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提出向世界先进城市看齐承诺加大住房保障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guest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guest

Moderator
管理成员
注册
2002-10-07
消息
402,354
荣誉分数
76
声望点数
0
U1846P1T1D21988576F21DT20110221145210.jpg
市长万庆良上午作政府工作报告 羊城晚报记者 蔡弘 摄
  《政府工作报告》39次提及“增长”,“幸福”低调开跑  本版撰文/羊城晚报记者 蒋铮 何裕华 赵仲炜
  惜别亚运会,总结“十一五”,在2011年“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广州如何重新起航?
  21日上午,广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开幕,市长万庆良作《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首次明确“把广州放在世界先进城市坐标体系”,通过八项重要工作、十件民生实事,以全球视野,走出具有中国特色和广州特点的转型发展道路。
  首年迈入“万亿元GDP俱乐部”的广州,更有底气。曾经在2009年报告中出现21次、2010年报告中出现14次的“困难”两个字,在本年度报告中,仅出现7次,逐渐淡出广州关注的视野。
  在怀疑声中以实力办好“精彩亚运”的广州,珍视经验,再踏征程。2010年报告中出现42次的热词“亚运”,本次报告中出现了33次,大多数集中在回顾部分,寻找后亚运的城市发展新契机,成为广州的新焦点。
  最“长青”的词,莫过于“增长”:2010年报告中出现57次、位居第一;今年报告中出现39次,再次蝉联第一。可见,广州政府的工作重点,将持续聚焦于“增长”这一目标,但2011年的“增长”,不是局限于狭义的经济增长,而是涵盖了低碳、智慧、幸福的增长。为了诠释“增长”,报告中运用了不少“姐妹词”:19次“突破”、15次“升级”、11次“转型”、6次“调整”……
  最近一段时间被热炒的“幸福”,在报告中却很低调,只出现了6次。一位政府官员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幸福”两个字很主观、难界定,但有了客观的环境和生活改善,不用唱“幸福”,“幸福”自然来。
  而“十件民生实事”,从2009年开始,被广州作为“保留剧目”延续下来。在2010年交出“满分+”成绩单(详见本报2月19日A5报道)之后,广州今年又捧出更加具体、准确到数字的“大礼包”:脱贫,确保到2012年年底,80%被帮扶的贫困村年集体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社保,35岁以上农村居民全部纳入社保体系;住房,新开工建设4.3万套保障性住房,年底前全部解决2008年登记在册的7.72万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再建500公里绿道……
  报告,就像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的口头禅:“实实在在说”。
  广州五年内向五方面推进
  到2015年,全市GDP达1.8万亿元
  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1.8万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1%左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报告提出的“十二五”经济目标,和香港特区2010年前三季度GDP总量1.1万亿元相比,几有一较高下的实力。
  如何实现“十二五”目标?报告提出“三个突破”、“五个推进”,每个区抓好两三个“拳头产品”―――
  “三个突破”:
  一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国际航空枢纽、沿海主枢纽港、铁路主枢纽、城际轨道交通、城市地铁交通、公路主枢纽、能源保障及清洁能源、花园城市建设、智慧广州基础设施和交通畅通工程等十大战略性基础设施。
  二是重大战略性主导产业。5年共安排200亿元资金,凝聚力量,形成拳头,重点支持金融保险、商贸会展、现代物流、文化创意、信息、汽车、石油化工、重大装备、生物和新材料等重大战略性主导产业。
  三是重大战略性发展平台。每个区抓好两三个“拳头产品”。
  按照东部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带、南部建设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带、中部建设中央现代商务和文化产业带、北部建设生态经济产业带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重点谋划建设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新区、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六大现代服务业功能区、新中轴线南段地区、空港经济区、天河智慧城、白鹅潭地区和白云国际健康产业城等战略性发展平台。各区(县级市)也要谋划建设2至3个对全市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载体,形成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五个全面推进”:
  分别是国际商贸中心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综合性门户城市建设、全省宜居城乡“首善之区”建设。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显著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花园城市基本建成,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社会管理、城市管理更加人性化、精细化,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热词解读・GDP
  欲坐稳全国“老三”交椅
  GDP增速不得低于11%
  羊城晚报:广州“十二五”提出GDP增速11%的目标,这个数字是否合理?
  刘江华:在“十二五”时期,广州保持11%的经济增长速度,这个数字是有依据的。经过测算,只要广州在“十二五”时期,保持年均11%的经济增长率,就能保持全国老三的地位。
  羊城晚报:对于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广州来说,“十二五”期间,天津、苏州、深圳、重庆等城市将GDP年均增长率分别定为12%、12%左右、10%以上和12.5%左右,广州会不会有“危险”?
