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维基泄密”看美国新闻自由zt

忘于江湖

新手上路
VIP
注册
2008-07-09
消息
783
荣誉分数
17
声望点数
28
<CITE>转载</CITE>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34ba900100lran.html


[FONT=楷体_GB2312,楷体]<WBR><WBR><WBR>近日,有一个叫做维基泄密(Wikileaks)的网站日益受到关注,这个网站于西历2006年创办,创始者是一个澳大利亚人,名叫朱利安-阿桑奇(Julian Assange),现年39岁。美国政府多次要求澳大利亚政府对阿桑奇进行监视,但被澳大利亚政府拒绝。美国便于今年6月决定由自己追捕这个危险人物。这种行为对于美国来说不算什么,奥巴马上台后,于今年4月亲自下令暗杀一个名叫安瓦尔-奥拉基的美国公民,理由是这个美国公民涉嫌搞恐怖活动。人们常说美国是法制社会,法制社会里对于某个公民是否犯罪、如何处罚,应该由法院说了算,而奥巴马不管这一套,命令“美国锦衣卫”将奥拉基暗杀了事,哪怕他不在美国。奥巴马让“美国锦衣卫”直接代替了法院的工作,不知道在美奴那里,这还算不算“法制社会”。因此,美国政府要追捕阿桑奇也就很正常。那么,阿桑奇的“维基泄密”网站究竟干了什么,让美国政府对他大动肝火?[/FONT]
[FONT=楷体_GB2312,楷体]<WBR><WBR><WBR>“维基泄密”网站自创办以来,公布了一系列美国的国家机密,例如“911”事件中未曾公开的信息,五角大楼的机密文件,关塔那摩美军海外监狱的详细情况,等等。“维基泄密”公布的内容也不仅仅局限于美国。然而,“维基泄密”最近一下子公布了九万多页美军机密文件,再次引起世人关注。其中还有视频文件显示,美军在阿富汗随意射杀外国记者(路透社)和平民。美国政府当然对此极为头疼,除了继续追捕阿桑奇外,美国政府还要调查阿桑奇的信息来源,也就是那些把机密文件透露给阿桑奇的人。此前,美国政府已经逮捕了一个名叫曼宁(Bradley Manning)的美国大兵,指控他为“维基泄密”担任线人。一旦指控罪名成立,曼宁可能要被判处52年的监禁。但阿桑奇否认曼宁是他的线人,甚至要为曼宁请律师做辩护。[/FONT]
[FONT=楷体_GB2312,楷体]<WBR><WBR><WBR>“维基泄密”网站有一些核心成员,在世界各地共有几百名兼职的工作人员,但这个网站所有的成员,只有阿桑奇一人公开了身份。而且,阿桑奇以在全球不断搬家而著称,美国政府对其发出追捕令后(不清楚是否也包含直接暗杀),“维基泄密”网站贴出祈祷:“阿桑奇,你一定要安全地活着”。事实上,互联网上关于阿桑奇的资料也极为有限。更有意思的是,阿桑奇和“维基泄密”从事这项工作,并不是为了钱,就连涉嫌给“维基泄密”做线人的曼宁也承认,他也不是为了钱,而只是为了“披露真相”。中国国内一些媒体在报道阿桑奇的时候,也常常只把阿桑奇定位成一名电脑黑客,似乎他是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巨大隐患,而不敢正面肯定阿桑奇冒着生命危险、揭露真相的努力是否值得称道,是否属于“新闻自由”、“言论自由”。就好比曼宁将要面对的刑期,如果按照法律,他是要被判刑。但是,他提供的关于美军草菅人命的证据是真实的吗?美国法律难道应该惩罚一个揭露杀人犯的举动,而保护杀人犯的行为不被揭露?[/FONT]
[FONT=楷体_GB2312,楷体]<WBR><WBR><WBR>“维基泄密”在今天的出现,有着较长的历史渊源,它也是对美国“新闻自由”、“言论自由”招牌的一个嘲讽和打击。美国历史上,最失败的战争就是越南战争,美国人总结越南战争失败的原因,其中之一便是认为,越战败于媒体。由于媒体当时大量报道了美军在越南残暴的杀人行为,引起美国国内和全世界的反感,反战情绪高涨,美国不得不灰溜溜地离开越南,一无所获。因此,越战之后,美国调整了对于新闻媒体的政策。当今美国最著名的新闻媒体之一CNN,就是诞生于第一次海湾战争。从那时起,只有配合宣传美国军事行动的媒体,才有可能得到美国政府的支持。关于战争的信息被美国政府大量过滤,不利于美国政府的消息,大都被淹没。CNN这种具有明显倾向性并且迅速获得好处的做法,也引起了同行的竞争,其典型就是默多克旗下的福克斯。[/FONT]
