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有一双神奇的脚?

GoodTiming

新手上路
注册
2010-10-31
消息
43
荣誉分数
8
声望点数
0
马克思有一双神奇的脚?

戚思 网文转贴

文革前,北京的中学生大学生没人不知道《燕妮与马克思》《马克思的年青时代》,还
有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图书馆里勤奋读书把水泥地磨出坑的故事。那时候人的头脑很简
单,党宣传啥就接受啥,很少有人往深里琢磨。历史证明,凡喜欢琢磨的最后都被逮捕
枪决。

最近看到一位网友2004年2月26日的文章,专门谈到了因崇拜马克思那双神奇的脚而拜
访大英博物馆图书馆。

文章写道:上周末去大英博物馆。图书馆在一楼一进门的地方。全部免费开放,不用办
理任何手续就可以进去阅读或者参观。我进了图书馆以后,自然好奇当年马克思坐在什
么地方。就和图书管理员问起,马克思当年坐的那个固定的位置在哪里,她笑着告诉我
,很多中国人都问过她这个问题,但是,每天来这里的人这么多,我们是绝对不会为某
一个特定的读者安排特定的座位的。更何况,他也不可能每天坐在同一个座位上。

文章接着写道:我当时很惊讶,继续追问,得到她非常肯定的回答,她只告诉我,这
是你们中国人的神话故事,马克思是绝对没有固定座位的。更不要说什么天天看书,脚
把地上磨出一个坑这么可笑的事情了。我当时觉得很惊讶,我来这里的目的不是为了看
木乃伊,而是专门为了看马克思当年的座位来的,所以我不死心,又找到里面更高的主
管,继续追问马克思固定座位问题。他非常耐心的向我解释说,「这是绝对没有的事情
,我们对每一个读者都一视同仁」。至于马克思的脚把水泥地磨出大坑的疑问,他风趣
的对我说,「我们的地毯是经常换的。」他估计连地毯都磨不出洞来,更何况地毯下面
是地板,而不是中共说的水泥。

这位网友忿忿然:我的心里当时觉得很不是滋味,被骗了这么多年,不知道,我从小接
受的教育里面,还有多少这样的惊天谎言?(后面跟了10个问号!) 看到此,我心里
一惊,当年看到马克思把图书馆水泥地磨出坑来的故事时,为何我没有感到这种说法很
怪异?理智的想一想,聚精会神读书的人不都是一动不动吗?两脚 不停来回磨地的,
而且天天去一个固定位置上去磨地的,那岂不是神经病?

大英博物馆图书馆管理员说的好:这是你们中国人的神话故事。

※ 来源:·WWW 未名空间站 海外: mitbbs.com 中国: mitbbs.cn·[FROM: 99.243.]
 
还有多少神话需要被破除?

比如飞夺泸定桥, 比如邱少云, 比如.......



红军飞夺泸定桥——弥天大谎
59.47.64.*
1楼
红军飞夺泸定桥——弥天大谎
2001年5月,我们一行五人去四川康定旅游,经过泸定城,少不了要去参观泸定桥。第一天下午5点抵达泸定,找到了一个在泸定打工已半年的堂弟。吃过晚饭后,我们就迫不急待地想去参观泸定桥。但堂弟说桥头堡已经关门了,等第二天再去。只好先去参观泸定桥纪念馆。在纪念馆内,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红军飞夺泸定桥简介》。内容大意是:19xx年,红军先头部队的一个连抵达泸定,由连长杨德志带领22勇士飞夺泸定桥。简介中没有具体记载任何一名勇士的姓名和身份。看完后我有些忿忿不平地对丈夫说:“红军冒着枪林弹雨飞夺泸定桥,怎么一个勇士的名字都不记录呢?”同时令我们不解的是,六十年代我们读书时,教科书上写的是十八勇士,怎么纪念馆里的是二十二勇士呢?我又到别的地方参观去了。这时堂弟对我丈夫说:“大哥,据当地的老年人讲,根本没有飞夺泸定桥这回事。”我丈夫听了没往心里去,或许压根不相信这种说法吧。当时也没告诉我。



