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裤到底*
好孩子,用功学习i ng ~
- 注册
- 2002-11-11
- 消息
- 24,761
- 荣誉分数
- 14
- 声望点数
- 0
自1978年中科大成立第一届“少年班”,至今已招收了24届894名少年大学生,在已毕业的676名学生中,有74%的学生考取国内外研究生,另有三分之一拿到博士学位。尤其是从1981―1987年,考取中美合招赴美研究生?CVSPEA_共45人,其中夺得全国总分前5名的有7人。80级少年班学生28人,全部考取了国内外的研究生。在毕业的前10届学生中,有38%的同学提前1、2年考取研究生,最高的一届达到100%,有的3年学完五年大学全部课程,有的5年获得两个学士学位。
部分少年班毕业生资料:
宁铂:1978年第一期少年班学生,从科大少年班毕业后,未考研究生,被留校任教,教研究生班数学课。由于他教学有方,年仅19岁就评上了讲师职称,是全国最年轻的大学讲师之一。目前在科大物理系任教,副教授。
谢彦波:少年班最年轻的大学生,1978年第一期少年班学生,后转入第二期。于1982年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录取为研究生,时年仅15岁,是我国最年轻的研究生。他报考的专业是引力物理与天体物理专业。现为科大物理系副教授。
张亚勤:12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第二期,23岁获得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曾担任美国四大研究中心之一的Sarnoff公司多媒体实验室总监,31岁成为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院士?FellowofIEEE_。1999年回国,加盟微软,出任了微软中国研究院的首席科学家。
谢敏:14岁进少年班,第二期少年班学生,15岁由国家派往瑞典留学,先后就读于斯德哥尔摩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和利彻平大学。1987年,年仅23岁的他获利彻平大学工学博士的博士学位,成为该校历史上最年轻的博士,1991年荣获“李光耀顶尖科研奖”,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
蒋继宁: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89届毕业生。毕业后只身一人来到深圳。在电子公司工作一段后,他又去一家杂志社当过编辑,而后又到深圳最早的一家上市公司董事会任职。1992年房地产热,他又一头扎入房地产行业。1997年注册了资金1000万元的一个公司。之后在朋友的支持下创办了“网大”,1999年掀起“1999年中国大学排行榜”之争。与黄沁、刘民并称为“网大三剑客”。
黄沁:1984年入中国科大少年班。毕业后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大型计算机的并行算法。取得硕士学位后,他选择了华尔街上的培基证券公司。不久他由一名高级技术人员,转行做了证券交易的直接操作者。24岁时成为该证券公司最年轻的高级副总裁。现在也是网大重要的合伙人之一。
专家解析:智力超常未必成功
贺教授称,社会上有人习惯于质问“你们培养出多少世界级人才?”其实,超常人才教育是一项大、中、小、幼的系统工程,是一个接力赛跑。无论哪个环节有失误,都会给人才成长造成损失。另外,人成才的时间有早有晚,有人大器早成,有人大器晚成,这还要看社会为人才持续发展创造了怎样的环境和条件。
据贺教授介绍,从超常班走出的孩子大部分考进了国内重点大学,不少学生到国外继续深造。我国最早尝试超常教育的中科大少年班就为国家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智力超群让这些孩子更早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但起跑快并不意味着能跑远,有的孩子在别的方面又显出很多弱点,许多基本的问题答不上来,智力超常并不代表着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会成功。”
有专家做过一项研究发现,很难证明人的生长过程中究竟受哪些因素影响,因为变量实在是太多。回头看看那些真正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如爱因斯坦、鲁迅等,早期并没有表现出什么超常,成名其实很晚。也就是说,智商只是影响人们发展的变量之一,与成功并没有必然关系。
贺教授说:“中科大第一届少年班学生宁铂的确很聪慧,可以说是一名大家公认的‘神童’,他曾对我说过,造成他发展不利的因素有两条,一是媒体的宣传,二是选错了专业。如果他当时学围棋或中医,都会比现在有成就。”
贺教授接着说:“我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广东的一位女士打来电话,说自己把12岁的孩子教育得很好,于是自己开起了公司,对家长进行培训。我想,这些把孩子当成实验品的家长是非常不对的。过早成名会给孩子健全的人格成长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对任何孩子,哪怕是十分聪明的孩子,都不能刻意地当做‘神童’来培养,即使对智力超常的儿童也应当做平常儿童看待。过分地关心超常孩子的发展,比如家长拿孩子当‘招牌’去炫耀,去挣钱,时间长了,对于孩子的心灵将是一个很大的伤害,孩子会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今后的发展。媒体也应该适当地关注而不是过分炒作,而且这个孩子在学习成长过程中,是否能够成为真正的人才还是一个未知数。”
想起张满意
“神童”就一定与成功挂钩吗?笔者不禁想起本报曾经报道过的“神童”张满意,他14岁就被保送南开大学,3年后被勒令退学;他18岁以极高的分数再次考进了南大,但3年后他再次被退……
14岁即被保送至南开大学,张满意不可谓不“神”,然而他的黯淡收场却着实给人们浇了一盆冷水,让我们从盲目崇拜神童的高烧热度中清醒过来:智力超常不等于心智超常,不等于动手能力超常,更不等于综合素质也超常。据了解,张满意连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不具备,他就像一个畸形的木桶,一块木板很长很长,其他的木板却很短,但最终决定这个木桶容量的不是那块很长的木板,而是那些很短的木板。
