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扼杀了中国孩子们的想像力?

种瓜得瓜

封禁用户
注册
2010-11-30
消息
31
荣誉分数
2
声望点数
0
以前曾听一个在国内做教育培训的朋友说,学前儿童的想像力非常丰富,小学三、四年级时就差了许多,等到五、六年级以上,大部份孩子就都变得呆呆的了,基本没什么想像力。当时只是觉得生活在重压下的孩子可怜,但并没有过深的考虑原因。

近日,大陆《重庆晚报》报导:“2009年在全球21个受调查的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像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此外,在中国的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像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

想像力匮乏的后果就是:在美国几个专业学会共同评出的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由中国人发明。对于孩子的想像力被扼杀,难道这许多年来,我们的家长从不曾知晓?

当然不是。看看不久前北京的一个11岁女孩的家长晒在网上的文章,就知道家长们是如何的心痛了。

“一到周末,到处是行色匆匆的家长领着疲惫的小学生,游走在各个重点中学之间,从一个考场出来立马奔赴另外一个,走马灯般地让孩子应试。没有人会问孩子们那幼小的心灵里承载了多少厌倦、无奈、绝望和麻木!”“女儿谈到了‘自杀’,问我死后是不是就都解脱了,问我为什么要上这么多的课后班、要做这么多的作业!”

“看看那些失去了童年乐趣、从小被迫顺从、日渐被压制了各种创造性和兴趣的、只知道埋头学习课本知识的孩子们!我们正在培养出这样的‘机器’来建设我们未来的国家和社会啊!”

然而,这个家长依旧不知希望在何方,只能感叹自己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移民海外。想必如她这般心痛却不知所措的家长一定还有很多很多。 显而易见,让中国的孩子丧失了童年的乐趣,扼杀了他们的想像力的直接原因是“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在这种教育中,学校的老师教育孩子要记住标准答案,不许另辟蹊径,挑战老师的权威;在家庭中,曾经在类似的教育环境中长大的父母们也不允许孩子有异常的梦想,否认就会遭到训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填鸭式死记硬背中,一个个曾经充满灵气的孩子变得有些“呆滞”,头脑中再也没有了做“白日梦”的欲望,甚至连什么是想像都忘记了。看看那一篇篇一个套路下来、空洞的日记和作文,就知道他们丧失了怎样的快乐。

此外,因为没有时间,也因为学校并没有设置这样的课程,中国的孩子们不仅无法与大自然亲近,而且连参观博物馆的机会都少得可怜,自然也没有机会长见识。更因为没有了想像力,所以即便他们看到天上的飞鸟、水里的游鱼、地上的爬虫,乃至花花草草,也都无动于衷,甚至连一丝惊叹也很少发出。

而与他们同龄的挪威、瑞典、丹麦、德国、美国等国的孩子呢?他们不但在课堂上与老师自由的交流,而且还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了大自然,去认识每一棵树、每一种花草,并与之对话;他们还走入了各式各样的博物馆,去领略历史长河中的点点滴滴,探寻历史发展的脉络,并与古人对视。学习的乐趣就这样慢慢地培养出来,而他们的想像力亦从不曾被扼杀。在这样的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又怎会缺乏创造力?

究竟是何种原因让中国的孩子们无法享受到与西方国家同龄孩子的教育方法?无法拥有同样的快乐?是中国教育部门的领导人不够聪明,不知道中国应试教育的弊端所在?非也。事实上,考察了不少西方国家教育机构的中国教育部门的领导,对于东西方教育的差异是心知肚明的,但喊了多年的教育改革却只是雷声大、雨点小。为何?

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中共一党专制的体制需要的不是有想像力和创造力的人才,而是需要只知服从命令、没有自己思想的奴才。奴才越多,中共当局才越省心;相反,有独立思想的人越多,中共当局就越不放心。而这个不可告人的秘密,中共正是通过这特有的教育模式逐渐灌输给中国人,其心之毒天地可鉴。


既如此,希望拯救孩子的家长们,抛弃中共才是唯一的希望啊!
 
中国如果不搞应试教育,都靠所谓推荐,靠请客送礼上大学,那将是多大的灾难啊 !
 
