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shopping cart', '飞来客’,‘闲得慌’ 等人。。。

卜移山对[FONT=&quot]“[/FONT]三年困难时期[FONT=&quot]”[/FONT]的回忆
[FONT=&quot] 2010-05-03 09:17:14 [/FONT]
[FONT=&quot] “[/FONT]三年困难时期[FONT=&quot]”[/FONT]亦称[FONT=&quot]“[/FONT]三年自然灾害[FONT=&quot]”[/FONT]。也有人干脆称为[FONT=&quot]“[/FONT]饿死人的年代[FONT=&quot]”[/FONT]从时间上定位:就全国而言,应准确地定在[FONT=&quot]1959[/FONT]年至[FONT=&quot] 1961[/FONT]年这三年间。从名称上定位:称[FONT=&quot]“[/FONT]三年困难时期[FONT=&quot]”[/FONT]比较客观。

这三年时间,我已是[FONT=&quot]10[/FONT]多岁的孩子了。由于刻骨的年代,也给我留下刻骨的记忆。甚至给我一生铸就了艰苦朴素的贱命,以至于子女们现在都常讥笑我为[FONT=&quot]“[/FONT]老抠门[FONT=&quot]”[/FONT]我一生都没有跳出过[FONT=&quot]“[/FONT]农门[FONT=&quot]”[/FONT],现在还是标准的农民。只不过随儿女们享清福住在城里而已,我的心却永远都在生我养我的那块土地上。按我年少时的行政区划,我是江苏省涟水县李集公社鲁桥大队何庄生产队人。

从现在角度看江苏,属全国发达的沿海地区。就我们苏北的形势,在全国也不算落后。可是在三年困难时期,我们这儿穷得就够苦的了。俗话说,[FONT=&quot]“[/FONT]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坟茔有小鬼[FONT=&quot]”[/FONT]。别看我们县的名称都是带水的,辖区内无山无水,只有一条肆虐几百年的废黄河穿越而过,给两岸人民留下诸多的伤痕和泪水。儿时的我,就能背上当时一首流行的民谣:[FONT=&quot]“[/FONT]一片盐碱白茫茫,风吹沙土满天扬。草木不生穷等死,小伙何时娶新娘?[FONT=&quot]”[/FONT]

因此,当时江苏省最穷的是苏北地区,苏北最穷的是[FONT=&quot]“[/FONT]滨阜涟灌[FONT=&quot]”[/FONT],涟指的就是我们涟水县。而涟水最穷的公社是[FONT=&quot]“[/FONT]李大红东[FONT=&quot]”[/FONT],李就是李集,我所在的李集公社首当为[FONT=&quot]“[/FONT]穷老大[FONT=&quot]”[/FONT]。而我所在的大队离县城和公社都很远,非常偏僻。境内的土地十有八九都是盐碱地,称为[FONT=&quot]“[/FONT]穷乡僻壤[FONT=&quot]”[/FONT]很贴切。

再谈谈我家当时所在的何庄生产队:据我现在回忆和走访求证,我们生产队当时共有[FONT=&quot]25[/FONT][FONT=&quot]91[/FONT]口人。其中姓魏的[FONT=&quot]1[/FONT][FONT=&quot]4[/FONT]口,姓何的[FONT=&quot]11[/FONT][FONT=&quot]38[/FONT]口,姓卜的[FONT=&quot]4[/FONT][FONT=&quot]15[/FONT]口,姓仲的[FONT=&quot]2[/FONT][FONT=&quot]7[/FONT]口,姓鲁的[FONT=&quot]7[/FONT][FONT=&quot]27 [/FONT]口。我们生产队当时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贫下中农[FONT=&quot]11[/FONT]户,中农[FONT=&quot]2[/FONT]户,被划定为地富成份家庭的[FONT=&quot]12[/FONT]户,有四类分子帽子的[FONT=&quot]4[/FONT]人。可谓是阶级斗争很复杂的生产队。但在我幼小的心灵里,觉得当时大人们相处得都很融洽,四类分子的子女还当生产队的记工员。尤其在[FONT=&quot]“[/FONT]三年困难时期[FONT=&quot]”[/FONT],大家都能发扬互相帮助的精神。

边我已经说过,[FONT=&quot]“[/FONT]三年困难时期[FONT=&quot]”[/FONT],我们县是全省最穷的县,我们公社是全县最穷的公社,我们大队又是全公社最穷的大队,象我们生产队有如此众多出生不好的人家,在全大队又能好到哪儿去?

