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四十二章经〉今译

Faqin Wu

知名会员
注册
2005-08-22
消息
30
荣誉分数
2
声望点数
118
《佛说四十二章经〉今译
张崇鼎

时进佛进,随顺众生,自作解人,抛砖引玉。 ——译者

经文前言
成就佛道之后,世尊释迦牟尼认为,极为重要的是,脱离欲望求得真正宁静。世尊摈弃一切杂念,禅坐入静。识破恶魔情网,断绝邪道羁缚。在鹿苑中,世尊将自己证见的苦集灭道四项真理,转度入众人心中,如转动佛法之轮,使康丁雅等五圣徒首先得度,都证得修行佛道之果。之后,佛前仍有一些比丘尚有一些问题,请求佛解疑。世尊循循善诱,使众人一一明辨真理,一一开悟,合掌致敬,赞同佛说,遵循世尊教导。
第一章 成阿罗汉
佛说:
离开亲人抛弃磨烦家事,
深知心外无法心性本空,
彻悟佛法诸法不一不二,
修戒定慧灭贪嗔痴,
遵守二百五十戒律,
行为举止清净为高,
修佛慧心存四项真理,
这些人就可为阿罗汉。
阿罗汉能飞天行空,
更换形态改变外观,
生命可以永世无穷,
天地随居神人感动。
另有第三果阿那含,
不来欲界来去若无,
断欲灵神升十九天,
净居高天为阿罗汉。
另有第二果斯陀含,
圣者再度往来人间,
断欲净心有行若无,
一上一还成阿罗汉。
另有初果者须陀洹,
修行割断三界见惑,
脱离恶道入圣者流,
七番生死证阿罗汉。
贪爱欲望一经断绝,
就如截断手脚胳膊,
不再用斩去的四肢。

第二章 舍欲无求
佛说:
沙门离亲出家修行,
割弃凡尘欲念怨爱,
识破自心本源幻空,
洞察佛法深刻观念。
醒悟佛法绝对真理,
不求心内任何境界,
不盼心外有何成果,
解佛法如舟而不耿耿于怀,
知果报自然而不萦萦于心,
明思行自在而不矫揉造作,
修行若无不求证果,
心不系念品位等级,
水到渠成受人尊崇,
就是佛道真正意义。
第三章 割爱灭贪
佛说:
削法剃须为成沙门,
皈依佛法遵循佛道,
舍弃一切世俗资财,
沿门托钵疗饥为足
每日只求晌午一餐,
日暮晚来寄宿树下,
就此而已决无多求。
贪心不足欲壑难填,
使人愚昧使人钝顽。
第四章 认清善恶
佛说:
众生修行而立十种善业,
也可作恶而造十种罪业,
十类善业恶业责有攸归,
身有三口有四心志有三。
杀生偷盗奸淫归属身罪,
长舌鼓舌嚼舌滑舌属口,
嫉妒怀恨愚痴属心志罪。
如此十罪实非圣贤之道,
众生如若犯了以上十禁,
就与圣贤之理背道而驰,
就此必然酿成十种罪业。
如若翻然改图易迹更步,
就是消除十恶行修十善。

第五章 认过迁善
佛说:
人若犯有各类过失,
执迷而不悔过自新,
丢弃思过忏悔之机,
渐渐陷入罪孽之中。
身缠罪孽如海纳流,
汪洋之水渐深渐阔。
人若犯有各类过失,
发现自己误入迷途,
幡然悔悟从善如流,
罪孽就会日渐减灭,
尤如病人得药发汗,
痊愈康复指日可待。

第六章 恕恶无恨
佛说:
恶人听说您的善行,
前来故意找碴非难,
您要克制不怒不责。
非礼寻衅闹事之人,
自寻恶业自食其果。
第七章 恶业自受
佛说:
有人听说我循佛道,
对人奉行大慈大悲,
蓄意前来奚落诟骂,
我不犯难默不作声。
辱骂停了我问谩者,
“待人以理其人不受,
礼仪璧还我当自受,
责有攸归您说对吗?"
他回答说“应当如此。”
我说“如今您轻慢我,
我今按理不当接受,
祸害归主您自保留,
声响之后定有回音,
形体一现阴影相随。
祸害临头难以躲避,
奉劝足下莫造恶业。"