[FONT=楷体_GB2312,楷体]<WBR><WBR><WBR>第二次海湾战争时,福克斯比CNN更CNN,公开宣称“我们不仅是记者,我们更是美国人”,他们不再以客观中立的方式称“美军”,而是在报道中公开称呼“我们的士兵”,“我们的海军陆战队”等。老牌媒体英国BBC的董事长格里戈-代克(Greg Dyke)对此评论说:“我对美国传媒在报道这次战争中采取的‘一边倒’的立场感到震惊,如果伊拉克(战争)能证明什么,那就是BBC无法(像美国传媒一样)将爱国主义和新闻混为一谈,完全不讲新闻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但这在美国发生了,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将彻底破坏美国电子传媒的声誉”。福克斯的这种倾向连它的对手CNN都看不下去。CNN的创始人特纳(Ted Turner)评论说:“福克斯新闻在报道战争时采用超级爱国主义(Super Patriotism),是在误导美国观众。”美国的一些研究机构指出,在福克斯极具倾向性宣传的影响下,美国公众对于伊拉克战争的一些关键问题,都有严重的错误理解。例如,大多数美国人相信萨达姆与“911”有关(其实没关);很多美国人至今依然相信,美军已经在伊拉克找到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于美国没有获得联合国的支持便对伊拉克开战,很多美国人根本不知道,反而以为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支持美国打伊拉克,等等。[/FONT]
[FONT=楷体_GB2312,楷体]<WBR><WBR><WBR>然而,福克斯曾经与美国政府穿一条连裆裤,能保证它成为美国政府的心腹吗?奥巴马上台后,去年,白宫居然与福克斯电视台展开了一场大战。白宫发言人拉姆-伊曼纽尔说福克斯“表现得不像一个新闻机构”,白宫通讯联络办公室主任安妮塔-邓恩说:福克斯电视台“对奥巴马和白宫发动战争……,我们没必要仍假装认为这是合法新闻机构的行为”,“我们将用待敌之道对待他们”。曾经与美国政府亲密无间的福克斯,为何会成为奥巴马的“敌对”目标?邓恩的另一番话,说出了原委。邓恩说:福克斯电视台“以新闻伪装观点”,扮演着共和党“调查或传播工具的角色”。邓恩还说道:他们(福克斯)不是一家真正新闻台……不仅是他们的评论员,也包括许多新闻节目。那不是真正的新闻,而是在推行某一观点。也就是说福克斯站在了奥巴马的政治对手共和党一边。那么,如果说福克斯是因为太具政治倾向性而遭到奥巴马政府的指责,奥巴马政府自己是否就是要求媒体回到“客观公正”的立场呢?[/FONT]
[FONT=楷体_GB2312,楷体]<WBR><WBR><WBR>今年4月,美国《纽约时报》的记者詹姆斯-里森因为揭露了“美国锦衣卫”CIA在伊朗核问题上的一些内幕,接到了美国法院的传票。里森曾经因为揭露美国政府窃听本国公民通讯而获得普利策奖。而里森这次被美国司法部长亲自批准起诉,与同一时期一位美国情报部门前高官被起诉一样,都是因为向媒体泄露了所谓机密信息。的确,每个国家都有“机密法”,但是,当“机密”是被用来掩盖罪行的时候,这种机密就已经变味了,它就变成了专制的工具。因此,从“维基泄密”到被美国政府起诉的记者、前高官、美国大兵,包括此前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囚事件的曝光等,此类人物层出不穷,说明美国的政策即便在本国也日益不得人心。今年6月,美国资深女记者海伦-托马斯因发表批评以色列的言论,与美国政策不符,受到白宫发言人的点名批评,白宫记者协会也发表声明对她进行了谴责。海伦曾经是白宫记者协会的主席,她先后面对过10位美国总统,白宫新闻发布厅第一排记者席上正中间的位置上有她的名字,永远为她留着。而就在奥巴马政府时期,海伦因为说了与美国政府不配合的话,被要求立即退休。[/FONT]
[FONT=楷体_GB2312,楷体]<WBR><WBR><WBR>一个简单的历史回顾使我们看到,美国的新闻媒体早已丧失了“客观公正”的立场。从奥巴马政府对于媒体的态度来看,他也不是要求媒体回到“客观公正”的立场,而是要求媒体为自己说话,不能为自己的反对意见说话。尤其是当大资本能够实现对媒体的垄断时,媒体在美国早已成为各个利益集团自己的传声筒。媒体之间的对立和攻讦,不过是争相为利益集团服务的政治表态。而“维基泄密”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出现的,它的创始人以及大批秘密的合作者、信息提供者,都说明美国的“新闻自由”已经名存实亡,人们不得不以这种冒着生命危险的方式来获得真相。可笑的是,今年5月,奥巴马还签署了一份“新闻自由法案”,表示美国对于“压制言论”的其他国家将实施惩罚,但是,美国自己又是怎么做的?由“美国锦衣卫”CIA出资的“美国之音”长期被当做“新闻自由”的典型在世界各地广播,但是,在美国国内,收听“美国之音”却是非法的。“维基泄密”这次曝光的资料也显示,美国在阿富汗的士兵明明知道对方是路透社的记者和平民在一起,也公然向他们开枪射击。美国这种“贼喊做贼”的游戏,还能蒙骗人们多久?[/FONT]
<WBR>
<WBR>
 