众位千万不要以为我是在写小说,我是本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讲这番话的。我保证我说的是史实,都是有案可查的。大家想想,靠山的穷时能上山找些野果充饥,靠水的穷时能下海捞些鱼虾果腹。象我们这个地方,要山没山,要水没水,要地下资源没资源。就靠每人几亩薄地过日子。刚解放那阵子,农业技术和生产资料都很落后,当时还没有实行旱改水,土地盐碱化也很厉害,乡亲们都称为[FONT=&quot]“[/FONT]秃子地[FONT=&quot]”[/FONT]。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玉米、高粱、三麦、大豆、胡萝卜和山芋。由于土地缺少肥料(当时根本没有化肥),种什么都歉收。三麦长得象狗尾巴草,胡萝卜只有小拇指粗。一年下来,平均每人只能分到[FONT=&quot] 100[/FONT]来斤粮食,每人每天平均也只有三两多。可想而知,这是什么样的苦日子。因此,我看到现在的孩子这也不肯吃,那也不想吃,连猪狗吃的都比那时人吃的强一百倍。我总要念叨几句[FONT=&quot]“[/FONT]阿弥陀佛!罪孽!罪孽![FONT=&quot]”[/FONT]

话扯远了,还说说[FONT=&quot]“[/FONT]三年困难时期[FONT=&quot]”[/FONT]真实的生活状况:每人每天不足三两粮食,这个日子怎么过啊?一天两天可以,一月两月能挨。一熬就是三年,总不能做着等死啊?怎么办?向海陆空要[FONT=&quot]“[/FONT][FONT=&quot]”[/FONT]。海就是到沟渠河边挖柴根吃,陆就是到野地里挖野菜煮,空就是爬到树上抹树叶炒。不怕你们笑话,草根、树叶、树皮老卜头都吃过。野菜,槐树花现在是城里人美食,那时也是我们争着抢的美食。现在城里人是好的吃腻了返朴尝鲜,那时我们顿顿都能有野菜和槐树花吃,日子就很不错了。我们当时吃树皮的方法,用刀子从树上撬下皮(榆树皮居多)晒干,再上碾碾成粉,用粉煮稀饭或做馒头吃。那个苦涩味,现在提起来还一阵恶心。长时间吃了,连屎都拉不下来。

想想看,人常吃这样的饭,能不生病吗?轻的头晕目眩,两腿无力,呕吐恶心。重的浑身出现浮肿,两眼肿得还有一条缝。我们生产队得这种病的不亚于有六七个人。说也奇怪,最后大部份也都不治而愈。只有一个叫鲁家兵的人死于此病。我记得他个头很大,听说饭量也很大,常吃不饱。当时大家的口碑,也认为他是活活饿死的。这就是在[FONT=&quot]“[/FONT]三年困难时期[FONT=&quot]”[/FONT]当中,我们生产队饿死(直接原因是浮肿病)的唯一的一个人,其他都幸运地存活下来了,而且成份不好的没有一个被饿死。按我们生产队当时总人口计,应是[FONT=&quot]91[/FONT][FONT=&quot]1[/FONT]的比例。