"中国如果不搞应试教育,都靠所谓推荐,靠请客送礼上大学,那将是多大的灾难啊 !"....Support....
 
确实是应试教育惹的祸。不过都怪政府就有点牵强。应试教育在中国可是有上千年历史了,而且整个东亚都有这个问题。日本的儿童也面临这个问题,总不能怪日共吧?;)
 
说实在的,不光孩子们的想像力,所有人的想象力都被扼杀了!!!
 
说实在的,不光孩子们的想像力,所有人的想象力都被扼杀了!!!

perhaps,

It is the parents who are responsible for their own children's lack of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
 
perhaps,

It is the parents who are responsible for their own children's lack of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
不是父母的问题,是整个体制!

在这儿,孩子 9:00-3:00 去上学,自由时间很多。 作为家长,你可以什么都不做,就管好孩子的行为就行了。学校老师不找你,你不需要找他。 一般孩子不费力就可以上大学。

如果你带孩子回国了,你得想办法让孩子上好的小学,考进好的初中,考进好的高中,考进好的大学。 如果入学考试差一,两分,你需要掏 2-10 万元。 好像谁也免不了这个""俗"。

我妹妹家的孩子现在早 6:30 起床吃饭去学校,下午6:00 放学回家,吃饭然后做作业到11:00 睡觉。 周末上兴趣班。问了,不这样行么? 孩子考初中少了一分,已经交了 2.5 万了。

俺真的换位思考过这个问题, 要是俺回国了会怎样!
 
问题就在父母身上啊!
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的老师。文中提到,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学龄前是最棒的,孩子一般要3岁去幼儿园,那么3岁前的引导呢?所有中国的家长都相信一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他们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应是要拔苗助长,赶鸭子上架!
那篇《救救孩子》的妈妈什么叫看不到希望在哪,根本就是她导致女儿出状况的!她的女儿虽没说是班上的尖子生,但是至少绝对是能轻松应付学习的那拨,在这种情况下根本就不应该应把孩子往补习班里塞。如果把同样的时间用来带孩子去图书馆看书、找其他孩子一起去公园玩、放假把补习费拿去旅游,她的孩子的知识面和见识面就在别人之上,看问题就会比别的小孩全面、写的作文也会比其他同学的素材丰富,要想英语好吧,就找老外练口语或者去那些英语角聊天去。
我从来都对家长说,对孩子的培养一定要有的放矢。就抓住两样:他们明显有天赋的;他们在学习中明显比较差以致于影响了总体成绩的科目。我对学生反复说的是:做人应该有“自知之明”,这词绝不贬义,每个人都应该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要动不动就羡慕别人,和别人较劲,选好自己的目标就坚定不移地去奋斗。
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帅”,当“将”觉得勉强,当“兵”就不愿意。可是这世界上要全都是“帅”,还打什么仗呀!
学校都乐意进行素质教育,但是家长不乐意!我们都不知道搞了多少改革,每次一开始,就会收到家长的投诉,最后不了了之。家长们就见不得孩子轻松闲空,没作业做就觉得不踏实,不考试就觉得不了解孩子的学习!
家长都虚荣,学校在一年级开始办特色班,几乎80%的家长都想尽办法往电脑班里挤,因为他们认为电脑班就是重点班,也因为通常孩子在电脑班的家长都是特别紧张孩子学习,抓得很紧,所以电脑班的孩子平均成绩也会相对比其他班高一点,于是就更加肯定了他们的想法,那是重点班。
通常重点学校的班级学生人数都在50-70,据说最夸张的达到了100人,你说一个老师到底有多少精力去照顾每一个孩子呢?老师在学校上课不过40分钟,还远远不如孩子回家对着家长4分钟的效果来得明显。通常那些创新作业孩子很感兴趣,但是家长不让做,自己一手包办了。
举例:我教了两次六年级,我给他们布置了有趣的作业。一次是让他们选自己喜欢的歌填词,或者直接写歌词(考虑到有些学生的音乐感不够强)。收回来一看,有点明显是孩子自己选了最简单的儿歌填的次,有的能看出家长有帮忙修改,而其中有一个男生选的是一首古曲,填的词是文言文。我查了一下,应该不是单纯抄袭,于是我问他谁帮他做的作业,他支吾了半天才说是爷爷,因为爷爷觉得他做的作业“不正统”是耽误时间,而且他自己选的歌不好,填的词也糟! 另一个班我布置的作业是让他们自己编一个剧本,内容、形式、题材、字数一概不限。班长交作业时来问我她的作业怎样,我一看,非常棒,她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广告全部完美地嵌入到了《睡美人》的故事中。我说很好,我很喜欢,感觉非常卡通。她却很郁闷地说,她的爸爸看了半天说“看了半天,无法看懂。”而她的爸爸是某有影响力的杂志社编辑。
后来我重新再接一个班时,基于家长们对我都很信任,于是每个学期都组织全班开展班级活动,要求一定要家长作陪。我们班去了看港口货运的时间操作、去了蛋糕厂做蛋糕、去了家具厂参观,还请了香港的社工给我们做了工作坊(当然前提是家长们愿意出钱)。其他班则同样利用家长资源参观了机场内部运作、参观了冰箱厂或牛奶厂等。不是学校或者老师不愿动脑筋为学生服务,而是一切的前提必然是要得到家长的支持,大多数的学校都无法进行班级活动,就是因为家长很抵抗,宁愿把时间用在补习班上。
中国的家长就是心态太浮躁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让他们都希望一蹴而就,他们都只想着结果,把学习都看作了通往“成功”的桥,而完全忽略了学习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他们都希望孩子是20%的精英中的一员,而没有给孩子准确定位。
 
