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神话破灭 身上功夫不够"真"

moyuer

新手上路
注册
2002-03-12
消息
10,204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第六届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中国海外留学人员及国际科技项目交流会将于5月23日在北京召开。消息传出不久,记者上网查询本次会议的相关消息时,惊讶地发现,屏幕上竟然出现了8000多个相关网页。

  “国际科技产业”、“海外留学人员”,也许正是这样的字眼具有足够的眼球吸引力。长时间以来,在众多国人的心中,“海归”就意味着精英,“海归”带回来的技术前面常常被冠以“国际领先”一类的字样。然而,随着中国开放的脚步越来越快,国际交流日趋增多,国人在面对海归派和他们的技术时也多了几分理性和平静,笼罩在“海归”头上的神奇光环正在逐渐退去。

  “海归”回国创业遭遇重重关隘

  海归派为中国带回了多少国际领先的高新技术?这是近年来在学术界和媒体都争议颇多的问题。在记者接触到的海归人士和创业园管理人员中,几乎没有人否认,目前的海归派鱼龙混杂,打着“海归”的幌子招摇撞骗者不少,但也确有部分有真才实学的高技术人才。

  不过,掌握有高新技术的海归人员要想完全把自己掌握的先进技术在生产过程中转化为科技含量很高的优质产品,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一家机械进出口贸易公司作部门经理的徐小姐,原是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研究生,在国内工作数年后到法国攻读M BA,去年年底回国。既有工科背景,又懂管理的她却坦言目前不会考虑自己创业。“主要是对国内市场不了解”,交谈中,她反复强调这个原因。她说,在她所认识的海归人士中,大多回国后都选择了到大公司工作,很少有回国就自己创业的,“因为中国的市场还很不规范,要摸清这个市场的规律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许多海归派,尤其是已经在国外工作多年的“海归”,早已培养起了强烈的规则意识,对国内不健全的法律体系和欠缺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短时间内很难适应。回国已经3年的张女士自己创办了一家互联网业务公司,谈到国内的创业环境,张女士感慨颇多:“东西方文化差异太大了,在中国办事,要想走正规途径,很多事就别想办了。”

  张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刚创业的时候,很多事情按规定去层层报批,结果有关部门总是推三阻四,一些很好的项目就在长期拖延中泡了汤,张女士从中总结的教训就是:“一些事靠正常途径是走不通的,只有靠走后门、拉关系才行。”

  张女士说,自己难以忍受的事是当初许以种种优惠条件吸引自己回来创业的政府,在很多地方竟成了自己的竞争对手。各种机构巧立名目甚至暗设陷阱,不断地在企业身上“捞油水”。地方保护主义的森严壁垒让先进的科技和产品难以大规模推广。

  张女士告诉记者,她有好几位朋友就是因为适应不了这种环境,回来试了几年,又回去了。

  资金不足是困扰“海归”创业的老问题。应该说,国家已经为海归人士的创业提供了大量的优惠政策。据悉,北京市规定,归国留学人员在京创业最高可获得20万元人民币创业资助。一些地方的新技术开发区还为归国创业者提供10万元到30万元的创业基金,但是,对于前期投入很大的高科技企业,这些钱仍不足以支持到项目的产业化发展。

  海归人员要创业,融资问题基本还得靠自己解决。但是,国内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风险投资市场的投机气氛很浓,而“海归”带来的项目大多还处于“纸上谈兵”阶段,市场前景难以预测,风险投资机构对此很难“感冒”。另一条融资途径银行贷款则更多看中有形资产的抵押,而这恰恰是刚回国人员不具备的。

  据记者了解,目前在国内创业的“海归”大多是在国外工作多年、有一定积蓄、自带资金回来创业的。

  诸多问题缠身“海归”长寿不易

  据国家人事部透露,最近两年中国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的人数大幅攀升,截至去年年底,回国人数已突破14万人,占出国留学总人数的1/3。今年“海归”的形势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有报道称,北京、上海等地今年以来平均日增海归企业1~2家。记者近日在清华创业园采访时得知,去年12月刚刚成立的清华创业园,截至目前已有22家企业正式入驻。

  但是,市场规律注定了企业有生必有死。采访中记者发现,海归企业能真正发展壮大的并不多,大部分海归企业都过早夭折或在苦苦支撑。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颇为复杂,有政府保障措施的不完善,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企业自身。

  朱先生的朋友是学生物工程的,在美国一家生物制药公司工作了十余年。几年前,他看中了国内的广阔市场,携带全部家产回到国内,创办了一家小型制药厂。但是,两年后,这位朋友在顶着遭受重大经济损失的压力下,重新回到了美国。原因很简单,小孩上学的问题没法很好地解决。在国外出生并生活了七八年的孩子已经基本不会说中国

  话,对国内的教育方式也难以适应,在国内,孩子很难跟周围孩子进行交流。虽然目前国内已有专门为留学人员的孩子设立的学校,但是,考虑到孩子毕竟有走出学校的时候,朱先生的这位朋友最终选择了回美国。

  这不仅是朱先生的朋友一个人感到棘手的问题。清华创业园的邹老师在谈及海归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时,首先便提到了海归人士的孩子入学问题。邹老师说,在海外留学两三年就回来的海归派未必就掌握了成熟的技术,很多带回成熟项目的海归人士都是在国外待了一二十年的。但是,这批人士在国外差不多都已建立了家庭,家属问题解决的好坏成为能否安定归国创业人员的关键。

  遗憾的是,国内有关部门似乎还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办法,很多海归人士都由于家庭问题无法解决而被迫离开。

