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党:焦渴北京失去了发展的根本

王建副主席

新手上路
注册
2010-09-04
消息
1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北京的河流非常多,大大小小180多条,这么多的河流,北京为什么还缺水?我们看看历史上是什么样的。可能很多人到过这个地方,这是稻香湖,后面的地方是凤凰岭。(下图)这是在北京的西北角。海淀为什么叫海淀,“海”代表大的意思,“淀”是诸多浅湖的统称。在河北地区,把一些大的水面叫做“淀”,比如白洋淀。海淀在过去的历史上,很多地方是永定河的故道,永定河从三家店出山以后,七千年前向北流,流向今天的昆明湖,今天的清河这一带,像圆明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党校等很多地方,都有很大的水面。包括国际关系学院,都有很多大水面。在海淀还有很多泉,这些泉跟永定河的流淌有关系。《水经注》说,北京西北曾有大量的水面,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翠湖湿地和永定河过去的环境非常好。西山大片的湿地,北京是南来北往的通道。从地形上来说,北京是华北平原的最北端,与内蒙古的草原和高原接壤之处,到东北平原也要经过这里,和黄土高原也接壤,这种多种地形交汇的地方,人们南来北往从这个地方经过。古时北京的水非常多,到处都是这种水面、湿地,那时候的人们只能沿着太行山东部才能通行。

商周时期,北京平原多为沼泽、洼地,到处是湖泊、水面,先民们陆行十分困难,南来北往的人们只能沿着太行山东麓的古渡口通行。历史上北京的地下水非常丰富,在北京城市里,有很多的井这些井都不深,3米、5米就可以打上水。


35558450.jpg


上面是一张老照片,我小的时候,60年代、70年代,在颐和园的西边,玉泉山这一带,大片的稻田。如果没有水,种植这么多的水稻,是不可想象的。种水稻的环境,在明代发展得非常迅速,因为朱棣到了北京以后,他带的皇室人员都是南方人,这些人种稻的技术特别好,到了北京以后,发现海淀到处都是河和水面,很像自己的家乡,所以这个地方就种稻。这个地方就形成了水乡田园的景观,关于水乡田园的诗,光乾隆就做了几百首。

昆明湖为什么叫昆明湖?“昆”上面是一个“日”,下面是一个“比”,跟太阳比,比什么?比明亮,因为有水,水是大自然的一面镜子,可以把日月天光倒映出来,所以叫昆明湖。颐和园的前身是清漪园,轻轻的涟漪,跟水还是有关系。“清漪”两个字都带三点水。

颐和园因水而得名,昆明湖就像天上的银河,因为皇帝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在现实世界当中,没有他想用的东西了,把神话传说做出来享受。银河上有牛郎织女,西边就是耕织湖、东边有个铜牛,遥遥相望。过去有这么多的水面,生态环境是非常好的。

五千年前,水不再向北流了,向东流。像玉渊潭、紫竹院、八宝山这一带,过去都是永定河的故道。

人有喜爱水的天性,孩子一看到水就会玩,特别是泉水,更感兴趣,像我们小时候,北京的河流都是很干净,水质很好,到处都可以有游泳,风景因为水而变得非常美。是不是只有海淀水面这么多呢?实际上在元代,海淀有一个很有名的地方,叫丹棱沜。如果大家到现在中关村西区,会有一条丹棱街,那就是过去一个上百公顷的大水面。像北京大学的芍圆、稻香园等园林,为什么在海淀能够形成,大大小小35家园林在那儿建设,就是因为有水。因为有水,可以成景,从水乡环境到园林环境,到校园环境,都跟水有关。北京大学也好,清华大学也好,在选址上就落户于旧的园林,今天在海淀形成了大学城、形成了很多学校在这里聚集,今天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在这里产生,它的根都是水。如果我们的发展忘了根,忘了源,那么这个发展就失去了发展的根本。

北京地区还有麋鹿,麋鹿是一种起喜湿的动物,据《日下旧闻考》记载:“有泉百余”。从辽代开始为皇家猎苑,元明时周垣一百六十里。大红门、小红门、旧宫都是皇家猎苑的遗迹。大兴也是有大片的水面,到现在还有这样的地名。在通州有三角淀,北京有大大小小99淀。99的数是代表很多,远远不止99个淀,是这个意思。


北京城的布局与水息息相关

再看北京城从永定门到钟鼓楼,7.8公里长,这是一条建筑庄严的轴线,这个建筑庄严的轴线,非常严整,非常壮丽。刚才说了,皇帝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城市的建设,非壮丽无以重威。就得建成非常严格、非常对称的一种景观。北京是严格按照两千年前《考工记》的规划做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说的就是如果你要建设一个城市,旁边要有三个城门,北京西边有西直门,阜成门、复兴门;东边东直门、朝阳门、建国门;南边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北边安定门、德胜门。中间是鼓楼和钟楼。这是旁三门。城中“九经九纬”,九条经线、九条纬线,就是城市的主街道,凡是叫街,都得对着城门。比如说建国门、朝阳门、西直门大街、前门大街都对着城门的,街和街之间就是坊,在元朝分50个坊,后来是27个坊,“街坊”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