张满意的故事很难让人“满意”。然而,如果社会和家长们仍不能认识到超常儿童教育的特殊性,仍不懂得运用怎样适合的教育方式来引导“神童”健康成长,张满意的悲剧恐怕还会重演。
部分少年班毕业生资料:
宁铂:1978年第一期少年班学生,从科大少年班毕业后,未考研究生,被留校任教,教研究生班数学课。由于他教学有方,年仅19岁就评上了讲师职称,是全国最年轻的大学讲师之一。目前在科大物理系任教,副教授。
谢彦波:少年班最年轻的大学生,1978年第一期少年班学生,后转入第二期。于1982年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录取为研究生,时年仅15岁,是我国最年轻的研究生。他报考的专业是引力物理与天体物理专业。现为科大物理系副教授。
张亚勤:12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第二期,23岁获得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曾担任美国四大研究中心之一的Sarnoff公司多媒体实验室总监,31岁成为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院士?FellowofIEEE_。1999年回国,加盟微软,出任了微软中国研究院的首席科学家。
谢敏:14岁进少年班,第二期少年班学生,15岁由国家派往瑞典留学,先后就读于斯德哥尔摩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和利彻平大学。1987年,年仅23岁的他获利彻平大学工学博士的博士学位,成为该校历史上最年轻的博士,1991年荣获“李光耀顶尖科研奖”,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
蒋继宁: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89届毕业生。毕业后只身一人来到深圳。在电子公司工作一段后,他又去一家杂志社当过编辑,而后又到深圳最早的一家上市公司董事会任职。1992年房地产热,他又一头扎入房地产行业。1997年注册了资金1000万元的一个公司。之后在朋友的支持下创办了“网大”,1999年掀起“1999年中国大学排行榜”之争。与黄沁、刘民并称为“网大三剑客”。
黄沁:1984年入中国科大少年班。毕业后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大型计算机的并行算法。取得硕士学位后,他选择了华尔街上的培基证券公司。不久他由一名高级技术人员,转行做了证券交易的直接操作者。24岁时成为该证券公司最年轻的高级副总裁。现在也是网大重要的合伙人之一。
专家解析:智力超常未必成功
贺教授称,社会上有人习惯于质问“你们培养出多少世界级人才?”其实,超常人才教育是一项大、中、小、幼的系统工程,是一个接力赛跑。无论哪个环节有失误,都会给人才成长造成损失。另外,人成才的时间有早有晚,有人大器早成,有人大器晚成,这还要看社会为人才持续发展创造了怎样的环境和条件。
据贺教授介绍,从超常班走出的孩子大部分考进了国内重点大学,不少学生到国外继续深造。我国最早尝试超常教育的中科大少年班就为国家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智力超群让这些孩子更早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但起跑快并不意味着能跑远,有的孩子在别的方面又显出很多弱点,许多基本的问题答不上来,智力超常并不代表着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会成功。”
有专家做过一项研究发现,很难证明人的生长过程中究竟受哪些因素影响,因为变量实在是太多。回头看看那些真正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如爱因斯坦、鲁迅等,早期并没有表现出什么超常,成名其实很晚。也就是说,智商只是影响人们发展的变量之一,与成功并没有必然关系。
贺教授说:“中科大第一届少年班学生宁铂的确很聪慧,可以说是一名大家公认的‘神童’,他曾对我说过,造成他发展不利的因素有两条,一是媒体的宣传,二是选错了专业。如果他当时学围棋或中医,都会比现在有成就。”
贺教授接着说:“我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广东的一位女士打来电话,说自己把12岁的孩子教育得很好,于是自己开起了公司,对家长进行培训。我想,这些把孩子当成实验品的家长是非常不对的。过早成名会给孩子健全的人格成长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对任何孩子,哪怕是十分聪明的孩子,都不能刻意地当做‘神童’来培养,即使对智力超常的儿童也应当做平常儿童看待。过分地关心超常孩子的发展,比如家长拿孩子当‘招牌’去炫耀,去挣钱,时间长了,对于孩子的心灵将是一个很大的伤害,孩子会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今后的发展。媒体也应该适当地关注而不是过分炒作,而且这个孩子在学习成长过程中,是否能够成为真正的人才还是一个未知数。”
想起张满意
“神童”就一定与成功挂钩吗?笔者不禁想起本报曾经报道过的“神童”张满意,他14岁就被保送南开大学,3年后被勒令退学;他18岁以极高的分数再次考进了南大,但3年后他再次被退……
14岁即被保送至南开大学,张满意不可谓不“神”,然而他的黯淡收场却着实给人们浇了一盆冷水,让我们从盲目崇拜神童的高烧热度中清醒过来:智力超常不等于心智超常,不等于动手能力超常,更不等于综合素质也超常。据了解,张满意连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不具备,他就像一个畸形的木桶,一块木板很长很长,其他的木板却很短,但最终决定这个木桶容量的不是那块很长的木板,而是那些很短的木板。
张满意的故事很难让人“满意”。然而,如果社会和家长们仍不能认识到超常儿童教育的特殊性,仍不懂得运用怎样适合的教育方式来引导“神童”健康成长,张满意的悲剧恐怕还会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