所以说,[FONT=&quot][/FONT]三年困难时期[FONT=&quot][/FONT]饿死人是真有的事。如果说饿死了三千万甚至更多的数字,那又是不实之词了。按照我国当时[FONT=&quot]6[/FONT]亿多人口计,如果死了三千多万,平均二十人中就要死一个。显然比我们生产队的比例要大得多。有人会问,你们生产队的条件当时在全国就能算是最差的吗?我在上边已经分析给大家听了,在江苏省我们应该是最差的。你们可千万不能以现在的江苏条件和西部尚不发达地区的条件作为参比系数噢!现在的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在[FONT=&quot]“[/FONT]三年困难时期[FONT=&quot]”[/FONT]饿死人数不大可能超过沿海内地。理由我在前边都已讲了,靠山吃山嘛!因此我们生产队当时在全国不算最差的,也绝对不是最好的,还是有一定代表性的。再说,当时在全国饿死的人大都发生在农村,那时全国的农民人口数约为[FONT=&quot]5[/FONT]亿多。这样一分析,当时到底能饿死多少人?大家一掐一算,心里都会很明白:所谓[FONT=&quot]“[/FONT]全国饿死三千万[FONT=&quot]”[/FONT]明显是扩大之说。

如果还有人认为我是不尊重历史事实,我再教给大家一个求证的方法:如果你家在农村,你可以问问你们生产队在[FONT=&quot]“[/FONT]三年困难时期[FONT=&quot]”[/FONT]到底饿死了多少人?是哪些人?和当时生产队人口总数之比是多少?由此及彼,便可[FONT=&quot][/FONT]三千万之说[FONT=&quot][/FONT]能不能站得住脚了。

我还要补充的是,[FONT=&quot]“[/FONT]三年困难时期[FONT=&quot]”[/FONT]即便生活如此艰难,但人的精神面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整个社会的风气都是很好的。杀人放火,拦路抢劫几乎没有出现过。之后时间不长开展的[FONT=&quot]“[/FONT]全国学雷锋活动[FONT=&quot]”[/FONT]更把社会风气推向史无前例的大好局面,至今仍令人赞扬。

最后我要说说[FONT=&quot]1959[/FONT]年至[FONT=&quot]1961[/FONT]年,为什么称为[FONT=&quot][/FONT]三年困难时期[FONT=&quot][/FONT]比较客观。
翻开新中国的历史,大家都知道,蒋介石逃离大陆时,国库能带的都被他带走了。给毛泽东留下的是一穷二白的穷摊子。加上美国配合蒋介石对新中国实行全面封锁,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几乎到了步履维艰的地步。面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封锁和破坏,毛泽东同志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领导全国人民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运动,还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到了[FONT=&quot]1958[/FONT]年,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为了改变祖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使人民尽早地过上好日子,不切实际地提出[FONT=&quot]15[/FONT]年赶超英国的口号,犯了急躁冒进的好心办坏事的错误。全国大炼钢铁,大上一批重工业项目(由此也奠定了我国的工业基础)。浪费了资源,紧缩了银根。到了[FONT=&quot]1959[/FONT]年,这种恶果有所显现。本来毛主席已有所警觉,准备纠正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由于政治上千变万化的复杂性,国际上社会主义阵营出现了分歧,苏联开始向我国步步逼债,国内庐山会议上出现的党内严重斗争,把天生倔强的毛泽东同志又逼到了左的路线上。经济建设又被首先要解决好走什么路的政治运动冲淡了。最后全面导致[FONT=&quot][/FONT]三年困难时期[FONT=&quot][/FONT]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在这三年里,全国之大,自然灾害也在所难免。故而[FONT=&quot][/FONT]三年自然灾害说[FONT=&quot][/FONT]也有存在的理由。但从总体范围讲,还是称[FONT=&quot][/FONT]三年困难时期说[FONT=&quot][/FONT]站得住脚。造成这种[FONT=&quot][/FONT]困难局面[FONT=&quot][/FONT]的因素,有美蒋的破坏,有苏联的失信,有毛泽东的失策,有党内副手们的失职,也有老天爷的干扰。。[FONT=&quot][/FONT]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FONT=&quot][/FONT],面对当时内外交困的艰难局面,也只有毛主席才扛得住。事实上,到了[FONT=&quot]1963[/FONT]年,全国形势已大大好转。

