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打仗了

shutupming

新手上路
注册
2010-11-02
消息
76
荣誉分数
2
声望点数
0
打吧,打的越厉害越好.
死的人越多越好.
我心理BT, 咋地?
也....
 
在中国打,警察,解放军打人民。


原文地址:鲜花的力量(转载)作者:蘇羊

文:夏小强

11月21日,是上海11.15火灾亡者的“头七”,中国传统丧殡习俗认为,亡者的魂魄会于“头七”这天返家。一早,献花的人流已排成长龙,胶州路、余姚路、昌平路、常德路、延平路,蜿蜒了数公里。不仅如此,从大火后的第一天开始,人们自发在烧毁大楼前献花祭奠就没有停止过。
网民宋剑锋在微博中写道:“我之所以今天开始敬佩上海人,是因为山西河南等地曾有那么多次灾难,人们都麻木地忍受和接受了,并没有公众自发的哀悼,就连矿工家属们都很淡定地接受了现实;唯有上海,中国一线大城市的人民,表达了他们对生命的尊重:他们对生命的尊严不抛弃,不放弃!有微博曾抱怨不平等,这怪谁,权利要自己争取!”
一位记者这样说道:在上海多年今天所见到的是我在上海从未见到过的,火灾后的第四天,人们仍源源不断地来到事件发生的大楼献花祭奠,从着装看很多是午休时间过来的白领,摆上鲜花鞠一躬然后匆匆离去,一个接一个。与我的记者朋友聊天,他说上面的态度摆明是官官相护,他说“当我们用鲜花铺满整条路时,他们会看到民心的”。
捷克一首摇滚乐《百分之百》中有这样的歌词:“他们害怕老人的记忆。他们害怕年轻人的思想和理想。他们害怕葬礼,和墓上的鲜花。”上海官方媒体《解放日报》在“市领导慰问火灾遇难者家属”一文共有527字。市领导的姓名出现了33次。剩下是俞正声和韩正的讲话。没有一个遇难者的名字,没有一句遇难者家属的声音。
虽然作家笑蜀说:“一个社会最可怕的不是死人,而是连死人,甚至大规模死人都无法改变什么。每一出悲剧都只能哀悼而不能改变。用生命都铺不出通向黎明的路,用生命都撞不破夜的门,这才是最大的悲哀。”但是,人们却从上海市民悼念祭奠遇难者的鲜花中,看到了改变。
一位上海市民两天在同一个花摊儿上买了菊花,第一天卖10元一把,第二天只卖5元。问摊主为什么降价了,她说:我们这条路上的都商量好了,表个心意。今日白菊批发价一块四,平均他们每把亏两元。
“财经新闻”记者赵何娟在博文中写道:当火眼金睛的警察用力将正在献花的我推出家属区的警戒线,并喊,“你是哪个的家属,哪个单位的,出去!”我拚命挣扎着拒绝被推,没来得及其他反应,旁边一个家属紧紧一把抱住我,说“我们是一家人”,我哭出声来,“我们是一家的”,警察散去。
尽管对警察在路边不断打断影响人祭奠心情,心有不满,但数万市民依然井然有序排队献花,没有人喧哗,没有人吵闹,没有人嬉笑。一个很小的女孩一边走,一边摇手说:“再见,你们走好。”
上午,一位上海老人站在大楼对面人行道的台阶上,大臂一呼,大声质疑政府的政绩工程和救援不力。逐渐集聚过来围观的群众不断响起掌声。说完,老人还掏出自己的工作证,不怕暴露身份,他坚持自己有质疑的权利,是正常的公民权利。
网民这样说道:
“一直想知道谁是第一个献花的人,但名字并不重要。他或许很平凡,但他代表了上海市民的良心、意识、理性,如果,得到妥善彻底解决,我们所有人会感谢他,因为他带领了第一声无言的呐喊;如果,没有任何变化,我们也会感谢他,因为他让所有人看到公民心中的勇气和愿望,也让更多的人丢弃一直的幻想。”
“请让鲜花铺满上海的街道,我一定要去胶州路献上我的那一支,我们都去,让他们知道,他们不仁,我们有义。”
在祭奠现场,一位身穿蓝衣的姑娘打出了一条“人在做天在看”的横幅。
一位网友对此留下了这段文字:“今天,上海,请你转告这位美丽的蓝衣姑娘,转告她,我爱她。我爱她的良心,我爱她的勇气,我爱她的一身正气。请帮我转告她,上海,转告这位蓝衣姑娘,以她的美丽。请告诉每一个路牌,我爱她。请告诉每一个报亭,我爱她。请告诉每一根电线杆子,我爱她。上海,请你帮我转告她,务必!”
鲜花的力量超过枪炮,超过强权,超过所有自以为不可摧毁的力量——那就是人心的觉醒。