坊里面又分小街,小街里面又分胡同,胡同是由四合院组成的。北京的四合院都是正南正北的比较多,因为北方比较寒冷,夏天比较热,这样的建筑格局更加符合生态。四合院东西向的胡同远远比南北向的胡同多得多,这样有一个什么好处。北京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这样建就不至于被这些水流所冲毁,所以我们的城市绵延发展不断,从一个居民点发展到今天3000多年的历史,跟它的环境建筑格局、跟城市的规划和发展都密切相关。刚刚说了,北京这条建筑轴线这么庄严,有开有合,有收有放,有高有低,有起有伏,就像音乐的韵律一样,非常美,景山是全程的制高点,站在景山上往下一看,叹为观止,一片金碧辉煌的古宫殿建筑群。

西山成为北京城的背景,北京的城市非常宏大。在这条轴线上,都是巍峨的城楼,金顶、红墙、蓝天、白云。绿树掩映着灰色的低矮平房(老百姓的建筑),这个建筑的格局、空间的秩序都非常井然。老百姓的四合院也是这样,讲究的是前庭后院。如果我们去过恭王府会发现,恭王府前面是庭院,后面是花园。天坛是严整的,龙潭湖是活泼的;青龙台是严整的,陶然亭是活泼的;地坛是严整的,青莲湖是活泼的;日坛严整,团结湖是活泼的;月坛是严整的,钓鱼台是活泼的;整个北京城是严整的建筑群,那么三山五园是活泼的。看看这个城市,它的规划和建设,多么讲究。西侧是北海、后海、中海、南海、什刹海、西海。六海自然活泼的水面,在这片水面上,有山、有谷、有岛、有堤,有九龙壁,完全是中国园林艺术宝库,非常自然活泼。这种自然活泼和严整的建筑轴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古人在建设城市在运用水方面,可以说是非常讲究,非常优秀的。故宫就像环着一条绿色的项链,非常漂亮。

历史上,北京有那么多水,水资源这么丰富,演变成现在这么大的城市。800年后的今天,北京林木覆盖率下降,泉水消失,河水枯竭,湖泊萎缩,湿地干涸,让我们意识到过度依赖水利工程强行发展可能带来的后果。我们一解放,就建了80多个水库,这些工程都是为了防洪,洪水防住了,但是万万没有想到,防洪的结果,使我们的水资源衰退了!特别是1958年大跃进时开工。这些巨大的工程防住了大洪水,但却使我们从此陷入了另一个难以想象的困境。水利工程的大跃进引发了工业规模和城市人口规模的大跃进。结果这些工程刚刚完工,北京市就发生了城市用水困难,水危机开始伴随我们发展。


35558610.jpg


现在,北京又出现连续11年干旱,11年平均降水仅 448毫米。到 2003年11月底,密云水库蓄水7.6亿立方米,官厅水库蓄水2.1亿立方米,比1999年初分别减少了20.8亿立方米和 3.2亿立方米。地下水连年超采,水位持续下降。缺水怎么办?北京水务部门先后建成怀柔、张坊、平谷、昌平4处应急水源,是抽深层地下水,水源非常深,上千米。这么深的水源它是多少年才蓄起来的,这水从哪里流来的,搞不清楚,在搞不清楚的情况下,这个水按照道理是不能动的。除非是发生战争,实在需要水了,可以用,我们今天是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没有水,不得已,也用这个水来解决燃眉之急。同时从山西大同的册田水库、北京延庆的白河堡水库、河北的友谊水库、壶流河水库、响水堡水库、云州水库等向北京紧急调水,我今天刚从山西回来,册田水库的水是四级水底,很大的死鱼就在水面漂浮着,怎么造成的呢?水污染,水质很差。我们每年花很多钱,从山西调来的水,就是这种水。工业大发展,城市人口有增长,在海河流域有20所城市,人口130000万,海河流域的水从400 亿立方米,现在降至于150亿立方米。完全是过度开发。北京现在真的是有河皆干。很多河流都是干旱的。即便是夏天,降雨量比较多的时刻,很多的河道还是干的。

没有办法怎么办,我们就靠大规模调整产业结构,抽取深层地下水,从北京周边紧急调水渡过的。水荒引发了更多的水利工程。60年来国家在北京水利设施建设中投下了巨资,建成了大中小型水库80多座,开挖了京密引水渠和永定河引水渠两大输水渠道,构成了年均供水40亿立方米的能力,比1949年增加了近50倍!可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水仍然不够。令人遗憾的是,每次供水的增长却总是引发更大规模的工农业发展和人口的进一步膨胀。1949年时,北京郊区是220万人,市区是200万人,合起来是420万人。 2008年人口是1714万人,现在北京的人口是1755万人。

今天的人口和1949年比人口增加的4倍,可是我们的水却不断地减少。从用水量来说,1949年每人用水量14升/日 , 2008年每人用水量256升/日;可能有人会说,我没有用那么多的水,但是大家可别忘了,除了洗澡,除了洗衣机,除了冲水马桶,我们城市里还有很多足疗、洗浴,这些都是属于生活用水的组成部分,用水量每人增长了18倍/日。北京人口比1949年增长了4倍,生活用水量比1949年增长了75倍。我们的水能不紧张吗?