  刘江华:目前,紧追在广州之后的是天津市,去年,天津以9108亿元的GDP,排名全国第四(增速17.4%)。天津在“十一五”期间设定的经济增长率为15%左右,在“十二五”时期,如果天津要超过广州成为全国第三,它必须保持年均15%以上的经济增长率,这是比较困难的。即使天津能做到年均增速15%以上,也不一定能赶上广州。因为,广州11%的经济增长率还是游刃有余的,如果国内外经济形势好,广州超过12%、13%也是有可能的。
  苏州也追得紧,去年的生产总值是9000亿元左右,增长率为13%,但它要保持高速增长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接下来基本没有重大项目。
  此外,深圳目前的投资量也不高,要保持较高增长从而超过广州也不大可能。
  当然,在“十二五”期间,哪个城市超过了广州也不是完全没可能的事情,但11%是维持广州全国第三的一个适当的比率。
  羊城晚报:2011年,广州定出的目标是GDP增长11%,人均生产总值增长10%,为什么会有1%的差距?
  刘江华:广州的人均GDP以常住人口计算,而常住人口数据是每年攀升的,在人口基数增长(分母不断变大)的情况下,人均生产总值增长率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会有一定差距。
  羊城晚报:广州市首次提出“把广州市放在世界先进城市坐标体系”来讲,是不是因为“亚运”这支强心剂?
  刘江华:这不是现在才提及的:早在2007年年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就提到:“广深要敢于向世界先进城市‘叫板’”,这是一脉相承的。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力不断强盛,而作为持续支撑这个经济体发展的,很大程度取决一些城市群,例如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等等。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都通过一个个都市圈、城市群体现出来的。
  羊城晚报:广州有底气当“世界先进城市”吗?它的支撑点在哪里?
  刘江华:现在,广州无疑是珠三角地区的中心城,作为中心城市,要成为国际大都市,必须要向世界先进城市看齐。而通过亚运会,广州城市的国际形象得到提升,国际知名度得到提高,成为国际大都市也是完全有可能、有基础的。至于如何实施,报告里也提到了,广州要“以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为战略重点”,要在“五个强化”上下功夫。
  ■热词解读・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全面开罚之前
  还需做好大量基础工作
  羊城晚报:在最近发布的《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中,要求市民将垃圾分为4类,违规将罚款50元。您怎么看?
  黄石鼎:我个人觉得,在垃圾分类推广过程中,第一是宣传力度不够;第二,我看到一些公共场所的垃圾桶已经分成了两类,但实际上,我们的垃圾分类需要分成四类,设施设置就显得不足。怎样让市民按照这个分类来扔垃圾,这当中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接下来的任务还非常艰巨。
  此外,广州在垃圾回收这块还有个很显著的特征,我们有很多拾荒者,如何对这群人进行管理?这也是一个问题。实际操作中,有可能你把垃圾分类好了,由于他们的翻捡,不同类的垃圾又混在一起了。
  羊城晚报:报告提出了“政府购买”。比如“为社区居民提供及时、优势的服务。建立和完善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制度”。在十件民生实事中,也提到“由政府出资购买无线宽带网络服务”。有人认为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就是“撂担子”,您怎么看?
