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晚年张国焘一家在加拿大的幸福生活(图)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czh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czh

新手上路
VIP
注册
2003-06-23
消息
1,230
荣誉分数
50
声望点数
0
不是冻死的,晚年张国焘一家在国外的幸福生活(图)

http://news.wenxuecity.com/messages/201012/news-gb2312-1241959.html

大陆从没有过任何一个记者进行过采访报道,不知何时对于张国焘的死却有了这样的描述“1979年12月3日,一个风雪交加的冬夜,天气异常寒冷,在加拿大 多伦多一家老人病院的病床上,一位老人忍受着严寒的侵袭。身边没有护士,也没有亲人。他就这样凄惨地客死异国他乡。他,就是中国现代史和中共党史上的一位 特殊人物,中共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13位代表之一,中共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后来另立“中央”与党中央分庭抗礼,最后投向国民党怀抱进行反共的张国 焘。”

几乎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张国焘的晚年贫寒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是被活活冻死的。老秦说难道加拿大这个国家就是个“万恶的旧社会”?

和 晚年张国焘很熟的著名史学家司马璐先生曾证实,加拿大是个很富足的国度,每个人都有生活无忧的保证。他承认张国焘很失落,但一点都不穷,所谓“冻死”是不 存在的。如果一旦被冻死,多伦多的这家老人院将面临倒闭和巨额赔偿。别忘了加拿大不是前苏联,是个典型的民主国家,连时任总理特鲁多都在众目暌暌之下,何 况个老人院。

还有另一种不靠谱的说法张国焘夫妇在加拿大时生活很艰难。因三个儿子均无力负担他们的生活,两人于 1968 年到多伦多与儿子短住一个时期后,很快就开始领取政府养老金并靠此生活。张国焘去世后,张家无钱安葬,据有关资料,最后还是由杨子烈出面,经人求助于当年 在俄国受过张国焘救助的蒋经国,蒋安排下属汇了 3500元美金,这才解了张国焘的后事之忧,使其 "死有葬身之地"。

对于这种子虚乌有的捏造,本博秦全耀加拿大的朋友找到了墓地埋葬的原始登记材料:

死者姓名:Kai Yin Chang ( 张恺荫)

年 龄:(空缺)

去世日期:1979 年12 月 3 日

土葬日期:1979 年12 月 4 日

如果看了这个记录,从去世到下葬只有一天之隔,所谓“无钱安葬”“到处求助”,应该是胡说八道。

张 国焘与杨子烈结婚后,育有三子张海威、张湘楚、张渝川,三位皆在美国与加拿大发展事业。一篇文章透露说,经周恩来总理特批,张湘楚50年代在广州中山医学 院学医。张国焘夫妇1968年来到多伦多时,长子张海威在加拿大多伦多教数学,二儿子张湘楚在美国纽约当医生,三儿子张渝川在加拿大多伦多当工程师。张国 焘夫妇虽说不上大款,儿子也不是官二代富二代什么的,但晚年生活总还是其乐融融儿孙满堂享受天伦之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在大陆被整死的刘少奇,比吞安 眠药自杀的老战友陈昌浩,可以说张国焘一家过着的是幸福美满的生活。

1976年前后,时任加拿大总理的特鲁多在多伦多开会,曾在没有预约 之下特别前去探望张国焘,时间不是很长。三年后82岁的张国焘走完了他坎坷而又传奇的一生。1994年,在丈夫去世15年后,杨子烈以92岁高龄故去,二 人合葬于多伦多松山墓园。河南大卫生态鼠药集团董事长朱禾丰的女儿在加拿大上学,他去过张国焘墓后对我说,与其它墓不同,张国焘墓的方向始终是向着东南方 向,向着中国,向着他的家乡江西萍乡。老秦猜想,他生前一定有过叮嘱:儿啊,爹死后,将爹的坟墓向东方......(秦全耀)
 

附件

  • 28wf0g7.jpg
    28wf0g7.jpg
    39.9 KB · 查看: 129
  • 4ac981dbjw6dcou1xoxtqj.jpg
    4ac981dbjw6dcou1xoxtqj.jpg
    171.7 KB · 查看: 132
要说张国焘在加拿大的晚年有多么幸福,恐怕有点夸大。他这种喜欢权力斗争的人,一旦失去权力,心里也许是很难安静的。