由此,把[FONT=&quot][/FONT]三年困难时期[FONT=&quot][/FONT]饿死人的责任全推到毛泽东一人身上是很不公平的。

何况当时饥民们大都能理解政府的难处,如此饥寒交迫,没有群访事件发生,也没有向共产党示威造反的。毛泽东更没有派一兵一卒镇压过任何饥民。毛主席在三年困难时期坚持不吃肉的故事更令人为之动容。

历史是人民写的,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今天我们可以告慰[FONT=&quot]“[/FONT]三年困难时期[FONT=&quot]”[/FONT]饿死的同胞们,祖国强大了,农民富裕了,纪念你们最实际的行动应该是:记住苦难,杜绝腐败。不能在纸醉金迷的花天酒地中得意忘形,争权夺利,丧天害理!(白云仙子卜移山)
http://bbs.tiexue.net/post_4240114_1.html
 
饿死人的责任全推到毛泽东一人身上是很不公平的。

同意. But 毛泽东知錯不改, 责任最大.
 
wiiwii 家里有冰棍吗?吃俩根冰棍去去火。飞老先闭闭嘴,歇会儿,别尽挑自己不懂的回答,瞧您今天给人家气的。
给您一个容易的回答吧,文化大革命的时侯,您在台上低着头挂过牌子吗?住过牛棚吗?觉得您是那些揪人家头发的红卫兵小将。:blowzy:

我觉得飞老不可能是红卫兵小将,年龄太大。:D 也不太可能被揪斗过,为什么这么说呢,被揪斗的人会非常憎恶那个年代。在国内曾认识一个治肺病的专家,老头当年上的是国立江苏医学院,就是现在的南京医科大学,现在应该过九十了。他英文特别厉害,尤其是阅读,他从不看国内医学杂志,都是自己定的国外的杂志,那些杂志我试着看却看不懂,都是医学专业术语。他说当年他读书的时候上课都是英文,让我特别佩服。这老头文革时被斗的差点没自杀,把刀片藏在衬衫的领子里,为了他老婆孩子才没走绝路,不过他的二儿子因为他爸爸的牵连抑郁成疾得了精神病。这老头一提起文化大革命直摇头,说是他经历的最黑暗的年代。
 
飞老出走来加拿大,应该是他终生一大遗憾。
 
『战争时期与和平时期』确实『不能相提并论』,但时下有许多人拿『三年自然灾害』大做文章,也是心怀叵测的。

飞老,这不是心怀叵测不叵测的,而是有良知的中国人在探求真实。
 
飞老出走来加拿大,应该是他终生一大遗憾。
凡事都是两面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故不感遗憾。:blowzy::p
 
飞老,这不是心怀叵测不叵测的,而是有良知的中国人在探求真实。
那个年代,我也经历过,请看看楼上的转贴《卜移山对[FONT=&quot]“[/FONT]三年困难时期[FONT=&quot]”[/FONT]的回忆》,文章对此疑问有很好的阐明,情况也基本一致。而那些老纠缠于『三千万』者,非心怀叵测又是什么?探求真实也要实事求是呀。
 
卜移山对[FONT=&quot]“[/FONT]三年困难时期[FONT=&quot]”[/FONT]的回忆
[FONT=&quot]2010-05-03 09:17:14 [/FONT]
飞老开始要看回忆录了,转两篇给你。

第一篇:

...