第八章 诬良自毁
佛说:
恶人伤害贤德之人,
就如仰面朝天吐唾,
唾液不能弄脏天空,
会落到吐唾者身上。
又如逆风抛撒尘沙,
尘沙不被抛向前方,
飞转来扑向抛撒者。
贤德之人不惧栽诬,
毁谤人者必将自毁。

第九章 道源在心
佛说;
嗜好佛理渴求奥博,
上下求索难得真道。
专注菩提取道本心,
就会步上康庄大道。

第十章 乐施得福
佛说:
见人行善布施,
满心欢喜帮助,
就会得福不浅。
有一沙门问佛,
“福报能用尽吗?”
佛说,
“如一人执火炬,
万人举炬来点,
再去煮食照明,
此人之火不减,
福德如此转施。”

第十一章 施食增德
佛说:
施食给一百恶人,
不如给一奉十善之人;
施食给一千善人,
不如给一持五戒佛子;
施食给一万奉五戒佛子
不如给一断见惑的须陀洹;
施食给百万须陀洹,
不如给一断欲界六品思惑的斯陀含;
施食给千万斯陀含,
不如给一断九品思惑的阿那含;
施食给一亿阿那含,
不如给一超出三界的阿罗汉;
施食给十亿阿罗汉,
不如给一缘觉或独觉的辟支佛;
施食给百亿辟支佛,
不如给一救无量众生的三世诸佛;
施食给千亿三世诸佛,
不如给一通达诸法妙理者,
他知意念依托修行功果有亦空空亦有。

第十二章 举难规诫
佛说:
世人有二十件难事:
贫穷者施舍财物难,
豪贵者行修佛道难,
为善者舍生忘死难,
得佛经尽心研读难,
佛在世躬逢其盛难,
忍制情爱断贪欲难,
见荣贵财势不求难,
受侮辱而不嗔怨难,
权门不仗势欺人难,
达观处世不劳心难,
见识广学问渊博难,
消除尽傲慢自负难,
对后学者不轻慢难,
平心视众生同等难,
对诸法不说短长难,
遇法界真知灼见难,
明自心实性修行难,
按潜能救度众生难,
临诸法一心不动难,
解诸法理善变通难。

第十三章 明道知命
有一沙门问佛陀:
什么因素和条件,
使我知生生世世,
并通达无上之道?
佛说:
清净心矢志不移,
可通达无上之道,
正如您打磨铜镜,
污垢去展现亮光。
剪除欲念无贪求,
自然为知宿命者。

第十四章 善与伟大
有一沙门问佛陀:
什么能称为慈善?
什么能算最伟大?
佛说:
修佛道恪守真理为慈善,
意志与佛道契合最伟大。

第十五章 力与光辉
有一沙门问佛陀:
什么力量最强大?
什么形象最光辉?
佛说:
受辱而忍耐最强大,
忍辱者不怀恨在心,
心平气和身体强壮,
忍辱者无恶性恶作,
那就必然受人尊崇。
灵魂脏污彻底祛除,
纯真之心一尘不染,
这种心境最为光辉。
开天辟地前的混沌,
日改月化直到如今,
大凡十方上下所有,
这种人能洞见一切,
对事物有真知灼见,
自然也就听闻广博。
因具无所不知智慧,
他们才是真正明人。

第十六章 舍欲得道
佛说:
人的心性原本清净,
因生爱欲难辨佛道,
正如一泓清澈池水,
经过一番搅动之后,
站在水边映照之人,
就看不见自己身影。
人若纠缠爱欲之中,
心底混浊思想紊乱,
当然不能认清佛道。
所以沙门出家修行,
应当舍弃各类爱欲,
一旦尘沙污秽消尽,
光明佛道展现眼前。

第十七章 光显暗灭
佛说:
洞见佛道之人,
就如举着火炬,
进入黑暗之室,
黑暗随即消失,
室内只存光明。
修行佛道而识真理,
愚昧无知一扫而光,
聪明睿智永远随身。

第十八章 诸念空有
佛说:
佛法之玄妙就在于:
有念若无无念若有,
有行若无无行若有,
有言若无无言若有,
有修若无无修若有。
知其玄奥者佛法近眼前,
迷而不解者佛法远天边。
法妙难言只因虚言枉法,
法性自在并无物体碍道,
若有毫厘差错,
即刻失之千里。

