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2-10-07
- 消息
- 402,347
- 荣誉分数
- 76
- 声望点数
- 0
法制晚报2月27日报道 从最初本土电影一败涂地,一年也出不了几部观众愿意掏腰包观看的电影,到现在院线兴建、资金进入电影制作领域,甚至有多家影业公司已经或正在筹划上市,中国电影确实进入了繁荣期。
自2004年起,中国大片投资也开始破亿,不过,在不差钱的条件下,中国大片与好莱坞大片的市场差距仍很大。
看着国人如潮水般涌进电影院观看美国大片,给好莱坞买单,很多电影人都开始自问,中国的大片何时能让世界人民买单?中国电影进军好莱坞路有多远?
中国电影・号脉 在好莱坞属“小众” 少有人关注
“任何外语片想冲击好莱坞大奖都面临残酷的竞争,好莱坞自己的优秀作品太多了,外语片很难进入主流。只能尽力增强影响力。”曾在福克斯公司工作,现在在好莱坞做专职模特的Elle Bi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在美国知名电影杂志《The Hollywood Reporter》(《好莱坞纪事报》)做品牌公关的中国女孩程天天告诉本报记者:“我自己都很少看中国电影,我在美国的同事更是对中国电影一无所知。”
她说,虽然中国电影热衷向好莱坞冲击,但是好莱坞大制片商却并不买账。如去年11月的中美电影峰会,国内的华谊、博纳都有CEO过来,但美国这边来的多是独立制片公司,大制片厂来得很少。
程天天说,不光是中国电影,连那些欧洲电影在美国的地位也没多重要。美国人只把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电影当做主流。同样,欧洲国家也并不十分热衷于美国电影,他们看的大多都是自己的电影。
Elle Bi也表示了同样的观点,她说,在美国的一些大城市,也有一些固定观众非常热衷中国电影,但他们只是“小众”。大多数美国普通民众,既不看中国电影,也不看日本和韩国电影,甚至一些欧洲电影,他们也不关注。
中国电影・问诊 不够煽情 讲故事的能力还差点儿
“中国电影在近年有突破,但在讲故事上还有一定差距。” 北京女孩田艺曾在好莱坞影片中扮演过多个角色,作为Actors Reporter的主持和2010年好莱坞中美电影节红地毯的主持,她对中美电影的差距有着切身感触。
“有一次我和一位美国朋友看了两部中国大片,美国朋友没看足20分钟就离开了座位。我问他为什么。他说第一太慢,第二太复杂不理解。和我想的是一致的。我们中国的电影应在故事编辑制作方面做些改进。”
“中国电影还不够煽情,应该在讲故事方面下些工夫。”而程天天认为,中国大片的故事多是以历史背景为题材,比较缺少世界共通的价值观,这一点韩国做得稍好,他们的故事在美国观众这边也很有共鸣。
她指出,与出彩的好莱坞大片相比,中国大片没有击中人性的兴奋点,那恰恰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唯美的制作、炫目的特技、大肆的宣传只不过是观众眼中的过眼云烟,人性的光辉却能够穿越国界震撼人心。
比如《泰坦尼克号》中是生死爱情的考验;《勇敢的心》中对自由执著的追求;《哈利・波特》中爱是打败一切邪恶力量的源泉;以及在《2012》(影评)中人类生命的拯救过程中不分金钱、种族、国别是人间大爱的体现。
吴宇森此前也曾经表示,不管是哪个国家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的道德观念。比如说正义感,中国人为了一个信念、为了国家可以赴汤蹈火,牺牲自己。而美国人也可以为了理想和信念表现出很坚强和很有勇气。
还有对待爱情、亲情、友情,婚姻、家庭、责任,中国人和美国人的很多价值观都是相通的,只不过人与人的表达方式和行为方式不同,要从中找到两者之间的沟通方式。
中国电影・误区
追逐评奖 是本末倒置
“中国电影只能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角逐,评奖这件事情很讲运气,Academy Awards的评委比较倾向二战、犹太人、儿童题材的电影,如果我们的参选影片中有这些题材,得奖机会就比较大。个人觉得,这不该是目标,我们应该追求在保持中国电影特色的情况下,争取能够激发出更广泛的情感共鸣。”程天天说道。
英国学院奖的评委、生于香港的华裔英国独立导演帕特里克・刘(Patrick Lau)也指出,奥斯卡奖是每位电影制作人的梦想。然而,“对于我们这些包括导演在内的电影制作人来说,如果把获得奥斯卡奖当做拍摄电影的目的,那就太天真了,这么做也是本末倒置的。”
他建议中国的电影制作人先不要考虑奥斯卡奖,而应该先努力拍出能引起中国观众共鸣的电影。
电影应作反映社会生活的镜子
帕特里克・刘说,中国的电影制作人要把电影当做反映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并通过电影的形式窥测或剖析自己的灵魂,这样的电影才能映射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不要追求好莱坞的荣耀,这种荣耀不是真正的成功。拍出来的电影让中国观众开怀或落泪,让他们觉得你的电影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成功。这时,也许你就会得到奥斯卡的垂青。千万不要本末倒置,为了得奖而拍电影。就像还不知道要训练什么项目就想赢得奥运会冠军一样,一开始想的就是奥斯卡奖是拍不出来好电影的。
“拿过去十年里成功的墨西哥导演来说,他们先是用西班牙语拍出了受到本国观众认可的影片;还有20世纪70年代的波兰导演基斯洛夫斯基(Kieslowski)和20世纪80年代的一些中国导演等等,他们都是先在本国取得了成功,然后才得到了美国电影界的赞誉。” 帕特里克・刘说。
本版文/记者 尹晓琳
(本文来源:法制晚报 )
http://ent/2011-02-27/1422068.php
</img>
</img>
自2004年起,中国大片投资也开始破亿,不过,在不差钱的条件下,中国大片与好莱坞大片的市场差距仍很大。
看着国人如潮水般涌进电影院观看美国大片,给好莱坞买单,很多电影人都开始自问,中国的大片何时能让世界人民买单?中国电影进军好莱坞路有多远?
