。并对症下药,就是要开启民智,将不唯上敢思考的种子遍撒到亿万普通民众的心田。邓可以翻案,可他无论如何再也不可能将所有人的造反基因全部剔除。那么总有一天,造反有理的火种会迅速蔓延,成燎原之势。反动统治者的末日也就必然会加速到来。

因为成千上万的人敢于独立思考,新鲜的东西可以层出不穷,科学技术可以日新月异。

随着时间的推移,毛主席发动文化大革命对于中国对于世界的深远意义,人们将会体会得越来越深。

右说既然文革反对权威 为什么独独不能反对毛本人呢?

左答:反权威当然不是无缘无故的反。毛主席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人民为什么要反对代表自己利益的权威呢?

右说谁规定他就代表广大人民利益?广大人民是他手里的玩偶啊。邓还代表人民利益哪,江还三个代表哪,你认不认?毛左真的都是弱智傻逼!狗操猪整出来的玩意儿!

左答:有谁规定他代表人民吗?当然没有,而是他的言行本身始终代表人民的利益,而这个也是人民自己的判断,而不是官方下文说代表就代表的。你也可以说邓代表谁谁谁,包括代表你们,因为现在的辞海已经改了几次,人民的意思也早有质的改变,所以你说的并没有错。 你这种傻逼的傻就傻在不同质的事物当成一类事物。

1924年1月,毛泽东就是国民党的一大代表,代表号码是39,是湖南区的代表。而蒋介石则什么也不是。这一年,宣传部长是大名鼎鼎的戴季陶。国民党的一大代表是什么地位?浙江只有六个(蒋介石则什么也不是),而且这六个之中有三个是孙中山指定的,而毛泽东这个代表却不是指定的,而由湖南的国民党集体推选的。在大会上,国民党章程审查委员会共有只有19位委员名单,毛泽东是程审查委员会委员之一。 仅过1年,1925年2月,毛泽东就被任命为“代理宣传部长”。正职是谁呢?国民党主席汪精卫!这个宣传部长的官有多大?想想戴季陶汪精卫的地位,再想想今天中宣部长的地位。也同样在1925年的广东省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大会宣言的起草人就是毛泽东!湖南人跑到广东人那里起草文件,知道毛的地位吧?有关这段历史,笔者过几天帮网友详细整理一下。我这还有国民党当年的报纸任命声明复印件。

这里重复这么多历史文献是为了什么?只是想告诉那些走资派:毛泽东如果想做国民党的红太阳,他一定做得到。然而,国民党的走资理想和毛泽东的走社背道而驰,所以毛泽东最后还是拉杆子单干,不为别的,就为了广大的中国劳苦大众。

想想看,如果毛泽东真是右派笔下的淫乱之君,他在国民党那里搞上几百个大学毕业的女人根本不成问题。

再想想看,如果毛泽东真是右派笔下的好权之君,他都混到国宣部长了,有必要跑到井冈山过苦日子嘛?毛泽东和国民党决裂后反而最初是在共产党内被排挤,如果不是为了自己的理想,毛泽东有必要和共产党同命运共呼吸吗?

所以,因为右派自己是大粪,所以就认为别人也一定是大粪。正应了佛言:万法心生。

右说贺龙彭德怀为什么会被整死?这些可是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林昭的事情又怎么解释呢?那么狂热的个人崇拜难道不荒唐?

左答:你怎么知道他是整死的呢?难道文革中死的人都是整死的?我要问问你,贺龙和彭德怀,如果犯了错误,应不应该受到批判?一个人因为过去有功,就应该有免死牌是封建残余。

“整死”这个说法与“莫须有”差不多,只要心情不爽就算被“整”。这样看来觉多数人都是被“整”死的。绝大多数癌症病人都有心情郁闷的特征。而心情郁闷总与“失落”、“苦闷”啊等密切相关。你知道彭贺刘他们是怎么死的吗?七十多岁的老人,在医院病死。你说是如何“整死”的?

失去以前所有的,心情郁闷是难免的,但不要用“整死”这个模糊概念。最近的新闻,女硕士杨元元被大学的领导以及社会“整死”,我也感觉非常气愤。
 
Cultural revolution is no more than a great tragety to Chinese people. It was mobilized by late Chairman Ma to either protect his power or protect Chinese people in his delusion.

Late Chairman Ma is great man who spearheaded a nation to rise, but he has suffered with delusion and tragedily forced the whole nation to experience his delusional world and experience.

Cultural revolution is a tragedy whose only positive consequency is that we will never want to have such collective craziness again.

I used to be a red guard. For this, I have nailed Chairman Ma to the pole of shame while apprciating his great contributions in his early years.
 