第十九章 思考虚实
佛说:
观察天覆地载,
应知其非永恒。
观察时局国情,
应知其非持久。
福至心灵自觉醒悟,
那是菩提本性显现。
人若具有上述知识,
获得佛道指日可待。

第二十章 自身空幻
佛说:
人体坚湿暖动四性能,
各有其名为地水火风,
以四大观身都非自我,
既然其间都没有自己,
那能看到的只是空幻。

第二十一章 名声毁命
佛说:
人若放纵情欲,
追逐声望名誉,
到了功成名遂,
人将作古就木。
欺世盗名不学佛道,
纯属徒劳消耗生命。
尤如焚烧香料,
燃时异香扑鼻,
异香罄其所有,
尚有余烬炭头,
带来烧身之祸。

第二十二章 财色招患
佛说:
世间钱财与情色,
总会有人不忍舍,
譬如刀刃上有蜜,
即使只够一浅尝,
懵懂小孩也去舔,
割舌伤身未可知。

第二十三章 家累甚牢
佛说:
家宅妻室约束人,
胜过监狱紧捆绑。
监狱刑满出牢房,
人无心思弃家室。
因情爱这等色欲,
谁惧怕为之奔波?
纵然是身临虎口,
居多人乐而忘忧。
投泥沼自取溺死,
正该是凡庸之辈。
快走出樊笼之门,
潇洒出尘成罗汉。

第二十四章 色欲碍道
佛说:
一切欲望与奢念中,
色欲当是罪魁祸首,
其病之重无可匹比,
欣幸这是独一无二,
若还有欲与之伯仲,
那天下之芸芸众生,
难有一人能修佛道。

第二十五章 色欲焚身
佛说:
贪恋沉溺爱欲之人,
如持火炬逆风行走,
定有烧手燎身之患。
第二十六章 佛拒魔扰
魔王波旬献三美女,
试图软化佛陀决心。
佛陀对美女说诤言,
“污秽皮囊为何来此?”
我不受用请快离开。”
魔王对佛肃然起敬,
随即愿闻佛道真意。
佛陀为他解说真理,
波旬佛化成须陀洹。

第二十七章 断缚得道
佛说:
修行佛道之人,
如木漂流水上,
依水随波逐浪,
不去触撞两岸,
不会被人打捞,
不受魔妖截拦,
不为漩涡阻挡,
水不腐木不烂,
准保此木入海。
修行学道之人,
不为情欲迷惑,
不被邪说纠缠,
顺应自然净心竭力,
准保此人得道成佛。

第二十八章 收心避祸
佛说:
切勿放纵贪欲之心,
意马心猿不足为信。
千万不能纠缠色欲,
沉溺色欲必遭祸殃。
证得阿罗汉后,
方可随心所欲。

第二十九章 正念制色
佛说:
力戒以不正派眼光看女性,
不要轻率和女人闲扯搭讪。
如需要与他们交谈,
态度端正牢记心上:
我为沙门出家,
置身娑婆浊世,
应如纯洁莲花,
身处污泥不染。
年老者我母亲,
年长者我姐姐,
年少者我妹妹,
年幼者我晚辈。
心怀慈悲救度他们,
邪恶念头自然熄灭。

第三十章 远离欲火
佛说:
出家修行佛道之人,
如处干草包围之中,
见有火来应当回避。
心境两空前逢情欲,
敬而远之避坑离祸。

第三十一章 除欲心静
佛说:
有人苦受淫念折磨,
于是打算阉割自己。
佛对他说:
割断自己身体器官,
不如割断心上牵挂。
人心犹如领班监工,
领监之人不尽其责,
帮工就会放下不干。
割断身上器官何益?
佛陀为他诵偈一首:
意向生时欲望生,
思想起时意向起,
思想意向两寂静,
色是虚影行幻空。
佛说:
我引用迦叶佛的偈。

