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以联盟正逐渐形成 中东“民间怒火”烧向以色列ZT

Fisher2004

资深人士
VIP
注册
2004-07-25
消息
33,823
荣誉分数
374
声望点数
243
反以联盟正逐渐形成 中东“民间怒火”烧向以色列
2011年09月15日 16:40:06
来源: 环球时报




“以色列正进入失去土耳其、埃及的9月,与约旦的关系也在恐惧中瘫痪,而欧洲充满敌意,美国几乎无动于衷。”这是以色列专栏作家本·卡斯皮特对当前困局的描述。让以色列入有些搞不懂的是,源自突尼斯,蔓延到埃及等国的“阿拉伯之春”原本与以色列无关,但以色列却似乎要承担别国动荡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埃及“变脸”,土耳其 “发难”,巴勒斯坦“铁了心”加入联合国,这让以色列入“三面受敌”,而潜藏的炸点还有周边的叙利亚和伊朗。

和平没有深入人心

以色列驻埃及使馆位于开罗大学桥西岸一处22层的居民楼里,之所以选择在这里,据说是为了拿普通民居做掩护。果不其然,9月9日晚,数千埃及示威者只冲击了以使馆储放办公品和档案的第17层,真正办公的18层和19层“幸免于难”,这才让6名以外交人员穿上阿拉伯大袍化装后逃离。以总理内塔尼亚胡10日说,他在外交部值班室处理袭馆危机时,受困人员在电话中甚至准备留遗嘱,他们说:“暴徒与我们仅一门之隔。要是出了什么事,请当面通知我的父母而不是打电话。”

以驻埃使馆被袭事件的导火索是8 月18日以军越界炸死5名埃边防警察。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教授尤拉姆·梅尔塔说,袭馆事件是“以埃两国自1979年签署和平条约以来最深重的危机”。据埃及《共和国报》14日报道,以色列正在寻找新的馆址,不排除选在沙姆沙伊赫的可能性。针对以色列的抗议“海啸” 还蔓延到另一个“和平盟国”约旦。以色列《新消息报》12日称,约旦反对派计划本周末在安曼的以色列使馆附近举行“百万人大示威”,号召人们冲使馆,扯下以色列国旗。他们还通过“脸谱” 网站呼吁约旦人参加示威。据说,以色列做好了“最坏打算”。



袭馆事件发生后,在伦敦出版的《阿拉伯圣城报》认为,《戴维营协议》本来就形同虚设,现在骤然紧张的局势更使这一和平协议面临寿终正寝的危险。英国《每日电讯报》12日称,以色列眼睁睁看着其老盟友支离破碎。以色列驻埃及使馆遭受冲击后,双方都重申继续遵守两国间的和平协定。尽管这让以色列人感到如释重负,但绝非欢欣鼓舞,他们越来越坚信灾难并未过去,只是被推迟而已。

在开罗,前总统萨达特的墓碑上刻着对他的赞誉之辞——“为和平而生,为原则而死”。埃以历史上是一对老冤家。四次中东战争,埃及都是主力参战国,跟以色列打得不可开交。但萨达特靠 “惊人外交”,通过和谈让埃及1979年成为第一个与以色列建交的阿拉伯国家。但30多年的和平,并没有“深入民心”。

以色列前总理果尔达·梅厄曾说,只有到她能开着车从特拉维夫到开罗去逛市场时,中东和平才算真正实现。但就连萨达特都对此评论说:“这是痴心妄想,是征服别人的变态心理。”《环球时报》记者在开罗街头感受最深的是,不少人提起以色列就气不打一处来,民族情绪异常激烈。甚至还有埃及人说,与以色列率先握手言和的萨达特是“民族叛徒”,而他的前任、跟以色列打仗的纳赛尔是“民族英雄”。记者往来埃以两国之间,几乎看不到有游客到对方国家首都旅游。在开罗机场,飞往以色列的航班通道检查严格,简直就像一个隔离区。

但不管怎么说,就像是从一辆战车上卸下了一个轮子,埃及人率先退出了以色列的战争游戏。这让渴望安全的以色列最为受益,毕竟30多年来没有再发生阿拉伯国家群起攻之的大规模战争。因此,绝大多数以色列入内心还怀念萨达特、拉宾等和平英雄。《环球时报》驻以色列记者的犹太邻居看到埃及前总统穆巴拉克被担架抬着关在铁笼中受审判时,甚至还掉了眼泪。以色列人愤怒地批评美国总统奥巴马不懂中东,不该在关键时刻抛弃穆巴拉克,认为其大中东民主改造计划破坏了中东的平衡及和平,也伤害了美国自身利益。

同样的言论也出现在埃及。埃及《消息报》政治部主任阿卜杜·叶哈亚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美国一直偏袒以色列,袭馆事件发生后,美国已开始介入,埃及民众的反弹情绪有所上升,这会加剧对以色列的仇视以及对美国的不满,从而使中东局势更加复杂、动荡。



