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裁者”是如何被美国练成的?

3. 纯志愿兵军队




  第三个让我们乐忠于发动战争的原因是美国的纯志愿兵军队。通过让那些自愿参与行动的人来完成军事行动,公众对战争的反对意见就会更容易被控制住。如果大多数美国人都需要服兵役,如果华尔街银行家的子女不幸抽中了号码而要被派出去打仗,布什或者奥巴马还可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驻兵这么长时间吗?我非常怀疑。




  顺便提一下,我并不是说全志愿军是一个应该被放弃的坏主意,我们有很多很好的理由要支持它。但是,全志愿军正是当代美国国家安全秩序的特征之一,它使得美国频繁诉诸武力的行动在政治上获得了可能。
 
什么反对独裁,什么民主运动, 一句话
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这个才是面纱下的真相
 
“1954年危地马拉民选总统阿本斯上台后,国有化了一些美国大公司支配的危地马拉土地。1954年,艾森豪威尔总统亲自批准,中情局策划了6月的危地马拉军事政变,协助当地军阀武装轰炸危地马拉政府军,还对这个弹丸小国实行核讹诈。民选的阿本斯政权因此被推翻。美国长期支持各届右翼亲美的独裁军政府,使得危地马拉的残酷内战延续了40年之久,印地安土著全国被杀人数达数十万。”

最近才看了“危地马拉大屠杀”(Guatemala Massacre)这个文献纪录片,那种残忍度你不会相信,全部是美国中情局付了钱,全盘控制危地马拉。美国人在中南美干的“好事”还很多很多。
 
美国的发展史,四处都闪耀着"国际人道主义"夺目的光华.~~打你没商量.

为什么他们就那么喜欢主持"正义"呢?因为他们要发展要富裕,他们的聪明之处就在于打别个,让别个自己窝里打,即使别个打不起来,也要想办法让他们打.

我们的愚蠢之处就在于,自己窝里打,自己窝里清静两天就不舒服,千方百计都要想办法让自己人来打一场,我们怎么能不穷?
 
撕下美国“互联网自由”的虚伪面具
在互联网管理上,美国一直秉承双重标准,可以自己做、不许别人做,“宽以律己、严以待人”,说一套做一套。

  对外,美国极力标榜和鼓吹互联网自由,要求别国提供不受限制的“互联网自由”,并以此作为外交施压和谋求霸权的重要工具。2010年初美国国务卿克林顿高调宣布,美国将把“不受限制的互联网访问作为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务”,并在谷歌退出中国问题上大做文章,批评指责中国互联网不自由、受限制,一副“互联网自由法官”的样子。

  对内,美国对互联网却采取相当严格的限制举措。2010年6月24日,美国国会参议院国家安全与政府事务委员会通过对2002年国土安全法案的修正案《将保护网络作为国家资产法案》。修正案规定联邦政府在紧急状况下,拥有绝对的权力来关闭互联网,再次扩大了联邦政府在紧急状况下的权力。此外,运营网站须经政府许可以及个人身分信息验证。今年2月16日,英国BBC刊文指出,美国政府在鼓动“封闭社会”的人民争取互联网自由并对这些国家政府的新闻管制提出质疑的同时,却在本国设立法律封锁,以缓解维基揭密网发起的挑战。这说明,即使在西方,人们也意识到了美国“互联网自由”的虚伪性。

  美国表面上嚷着要推动互联网上的信息流动不受任何制约,其真实的意图却是利用互联网煽动别国内乱,进行政治干预,最终维持并巩固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2009年5月,微软公司就按照美国政府的授意,切断了古巴、伊朗、叙利亚、苏丹和朝鲜五国的MSN即时通讯服务端口。在2009年伊朗大选前后,美国通过Twitter,分化、挑拨保守派和改革派民众,变换模式渗透煽动,导致伊朗发生了大规模的流血冲突。越来越多的国际事件证明,互联网已成为美国实现政治目的、塑造美国全球领导力的有效工具。

  “互联网自由”,只是美国说给别人听的,对美国自己,从来就没有什么互联网自由。互联网自诞生之日起就被美国牢牢掌控,美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互联网霸主。目前全球互联网根服务器有13台,均由美国政府授权的ICANN(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统一管理。世界各国以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都曾要求美国放权,但均遭拒绝。既然美国倡导“互联网自由”,为什么一直拒绝交出根服务器管辖权呢?