作者: 59.47.64.* 2007-2-24 17:52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红军飞夺泸定桥——弥天大谎
第二天参观完泸定桥后,我们在一家餐馆吃午饭。其间,一位老者从我身边经过进里屋去了,看起来年龄很大,但精神矍铄。我问老板那是什么人,老板说是他的父亲,九十多岁了。我想老人家一定亲眼见过红军飞夺泸定桥。老大爷进屋不到一分钟又出来了,我赶快问:“大爷,您看见过红军飞夺泸定桥没有?”。他边走边扭过头来对着我大声嚷道:“没得意思的(没意义),没得意思的!”。我以为他没听清我问的啥,等他坐在屋檐下喝茶时,我们挨着他坐下来,又问:“大爷,请您讲一下当年红军是怎样飞夺泸定桥的,行吗?”大爷非常生气地说:“打哪个嘛(打谁嘛)!人都跑光了,打哪个嘛!”。说完就气乎乎地喝他的茶,也不理我们。我一下没回过神来,这是怎么回事呢?于是我试探着问: “大爷,当年红军来的时候,桥板撬掉没有?”这时大爷才回答说:“桥板是撬了的。当年红军来的时候,泸定已是一座空城。老百姓听说要来了,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跑了。国民党的军队落在红军一百多公里之外。当时守泸定桥的是一个民团。民团是守桥的,而不是对付红军的。康熙年间修好泸定桥后就一直有民团守桥,因为泸定是通往西藏的要道。红军的先头部队来到桥对面时,民团向桥对面胡乱放了一阵枪后就跑了。红军没有还
枪,他们跑了一天一夜,倒在河滩上就睡着了。等到大部队来了后,把老乡的门板取了两个换搭着过桥,然后用城里的门板把桥铺满。红军是
排着队过的桥,队伍过完后就放火把桥头堡烧了,说是为了阻挡国军的追击。红军另一支队伍从安顺场过河后,沿公路向泸定城来了,先派来
了一个探子,然后来了两个探子,后来又来了三个探子,最后大队伍就来了”。讲完后,大爷用质问的口吻说:“好久(哪里)打过仗嘛?!
” 听完大爷讲述,我们同行的一个小伙子马上说:“我上党校时,有一节党史课讲《飞夺泸定桥》。老师走上讲台,把教科书往桌上一摔说,不看这些,我们讲点真实的历史,飞夺泸定桥---没有这回事…”回家后,我碰到一位曾在泸定工作多年的老乡,问她是否听说过飞夺泸定桥是假的。她很小心地一边挤眼暗示,一边小声应道:“哎呀,是的,是的。”一个参加过中越战争的亲戚,听我讲了这件事后,约了战友专程去泸定考证。回来后对我说,他们在泸定桥的两头仔仔细细查看过,的确没有打过仗的痕迹。


作者: 59.47.64.* 2007-2-24 17:55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红军飞夺泸定桥——弥天大谎
泸定之行,令我非常震惊。我时常在思考,共产党到底还制造了多少弥天大谎?“飞夺泸定桥”本是一个荒唐的骗局,却冠冕堂皇地写进了教科书、党史,甚至拍成电影和电视剧。我们这代人被欺骗了几十年,我们的下一代,再下一代还在继续被愚弄。谎话已经编导得更“完善了”,当今教科书中的泸定勇士名额已调整到与纪念馆中的相一致。我很担心历史的真相会随着老一辈见证人的离去而消逝


2007-2-24 17:57 回复
221.0.78.*
2楼
把老乡的门板取了两个换搭着过桥,然后用城里的门板把桥铺满。红军是
排着队过的桥,队伍过完后就放火把桥头堡烧了,

???????
兄弟,你直接说是土匪的了,,,,,,,,,
2007-3-2 20:44 回复
218.6.244.*
3楼

2007-3-7 19:45 回复
218.6.244.*
4楼
meiyoushuohusng
2007-3-7 19:46 回复
218.6.244.*
5楼
没有说谎
2007-3-7 19:47 回复
222.161.87.*
6楼
不可能是假的
2007-3-9 20:29 回复
60.22.235.*
7楼
真的吗?不可相信呀!!
好奇怪?要是真的我快晕了!!~~~
2007-3-26 18:25 回复
125.110.235.*
8楼
汗 .. 怎麽可能是假的涅 ..
2007-4-7 17:05 回复
61.243.147.*
9楼
如果真是这样我到觉得没什么了,
而网上流传另一种版本可就…………
2007-4-9 07:12 回复
121.29.182.*
10楼
fang pi
2007-4-16 18:02 回复
220.173.98.*
11楼
到过泸定桥的人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我一个朋友去过,用他的话说,给他一把手枪和足够的子弹,那么就是100万人的军队也过不去.除非有飞机轰炸.
2007-4-19 12:55 回复


http://tieba.baidu.com/f?kz=175823287
 
文学夸张的描述,不能等同于谎言,但有些人没能力分辨出两者间之不同。

譬如草船借箭,孔明借东风,这都是文学上的描述,不能说作者说谎。
 
这是反映飞夺泸定桥的油画。

[MEDIA]http://www.cycnet.com/cms/2006/2006news/jj80/hshj/200707/W020070712315399505531.jpg[/MEDIA]
 
文学夸张的描述,不能等同于谎言,但有些人没能力分辨出两者间之不同。

譬如草船借箭,孔明借东风,这都是文学上的描述,不能说作者说谎。

中共在创造历史还是在创造文学作品?是不是应该给中共颁发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他们创造了革命文学?

