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版情人
Moderator
- 注册
- 2002-05-21
- 消息
- 7,248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万维读者网】台湾经济日报1日文章说:中国经济狂奔将引爆亚洲危机。全文如下。
在全球弥漫中国热之际,许多企业以为只要前进中国,就能保有竞争力。事实上,企业除了必须冷静观察全球趋势,也必须找出善用中国优势的新经营模式,否则将难以在这场激烈的商战中,占有一席之地。
2001年,我六度访问中国,亲眼目睹大连、渖阳、北京、天津、青岛、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苏州、昆山、无锡等地)、珠江三角洲(包括广州、深圳、东莞、珠海等地)、厦门、福州等地的经济发展,深刻感受到中国已非昔日之中国。
●经济竞争唤醒沈睡雄狮
被称为「睡狮」的中国何以突然觉醒?我认为首先是因为,各经济区之间的竞争使然。朱槠基的开放改革政策可说相当成功,使中国从中央集权顺利转型为美国式的地方分权,成形所谓的「United States of China」(中华联邦)。
第二是因为,中国企业逐渐摸索出一套属於自己的经营模式。现在,中国企业已经不再全盘采用日商的经营模式,而是导入全球各大企业成功的管理模式。
第三,由於资金能以各种形式进入上海和深圳,使得中国逐渐形成一个资金充裕的庞大市场。目前,一般中国企业都有能力购入最新型的日本机器,包括自动化装置、省力装置,在设备上可说是丝毫不逊於日本企业。
第四是,中国的劳力成本是日本的二十分之一,工资相当低廉。
我们常说中国是世界工厂,但这个说法已经需要修正。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厂,也是世界的R&D(研究开发)中心。目前中国在北京-天津回廊、大连、渖阳、广州的工业园区都设有软体及高科技零件的研究开发中心,也聚集了许多IT相关企业。
前面曾经提及,中国最大的通讯器制造商华为,其总部设在深圳,目前只要经由高速公路的「华为交流道」就能直接连结到占地广大的「华为科学园区」。华为科学园区和渖阳的「东大软体园区」一样,到处林立现代化的办公大楼,其设备之先进连日本企业也瞠乎其後。目前约有.4 万名员工在此工作,平均年龄27岁,其中只有1,000名蓝领劳工,也就是说,有1.3万名白领员工,研发团队更占了一半以上,达7,000人。年销售额约8,000亿日圆,全体员工都有股票认购权,只有公司员工才有持股权。华为可说是中国市场经济的代表企业。
进军中国的日本企业,不是惨遭滑铁卢,就是深陷泥沼。原因之一是,不了解中国民情,经常受骗上当。另一原因是,日本企业往往将整套日式的经营模式搬到当地。
其实,有很多中国企业会特地到香港设立总公司,再以外资身分回到中国。这是因为在中国,外资企业享有关税或法人的优惠待遇,而这类租税优惠目前多不胜数。所以有许多中国企业,利用在香港成立总公司,摇身变成外资企业,享受各种优惠措施。例如,在中国,就算人事成本高涨,国营企业也不能随意将员工解雇,而外资企业就不受这项法令束缚。就是说,中国企业是把香港当作「外国」,加以利用。
●前进香港享受外资优惠
另一方面,有许多香港企业纷纷在广东等中国地区设厂,进行投资。这些香港企业十之八九都使尽各种不必缴税的方法。
而且,这些进出口手续也都只需透过文件进行,直接将产品运送到中国工厂,不必实际运回香港。也就是说,文件只要到香港过个水,就可以享受税制上的优惠。
由此可知,中国各地实际上都已经是保税区。如果香港在中国经济地图上属於「外国」,那么,香港等於是中国的境外离港,为中国企业带来许多成本上的好处。不过,也因为香港的特殊位置,它的繁荣也只是镜花水月。加上中国加入WTO,香港的转运作用也逐渐失去效用,因此香港未来堪虑。