很奇怪,看到这些文字我很难过。他说的只是他知道的,什么叫做麻木的接受了。我印象中的一次矿难里,我们那里死了一百多人。家属们一个个撕心裂肺的嘶吼,拦住街道不让那些领导通行,抗议游行都有。可是知道的只是我们这些所谓的本地人。我们不宣传,不是我们麻木,我们只是没法宣传。所有的媒体都不敢报道,所有的争议都被压制,即使后来的后来,我们能做的只是在类似的事件中冷眼旁观


追忆矿难 (2010-11-25 20:19:46)转载
标签: 上海 救救我 鲜花的力量 社会主义 凤凰卫视 杂谈 分类: 社会杂想
有时候追忆这些东西不是为了什么,只是想起那些已经淡忘在大家视线里的事,觉得恍然。今天看到那篇《鲜花的力量》的博文,我有点难过。
上海的火灾,死了很多人。大家悼念!希望用鲜花的力量超越强权,让中国的良心觉醒。我只知道,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系着红领巾,发誓要爱党爱政府!连那些在我眼前发生的黑暗,我都熟视无睹。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可是今天就是莫名其妙的撞击着我的脑海,让我记下我知道的事情。
那年是2004年的冬天,11.28.所有陈家山的人都不会忘记。那天,我们的天塌了,世界黑了。死了很多人,很多都是那些平时在我们面前嬉笑的人转眼之间,连尸体都找不到了。那年我读初中,我离得很远,所以我没听到那来自地底的哭声和呻吟。过年回家,发现周围少了好多人,整个街道空荡荡的。那年冬天是很冷的。
听其周围的人讲那些事,我很漠然。无非是什么谁谁谁来了,连谁谁谁都来了之类的话。那些谁谁谁在电视台广播站都不知道放了多少遍了。什么某领导慰问矿难家属吖,什么某领导赠送棉衣吖。看得我恶心。偶尔,听到一些真相,早已改的面目全非。
其实,那一年,成群结队的家属拦在某领导的必经之路上,准备讨说法,竟被那些所谓的“政府军”镇压了。记得那时候,只有一家媒体敢报出事实的内幕,就是凤凰卫视,最后竟被活生生的禁播了。谁能想象,那时候进去救人的人秘密接到的命令是,进去做做样子,接到命令立刻出来。后来一个人回忆道:“进去哪里是人呆的地方,四处都是人,扬着胳膊,他们再喊‘救命啊,救救我,救救我啊’,可是我们谁敢动呢。仔细听着,上面说撤,我们立刻拔腿就跑,谁敢在那里呆着啊。”可惜他后悔了,那次遇难的矿工中就有他的哥哥。当他痛哭流涕的咒骂政府的时候,也在自己深深的自责里被撤职了,大家心知肚明,因为他说了不该说的话。
我不描述苦难,因为苦难实在太多了,后来的地震,火灾,或人为或天灾我都无暇看了。眼冷了,心冷了,只是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双手来写。说来好笑,记得高中老师给我戴了一顶高帽,她说我吃着社会主义的饭,砸着社会主义的锅,专挖社会主义的墙角!
我是谁?一个没有人知道的小孩子。至少我相信,我今天说的这些话,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那么我就很放心的说。我不反党,我只是不爱他罢了。
我不评论,我只说我知道的 ,我看到的,还有想说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702c300100nrr7.html
 
雄赳赳,气昂昂,快过鸭绿江!
 