http://baike.baidu.com/view/120260.htm

不同版本
  这两天查阅资料,意外地发现,关于泸定桥之战的回忆,竟然有两种截然对立,可能同假,却很难同真的叙述。
  第一种叙述:泸定桥是红一军团的红四团(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下的二连连长廖大珠率领22名突击队夺取的;
  第二种叙述:泸定桥是红三军团的红十三团(团长彭雪枫、政委李干辉)下的侦察连指导员覃应机带领12名勇士夺取的。
分析
  第一种说法比较流行,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第二种说法好象一直受压制,但从未被压服。覃应机在1991年出版的回忆录《硝烟岁月》中,再次强调,泸定桥是他们红十三团侦察连拿下来的,不是杨成武的红四团夺取的。下面是我从他书中摘录的一段文字:....见到彭雪枫团长,他说上游有一座泸定桥,只有敌人的一些地方部队把守,我们决定从那里过河,他令我连务必在下半夜赶到泸定桥附近待命。我和韦杰即带上部队急行军,向泸定桥方向前进。天已经黑了。又下着雨,道路难走,部队又有些疲劳,我们便点着火把走。下半夜,我们按时赶到了泸定桥桥头附近的天主教堂。桥头已被我兄弟部队占领,彭雪枫团长骑马先到了天主教堂。我们一到,彭团长便亲自向我们交代任务,要我连组织突击队,天亮以前突过泸定铁索桥,占领对岸右侧的高地。
准备
  我们从手枪排里挑选出11名侦察员,加上我共12人,组成了突击队。这11个人中,有一个同志叫蔡树礼,是湖南人;另外10人都是广西人,他们是韦尤、韦日由、黄先木、覃日用、黄仪、黄雨等,另外3位同志的姓名我已经记不起来了。当时我们每人除了手枪之外,各人尽量多带上手榴弹,有5个侦察员还各带一支步枪。佩戴整齐后,我即带队来到桥头的冲锋出发地。韦杰则带领连队,准备
杨成武上将
好就地筹集的竹筏、麻绳和从教堂里临时拆下来的板凳、桌椅板、床板、门板等材料,待命行动。拂晓的时候,部队开始总攻击。在强大的火力掩护下,我们12个人飞奔上桥头,冲向桥面。桥上被烧的木板还在燃着火焰,铁索在摇晃,几乎要把人甩下桥去。我大喊一声:“同步前进”桥身减少摇晃,我们一阵风地向前冲,灼热的火焰闪开了一条火路。我们冒着弹雨,迅速接近对岸桥头,向敌人扔了几颗无柄手榴弹,就穿过燃烧的桥头,追赶逃跑的敌人。敌人向泸定城方向跑远了。我们留下3个同志牵制敌人,我和其余同志立即登上桥头右侧的高地,占领了制高点,掩护部队过桥。我们12个人,胜利完成了任务。我们之中有6个同志被不同程度地烧伤了。我们挑选来的突击队员,都是经过长期革命斗争锻炼和考验的老侦察兵,有高度的阶级觉悟,他们都是在山区里长大的农民子弟,还在家里劳动的时候,赤脚爬山攀崖、过沟越涧,走吊桥独木桥,都已经不在话下,所以能够胜利地突过泸定铁索桥。
描述
  这段描述里面,天主教堂、铁索桥、城在对岸等等,表明覃应机所说的地方为泸定桥无疑。但是他讲的故事,不如杨成武讲的曲折紧张有趣,少了许多诸如一昼夜行军240里、打着火把与对岸敌人赛跑等情节;攻桥的时间也对不上,杨成武版本是凌晨到达泸定桥,下午4时开始攻击,傍晚5点多结束,而覃应机版本则是拂晓开始攻击,天亮前得手;此外更加引人注目的是,覃应机对敌情的描述,与杨成武截然不同。
回忆
  杨成武早期回忆录,声称对岸“驻着两个团的敌人,山坡上修筑了严密的工事,机枪集中在桥头附近,不断地向我们扫射,迫击炮弹也连珠般地飞过来。”
  覃应机则说,他们早已侦查清楚对岸只是少数地方杂牌部队,所以,夺桥行动从一开始就只安排了12个人冲锋,扔了几颗手榴弹,敌人就跑了。红军没有伤亡。
版本比较
  两种说法比较,覃应机的版本,与陈云1935年向共产国际做的汇报,吻合较大一些。
  却说红军在控制泸定桥之后,中共中央在泸定城举行了会议,史称“泸定会议”。这个会议决定派遣陈云到上海去恢复白区党组织工作。此后陈云就在天全县灵关殿离开长征队伍,作为中央代表去上海。同年9月,又奉命离沪赴苏,参加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工作。10月陈云向共产国际作了关于红军西征情况的汇报。汇报纪录稿长期尘封在共产国际档案中,1996年被发现,后全文发表在中共中央《党的文献》2001年第4期。
  在1935年的汇报中,陈云谈到了大渡河战役中的安顺场之战和泸定桥之战,这是我所找到的有关资料中最早的一份。关于安顺场之战,陈云提到有5个人受伤;泸定桥之战则不同,陈云未提伤亡,描述也比较戏剧化:
  我们派出一个最优秀的连队作为前锋, 他们双手抓住铁索前进。我们终于找到了木板, 大家在前锋连掩护之下爬过了桥。敌人见红军战士如此顽强, 大声喊道: “好啦, 我们投降。”随即便交出了武器。
  --(《党的文献》2001年第4期第20页)
追溯
  然而再到后来,情况就不同了。红十三团覃应机方面的比较平淡的叙述,被中共所忽略;而红四团杨成武方面的比较惊心动魄的描述,则受到亲睐,被大肆宣扬。
