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大学在世界的排名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cfz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Queens在北美还是有名气滴,听说有的美国人专门到Queens来上大学。我以前公司里的一个同事说,Queens是苏格兰裔的天下,在美国都认的。

Queens的医学院跟多大的不相上下,business的取分更是高得厉害,我的一个法裔朋友的女儿,是Lisgar天才班的,平均分95,愣是没进去。

美国好学校都是犹太人的天下. 搞不好差距就在这里吧?
认识一个今年进Queens Business School,平均分85左右。白人女孩,没啥特长,一般教会高中出来的.

不过排名又怎么样? 中国人是不是过于在乎这个了? 我自己的现在/过去的同事里,康乃尔大学和多伦多大学毕业生在爱德华王子岛大学毕业生手下干的(还不止差一级),麻省理工毕业在Ottawa U手下。" The best it can do is to open the door for you. But you have to go through the door all by yourself."

同意村长说,世界500都是好学校.
 
觉得不一定。。。

Yes, it is the Times in London. This is not the first time they published the ranking list. The first one was in 2006 or 2007, if I remember correctly.
 
加拿大高中毕业能直接进医学院吗?
 
这个泰晤士报是个什么样的报纸啊?

http://baike.baidu.com/view/218624.htm

泰晤士报

<fieldset class="text_dir nslog-area" id="catalog"> 目录
<dl id="holder1"><dd>历史</dd><dd>沃尔特家族时期</dd><dd>北岩报团时期</dd><dd>阿斯特家族时期</dd><dd>罗伊·汤姆森时期</dd><dd>默多克时期</dd><dd>特征</dd><dd>附录:历任发行人、主编和在职专栏作家</dd></dl> </fieldset>

  《泰晤士报》(The Times)是英国的一张综合性全国发行的日报,是一张对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发挥着巨大影响的报纸。   《泰晤士报》隶属于鲁伯特·默多克新闻集团。长期以来,《泰晤士报》一直被认为是英国的第一主流大报,被誉为“英国社会的忠实记录者”。《泰晤士报》在英国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问题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被鲁伯特·默多克收购之后,有指《泰晤士报》的风格逐渐趋向保守。   《泰晤士报》的英文名称The Times,中文直译过来应该是《时报》。然而它的译名却变成与读音相近、但毫无关联的“泰晤士河”(River Thames)一样。由于约定俗成的关系,错译保留至今。现今世界各地有许多名为Times的报章,如《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为了区分出来,《泰晤士报》有时被英语使用者称为《伦敦时报》(The London Times)。《泰晤士报》是世界上第一张以“Times”命名的报纸。