“今天,上海,请你转告这位美丽的蓝衣姑娘,转告她,我爱她。我爱她的良心,我爱她的勇气,我爱她的一身正气。请帮我转告她,上海,转告这位蓝衣姑娘,以她的美丽。请告诉每一个路牌,我爱她。请告诉每一个报亭,我爱她。请告诉每一根电线杆子,我爱她。上海,请你帮我转告她,务必!”

鲜花的力量超过枪炮,超过强权,超过所有自以为不可摧毁的力量——那就是人心的觉醒。

:cool::cool::cool:
 
一位上海市民两天在同一个花摊儿上买了菊花,第一天卖10元一把,第二天只卖5元。问摊主为什么降价了,她说:我们这条路上的都商量好了,表个心意。今日白菊批发价一块四,平均他们每把亏两元。
“财经新闻”记者赵何娟在博文中写道:当火眼金睛的警察用力将正在献花的我推出家属区的警戒线,并喊,“你是哪个的家属,哪个单位的,出去!”我拚命挣扎着拒绝被推,没来得及其他反应,旁边一个家属紧紧一把抱住我,说“我们是一家人”,我哭出声来,“我们是一家的”,警察散去。
尽管对警察在路边不断打断影响人祭奠心情,心有不满,但数万市民依然井然有序排队献花,没有人喧哗,没有人吵闹,没有人嬉笑。一个很小的女孩一边走,一边摇手说:“再见,你们走好。”
:crying::crying::crying:
 
“今天,上海,请你转告这位美丽的蓝衣姑娘,转告她,我爱她。我爱她的良心,我爱她的勇气,我爱她的一身正气。请帮我转告她,上海,转告这位蓝衣姑娘,以她的美丽。请告诉每一个路牌,我爱她。请告诉每一个报亭,我爱她。请告诉每一根电线杆子,我爱她。上海,请你帮我转告她,务必!”