  采访中,有创业人士抱怨,国家只注重吸引海归派回来创业,却不能提供充足的保障,发展中真正遇到问题,也得不到实际的帮助。空港创业园的王姓负责人坦言,目前创业园在为园内企业提供的配套服务方面并不是很成功。

  不过,企业发展难,与企业自身问题多多也密不可分。一位做项目评估的海归人士告诉记者,跟很多国内企业一样,“海归”创办的企业中也普遍存在着管理混乱的问题。一些带着先进技术回来的海归人士并不懂管理,他们虽然留过洋,但受中国文化熏陶很深,所以在其回国创办的企业中,很多还是采用中国传统的公司管理模式。

  据他介绍,大部分带着先进技术回来的海归人士都是学技术出身,没有学过专门的管理,虽然其中一部分人能通过实践摸索出很好的管理模式,但是,仍然有相当大一部分海归企业管理十分混乱。在这种管理环境下,再好的新技术也很难真正转化到实际的产品中。

  一位刚刚从海外回来的人士说,从纯技术角度看,中国的高新技术与国外已没有太大差距,国人老说中国的技术落后,其实是产品的落后。管理上的混乱,使先进技术在转化为成果的过程中大打折扣。他举例说,在北美,很多公司的技术并不先进,但一样很有竞争力,技术本身的先进与否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要有促进技术向生产转化的机制和体制。

  该人士还分析说,中国企业普遍缺乏国外企业那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对产品质量没有较高的要求,只要勉强能用就行。因此,中国企业生产的产品往往在质量和精确度方面与国外产品存在很大差距。

  空港创业园王先生告诉记者,纯技术人才在市场开拓方面,对市场的把握和适应能力上都存在困难,有相当一部分海归企业在技术的应用、推广上很不成功。

  缺乏后续发展能力是海归企业难以“长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一位管理人员说,海归企业一般刚开始都是由一两个人合办的小企业,管理起来比较容易,但公司要发展壮大,必须要走合作的道路,这需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和合作精神,而很多自恃掌握了先进技术的海归人士并不注意这些方面的问题。另外,当企业发展壮大之后,利益牵涉也相对增多,此时还要保持齐心协力的创业精神,创业者的个人魅力、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位人士分析说,爱斤斤计较、骄傲自大,害怕吃亏的毛病让很多原本很有发展前景的海归企业过早地夭折。

  企业缺乏创新能力是海归企业发展道路上的又一块绊脚石。刚从法国回来的徐小姐对国人超强的模仿能力感触颇深。她说,由于国内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并不是很得力,一个产品开发出来之后,很快就会有很多类似的产品出现在中国市场上,而这种低成本的模仿产品在市场上必将对“原创”产品产生很大的冲击。徐小姐说,海归企业刚创办时所具有的高技术优势在很短的时间内很有市场竞争力,但是,企业要想获得进一步发展,保持住这种领先优势,就必须不断创新。对国内的金山毒霸,徐小姐赞赏有加,她认为,金山毒霸能随时根据市场需要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始终走在市场的前沿,这样就不怕被其他企业模仿,“因为模仿者永远只能走在金山的后面”。

  “海归”带回技术并非就是香饽

  近年来,出国留学已不再是一件难事,不少地方相继掀起了中小学生的留洋潮。目前,早期出国的“小留学生”已经部分回国,出现了所谓的“新新海归”。在海归人员日渐增多的形势下,有专家指出,海归人员的素质如何已经成为影响市场规范的重要因素。

  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现有的几十个创业园中,对海归派带回的所谓高新技术进行认真检测的并不多见。多数创业园虽然都设有新技术认证部门,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在吸引海外人员回国创业的过程中,这些部门并没能发挥太大作用。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留学人员服务总部主任初军威告诉记者,他们对回国创业的新技术有专门的技术认证部门,但是不是真正的高新技术主要还是要靠市场的检验。

  “为什么国内那么热衷于谈论“海归”和高新技术呢?”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本身就是“海归”的徐小姐不解地反问了一句。她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已经很少有某国独有的高新技术了,国际上流行的先进技术、先进产品很快就会传入中国。徐小姐说,中国现在真正缺乏的其实是国际尖端技术,但是,“尖端技术不是一个人就能全部掌握的”,况且,能够进入尖端技术研究领域的人本来就很少,回国创业的则更是凤毛麟角。所谓回国创业者带回来的高新技术,很多在国际上已经很常见,其中部分技术在国内早已出现。

  远在加拿大一家软件开发公司工作的李文来在谈到海归派技术的含金量时,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说:“我想大部分人还是准备在北美安家立业,实在不行,退而求其次,才会考虑回国―――毕竟在北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也颇为不易。?他表示,虽然海归派当中确实有部分很有能力的人,但就其个人感觉而言,海归派的总体水平在海外华人中只属中等而已。他说,近年来通过国内的网站,总能看到不少关于“海归”的轰轰烈烈的报道,但是鲜有什么人出成果的,这也从一定程度上也说明“海归”的技术神话具有很大的泡沫。

  写到这儿,也许可以用“海归”人朱先生的一句调侃结束本文:“什么时候不炒‘海归’了,就说明中国市场真正成熟了,海归企业、海归技术真的没啥稀奇的。”(中华工商时报 实习记者代静琳)
 
Very true, but one thing I don't agree is that '中国企业普遍缺乏国外企业那种精益求精的精神'. To my experience, it is Chinese or to say Asian are always expecting excellence for their product. You can compare Japanese product to American product for expample. Not to mention Canada product, they are so raw that even can not compare with Xiangzhen Qiye.

What Chinese are really lacked of are the confidence, strong goverment and the experience of capital operation.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