工业用水:1949年工业用水3000万立方米,1980年工业用水13.5亿立方米,1980年比1949年增长了45倍。首钢现在因为水资源的问题和水污染的问题解决了,所以用重工业的项目现在搬到河北。一天的用水量是6000万立方米。

农业用水:1958年农业用水5.73亿立方米,1980年农业水30.5亿立方米,这接近现在城市的总用水量,现在城市总用水量34.5亿立方米。 1980年比1958年增长了5.3倍。一个是把很多荒地都给开荒了,再一个就是农田大水漫灌了,发展了很多水浇地,所以农业用水比较大。这次“自然之友”搞了一次公民用水意识的调查,大家认为现在的工业用水可能是造成水危机最大原因。实际上,现在用得最多的是生活用水。生活用水十年前是13亿立方米,现在是14.7亿立方米。工业用水原来是10亿立方米,现在是5亿立方米,工业用水节约了一半。就是说,从这个问题上,我们发现在公民对水的认识上,还需要做很多的宣传和普及。

来看看这个城市规模,刚刚解放时只有四个区:西城区、东城区、宣武区、崇文区。到后来300多平方公里、700多平方公里、1040多平方公里,到2000 年时,要发展到1650平方公里,这就是建成区的面积,在不断地扩大。我们建成区的面积不断扩大,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城市的不透水面积在增加。在奥运会之前,就是第二十九届奥运会时,北京市抓住了一项工作:黄土不露天,为了减少扬尘,所有的黄土给变化铺装,种上草,种上草需要大量用水,不用草,铺上水泥,铺上沥青,铺化面积非常大。下小雨也形成城市型的快速积水过程,下中雨、大雨马上会形成城市型的水灾。因为我们城市铺装面积大,一场暴雨下来,积水出不去,在北京这些立交桥(大钟寺立交桥)汽车的排气管被水淹了。很多人就在后面推车,我就有过这种经历,夏天的时候大公共汽车居然也被雨水给淹没了。

城市规模太大了以后,积水面积就大,可是我们的城市雨水管理网,就是按照很小的直径铺装的。当初(解放后)的规划和设计,都是很细的管径,可是城市的规模大了以后,雨水管网没有跟着进行改造。所以水泄不下去,政府就非常着急。日益庞大的城市规模造成用水过快增长,超过了水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容量。当我们的污水排放量,大于自然系统自净能力时,那环境容量就消失了。

城市大规模的发展,人口在增加,城市规模发展,水不够怎么办,我们就南水北调,想办法开辟新的水源,不断开辟新的水源。这意味着什么?我们北京这么缺水,我们是首都,我们可以调水。北京有示范效应,一看北京缺水,可以调水;张家口缺水,张家口也可以调水;石家庄缺水,石家庄也调水。很快,全国大调水的时代就会到来。可是生态系统,承载的能力是一定的,你的用水需求超过流域给你提供水源时,这就超过了水资源的承载力,超过了水资源承载力。你付出的成本,不管是经济成本还是生态成本都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生态问题。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但城市的开发和建设,却在破坏和掠夺城市赖以生存的自然根基。我们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正在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河道断流,湖泊干涸,北京的水危机触目惊心。我们知道在生态系统里,一切物质的循环都是在水循环的推动下,实现的,没有水的虚循环,物质交换的过程就消失了,水循环是自然生态系统赋予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能,这非常重要。但是我们在用水时,我们不太懂得这个关系,北京有成千上万个坑塘,千千万万的小河沟,我们把这些小河沟或者坑塘,变成一个泼脏水、倒垃圾的地方,这些坑塘慢慢地被垃圾填起来了,甚至不是坑塘变成了一个垃圾山。垃圾包围北京城。在亚运会之前,北京三环路四环路周边1600平方米一堆的垃圾堆。我们城市生活产生大量的垃圾,把这些坑塘都填平了以后,这些小河沟坑塘,蓄水的功能(毛细血管的作用)消失了。我们人有动脉、静脉,也有毛细血管,如果毛细血管不通的话,我们都知道会有什么效果。所以“小河无水,大河干”,这些“毛细血管”其实给我们提供的生态作用非常重要。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