历史


沃尔特家族时期

   《泰晤士报》诞生于1785年元旦,创始人是约翰·沃尔特。诞生之初,称为《每日环球纪录报》(The Daily Universal Register),也有资料翻译为《世鉴日报》。1788年1月1日,正式改为如今的名称。约翰·沃尔特同时也是《泰晤士报》的第一位总编。约翰·沃尔 特曾经因为诽谤罪而入狱16个月。然而正是在约翰·沃尔特职掌时期,《泰晤士报》最先将新闻视角延伸至英国之外的其他欧洲国家,尤其是法国。这为《泰晤士报》在政界金融界内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作为一张综合性日报,《泰晤士报》关注的领域包括政治、科学、文学、艺术等等,并几乎在每个领 域都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在创立初期,《泰晤士报》都是盈利的,而且利润空间非常之大,几乎没有另外一张报纸能在质量或经济上与之抗衡。也正是出于这个原 因,《泰晤士报》的从业人员,包括记者编辑和专栏作家的收入要高于供职于其他报纸的新闻从业者。   19世纪早期,《泰晤士报》历任三位总编辑约翰·斯托达特、托马斯·巴恩斯和约翰·撒迪厄斯的励精图治,其影响力再次得到增强,尤其是在英国政治和伦敦事务领域。   到1803年沃尔特儿子小沃尔特接手《泰晤士报》时,又进一步扩大该报的报道面,一步步把《泰 晤士报》推上了它历史发展的第一次巅峰。这一时期,小沃尔特对《泰晤士报》进行了全面改革:1.在经营方面,该报完全割断和政府的联系,依靠广告和发行收 入而充分自立。2.在报道方面,它大量刊登国内外要闻,派遣干练的记者奔赴国内外热点地区采访获得许多独家新闻, 1815年拿破仑滑铁卢战败的消息就是由《泰晤士报》抢先报道的。当时《泰晤士报》在国外的影响力很大,以至于报社的驻外记者常被人们视为第二大使。3在 言论方面,它崇尚独立,通过遍布全国的记者网经常了解各基层的情绪和意见作为评论依据,因此逐步成为舆论界的重要力量。4在技术方面,重视新技术,率先采 用蒸汽印刷机、轮转印刷机,不断提高印刷质量和速度。经过这些改革《泰晤士报》成了当时英国首屈一指的大报,到1847年小沃尔特去世时,《泰晤士报》的 发行量已达三万多份,竟然超过了伦敦其他大报发行量的总和。   《泰晤士报》是第一张拥有驻外记者的报纸,也是第一张派驻战地记者的报纸。W·H·罗素曾经被《泰晤士报》派驻到克里米亚战场,他所撰写的一系列战地报道使他声名远播。   在19世纪的诸多重大政治事件中,《泰晤士报》都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例如,在美国内战中,该报就公开反对蓄奴制。《泰晤士报》会依自己的价值取向而公开支持某些政治人物,却从不迎合公众的观点。美国总统林肯曾说:“除密西西比河以外,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能拥有《泰晤士报》那样强大的力量。”   1847年,约翰·沃尔特第三接任他的父亲称为报纸的发行人。尽管沃尔特家族在政治上越来越保守,《泰晤士报》的言论却始终保持着独立。然而1850年前后,廉价的“便士报”的迅速崛起对《泰晤士报》的生存和发展形成了巨大威胁。主要威胁主要来自两张成功的廉价报:《每日电讯报》和《每日邮报》。

北岩报团时期


  1908年,北岩报团取得了该报的所有权,加以革新,使之重有起色。北岩报团的掌门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哈姆斯沃思,这个人很有本事,现在英国很有名气的两种小报《每日邮报》和《每日镜报》就是由哈姆斯沃思创办的,后来被封为北岩勋爵。他任命道森为主编,全力革新,使《泰晤士报》重有起色,发行量由3万份上升到31万份,这是《泰晤士报》的第二次巅峰时期。

阿斯特家族时期


   1922年,约翰·雅各·阿斯特从北岩报团手中收购了《泰晤士报》。30年代是《泰晤士报》发展史上极不光彩的一段时期,因为该报秉承“绥靖政策”,公 然纵容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活动。其时,《泰晤士报》的主编乔治·杰弗里·道森和英国首相张伯伦结成政治同盟,公然支持英国政府的对外政策。

罗伊·汤姆森时期


  1966年,阿斯特家族将《泰晤士报》出售给来自加拿大的大出版商罗伊·汤姆森。也正是在这一年,《泰晤士报》开始在报纸的第一版刊登新闻报道(在此之前,《泰晤士报》的第一版一般主要刊登小型的奢侈品广告,对象为英国的富人阶级)。这时的《泰晤士报》已经不堪重负。   汤姆森本是加拿大人,50年代到英国闯荡,创建了汤姆森集团公司,该公司是二战以后英国最大的 报业公司,目前尚拥有五十多家地方日报、五十多家杂志。尽管由这么大的报团来经营《泰晤士报》但也没能挽救《泰晤士报》。老汤姆森曾为弥补报纸赤字花掉了 80万英镑的家产,老汤姆森去世以后,他的儿子小汤姆森不堪重负,最终将《泰晤士报》以1200万英镑的价格卖给了传媒大王默多克。

