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2-10-07
- 消息
- 402,347
- 荣誉分数
- 76
- 声望点数
- 0
华语电影向来有改编文学作品的传统。今年做为银幕大爆发的一年,张艺谋、姜文、冯小刚、陈凯歌等大导演纷纷推出自己的影片,而这些电影背后无一不是倚靠着文学作品。
改编文学做为众多华语电影的起步,一般都会精挑经典,而出处无非源自古典文学、当代文学、网络文学等。正在拍摄制作的电影里,张艺谋和陈凯歌二人的新作《山楂树之恋》和《赵氏孤儿》,改编难度不小,能否成为合格的纯爱电影和有违现代精神的血统论,都将成为左右成败的关键;而王全安辗转到手的《白鹿原》,对于任何一位导演,史诗架构、农村背景和不能避免的性描写,可能意味着三座大山;出自香港导演之手的《倩女幽魂》和《牡丹亭》两部受瞩目之作,亦面临着各自题材上的困扰。而这些令人头疼的难题,恰恰也是这个时代出给他们的挑战:
1.网络经典:知青电影还是纯爱电影――《山楂树之恋》
张艺谋拍《山楂树之恋》令许多人意想不到 从《千里走单骑》开始,在商业片或大片之间“回归”一部文艺片,似乎已经成了张艺谋和张伟平组合的危机公关。作为《三枪拍案惊奇》与《金陵十三钗》之间消除大众信任危机的缓冲,改编超高人气的热门小说《山楂树之恋》,重走《我的父亲母亲》老路,似乎成了一个看似极为保险的选择。
题材优势
考虑到将来观看《山楂树之恋》的主体人群,它的最大消费意义绝非回望“革命时期的性压抑”,亦非伤痕或反思元素,而是“很纯情,很感人”(张艺谋语),即时下极受70后、80后追捧的纯爱电影类型。
所谓纯爱,往往与初恋划上等号,是经过伪装变形的“Virgin渴望”(不仅是处女,更包括处男)。究其根本,首先对大多数人而言,纯爱电影更多是一种“人生可以重来”的代入式虚幻体验,从而勾起各自对纯情美好过往的回忆,对复杂沉重现实的暂时逃避,其次是想像,即性爱初体验的回味式意淫。
一定程度上,《山楂树之恋》和传唱过一时的《小芳》同等性质,其时代特性往往会被年轻人剥离最终无视。心灵按摩也好,心灵SPA也罢,因为时空关系不得不反璞归真的《山楂树之恋》,脱离不了纯爱美学的范畴,它提供给正处于成家生子高峰期的70后和80后们的,是一次可尽情投入的集体“初恋cosplay”。
潜在危机
《山楂树之恋》成功的关键,在于张艺谋能否炮制一部符合70后80后观影习惯的合格纯爱电影,而非一部出色的知青电影。张艺谋到底会按照自己的知青情结还是日韩电影的俗套模式处理《山楂树之恋》,相当值得疑虑。自《英雄》起,张艺谋近年来看似迎合大众,实则一直严格按照自己非常重口味的人生观与审美观来处理题材。
张艺谋之前受认可的成功之作,基本无法摆脱对名家名作的依赖,但改编自《雷雨》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和改编自美国独立电影《血迷宫》的《三枪拍案惊奇》,不再复成功模式,遭受到铺天盖地的恶评,而《山楂树之恋》注定会像《三枪拍案惊奇》一样引发争议,电影还未上映,除了对静秋扮演者的一再置疑,小说作者和小说死忠派也已经对张艺谋和他的编剧团队发起炮轰,因为他们把静秋和老三的三次接吻压缩到了一次。或许,张艺谋或他的编剧团队具有更深的处女情结,因为最有隐蔽性也是最终极的色情,就是留下无限的想像空间。
然而更能掀起城中话题者,则是张艺谋对《山楂树之恋》的尊重程度在原作者艾米眼中似乎大打折扣――2010年4月,当这厢张艺谋正紧锣密鼓地赶拍影片时,那厢艾米却花了一上午的时间去更新博客,以极其愤怒的口气宣泄对电影版肆意改编原著的不满,继而又将矛头指向了编剧顾小白,甚至放言“《山楂树之恋》会拍成《我的父亲母亲》”,总之老谋子虽一路闭关消息直至杀青,却始终难敌外头的口诛笔伐,看来《山楂树之恋》日后的宣传上映还将在唇枪舌剑中起伏跌宕。
2.古典传记:血统论幽灵――《赵氏孤儿》
陈凯歌借《赵氏孤儿》再次杀回远古历史 《梅兰芳》为因《无级》颜面尽失的陈凯歌多少挽回了些声誉,而探讨生死大义、透着厚重历史感的《赵氏孤儿》似乎继续了其人文大导演的本色,但陈凯歌直言《赵氏孤儿》并非只是一部古装历史片。果真如此吗?
