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张反映了事实?长江大学宣传部长称《挟尸要价》造假不应获奖

helpnewer

新手上路
注册
2010-08-27
消息
28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照片对比:

获奖的照片
[media]http://img1.gtimg.com/news/pics/23253/23253221.jpg[/media]


打捞船赶到后,船主陈某(船头着白色衬衫者)把打捞上来的一名大学生遗体用绳子绑住,以索要更高的捞尸费。真真摄 本报资料照片


对比一下<>

[media]http://img1.gtimg.com/news/pics/hv1/221/202/604/39326831.jpg[/media]
李玉泉称获奖照片并非当时的完整场景。完整的场景应该是:两船合力将尸体牵引到岸边,捞起一具送到岸边一具,再打捞下一具,荡漾的水波显示船的划动。

长江大学宣传部长李玉泉表示,打捞尸体都是两艘船合作,刚开始不会把尸体拉到船上,而是用绳子绑住尸体拖向岸边浅水处,另外两位英雄的尸体也是以此方式打捞上来。图为打捞船正在打捞另一位英雄尸体。
 
长江大学宣传部长称《挟尸要价》造假不应获奖
http://news.qq.com/a/20100820/000089.htm

今天,几乎在各大网站的首页都公布了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年度新闻图片颁奖的消息,其中作品《挟尸要价》以全票赢得了本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成为颁奖典礼上的焦点。

2009 年的10月24日下午,长江大学的15名学生在长江宝塔湾河段救起两名少年,不幸的是有3名大学生被江水吞噬。大学生的英勇行为感动了中国,温暖了社会,受到了万民的称赞。众多媒体云集荆州,争相报道英雄的事迹,但也有的媒体“另辟溪径”,他们的到来是“为了寻找英雄背后不该发生的”事件,甚至误读照片,制造假新闻,《挟尸要价》就是其中最明显的一例。但就是这样一张照片却能在全国屡屡获奖,昨天(8月18日)又被公布获得中国新闻摄影最高奖。

其实,这张照片在《华商报》发表、经《新京报》转载后,《南方周末》记者杨继斌经过调查2009年11月4日在湖北荆州发出了《大学生救人溺亡隐情调查: “挟尸要价”另有其人“见死不救”渔民被冤》的调查报道,并被广泛转载;媒体人马文娟2009年11月8日撰写了《从大学生救人事件的报道看媒体责任》一文,提出有关媒体对大众的误导要承担责任;长江大学宣传部长李玉泉也向新闻媒体通报了事实真相,并在2009年11月16日在自己的署名博客上发表了《“牵尸谈价”:不能不说的事实真相》的文章。就此,舆论和大众基本都已了解了事实真相。

《华商报》和《新京报》对照片的解读是:船头着白色衬衫者陈某与老师、学生牵着尸体谈价。事实是:在打捞中,两条船共同作业,捞到后要迅速地用绳子拴着手或脚,避免再次滑落水中,船太小,在深水处不容易把尸体捞上来,要牵引到岸边再捞起。着白色衬衫者手牵尸体挥舞手臂是指挥岸上的人们配合将尸体打捞上岸。但误读的结果使“牵尸靠岸”在《华商报》和《新京报》的报道中变成了“牵尸谈价”。而且,该照片在《华商报》和《新京报》发表时署名为“真真”,现在获奖人为“张轶”,我们有理由怀疑,这两个名字可能用的都是假名。

追求事件的真相是每一个没有亲临现场的人们所期望的,也是媒体代言大众应该向大众转达的。亲临现场的人们如果对某一个场面产生了误读,可能只是导致自己对事件的了解不全面或不理解,但媒体的误读就会误导社会大众。《华商报》和《新京报》对照片的误读误导了全国大众,各种媒体口诛笔伐,人们在网上发贴咒骂“渔民”的没有人性,甚至咒骂“荆州人”的“冷血”。尽管调查报告已经公布,有关方面已经澄清,但“非事实”的造假新闻在社会中一直传播并引起人们对这个社会或人性的“失望”。

完整的场景应该是:

两船合力将尸体牵引到岸边,捞起一具送到岸边一具,再打捞下一具,荡漾的水波显示船的划动。据有人证实,这名捞尸人不姓陈,而是叫王守海。

渔民陈凯说“捞到人,我们每船每次能得500元,捞不到就是200元,甚至有时给包烟。”可见,如果谈价,也不是由船上从事打捞的这些人。因为我们对“渔民见死不救”的误传,已经使本来应该列入“救人集体”的两个老人现在不敢出江,不敢见人,不敢与人打招呼。老人在宝塔湾卖鱼。他被人打了三个耳光,腰上踹了一脚。“无数的砖头瓦砾向我扔来,几百人围过来,他们大声指责谩骂,有人喊打死他,打死他,这个没良心的老东西,见死不救的畜生。”最后,船被砸了,渔网也被烧了。那么,因为我们对照片的误读而使这四个老人的生活举步维艰,善良的人们又于心何忍?

在 8月5日公布《挟尸要价》照片获得全国摄影艺术展记录类银质奖之后,长江大学宣传部已经向“全国摄影艺术展评委会和各位评委”发出了“就张轶《挟尸要价》照片获全国摄影艺术展记录类银质奖致评委会的公开信”。今天,就该照片获得“中国新闻摄影最高荣誉”,我们还要发出呼吁:

1、 建议有关主管部门核实照片的真实性和新闻性;

2、 建议组委会和评委会撤消该照片的获奖资格;

3、 通报作者的弄虚作假做法,以杜绝以后评奖中类似情况的出现。

愿善良的人们都能擦亮眼睛,看清真正的事实真相。(本文作者:长江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李玉泉)
 
对比上面,再看一下面的


《挟尸要价》作者再提供全套原始图片

http://news.qq.com/a/20100823/000063.htm#p=20

张轶自述:

1.我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好不容易找到一份梦寐以求的工作,我不想因违反报社制度和“破坏荆州人民大营救的壮举”而失去这份工作,但又不想让一张好的新闻图片没有出口,更不想让真相被掩盖;

2.在荆州,我是一个外地人,我一个涉世不深的小人物不得不考虑个人安全问题;

年底,《挟尸要价》获得《南方周末》年度致敬图片提名,署名“真真”。

同时,还获得《人民摄影》年度编辑部大奖,我知道这个奖是鼓励作品和激励作者的,恐怕一辈子都难获得,但我还坚持署名“真真”。

中国记协举办的“中国瞬间”新闻摄影大赛,我委托《华商报》并以其记者的身份参赛,在评奖现场,评委们向我求证该图片的真实性,并对《挟尸要价》给予肯定;颁奖时,在多位老师的鼓励下,我首次用了“张轶”署名,新华社也发了消息和我领奖时的图片。

消息传到荆州,报社没有问责,但扣了我的工资和年终奖金,我意识到危机来了,想趁春节休假之势来淡化我获奖的影响,但因个人安全和周围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不得已离开荆州。

“金镜头”获得年度大奖,我感到很意外,我感谢评委、感谢大家关注《挟尸要价》,我愿说出我在拍摄中的所有细节,并积极配合和接受一切调查以还原真相。

张 轶

2010年8月20日
 
长江大学的宣传部长为什么要帮捞尸的呢?
 
长江大学的宣传部长为什么要帮捞尸的呢?

我党在这近百年来不就扮演了一个《挟尸要价》的角色吗?靠杀人发家,尸体越多我党越发达。所以长江大学的宣传部长和捞尸人从本质上讲是同行,同志,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一坨屎上的苍蝇。
 
我党在这近百年来不就扮演了一个《挟尸要价》的角色吗?靠杀人发家,尸体越多我党越发达。所以长江大学的宣传部长和捞尸人从本质上讲是同行,同志,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一坨屎上的苍蝇。
这个解释有些不靠谱,如果按你说的,人民日报也不能把60幅真实的照片刊登出來,人民日报是什么?党的喉舌吧?这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吗?别什么都往反党上面去靠,做反共人士有时候也需要一双认清事情本质的眼睛,这里的人都不是傻瓜,不是你喊两句口号就有用的,只会引起人家的反感。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