没错,还是中国共产党政府好,光明磊落地控制着新闻,要杀谁就杀谁。哪像美帝还要搞暗杀。美帝太虚伪,不过是只纸老虎。
 
"今年6月,美国资深女记者海伦-托马斯因发表批评以色列的言论,与美国政策不符,受到白宫发言人的点名批评,白宫记者协会也发表声明对她进行了谴责。海伦曾经是白宫记者协会的主席,她先后面对过10位美国总统,白宫新闻发布厅第一排记者席上正中间的位置上有她的名字,永远为她留着。而就在奥巴马政府时期,海伦因为说了与美国政府不配合的话,被要求立即退休。"


其他咱不太清楚,这个黎巴嫩移民的后裔海伦-托马斯只是发表批评以色列的言论,与美国政策不符吗? 前一阵这事情搞蛮大的."以色列人应滚出巴勒斯坦⋯⋯回到波兰、德国、美国或其他任何地方。”她好象是这样讲的.:)
 
"今年6月,美国资深女记者海伦-托马斯因发表批评以色列的言论,与美国政策不符,受到白宫发言人的点名批评,白宫记者协会也发表声明对她进行了谴责。海伦曾经是白宫记者协会的主席,她先后面对过10位美国总统,白宫新闻发布厅第一排记者席上正中间的位置上有她的名字,永远为她留着。而就在奥巴马政府时期,海伦因为说了与美国政府不配合的话,被要求立即退休。"


其他咱不太清楚,这个黎巴嫩移民的后裔海伦-托马斯只是发表批评以色列的言论,与美国政策不符吗? 前一阵这事情搞蛮大的."以色列人应滚出巴勒斯坦⋯⋯回到波兰、德国、美国或其他任何地方。”她好象是这样讲的.:)

如果有什么记者要求加拿大中国人滚回中国去,我立即call警察局,要求把这个记者以种族仇恨抓起来。
 
"第二次海湾战争时,福克斯比CNN更CNN,公开宣称“我们不仅是记者,我们更是美国人”,他们不再以客观中立的方式称“美军”,而是在报道中公开称呼“我们的士兵”,“我们的海军陆战队”等。"

这也很搞笑,对FOX来讲难道不是“我们的士兵”,“我们的海军陆战队”?
这如果有问题.这牛B作者接下来可能要挑战CCTV了,以后要叫中国军队,不要用人民的子弟兵:D:D:D
 
<cite></cite>
[FONT=楷体_GB2312,楷体]<wbr><wbr><wbr>“维基泄密”网站自创办以来,公布了一系列美国的国家机密[/FONT][FONT=楷体_GB2312,楷体],例如“911”事件中未曾公开的信息,五角大楼的机密文件,关塔那摩美军海外监狱的详细情况,等 等。[/FONT]
<wbr>
<wbr>

作者难道要鼓励人们公布红朝的[FONT=楷体_GB2312,楷体]机密文件,而不承担法律责任?[/FONT]
 
作者难道要鼓励人们公布红朝的[FONT=楷体_GB2312,楷体]机密文件,而不承担法律责任?[/FONT]
快举报他:D:D:D
反革命煽动罪啊.

这老师,哎,其实喜欢或者仇恨美国或者西方国家或者制度都正常.可是他水平实在太低了点.
 