你不必再浪费时间了,文革余孽们就算心有不甘,你凭什么来阻挡中国前进。看看当今世界,你毛左还有什么市场,劝你不要白日做梦。
 
右问既然毛泽东消灭了私有制,毛泽东时代的拆迁问题是怎么解决的?房子不是私有财产,更是想拆就拆了。对吗?请了解那个时代的人给予解答。

左A答

首先,必须分清两个概念:生产资料和消费品(消费品也就是通常说的生活资料)。

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公有,这样可以避免私有制里少数人通过操纵生产资料而达到控制和占有整个社会资源的弊病。在严格的社会主义理论中,生产资料虽然是商品,但不是自由交换的商品。

而消费品中,分为必需品和奢侈品。必需品由计划经济来控制,而奢侈品则由市场来自由控制。在严格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必需品可以由市场交换,但必须是按国家的计划交换。而奢侈品则可以脱离国家计划去交换。然而,由于生产资料的公有属性,所以奢侈品的交换数量是有限的、可控的。

邓小平和走资派把生产资料和消费品故意混为一谈,把消费品中的必需品和奢侈品也混为一谈。比如,住房是必需品,邓时代的官员把只强调商品交换的一面,却故意掩盖了“必需”和“计划”的属性。

这几个概念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阐述的很清楚,建议去读。另外,请看看下文的毛泽东是怎样批评邓小平的拆迁的:

“早几年,在河南省一个地方要修飞机场,事先不给农民安排好,没有说清道理,就强迫人家搬家。那个庄的农民说,你拿根长棍子去拨树上雀儿的巢,把它搞下来,雀儿也要叫几声。邓小平你也有一个巢,我把你的巢搞烂了,你要不要叫几声?于是乎那个地方的群众布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是小孩子,第二道是妇女,第三道是男的青壮年。到那里去测量的人都被赶走了,结果农民还是胜利了。后来,向农民好好说清楚,给他们作了安排,他们的家还是搬了,飞机场还是修了。这样的事情不少。”

上述这段话中,我们抛开拆迁的工作方式,可以发现:邓打着增加生产资料(机场)的旗号剥夺农民的必需品(房子),所以引发抗争。邓挂羊头卖狗肉那一套,是骗不了毛泽东的法眼的。

其次,毛泽东并没有消灭私有制。

毛建立的制度是生产资料完全公有,而非消费品(特别是必需品)也公有。邓小平故意篡改概念和历史,欺骗后来人,和国民党当年宣传共产党“共产共妻”没有任何区别。

所以,在毛泽东的制度中,是不存在现在这种打着公有旗帜为资本家圈地想拆就拆的现象的。

好了,但愿对你有帮助,我们共同学习提高。



左B答:那时候是有私有财产的,包括房产。“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公有制”。估计你听“共产共妻”一类的宣传太多了。1949-1979那段历史已经被无限度妖魔化,在中国大陆也不例外。

那时候房产宅基地都是私产,以俺老家济南为例:俺爷成份小业主,房产二处,都是四合院宅子,解放时留了最大宅子做私产,另一处是国家收了,据俺奶说,解放后没收财产不是全没收,住人的房子不收,俺爷奶一家也没被扫地出门,俺奶兄弟算资本家,小洋楼也都保留了,共产党不搞扫地出门,基本生活都保障,共产党只对欺行霸市有人命滴地主恶霸资本家镇压厉害。 俺奶兄弟被扫地出门是文革的时候,红卫兵干的,也不是政府干的,文革没结束就落实政策了。俺奶说那时候被国家没收了也没不痛快,因为毛主席共产党讲理,道理讲的好,没收财产也不是让哪个人发财,都归国家了,俺爷奶都想的通,一辈子夸毛主席共产党,跟着共产党让他们觉着自己也提高了。 俺奶想不通是改革后的拆迁,诺大一个宅子10间房,强拆不说,末了只给了一套两居室,另外两居室还得交钱买,俺奶气病了,不理解共产党为啥原来让归公,后来又让私有,归公时没意见,是为国家好,财产被收了也是给国家做了贡献,后来拆迁它不是为国家,不是为人民服务,是开发商贪官发财,这是俺奶至死想不通的事。


左c答:那个时代拆迁首先是拆除窝棚建筑,先是造新居(新居设施必须超过旧居)要回迁那就建筑‘过渡房’,做拆迁户思想工作,安排到新居一切完善以后再拆除那些窝棚建筑。农村征地则是每亩地就送2个正劳力去城里工厂工作,根据年龄定工资(年龄越大工资越高).