  黄石鼎:政府购买服务是大势所趋,而广州在这方面是走得比较前的。“购买服务”是现代政府的必由之路。实际上,这是一个小政府大社会的概念,就是说,我们很多的社会事务,实质是一些经济事务,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交给其他团体和机构去完成,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其实起到了一个监管的作用,具体由专业的团体和机构来完成,这也是现代政府的一个基本做法。同时,这也是广州实现“市民社会”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2010年主要经济指标
  项目 金额 同比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 10604.48亿元 13%
  人均生产总值 超10万元
  财政总收入 3348亿元 26%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0658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2676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 6464.79亿元 13.2%
  旅游总收入 突破1000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14721.47亿元 17.6%
  【2011年预期经济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人均生产总值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外贸出口总值增长10%;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以上;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1%和2.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全市新增就业30万人以上,其中本市生源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2%。以内。
  点评专家
  刘江华 广东省人大代表、广州市社科院副院长
  彭澎 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
  黄石鼎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城市管理研究所所长
  热词中,数“云”最热
  在2011年工作报告中,“云计算”、“天云计划”首次映入读者眼帘,因为这两个词太新,报告还细心地在文末作出了名词解释。
  要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功能,“云”不能忘。报告提出,要启动超级计算机中心项目建设,实施“天云计划”,建设国际云计算中心平台,推进云计算技术应用和产业化。所谓“云计算”,是按照用户的动态需求,通过互联网,以服务的方式,向用户提供计算、存储、网络、软件等IT资源的一种新型计算模式,是继个人电脑、互联网之后信息技术的重大突破,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的核心,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引擎。所谓“天云计划”,指广州发展云计算的行动计划。以天河软件园为核心,高起点规划和建设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云计算产业基地。通过实施一批云应用重大示范工程,开展相关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风险投资,发展面向市场的云应用服务,打造广州云计算产业链。
  保障房
  续建6.87万套新建4.3万套
  2011年政府承诺做好十件民生实事
  一,扶贫。以广州市北部山区8个贫困镇及其206个贫困村为重点,对全市379个贫困村开展对口帮扶。确保到2012年年底,所有被帮扶的贫困村年集体收入基本达到10万元以上,被帮扶的贫困户家庭人均年收入基本达到5000元以上。
  二,教育。从2011年秋季起,对定为贫困家庭的本市户籍学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学费全免。
  三,社保。五大险种参保人数比上年增加82万人次,增长3.94%。其中新农保提前一年完成省下达的3年全覆盖任务,35岁以上农村居民全部纳入社保体系。
  四,医保。对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标准,将新农合筹资标准从年人均260元提高到300元;进一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待遇,切实减轻市民群众看病就医的负担。
  五,救助。城乡居民低保标准提高17%至25%;资助8万名农村困难群众和重度残疾人参加新农保;孤儿养育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000元。
  六,住保。构建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供应体系。继续推进在建的6.87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开工建设4.3万套保障性住房,年底前全部解决登记在册的7.72万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七,出行。新建、改造23条约81公里城市道路,新建人行过街设施27座。实施亚运后缓解交通拥堵方案,编制智能交通规划;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增设约70公里公交专用道,建设和改造24个公交站场,完善公交、地铁及其他运输方式的接驳,有效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八,养老。将长寿保健金发放范围扩大到本市户籍70岁以上老年人;提高本市户籍80岁以上老年人长寿保健金标准,并为其免费安装“平安通”紧急呼援服务系统。
  九,亮化。建设5万盏农村路灯,使全市30%的农村道路实现“亮化”。
  十,休闲。新建240处社区健身路径、188个社区篮球场和一批全民健身小广场;新建500公里绿道,形成10条绿道休闲旅游精品路线。
  遗憾!实事未提控制房价
  ■热词解读・民生实事
  遗憾!实事未提控制房价
  羊城晚报:从2010年开始,广州开始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十件民生实事”,你认为这些“实事”实在不实在?
  彭澎:应该说,“十件民生实事”确实是当前市民所重点关注的问题,解决得好就多少标志着民生问题处理得较好,而且一目了然,让市民感受到政府执政为民的诚意。与去年相比,我觉得今年的“实事”更有新意、更有针对性、更加实在!
  羊城晚报:看今年的报告,去年和今年的“实事”有些不同,为什么会有变化?
  彭澎:与去年相比,今年有些亮点值得关注:
  一是把扶贫帮困工作放在第一位,说明这已经拖累全市现代化的步伐,是建设和谐社会、幸福广州的短板。
  二是针对社保覆盖面仍制约着广州现代化建设目标的现状,提出“新农保提前一年完成省下达的3年全覆盖任务”,表明了全面解决农村基本社保的决心。
  三是针对当前的热点问题,提出“新开工建设4.3万套保障性住房,年底前全部解决登记在册的7.72万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不仅直接解决了住房难问题,也对本地房价会产生一定的正面引导作用。
  总的来说,新变化体现在更加实在、更加贴近市民生活、更加有针对性、更加普惠等方面。
  羊城晚报:有没有你觉得应该提出来而没有提的,或者是提的力度还不够的?
  彭澎:农民工问题没有提是一个遗憾,当前“用工荒”将极大地影响珠三角转型升级的方向,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弟入学等问题应该考虑,毕竟农民工也是广州社会的重要成员;控制房价问题没有提也是一个不足,虽然大力建设保障房有助于稳定房价,但许多白领仍是要关心的对象;交通堵塞也是一大老百姓关心的问题,既是城市管理问题,也是民生问题;调控物价也需要给予一定关注,今年控通胀仍是相当艰巨的任务,广州也不例外。
  当然,“十件实事”也只能有所选择,而且选的是有把握的问题。像“用工荒”、房价、交通、物价等还真不容易解决!

http://china/2011-02-21/1412334.php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