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一棵叫做冯小刚的树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guest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guest

Moderator
管理成员
注册
2002-10-07
消息
402,360
荣誉分数
76
声望点数
0
20100716203539479a6.jpg

冯小刚在片场。
网易娱乐7月16日报道(三联生活周刊/供稿) 冯小刚曾经对自己有诗意的描述:“我就像一棵小树,选择了栽在大山间,那里有阳光可以照耀我。总有一天,小树也会长成大树。那时,我也会有自己的影子。”
“那是《甲方乙方》试放的时候,――就在这座楼的三楼对面放。”新影联的副总经理高军告诉本刊记者,“片子拍好了试映的时候,声画不对位,他放声大哭,哭得眼泪鼻涕都下来了。”
那时高军觉得冯小刚过于“较真儿”了:“一般导演没有较真儿到这个程度的,放不好从头调呗。”
过于“较真儿”的背后,是冯小刚当时面对的压力――“那么多影院老板,院线老板等着看片子,着急啊他……前面都没拿钱,零片酬。只拿票房收入的分账。”高军说。
问高军:“那他怎么就肯接受这样的条件呢?”
“紫禁城当时是多有品牌的公司,又有院线,新影联,通力打造中国第一部贺岁片。他知道这个事的意义有多重大,肯定知道。”
那一年,冯小刚39岁。对于一个40岁的男人来说,这样的机会,是第一个,也许一不当心,就会成为最后一个。
1994到1997年,冯小刚这3年不算特别顺当,有点“点儿背”。一连三部作品:《月亮背面》、《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我是你爸爸》均未通过审查。他和王朔一起创办的好梦公司血本无归。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时的投资人都躲得远远的。”
1996年3月21日,冯小刚的新电影《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在北京开机,10天后电影局给了严厉的审查意见,电影停机。当夜,冯小刚大醉,第二天醒来,脑袋右侧露出一块拇指大小的头皮,民间俗称“鬼剃头”。
大环境并不乐观: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中影公司在电影发行上连年亏损,1988年有45%的影片发行不足60个拷贝;国内几个著名的电影制片厂中,曾经作为龙头企业的北京电影制片厂从这一年开始第一次出现亏损;上海电影制片厂两年后开始借贷,负债达2005万元;西安电影制片厂也早已开始以借贷度日,借贷额超过2000万元。进入90年代,国产电影的不景气丝毫不见好转。1993年,国产影片的生产减产一半,观众不足从前的1/3。电影《甲方乙方》中虚构的一台“演员没有戏演,导演、道具、编剧赋闲在家待业”的背景正是当时中国电影业的真实面貌。
这样的背景下,第一部本土贺岁片是张和平和韩三平集中力量精心策划的产物,它的用途很明确:救市、突围――可冯小刚也不是唯一的选择。高军回忆说:“不是光找的他。也考虑过比如说像赵宝刚、尤小刚、郑晓龙,当时就是想在成熟的电视剧导演里选一个。”
这里面,有对势力对比的考量:“已经成名的张艺谋、陈凯歌?不可能。因为你的市场理念强加给他们是不可能的。而加给冯小刚当时是可以的。”
那时的冯小刚,在高军的眼中并不强势,即使外形上也是如此。“夏天没人见过他穿短裤,我们运动什么的都穿短裤,没人见过他穿短裤,大腿根那才这么细。”高军回忆说,“我们就问过他夏天这么热,你不穿短裤?他说:不穿,不好看,就跟裤子外面插两根棍似的。”
“凯歌也好,张艺谋也好,都是科班出身,而且凯歌还是世家,所以他们有一种电影贵族的优越感。小刚没有。小刚在当年反而是有一些自卑感的。”高军说。
