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10月12日 (ZT)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Track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Track

知名会员
注册
2008-11-03
消息
254
荣誉分数
47
声望点数
138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259&do=blog&id=433906

1970年10月12日

刘岩



对于普通的中国人而言,这是一个极其平常的日子,无人记得。

但是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这是一个永远铭记的日子。对于联合国的历届高管们来说,都知道这一天中国发生了什么,以及对今后中国的影响。

这一天的中午时分,一架苏制的直升机在中南海的大院里整装待发,大约4点时分,不到四岁的我,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的3位工作人员登上这架飞机直飞河南省南阳市下属的镇平县张林公社。

飞机到达目的地时,天色已经暗下来了。公社的领导安排我和中央办公厅的3人到下面一个叫不老刘的生产大队访问。

10月的河南南部天气依然很热,晚饭后的农民在几棵大树下有的还光着膀子乘凉。中央办公厅的几个叔叔们开口了:“毛主席知道河南人民的日子很苦,将他的小儿子放到你们这里,体验一段农村生活,你们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来,我们会转告毛主席,他老人家一定会满足你们的要求。”

村民们开始七口八舌的说话了。我们需要自由市场,这样可以赶集,买农产品,需要自留地,种些蔬菜,也可以卖钱。

中央办公厅的叔叔们又问:“你们愿意不愿意将集体土地承包经营,就是分田到户?”村民们又说,日子刚好过,还是不分田。

和村民的谈话结束后,公社的领导说话了。主席的小儿子放到你们谁家呢?大队干部围坐到一起商议,这时,大队的治保主任一位受过教育的姓刘的年轻人开口了,说,“我家只有一个孩子,负担小,孩子我领到家里,就先放到我家”。

治保主任的家有三间房子,他和刚上小学的儿子,夫人住西面的一间房子,将我和他的老母亲,一位60岁的老奶奶安排到东面的房子住。

在中南海大院里长大的我,对农村的一切都好奇。第二天早上,治保主任让他母亲给我做了一个荷包蛋,我没有吃,因为母亲曾告诉过我,中国农民是这个星球上最可怜的人群,他们几乎食不果腹。治保主任说:“这是农村最好的食物了,你吃了吧”,我还是没有动,最后,这位老奶奶收了起来。

治保主任领我到大队队部办公室,比我想象的要好些,大队办公室有一部电话,手摇式的。

在这里等待的几位农民代表见到我进来,就招呼我“娃,你过来,我们抱一抱你把”。我说,你们有什么话就说吧,为什么吃不饱饭?

村民代表就开始说了,“粮食产量太低,没有化肥,农药,水利,没法干”。

我说,国家在河南搞了些优良品种,你们为什么不种?化肥可以建个化肥厂,还可以修水库。

几天后,修水库,建化肥厂的计划就批了。

镇平县决定以工代赈在北部的石佛寺公社的赵河上建一个中型的水库。民工从各个公社征集。不老刘大队也分配了任务。几天后,40几个年轻的农民备好工具,中午时分步行前去工地。治保主任带队,也带我去参观。生产队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就为我准备了一辆牛车,由村妇女主任赶着,前去。

牛车走的很慢,到达水库工地时已经是晚上了。第二天,治保主任领我到工地参观,河水已经被截流,大坝已经见雏形了。

在工地呆了20余天,这时河南的天气已经很冷了,治保主任决定送我回不老刘村。依然是那辆牛车载着我,由村妇女主任赶着。妇女主任怕我路上饿着,买了10块当时在农村几乎是奢侈品的饼干。中午出发。走着走着,我在牛车上睡着了,做了一个梦,梦见不老刘村家家户户住上了楼房,通了自来水,家家装了电话,孩子们穿着新衣在玩耍。30年后的今天,这个梦变成了现实。

回到村子里,秋种已经结束,种的是优质小麦品种,内乡-2号,并施了少量的化肥----碳酸氢铵。

转眼到了1971年的春天,联合国也派人到村子里来了,一共是6人。有英国人,美国人,还有一个苏联农业专家,他们建议大队办工业。先建了一个服装厂,生产服装。但是,好景不长,由于村民偷盗布料,服装厂只生产了不到一个月就关门了。联合国的官员们很失望,原本打算用这种模式使中国农村走向工业化,但是,无情的现实粉碎了这个梦想。

不久,联合国的几个人决定离开。临行前,他们说,中国农村已经无药可救了,等着被开除球籍吧。这个不友好的苏联专家甚至更激进,说,“这个国家迟早会被内战毁灭。”



中央办公厅的几个叔叔也很失望,他们问我,继续留在农村,还是回去?我说,再看一看。这天晚上,治保主任领我到大队办公室给父亲通电话。当时的电话没有直拨的,是一级一级往上接,所以等了很久。电话通了,父亲问我,农民能吃饱饭吗?我说,能,但是,吃的很差,几乎天天是红薯面。父亲又说,你先留在那里吧,向农民伯伯学习。



转眼到夏天了,夏收时节到了。由于采用了优良品种,加上施用了少量的化肥,冬小麦大丰收了。初步估算了一下,亩产大约600余斤,是以前的2倍还多。分粮时,不老刘大队第五生产队人均分得小麦200余斤,而1970年夏天人均才90斤。

更大的惊喜来自秋粮。由于施了化肥,玉米产量也增加了两倍,将近千斤,而过去也就400来斤。

丰收的秋天,村民们聚集在治保主任的家里,手里拿着玉米棒子,高兴的劲头溢于言表。他们轮流的抱着我,说“天使到人间了”。



1972年的10月12日,在河南农村生活了整整两年的我离开河南。临走的这一天,村民们煮了很多的鸡蛋,有的人还将鸡蛋外壳特意染成红色,以表达对我的祝福。



1981年的春天,当我有故地重游时,河南农村已经同意“分田到户了”,1982年春天,在我的建议之下,以华国锋为主席的中共中央下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的一号文件,肯定农村“包产到户”的生产模式,并全国推行。从此,中国农村迎来了了伟大的历史巨变,改革的春风将中国带向了新天地。



国际社会为了感谢这段类似“天使到人间”改变中国历史的不寻常事件,1996年4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和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派人将好莱坞主演“天使在人间”的影星菲碧·凯丝领到中国,和我准备结成夫妻,但是,由于这个美国影星不愿意在中国生活,而国家又不允许我去美国,所以,这段短命姻缘也就告吹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