考试不是坏事
不然拿什么做衡量标准呢
是家长太功利了
你把小孩往县中风格的学校里送那能不负担重嘛
怎么不选实行素质教育的学校呢
 
我觉得你讲的不全对。 我认为最终问题出在体制上,而不是家长身上。

问题就在父母身上啊!
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的老师。文中提到,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学龄前是最棒的,孩子一般要3岁去幼儿园,那么3岁前的引导呢?所有中国的家长都相信一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他们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应是要拔苗助长,赶鸭子上架!

为什么所有的中国家长的相信这句话呢,因为在中国孩子还不明白事儿的时候竞争就白热化了,进好的幼儿园,进好的小学...以致考大学。进了不好的学校命运可能就曲折坎坷了,至少在我念书的时候是这样。(不好的学校之差可能诸位不一定多理解,我念的初中就是一所当地一般的初中,同学之间非常凶狠的打架都至于上了铁棍,火药枪,还有一个比我小一级的男孩子给别人杀了,死的时候才14岁。后来听到过一起高中生砍死了一个附近大学的学生的事件也是我念初中时同级的一个坏孩子干的。这样的学校你能指望孩子不学坏就不错了。)

那位妈妈在那样的大环境下能怎么办?让孩子完全轻松,可能孩子根本就进不了好的学校,进到像我说的初中你还想她怎么样呢?她要从里面再走出来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后来我重新再接一个班时,基于家长们对我都很信任,于是每个学期都组织全班开展班级活动,要求一定要家长作陪。我们班去了看港口货运的时间操作、去了蛋糕厂做蛋糕、去了家具厂参观,还请了香港的社工给我们做了工作坊(当然前提是家长们愿意出钱)。其他班则同样利用家长资源参观了机场内部运作、参观了冰箱厂或牛奶厂等。不是学校或者老师不愿动脑筋为学生服务,而是一切的前提必然是要得到家长的支持,大多数的学校都无法进行班级活动,就是因为家长很抵抗,宁愿把时间用在补习班上。

你这个例子举的好,你想过为什么家长这么抵抗么?你的学校要是能保证你们的孩子有一系列solutions等着他们,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是能力培养(最好你的学校提供从幼儿园到大学的一体教育,像现在的贵族学校),他们现在少花在补习上的时间可以因为他们能力的增强得到补偿。否则你们的实践肯定是不会得到支持的,你们花在班级活动上的时间不会在应试教育中被认可,家长的抵抗可想而知。

