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卫二观察:今年到底跟往年有什么不同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guest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guest

Moderator
管理成员
注册
2002-10-07
消息
402,364
荣誉分数
76
声望点数
0
  10号下午,闷热的影城大厅,天气预报说入梅。注册完后,我决定去透透气,然而外头也不见得哪好,于是上五楼的媒体中心转了下,里面还很空,只有零星几人,开着几台电脑。回想起前两年,当时的电影节实习生,这会又在做着什么,还有看着上了年纪的记者,他们还会出现在这里么?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回想,这即将开始的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它到底跟往年有什么不同。
  回到一楼的真锅咖啡馆见朋友,外面电闪雷鸣,暴雨倾盆,我们被困在了影城。我突然想到,这不同,首先就是来自天气,晴雨不定,打乱了出行。赶上现在这时候,难免会想起很多电影画面。大学时看《回归》,路上父子旅程,有如天气变幻,结尾传来了画外音的雷声,一场暴雨将至。2009年在上海放映的《三只猴子》,光束穿透了云层,暴雨袭来,锡兰用他的大气磅薄和气象万千,继续征服着观众。在我的记忆里,有好几次是一身热汗,进了黑暗的电影院,结果散场出来,外面是风雨交加,好似换了一个世界。天气,说起来是寒暄,但也实在。这不,几个朋友已经开始担心开幕式红毯,总不能每人发身雨衣,估计还是继续打黑伞。连同围观的人头,远远看去,黑压压的一片。
  记起电影节的炎炎夏日,那也是一股烧荒草的味道。被时间碾过的记忆,等待一把火的燃烧。上一年在番禺路吃过的馆子,下一年可能就倒闭了,然后名字什么都记不得。而好不容易,等淮海路挖好了,现在轮到了华山路。当然,无论餐饮交通如何,对混在影城的人来说,这里必然要跟每年的上海电影节联系在一起。开幕闭幕或有亮点,但只有电影,那才是电影节的核心内容。
  在和平影都,观众为了看《阿凡达》,队伍排出了几条马路远。在上海影城,有人看完一场电影后,发自内心的鼓掌。这种喜悦感,它们其实是相似的。有一天,在买票回来的路上,我在想,电影到底有没有那么重要,尤其是当它变成了一项工作。记得有回从香港文化中心出来,面对天星码头举办的纪念活动,面对那些游人如织,我的心情异常复杂。这感觉,也许跟6年前看完《金刚》,走在雨中人行道上的朋友相反。他会觉得,没看过影片的他们,到底有什么可开心的。而我会觉得,即便看过了那么几部电影,我到底又有什么可开心的。
  在这个电影节,大家有各自的圈子。有人要交差,有人要应酬,有人忙于赶场,有人疲于看片。圆圆圈圈,绕来转去,偶尔会擦肩而过,更时候是各忙各事。但是因为电影,朋友们从北京、广州、长春、济南赶至,他们曾伺候过各地的观众,甚至是网上数以千万计的ID们。每年仅有这么一次,大家聚在一起,为了电影,开心聚会。南京和昆明也好,然而六月的上海却是忽略不掉的一个地方。
  得益于许多热门片子和优秀导演,今年的电影节看上去要比往年要火。我们开玩笑说,忙碌于电影节事物的某位老师,他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又或者跟去年还是前年比,他明显笑逐颜开,没有了凝重的愁容。许多人急于抛弃过去,却不免要有人来梳理。有些电影常看常新,有些电影经过修复,焕发了别样的魅力,更有些电影,那完全是带着朝圣的心理去看。
  回忆杨德昌时,法国导演阿萨亚斯曾这样说道:他们拥有一片领地,上面堆积着旧电影的残骸。所有他们需要做的就是鼓吹起一阵风,摧枯拉朽地把这些旧的东西推倒。我没有刻意去矫情,习惯性地怀念新电影。我只是怀念背景各不相同的人们,因为爱电影,他们走到了一起。这种感觉,也像因为电影产生的记忆。贾樟柯用摄影机来寻找十年前的《苏州河》传奇,如同是他对同辈人的一种交代,也是对地下时代的铭记与缅怀。我来到了上海,无论这个城市怎么变迁更改,河边的身影、桥上的脸孔,我始终没有忘记你。木卫二/文

http://ent/2011-06-12/1594594.php
</img>
</img>
4Ztl3jVWg8Y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