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2-10-07
- 消息
- 402,347
- 荣誉分数
- 76
- 声望点数
- 0
今天是侵权责任法正式实施的日子,这部法律将对公众在看病治疗、交通事故、校园损害、产品损害、网络诽谤、环境污染等方方面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精神赔偿”仅限于人身权益受损
法规检索: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了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的适用条件,即“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维权提示:被侵权人适用该条款时应当注意以下三点:一是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只能适用在人身权益损害上,即只包括侵害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身份权及相关权益,不包含财产权。
二是造成他人精神损害必须达到“严重”的程度才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轻微的精神损害原则上不能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三是精神损害诉讼请求不再“寄生”于其他侵权行为而捆绑提起诉讼,其可以独立成为侵权行为诉讼。既可以与其他侵权诉讼一并提出,要求合并赔偿,也可以单独提出,单独赔偿,但对于多项侵权诉讼请求并存的情况原则上仍应同时提出。此外,精神损害赔偿成为一种独立的赔偿形式,不再附属于死亡赔偿金或伤残赔偿金。
案例解析:小张与某旅行社签订了出境旅游服务合同,旅游时旅行社增加了大量旅游购物的行程,小张感到这趟出境旅游使他未获得旅行的快乐反而徒增很多烦恼,要求旅行社赔偿精神损失。因旅游服务合同权益属于财产权益,不属于人身权益,旅行社违反约定应当承担合同法上的违约责任,但给小张带来精神上的不悦并不能获得精神损害赔偿。此后,旅行社在未经小张同意的情况下将小张的照片用于广告宣传,此时小张则可以向该旅行社主张侵犯肖像权的精神损害赔偿。
损失难计算时按顺序确定赔偿额
法规检索:侵权责任法第二十条规定了人身损害的财产损失赔偿额确定规则,即“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财产损失的,按照被侵权人因此受到的损失赔偿;被侵权人的损失难以确定,侵权人因此获得利益的,按照其获得的利益赔偿;侵权人因此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被侵权人和侵权人就赔偿数额协商不一致,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赔偿数额。”
维权提示:被侵权人在遭受姓名权、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等人身权侵害后造成财产损失的,不少情况下损失赔偿额难以计算,此时赔偿额度的确定遵循“损失额优先、获益额其次、法院酌定额最后”的操作规则。但是,适用该规则应当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仅限于上述人身权益的损害,不适用于财产权损害的情形。
二是仅限于人身损害中的财产损害,不适用于人身损害中的精神损害,精神损害额度的确定规则不同于上述规则。
三是上述操作规则有先后顺序,只有在前一种确定方法不能适用的情况下才能适用后一种确定方法。
四是人民法院只能在穷尽前述方法,被侵权人和侵权人就赔偿数额仍不能协商一致的情况下,才能做出损失额酌定且该酌定具有法院职权性和终局性。
案例解析:小王是一个时装模特,某广告公司在未经其同意的情况下将其照片用于形象代言,小王向某广告公司主张侵害肖像权的财产损失,由于小王长期待岗,并未拍摄形象广告,因此某广告公司使用其肖像给其造成的具体经济损失难以确定,小王遂向法院起诉。法院综合考虑小王同行同时期的代言费情况、广告时间段及影响力等情况,最后酌定了侵害小王肖像权的经济损失额度。
“同命同价”只适用同一“群死”赔偿
法规检索:侵权责任法第十七条规定了死亡赔偿的特则,即“因同一侵权行为造成多人死亡的,可以以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
维权提示:该规定是被媒体称为“同命同价赔偿原则”的死亡赔偿条款,其充分考虑了生命权利平等,体现了对生命权利的最大尊重。但实际上,该规定只是针对“群死”事故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此种情形下的“同命同价赔偿原则”只是死亡赔偿的一种特殊规则,并非整个死亡赔偿领域均适用。
值得注意的是,该条适用有严格的限制,其一,只适用于“同一侵权行为”造成的“多人死亡”情形,通常是指交通事故、矿难事故、群体性事故等生产事故、意外事故造成“群死”的情形,其他情形的死亡赔偿不适用该规则。
其二,此时只考量损害的同一性因素和人数因素,其他的诸如城乡身份、收入高低、地区差异等均不在所虑,确实实现了“同命同价赔偿”。