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近日完成的《毛主席五十次回湖南》总集,批露了一个重要材料,即1961年4月14日胡乔木给毛泽东的一封有关“大食堂”的信。全文如下:
主席:送上调查组关于解决食堂问题的报告一份。请审阅。另送上韶山公社讨论六十条情况的简报一份,韶西大队杨家生产队食堂分火后情况一份,和毛华初同志访问东塘生产队材料一份。关于韶山公社的情况,请毛华初同志面报。……(此处省去103个字)
昨天我和王力同志、毛华初同志、省农业办公室贺炳贤等同志去了一趟湘乡县委。我们原听说邻近韶山的原东郊公社现龙洞公社死人情况严重(从1958年10月到1961年3月,三个大队死707人,占现有人口百分之十三点五),拟去该处调查。结果因为道路不便,临时到原东郊公社现陈赓公社的楠香大队、七星大队、水底大队、石匠大队的几个生产队看了一下,发现这几个大队的情况也很严重,楠香和石匠大队三年来死亡率都达百分之二十左右据县委说,全县三年约死去三万人,去年约死两万人,而以去年年底最为严重。全县病人在去年年底达七万人。现在已减至一万余人,但我们去的地方,有的生产队病情尚未停止。经过彻底整风的地方,群众敢于讲话,气氛较好,倒是一类二类的队,因为没有整风,现在问题反而多些。……(此处省去136个字)湘乡原被认为一类县,从我们所看到和听到的问题来说,其严重不下于湘潭,而在去年年底大量死人这一点上还有过之。但是,只要把问题揭开,发动群众认真整风,也是完全可以较快地扭转局面的。
毛华初同志回省开会,同时向省委报告韶山和湘乡的一些情况,预备过两天还回来。如有指示,希望告诉他转告。 敬礼! 胡乔木
胡乔木当时是毛泽东派到湖南的中央调查组组长。毛泽东是4月8日到达长沙的,也是来湖南就农村工作进行调研考察。4月14日,率中央调查组还在韶山作调查的胡乔木给毛泽东写了上述信,并另送上了四份材料,一并交毛华初带交给毛泽东。毛华初是毛泽东的侄子(毛泽民的养子),时任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也参加了中央调查组的工作。
毛华初是到长沙开会的,一到长沙,即将胡的信和材料交给省委书记张平化,并托他转交给住在省委蓉园的毛泽东。张平化立即赶到蓉园四号楼毛的住处,将信交给了毛泽东。
当晚,毛泽东认真阅读了胡乔木的来信及四份材料。估计看了这些触目惊心的真实数据,毛泽东的内心是十分不安的,第二天即约毛华初到四号楼来,让他当面汇报调查组在韶山所风见的详细情况。毛华初如实地反映了农民群众要求解散食堂问题的意见。毛华初的话,让毛泽东陷入了沉思,他想不通的是“农民为什么不愿意办公共食堂”呢?“同样多的粮食为什么吃食堂就吃不饱?”
据《毛主席五十次回湖南》记载,“毛华初按照调查组的意见和自己的看法,为毛主席了解和解决农村公共食堂问题提供了一些基础材料。”(P211)
毛泽东毕竟是党的最高领导人,对事情的处理,有组织原则与程序。“关于解散食堂问题,我一个人不能独自决定,即使要散,也得经中央讨论决定,因为这是关系到全国的问题。”但是,透过这段话,我们看得出,实际上,他的内里已经下决心要解散大食堂了。毛泽东星夜将胡乔木的信和几个调查报告批给正在主持召开湖南省三级干部会议的张平化。并要求将这些材料“今日印好”,也要“送刘少奇同志、王任重同志、王延春同志各一份,送我二十份。”
4月15日,湖南省委在毛泽东的要求下,改变了原拟定的会议的开法,实事求是地解决人民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16日,湖南省委发出了188号文件,转发了《关于在韶山公社解决食堂问题的报告》,并要求各地市县委“立即仔细阅读,并派出一位有群众工作经验的书记,亲自深入到一个食堂进行调查研究和试验,以便取得直接经验,在全省三级干部会议后,有组织地处理好一部分和大部分食堂散火的问题”。(同上)

...

http://news.ifeng.com/history/1/midang/200903/0320_2664_1069699.shtml
 
第二篇

第60节:庐山风波(5)