题材优势
在陈凯歌看来,《赵氏孤儿》“应该是充满男儿的血性,激情四射的复仇故事”,当然,我们并不怀疑他炮制扣人心弦的情节剧的能力,《梅兰芳》的前1/3恢复了部分人对陈凯歌的期待,而且就其选择《赵氏孤儿》来看,亦透露陈凯歌着海外市场的计算:作为第一个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尤其法国著名文学家伏尔泰于1775年翻译成《中国孤儿》后,《赵氏孤儿》在欧美拥有一定知名度,而向来在对陈凯歌推崇备至的日本,也在一直不断重拍为亡主复仇的《忠臣藏》。
不过,从上映时间来看,凭《霸王别姬》获得戛纳金棕榈从此有了“电影世界冠军”情结的陈凯歌,已经放弃了对三大电影节的追逐,因此无论是这一点还是对黄晓明、海清等演员的选择,《赵氏孤儿》更注重的,将是最大限度的商业成功。
潜在危机
当《赵氏孤儿》在象山拍摄时,记者问葛优:“程婴为救孤献出亲生儿子,如果遇到同样的问题,你也会像他一样吗?”葛优当场面露难色,含糊道:“我尽量吧”。
“你也会像他一样吗?”恰恰是这个时代对《赵氏孤儿》最大的疑问,这比主人公后人的掣肘或许更为致命。
程婴、公孙杵臼舍身救孤,在以血统来确立统治的春秋乃至封建时代,可以被定为大义而受到歌颂,但在现代,却未必有感性与理性说服力。在讲求个人能力和相互流动的当前中国阶层社会,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英雄不问出处”,符合血统精英论的救孤,把一切寄托于一个未知的婴儿身上,不啻是一种令现代人难以理解接受的扭曲价值观,它所能迎合讨好的人群,或许是一目了然的。尽管陈凯歌把程婴的身份从赵氏门客改成了无意中介入赵氏灭门惨案的布衣大夫,而且不排解其它进一步的改编,但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赶走血统论阴影。
向来以精英自居自恋的陈凯歌,会通过《赵氏孤儿》开一次历史倒车,还是借古讽今来一次时代性改写,值得拭目以待。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img>
</img>
改编文学做为众多华语电影的起步,一般都会精挑经典,而出处无非源自古典文学、当代文学、网络文学等。正在拍摄制作的电影里,张艺谋和陈凯歌二人的新作《山楂树之恋》和《赵氏孤儿》,改编难度不小,能否成为合格的纯爱电影和有违现代精神的血统论,都将成为左右成败的关键;而王全安辗转到手的《白鹿原》,对于任何一位导演,史诗架构、农村背景和不能避免的性描写,可能意味着三座大山;出自香港导演之手的《倩女幽魂》和《牡丹亭》两部受瞩目之作,亦面临着各自题材上的困扰。而这些令人头疼的难题,恰恰也是这个时代出给他们的挑战:
1.网络经典:知青电影还是纯爱电影――《山楂树之恋》

题材优势
考虑到将来观看《山楂树之恋》的主体人群,它的最大消费意义绝非回望“革命时期的性压抑”,亦非伤痕或反思元素,而是“很纯情,很感人”(张艺谋语),即时下极受70后、80后追捧的纯爱电影类型。
所谓纯爱,往往与初恋划上等号,是经过伪装变形的“Virgin渴望”(不仅是处女,更包括处男)。究其根本,首先对大多数人而言,纯爱电影更多是一种“人生可以重来”的代入式虚幻体验,从而勾起各自对纯情美好过往的回忆,对复杂沉重现实的暂时逃避,其次是想像,即性爱初体验的回味式意淫。
一定程度上,《山楂树之恋》和传唱过一时的《小芳》同等性质,其时代特性往往会被年轻人剥离最终无视。心灵按摩也好,心灵SPA也罢,因为时空关系不得不反璞归真的《山楂树之恋》,脱离不了纯爱美学的范畴,它提供给正处于成家生子高峰期的70后和80后们的,是一次可尽情投入的集体“初恋cosplay”。