其三、该条只是规定此情形“可以”而非“应当”以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可以”是有选择性的,并非法律上的强制性规定,具体是否适用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其四,该条只适用于多人死亡情形,不适用于多人残疾的情形。
案例解析:小江酒后驾车撞死了三名行人,另有两名重伤致残,其中被撞死的三名行人中一名是农民,两名是城市居民,撞伤的两名行人一名是农民,一名是城市居民。按照上述规则,撞死的三名行人可以不分城乡差异,一律按照同一标准进行等额死亡赔偿,而撞伤的两名行人则只能按照现行城乡二元标准分别计算伤残赔偿金。
“分期支付”赔偿方式更灵活变通
法规检索: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了赔偿支付方式的具体规则,即“损害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协商赔偿费用的支付方式。协商不一致的,赔偿费用应当一次性支付;一次性支付确有困难的,可以分期支付,但应当提供相应的担保。”
维权提示:分期支付赔偿方式是一次性赔偿方式的补充与变通,是对赔偿义务人与赔偿权利人利益保护的一种平衡,该条通过侵权责任法明确规定极具现实意义,但适用该规则应当注意以下几点:其一、损害赔偿支付方式是可以通过当事人协商确定的,并非无须征求双方意见一律强制一次性全部支付;其二、协商不成的情况下一次性全部支付是支付方式的原则;其三,分期支付是一次性全部支付原则的例外,只有在赔偿义务人充分证明其确实存在支付困难的情形下才能分期支付,且必须同时提供相应担保,可以是人的担保,也可以是物品抵押、质押等;其四,在赔偿义务人没有支付能力也没有提供担保的能力时,赔偿权利人在申请强制执行时,应当遵循有限执行原则,保证被执行人的基本生存权利。
案例解析:小李骑自行车上街买菜时撞倒了一位老太太致伤,法院判令小李承担赔偿责任,老太太要求小李一次性全部赔偿医药费、护理费、营养费等费用,但小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一次性支付该笔庞大的赔偿费用,遂与老太太协商达成一致,分期支付赔偿款。
遗弃宠物伤人 原主人要负责
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 张甍
侵权责任法对于动物致害也有明确规定,养猫养狗的市民一定要尽责,宠物出门要拴链、定期打预防针,别给自己和他人惹麻烦;大型犬、烈性犬、危险动物别在小区里养,伤了人全是主人的责任;宠物既然养了就别随便扔,要不然今后伤了人原主人依然要负责;带孩子去动物园别违反规定,不然伤了孩子还得自掏腰包。
侵权责任法将饲养动物损害责任单独列为一章,并分几类不同损害情形分别进行了规定。饲养一般动物致人损害,依据规定承担赔偿责任。但如果动物饲养人、管理人能证明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则不承担赔偿责任;如果能证明受害人存在重大过失,可以减轻动物饲养人、管理人的责任。
违反管理规定,未对动物采取安全措施致人损害,不论受害人是否有过错,动物的饲养人、管理人均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这种情况属于比第一种情形更为严格的责任,因为不对动物采取安全措施本身即存在重大过错。比如,许多狗主人不对其宠物狗系狗链,在此情况下,如果狗将他人咬伤的,则狗主人即应依据本条规定承担赔偿责任。
禁止饲养的烈性犬等危险动物致人损害,则不论受害人是否具有过错,动物饲养人、管理人均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这种情形同样属于较为严格的责任,因为饲养禁止饲养的、对他人人身安全具有威胁的动物本身即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存在重大过错,因而应当承担较为严格的责任。
动物园的动物致人损害的,如果动物园能够证明已经尽到管理职责,则不承担侵权责任。因此,如果去动物园参观,应当注意与动物保持距离,避免被动物致伤。因为动物园如果证明自己尽到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那受害人则得不到补偿。
侵权责任法特别提到,被遗弃、逃逸的动物在被遗弃、逃逸期间造成他人损害的,由原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承担侵权责任。现在,动物被主人遗弃或自行逃逸导致流浪动物的数量越来越多,在北京市流浪的猫猫狗狗就有百万之众,给城市管理带来一定麻烦,侵权责任法规定由流浪动物原饲养人、管理人承担侵权责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疑问 受害人举证尚有难点
不过,如何举证被遗弃或逃逸动物的原饲养人或管理人并不容易。1998年湖北,荆州市有一家养蛇企业因被洪水淹没,饲养的蛇被洪水冲走逃逸,数人被蛇咬伤,但是受害人在主张自己权利时却发生了困难,因为他们很难证明将其咬伤的蛇即该企业所饲养。