回过头来想想,父亲真正是为了老百姓才那样不辞辛苦,只想着如何尽快纠正原来“左”的政策,使老百姓早日从困苦中解脱出来。他对老百姓的苦难特别痛心。有一回,我们在韶山招待所门口遇到一个从湘乡来卖布票的年青人,他说因没钱治病,只好卖布票换几个钱。看他面黄肌瘦的样子,父亲很快从兜里掏出了五块钱,又耐心告诉他卖布票是犯法的。这人大概看我父亲面善吧,又说他已经好几天没吃过米饭了,于是父亲又请招待所的服务员拿出几个馒头和小菜给他吃。他几乎嚼都不嚼就吞下去了。吃完后,父亲又详细询问他的情况,最后让服务员写了一封信给他的公社领导,请公社帮助安置解决。这封信交给了省里来参加调查工作的时任省档案局局长的毛华初同志,由他带给湘乡县委。

  后来从长沙到武汉做工业调查,曾召开两次工人座谈会,一次在武汉钢铁厂,一次在重型机械厂。参加座谈的工人都很激动,发言很踊跃,以至原定的一个钟头时间超过很多。座谈都安排在白班下班后,这中间有的工人因饥饿而谈不下去了,父亲赶紧请厂领导拿出馒头等请他们边吃边谈,而他自己则坚持到所有参加座谈会的工人把要说的话讲完了,所要了解的情况全部了解之后才结束座谈。结果晚饭拖到九点多才吃。

  我从这些小事中深感父亲对普通工人、农民的理解、同情和热爱。我在学校读了十几年书,算个小知识分子吧,可我接触工人、农民时就不像父亲那样沟通,总像有层隔膜,也觉得没什么好谈的。可是父亲这样的大知识分子和他们谈起来,接触起来却一点困难也没有,问长问短,似乎有说不完的话。

  当时,宁乡有饿死人的情况,还比较严重。后来调查组听说湘乡也有饿死人的情况,干部们都不敢向上反映。调查组向父亲汇报了,他马上要调查组的同志去湘乡具体了解,随后父亲决定改变原计划,也到离湘乡县城不远的一个大队去亲自调查。那是4月13日,那次看到的情景,我真是永生难忘。一个个骨瘦如柴、面如菜色的大人、小孩,木呆呆地站在那里,不是亲眼所见,从文字描述中绝对无法想像出来。县里的领导人汇报工作时,居然说不知道那里有饿死人的事。他们看到我父亲那按捺不住的不满神色时,才赶紧检讨工作没做好。父亲也真生气了,狠狠批评了他们,并要求他们尽快想办法解决,不要再发生饿死人的情况。我们那天是早上出发的,回到韶山招待所已是夜里十一点了。

  正巧在这时候,毛主席也来湖南视察了。父亲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写了一封长信给毛主席。除谈到了在韶山公社调查解决食堂问题的情况,还特别写到湘乡饿死人的情况。……这封信他是请回长沙开会的毛华初同志带给毛主席的。毛主席收到信后第二天就给湖南省书记张平化同志作了批示,要他阅后将来信及附文四件“印发给我们的三级干部会议各同志,予以讨论”。毛主席并于当日下午亲自听取了毛华初同志对农村调查情况的真实汇报,他肯定了韶山公社可先行试点解散食堂。毛主席还提出要注意解散食堂后会产生的问题,并一定要搞好生产。这样父亲与韶山公社党委认真研究解散食堂的步骤及措施更加快了实施,全公社的食堂几乎都全部解散了。这一举措深得韶山百姓的欢迎和称赞。

  女儿胡木英回忆文章中提到的胡乔木写给毛泽东的长信,是胡乔木写于1961年4月14日的信。胡乔木在信中,如实地向毛泽东反映了湖南农村饿死人的严重情况

  昨天,我和王力同志、毛华初同志,省农业厅贺炳贤同志等人去了一次湘乡县委,我们原听说临近韶山的东郊公社、现龙洞公社死人的情况(从1958年10月到1961年3月,三个大队死707人,占现有人口百分之十三点五),拟去该处调查,结果因道路不便,临时到原东郊公社现陈庚公社的楠乡大队、七星大队、水底大队、石匠大队的几个生产队看了一下,发现这几个大队的情况也很严重。楠乡大队、石匠大队三年来死亡率都在20%左右,据县委说,全县三年约饿死三万人,去年约二万人,而以去年年底最为严重,全县病人在去年年底达七万人,现已减到万余,但我们去的地方,有些生产队的病情尚未停止……