这事件也能胡扯到新闻自由上去,莫名其妙。
 
[media]http://clubpic3.chinaren.com/uploadfile/201006/748/yVknLIVl.jpg[/media]
 
<cite>转载</cite>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34ba900100lran.html

...
[FONT=楷体_GB2312,楷体]<wbr><wbr><wbr>一个简单的历史回顾使我们看到,美国的新闻媒体早已丧失了“客观公正”的立场。从奥巴马政府对于媒体的态度来看,他也不是要求媒体回到“客观公正”的立场,而是要求媒体为自己说话,不能为自己的反对意见说话。尤其是当大资本能够实现对媒体的垄断时,媒体在美国早已成为各个利益集团自己的传声筒。媒体之间的对立和攻讦,不过是争相为利益集团服务的政治表态。而“维基泄密”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出现的,它的创始人以及大批秘密的合作者、信息提供者,都说明美国的“新闻自由”已经名存实亡,人们不得不以这种冒着生命危险的方式来获得真相。可笑的是,今年5月,奥巴马还签署了一份“新闻自由法案”,表示美国对于“压制言论”的其他国家将实施惩罚,但是,美国自己又是怎么做的?由“美国锦衣卫”CIA出资的“美国之音”长期被当做“新闻自由”的典型在世界各地广播,但是,在美国国内,收听“美国之音”却是非法的。“维基泄密”这次曝光的资料也显示,美国在阿富汗的士兵明明知道对方是路透社的记者和平民在一起,也公然向他们开枪射击。美国这种“贼喊做贼”的游戏,还能蒙骗人们多久?[/FONT]
<wbr>
<wbr>

:cool::cool::cool:
 
日本普及过滤软件 确保未成年人上网安全

色情、暴力等类信息是互联网上存在的主要不良内容。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有上网条件的地点都可能访问含有不良信息的网站。特别是未成年人接触互联网的形式和时间多种多样,监护人无法做到每时每刻的监督,因此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未成年人上网安全成为各国的共识。日本在保护未成年人上网安全方面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
  有数据表明,2008年日本涉及网络犯罪的案件中,传播儿童色情物品案件254件,违反青少年保护条例有437件,同比增长90%。正是基于这种背景,日本政府2009年颁布实施了《保证青年少安全安心上网环境的整顿法》(又称《不良网站对策法》)。该法对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行业管理协会、电信服务商、过滤软件开发商、网络内容服务商、民间团体和未成年人监护人等在保障青少年安全安心上网方面的义务作出了详细规定,并要求推广和不断升级过滤软件,以确保青少年的上网安全。
  《保证青年少安全安心上网环境的整顿法》要求,“在内阁府设置青少年不良网络信息对策及环境整顿促进会”,作为推动青少年安全安心上网的主管机构,负责制定“保证青少年能够安全安心上网的基本计划”,其中包括提高不良信息过滤软件性能及普及率的相关对策。该法还支持民间组织成立“促进过滤机构”,对不良信息过滤软件和过滤服务进行调查研究,对过滤软件和过滤服务进行普及和推广,推进过滤软件的技术开发,并要求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尽可能向从事相关事业的民间团体或企业提供必要的援助。
  世界最大电信服务商——日本的NTT DOCOMO公司已根据这一法律推出手机上网连接受限服务条款,自动为未成年人提供上网过滤服务。
  除《保证青年少安全安心上网环境的整顿法》外,日本还加强实施了《交友类网站限制法》,规定利用交友类网站发布“希望援助交际”类的信息,可判处100万日元以下罚款。同时,交友类网站在做广告时要明示禁止儿童利用,网站也有义务传达儿童不得使用的信息,并采取措施确认使用者不是儿童。家长作为监护人,必须懂得如何使用过滤软件过滤儿童不宜的内容,并和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
  此外,日本各级警察部门还公布了举报电话,并实施“网络巡逻”。警局职员在受警方委托的团体协助下,监控网站及论坛上危害未成年人的不良信息,一旦发现,警方可要求网络服务供应商或论坛管理者立即予以删除。

http://news.21cn.com/world/guojisaomiao/2010/07/30/7701960.shtml
<!-- google_ad_section_end(name=content) -->
 