潜在危机
《山楂树之恋》成功的关键,在于张艺谋能否炮制一部符合70后80后观影习惯的合格纯爱电影,而非一部出色的知青电影。张艺谋到底会按照自己的知青情结还是日韩电影的俗套模式处理《山楂树之恋》,相当值得疑虑。自《英雄》起,张艺谋近年来看似迎合大众,实则一直严格按照自己非常重口味的人生观与审美观来处理题材。
张艺谋之前受认可的成功之作,基本无法摆脱对名家名作的依赖,但改编自《雷雨》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和改编自美国独立电影《血迷宫》的《三枪拍案惊奇》,不再复成功模式,遭受到铺天盖地的恶评,而《山楂树之恋》注定会像《三枪拍案惊奇》一样引发争议,电影还未上映,除了对静秋扮演者的一再置疑,小说作者和小说死忠派也已经对张艺谋和他的编剧团队发起炮轰,因为他们把静秋和老三的三次接吻压缩到了一次。或许,张艺谋或他的编剧团队具有更深的处女情结,因为最有隐蔽性也是最终极的色情,就是留下无限的想像空间。
然而更能掀起城中话题者,则是张艺谋对《山楂树之恋》的尊重程度在原作者艾米眼中似乎大打折扣――2010年4月,当这厢张艺谋正紧锣密鼓地赶拍影片时,那厢艾米却花了一上午的时间去更新博客,以极其愤怒的口气宣泄对电影版肆意改编原著的不满,继而又将矛头指向了编剧顾小白,甚至放言“《山楂树之恋》会拍成《我的父亲母亲》”,总之老谋子虽一路闭关消息直至杀青,却始终难敌外头的口诛笔伐,看来《山楂树之恋》日后的宣传上映还将在唇枪舌剑中起伏跌宕。
2.古典传记:血统论幽灵――《赵氏孤儿》

题材优势
在陈凯歌看来,《赵氏孤儿》“应该是充满男儿的血性,激情四射的复仇故事”,当然,我们并不怀疑他炮制扣人心弦的情节剧的能力,《梅兰芳》的前1/3恢复了部分人对陈凯歌的期待,而且就其选择《赵氏孤儿》来看,亦透露陈凯歌着海外市场的计算:作为第一个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尤其法国著名文学家伏尔泰于1775年翻译成《中国孤儿》后,《赵氏孤儿》在欧美拥有一定知名度,而向来在对陈凯歌推崇备至的日本,也在一直不断重拍为亡主复仇的《忠臣藏》。
不过,从上映时间来看,凭《霸王别姬》获得戛纳金棕榈从此有了“电影世界冠军”情结的陈凯歌,已经放弃了对三大电影节的追逐,因此无论是这一点还是对黄晓明、海清等演员的选择,《赵氏孤儿》更注重的,将是最大限度的商业成功。
潜在危机
当《赵氏孤儿》在象山拍摄时,记者问葛优:“程婴为救孤献出亲生儿子,如果遇到同样的问题,你也会像他一样吗?”葛优当场面露难色,含糊道:“我尽量吧”。
“你也会像他一样吗?”恰恰是这个时代对《赵氏孤儿》最大的疑问,这比主人公后人的掣肘或许更为致命。
程婴、公孙杵臼舍身救孤,在以血统来确立统治的春秋乃至封建时代,可以被定为大义而受到歌颂,但在现代,却未必有感性与理性说服力。在讲求个人能力和相互流动的当前中国阶层社会,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英雄不问出处”,符合血统精英论的救孤,把一切寄托于一个未知的婴儿身上,不啻是一种令现代人难以理解接受的扭曲价值观,它所能迎合讨好的人群,或许是一目了然的。尽管陈凯歌把程婴的身份从赵氏门客改成了无意中介入赵氏灭门惨案的布衣大夫,而且不排解其它进一步的改编,但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赶走血统论阴影。
向来以精英自居自恋的陈凯歌,会通过《赵氏孤儿》开一次历史倒车,还是借古讽今来一次时代性改写,值得拭目以待。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