埃及与以色列站在十字路口对视

“战火可能烧向以色列,阿拉伯革命的‘外溢效应’正在向犹太邻居弥漫。”埃及《解放论坛报》在14日的评论中这样写道。事实上,以色列是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分散国内注意力、缓和内部矛盾的最佳工具。在伦敦出版的《生活报》评论称, “当阿拉伯国家为自身的问题闹得不可开交时,打以色列这张牌,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出路”。正因为如此,以色列这次才保持低调。

同样,自埃以签署和约以来,和平就是以色列内部政治斗争的一张牌,和平可以随便拿捏,已成为以色列各党派和政治势力扩大影响、反对对方的工具。当前的外交困局让以色列内部出现不同声音。以《国土报》12日社论说,与埃及的游戏规则已改变,为维持与埃、约、土等国关系,以必须提出解决巴勒斯坦问题有效的政策和方案。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2日评论说,以色列外交正走在艰难的十字路口。该报援引以色列巴伊兰大学的政治学教授杰拉德·斯泰因伯格的话说,为避免激怒埃及,以色列的做法是“说话客气但手持大棒”。内塔尼亚胡政府的多数官员认为,埃及革命原本就不是由以色列-阿拉伯冲突所引起,但在存在这么多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以色列必须保持坚定并尽量与邻国磋商,同时必须谨慎,不放弃今后所需的防御性边界”。

值得一提的是,埃及现在处于特殊的过渡时期,在内政、外交等方面自顾不暇,如何在沸腾的民怨和“拿捏”、调试好对以色列关系之间找到平衡点,对过渡政府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在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一直长久地竖立着“猜疑、恐惧、憎恨和误解的高墙”,但30多年前,萨达特就认识到,埃及不应耗尽自己的资源同以色列进行无休止的战争,而应面向国内克服经济困难。现在,“阿拉伯之春”改变了埃及等国的政权,但没有解决居高不下的失业率。

一旦埃以关系恶化,受伤的首先是埃及的经济。穆巴拉克执政期间,美国、埃及、以色列三方间的贸易为埃及创造了30万个就业机会,吸引了50亿美元外资。埃以关系正常,对埃及来说是“看得见的和平红利”。也有以色列人乐观表示,此番和土埃两国的冲突继续升级的可能性不大,因为这有损各自的长远利益。



以色列面临“政治海啸”

自1948年建国以来,以色列就一直将自己视为在中东地区被敌意包围的“脆弱堡垒”,“丛林中的一幢别墅”。土耳其本来是个例外,它1949年就承认了以色列,这次因以色列拒绝就去年袭击土救援加沙船事件向土方道歉,60多年来首次出现大规模反以行动。

土耳其的“发难”使以色列疲于应对。巴勒斯坦铁了心要寻求加入联合国,又让以色列公开承认“法塔赫的这种做法比哈马斯还要可怕”。埃及 “变天”,穆巴拉克黯然垮台,更使以色列失去了一位在阿拉伯世界的战略盟友。巴勒斯坦《圣城报》近日刊登专栏作家卡塞姆的文章,提到“以色列战略危机加剧”:2006年与黎巴嫩真主党的冲突和2009年在加沙与哈马斯的冲突都未能打垮对方,这表明以色列传统的安全战略不灵了。而当中东接连发生政治动荡后,各国都将重新评估和以色列及西方的关系,巴勒斯坦也会改变策略,不再局限于对以和谈。

以《国土报》总编辑阿鲁夫·本认为,以色列如果与埃及、土耳其和伊朗 3个地区大国同时交恶,其后果将如同“政治海啸”。英国《每曰电讯报》14 日以“以色列将军警告称中东全面战争‘迫近’”为题报道说,以色列少将艾亚尔·艾森伯格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阿拉伯之春后,我们预测激进伊斯兰的严冬将要到来。因此爆发多个战争的可能性加大,包括可能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左翼的国防部长巴拉克对此言论不屑一顾,他表示,没有任何敌人胆敢对以发动大规模战争和使用化学武器,他们应该明白其后果。还有人提到,当年萨达特能审时度势与以和谈,也与他相信以色列已拥有核武器有关。

以色列想在中东过安稳日子,不仅自己要处理好和邻国关系,还离不开美国帮助。为了让以色列避免与埃及、土耳其、伊朗3个地区大国同时交恶,北约正力阻土耳其,不让土以危机升级。美防长帕内塔近日称,伊朗爆发革命“只是时间早晚问题”。在中东大动荡的敏感时期,以色列应避免成为各国转移国内矛盾的“出气筒”。(记者 黄培昭 陈克勤 丁会聪)
 
后退
顶部