中国的家长就是心态太浮躁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让他们都希望一蹴而就,他们都只想着结果,把学习都看作了通往“成功”的桥,而完全忽略了学习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他们都希望孩子是20%的精英中的一员,而没有给孩子准确定位。

难道我们生活在加拿大的中国妈妈们就不想培养孩子成龙成凤么?我们就不看重结果么?为什么在中国家长的心态就浮躁,在海外的家长就不浮躁。那是因为我们知道孩子花的时间在他感兴趣的东西上最终他能找到自己的路。只是彼此稍有不同,他们不用单单为了考试而拼命学习,他们学到的东西会成为他们的东西。背下来的东西迟早会忘掉,经历过的东西就会留在大脑深处。
 
真的单纯是体制问题?
早前在ottawa碰到过一个父亲在抱怨加拿大的种种不好,其中一点是:他的孩子在移民过来前一直学画画,已经到了似模似样的水平,可是来到这里给他报了一个画画班,发现根本看不懂他画了些什么东西,于是就没再让他继续学,觉得还不如自己练。我说这里注重培养的是孩子的想象力,我还没说完,他就说什么想象力,画画就应该画什么像什么。
我在教自己的儿子学中文,其中在教和颜色有关的汉字时,我除了引导儿子想起蓝天、绿草,我还引导他联系到Foodbsic和BMO。于是一位家长听了后笑我没必要。
请问,这些家长的孩子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有区别吗?
只怕日后那些家长还是会笑话这里的学校所教的内容。
 
1993年,孙云晓写了一篇《中日夏令营的较量》,一时间让孩子的教育问题成为焦点,上至各种级别的会议,下至街头巷尾、茶余饭后,人们开始反思怎么做家长,怎么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怎么改革教育教学。然而时至今日,差不多20年过去了,请问我们的孩子在生活能力上有进步了吗?有多少孩子会做家务,会生活自理?或者更准确地说有多少家长从小教育自己的孩子学做家务、学生活自理?就我所了解绝大部分的家长不仅从没让孩子做过家务,甚至是禁止孩子做家务,理由是做家务浪费时间;危险;有保姆没必要;做大事的人何必理会这等小事。夸张地说句,就中国的孩子不会用电饭锅煮饭的绝不在少数!我长期带无线电测向队,其中一次带队参加全国比赛,队里的一个六年级学生居然不会梳辫子!她告诉我她从小就没在家里自己洗过头,从懂事开始都是到外面的发廊洗头的,她那长到屁股的头发从来都是妈妈帮她梳的。我实在无言以对,硬是在半个月里每天早起15分钟给她梳头。
也许你们又会说是体制的问题,因为作业太多了,所以只能牺牲学做家务了,何况以后总有一天他们会自己做的。会吗?做家务不仅是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一个孩子对家庭的关注、体会父母的艰辛学会分担、最简单的责任感的培养。让孩子帮忙扫扫地、饭前摆碗筷、饭后收拾碗碟、出门倒个垃圾,会浪费多少时间?每天只做其中一样,需要多少时间?也就5分钟。当家长们在埋怨孩子总做不完作业时,你们可有真正地去研究过原因?有没有实际地帮助过他们?通常家长在孩子们做作业时,要么自己干自己的,也不管是否影响到孩子;要么把孩子关在房间里绝不干扰。那么孩子在房间里到底干什么了、怎么做的作业,你了解多少?孩子总是慢是不是他不会合理安排时间呢?是不是其实是有学习障碍导致记不住学过的内容呢?是不是他某一科学习出了问题以致拖慢了速度?他的学习方法是不是不对呢?他会不会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开小差了呢?自己买的练习册是不是重复用功了呢?我的小表弟高中时就读的正是让家长引以为傲的省一级重点学校的重点班,不过他并没有像其他莘莘学子一样埋头苦读,他自学会了安装电脑,于是常常帮同学去买电脑、装电脑、修电脑,高二时组建了一个篮球队,高三时组建了一个乐队,自然高考没出现任何失误。我想说的是,虽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这么轻松驾驭学习(我的另一个表弟和他同班就显得忙碌些),但是正常来说如果他的学习方法是正确的,时间合理安排后应该会有一点点休息的时间,而不至于天天都要熬夜。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