默多克时期


  1981年,新闻集团的鲁伯特·默多克以1200万英镑收购了《泰晤士报》。默多克堪称传媒界奇人,他从澳大利亚办一份小报起家,逐步成为澳大利亚著名报业主,它控制着澳大利亚三分之二的报纸。1969年进入英国创业,先后买下了《太阳报》、《世界新闻》、《泰晤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及其附属的三种周报和《利物浦邮报》等三十多家地方报纸,还有广播电视台,组成了新闻集团,成为目前世界上由个人控制的最大的媒介集团,个人财产已超过110亿美元。   收购《泰晤士报》后,默多克立即撤换了原来的总编辑威廉·李斯·摩格,并委任哈罗德·埃文斯担 任新总编。埃文斯对《泰晤士报》做了较大规模的改革,主要包括对新的采访和传播技术的采用以及引入了更加高效的管理系统。1982年,《泰晤士报》开始采 用当时电脑排版和激光照排印刷技术。这一举动导致《泰晤士报》的一次大幅度裁员,其印刷部门的员工总数从375人缩减到186人。然而此时记者们还不能直 接通过打字输入来撰写稿件。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1986年。   在编辑方面,《泰晤士报》力求新颖,注意寻找严肃性和可读性之间的平衡,更多地采用彩色报纸和 大幅彩色照片,总体风格进一步软化,对重要文章都要求“以跳动的文字抓住读者”。另外,该报扩大了报道范围,在保持言论、头版头条独家新闻报道这些传统优 势的基础上,社会新闻、体育、音乐和文学等内容也明显增加,目的在于适应青少年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吸引更多的年轻读者。   自《泰晤士报》被传媒大王默多克控股后,《泰晤士报》的变化就一直是个敏感话题。当时很多英国 人担心,《泰晤士报》将会像默多克先期收购的《太阳报》一样,大肆刊登“丑闻、半裸女郎照片”,该报总编辑斯托萨德先生等认为,报纸既要保持传统优势,又 要符合当代读者的口味,变化是不可避免的。   在报纸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如今的《泰晤士报》虽然不无默多克传媒经营手法的痕迹,但是近年来《泰晤士报》的调整,更多地体现在竞争手段上,而传统风格变化不大,政治性报道的数量并未减少。   2005年,英国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泰晤士报》日均发行量为68.8万份。这一销量已经是《泰晤士报》近年来最好的发行水平。同属综合性品质报纸的《每日电讯报》在销量上要高于《泰晤士报》,其日均发行量约为92万份,订户总数也超过30万。

特征


  《泰晤士报》一直秉承“独立地、客观地报道事实”、“报道发展中的历史”的宗旨,但纵观其200多年的历史,可见该报的政治倾向基本上是保守的,在历史上历次重大国内及国际事务上支持英国政府的观点。   《泰晤士报》每天40版左右,版面主要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国内外新闻、评论、文化艺术、书评,一是商业、金融、体育、广播电视和娱乐。报道风格十分严肃,报道内容也很详尽。其读者群主要包括政界、工商金融界和知识界。   默多克收购《泰晤士报》后,曾一再强调自己不会干涉报纸的编辑方针,不降低其历史积淀的品质和风格,但有指《泰晤士报》仍发生了一些变化。在编辑风格上,图片新闻更多,社会新闻的比例在加大;在政治倾向上,出现了亲美国政府的趋势。