“贺岁片实际上当时有三大指标,第一是必须给这个档期量身定做。第二是一定要喜剧的,第三是要有知名度高、有名气的演员,明星大腕云集。”
高军说,当年如果《甲方乙方》没有出来,中国贺岁档探索至少要晚5年。从时间上看,5年后的2002年,《英雄》占据了贺岁档,单片创下2.5亿元票房,真正呈现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潜力,以至于高军把中国的贺岁片分为两个阶段,2002年之前,2002年之后。2002年之前,冯小刚用一部《没完没了》就扫荡了贺岁市场,一部电影的票房超过其他小片的总和。2002年之后,大家忽然发现了,拍大片,才能挣大钱。
“喜剧片在中国市场为什么容易成功?是因为成本相对比较低。喜剧片是最省钱的题材,最费钱的电影是灾难片、科幻片。”高军说。
“现在看来,我们选冯小刚是选对了。因为冯小刚在喜剧路上走的的确是很远。”高军说。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郝建说,冯小刚喜剧电影的成功是“平民英雄话语狂欢”的成功,也是小人物故事的成功。观众喜欢看他的电影中以葛优为代表塑造的一群“周旋于是非的智慧,平衡于上下的韬略,提防明枪暗箭的辛苦,承受浅薄误解的委屈”的小人物。
那些小人物的形象,某种程度上代表着的冯小刚自己平民出身的一面。
《甲方乙方》赢得了票房成功,但并不招学院派评论家待见。评论家曾认为,这部电影毫无电影语言可言,不过是小品式段落的集合。对此,郝建认为,这是因为当时冯小刚的喜剧片并不在当时的话语系统内:“1993年、1994年的时候,评论家的目光还集中在《蓝风筝》、《霸王别姬》上。90年代初的艺术评论承袭的是80年代思想解放后艺术要传递艺术家的思考。”
“当时的商业话语还没那么强。”郝建说。
《没完没了》后,冯小刚成为华谊的签约导演,原因至少有三重。一重是张和平离开了紫禁城影业。另一重是他的出身影响了他的去处,比如,他注定是不能留在北影厂的。然而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广告人出身的王中军和王中磊借着冯小刚电影进行的本土制片的商业化探索走在了当时其他国内公司的前头。
华谊的商业化探索是从在冯小刚电影里植入广告和拉赞助起步,刚开始很生硬,徐帆就曾在电影里大喊:“欧陆经典,欧陆经典啊。”葛优在《没完没了》里的那辆车被漆得像花瓜似的,仔细一看是各种投资赞助方的企业LOGO。《大腕》里葬礼拉赞助的那段,某种程度上,也是冯小刚忍不住了,讽刺了一下。到2004年的《天下无贼》里,这种广告植入已经相当顺溜了。那时,70%到80%的投资,都是通过广告回收的。
最直接的刺激来自金钱。
“那边开了很优厚的条件,一年400万元。小刚给我们实际上是打个招呼――400万元我拿不拿?我要不去吧,钱就没有了。这边看能给我什么。一看给不了,这边也同意,就过去了。”高军说。
对金钱的态度,冯小刚很坦然,他并不否认自己对钱有欲望。2008年因为《集结号》采访他时,他很坦然地提到他早期家里并不富裕,很紧张,他不否认“名”和“利”曾是他早期拍电影的重要动力来源。

早期他做电影时的状态,高军形容为:“他有一种创作激情,源动力。他当时要拍《甲方乙方》的时候,其实他已经连续几次都作品中途夭折,或者停机啊什么的。一般的导演要是经受这样的打击就一蹶不振了。可他不服输。小刚导演当时是拼命要冒这个尖,像那种大石头下面压一个小苗啊,压着出不来,拼命从旁边钻也要钻出来。”
可以说,在冯小刚身上,有中国平民阶层的一切特点:既重感情,讲义气,追求机会公平,也有着实用和精明的处世态度。
在王朔、叶京等“大院子弟”的眼中,这些特点是可讽刺的。
(本文来源:网易娱乐 作者:马戎戎)
arc_icon.gif
</img>
</img>
TDHFgxMXRVs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