  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宣传文字中此种厚此薄彼的区别待遇,是从什么时候起,在什么背景下开始的?
  红四团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我能追溯到的最早文字,是彭加伦写的《飞夺泸定桥》,
飞夺泸定桥
大约成文于1936年。彭加伦在长征时任红一军团政治宣传科科长,他写的文章,自然一切功劳都说成是本军团的,只字不提红十三团有什么贡献。
  说起此文的背景,很可玩味。1936年7月初,燕京大学美国讲师、记者斯诺来到陕北采访,这被看作是一个向外宣传,特别是向外国人募捐筹款的好机会。8月5日,毛泽东和军委总政治部主任杨尚昆联署,发起征稿,要求各人在长征经历中,“择其精采有趣的写上若干片段”:
  “现因进行国际宣传,及在国内和国外进行大规模的募捐运动,需要出版《长征记》,所以特发起集体创作。各人就自己所经历的战斗、行军、地方及部队工作,择其精采有趣的写上若干片段。”
  “文字只求情通达意,不求钻研深奥。写上一段即是为红军作了募捐宣传,为红军扩大了国际影响。”
征文
  此一征文活动,三个月内共收到稿件200余篇,50万字,由丁玲、成仿吾等人参与编辑,最后由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徐梦秋负责统稿成书,共挑选回忆文章100篇,歌曲10首以及附录等,题名《红军长证记》(又名《两万五千里》)。
  既然是为了宣传募捐,自然是故事越精彩有趣、越曲折紧张、越惊心动魄越好。因此上,毫不意外地,彭加伦《飞夺泸定桥》一篇,成为描述泸定桥之战的首选。而斯诺著《红星照耀着中国》中对泸定桥之战的绘声绘色的动人描写,许多都则取材于此。
  由于斯诺的再传播,彭加伦讲述的故事,遂成为对外宣传的主调。不过,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即使是红一军团人员内部不同人员讲述的故事版本,仍然有相当抵触。最突出的是,宣传科长彭加仑的叙述,又比杨成武的回忆显得惊心动魄不少。例如对岸敌人人数,杨成武回忆录说有两个团,彭加伦则夸大到了“两个旅以上”,红军是以一个团对付两个旅!又如伤亡问题,杨成武的早期回忆,说22个人都冲过了桥,进城与敌人展开巷战,未提有人伤亡;彭加仑则声称死亡三人,斯诺更绘声绘色地描写这三人在桥上中弹,落入河中。这个问题,直到杨成武1980年代写《忆长征》和《回忆录》等书时,才改变了说法,称三人阵亡,大约是为了与流行宣传取得一致的缘故。可惜,就在杨成武最后出版的回忆录中,前后叙述仍不一致:前文刚说了22人都过了桥,接着补充说有三人阵亡,过了两段,又说22人过桥后,每人得了一套列宁装等奖励。
  然而,无论有多少不通之处,从此以后,红四团的飞夺泸定桥故事版本,就压过了红十三团的版本。红十三团虽然不服,却也无法扭转宣传大局了。
编辑本段
相关课文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今日的泸定桥
国民党反动派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红军消灭在桥头上。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7点钟,离泸定桥还有110里。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都淋透了。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继续前进。
  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分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对岸的敌人赛跑。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桥对岸的泸定城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
  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

  ---选自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真可悲,有些人还真的分不请什么是真假,什么是谎言,请看:

1, 大鸡院的报道,退党已经达87,474,360人。这人数已远超中国共产党现有的总人数,莫非轮子把死人也算进去,果如此轮子本领真够大的,他们居然能通阴阳二界

2,
大鸡院有篇文章说:『李姨说你们念法轮大法好,真、善、忍好,皮肤就会好起来。』TNND, 不知为什么轮子个个都成了丑八怪,要修炼才会美丽,和上天堂说有得一拼。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