看看当年报纸上有关拆迁的报道,有助于你理解当时的情况:

http://rmrbw.cn/read.php?tid=313886&keyword=%B2%F0%C7%A8
第2版() 专栏:

逐步消除草棚矮房改善人民居住条件 上海拆迁改建蕃瓜弄

新华社上海十五日电 上海市著名的棚户区——闸北区蕃瓜弄,最近开始拆迁改建。这里的草棚矮屋将要全部拆除,政府将在这里为劳动人民建造起一幢幢式样美观、有煤气和卫生设备的五层楼公寓式住宅。改建蕃瓜弄棚户区,是上海今年建造新住宅计划的一部分。蕃瓜弄居民已从八月份开始陆续迁居到政府在别处为他们安排的新住宅里。

住房严重不足和居住条件恶劣,是解放前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给上海遗留下来的社会问题之一。在旧上海,豪门权贵居住的高楼大厦,和劳动人民聚居的连门窗都没有的草棚篾屋,形成鲜明的对照。解放后,政府为改善劳动人民的居住条件进行了大量的工作。早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就投资兴建了像曹杨新村那样成片的工人住宅。随后每年都为劳动人民建造一批新住宅。十多年来,全市新建的居民住宅已达七百多万平方米,先后共约有一百多万居民搬进了新居。这些新建住宅中有百分之四十以上是在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年期间建造起来的。

现在,在上海市近郊和新兴工业区里,到处都可以见到成片的新住宅。著名的闵行一号街和张庙大街,就座落在近郊新建的机电工业区和钢铁工业区附近。这些新住宅里都有水电和卫生设备,部分还装有煤气。住宅区内,一般均设有小菜场、银行、商店、文化馆和医院等,还有幼儿园、托儿所、小学,部分并设有中学。

改善市内棚户区居民居住条件的工作,比新建工人住宅进行得更早。上海解放不久,人民政府就首先出资在这些地区填平臭水沟,安装自来水给水站,铺马路,架电线,埋设下水道,改善这些地区的环境卫生。随着劳动人民就业增加和生活改善,在人民政府帮助下,有大批棚户居民搬进了新建的工人住宅。棚户区里的草棚逐步翻建成瓦房,简陋的房屋也进行了加固工作,原来的棚户区已经面貌一新。

这次改建蕃瓜弄,是人民政府逐步消除棚户区,改变城市面貌的又一重要措施。城市建设部门对这次拆迁工作作了认真的准备。在拆除旧房以前,早就在别处为将要搬家的居民准备好房屋。为了不使居民受损失,对这里居民原来自建的破旧房屋,政府按质议价,付给居民拆迁费。

人民政府为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所采取的这些措施,激动着这里的所有居民。连日来,许多人来到当地的党和政府机关表示感谢的心情,并提出要以更大的革命干劲,在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贡献力量。


1963-10-16 《人民日报》
第6版() 专栏:

拆迁志喜

梅原

在报上看到上海著名棚户区——闸北蕃瓜弄拆迁改建、居民迁入新居的报道,我这个解放前曾久居上海的人,在万分喜悦之余,禁不住浮想联翩,百感交集。

我有一位上海的工人朋友,解放前曾在他那里住过几天,所以对当时上海工人的居住情况,也略知一二:矮小的木板房、污浊的臭水沟、烟雾腾腾的工厂区、衣衫褴褛的孩子……。这一切,和那些洋大人、“高等华人”们的整齐、干净、宁静、有着花园和漂亮的小洋房的住宅区,形成一个强烈的对照。

但我接触的这位工人朋友的居住条件,还算不得是最为低劣的。如果我们当时更深入地到那些外国“租界”边沿的棚户区去走走,那么,我们就会真正接触到人间的 “十八层地狱”。在棚户区里,有的一家子住在一条臭河浜的一艘小木船上,有的六七口人挤在一所以茅草、苇席、木板、洋铁皮搭成的破烂棚户里。这些棚户,人要弯着腰、甚至爬着才能进去。而里面,往往只有一张双人床面积大小的以稻草加破棉絮的地铺,旁边放着一些破锅烂碗之类的家什。这些,就是一个码头工人或者人力车工人、三轮车工人的全部家当!据统计,解放前上海棚户约有二十万户左右,居民将近百万人。以报道中的蕃瓜弄来说,面积只有七万多平方米,住的却有二万人,居住密度之高,真是惊人。解放前繁华的上海十里洋场,有的是高耸入云的大厦高楼,有的是川流不息的汽车,有的是灯红酒绿的酒吧、舞厅,但这只不过是殖民者和中国阔佬们荒淫无耻的场所;它的另一面,却是眼泪、失业、饥饿、疾病、死亡的非人生活!有时反动的市政当局,或者为欢迎帝国主义分子的观光,或者为接待最高统治者的视察,借口所谓有碍观瞻和整顿市容,也曾拆除某些地区的棚户,但拆而不迁,棚户居民因此而流落街头,铺的是地,盖的是天,连狗舍勿如的棚户也无权居住!往事如烟,那是一个怎样的社会,一个怎样的世界啊!