鲜花的力量超过枪炮,超过强权,超过所有自以为不可摧毁的力量——那就是人心的觉醒。

:cool::cool::cool:
你小子还是很有正义感的嘛,以前看走眼了,对不起了
 
艾未未:勇敢才是浪漫(旧文新发)
张目分 原创 | 2010-2-10 23:46 | 投票
关键字: 国家 艾未未 勇敢 杨佳 谭作人


我认识艾未未,但他不认识我。有什么关系呢?我对他的关注和敬重不亚于一位精神挚友。一直以来,我从他那里无偿地感受到很多稀有、宝贵的东西,但从来没有回报过他。这样一个人,一个陌生人,使我也变得慷慨——愿意无偿地让别人感受到我体验的一些稀有、宝贵的东西。那是我们生而为人的共同财富。
我并非想为《非艺术访谈》写书评,而是借这本书写艾未未。这本书收录了艾未未和陈丹青两位艺术家的部分访谈言论,当然,远远不能代表他们的思想精髓。不过,随手采撷一些片言只语,你会发现有很深的精神砥柱在里面。
把艾未未和陈丹青放一块是有道理的,他们有异曲同工之处:有独立思想,敢说真话,赤子情怀,富有人性和真正的悲悯心。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欠缺的东西,更大的悲哀在于,不是我们丢失了,而且我们压根不曾有。
我第一次知道艾未未,是N年前中央电视台的一部纪录片,讲到一位外国建筑师无意中在北京看到一所房子,惊叹它代表了中国建筑的最高水准。它就是位于北京草场地村的艾未未的工作室。我由此知道艾未未,知道他的父亲就是著名诗人艾青。据说艾未未的母亲看过他的房子后,表示不理解,说这孩子挺奇怪的。我还记得那所房子里挂了一件雨衣,口袋处是一个安全套。我也不理解,但觉得蛮有趣。印象最深的是片子的结尾处:艾未未和一屋子艺术家在讨论什么,其中有个家伙什么也不说,只是笑,深刻地笑,艾未未急了,说:你他妈有话就说啊,干嘛笑啊,笑算什么呀。那人还是笑,只是笑。我那时有一种感觉:那空洞的笑,那空洞而漆黑的笑,代表了中国文化最恶劣最阴暗的部分,当作智慧推广千年,阴魂不散。
所以,当我第一次读到艾未未和陈丹青的书籍言论,感觉像是划破夜空的一道闪电,使事实与真相亮如白昼。最重要的不是他们的言论就代表真相和真理,而是他们敢于说真话及捍卫自己说真话之权利的态度。老实讲,我自己从来不敢抨击和影射体制和政党,不敢对中央电视台大放厥词,虽然我深深赞同艾未未的话,但我所能想到的努力只是出国。
“刘晓波入狱,涉嫌“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一个生命因为自由思想而要面对来自专制国家机器的威胁和摧残,足以证明这是一片不开化的野蛮黑暗的土地。……在一个拒绝变革的国度,野蛮的统治者拒绝善意,拒绝良知,拒绝自觉文明的可能,在扼杀独立的思想和人格时,一贯不择手段,丧心病狂。”(摘自艾未未新浪博客《被删除文章 来自国家的威胁 08.12.11》)
“……我不相信中国的电视台,那个叫中央电视台的,全世界最下流的人是在这个台里,他们真的可以说是,世界上有不要脸的没有这么不要脸的。”(摘自艾未未新浪博客《去学校了08-11-27》)
读艾未未的博客,有强烈的震动,强烈的激动。我没想到的是,作为一名知名艺术家,他不仅仅发表关于城市、建筑、设计之类的学术观点,还勇敢地表达自己作为一名普通公民对社会事件的看法,比如上海杨佳案,他在博客中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毫不避讳地发出他最真实的声音,那些言论,直指党国最敏感的神经和最阴暗的触角,那是99%的中国公民不敢公开讲的话。这种“不敢讲”的心理,恰如艾未未在博客《自己吓唬自己 08.12.14》一文中所说:“当一个社会的民众,不敢威胁政府时,只能被政府威胁,在哪都一样,没什么好商量的。首先是怕事,也不管怕的是什么事,一概都怕。一代代怕下去,只能是练就比谁更能忍的功夫,也就是比谁更能装孙子。……再就是怕事实,为什么会恐惧事实呢,所谓事实,事物之所以为事物的本来面目,或是事情发展所呈现的结果。……长期的说谎,使得这个政府早已经是没脸面对事实,胆子也就越发萎缩了。……这样的社会要维持,就只能靠打打杀杀,公然说谎,靠封杀,监禁,诬陷,司法舞弊,还要有很多很多的警察,军队,监狱,精神病医院。……中国人不明辨是非,没有人愿意承担责任,哪怕是最小的责任。只能是剩下一个远离事实真相,远离科学进步,反人类文明的社会,一个说谎的,欺诈的,腐败的,无能的,反人类的政治统治,一些在水深火热中自己吓唬自己的百姓。”
……
有些人注定是榜样,让你勇敢追随;是灯塔,照亮你的魂灵。我眼中的艾未未就是这种人,值得感谢和铭记。其实还有很多这样的人,在我所不了解的领域,尽可能地做出有价值的努力,比如艾未未博客《被删除文章 勇敢才是浪漫 08.12.10 》一文中提到的刘晓波,起草了了不起的《零八宪章》,几百名法学家、作家、记者、学者、教师等都签了名,其中包括我欣赏的香港评论人梁文道(他那篇《为XZ问题寻找最大公约数》是我所读过的关于民族问题最公允的文字)。读完《零八宪章》,我有一种想说点什么的冲动,艾未未说:“尽管我反感香水气味,不怎么喜欢巴黎,今天的法国,因为她的出众令人刮目相看。独立坚持人权信仰,爱见谁见谁,政府很不高兴但是管不着。弱智的爱国者们,巴黎公社后代不会因为你不买他的香水而屈服的。法国人赢得了我的感情,勇敢才是真正的浪漫。”
我得说,艾未未赢得了我的感情,我希望像他一样勇敢,真正的浪漫。




2008年12月16日于南京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