中国电影・号脉 在好莱坞属“小众” 少有人关注
“任何外语片想冲击好莱坞大奖都面临残酷的竞争,好莱坞自己的优秀作品太多了,外语片很难进入主流。只能尽力增强影响力。”曾在福克斯公司工作,现在在好莱坞做专职模特的Elle Bi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在美国知名电影杂志《The Hollywood Reporter》(《好莱坞纪事报》)做品牌公关的中国女孩程天天告诉本报记者:“我自己都很少看中国电影,我在美国的同事更是对中国电影一无所知。”
她说,虽然中国电影热衷向好莱坞冲击,但是好莱坞大制片商却并不买账。如去年11月的中美电影峰会,国内的华谊、博纳都有CEO过来,但美国这边来的多是独立制片公司,大制片厂来得很少。
程天天说,不光是中国电影,连那些欧洲电影在美国的地位也没多重要。美国人只把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电影当做主流。同样,欧洲国家也并不十分热衷于美国电影,他们看的大多都是自己的电影。
Elle Bi也表示了同样的观点,她说,在美国的一些大城市,也有一些固定观众非常热衷中国电影,但他们只是“小众”。大多数美国普通民众,既不看中国电影,也不看日本和韩国电影,甚至一些欧洲电影,他们也不关注。
中国电影・问诊 不够煽情 讲故事的能力还差点儿
“中国电影在近年有突破,但在讲故事上还有一定差距。” 北京女孩田艺曾在好莱坞影片中扮演过多个角色,作为Actors Reporter的主持和2010年好莱坞中美电影节红地毯的主持,她对中美电影的差距有着切身感触。
“有一次我和一位美国朋友看了两部中国大片,美国朋友没看足20分钟就离开了座位。我问他为什么。他说第一太慢,第二太复杂不理解。和我想的是一致的。我们中国的电影应在故事编辑制作方面做些改进。”
“中国电影还不够煽情,应该在讲故事方面下些工夫。”而程天天认为,中国大片的故事多是以历史背景为题材,比较缺少世界共通的价值观,这一点韩国做得稍好,他们的故事在美国观众这边也很有共鸣。
她指出,与出彩的好莱坞大片相比,中国大片没有击中人性的兴奋点,那恰恰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唯美的制作、炫目的特技、大肆的宣传只不过是观众眼中的过眼云烟,人性的光辉却能够穿越国界震撼人心。
比如《泰坦尼克号》中是生死爱情的考验;《勇敢的心》中对自由执著的追求;《哈利・波特》中爱是打败一切邪恶力量的源泉;以及在《2012》(影评)中人类生命的拯救过程中不分金钱、种族、国别是人间大爱的体现。
吴宇森此前也曾经表示,不管是哪个国家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的道德观念。比如说正义感,中国人为了一个信念、为了国家可以赴汤蹈火,牺牲自己。而美国人也可以为了理想和信念表现出很坚强和很有勇气。
还有对待爱情、亲情、友情,婚姻、家庭、责任,中国人和美国人的很多价值观都是相通的,只不过人与人的表达方式和行为方式不同,要从中找到两者之间的沟通方式。
中国电影・误区
追逐评奖 是本末倒置
“中国电影只能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角逐,评奖这件事情很讲运气,Academy Awards的评委比较倾向二战、犹太人、儿童题材的电影,如果我们的参选影片中有这些题材,得奖机会就比较大。个人觉得,这不该是目标,我们应该追求在保持中国电影特色的情况下,争取能够激发出更广泛的情感共鸣。”程天天说道。
英国学院奖的评委、生于香港的华裔英国独立导演帕特里克・刘(Patrick Lau)也指出,奥斯卡奖是每位电影制作人的梦想。然而,“对于我们这些包括导演在内的电影制作人来说,如果把获得奥斯卡奖当做拍摄电影的目的,那就太天真了,这么做也是本末倒置的。”
他建议中国的电影制作人先不要考虑奥斯卡奖,而应该先努力拍出能引起中国观众共鸣的电影。
电影应作反映社会生活的镜子
帕特里克・刘说,中国的电影制作人要把电影当做反映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并通过电影的形式窥测或剖析自己的灵魂,这样的电影才能映射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不要追求好莱坞的荣耀,这种荣耀不是真正的成功。拍出来的电影让中国观众开怀或落泪,让他们觉得你的电影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成功。这时,也许你就会得到奥斯卡的垂青。千万不要本末倒置,为了得奖而拍电影。就像还不知道要训练什么项目就想赢得奥运会冠军一样,一开始想的就是奥斯卡奖是拍不出来好电影的。
“拿过去十年里成功的墨西哥导演来说,他们先是用西班牙语拍出了受到本国观众认可的影片;还有20世纪70年代的波兰导演基斯洛夫斯基(Kieslowski)和20世纪80年代的一些中国导演等等,他们都是先在本国取得了成功,然后才得到了美国电影界的赞誉。” 帕特里克・刘说。
本版文/记者 尹晓琳
(本文来源:法制晚报 )

http://ent/2011-02-27/1422068.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