但是,跟留在中国的老战友陈昌浩比比,跟中共权力核心的刘少奇、彭德怀等人比比,他应该是庆幸自己作了正确的选择了。尽管大权失落,却也生活平安,安享清福了。
 
中共史上,他可能是唯一一个自由自在生活中死去的中共书记吧。不知会不会有第二个。
 
张国焘杀人如麻,手上有很多血债,加拿大怎么会同意他移民?
 
http://news.sina.com.cn/c/2007-09-19/104113925524.shtml

张国焘预言邓小平终将复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9日10:41 青年参考
  本报特约撰稿黄东(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1968年10月21日,几名美国官员走进一座普通的香港民宅,拜访一位“重要人物”,以获得主人对大陆时局 的高见,供美国政府参考。这位身居陋巷的主人,正是流落香港的中共前领导人张国焘。此次访谈的资料一直被美国政府作为 机密文件收藏,直到1992年才公布其相关信息。近日,笔者辗转从外国公开渠道获得其详细内容,其中耐人寻味的是,张 国焘当时就预言邓小平终将复出……

  “张国焘”这个名字,有人可能很熟悉,有人可能很陌生。他曾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昔日红四方面军和 鄂豫皖苏区的最高领袖,也是中共历史上最有名的叛徒之一。他既有过投身革命的英雄人生,也有过为人不齿的叛徒生涯,更 有着令人唏嘘的凄凉晚景。

  那么,张国焘为什么跑到香港?又为什么跟美国方面发生了关系?他在这次采访中又说了些什么?一切都要从1938 年张国焘背叛中共说起……

  

  1.背叛中共后不得志

  作为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中共建党初期的高级领导人,一直到长征之前,张国焘的革命生涯可谓可圈可点。但是, 1935年红军两大主力会师之后,作为红四方面军领导人的张国焘野心膨胀,妄图以军力胁迫党中央,以获得党政大权。并 反对中央北上抗日的方针,力主南下,事实上走向分裂党和红军的道路。此后,他一意孤行,南下受阻,被迫北上与中央会合 。从1937年开始,中共中央开始对张国焘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展开大批判,一向心高气傲的张国焘何曾有过这番遭遇,心里 拒不承认错误的他决意叛党。

  1938年4月,时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代理主席的张国焘借祭拜黄帝陵之机逃往重庆,投入蒋介石的怀抱。在

国民党 ,张国焘先后委身于军统、设计委员会等处,官场的倾轧令他郁郁不得志。全国解放前夕,张国焘随着国民党反动派败逃台湾 。在台湾,他的处境更加恶劣,不仅没人重视他,就连自己看好的住宅也被强占,在这种情况下,心灰意冷的张国焘在1949 年冬携妻子杨子烈和三个儿子离开台北,来到了香港。
  2.美国人找上门来

  在香港,张国焘一度与人合伙,办起了一个名叫《中国之声》的杂志,张担任杂志社社长,杂志自称“既反共,又反 蒋”。但不久张国焘就与合伙人产生矛盾,张被合伙人轰走。离开杂志社之后,张国焘又去炒黄金,想大捞一笔,结果又蚀了 本。“屋漏偏逢连阴雨”,妻子杨子烈又在买菜时摔倒在地,摔坏了臀盘骨,高昂的治疗费用让张国焘愁苦难堪。这个时候的 张国焘困顿之极,真可谓“凄凄惨惨戚戚”。

  就在张国焘艰难度日之时,美国的一些机构对他产生了兴趣。在他们看来,张国焘虽然已经离开政治中心,但他曾长 期担任中共的高级领导人,他的一些见解和回忆或许对研究中国有着极大的价值。

  在1961年,美国堪萨斯大学名人中心的研究人员找到张国焘,表示希望张国焘为该中心撰写回忆录,作为报酬, 名人中心每月向其提供2000港元。在当时,每月2000港元是一笔十分可观的收入,对张国焘来说更是雪中送炭。时年 64岁的张国焘满口应承,开始写回忆录。1966年,香港《明报月刊》购买了其回忆录的中文版权,这便是后来出版的《 我的回忆》一书。