解放了,寒夜终于变成了阳光灿烂的春天。一九五一年,我从外地去上海,那时虽然还来不及把大多数棚户拆迁改建,但臭河浜已经不再那么污浊和臭气熏天了;棚户区有了自来水、电灯设备、公共厕所、下水道;棚户区的道路,也不再见到堆积如山的垃圾了。以后听说,上海每年都拆除一些棚户,建造一批工人新住宅。著名的曹杨新村就是其中之一。先前在棚户、木板房、小阁楼里生活着的最贫苦的劳动者,现在变成了这里的住户。中国劳动人民,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懂得我们的党,是在怎样关心而且切实地改善着他们的物质生活的。

在我们新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正在逐步提高。我们目前有着和先前有天渊之别的幸福的个人生活,以后也还要更加改善。但是,旧中国在三座大山的压榨下,是那样贫穷、落后,反动派留给我们的,是如此一副烂摊子,完全改变它,使我们在生活的各方面都过上十分富裕的日子,需要长期的艰苦劳动。“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就是我们在这方面的原则。倘若把这二者颠倒过来,变成“生产长一分,福利长一寸”,那么,就会因此而减慢我们建设的速度,归根到底,最后也还会减慢我们物质生活的提高。

对于物质生活的要求,一个有着社会主义觉悟的人,那是把它放在工作和劳动之后的。因为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建设的全局;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世界上还没有翻身解放的阶级弟兄。即以我们目前的物质生活来说,比之过去,比之他们,不知已经好了多少倍。革命的无产阶级懂得,个人的幸福,只能寓于集体的、阶级的、国家的幸福之中。

上海棚户区的拆迁改建,也是对年轻一代的生动教材。广东海陵岛在建设渔民新住宅,拆迁渔民过去住的“棚仔”时,当地领导同志建议他们保留一幢,作为“展览品”,好让以后过不上“棚仔”生活的年轻人去看一看——看一看我们劳动人民的先辈,曾经过着怎样的生活;想一想这生活又是怎么样才能得到改善的。这是一个好建议。生长在社会主义时代的、幸福的年轻朋友们啊,你们看了这些“棚仔”,该如何记住它们,去走你们未来的道路呢?

1963-10-20 《人民日报》
 
嗯,搬凳子,瞧热闹
 
右说:过去的住房是免费分配 然而条件极差,几户人共用厕所厨房,如筒子楼。请问你愿意回到那个时代吗?

左答:这种说法是故意把赞同过去时代的路线同“回到过去时代”相混淆,典型的诡辩术。

建议看看安东尼奥尼的文革纪录片《中国》。里面有工人住宅区住家的镜头,厨房是在自己家里的,厕所导演没有拍。


那个时候各家住房的大小应该说是因地方、单位而略有差别的,有的大些,有的小些。 在农村,一般贫下中农是分配地主的房子住。也有新盖的。 在毛泽东时代,市民和农民的房屋很多也是私有的,仅仅土地公有。

那个时候即便住得小,大家也有盼头,房子确实也越来越大了,这就是上面我推荐的文章里面“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的意思。

至于厕所,现在茅于轼不是鼓吹穷人住房不该有厕所吗?

摆在共产党面前两条路:要么恢复计划经济时期的全民福利,要么搞选举轮流坐庄。 鉴于1949-1978这段历史已经被无限妖魔化,第一条路基本被堵死;至于第二条路,经济基础早就变成了私有制,这几年舆论准备也做的差不多了,但最终也不一定走的通。现政权的合法性全来源于百姓对“毛共”的认可。共产党这张皮没有人敢轻易扔,他们是清楚这点的。现在的问题在于,第一条路,他们不愿意走,第二条路,他们不敢走。最终就是能拖一天算一天,到时候看谁熬不住。2008年温家宝也准备改旗易帜结果还是不行,只能混一天算一天。关键还是中国是被文革‘造反有理’所洗礼过,所以那些‘持权抢劫’的权匪、为虎作伥的文匪这样对毛泽东恨得要命怕得要死。
 
右答:这种说法是故意把赞同过去时代的路线同“回到过去时代”相混淆,典型的诡辩术。
:cool:

是啊,要是大清王朝不倒 (好像当年老佛爷要是不玩花招,及时立宪,大清王朝应该还在),我们现在照样坐 747 满世界跑,照样有互联网,VERYCD,高清电视看啊。

比较,要用发展的观点,不能打时间差,拿现在的生活跟30,40年前的生活比。要比,只能用发展的眼光:拿现在的生活跟假设的生活比(要是不出现邓的改革,就在华的领导下,现在应该怎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