第三十二章 无我无恐
佛说:
人因爱欲而生忧烦,
忧愁烦恼导至恐惧。
爱欲贪恋一经超脱,
忧烦恐惧烟消云散。

第三十三章 智勇降魔
佛说:
出家修行佛道之人,
尤如以一战万之兵。
披坚执锐上阵,
或许闻风丧胆,
或许落荒而走,
或许战死沙场,
或许凯旋而归。
沙门行修佛道,
应是木人石心
专心勇往直前,
不畏前境艰险,
持戒定慧破灭众魔,
终会证得佛门果报。

第三十四章 中庸得道
一沙门晚间诵迦叶佛遗教经,
听起来悲伤忧郁,
懊悔曾欲罢修行。
佛问他,“出家前操作什么?”
他回答,“喜好弹琴。”
佛又问,“琴弦松弛会如何?”
他回答,“弹不出音。”
佛又问,“琴弦太紧会如何?”
他回答,“琴声断绝。”
佛又问,“弦松紧适度如何?”
他回答,“诸弦和鸣。”
佛说:
沙门学道也是如此,
心平气和身心调适,
张弛有度定能得道。
如若企图急功近利,
后果定是心力交瘁。
身躯极度疲劳,
就会心烦意乱。
心若焦急烦躁,
修行定会消退。
修行一旦退坡,
恶业自然增加。
安乐净心勿忘勿助,
一定不会迷失佛道。

第三十五章 去垢显明
佛说:
镕炼金属锻造铁器,
去渣制出精良器具。
修行学道也是如此,
必须除去凡情六尘,
自然呈现清净之心。

第三十六章 勿失良缘
佛说:
离恶道入人寰,
转生为人是良缘。
投胎世间为人,
作一男儿是良缘。
身为堂堂男子,
六根健全是良缘。
身心健全汉子,
长在中土是良缘。
身处国之中州,
逢佛在世是良缘。
幸逢有佛在世,
际遇佛道是良缘。
有幸相遇佛道,
确立信仰是良缘。
信奉佛道之后,
能守菩提是良缘。
坚守菩提心后,
修得空有有空是良缘。

第三十七章 守戒近佛
佛说:
佛弟子离我数千里,
只要牢记佛的戒律,
必定得道成佛果报。
形影不离在我左右,
朝朝暮暮都能见我,
若把戒律抛在脑后,
始终不会得道成佛。

第三十八章 人命无常
佛陀问一沙门,
“寿命以何计量?”
沙门答,“以数日时间计量。”
佛陀说,“您尚未理解佛道。”
佛又问另一沙门,
“寿命以何计量?”
回答说,“以一餐时间计量。”
佛陀说,“您尚未理解佛道。”
佛又问第三个沙门,
“寿命以何计量?”
回答说,“以一呼一吸时间计量.。”
佛说,“很好,您已理解佛道。”

第三十九章 偏信违训
佛说:
修学佛道之人,
言行依照佛训,
尤如舔食蜜糖,
面边底心皆甜,
佛经无分轻重。

第四十章 行道在心
佛说:
沙门修行佛道,
不可如牛拉磨,
身子倒腾转圈,
其心不在正道。
心如铁石守道,
何用强行苦修。

第四十一章 心直去欲
佛说:
行修佛道之人,
任重道远如牛负重,
在深深污泥中奋进,
疲惫不敢左顾右盼。
奔出淤泥之后,
方可舒徐歇息。
沙门应视情欲,
甚于深沼淤泥,
心念不离正道,
就可远离苦难。

第四十二章 梦幻人间
佛说:
王侯之位,
我视如过隙尘埃。
金玉之宝,
我视如破碎瓦砾。
锦衣纨绔,
我视如破帕烂巾。
大千世界,
我视如一小果仁。
阿纳瓦塔塔湖水,
我视如涂足油。
诸佛之方便法门,
我视如幻化的串串珠宝。
至高的无上乘法,
我视如梦中黄金财帛。
佛道为凡情而生,
我视如眼前花。
禅定持心,
我视如出海苏麦鲁山。
涅盘永明,
我视如佛慧朗朗日夜醒豁。
正统异端顺逆理道,
我视如六龙交舞首尾相换。
诸法平等,
我视如绝对平等之真如地。
度化兴隆,
我视如草木运化顺应四季。
2 010年九月七日 译毕
 
;)
这是一部不错的经。据说是第一部传入中国的佛经。说的都是真真实实的道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