  美国政府的相关机构也看中了张国焘,在他们看来,张国焘不仅对中共早期的历史十分了解,而且与红色中国的现任 领导人有着长期的交往,对他们的籍贯、性格、爱好、交往和中共的政策运作十分熟悉,因此张提供的信息,对美国了解当时 中国大陆的政局有重要价值。于是,美国的一些政府机构也找上他,让他对红色中国的时局发表一些看法。

  3.称“文革”难以为继

  张国焘虽远离政治,但仍然密切关注1966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更何况这种关注还可以带来报酬。

  1968年10月21日,三名美方人员(这三人包括两名美国驻香港领事馆的官员和一名美国专家,为首的是负责 中国大陆事务的领事馆官员米西兰尼奥斯)对其进行专访,在这次访问中,张国焘大谈他对“文革”走向的判断。

  在张国焘看来,毛泽东发起“文化大革命”绝不仅仅是(如外界所推测的)出于政治权力的考虑,他认为毛泽东此举 还有着哲学上的思考。早在五四时期,张国焘便和毛泽东相识,在中共一大上,两人又一同与会。此后,两人都曾担任苏区和 红军的重要领导人。在长征中,红一、四方面军在懋功(今四川小金县)会师后,张国焘又曾与毛泽东发生政治斗争。毛、张 两人既曾是同志,又曾是对手,张对毛自然有自己的认识。

  在分析毛泽东的特点时,张国焘认为毛有着超凡的魅力和政治能力,他认为作为一个农民社会主义者,毛泽东有一种 对“平等”的渴望,一旦他发现自己建立的政权没有提供这些,甚至反而有走向反面的趋势时(也就是所谓的“变修”时), 毛便想采取措施来达到目的。这是“文革”发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张国焘也认为,在“文革”发动以来的两年中,毛还常受到一些情绪的影响,从而采取一些危险的戏剧性的行 动。

  对于那些“文革”中迅速上升的人物,特别是那些获得一些权力的“革命小将”和造反派,张国焘认为这些人缺乏实 际工作能力,那些年轻的“革命继承人”不能胜任工作反而成为负担。在那些激进的现任领导人衰落后,中国将回归平静,“ 文革”所造成的混乱局面必然难以为继,将由此进入实干家治国的时期。

  4.大胆预测邓小平复出

  至于毛泽东选定的继承人林彪,张国焘认为他是一个很难让人喜欢,也很难共事的人。林彪被选为接班人,主要原因 是毛泽东认为作为一个多年的下属,林对毛有着长期的忠诚。但林彪显然缺乏毛泽东所具有的魅力和政治上的天赋。张国焘推 测,林彪会优先考虑军事方面的利益。

  在毛泽东去世后,中国政局将如何发展?面对美国人关心的问题,张国焘大胆地给出了预测。由于接班人林彪缺乏毛 泽东所具有的魅力和政治上的天赋,所以在林彪执政之后,他将不得不更加借重周恩来,二者将会很好地合作,因为林需要周 的支持和治国的专家知识。在张国焘眼中,周恩来是一个很好的管理者,在周的率领下,一些“实干家”将出现并推动国家前 进。

  此外,张国焘更是大胆预测,那些昔日围绕在毛泽东身边的激进派,比如毛的妻子江青、陈伯达、康生等,都将很快 地失去其位置和政治影响。在张国焘的眼里,康生是一个平庸之人,对政策或者经济都一无所知。至于当时已被打倒的一些人 ,比如刘少奇、邓小平等等,将会复出,因为治理国家需要他们的经验和组织能力。

  5.减轻美国对华敌意

  美国政府极为关心“文革”时期中国大陆的外交走向,张国焘认为对所谓“红色中国扩张的企图”无需多虑。“文革 ”以来,毛泽东的外交策略一直在持续进行,比如当苏联在1968年侵略捷克斯洛伐克时,中国就严厉谴责,但其目的是使 苏联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名声大坏,不具有太强的进攻性。