附录:历任发行人、主编和在职专栏作家

  历任发行人   • 约翰·沃尔特 (1785-1803年)   • 小约翰·沃尔特 (1803-1847年)   • 约翰·沃尔特第三 (1847-1894年)   • 亚瑟·弗雷泽·沃尔特 (1894-1908年)   • 北岩爵士 (1908-1922年)   • 阿斯特家族 (1922-1966年)   • 罗伊·汤姆森 (1966-1981年)   • 鲁珀特·默多克 (1981- )   历任总编   • 约翰·沃尔特 (1785-1803年)   • 小约翰·沃尔特 (1803-1809年)   • 约翰·斯托达特 (1809-1817年)   • 托马斯·巴恩斯 (1817-1841年)   • 约翰·迪雷恩 (1841-1877年)   • 托马斯·切诺利 (1877-1884)   • 乔治·厄尔·巴克尔 (1884-1912年)   • 乔治·杰弗里·道森 (1912-1919年)   • 亨利·威克汉姆·斯蒂德 (1919-1922年)   • 乔治·杰弗里·道森 (1923-1941年)   • 罗伯特·麦克高温·巴林顿-瓦尔德 (1941-1948年)   • 威廉·凯西 (1948-1952年)   • 威廉·黑利 (1952-1966年)   • 威廉·李斯-摩格 (1967-1981年)   • 哈罗德·埃文斯 (1981-1982年)   • 查尔斯·道格拉斯·休姆 (1982-1985年)   • 查尔斯·威尔逊 (1985-1990年)   • 西蒙·詹金斯 (1990-1992年)   • 彼得·斯托萨德 (1992-2002年)   • 罗伯特·汤姆森 (2002- )   在职专栏作家   • 西蒙·巴恩斯   • 艾伦·科伦   • 本杰明·科恩   • 伊莱斯·科恩   • 迈克尔·高夫   • 提姆·休姆斯   • 安东尼·霍华德   • 菲利普·霍华德   • 米克·休姆   • 阿纳托尔·卡莱斯基   • 马格纳斯•林克莱特   • 安东尼·罗伊德   • 本·马奇泰尔   • 凯特琳·摩伦   • 理查德·莫里森   • 马修·派里斯   • 利比·珀维斯   • 威廉·李斯-摩格   • 彼得·李戴尔   • 尼克·罗宾逊   • 玛丽·安·西格哈特   • 詹妮斯·特纳   • 佩兴斯·维特克劳夫特   

该企业品牌在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编制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名列第四百一十六。
 
加拿大高中毕业能直接进医学院吗?

Generally, No. 但有例外:

原来Mcgill有个高中毕业六年直通MD的项目,不确定现在还有没有, 取得都是各个省里的best of best 。我知道有人当年拒了MIT进了这个项目。现在Mcgill也有快车道项目,除了成绩要好,也看本科专业,不是对每个专业都开放的。

加拿大和爱尔兰有协议,加国高中生可到爱尔兰读医学院,一共6年。加政府提供很好的资助,但毕业后要到偏远地区服务若干年。好多印度裔去了这个项目。新问题是,阿差们一毕业就不想回加拿大,都想去美国挣大钱。过几年,这个项目毁阿差手里也说不定。
 
当时也是被这个排名震惊了,第一呀第一
Simon Fraser 没有医学院法学院。 McLeans几次在无医学院大学类把它排第一, waterloo 第二
 
SFU其实很强的,可惜就是听说学校是精神病院改的,所以经常有学生自闭然后自杀的。渥太华另外一个last change u,也就是我的母校,排QS的第几啊
 
Vancover本地人跟我说的,我之前在温哥华附近待过半年。
 
Generally, No. 但有例外:

原来Mcgill有个高中毕业六年直通MD的项目,不确定现在还有没有, 取得都是各个省里的best of best 。我知道有人当年拒了MIT进了这个项目。现在Mcgill也有快车道项目,除了成绩要好,也看本科专业,不是对每个专业都开放的。

加拿大和爱尔兰有协议,加国高中生可到爱尔兰读医学院,一共6年。加政府提供很好的资助,但毕业后要到偏远地区服务若干年。好多印度裔去了这个项目。新问题是,阿差们一毕业就不想回加拿大,都想去美国挣大钱。过几年,这个项目毁阿差手里也说不定。

O, Yes! Forgot it. Sorry:p

And, also could not for sure that, is there any 高中毕业直接进医学院项目 in Quebec?
 
从OU和york的排名看,我猜卡尔顿应该在300吧
 
No. You need study for a related university degree first.

Not necessarily. There are premed programs for students with outstanding academics which gets them to enter med school 1 year before finishing undergraduate studies.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