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zh.wikipedia.org/zh/%E5%A4%A9%E6%B4%A5%E8%AF%9D
起源假说
中国
人类学家
李世瑜,在比较了天津话与周边方言的特点后,认为天津话是一个孤立的
方言岛,提出了“天津方言岛”学说。即天津话不是由周边的方言演变而成,而是被周边相似方言包围的,像一个孤岛一样的独立的方言区。
天津话的起源目前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天津话是
土著方言,是由
静海话在声调发生演变之后而逐步形成的;另一说法从民间传说出发,不少天津人都听老人讲祖上在
山西洪洞大槐树村,而根据有关资料,也确实发现天津许多早期人物籍贯是山西,因此山西移民的记载,使得一些人相信天津话来自山西;第三种说法认为天津人是“燕王扫北”时从
江苏、
安徽移来的,因此天津话的来源于苏、皖。根据目前从
语音等角度考证,按古清入声在天津话的分派和阴平调的调值,如古清入声是入派阴平、阳平、上、去四声,阴平调值是低降调,调值31或21,和天津附近的
静海、
霸州、
高阳等调形都是低降,天津话和
东北官话以及
冀鲁官话保唐片定一样,属于
北京官话,所以第一种说法为最能信服。
历史
“燕王扫北”即
明成祖朱棣在登基之前被封为燕王,被
明太祖朱元璋派往
北京、天津一带戍边。同时他也带去了不少家乡及附近的人——包括大量
皖北人和
苏北人等——戍边屯垦。后来朱棣夺取帝位,亲赐天津这个地名,在此筑城设卫,即
天津卫。至此,天津成为真正的城市,并且从皖北及苏北来的军人是最大的群体。他们的家眷、亲属等也随他们迁入天津。这样,他们占据了当地的上层地位,其使用的
下江官话和
中原官话也成为日常语言,对
北京官话的清入声入派四声产生影响。
到了
清朝,天津改为州,后来改为府。天津在清代也是淮军的大本营。天津同北京的
经济、
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而且天津还是离京城最近的大都市,不少官员、
贵族等在此做官或修宅。因此,宫廷用语开始影响天津话。此时,天津话开始同
北京话进行了双向影响。天津话与北京话出现了大量相同的
词汇与读音。而从清朝晚期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很多
曲艺形式,包括
京剧、
相声、
京韵大鼓等都经历大发展,不少艺术家在京津两地演出,其中不乏名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北京话与天津话的相互影响。如“捅漏子”的“漏子”,原本是北京话;而“糟改”原本是天津话,但在京津两地都有使用。
到了现代,尤其是随着推广
普通话的进行,天津话已经开始靠近普通话,一些词语只在老人的口中能听到,年轻人很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