美媒:谷歌与美国中情局联手监控互联网

<!-- google_ad_section_end(name=title) -->

据美国杂志《连线》网站报道,美国中央情报局(以下简称“中情局”)下属的投资机构与谷歌共同为一家名为Recorded Future的互联网实时监控企业进行投资,Recorded Future公司可以利用互联网中公布的大量信息预测某一事件的发展趋势,从而为中情局提供情报。
  Recorded Future会对数以万计的网站、博客和推特(Twitter)账户进行监控,找出个人、组织及事件和活动中从现在到将来的联系。该公司在一份白皮书中表示,其分析引擎可以“找出涉及相同或相关实体和事件的文件信息之间的‘无形联系’”从而“超越搜索”。
  Recorded Future公司希望搞清每起事件牵扯的个人、发生的地点以及何时有可能结束,然后再对相关的信息进行标记,从而分析出已知事件的“趋势”。
  正因如此,才让这家仅有16个人的创业企业吸引了谷歌和中情局的注意。谷歌旗下风险投资部门(Google Ventures)和中情局下属的风险投资公司In-Q-Tel都对Recorded Future公司进行了投资。
  这并非谷歌首次与美国情报部门合作。很久前就有报道称,谷歌帮助美国国家安全局保障网络安全,甚至还向情报机构出售设备。而In-Q-Tel曾经投资的地图公司Keyhole于2004年被谷歌收购,随后成为谷歌地球(Google Earth)的支柱。
  不过,这次是美国情报机构与谷歌首次同时投资同一家创业企业。虽然没有人指责谷歌与中情局的直接合作,但这笔投资却会成为人们批评谷歌的把柄。批评人士已经注意到谷歌与美国政府之间过于暧昧的关系,并且担心该公司忘记“不作恶”的信条。
  挖掘“公开情报”
  美国情报机构对于挖掘“公开情报”越来越感兴趣。所谓公开情报,是指那些可以通过公共渠道获得,但经常被隐藏在大量的日常电视节目、报纸、博客、网络视频以及广播报道中的信息。
  美国情报机构已经通过In-Q-Tel投资了多家企业,希望借此更好地挖掘此类情报。该机构投资的Visible Technologies每天都会挖掘50万个Web 2.0网站上的信息,查看博客、YouTube视频网站、Twitter和亚马逊上的100多万篇文章和对话。还有一家名为Attensity的公司同样获得了 In-Q-Tel的资助,该公司使用语法来分析网络中“杂乱无章的文本”,使之更容易被政府的数据库处理。Keyhole(现在的谷歌地球)则是军事情报机构的主要投资对象。
  Recorded Future公司可以剥离出网页中涉及的人物、地点以及活动。该公司还会对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时间与空间分析)以及文档的口吻(语义分析)进行检查。之后再利用一些人工智能算法提炼出相关人物之间的联系。Recorded Future公司拥有1亿多起事件的索引,并将其存储在亚马逊的服务器中,但分析却是实时进行的。
  Recorded Future的确有能力辨认出事件和早期趋势。黎巴嫩真主党的远程导弹就是一个例子。今年3月21日,以色列总统佩雷斯指控该组织拥有远程导弹。Recorded Future公司通过查询黎巴嫩真主党领袖纳斯鲁拉(Hassan Nasrallah)过去的言论发现,一个月前的一份确凿证据可以支持佩雷斯的指控。
  这是Recorded Future在其博客上发表的众多用于情报分析的假设案例之一。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该公司至少已经吸引了一家情报机构的注意。In-Q-Tel此前从未投资过一家尚未面向终端用户测试产品的企业。
  与政府关系暧昧
  Google Ventures和In-Q-Tel于2009年入股Recorded Future公司,当时该公司刚刚成立不久。虽然具体出资额度不详,但这两家机构的出资都不超过1000万美元。
  In-Q-Tel和Google Ventures都在Recorded Future董事会拥有席位。该公司首席执行官阿尔伯格表示,这些董事会成员“很有帮助”,为他们提供了技术建议并介绍了潜在客户。如果Recorded Future将来被收购或者上市,这两家机构都将获得可观的回报。
  Google Ventures部门尚未对此置评。In-Q-Tel首席执行官斯塔夫•利斯贝思•保罗斯则通过电子邮件回复道:“我们很高兴Recorded Future公司现在成为了In-Q-Tel投资组合的一部分。我们的投资组合包括了很多具有创新意识的创业企业,他们有助于美国情报部门履行使命。”
  仅仅因为谷歌和In-Q-Tel都投资了Recorded Future公司并不能表明谷歌与政府存在暧昧关系。当然,对于保守派立法团体以及共和党国会议员等谷歌的批评人士而言,奥巴马政府与谷歌之间的关系早已非同寻常。
  在奥巴马参加美国总统大选初期,谷歌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一直是他的支持者。当奥巴马经济顾问萨默斯等白宫高级官员在新美国基金会(New America Foundation)发表演讲时,施密特就坐在左侧中间位置。谷歌前公共政策主管安德鲁•麦克劳克林现在则担任白宫副首席技术官,此人因为使用私人邮件与前谷歌同事讨论政策事务而被公开谴责。


http://news.21cn.com/world/guojisaomiao/2010/07/30/7701635.shtml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