据了解,乌鲁木齐从2008年开始为宠物狗植入一种米粒大小的电子身份证,它记录有宠物狗的犬名、犬种、毛色、性别、养犬登记证号码以及犬主的姓名、所属区县、地址、电话、所属街道和派出所、疫苗注射日期及健康状况等,如果这种电子身份证能够普及,那么为走失或者流浪的狗狗找到主人就不难了。
“精神赔偿”仅限于人身权益受损
法规检索: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了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的适用条件,即“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维权提示:被侵权人适用该条款时应当注意以下三点:一是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只能适用在人身权益损害上,即只包括侵害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身份权及相关权益,不包含财产权。
二是造成他人精神损害必须达到“严重”的程度才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轻微的精神损害原则上不能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三是精神损害诉讼请求不再“寄生”于其他侵权行为而捆绑提起诉讼,其可以独立成为侵权行为诉讼。既可以与其他侵权诉讼一并提出,要求合并赔偿,也可以单独提出,单独赔偿,但对于多项侵权诉讼请求并存的情况原则上仍应同时提出。此外,精神损害赔偿成为一种独立的赔偿形式,不再附属于死亡赔偿金或伤残赔偿金。
案例解析:小张与某旅行社签订了出境旅游服务合同,旅游时旅行社增加了大量旅游购物的行程,小张感到这趟出境旅游使他未获得旅行的快乐反而徒增很多烦恼,要求旅行社赔偿精神损失。因旅游服务合同权益属于财产权益,不属于人身权益,旅行社违反约定应当承担合同法上的违约责任,但给小张带来精神上的不悦并不能获得精神损害赔偿。此后,旅行社在未经小张同意的情况下将小张的照片用于广告宣传,此时小张则可以向该旅行社主张侵犯肖像权的精神损害赔偿。
损失难计算时按顺序确定赔偿额
法规检索:侵权责任法第二十条规定了人身损害的财产损失赔偿额确定规则,即“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财产损失的,按照被侵权人因此受到的损失赔偿;被侵权人的损失难以确定,侵权人因此获得利益的,按照其获得的利益赔偿;侵权人因此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被侵权人和侵权人就赔偿数额协商不一致,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赔偿数额。”
维权提示:被侵权人在遭受姓名权、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等人身权侵害后造成财产损失的,不少情况下损失赔偿额难以计算,此时赔偿额度的确定遵循“损失额优先、获益额其次、法院酌定额最后”的操作规则。但是,适用该规则应当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仅限于上述人身权益的损害,不适用于财产权损害的情形。
二是仅限于人身损害中的财产损害,不适用于人身损害中的精神损害,精神损害额度的确定规则不同于上述规则。
三是上述操作规则有先后顺序,只有在前一种确定方法不能适用的情况下才能适用后一种确定方法。
四是人民法院只能在穷尽前述方法,被侵权人和侵权人就赔偿数额仍不能协商一致的情况下,才能做出损失额酌定且该酌定具有法院职权性和终局性。
案例解析:小王是一个时装模特,某广告公司在未经其同意的情况下将其照片用于形象代言,小王向某广告公司主张侵害肖像权的财产损失,由于小王长期待岗,并未拍摄形象广告,因此某广告公司使用其肖像给其造成的具体经济损失难以确定,小王遂向法院起诉。法院综合考虑小王同行同时期的代言费情况、广告时间段及影响力等情况,最后酌定了侵害小王肖像权的经济损失额度。
“同命同价”只适用同一“群死”赔偿
法规检索:侵权责任法第十七条规定了死亡赔偿的特则,即“因同一侵权行为造成多人死亡的,可以以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
维权提示:该规定是被媒体称为“同命同价赔偿原则”的死亡赔偿条款,其充分考虑了生命权利平等,体现了对生命权利的最大尊重。但实际上,该规定只是针对“群死”事故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此种情形下的“同命同价赔偿原则”只是死亡赔偿的一种特殊规则,并非整个死亡赔偿领域均适用。
值得注意的是,该条适用有严格的限制,其一,只适用于“同一侵权行为”造成的“多人死亡”情形,通常是指交通事故、矿难事故、群体性事故等生产事故、意外事故造成“群死”的情形,其他情形的死亡赔偿不适用该规则。
其二,此时只考量损害的同一性因素和人数因素,其他的诸如城乡身份、收入高低、地区差异等均不在所虑,确实实现了“同命同价赔偿”。
其三、该条只是规定此情形“可以”而非“应当”以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可以”是有选择性的,并非法律上的强制性规定,具体是否适用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其四,该条只适用于多人死亡情形,不适用于多人残疾的情形。