  此后不久,中共中央于1961年5月21日至6月12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对《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进行修改。

  会议开幕时,胡乔木来了。没几天,胡乔木请病假,离开了会场。他的神经衰弱症加剧了,无法正常工作。

  女儿胡木英回忆说:

  他参加中央工作会议后,神经衰弱已严重到无法拿笔写文章的地步,他被迫放下一切工作彻底休息。于是他给毛主席写了封信,请假去休息一段时间。

  1961年8月17日,胡乔木给毛泽东写了一信,说明病情,要求请长期病假。一星期之后,正在庐山上主持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的毛泽东回复一函,表示同意——

  乔木同志:

  8月17日信收到,甚念。你须长期休养,不计时日,以愈为度。曹操诗云:盈缩之期,不独在天。养怡之福,可以永年。此诗宜读。你似以迁地疗养为宜,随气候转移,从事游山玩水,专看闲书,不看正书,也不管时事,如此可能好得快些。作一、二、三年休养打算,不要只作几个月打算。如果急于工作,恐又将复发。你的病近似陈云、林彪、康生诸同志,林、康因长期休养,病已好了,陈病亦有进步,可以效法。问谷羽好。如你转地疗养,谷宜随去。以上建议,请你们二人商量酌定。我身心尚好,顺告,勿念。

  毛泽东

  1961年8月25日

  从此,胡乔木离开了他的工作岗位,虽说他名义上还是毛泽东的政治秘书,实际上他已不在毛泽东身边工作。政治秘书工作,由陈伯达一人承担。陈伯达权重一时,以致“文革”爆发时出任“中央文革小组”组长。

  胡乔木这一病,不止病“一、二、三年”——一直病到“文革”爆发。

  胡乔木患神经衰弱症,这是确实的。不过,他一病就病得那么久,内中有没有政治因素,这就不得而知了。

  毛泽东的信中,提及了陈云、林彪、康生的病况。内中,康生、林彪的病,明显地带有“政治病”的色彩……

  胡乔木多年担任毛泽东秘书,曾经精辟地指出:“秘书要具有政治家的视野”。

  他说:“秘书一要正确观察、分析、判断形势,尤其是政治形势;二要根据形势的正确判断,从宏观上提出相应的微观政策。”

  这几句话,可以说是胡乔木多年担任毛泽东秘书的深刻体会。

http://book.qq.com/s/book/0/10/10930/60.shtml
 
我觉得飞老不可能是红卫兵小将,年龄太大。:D 也不太可能被揪斗过,为什么这么说呢,被揪斗的人会非常憎恶那个年代。在国内曾认识一个治肺病的专家,老头当年上的是国立江苏医学院,就是现在的南京医科大学,现在应该过九十了。他英文特别厉害,尤其是阅读,他从不看国内医学杂志,都是自己定的国外的杂志,那些杂志我试着看却看不懂,都是医学专业术语。他说当年他读书的时候上课都是英文,让我特别佩服。这老头文革时被斗的差点没自杀,把刀片藏在衬衫的领子里,为了他老婆孩子才没走绝路,不过他的二儿子因为他爸爸的牵连抑郁成疾得了精神病。这老头一提起文化大革命直摇头,说是他经历的最黑暗的年代。
你别替他说,让他自己交代。:)
 
凡事都是两面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故不感遗憾。:blowzy::p
听wiiwii要给您上刑吧,还有些不忍,可不给您上刑吧,您就总是这么虚伪,这么虚伪做什么?可恨!
 
那个年代,我也经历过,请看看楼上的转贴《卜移山对[FONT=&quot]“[/FONT]三年困难时期[FONT=&quot]”[/FONT]的回忆》,文章对此疑问有很好的阐明,情况也基本一致。而那些老纠缠于『三千万』者,非心怀叵测又是什么?探求真实也要实事求是呀。
中共讲求些事实求是,把数字公开了,不就行了。为什么不公开?还要您给他们摸屎。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