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局或因震灾加速演化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guest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guest

Moderator
管理成员
注册
2002-10-07
消息
402,356
荣誉分数
76
声望点数
0
作者:苏安
日本观测史上最强地震伴随着大规模的海啸和严重的核电站事故,给日本经济带来的损失目前还没有具体官方数字,但市场预计大约都在15万亿-20万亿日元这个区间。由于受灾最为严重的东北三县的经济规模在日本所处地位不是很高,实际GDP加在一块儿也就20.7万亿日元左右,占全日本GDP的4.2%左右,由于日本长期处于通缩压力之下,名义GDP的规模也这么个数目。
而1995年阪神地震(国内也叫神户地震)所在大阪和兵库两地的GDP大约在70万亿日元,占到日本1994年度GDP的14%之多。而且,日本政府每年仅各种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就高达100万亿日元,规模有GDP的四分之一之多,相比之下这次受灾地区的损失金额对日本经济的打击似乎并不算很严重。某些大概是来自学界的匿名人士在媒体上发表意见,认为这次灾区所处为“边远地区,人烟稀少”,实际给日本经济带来的影响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这种看法基于GDP概念展开,因为物资和人员损失是Stock面的消失,而GDP作为每年生产出来的附加价值是个增量,属于Flow概念。若灾后重建工作顺利展开的话,反而有可能在GDP增长率上给日本带来短暂的“惊喜”。
然而与这种乐观的看法相比,市场人士的看法似乎又过于悲观。金融机构目前普遍认为仅各种财物,物流、生产停滞带来的直接损失就能达到16万亿-20万亿日元,而二战后日本国内首次实行的“计划停电”带来的负面影响目前还没有考虑在内。人们因为害怕停电都提前回家,商店也提前关门,消费自然萎缩。电力不足将给日本带来一个与往年不同的炎热夏季,但却无法跟往年一样刺激日本的消费。欧系投行BNP的当家经济分析师推测今年二季度的GDP增长率将因此下调13%,因为东京电力所辖区域的GDP占到了日本的42%之多,电力短缺对经济的打击是必然的。
这个看法的焦点集中在东京这样的人口重镇,而美系投行高盛还非常关注东北灾区给日本甚至全球制造业带来的瓶颈制约。他们指出,基础零件、汽车的微控器,还有某些信号半导体,手机数码相机零部件都将因此在第二季度出现15%到50%的缺口。像在汽车微控和微处理器占据全球45%市场的瑞萨电子这样的公司都在灾区有自己的主力工厂。
在2001到2004年,日本经济挣扎于通缩陷阱之中,以制造业为中心大量日企将生产转移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新兴经济体,但同时日本国内也留下了一批极其特殊的企业,他们很多是多年的手工作坊发展起来的零部件制造商,这些中小企业之所以能有这么顽强的生命力并非完全是因为他们寄生在大企业的产品链上,还因为他们的生存哲学:不争第一(No.1),必做唯一(Only one)。这个“唯一”的意思就是占据生产链上的某个关键环节的技术优势,与那些通过大量生产来降低成本打价格战去占据市场份额的战略不同,它的好处不仅在于有更高的价格交涉能力,还因为“非我莫属”的技术瓶颈带来寡占优势,实现了结果上的“第一”。而正是这种零部件制造商大量集中在东北地区,虽然这些企业规模小,对就业影响也不大(因为必须是高度熟练的工人),但从生产的附加价值角度上看,不仅是当地经济的支柱,也是世界产业链上的重镇,这次地震带来的影响远远不止表面的直接损失。

东北三县的人口中农牧渔业占到很大比例,这三县的太平洋沿岸由于特殊的地质和天然的洋流,自古便是世界三大渔场之一,“三陆产”早已是一个闻名海内外的水产品牌。核电站事故带来的影响不仅是当地渔业的停滞,还影响到各地的饮食行业。最初福岛等地找中央政府申建核电站时,正是考虑到经济利益,其中就包括东京电力支付的渔业赔偿金,但那一代人多数在这次事故中连本带利都赔进去了,他们的子孙若继续在当地生活,将持续被核污染问题所困扰。大量的灾民被分散到全国各地,何时能重返故乡还是问号,生活长期无法安定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事。
当年阪神地震保险公司的赔付金额,财险大约800亿日元,生命险大约3000亿到4000亿日元,但到现在还有人住在政府援建的临时住宅。这次的灾民,特别是高龄人口今后将不可避免要财政持续性的支援,在日本特殊的社会文化的氛围里(不希望给别人添麻烦),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虽然核污染的程度还在调查,处理福岛电站和消除各种污染以及相关各种赔偿等,所要的时间和财力必然不是小数目。

http://world/2011-04-21/1514062.php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