案例解析:小江酒后驾车撞死了三名行人,另有两名重伤致残,其中被撞死的三名行人中一名是农民,两名是城市居民,撞伤的两名行人一名是农民,一名是城市居民。按照上述规则,撞死的三名行人可以不分城乡差异,一律按照同一标准进行等额死亡赔偿,而撞伤的两名行人则只能按照现行城乡二元标准分别计算伤残赔偿金。
“分期支付”赔偿方式更灵活变通
法规检索: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了赔偿支付方式的具体规则,即“损害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协商赔偿费用的支付方式。协商不一致的,赔偿费用应当一次性支付;一次性支付确有困难的,可以分期支付,但应当提供相应的担保。”
维权提示:分期支付赔偿方式是一次性赔偿方式的补充与变通,是对赔偿义务人与赔偿权利人利益保护的一种平衡,该条通过侵权责任法明确规定极具现实意义,但适用该规则应当注意以下几点:其一、损害赔偿支付方式是可以通过当事人协商确定的,并非无须征求双方意见一律强制一次性全部支付;其二、协商不成的情况下一次性全部支付是支付方式的原则;其三,分期支付是一次性全部支付原则的例外,只有在赔偿义务人充分证明其确实存在支付困难的情形下才能分期支付,且必须同时提供相应担保,可以是人的担保,也可以是物品抵押、质押等;其四,在赔偿义务人没有支付能力也没有提供担保的能力时,赔偿权利人在申请强制执行时,应当遵循有限执行原则,保证被执行人的基本生存权利。
案例解析:小李骑自行车上街买菜时撞倒了一位老太太致伤,法院判令小李承担赔偿责任,老太太要求小李一次性全部赔偿医药费、护理费、营养费等费用,但小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一次性支付该笔庞大的赔偿费用,遂与老太太协商达成一致,分期支付赔偿款。
遗弃宠物伤人 原主人要负责
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 张甍
侵权责任法对于动物致害也有明确规定,养猫养狗的市民一定要尽责,宠物出门要拴链、定期打预防针,别给自己和他人惹麻烦;大型犬、烈性犬、危险动物别在小区里养,伤了人全是主人的责任;宠物既然养了就别随便扔,要不然今后伤了人原主人依然要负责;带孩子去动物园别违反规定,不然伤了孩子还得自掏腰包。
侵权责任法将饲养动物损害责任单独列为一章,并分几类不同损害情形分别进行了规定。饲养一般动物致人损害,依据规定承担赔偿责任。但如果动物饲养人、管理人能证明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则不承担赔偿责任;如果能证明受害人存在重大过失,可以减轻动物饲养人、管理人的责任。
违反管理规定,未对动物采取安全措施致人损害,不论受害人是否有过错,动物的饲养人、管理人均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这种情况属于比第一种情形更为严格的责任,因为不对动物采取安全措施本身即存在重大过错。比如,许多狗主人不对其宠物狗系狗链,在此情况下,如果狗将他人咬伤的,则狗主人即应依据本条规定承担赔偿责任。
禁止饲养的烈性犬等危险动物致人损害,则不论受害人是否具有过错,动物饲养人、管理人均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这种情形同样属于较为严格的责任,因为饲养禁止饲养的、对他人人身安全具有威胁的动物本身即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存在重大过错,因而应当承担较为严格的责任。
动物园的动物致人损害的,如果动物园能够证明已经尽到管理职责,则不承担侵权责任。因此,如果去动物园参观,应当注意与动物保持距离,避免被动物致伤。因为动物园如果证明自己尽到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那受害人则得不到补偿。
侵权责任法特别提到,被遗弃、逃逸的动物在被遗弃、逃逸期间造成他人损害的,由原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承担侵权责任。现在,动物被主人遗弃或自行逃逸导致流浪动物的数量越来越多,在北京市流浪的猫猫狗狗就有百万之众,给城市管理带来一定麻烦,侵权责任法规定由流浪动物原饲养人、管理人承担侵权责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疑问 受害人举证尚有难点
不过,如何举证被遗弃或逃逸动物的原饲养人或管理人并不容易。1998年湖北,荆州市有一家养蛇企业因被洪水淹没,饲养的蛇被洪水冲走逃逸,数人被蛇咬伤,但是受害人在主张自己权利时却发生了困难,因为他们很难证明将其咬伤的蛇即该企业所饲养。
据了解,乌鲁木齐从2008年开始为宠物狗植入一种米粒大小的电子身份证,它记录有宠物狗的犬名、犬种、毛色、性别、养犬登记证号码以及犬主的姓名、所属区县、地址、电话、所属街道和派出所、疫苗注射日期及健康状况等,如果这种电子身份证能够普及,那么为走失或者流浪的狗狗找到主人就不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