  张国焘认为:“在眼下的中国,国内的因素要大于国外的因素,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无暇过多考虑国际关系,现在外 交事务并非重点,就连中苏矛盾和越南问题都被放在一边。”同时,张国焘又认为:“在与其他国家,尤其是与西方国家往来 时,毛泽东采取的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方法。比如,现在毛泽东之所以很关注西德(联邦德国),就在于它既反对苏联同时又有 着中国需要的资源,它向中国提供了急需的货物。与西德一样,日本、英国、法国都将与中国保持友好的贸易关系,在此,中 国根本不会考虑政治的气候。”

  张国焘的上述分析,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在某些方面,张国焘的这些分析显然加深了美国对中 国的认识。在具体的政策上,比如张国焘对中国外交的判断,无疑有助于减轻美国政府对中国的敌意。至于其他方面,笔者就 不敢轻下断语了。

  6.在加拿大医院被冻死

  1967年,“文革”波及香港,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叛徒,张国焘觉得,如果还呆在香港将难逃厄运。惊恐之余,张 国焘夫妇决定出国避难。1968年底,就在接受美国人采访后不久,张国焘抵达了其人生的最后一站——加拿大。

  刚开始,张国焘夫妇住进了加拿大免费的养老院。在那里,政府提供的养老金虽不能过上多好的日子,但也足够维持 这对老夫妻的生活。1976年,79岁的张国焘突然中风,从此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由此转进多伦多郊区的老人病院 。该医院的环境很差,不仅医生和护士很少,狭窄逼仄的病房也让张国焘气短。更令张国焘难以忍受的是,每到冬天,多伦多 的夜晚寒风刺骨,缺乏足够供暖的医院分外酷冷,张国焘挺着中风的身躯在寒夜中瑟瑟发抖,只能靠自己带来的几块毛毯御寒 。

  1980年1月,台湾出版的《传记文学》登载了国民党原武汉警察局局长蔡孟坚的回忆文章。蔡孟坚是张国焘的同 乡,张国焘死后,杨子烈与他通了电话,讲了丈夫死前的情况:“(1979年)12月初,当地大雪不止(那晚)他转身时 毯子掉在床下,自己无法拾起,想叫人也无人来助,暖气关闭,只有咬紧牙关受冻。12月3日5时起,他忽然大吐大呕两小 时,就此昏迷,不省人事。待护士欲叫医生诊断,竟已气绝。”

  张国焘的一生就此走向完结。而在三年前他曾预测难以为继的“文化大革命”,也已告终。
 
Without any supporters, Zhang was purged in 1937 at the Extended Meeting of the Politburo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fter which he defected to the Kuomintang in 1938.[citation needed] But without any power, resources, and support, Zhang never held any important positions afterwards and only did research on the CPC for Dai Li. After the defeat of the Kuomintang in 1949 he went into exile in Hong Kong. He emigrated to Canada with his wife Tzi Li Young in 1968 to join their two sons who were already living in Toronto.[1] He gave his only interview in 1974, when he told a Canadian Press reporter, "I have washed my hands of politics". After suffering several strokes, he died in a Scarborough, Ontario, nursing home on Dec 3, 1979 at the age of 82, having converted to Christianity the year before. He is buried in Pine Hills Cemetery in Scarborough.[1] Mao Zedong once referred to him, in a conversation with Anastas Mikoyan, as a "traitor, defector, and renegade."[citation needed]
Zhang was highly critical of the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PRC Police leader Luo Ruiqing during the Chinese Civil War.[3]'''

http://en.wikipedia.org/wiki/Zhang_Guotao
 
要说张国焘在加拿大的晚年有多么幸福,恐怕有点夸大。他这种喜欢权力斗争的人,一旦失去权力,心里也许是很难安静的。

但是,跟留在中国的老战友陈昌浩比比,跟中共权力核心的刘少奇、彭德怀等人比比,他应该是庆幸自己作了正确的选择了。尽管大权失落,却也生活平安,安享清福了。

诅咒反党的人,再编故事教育十几亿屁民,是我党的一贯技巧。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