  绝对的互联网自由并不存在,实施必要管理,引导互联网健康发展,这已成国际共识,任何一个负责任的国家都不会对本国的互联网发展放任不管。利用互联网煽动颠覆政府、鼓吹民族分裂、肆意传播色情信息,在任何国家都被严格禁止。美国无视事实,只承认本国对互联网进行监控的合理,将其他国家对互联网的依法管理统统斥为限制互联网自由,完全是虚伪霸道的表现。
 
“货币战争”,人们喜欢用这个词语来形容目前的国际货币环境,尤其是美国施压人民币升值。在几个主要国际会议上,这都是或者将成为主基调。的确,根据美国的“战争计划”,人民币兑美元的大幅升值会造成中国经济的不稳定,这会让中国这颗正在崛起的新星上升的步伐戛然而止。

中国领导人感到了担忧,并提醒说,人民币升值会使中国经济不稳定,且会是“全世界的灾难”,这番言论合情合理。

我想说的是,美国用汇率作为秘密武器来扰乱中国经济的稳定已不是第一次。追溯到上世纪20至30年代,当时中国还是银本位时期,美国不是,因此中国的“元”-美元汇率取决于以美元标价的白银价格。

起初,美国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递交了他的中国货币稳定“计划”。这一计划看似能够使美国白银生产商受益,也会帮助中国,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1933年托马斯修正案获得通过,该法案授权总统增加联邦储备票据、存款以及美国货币,该修正案还授权总统减少美元的黄金含量,并有很大的权力来处理白银问题。1934年又颁布了《白银购买法案》,命令财政部长在国内外购买白银,直到每盎司白银的市场价格达到1.29美元为止;或是,直到财政部持有的白银储备达到黄金货币储备价值的三分之一。而当时市场上的白银价格只有44美分/每盎司,要达到国会规定的价格,白银的价格要上涨200%。这一白银购买法案促使罗斯福政府买入白银,这使得白银价格在1932~1935年上涨了128%(以年化平均利率计算)。

美国抬高白银价格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中国当时的货币“元”升值,并导致中国白银外流,流通货币不足并造成通货紧缩。当时出现的一些怪诞的争论,又狠狠刺激银价再上了一个台阶,那些白银爱好者坚持认为,随着银价的上涨,中国元兑美元会随即升值,这能够通过提高中国的购买力而使中国受益。

美国参议院的一个特别委员在1932年写道:“白银是他们(中国)财富和购买力的衡量工具,并充当储备的功能,是他们的银行账户。升值的白银财富是让那些民族可以购买我们出口产品的财富。”

然而,事态的发展并未像美国宣传的那样,却以“计划”的方式演变。随着以美元计价的白银价格暴涨,中国“元”兑美元大幅升值。1932~193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下降26%,当时南京城里的零售品价格下滑了20%。

中国为了从美国白银政策造成的经济困局中获得些许喘息之机,寻求对美国财政部的白银购买计划进行修正。但是中国的诉求未被理睬。在给中国发出诸多逃避性的答复后,罗斯福政府最终在1934年10月12日指出,他们很少会执行美国国会发布的政策。

此时,中国意识到希望已经破灭,然后于1934年10月14日被迫宣布废除银本位制度,官方的声明被推迟到1935年11月3日才发布。美国的“计划”仿佛有魔力一般——中国的货币动荡随后发生了。当时民国政府开始发行不兑换的纸币,失去白银支撑的货币当时曾转向黄金,但最终因战争、财政赤字和政府信用不足,货币发行陷入了恶性通胀。

历史的相似性总是有很多讽刺之处。就像上世纪30年代那样,美国并没有什么“战争”计划,甚至连这个计划的一点想法都没有,但落到当前,我相信,如果中国当前落入到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棋局中,结果将是不言而喻的,中国经济的剧变以及一个世界级的灾难会相继发生。

自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已经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汇率体制。1994年之前,中国仍处于人民币兑美元持续贬值的阶段。在此阶段,中国GDP和通胀率相对较为波动。而在1994年人民币大幅贬值后,一直到2005年,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是当时的主旋律,这个时期中国GDP和通胀率的波动性也随之降低,因人民币与美元牢牢挂钩,中国通胀率开始跟随美国的通胀率走势。2005年7月之后,中国进入到人民币逐步升值的阶段。

当前全球汇率市场风云动荡,我觉得各方可以重新听听德国财政部长卡尔·希勒在1966年至1972年曾言简意赅说过的那句话:“稳定性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稳定性是万万不能的!”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