另一方面,前进中国的日本企业几乎都遭遇用人问题。马达大厂万宝至(Mabuchi Motor)及扬声器大厂丰达(Foster)是少数成功进驻中国的企业。而这些企业成功的秘诀在於「不自己聘雇员工」。例如,万宝至是由中国的合资企业进行人员聘雇,并且进行企业精神教育,让员工产生归属感,有如总公司的「外派社员」。如果采取这种雇用型态,就不会产生人事问题。
一位日本企业人士曾经愤慨地告诉我:「原本以为进入中国不久,就可以开始获利,但是谁知道到了第二年还是没有获利。一注意才发现,当地企业也在制造一模一样的产品,中国人到底有没有智慧财产权的观念?」但是,我认为如果要去中国,就不该死守智慧财产权。日本也曾经因为复制欧美产品而成为世界工厂,所以没有资格抱怨别人。日本企业必须觉悟,想和中国企业竞争,就必须有胜人一筹的经营策略或人事组织,否则将惨遭淘汰。
●中日版图可能猪羊变色
那么,日本该如何突破现状?再思考这个问题的同时,我不禁想到曾经名为「日不落国」的英国,甚至连续衰退400年的西班牙及葡萄牙。
因为我看不见日本的将来,不知道日本究竟能靠什么生存。虽然我也想过日本必须靠品牌、金融、研发与世界竞争,但又觉得不安。日本人前进中国,无非是想分一杯羹,但是要从强悍的中国人手中分取一杯羹,似乎也不是那么容易。
当中国成为世界强权时,日本将会如何?我想很可能成为中国「十分之一的国家」。就像加拿大之於美国,丹麦之於德国,虽然不会消失,也永远存在,但也只能像苍蝇群聚在牛身一般。这或许就是十年、20年後,中日之间的新局面。
最近,中国学者及企业家都在讨论日本经济一蹶不振的原因。纷纷讨论经济大国日本,何以在短短十年内急速衰退?或是基於为了避免重蹈日本覆辙,而研究日本失败的原因。这是之前不曾听到的,过去日本一直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球财经专家都热中研究日本成功的原因,曾几何时,日本竟成了反面教材。或许日本已经开始没落了。
为了不让日本步上西班牙及葡萄牙後尘,或是沦为中国十分之一的国家,日本有必要了解西葡两国没落的原因,并且废除不必要的法规,引导日本再度进入优胜劣败的竞争时代。更必须改革行政体系,致力吸引全球人才、资金和物资前往日本投资。
最後我要说:唯有抛开过去,重新开始,日本才能浴火重生。
在全球弥漫中国热之际,许多企业以为只要前进中国,就能保有竞争力。事实上,企业除了必须冷静观察全球趋势,也必须找出善用中国优势的新经营模式,否则将难以在这场激烈的商战中,占有一席之地。
2001年,我六度访问中国,亲眼目睹大连、渖阳、北京、天津、青岛、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苏州、昆山、无锡等地)、珠江三角洲(包括广州、深圳、东莞、珠海等地)、厦门、福州等地的经济发展,深刻感受到中国已非昔日之中国。
●经济竞争唤醒沈睡雄狮
被称为「睡狮」的中国何以突然觉醒?我认为首先是因为,各经济区之间的竞争使然。朱槠基的开放改革政策可说相当成功,使中国从中央集权顺利转型为美国式的地方分权,成形所谓的「United States of China」(中华联邦)。
第二是因为,中国企业逐渐摸索出一套属於自己的经营模式。现在,中国企业已经不再全盘采用日商的经营模式,而是导入全球各大企业成功的管理模式。
第三,由於资金能以各种形式进入上海和深圳,使得中国逐渐形成一个资金充裕的庞大市场。目前,一般中国企业都有能力购入最新型的日本机器,包括自动化装置、省力装置,在设备上可说是丝毫不逊於日本企业。
第四是,中国的劳力成本是日本的二十分之一,工资相当低廉。
我们常说中国是世界工厂,但这个说法已经需要修正。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厂,也是世界的R&D(研究开发)中心。目前中国在北京-天津回廊、大连、渖阳、广州的工业园区都设有软体及高科技零件的研究开发中心,也聚集了许多IT相关企业。
前面曾经提及,中国最大的通讯器制造商华为,其总部设在深圳,目前只要经由高速公路的「华为交流道」就能直接连结到占地广大的「华为科学园区」。华为科学园区和渖阳的「东大软体园区」一样,到处林立现代化的办公大楼,其设备之先进连日本企业也瞠乎其後。目前约有.4 万名员工在此工作,平均年龄27岁,其中只有1,000名蓝领劳工,也就是说,有1.3万名白领员工,研发团队更占了一半以上,达7,000人。年销售额约8,000亿日圆,全体员工都有股票认购权,只有公司员工才有持股权。华为可说是中国市场经济的代表企业。
进军中国的日本企业,不是惨遭滑铁卢,就是深陷泥沼。原因之一是,不了解中国民情,经常受骗上当。另一原因是,日本企业往往将整套日式的经营模式搬到当地。
其实,有很多中国企业会特地到香港设立总公司,再以外资身分回到中国。这是因为在中国,外资企业享有关税或法人的优惠待遇,而这类租税优惠目前多不胜数。所以有许多中国企业,利用在香港成立总公司,摇身变成外资企业,享受各种优惠措施。例如,在中国,就算人事成本高涨,国营企业也不能随意将员工解雇,而外资企业就不受这项法令束缚。就是说,中国企业是把香港当作「外国」,加以利用。
●前进香港享受外资优惠
另一方面,有许多香港企业纷纷在广东等中国地区设厂,进行投资。这些香港企业十之八九都使尽各种不必缴税的方法。
而且,这些进出口手续也都只需透过文件进行,直接将产品运送到中国工厂,不必实际运回香港。也就是说,文件只要到香港过个水,就可以享受税制上的优惠。
由此可知,中国各地实际上都已经是保税区。如果香港在中国经济地图上属於「外国」,那么,香港等於是中国的境外离港,为中国企业带来许多成本上的好处。不过,也因为香港的特殊位置,它的繁荣也只是镜花水月。加上中国加入WTO,香港的转运作用也逐渐失去效用,因此香港未来堪虑。
另一方面,前进中国的日本企业几乎都遭遇用人问题。马达大厂万宝至(Mabuchi Motor)及扬声器大厂丰达(Foster)是少数成功进驻中国的企业。而这些企业成功的秘诀在於「不自己聘雇员工」。例如,万宝至是由中国的合资企业进行人员聘雇,并且进行企业精神教育,让员工产生归属感,有如总公司的「外派社员」。如果采取这种雇用型态,就不会产生人事问题。
一位日本企业人士曾经愤慨地告诉我:「原本以为进入中国不久,就可以开始获利,但是谁知道到了第二年还是没有获利。一注意才发现,当地企业也在制造一模一样的产品,中国人到底有没有智慧财产权的观念?」但是,我认为如果要去中国,就不该死守智慧财产权。日本也曾经因为复制欧美产品而成为世界工厂,所以没有资格抱怨别人。日本企业必须觉悟,想和中国企业竞争,就必须有胜人一筹的经营策略或人事组织,否则将惨遭淘汰。
●中日版图可能猪羊变色
那么,日本该如何突破现状?再思考这个问题的同时,我不禁想到曾经名为「日不落国」的英国,甚至连续衰退400年的西班牙及葡萄牙。
因为我看不见日本的将来,不知道日本究竟能靠什么生存。虽然我也想过日本必须靠品牌、金融、研发与世界竞争,但又觉得不安。日本人前进中国,无非是想分一杯羹,但是要从强悍的中国人手中分取一杯羹,似乎也不是那么容易。
当中国成为世界强权时,日本将会如何?我想很可能成为中国「十分之一的国家」。就像加拿大之於美国,丹麦之於德国,虽然不会消失,也永远存在,但也只能像苍蝇群聚在牛身一般。这或许就是十年、20年後,中日之间的新局面。
最近,中国学者及企业家都在讨论日本经济一蹶不振的原因。纷纷讨论经济大国日本,何以在短短十年内急速衰退?或是基於为了避免重蹈日本覆辙,而研究日本失败的原因。这是之前不曾听到的,过去日本一直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球财经专家都热中研究日本成功的原因,曾几何时,日本竟成了反面教材。或许日本已经开始没落了。
为了不让日本步上西班牙及葡萄牙後尘,或是沦为中国十分之一的国家,日本有必要了解西葡两国没落的原因,并且废除不必要的法规,引导日本再度进入优胜劣败的竞争时代。更必须改革行政体系,致力吸引全球人才、资金和物资前往日本投资。
最後我要说:唯有抛开过去,重新开始,日本才能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